1 ) 燃燒生命的旅行
首先不必將《舞女》想象得過于晦澀深奧,它簡簡單單講述了一個對舞蹈有敏銳觸感的姑娘如何打破傳統(tǒng)舞蹈的條框,傳播新藝術理念并最終被認可的故事。記得走出放映廳時全身尚沉浸在影片帶來的自然卻又不可言狀的愉悅情緒中,無論如何也找到不到合適的詞句概括,直到被同伴點醒:看得很舒服。
不可否認《舞女》從人物出場到情節(jié)編排都銜接得不露聲色、有水到渠成之感。導演沒因任何上述兩方的失誤給觀眾制造出戲或厭煩的機會,對節(jié)奏的精準把握貫穿全場。甚者,《舞女》作為處女作樸素地令人驚嘆——只有扎實的敘事,找不到過度膨脹的炫技或“想法”。當然敘事結構過于傳統(tǒng)在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它為部分閱片多多的影迷帶去的驚喜。
《舞女》的不露聲色甚至持續(xù)到了結局。沒有轟轟烈烈的成功,沒有萬劫不復的失敗,是的觀眾聽到了掌聲,但那不是最末的聲響。導演最終將故事終結在一個庸常的午后:女主角完成了一件牽掛許久的事。全片終。然而,個人對影片最不滿意的部分同樣出在結尾,準確說是最后一個鏡頭,富勒和幾個舞女向前奔跑,我第一反應是好傻啊天(現(xiàn)在仍然這種感覺),總以為這樣放飛自我的姿勢出現(xiàn)在此過于刻意。
選角和最后的角色呈現(xiàn)是《舞女》另一大亮點。富勒是粗野與優(yōu)雅的混合體,舞臺上的她符合人們對舞者氣質翩翩的想象,枕下長期藏匿的槍卻暗示著其野性的一面。路易的風流與脆弱和他的貴族姓氏一樣屬于舊時代,他的一舉一動不像真人而像古歐洲精致的油畫。至于他的自殺,也像一枚棋子的出局,預示著舊時代貴族在歷史舞臺的謝幕。
和這些另類角色相比仍不失另類的,還有后來登場的舞女鄧肯。這個角色擁有《彗星美人》式出場,在余下的劇情也承擔了類似《彗》中伊芙的作用。伊芙和鄧肯這類角色往往讓觀眾在憎惡與佩服間糾結,因為她們腹藏對好人而言過剩的心機,卻也擁有與之等量的橫溢才華。心機似乎只是她們急于展現(xiàn)才華下的微小副作用。鄧肯再忘恩負義,富勒、路易、劇院觀眾乃至觀影觀眾也不得不承認:未來是她的。即使沒有富勒,她的藝術改良遲早被他人注意。富勒派在舞臺與舞蹈的結合追求極致,代表古典的華美;鄧肯派強調(diào)舞者個體魅力,更接近現(xiàn)代風格的簡約。莉莉-羅絲.德普出場有限卻表現(xiàn)搶眼,興許在戲外,未來也是她的。
影片最具詩意、也最具視覺沖擊力的一幕,大概來自富勒父親的死亡:野外,浴缸破裂流出紅色的水,是溫水與鮮血的混合。雖然過度的情緒渲染和超現(xiàn)實感令這個鏡頭與隨后的拍攝風格有些割裂,也不能否認此景此意象張揚的審美價值。
不只是導演有意還是我想象過剩,影片似乎從來在傳遞一種狀態(tài):燃燒。從富勒為父親執(zhí)行火葬,到鎂光燈“燒壞了”她的雙眼,至最后路易駕車自焚...富勒身著白衣仿佛將自己包裹成蠟燭,她的這段人生旅程也伴隨著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燃燒,危險、瘋狂而動人。
2 ) 靈與肉的分離,Soko的屁股,讓這部電影變得有趣而迷人
關于演員和一些其它噱頭,請看排在前列的評論。我來說說我發(fā)現(xiàn)的,至今豆瓣已有影評里沒提到的有趣觀點。
透過短評可以看出,很多人不大認同片中虛構男性路易斯和略顯套路的女同情節(jié)。但是了解過一些和洛伊·富勒有關的評論后,就會知道洛伊本人其實真的有過女同經(jīng)歷。
所以這些貌似突兀的設置,正成了充分體現(xiàn)洛伊本人色彩的戲劇化手段。整部影片都在一種迷幻而又頹廢的氣氛下展開,那我們不乏也打開想象的空間。
懦弱而憂郁的路易斯,妖嬈而脆弱的路易斯,對女性身體極度迷戀卻從未真正露出過男性器官的路易斯,他的這些特點正是洛伊本身所有!
即使是和洛伊真正“有所作為”那場戲,路易斯也是用手,那是不是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洛伊自己的自衛(wèi)行為呢?
所以,路易斯是導演分離出的另一個洛伊!在電影中,他以個體的身份獨立。
洛伊對路易斯的情感從來都不是愛,她是依賴,就像我們身體里自我和本我的依賴。她多次問路易斯看法,也就如我們自言自語一樣,是自我和本我的意識交流。
影片的最后,洛伊摔下舞臺,路易斯在離去的車上點燃手絹,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湊巧的是,此時的洛伊首次擁有了面對觀眾的勇氣,她走向觀眾席,接受掌聲。
路易斯,是洛伊的懦弱、陰郁,是她不敢公開示人的性取向,同時也是她將部分自己分裂出去而無法坦然面對殘缺自己的狀態(tài)。
路易斯的離去,正是洛伊決定拋下這些。她終于開放自己,也接受自己。
如果以上還不夠,那Louise和Louis如此相近的發(fā)音,是否也在暗示什么呢?
還有人認為導演虛構出男性角色路易斯——一個和洛伊有親密行為的男性,是為了弱化洛伊的女同背景,從而達到不分散影片主題的作用。
這個觀點在我這里也是不成立的。如果要弱化,那后面再添加洛伊和鄧肯的情感戲就是自相矛盾。
在我看來,這樣的設置展現(xiàn)的反而是更戲劇化的浪漫。讓路易斯獨成個體,去盡情展現(xiàn)對女性身體的癡迷,正是將洛伊這一特點的放大。而且在畫面表現(xiàn)上,也十分誘人。
影片后半段還呈現(xiàn)了一段極度誘人的女女情欲戲,而反觀之前洛伊和男性間的性愛,特別是一開始拍照那段,都是沒有任何美感。
如果對于同性之愛是掩飾或者抵制的態(tài)度,又怎么會將它拍得這么美?特別是Soko光澤圓潤還帶著細微絨毛的屁股,真是令我血派噴張,久久回味——
之前還一直好奇美K為什么會喜歡她?現(xiàn)在明白了,這樣美好的屁股,誰不愛。
不是弱化,而是加強。突出女性和女性之間的情欲之戲,或許也表達出導演對于女性解放和LGBT人群平權的支持。
最后,迷倒很多人的片中四段舞蹈。我倒覺得片中舞蹈展現(xiàn)最好的地方,恰是沒有Soko出場的林中一段群舞。
從片長60分鐘開始,應該是由專業(yè)舞蹈演員演繹,奔放流暢的曲線將森林的生命力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導演斯蒂芬妮曾證實片中所有洛伊的舞蹈都由Soko親自演繹。但Soko畢竟不是專業(yè)舞蹈人士,這里除了能肯定她的努力之外,好像也想不出別的贊美詞了。
以上。
3 ) 致夢想
其實是沒有大喜大悲的人物傳記片,但我偏偏對這種類型毫無抵抗力。萬物理論,模仿游戲,丹麥女孩,The dancer。那些我們再熟悉不過,或從不曾知曉的人物,他們也曾有自己的意氣風發(fā),她們也曾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曾為了夢想努力奮斗,她們也曾被失敗打擊到昂不起頭。最終最終,他們化作了歷史里閃耀或黯淡的過去,變成無數(shù)個印在書上或只存在于人們心里的名字。但那些背后的故事,應該有人記得,值得被人傳頌。
作為現(xiàn)代舞流派的開山鼻祖,Loie Fuller的名字現(xiàn)在是鮮為人知了。然而當時被人們僅當作娛樂而她卻傾注全部心血的舞蹈,現(xiàn)如今卻如她想象中那樣,成為了美麗到讓人震驚的,藝術。這部電影將她的一生還原重塑,主演Soko更是讓她活靈活現(xiàn)的被再次呈現(xiàn)于觀眾眼前。今天能在銀幕上欣賞到這段美的令人窒息的舞蹈,真是終生難忘。
從未接受過專業(yè)訓練的她,僅憑著對跳舞的一腔熱情就站上了舞臺。短短的幾分鐘背后,是日復一日的冥思苦想,是血淚交加的刻苦練習。當她于臺上如花般綻放,如蝶般輕舞時,臺下的觀眾驚嘆于回旋舞的魅力,影院里的我們聽到的卻是她精疲力盡的喘息。燈光下奮力舞動的身影與落幕后瞬間癱軟在地的模樣形成鮮明的對比,也更加讓人心疼。
而Isadora的出現(xiàn)既是希望也是夢魘,她的舞蹈不同于Fuller的拼盡全力,是一種充滿技巧而又渾然天成的優(yōu)雅。夜以繼日的練習,終也不如天賦二字來的更為有效。在這場技與藝的碰撞中,F(xiàn)uller一敗涂地。Without my dress,I'm nothing。拋下一切遠走他鄉(xiāng),以透支健康為代價站在舞臺上,她卻沒能從舞臺這里得到應有的尊重。
說出這句話時,F(xiàn)uller應該是心碎的,但還好有Louis一直陪在她身邊。第一次相遇,她對他說:I'm not the one you want,looking for others。他卻瀟灑的往地上一倒笑道:We'll see it。然后就是短暫而又漫長的一生陪伴,他不是最懂她的那個,卻永遠在背后給她無盡的支持。比起愛人,他們更像是融入彼此骨血的親人,做盡了最最親密的事情,卻又毫無情欲的墮落摻雜其中。Fuller最終也沒能和Isadora共舞新曲,卻在Louis那里重獲了新生。
藝術在起源之初總是高冷的,它在人群之中閃耀卻無人能夠近前;它若想被大眾接受而一直流傳下去,就必將走下圣壇來到民眾身邊。最后最后,F(xiàn)uller意外摔下舞臺,卻也陰差陽錯的進行了人生中第一次被鮮花、掌聲和人群包圍的謝幕。影片末尾的字幕評價她“像是生長在黑暗中的花朵”,而她最后在陽光下那個平靜幸福的笑容則像是在說,這朵花全因你的欣賞而綻放。
世界上有愛好的人何其多,能將其作為終身目標矢志不渝走下去的人卻何其少。我們遇到,便不能錯過。感謝有這樣的電影,感謝有這樣的人,舞女不僅僅是Loie Fuller,更是那些像她一樣曾為了實現(xiàn)夢想拼盡全力無怨無悔的人。
Merci。
4 ) 難得的是她對所追求的堅定不移
一開始看完后,我對劇中人物間的關系以及他們在影片的意義并不是很清晰。女主是女同與這部電影的主旨感覺沒有多大意義,而男主的存在又是想要表達什么呢?可能想要從側面反映一些問題,但是又因為這些戲份將主旨帶迷離了,或者說效果減弱了。不過看了其他人對電影的剖析后,就發(fā)現(xiàn)各種角色設定的原來有著十分重要的含義。
有人提到劇中女一和女二分別是各自領域舞蹈的先驅,其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這一路來對自己所追求的舞蹈的堅定自信。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堅定自己的舞蹈是美麗的。我想正是這種堅定自信感染了她的伯樂,她才對她成功毫不懷疑。平常我們很難能做到在一堆否定的聲音中仍堅持自我,并不斷為之努力。這應該是發(fā)明創(chuàng)新所必備的一種精神。這也是難能可貴的地方。
5 ) 盡管這部影片有缺點,但我罵不出口
去劇院看過舞臺劇或者歌劇或者是舞蹈的觀眾一定知道,表演結束后的謝幕是十分精彩的一部分。所有演員輪番登場,再到一起牽手向觀眾鞠躬。來回復次,觀眾使勁鼓掌,喝彩。
但是,有這么一個人,在表演結束時并不鞠躬。
1、洛伊·富勒(斯蒂芬妮·索科琳斯基 飾)
洛伊·富勒是美國現(xiàn)代舞先驅,她并沒有經(jīng)過專業(yè)舞蹈的訓練,但是她的舞蹈卻是具有革新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她的舞蹈影響了很多人,比如伊莎多拉·鄧肯。她最出名的一支舞蹈就是影片《舞女》向我們展示的“蛇舞”。
《舞女》根據(jù)她的真實故事改編,入圍第69屆戛納電影節(jié)一種關注單元。在這部影片中,洛伊·富勒身穿巨型的絲質白色長裙,手拿兩根長木棍,站在舞臺中央,跟隨著音樂起舞。身邊的紅、黃、藍、綠色聚光燈照射著她,有層次地變換著。
她不停地轉,在白色長裙的起落間,時隱時現(xiàn)。這白色長裙對她來說是點綴,舞蹈的點綴,她因此而接受觀眾的熱烈鼓掌。同時對她來說,也是束縛,生活的束縛,她因此而倒在舞臺的中央。
影片開頭就是從她被送就醫(yī)開始的。洛伊的父親被強盜打死,投奔紐約的母親。而第一場舞蹈戲就出現(xiàn)在紐約,她在一次跑龍?zhí)字校馔獾孬@得了這個表演的機會。那一次,她還沒有白裙,她只是演戲間化解一次衣服尺碼的尷尬,誰知卻幫助了她。這一次還不是正式的舞蹈演出。
之后,她利用幕間休息表演這支短暫的舞蹈取悅觀眾。后來,她遇到了路易,生活也發(fā)生了改變。那一次的表演只是一場意外,卻成為了一次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
然而這門藝術正因為來的意外,才總是坎坷。她第一次成功,就是因為利用了燈光的效果,服裝的特點,掩蓋住自己的身體,有一種似花非花的迷霧彌漫,盡管舞蹈讓她負重許多,但是她卻在舞蹈中用自己流動著的整體曲線征服觀眾。
若說之前她醉夢其中,那么成功之后,她便破夢。她的服裝也加上了許多小花。她的身后也多了一群手下的年輕舞蹈演員。第三場舞蹈戲就是森林中的齊舞。十多個人身穿白色連衣裙,肢體有力的擺動,在舞動中腳踩泥濘不斷向前走,這一次的舞蹈與之前大不一樣,渾身都是勁兒,這股勁兒來自于內(nèi)心,來自于她的孤傲,她的張揚,她的自由。
第四場戲就是本片的高潮,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生活的挫折之后,她堅持登上舞臺,完成又一次突破。這次突破還是和她的舞蹈觀念契合,在構建“整體舞蹈”的過程中,融合周遭的環(huán)境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她選擇了50面鏡子,更多的燈光。
她的堅韌像是蘆葦花,可是她的生活擊碎了她,讓她的花瓣散落一地。她此時是無比地需要觀眾,這朵在鏡子中舞動的花,第一次在舞蹈結束時向觀眾鞠了躬。
2、伊莎多拉·鄧肯(莉莉-羅絲·德普 飾)
伊莎多拉·鄧肯是受洛伊·富勒影響很深的一位舞蹈演員。而在本片中,她同樣出現(xiàn),從洛伊手中脫胎換骨,和洛伊對立。
她在洛伊的推介之下,于眾人面前表演舞蹈的那場戲,就可以看出她和洛伊舞蹈風格的差異。她一身紅裙,身體向后傾斜亮相,借助腰的力量扭動身體,她的舞蹈中帶著技巧,而這種技巧甚至可以說來自于她所賦有的舞蹈氣質。
洛伊和鄧肯不一樣,她靠的是外部的力量。她的技巧較為笨拙,她日復一日的練習,練的手臂肌肉比男人都結實。
洛伊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在鄧肯身上,她希望鄧肯能和自己“共同起舞”,換來的回答卻是“來日方長”。洛伊永遠記得第一次看見鄧肯跳舞的場景,那種眼神似乎帶著艾瑪看阿黛爾的那種傾慕。但是,她們的情感接觸卻是復雜的。
飾演伊莎多拉·鄧肯的是約翰尼·德普的女兒莉莉-羅絲·德普,她的表演十分有靈氣,也為鄧肯這個角色增色不少。
3、伯爵路易斯(加斯帕德·尤利爾 飾)
他與洛伊的相遇太過于平常,一次尷尬的意外,總會被一個身份高貴的貴族看見。他們的情感發(fā)展被導演用幾個小物件幾場戲交代著。
他們的初見是一如往常的假裝受傷,是沙發(fā)旁徹夜天亮的守候。他們的肌膚之親有一根點著的蠟燭照亮裸露的身體,他們的彼此慰藉有一塊手絹幫助吸入迷醉的乙醚。從燃燒的指尖火光到滾燙的浴缸熱水,這種熾熱卻飽含著命運的玩笑。
演員加斯帕德·尤利爾還出演過《圣羅蘭傳》、澤維爾·多蘭的新片《只是世界盡頭》。
加斯帕德·尤利爾與澤維爾·多蘭在第69屆戛納電影節(jié)上
影片的剪輯對比著洛伊和鄧肯、路易斯這兩對關系。洛伊的落寞與鄧肯的勝利,洛伊的最后一舞對路易斯的抉擇。這兩個人在洛伊的人生之中留下了濃墨,寫著毀滅不掉的生活。
洛伊是法國巴黎“美麗年代”最出名的一名舞者,美麗年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19世紀20年代初歌舞升平的那個年代,可是洛伊卻成為了這個美麗年代下的美麗犧牲品。
《舞女》的導演斯蒂芬妮·狄·朱斯托是第一次執(zhí)導長片,她是因為洛伊·富勒的一張黑白照片而產(chǎn)生拍攝這部影片的想法的。盡管這部處女作有著一些敘事上的缺點,但是讓人無法抹去腦海中的舞女形象。
這部傳記片的攝影是Beno?t Debie,他曾經(jīng)參與過的電影作品有加斯帕·諾執(zhí)導的《不可撤銷》、《愛戀3D》,2004年瑪麗昂·歌迪亞主演的《純真》,2008年的《紐約,我愛你》以及2012年的《春假》。所以,他的作品列出來,攝影風格顯而易見。這部《舞女》拍得美,他的功勞不容忽視。
該片的配樂使用有貝多芬A大調(diào)7號交響曲和維瓦爾第四季交響曲。
導演塑造的洛伊和真實的洛伊有幾分真實的相同我不知道,但是洛伊的美我已經(jīng)領略到了。那一段段旋轉的舞蹈,那一次次背后包裹的真實的自己,那個千瘡百孔的洛伊,那個想要在聚光燈下贏得萬千觀眾掌聲的洛伊,那個被生活壓垮的洛伊,都在這僅有的8分鐘舞蹈中一一展現(xiàn)。
正是因為這8分鐘4段的舞蹈,正是因為她的釋放與堅持,我對這部影片罵不出口。
曾經(jīng)有評論家這樣評論洛伊·富勒:“你所看到這個如癡如狂的跳著舞的,奇妙的,夢一樣的造物,在她花一樣堆疊的面紗下,不停旋轉著的畫面,時時刻刻千變?nèi)f化。”她用她舞動的身姿告訴我們她所控制的“洛伊·富勒”,請你記住她。
6 ) 還是那句老話:為了看似毫不費力 你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昨天剛剛和一位做法國電影節(jié)研究的老師聊到“danseuse”這個詞,可以用來指代”起到重要作用的角色“,比如電影之于法國文化。他不好意思地說,這是一個有點macho的說法。
然后今天就去看了“La Danseuse”,在韋瓦第的四季曲中,看完了Belle Epoque的舞蹈家Lo?e Fuller的故事。她曾是那個將科技代入舞臺表演的先鋒,那個曾經(jīng)風靡巴黎藝術圈的繆斯,那個讓羅丹曾用一座雕像致敬她的回旋舞的icon,然而如今卻幾乎被人遺忘。在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里,她的墓地就在她的rival,也就是電影里lily-rose所扮演的Isadora Duncan的被人精心維護的墓碑旁百米不到的地方,幾乎被雜草所掩埋而難以辨認。
“L'injustice perdure." 世界就是這么的不公平。導演如是說。這也是她最初想將這位鮮有人記起的舞者的故事搬上大熒幕的原因。她說,我們這個年代已經(jīng)很難再出電影大師了,也幾乎無法重新復制我們所仰慕的大師所處的時代之輝煌。然而也許可以再現(xiàn)他們的輝煌。所以她花了近六年時間,用一種匠人的心態(tài),來創(chuàng)作、拍攝、打磨這部處女作,成熟得讓人難以相信這只是處女作。
這恰似Fuller的舞蹈??陀^地看來,F(xiàn)uller的回旋舞,與其說是傳統(tǒng)意義上釋放身體的可能性的、自由的、追求唯美的舞蹈藝術,不如說是一門追求精準的、充滿匠人氣的技術?;匦瑁珉娪袄锼宫F(xiàn)的那樣,需要數(shù)學、化學和光影效果的科學知識,要求舞臺服裝和舞美效果的精準,一遍又一遍與技術人員的排練。僅如蝴蝶一般美麗的白色舞裙的一項,就需要輕盈而又飽滿的材料,她從最初的棉布,不斷探索,直到找到最終演出所使用的絲綢;為了能夠更好地呈現(xiàn)光影效果,她曾向包括愛迪生在內(nèi)的專業(yè)人員和科學家進行咨詢,最終發(fā)明了輔助布料反射彩光的磷光鹽;為了準確的呈現(xiàn)舞臺效果,僅一次演出,她就需要和多達25位技術人員進行協(xié)調(diào)和彩排。更不用說那在光彩炫目的舞蹈背后,為了輕盈自如地揮舞舞棒,日復一日的力量操練。
這也許是為何Isadora不可避免的成為了她的rival。如小仙女般的Isadora,是青春、天賦與優(yōu)雅的化身,她隨意舞動,就是danseuse。Fuller難道不知道什么是自然、簡單、純粹的舞蹈與藝術之美嗎?只是她為了看起來毫不費力,需要比別人付出成倍成倍的努力,需要每日數(shù)小時的操練,需要反復設計的技術特效,才可以達到在舞臺上呈獻給觀眾的那短短數(shù)十分鐘的美的驚艷。然而這一切,沒有一秒未預先排練,沒有一秒未浸透汗水與傷痛。是的,世界就是這么的不公平。
好在,藝術本身沒有階級。固然,與生俱來的天賦確實讓人驚艷,然而笨拙的我們大多數(shù),依然可以通過辛勤的努力,去追求我們心中的美。只要你付出足夠多的努力。不是誰都有小天才Xavier Dolan的靈氣,Di Giusto用La Danseuse告訴我們,匠人也可以做出充滿靈氣的電影。
一些fun facts,關于導演有多用心,才將一部辛苦匠人的傳記片營造出如夢如幻的氛圍:恍如隔世的城堡、林中起舞的少女、秘境中的女女之吻、白日如黑夜的沒落貴族、一個舞臺仿佛整個世界的純粹。比如,將父親設定為一個第一批去美國淘金而橫死他鄉(xiāng)的法國人,并將母親設定為一位第一批美國女性運動組織之一”the Mothers“的成員,以給予舞者更深刻的時代背景。又比如,Gaspard飾演的Louis完全是導演虛構的男性角色,以便為了neutraliser-平衡Fuller本身的同志背景,避免性取向喧賓奪主,模糊電影的主題。而Louis這個角色的存在,不僅在眾女性角色中構建了一絲性別平衡,其如幽靈般存在于舞者生命中的詭秘氣質,更好似扮演著Fuller內(nèi)心深處的另一面,將那些無法治愈的痛苦、脆弱與絕望肉身化。
據(jù)說,電影最后的那一場“鏡之舞”(La danse des miroirs),僅演出了一晚,在凌晨兩點至八點間,于Opéra演出了兩場。是為絕舞。而Fuller本人一直活到了65歲。
最后一點題外話,影片保留了Fuller在美國被人盜用舞蹈設計而無計可施,轉而投奔法國尋求演出機會同時尋求專利保護的細節(jié)。不禁聯(lián)想,這是否也是對美國式商品化的知識產(chǎn)權法律制度的嘲諷?;蛟S只有在法國這個將文化視作無價精神遺產(chǎn)的國度,才有那么早就開始保護藝術家的知識產(chǎn)權制度,才有如此鼓勵新電影和新電影人的眾多電影節(jié)(戛納給了影片7項提名),才有愿意支持獨立電影人的投資人(影片的發(fā)行商為獨立電影制作公司W(wǎng)ild Bunch),而最終藝術電影也可以在普通院線中取得一定的商業(yè)成功。當然,對于那句老話“為了看似毫不費力 你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這一種成功的前提也許是,一個完善的、或者起碼是完整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制度框架支持。所以,也許這也是為什么在那樣一個國度里,曾經(jīng)成就了美國人Fuller,如今也成就了這部可圈可點的導演處女作。
在維瓦爾第四季組曲中開場,一副奔著Immortal Beloved去的氣勢,但缺了點制勝力度。光之蝶和鏡中舞都美到窒息,所有模糊的感情戲在細節(jié)上都表現(xiàn)出極大張力。男男女女的眼睛都看遍,最后才想起忘了看自己。
那幾段舞全是生命 也是3星電影的救命神藥 最大的勝利在于 從頭至尾 我們都相信 導演對舞者有無上的尊重 把她們的喘息 傷痛和喜悅都拍得很美 于是這種信息自然而然傳遞給了觀眾
今年目前看過視覺效果最美的電影。構圖美到極致 古典畫作中的場景 鏡子是符號 鏡中舞 光影的投射 舞動的身體 光之蝶 流動的靈氣 克制的情感 精致到每幀 五感的蜜 目不轉睛 電影講述其從父親離世時的谷底開始一路攀爬,依托舞蹈成長 自我蛻變 駕馭人生 情感的開放與表達…
黑暗中綻放的夢之花,舞臺上失落的血色饋贈,舞蹈場景美得驚心失聲,如兀自飛舞翅膀通透的閃蝶,如水粉畫筆蘸水暈染的色彩,天賜才華與機緣,傾盡全力不計后果竭力盛開在燈光下,過早耗盡人生能量;就是感覺剪輯稍顯突兀,節(jié)奏過于匆忙,若能放慢步伐,折去旁枝末節(jié),刻畫入微,會更顯水準
能夠看到主角身為舞者的不易,幾段舞蹈是亮點
三段舞蹈絕美,從驚鴻一瞥的炫目,到盛裝出場的震撼,再到孤注一擲的悲壯,一個為舞臺而生的舞者,蛻變成為藝術瘋狂的舞癡,令人動容。畫面像是讓德加的畫有了生命,特別是白衣舞女們在林中起舞的段落,恍如羽化而登仙。加斯帕德太亮眼,他眉目低垂一落寞,滿天繁星都要為他黯淡了。
@bjiff. 本意是想看soko和lily-rose depp兩個幺蛾子同場競技,結果眼睛(果不其然)全被gaspard ulliel吸去了……天啦他為什么這么美,這樣的家世中落毒蟲深情小公子請給我來一打……(認真地說,這個電影交給簡坎皮恩來拍應該還會更好看一些。
作為傳記片本身非常套路,也缺乏亮點,大概唯一的看點就是幾段舞蹈的展現(xiàn)了,非常亮眼,也是讓人精神為之一振的地方。另外,還是第一次看德普女兒的表演,還是挺靈動的
4 驚喜,好萊塢傳記類型片的扎實之作,對福勒舞蹈藝術的再呈現(xiàn)美輪美奐,讓人驚嘆,雖說對其感情線的處理略顯粗糙卻與其舞蹈事業(yè)的起步發(fā)展轉折結合的恰到好處。加斯帕德全程三件套曬優(yōu)雅不能更迷人,德普女兒角色搶戲不斷婊相畢露?!懊姘c女”前女友Soko本色出演,有兩段親密戲不能更香艷。
三段舞蹈是真的美,每一下衣袂的飄動都是舞者對舞蹈的狂熱。男主是真的帥,女二的表演確實靈動,原來是德普的閨女。
不知道導演是沒怎么深度做人物的功課還是就是要夾帶私貨,不是攪姬非要硬塞,外加黑踩同行。本來福勒和鄧肯的理念就完全不一樣,福勒還是在改革的基礎上復興classic dance,鄧肯就完全是要擺脫古典的約束,現(xiàn)在看來是各有各的美,但當時意義絕對不一樣。優(yōu)點就是拍得真美!
加入女同情節(jié)完全沒有必要而且喧賓奪主。電影應該是關于女性,關于跳舞,關于將舞蹈升華成視覺的藝術:洛伊·福勒的表演就像繁復主義開出的魔花,包含著她對美的極致追求,其他都只是路過。PS終于知道德普為啥現(xiàn)在一路撲街了——靈氣都過給了女兒...
3.5,導演籌備6年的第一部長篇作品交出了很有誠意的答卷,運鏡老練而頗有個人味道,但對于近兩個小時的傳記片容量來說,劇情起伏不夠,線條不夠明晰,略顯冗長。soko演技扎實,導演介紹其舞蹈部分均為本人演繹;德普女兒還需努力,但美的讓人驚喜!
舞到極致的美,舞者對舞蹈的熱愛令人敬佩。
影片還原了19世紀的女性舞蹈藝術家:洛伊·福勒的多元化舞臺表演。從逆光閃耀,到四色燈光的變換,再到鏡像的背景。她無時無刻不在捕捉美麗的事物,再用生命向人們展示極致的美。而她一段不能用世俗關系界定的男女關系,之后又遇見了自己反向舞者的命運,更是影片中窺探人物靈魂的線索。這部影片的魅力
心情不好的時候看的,那幾場舞蹈戲配合古典樂還挺感動,女導演處女作不太了解真實人物的情況下關系是拍的挺亂的。女主不錯,尤利爾演這種角色很輕松,德普女兒真是太好看了。法國文化中心完整無遮擋版。
Gaspard真是美到令人流淚
絕望地自卑地拼盡全力地綻放,就像Loie第一支舞一樣令人驚艷。她不能算傳統(tǒng)意義上的舞者,舞于她是海浪中偶然抓住的求生萬幸的舟。
在舞臺上她裙袂飄飛,似下凡的精靈;在愛情里她一絲不掛,如卑微的小丑。你的人生如一場聲勢浩大的舞蹈,紐約受洗巴黎圓夢,觀眾座無虛席,光影幻滅間卻無人知曉冰水里那麻木的肉身、痛苦的靈魂。完美呈現(xiàn)年度最驚艷的大銀幕畫面,長袖之舞嘆為觀止驚為天人。又將福勒與路易、鄧肯的情愛糾葛曖昧描摹。
舞蹈是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