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友:被《小Q》感動的姑娘都容易遇到渣男
我:《小Q》沒拍好的原因,在老舅的《野狼disco》里。
昨天晚上,本著對任達華的支持,我和女友去看了剛上映的《小Q》。
《小Q》還是挺催淚的,整場都能聽見有人用面巾紙的聲音,當然包括我女友,剛散場,女友擦著眼睛對我說:“被《小Q》打動的稀里嘩啦的姑娘都容易遇到渣男?!?/p>
我擦,心里暗想我也太冤了,看個寵物片也能……但我還是克制地說道“你是個例外,你只會遇到我,不會遇到渣男?!?/p>
她:“呸!你也好不到哪去!”
我:“雖然你素來對電影有深刻獨到的見解,但是這……也太過了吧,看個人與狗的感情片,居然能想到渣男!你男朋友可真不容易當啊?!?/p>
“切,你應該慶幸,你這水平能找到這么聰明的女朋友?!?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女友一臉嫌棄。
我:“那你到說說,這導盲犬跟渣男有什么關系。”
她:“《小Q》是根據(jù)日本小說《再見了,可魯》改編的,而同是這本小說改編的日本電影《導盲犬小Q》,就比任達華這版好多了。同樣都是動情、感人,使人落淚,你知道《小Q》差在哪嗎?”
我:“日版的《導盲犬小Q》我記得啊,主演是小林薰,演《深夜食堂》那個。日版的平和、舒緩,看似平平淡淡的瑣碎日常,卻給人深深的觸動??茨莻€小Q應該是零幾年的事了,我現(xiàn)在還記得,多半是因為它太感人了吧。任達華這版小Q呢,開場的情緒就非常激烈,從頭到尾催淚不止,怕是比日版的還催淚,但看完了總覺余味不足,怎么說呢,哭是哭了,但就算沒日版的那個感覺?!?/p>
我想了一下繼續(xù)到:“同樣都是日本IP,同樣都是小林薰主演,同樣都是香港人拍,是不是跟《深夜食堂》一樣犯了不接地氣的毛?。俊?/p>
她:“不對,同樣是感人,任達華版《小Q》與日版《導盲犬小Q》的核心區(qū)別在于,任版是情節(jié)催淚,日版是故事感人。不斷推拉情緒,用情節(jié)催淚而不是用平淡卻真誠的故事去打動人,這是它的核心癥結?!?/p>
我:“這有很大區(qū)別嗎?最后不都是感動了,落淚了。”
她:“區(qū)別很大啊,
日版的《導盲犬小Q》像是一個年歲不大卻面帶風霜的成熟姐姐,微笑著輕聲細語的跟你說‘人生可真是不容易啊,但也要好好過下去呢’,
而任達華版的《小Q》則像一個初入社會的青年故意用成人的語氣悲傷的說‘生活太不容易了’然后又說‘但是我挺過來啦’。
對于前者,你知道那一定是個有故事的人,而后者你會覺得他只不過是未經世事罷了。你懂了沒有?”
我皺著眉頭沒說話。
她:“你想象一下兩個場景:
場景一
在昏黃的燈光下,一個頭發(fā)凌亂的男人,喝著酒,平靜的跟你說:
“沒事的時候,我會望向白駝山,我清楚記得有一個女人在那邊等我,其實醉生夢死,只不過是她跟我開的一個玩笑,你越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忘記,反而記得越清楚,我曾聽人說過,當你不再擁有的時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讓自己不要忘記?!?/p>
視頻:
場景二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一個滿面春風的小伙非??鋸埖慕o你唱了一首歌表白:
“我愛你 i love u,love u,love u,love u,love u,love u,i love u
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你你你我愛你你你你”
曲用的是《威廉退爾序曲》 ,詞全是他自己編的,熱情飽滿、還邊跳邊唱,情緒豐富,才華四溢,讓人驚嘆不已。
視頻:
你清楚,他們兩個都是真愛,不是巧言令色,但是你覺得他們哪個愛的深一些呢,多年之后,你又會因為愛記住哪個呢?“
我:”我懂了,張國榮雖然沒說一個愛字,但我能聽出來,他句句都訴說著愛,那讓我感覺他是個有故事的人。而張學友雖然滿口都是愛,但我清楚那可能只是少年初識情滋味的騷動。張國榮打動我的是他背后的故事,張學友打動我的是他夸張但才華橫溢的表演?!?/p>
她:”對了,這就是這兩版小Q的區(qū)別,一個用故事打動人,一個用情節(jié)催淚。豐富的情感需要含蓄的表達才能深刻,激烈的爆發(fā)需要意外的出現(xiàn)(意味著不能多用)才能震撼,任達華版的小Q,像一個未經風霜的少年,不懂得克制 ,情緒推拉一波接一波 ,情感全部外露,而當一切都呈現(xiàn)在表面時,美就沒了,余味也沒了。”
我:“我知道哈,克制很重要,就像寶石老舅《野狼disco》唱的那樣‘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不能搭訕,搭訕你就破功了,老弟?!?/span>哈哈哈哈哈哈?!?/p> 她:“更重要的是,張學友打動人的情節(jié)是真才華,但任達華小Q那些打動人的情節(jié)實在是太刻意虛假了。“ 我:”這個我看出來了,比如陳芷喬追車送狗玩具那段,明明可以打電話,非要追車。任達華要去美國,小Q追著跑那段,明知道告別不易,還非要把小Q帶出來,關在籠子里或者房間里不好嗎。還有任達華重生情節(jié)那個(一般影視作品主角自殺未遂情節(jié)代表著‘重生’),太不合理。,盲人是看不見的,他在整個穿越馬路的過程中,沒有任何與車輛的身體接觸,只靠聽覺他能感受到多大威脅,當然,也可以說他通過聽覺感到了危險,但這種程度的危險足以讓他重生嗎?整個電影里太多不合理的刻意煽情了?!?/p> 她:”這就跟戀愛一樣,一個姑娘真的被這個人的”故事“打動了,自然有長久的基礎,那是關于生活的,關于世界的,關于未來的。但如果只是被一時一刻的浪漫”情節(jié)“征服了,那自是沒有長久的基礎,畢竟浪漫的事天天都做,就不是浪漫了。那些驚天動地求愛的要比平平淡淡表白的更容易分開?!?/p> 我:”哈,這個我在知乎上看到過:表白是吹響勝利的號角,而不是發(fā)起進攻的沖鋒號?!?/p> 她:”是啊,愛情可以轟轟烈烈,但不會張牙舞爪。所以啊,那些被這版小Q真心打動的姑娘是容易遇人不淑的?!?/p> 我不屑:”那你不是也哭了?!?/p> 她爭辯道:”我……我那是單純的喜歡小狗,被小Q戳中淚點罷了,識得唔識得噶?你這樣的人怎么也有女朋友,上帝真是不公平?!?/p> 我假裝深沉道:” 上帝要是公平的,那豈不是太無聊了,就是不公平,世界才有了故事,人類才有了電影,男人和女人才能在一起啊。 “ 這篇評論,很可能會沉,那些哭的稀里嘩啦的姑娘大概會點反對吧。 最后,公眾號:流年取次花間 《友情之上》我們也看了,女友的看法在這里
(原載于《電影》雜志與“電影雜志 MOVIE”公眾號。導演采訪→《羅永昌:拍這部電影,一定得是愛狗人士》)
羅仲謙是愛狗的。
很小的時候,一個人在晚上看關于忠犬的卡通,會“哭得很慘烈”。
差不多在那段時間,他家里已經開始養(yǎng)狗。第一只是自己送上門來的,中國人覺得自來狗會帶來好運,他們也就留著養(yǎng)了起來。
對于它,羅仲謙有許多深刻的印象。
比方說,它生了小狗,小狗在家里拉了便便,它就會趁著大家沒留神,把這些便便吃掉?!芭匀擞X得很臟,但在我們看來,是因為它不想弄臟主人的地方,所以偷偷地吃?!?/p>
等它老了,知道日子不久了,也不想麻煩主人,自己找個地方就躲了起來。羅仲謙很是想念,至今仍覺遺憾,因為那時候沒有道別的機會,不像現(xiàn)在,當寵物犬病入膏肓,主人還能在醫(yī)院陪它安樂走完最后一程。
難怪問他對電影《小Q》哪一段感觸最深,他會說,“分離的描寫我比較喜歡,我覺得小狗在街上遠離主人的畫面,設置得好美麗?!?/p>
導演羅永昌說過,《小Q》所有臺前幕后的工作人員,都必須是愛狗人士。
他看過羅仲謙之前的電影,覺得形象陽光,很適合演繹導盲犬訓練員Simon這個角色。
一見面就問他,“有沒有什么養(yǎng)狗經驗?”得先確認他對狗的感情和對狗的耐性。
其實羅仲謙早已習慣跟狗相處。這些年來,他在家里總有狗的陪伴,來來去去五只,如今還有三只健在。
耐性更是不缺。他笑稱自從飾演了《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記女兒國》的沙僧,“整個人對拍攝的態(tài)度,變得非常非常非常耐心”,因為那時候每天需要化妝6小時,拍攝4小時,再卸妝1小時,連上洗手間都有困難。
“所以我現(xiàn)在拍戲,只要能被看到樣子,沒關系,你要怎么弄,要我怎么等,我都覺得是很幸福的事情?!?/span>
后來羅仲謙把劇本帶回家,一讀,“哇,眼淚就掉下來,然后給我老婆(楊怡)看,她的眼淚也掉下來?!?/p>
導盲犬始終在忠心耿耿地守護,“我們人類可以得到永遠的愛,還有忠誠,(它)好像伴侶一樣?!?/span>
他決定參演,而導演羅永昌對他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去香港導盲犬協(xié)會進行訓練。
于是從去年八月開始,一直到十月電影開拍,羅仲謙一周會去三天,從上午11點到下午4點,嚴格遵照訓練員的上班時間,學習如何去照顧、引導、使用導盲犬。
導盲犬的訓練一般要持續(xù)一兩年。在他去的那段時間里,當批導盲犬差不多畢業(yè)了。他參與了最后至關重要而且難度系數(shù)極高的訓練環(huán)節(jié),包括模仿視障人士運用導盲犬,以及指引他們跟導盲犬相處。
在這個過程中,協(xié)會為劇組提供的多只導盲犬,都跟他培養(yǎng)了默契與信任的良好關系,包括任達華與梁詠琪要去打交道的導盲犬布丁。他感嘆,“這個品種很溫順,很相信人,只要你付出真心的話,它們很快就會感受到。”
與此同時,他會跟寄養(yǎng)家庭接觸。對方把養(yǎng)在家中的導盲犬帶過來“上學”,協(xié)會就去考察小狗在寄養(yǎng)家庭里學懂了什么,跟人之間的關系是否變得緊密,會否對人有信心,有安全感,這都是學習其他技能的基礎。
一路參與下來,羅仲謙對導盲犬有了比同組演員更多的理解。
“我每一天去現(xiàn)場,他們搞不定導盲犬的時候,就會‘謙啊謙啊謙’地叫……而且他們覺得我不是演出來的,我本來就是訓練員,不是演員,所以最后我覺得,原來演這個角色,最好是參與這個角色的工作。
儼然半個導盲犬專家的羅仲謙還分享了不少常識,比如對導盲犬下指令,通常是用英語,“它們對英語的敏感度比較高一點,好奇怪哦,哈哈?!?/p>
導盲犬還有一個“大小便的神器”。經過訓練的導盲犬,會往系在身后的袋子里排便,方便主人處理。不過雄性導盲犬在小便時不太適用。
頭一回接觸到這個“不得了”的袋子,羅仲謙興沖沖地拿回去給自己的愛犬試用。但貴賓犬體型太小,完全用不上,只好作罷。
言談之中能感覺到,他喜歡演Simon這個角色,喜歡當導盲犬訓練員,非常愿意為這個角色額外付出更多心血。
他說了句心底話,“不像20年前的香港,我們這一代,相比上一輩,機會比較少?!?/span>但也沒有必要自怨自艾,“我會把握住機會,無論在什么地方(工作)都好,必須要嘗試?!?/p> 固有的危機感是一份養(yǎng)料,養(yǎng)得人謙遜,認真,積極,更養(yǎng)得人飽含難能可貴的真摯與豁達。從來沒有見過一位演員,會在碰面之時先來一個鞠躬。看他站直,握手,那個燦爛的笑容幾乎讓人問心有愧。 問什么問題,他都一臉誠摯,說得開心了,就稱兄道弟似地拍一下你膝蓋。娛樂圈待了那么多年,也不想披掛任何城府似的。 聊起導盲犬在國內的情況,他說得頭頭是道。 導盲犬對引領視障人士生活、出行、擴大社交圈的作用毋庸贅言,親密關系的培養(yǎng)也給他們帶來彌足珍貴的心理慰藉。 早在1819年,維也納就有了世界上第一個導盲犬訓練機構。但要到一個世紀后,導盲犬才得到人們更多重視,德國還建立了第一所導盲犬學校。多年發(fā)展下來,導盲犬已經越來越普及。 但在中國,導盲犬事業(yè)起步較晚。 要到2006年5月,中國導盲犬大連培訓基地才正式成立。這是國內第一家導盲犬培訓基地,從此以后,國人才有機會使用本土培訓的導盲犬。 2011年1月,香港導盲犬協(xié)會有限公司也成立了。6月,協(xié)會注冊為一所慈善機構。次年,香港導盲犬服務中心成立。 近年來,國內這些機構不僅在謀求發(fā)展,還積極地跟國際導盲犬聯(lián)盟(IGDF)、美國紐約導盲犬協(xié)會、美國Guiding Eyes for the Blind、澳大利亞昆士蘭導盲犬學校等機構進行合作。 但這只不過是個開頭,須知導盲犬上崗之路,非常艱難。 首先,要選品種。拉布拉多犬與金毛尋回犬是中國優(yōu)先選用的品種,因為它們不僅有合宜的體型,而且性情相對溫順。其次,要選血統(tǒng)。前輩的健康、智力與脾性,都是影響后代成為導盲犬的重要因素。 出生兩個月之后,小狗會被送到寄養(yǎng)家庭,在正面鼓勵的方法中學習禮儀,適應與人親密相處的內外環(huán)境,以及各種公共交通工具等等。 再過10-16個月,它們會進入訓練中心,參與為時半年到10個月的訓練。層層篩選后,大約能有15%-30%的狗通過最終測試,成為導盲犬。 此后,它們會與視障人士進行為時一個月的配對,成功的話,指導員還會對這一組合進行長久的跟蹤與指導。 整個過程費時耗力,培養(yǎng)一只導盲犬,花費從12到22萬元不等。不過供給視障人士使用,則是完全免費的。 “我覺得這個發(fā)展是剛開始起步?!北就翆と畽C構目前仍然少得可憐,導盲犬的數(shù)量更是無法滿足需求,很多人都在排隊申領,但哪怕輪上十年,也未必等到。 以香港為例,能供使用的導盲犬不足50只,可有需求的人士卻高達16萬。內地的比例更糟糕,100萬名視障人士里未必能有1位配得上導盲犬。距離國際導盲犬聯(lián)盟評估的100:1的理想比例,還差得極遠。 至于相關法律法規(guī)與基礎設施,更不足以為導盲犬亮起綠燈,而且越下沉,越艱難。 羅仲謙補充說,以香港為例,街上見過導盲犬的人還不足 5%。 再說了,很多愛狗人士也未必知道,當導盲犬穿上導盲鞍,就表示進入工作狀態(tài)。這時候,任何外人都應當做到“不呼喚、不撫摸、不喂食”。“道理很簡單,導盲犬是視障人士的眼睛,你不會動別人的眼睛吧?” 教育與見識的不足,反過來又對導盲犬事業(yè)的推廣產生了負面的阻礙。 這次在《小Q》路演過程中,羅仲謙就親眼見到許多導盲犬被拒的事情,包括中國第一個使用導盲犬的連勤,上高鐵時就被家長投訴,結果只能跟乘警坐一起。這是很不合理的,“搭車時,不會把眼睛放在地下再上去吧?” 但美好的事情也是有的。在大連,他就參加了一個視障人士的婚禮?!昂芨袆?,為什么呢?因為那天沒有特別多的來賓,但所有的來賓都是導盲犬。他們兩個走在一起已經不容易,對不對?” 這段歷程,讓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做義工,讓社會上更多人能夠了解導盲犬。 “我知道可能有一些人還是不理解,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讓大家愿意多歡迎,少拒絕。我們的教育水平越來越高,將來問題一定會改善?!?/p>導盲犬的公眾盲區(qū)
沒看過《導盲犬小Q》,所以不存在對比,但失望是真的。 作為一個以治愈、溫情為主題的電影,敘述好一個簡單美好的故事,感動應該是很自然就會產生的,但因為一個個硬傷,感動都變成了刻意煽情,讓我看得尷尬不已。 硬傷一:作為香港電影,故事地點發(fā)生在香港,原音本來是粵語,但為了大陸觀眾,只能配音成普通話。 但“閨女”這樣的臺詞和配音演員偶爾出現(xiàn)的北方口音,配合香港的城市風貌和香港演員的表演,實在讓人出戲,也讓人很難沉浸在故事情境里。 硬傷二:寵物電影里,給每個寵物角色準備幾個演員是很正常的,因為小貓小狗很難時時處在工作狀態(tài),多準備幾個演員才能保證工作進度。 但同一個小Q,一會淺鼻子,一會黑鼻子,一會黑的上面一點紅,偶爾嘴邊還多出幾塊疤,對于看寵物看得多,能分辨狗子長相的我來說,這等于時時在提醒我這只是戲。導演挑狗子就不能挑至少鼻子一致,像一點的嗎? 硬傷三:三首歌把小Q為主人做的“貢獻”用歌詞的方式全方位向觀眾進行了解讀,就怕觀眾看不懂導盲犬作為主人的眼睛,有多偉大。 而且每首歌播放時,電影中的時間跨度都特別大,幾個月到幾年都用一首歌就帶過去了。這特別舞臺化的表現(xiàn)方式,讓本來那些生活細節(jié)里能感動人的東西,都被直白的歌詞和大聲的音樂完全蓋住,感動也就不剩什么了。 硬傷四:文戲非常生硬和功能化。 比如小Q搶救的時候,演員們毫不著急,而是排排坐,平靜地交流著小Q給大家?guī)淼目鞓泛秃锰帯?梁詠琪看著年老的小Q在玩耍時,突然說:“小狗都是色盲,只能看到黑白,那是因為它們把色彩都給留了我們“。這突兀的臺詞本來邏輯就靠不住,放這里明擺著就是強行拔高主題。 因為這些硬傷,導演結尾給出一長段時間把小Q一生倒敘了一遍,本意是希望引起觀眾的感動,結果卻是讓人直想趕快離場。
今天要介紹的是9月20上映的電影《小Q》,一部關于人與狗的催淚故事片。
如果沒有7月20日任達華被刺的事件,該片可能在7月25日就和大家見面了。
現(xiàn)在任達華康復,大家也等不及要看《小Q》了吧!
【無關鍵情節(jié)劇透,請放心閱讀】
原著《再見了,可魯》寫的是一只真實存在的狗狗,“狗生”12年,攝影師記錄下它奉獻人類的日子,后作者用了15年完成它的傳記,在日本出版后創(chuàng)下驚人記錄,被稱為 “感動3億亞洲人心”的超級暢銷好書和21世紀亞洲“賺得淚水最多”的一本書 。
你或許沒聽過這本書,但一定聽過它后來被改編成的電影《導盲犬小Q》。
而近日,我們終于可以看到本土版的《小Q》,由任達華、梁詠琪、羅仲謙、楊采妮、 袁姍姍主演。
影帝任達華飾演盲人主角,延續(xù)了《破冰行動》的悲情形象,將一個愛狗如命的盲人飾演得真實動人。
看“忠愛告白”預告,是小Q的第一人稱講述故事。
難道是《一條狗的回家路》那樣以狗狗視角講述故事?
那樣的話,確實能夠將狗狗人格化,形象更豐滿。
但其實正片還是以人類視角開展故事,不過小Q依然靈性十足。
是不是迫不及待想要了解它呢?
導盲犬與主人的緣分
狗是人類的朋友,尤其是工作犬,為人類作出了極大貢獻。
以導盲犬為例,天職就是服務盲人,出生后,先在寄養(yǎng)家庭適應家庭生活,然后進行訓練,和盲人配對,為盲人服務。等到退休了,才能回家安享晚年。
你以為配對是隨機的嗎?影片里就說了,合適的搭檔要看緣分,這就很微妙了。
究竟是人選擇了狗,還是狗選擇了人?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在抖音上刷到一個視頻:
日本的導盲犬Oliver到了11歲要退休,他們家人覺得狗狗可能已經忘掉他們家了。
但當狗狗遠遠地看到等候在門口的家人,它歡快地跑了過去,一切都宛如昨日。
小Q雖然也認寄養(yǎng)家庭,但是更認定了自己服務的盲人李寶廷。
因為狗有靈性,它也會選擇。
可能有的狗只是把盲人當做服務對象,區(qū)別于寄養(yǎng)家庭的“家人”;但小Q選擇把李寶廷當做至親至愛。
雖然說盲人失去了生活的色彩,是不幸的;但是如果能夠換來一只有合適的導盲犬,難道不是一種幸福么?
導盲犬“導”什么
導盲犬不僅僅是導眼盲,也是導心盲。
一個后天盲人要接受現(xiàn)實,恐怕要走出很長時間的心理障礙。
看本片,任達華飾演的李寶廷剛開始的脾氣像極了《我與地壇》作者那樣,自暴自棄,抗拒他人的幫助,觀眾甚至會對他“虐狗”產生憤恨……
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小Q真的可以開解李寶廷,他成了李寶廷的眼睛,成了他的希望。
它真的很忠誠,認定了主人,不管是被大吼大叫,還是被粗暴對待、被“善意欺騙”,它都會等待,它都會跟隨,連病痛都可以忍受,只為等待他回來。
他們一起玩球,一起旅游,一起滑雪,一起看星星……
公園里的一張長凳子,成為了一段佳話。
可以不愛,但別傷害
或許有人不理解人和狗可以產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影片中還有一個李寶廷和小Q成為“生死之交”的情節(jié),就是小Q被狗販子抓了。
人人都說人販子該槍斃,但是狗販子同樣罪大惡極。
偷走導盲犬,等于在盲人遭受重大打擊后再次剝奪了他的希望,雪上加霜。
導盲犬可以說是主人的命。片尾的故事分享中,就有一個盲人說分享了一次經歷:某日他們在馬路上行走,突然駛出來一輛車,是導盲犬用頭替主人擋住了撞擊……
有人總是說畜生就是畜生,人命最寶貴。
但人之所以是人,不是因為我們天生是人,而是能夠有高貴的品格,能夠尊重和敬畏生命。
如果人沒有道德,那連畜生都不如。
《小Q》“導”的是社會
人與狗的故事數(shù)之不盡,但是看到《小Q》,李寶廷和小Q出國游的情節(jié),我想起了一個微博上看到的真實故事:一只寵物狗盲了,主人背著它環(huán)游世界,雖然它看不到,但奔跑起來,比誰都歡快。
世界那么大,一人,一狗,足矣。
這樣的一生,已經讓很多人羨慕了。
并不是人和狗哪一方成就了對方,是人和狗這一關系非常和諧,他們就是一對幸福的整體。
對狗無感的,看了本片,一定也會為之動容;當然,就算是愛狗人士,看了本片,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和了解導盲犬的工作。
如果大家在生活中遇到盲人和導盲犬,請多點包容和關愛。
特別是對待導盲犬,可以不愛,但不要傷害;可以喜歡,但不要干擾。
最后,強烈推薦各位喜歡寵物的影迷觀看這部《小Q》。
END
【更多精彩】
文/夏麗檸
小時候,去鄉(xiāng)下玩,親戚家有條大黃狗,不是什么名貴品種,就是那種農村看家護院的黃皮狗。大黃狗盡忠職守,對陌生人一律嚴防死守,沒有人能逃得過它的怒吼。
我被身型跟我差不多的大黃嚇死了。我越跑它越追。院子里經常上演人狗大戰(zhàn),親戚們就在院墻根兒底下的背蔭處站成一溜兒,邊欣賞“表演”邊捂著嘴樂。他們想不出,大黃怎么那么愛招惹我?
從鄉(xiāng)下回來,我既害怕又沮喪,大病了一場。那年,我七歲。
長大以后,盡管我知道貓狗是陪伴型動物,最容易與人相處。但我仍然怕得要命,覺得一輩子都不可能成為它們的朋友。
但是,看了電影《小Q》,我對人與狗之間的關系,有了新的了解與認識。電影講述的是導盲犬小Q與盲人李寶庭共同生活,相依相伴的感人故事。
導盲犬與普通的家養(yǎng)寵物不同,是一種工作狗,需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和選拔,才能走上工作崗位。經過訓練的導盲犬,可以帶領盲人出行。它們會佩戴項圈、導盲牽引,也熟悉很多口令,在遇到障礙時,可以充分保證主人的安全。
片中的小Q是只拉布拉多狗,在出生之后,先送到自愿者家按照規(guī)定進行科學飼養(yǎng)。然后,再去參加導盲犬考試。在我國,多是用金毛獵犬和拉布拉多狗做為導盲犬。一則是因為他們體型適中,適合主人牽引。但我覺得更重的是,它們性情溫和。小Q在寄養(yǎng)家庭里,與小姑娘陳芷喬玩得不亦樂乎。愛玩是狗狗們的天性吧?這么說來,導盲犬能夠聽從主人的指令,更是難能可貴。
順便說下,扮演幼年陳芷喬的小演員與電視劇《知否知否》扮演小明蘭的是同一個人。小Q通過導盲犬考試,要與小芷喬分開去盲人配對工作那場戲,真是催淚。淚珠順著小姑娘的臉刷刷地流下來,令人動容。人與動物相處,和人與人相處一樣,都是日久生情。
片中任達華扮演的李寶庭,本是個才華橫溢,技術高明的蛋糕師??商煲馀耍瑢毻ピ谑聵I(yè)如日中天之時,被醫(yī)生宣告不久將會失明。隨著視線越來越模糊,寶庭的心情越來越差。如何面對黑暗的世界?恐怕是寶庭余生都難以面對的事情。
小Q的到來,對寶庭來講,既是福音又是困惑。福音是他可以與小Q一起出行去蛋糕店里工作,困惑是關于一條狗能改變他的人生這件事情,他要說服自己好久。小Q與寶庭便是從“相愛相殺”開始了共同的生活。但如果他們配對不成功的話,小Q要被領回去,再找主人。因此,片中寶庭將小Q趕出家門,令它在雨夜無家可歸的時候,觀眾們都為他倆的命運捏了一把汗??蓱z的小Q作為一只工作犬,在滂沱的大雨里躲在面包車下避雨,仰望主人亮著微光的房間窗戶。這恐怕就是我們說的“人狗未了情”。小Q認準了寶庭,他們配對是緣。
電影中,小Q與寶庭的關系,已經超越了工作與雇主。它像個沉默的朋友,用忠誠、勇敢和愛喚醒了絕望中的寶庭。我們終于知道,導盲犬,是可以幫助人類生存,守護人類生命,拯救人類心靈的動物。寶庭與小Q從陌生敵視到相濡以沫的細節(jié),無需多說。大家去看電影,就知道了。然而,人與狗之間的相濡以沫,會令觀眾想到很多很多。能引起情感共鳴,是這部電影的特色。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看電影的觀眾都要哭濕至少一張紙巾?
通過寶庭輕生時,面對疾駛的汽車,小Q不顧生命危險地推開寶庭;或是小Q陪寶庭外出被偷狗賊抓走時,寶庭豁出命來也要找到小Q的劇情,我們不禁要問,世界上還有哪一種愛是為了對方可以不顧一切的?而這樣的情感,卻發(fā)生在一個盲人與一只導盲犬之間。這只能說明,在愛面前,生靈之間沒有界限。
如果說狗只是一種溫良的動物,那么導盲犬就是墜入人間的天使,自帶治愈特質。當導盲犬成為人類的眼睛時,盲人朋友們雖然眼前是黑色,但是心里卻裝著斑斕的世界。盲人歌手蕭煌奇天簌般的歌聲在電影中響起,“你是我的眼,帶我領略四季的變換;你是我的眼,帶我穿越擁擠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帶我閱讀浩瀚的書海;因為你是我的眼,讓我看見這世界?!睂と媸侨祟惖淖罴鸦锇?。
可人類啊,太容易高高在上了,因而忽略了身邊的生靈。寶庭最初拒絕接受小Q,除了心情不好,也是人類自負在作祟。眾生平等,每一條狗或是一只貓都有它們自己的人生,也擔負著來到世界的使命。小Q的使命就是挽救寶庭,給他生的勇氣,讓他延長自己的生命之光。是小Q教會了寶庭和我們,重新審視人與人、人與狗、人與動物、人與世間萬物的關系。只有我們彼此之間,溫柔相待,才能抵達最好的愛。
人狗情未了,世間愛不完,這是《小Q》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謝絕轉載
每個人都有那么一段討厭自己的經歷吧!
不同的是,有的人輾轉反側后最終還是走了出來,回頭再看當時的自己,不免覺得可憐又可笑;而有的人卻永遠沒有回頭再看的機會了。幸運的是,《小Q》中的男主角、任達華飾演的李先生是前一種人,而幫他走出人生困境的,不是身邊的至愛親朋,也不是他鐘愛一生的事業(yè),而是一只素昧平生的導盲犬。
其實關于人和狗的這個題材,就算沒有看過原著,相信很多人閉上眼,也都能猜得出講得是怎樣一個故事,在這種已經有了先入為主觀念的情況下,如何還能呈現(xiàn)出新意給觀眾,在感動之余還能有不一樣的收獲,或許才是本片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
其實說到狗和人的關系,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會是“忠誠”二字。從日本那個紅遍全球,后來還被好萊塢翻拍的催淚彈“忠犬八公的故事”就不難看出,“忠誠”似乎已經成為人類對于狗狗們最大的褒賞。如果只是因為它對自己忠誠,才喊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這樣的口號,說到底是不是有那么一點偽善呢?
而這部《小Q》最讓我感到驚喜的,就是它沒有走“忠誠”這條居高臨下的老路。當然并不是說片中的這條導盲犬小Q不忠誠,而是說這個特質并非片子的主軸,與其說小Q和男主角李先生是狗與主人的關系,不如說他們更像是互相陪伴的朋友,甚至是相濡以沫的家人。
作為香港甜品屆的旗幟性人物,李先生一直以來都強調五官對于甜品師都同樣重要,然而就是這樣在乎五官的一個人卻在中年不幸失明,這讓一身傲氣的李先生一時間難以承受,脾氣也突然變得乖張而暴戾,甚至還有了輕生的念頭。就當周圍所有人對他束手無策時,導盲犬小Q的出現(xiàn)改變了一切,對于這條陌生“狗”的到來,李先生起初不但是排斥的,甚至還充滿了敵意。
但最終,小Q用自己的愛心與專業(yè),慢慢打破了李先生心中高高豎起的圍墻。為什么會提到“專業(yè)”呢?這正是本片給我的另一個重要的啟示。說實話,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培養(yǎng)導盲犬需要經過這么復雜的程序,需要這么多人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為了保證殘障人士的安全,專業(yè)的培訓機構對每一個細節(jié)的要求都是近乎嚴苛的,而小Q正是經過這樣層層考驗的佼佼者,你說能不專業(yè)嗎?
而這也告訴我們,在一個高度文明的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這些所謂的“正常人”,更應該為那些弱勢群體和殘障人士提供更多的幫助,讓他們有勇氣有機會可以活下來并重返社會,一個社會進步與否不能只看強者如何生存,而更要去看弱者是否同樣得到了關愛。這就讓我想起了一個冷笑話,有人說:看,這些地方怎么這么多殘疾人?另一個人回答:不是因為這里殘疾人多,而是這里對殘疾人充滿了關懷。
從這一點來講,《小Q》還是起到了這樣一個公益的作用的,相信很多中國朋友和我一樣,此前都并不知道導盲犬究竟是怎么訓練出來的,看了電影之后更多了幾分對相關專業(yè)人員和志愿者家庭的尊敬,也時刻提醒自己:要多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著想,那么就先從不占用盲道開始吧!是啊,導盲犬尚能給人以如此大的關愛,那人與人之間呢?在忙碌著各自的生活和工作時,是否忽略了周圍那些熟悉和陌生的人呢,多一句問候和關愛有時候就能融化心中的堅冰,如果每個人都能像李先生一樣,把身上的戾氣轉化為笑容,你會發(fā)現(xiàn)一切都沒有那么糟。
之所以說小Q和李先生更像是親人而非主仆,很重要的一點是李先生同樣也為小Q付出了許多,這一點恐怕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從按時按點給它喂食,到規(guī)定次數(shù)帶它排便,再到帶它去公園玩耍。你看,不知不覺李先生也回報給了小Q很多,而這或許才是他能走出困境的另一個關鍵,因為他再一次感受到了被需要,感受到了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自己必須堅強必須勇敢活下去,久而久之才形成了這種互相依靠彼此關愛的默契。
而人如果只是一味的索取,是無法感受到真正的愛與快樂的,也失去了陪伴的意義。片中最感人的一點,就是年邁多病的小Q依然在等著李先生歸來,而李先生手術完成后便立刻回來陪小Q走完了最后一程。這不是相濡以沫又是什么呢?如果你只說是“忠誠”,恐怕是對他們之間深厚情感的一種褻瀆。比起那個復雜的成人世界,小Q的這份親情更單純也更持久。而這份親情的“平等”,還體現(xiàn)在了另一個精妙的設計上,那就是片中有多次以小Q的視角看世界的鏡頭,足以看得出導演的用心。
除了顛覆了傳統(tǒng)的人狗關系之外,本片另一大看點就是任達華的表演了。見識過他在警匪片中的行俠仗義,也領略過他在《歲月神偷》中的溫厚淳良,而這一部中的人物形象則是完全耳目一新的。原本一個盲人應該是讓人同情的,然而一開始這位李先生卻讓人有一點點距離感,然后變得讓人討厭甚至遭人怨恨??僧斝帶領我們開始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才開始有一點理解、同情甚至是喜歡上這個人了,任達華的表演豐富了這個角色的層次,讓我們完成了一次從討厭到理解的轉變。
無獨有偶,和片中的李先生一樣,戲外的任達華也遭遇了一次意外。就在七月份《小Q》原本的上映日前夕,任達華在一次活動中被歹徒刺傷,而電影也被推遲到了九月份重新上映,據(jù)《南方人物周刊》報道,任達華在休養(yǎng)兩周后,為了《小Q》的宣傳而復出并立即投入到了路演當中,行程在斷斷續(xù)續(xù)中進行,而他的右手不能出汗,需要定期回香港找醫(yī)生換藥——從戲里到戲外,他都不斷在和命運做著斗爭。
除了為我們科普了導盲犬的成長經歷之外,本片還探討了另一個敏感的社會性話題,那就是“吃狗肉”,在我印象中應該是這個話題很少被觸及,有也只是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而這一次卻花了很大的篇幅來為我們展示偷狗賊的邪惡,再加上影片本身的主角就是一條通人性的狗,效果出來自然是非常震撼的。
本片還有讓我非常喜歡的一點就是結尾了,當音樂響起以為一切故事都已經結束時,卻意想不到的等來了一個MV式的超長彩蛋,為前面很多劇情做了補充解釋,一切看似平常到讓人忽略的地方卻來了驚人反轉,這個讓人會心一笑的設計可以說是本片又一個意外之喜了。
羅永昌還是適合這些溫情的小品,華哥奉獻了一流的演技,看到整個戲院的人淚流不止,隔壁女生哭完一包紙巾。故事雖然走的煽情催淚向,但是本土化改編做得很接地氣,然而還是不忘黑一把狗肉節(jié)。袁澧林結尾度加了很多戲啊,《你是我的眼》還有《陪著你走》這兩首歌不但帶動劇情還增色不少,最后懷念一下我家的德牧,狗古頭。番薯昌客串的老師傅,很欣慰看到他,釗鋒,小巧,阿kind客串一把徒弟,算是大茄哩啡了。
狗比人老的快
我朋友說,每個嘴硬說不喜歡狗的預備鏟屎官最終都成了最愛狗的那個人。這在本片男主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一個沉湎于“失去”的中年男子,生活已經狗糟糕了,還要迎接他人的善意,我都想替他說出那句“我想一個人靜靜”,可是他終究是個好人,這種“好”,讓人分不清是狗在照顧他,還是他在陪伴狗,一起走過溫暖的一程路
改編的可以跟日版的導盲犬小Q相媲美!真是感人,感謝狗狗陪伴視障人士!哭的稀里嘩啦
與日版相比,做了很大的改動。立意有了突破,也很好哭。使用的技巧是“人設”的強烈反差,盲人極度的冷與小Q極度的暖來回碰撞,總會有觸動人心的一刻。盲人接受小Q,同時也是接受那個內心灰暗,封閉起來的自我。突破之處在于,這段人犬羈絆不再局限在狗的忠誠,人與犬有了平等的情感關系。很喜歡影片為其情感關系的重新定義:搭檔。因為,他們的生命合二為一了。任達華可以憑借在此片的表演拿個金像獎影帝。
看著挺尬的,沒什么深度,感動嗎?一點也不
本來并沒有打算看這部電影,但是白天聽聞任達華被捅了一刀,立馬買票去支持一下這部片。果然,看不得狗狗為主角的電影,輕易一個情節(jié)就會被狗狗感動得潸然淚下。當然影片中任達華的演技也非常好,一如既往!
梁詠琪吃了仙丹嗎?還這么年輕!
看了這么多寵物狗電影,最讓人感慨的還是忠犬八公。
配音太廉價太出戲了,拍攝效果很網劇感,狗狗可愛,任達華演得還可以,整體觀感不佳,結局拖了半個多小時。Gigi其實只是龍?zhí)琢?,對于她高開低走,沒想到最后低到這么低的電影生涯??????算了算了。最后片尾的真實采訪挺感人的。
因有期待,而略失望。原著書《再見了,可魯》和日版電影《導盲犬小Q》都很喜歡且收藏多年,然而這版《小Q》的故事只是借用原來的框架,劇情方面則大幅度地篡改:沒有「小Q為何能成為導盲犬」的交代,關于導盲犬的訓練只是輕描淡寫地略過(拍得好像什么狗都能成為導盲犬?)… 反而編排了各種過于戲劇化、刻意煽情的橋段,小女孩追車那段就挺尷尬,李寶庭自殺那段更是敗筆(眼盲的他橫穿過馬路,差點撞到他的司機沒留下半句話就走了、后面導致撞車,兩個司機也安靜地呆在車上,讓他坐地上接電話),隨后的狗販戲也是看得想翻白眼…沒想到使用了蕭煌奇的《你是我的眼》,電影結束出字幕的采訪反而更感動我。& 看完《小Q》后回去翻看《導盲犬小Q》的部分片段,最后小Q離世的段落又一次看得我眼眶濕潤。
走的是和《幸運是我》《我的媽呀》《黃金花》如出一轍的溫情路數(shù),商業(yè)屬性不太強(注定無法大賣),這年頭找個粵語版實在忒不容易了,而配音永遠都是擋在港片跟大陸觀眾之間的一面墻,尤其是這類對演員聲音表演要求比較高的電影,配音演員的情緒和節(jié)奏一旦跟不上就比較出戲,好在整體拍得算是中規(guī)中矩,放國產同類型片里完成度也還行。羅永昌跟了杜琪峰這么多年,結果最讓人懷念的單飛片仍是那部《每當變幻時》。
國版的讓人驚喜,盲人多了內心世界的描寫,輕生被小Q拯救的場景設計好棒;多了小q看世界的黑白視角;最后的30m換成了盲人送別小Q,電影的基調完全是為了小Q,沒有盲人的葬禮,有的是家人送別小Q,好想養(yǎng)一只拉布拉多。
忘記是哪一年的金像獎說的那句話“唔系香港警察的cutting靚,系任達華的cutting靚?!敝v真,不是任達華的身型靚,是狗狗的身型靚啊。
由小說《再見了,可魯》改編,原著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電影拍得太平庸了,甚至有點爛。影片一味追求煽情和感人,邏輯性、合理性卻存在很大問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殺”那場戲。李寶庭想自殺,導致幾輛汽車相撞。你以為司機會找他算賬,或者他會賠錢,甚至被刑事拘留……結果直接就沒后文了。橫穿馬路導致車禍,這是犯罪啊,居然就這么完了。你想自殺,你可以去跳樓,不要危害別人的生命。其次,他不僅是對自己不負責,同時也是讓小Q陷入危險。西蒙那么愛狗,竟然不讓小Q離開他,反而還要再給他一次機會。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李寶庭把小朋友的棒球藏起來;陳芷喬追著汽車跑純粹是為了煽情而煽情,就不可以給西蒙打個電話嗎?李寶兒眼睜睜看著小Q窮追不舍卻無動于衷,你想把狗累死嗎?尤其是李寶庭趴在地上找小Q那場戲,太尷尬了。
片子質量最多三星,但映后聽導演和梁詠琪談到拍攝時對狗最大程度地呵護與尊重,以及主創(chuàng)為了科普導盲犬知識而在內地堅持了很多場路演,還是拉高了不少好感。看完一直在思考作為狗可以領悟到忠誠與責任那么復雜深刻的情感,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可能這才應該被稱作“一條狗的使命”。煽情和刻意難免存在,但只要是狗片,再俗的淚點都哭得出來。
15歲的時候看小Q 和現(xiàn)在看小Q 一樣看到落淚 越是這樣簡單真摯的情感往往越直擊人心 在自由和陪伴面前 狗子選擇了陪伴主人 不離不棄死心塌地 給予愛最后也得到了愛 情感是相互作用的 哪怕是一座冰川 也有被照耀融化的時刻
1.東拼西湊,特別后面太過于拖沓,強行催淚、煽情。2.李先生闖馬路想自殺那段戲以及后面的狗販子,黑人問號臉。3.李先生內心態(tài)度的轉變也太生硬,看完后無感覺。
為了支持任達華,特別去看了點映,完全超出了預期,影片拍得十分連貫讓人感動,任達華的表演又增色不少,他遛狗經常去的那個公園在哪里???下次去香港想去逛一逛。好喜歡片尾那個帶有答疑性質MV式的彩蛋哦。羅仲謙好可口,郭晉安我差一點沒有認出來。
雖然可以理解為什么改編得這么抓馬,畢竟抓馬國人愛抓馬了,但前面看著簡直感覺像小姑娘被賣給有錢暴躁瞎老頭做填房……狗換成年輕女演員就真的是《遇見你之前》了吧?!赌闶俏业难邸讽懫饋淼乃查g我當場爆笑,要不要這么嚴絲合縫……不過袁澧林實在太靚太燦爛了,快抓緊時間給我演部青春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