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年代,里約熱內(nèi)盧。20歲的吉達和18歲的尤麗狄茜是一對親密無間的姐妹。這對姐妹對彼此記憶的最后畫面,是那天夜里,姐姐吉達向妹妹尤麗狄茜講述自己的性冒險,而妹妹為姐姐的私會打掩護。兩個人都沒有想到,這一別,就再也不會相見。由于父親的兩邊欺騙,姐姐不知妹妹已經(jīng)嫁做人婦,還留在巴西;妹妹也不知道姐姐已離開負心漢,回到里約。她們都在同一所城市,卻苦苦思念。各自離自己向往的夢想與愛情越來越遠,卻以幻想中對方的幸福告慰自己。直到暮年,妹妹發(fā)現(xiàn)了姐姐給自己的信,找到了姐姐的孫女,才知道了真相。然而,姐姐已經(jīng)永遠離開人間。結(jié)局一段時空跨越很突然,甚至讓人猝不及防。所以結(jié)尾看得讓人如噎在喉。這反倒讓人感覺這種表達方式很有藝術(shù)感。老年妹妹的表演很精彩,盡管鏡頭不多。
妹妹性格溫順,接受了父母安排的婚姻,忍受著丈夫粗暴的性愛。夢想進入音樂學(xué)校的她因為意外懷孕,不得不順從丈夫,放棄夢想。她一直沒有忘記姐姐,還雇了偵探尋找姐姐的下落。然而因為誤以為姐姐已經(jīng)去世,她精神崩潰,患上狂躁抑郁精神病。直到暮年,她才得知了真相。
姐姐美麗叛逆,崇尚自由戀愛的生活,為了愛情與水手私奔,識破愛人是個花花公子后,哪怕挺著大肚子也決然離開。被父親拒之門外后,她咬著牙決定不把孩子帶大絕不回去。由于父親的欺騙,她一生都以為妹妹在歐洲并相信尤麗狄茜已經(jīng)成為鋼琴家。幸好認識了一個如母親,如姐妹的女人,讓自己有了立足之地,并把孩子養(yǎng)大。遺憾的是至死也沒能見到日思夜想的妹妹。
看這部片子是經(jīng)過了幾個認識上的波折的。
印象中以為這是一部懸疑片來的,所以一直期待著一些靈異的發(fā)生。后來注意到拉美人外貌上的一些特點,第一次看巴西片還是有些不適應(yīng),實話實說,那些裸露并沒有感到美感。再后來看到妹妹收起放浪形骸,故事越來越正經(jīng)。到最后感嘆命運弄人,日日思君不見君,覺得這部片子有點意思,特別是就不給大團圓的結(jié)局,讓人空余恨。
或是由于風(fēng)俗習(xí)慣的不同吧,影片開始的家庭關(guān)系包括父女間、夫妻間都看的有一點擰巴,好些的是姐妹間的關(guān)系,并沒有那么生硬,逐漸進入正題后,姐妹兩個各自的辛酸苦辣并行展開,特別是妹妹的故事線多了一絲浪子回頭的意味,為年少的無知放蕩付出終生來買單,這樣的辛酸更能引起觀眾的憐憫,故事性也就更強了。姐姐這一線終生都在為鋼琴家夢想掙扎,當(dāng)我以為她肯定會打掉孩子的時候她居然選擇了生下來,其實這才是出人意料,但是卻合情合理,這種合情合理的意料之外在影片中有很多,也是這些意料之外讓人越看越覺得這是個好故事。
這部片子給我的兩個啟示就是年少的無知終要用一生來兌現(xiàn),追求理想的路絕不是坦途,求而不得才是常態(tài)。
感謝導(dǎo)演給了一個充滿遺憾但讓人覺得內(nèi)心平靜的結(jié)局。
故事發(fā)生在1950年巴西的里約熱內(nèi)盧,18歲的尤麗狄茜與20歲的吉達是一對形影不離的親生姐妹,她們與保守的父母一同生活。雖然家風(fēng)傳統(tǒng),姐妹倆卻各自懷揣夢想:尤麗狄茜想做一名職業(yè)鋼琴家,吉達渴望追尋真愛。
影片的開頭就是吉達和尤麗狄茜姐妹倆在森林里,姐姐走得太快,一下就看不到影了,兩個人互相在找對方,只能聽到聲音。。。是對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預(yù)告:兩人終將失散,即使就生活在身邊,也如迷霧遮擋一般看不到。
20歲的姐姐吉達,一直渴望自由的愛情,在遇到水手喬治之后,馬上就被他的風(fēng)流不羈吸引。在某一天晚上在妹妹的掩護下,穿上好看的裙子,戴著外婆的耳環(huán),從后門溜出去見喬治。妹妹原來也不同意她出門,可是又不希望姐姐失去她的愛情,終于還是答應(yīng)姐姐在半夜一點留門等姐姐回來。
到了晚上一點,姐姐并沒有回家,尤麗狄茜在后門的臺階上拾到了姐姐掉落的耳環(huán),成了妹妹對姐姐的念想。第二天收到了姐姐的來信,姐姐為了自由和愛情,跟喬治乘著喬治工作的游輪去了希臘。1950年的巴西還是男權(quán)主義社會,女兒不告而別跟男人私奔是一件令人蒙羞的事情。父親看到信之后,氣憤不已,當(dāng)沒有這個女兒。
尤麗狄茜在家里的安排下結(jié)婚了,新婚當(dāng)晚丈夫在浴室地上奪走了她的第一次。也可以看出妻子在他眼里其實就是泄欲的工具和照顧家庭的管家。但是尤麗狄茜還是每天練習(xí)鋼琴,希望有一天能通過考試,去維也納音樂學(xué)院進修。
后來姐姐意外懷孕,同時發(fā)現(xiàn)喬治是一個花心的男人,在外面有很多情人。她回到了巴西,想要在父母身邊生活。母親見到她的時候很心疼,滿眼都是淚水。在刮魚鱗的父親看到后,用充滿腥味的手羞辱吉達。讓她從后門離開,這里已經(jīng)不是她的家,以后也不要回來了。父親騙吉達說妹妹去維也納學(xué)鋼琴去了,吉達就想著有一天攢夠錢能去維也納看妹妹,聽她彈鋼琴。
吉達獨自一人在醫(yī)院生下兒子,碰到了真正對她好的菲洛,待她就像自己的女兒、朋友。雖然沒有血緣關(guān)系,但是她感受到了真正的愛。菲洛得了胰腺癌,吉達想盡辦法控制菲洛的病情,靠嗎啡緩解疼痛。后來菲洛病情惡化,嗎啡已經(jīng)不能控制病痛,她希望吉達能夠給她注射過量嗎啡讓靈魂不再疼痛。菲洛把房子留給了吉達,告訴她用自己的名字繼承房產(chǎn)證。同時用自己的名字安葬了菲洛。
尤麗狄茜的音樂之路并不順暢,在考試前母親重病,加上自己懷孕。丈夫?qū)λ恍南胍ゾS也納心存芥蒂,只是希望她能好好在家里待著,生兒育女,照顧家里的起居。種種原因錯過了當(dāng)年的考試。尤麗狄茜曾經(jīng)問過母親是否有姐姐的消息,母親逃避了這個問題,因為丈夫說過不要跟尤麗狄茜說任何吉達的事,母親就是父親的影子,沒有自己的思想。
后來尤麗狄茜參加了學(xué)校的考試,一次就被錄取了,這個時候尤麗狄茜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她多希望能夠一直和鋼琴陪伴,只有這個時候自己是放松的?;氐郊艺煞蛑肋@個消息跟她大吵了一架,這時候她接到了偵探的電話。尤麗狄茜多年來一直委托偵探幫忙尋找姐姐的下落。他們來到墓碑前,其實這個是菲洛安息的地方。尤麗狄茜以為姐姐真的已經(jīng)去世了,得了躁郁癥,一把火燒了鋼琴。
60多年后,尤麗狄茜丈夫去世,在整理遺物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個密碼箱。女婿打開密碼箱之后拿出了整疊的信。這些信是吉達從回國后就開始給她寄過來的,尤麗狄茜知道了姐姐一直跟自己一樣想著對方,也知道姐姐其實就生活在自己附近。跟著信上的地址,尤麗狄茜找到了姐姐的孫女,樣子跟姐姐長得一模一樣。姐姐知道去世都以為自己的妹妹是鋼琴家,還希望孫女也能好好貪鋼琴。
這部電影是我長久以來唯一一部能讓我眼眶發(fā)熱的。影片里面主角的掙扎,對社會和家庭的反抗。60多年情深姐妹住在附近卻不能相見,卻一直都把對方放在心里。
可能從小就生活男權(quán)社會的女人可能已經(jīng)默認這種社會制度,但是今天的我們?nèi)タ磿耐床灰?,太多的無奈與妥協(xié)。在最后,還是女婿打開了密碼箱,連自己的女兒都不知道密碼。
最后有一點沒看明白的是:信是吉達寄到母親那里希望能轉(zhuǎn)交給妹妹,雖然信可能是被固執(zhí)的父親扣下來了,但是為什么最后在尤麗狄茜丈夫手里沒有交代。也沒有交代尤麗狄茜丈夫收到信的心理活動,覺得有些遺憾。
超出預(yù)想的好。呈現(xiàn)了50年代巴西那一代人的故事。姐妹情、父權(quán)、夢想、生兒育女、生存,跨度60年的敘事。尤其是對于五十余年相互未能謀面的姐妹,那持續(xù)不斷的思念與找尋,不禁讓人潸然淚下。當(dāng)妹妹到生命的最后,才看那這些年來一直被父親和丈夫雪藏起來的,姐姐的來信;當(dāng)找到姐姐孫女的時候,孫女說到:“你是鋼琴家嗎?我奶奶說你是世界上最棒的鋼琴家?!毖哉Z不重,但l那種滿溢的愛與對妹妹的自豪感迸發(fā)而出,在劇情的推動下真摯、細膩、動情。也許這是我們獨生子女一代所缺失并會特別感動的情感。
姐姐因愛私奔,懷孕被男人拋棄,回到家中,但因私奔和未婚先孕,又被父親趕出家門,并斷絕父女關(guān)系。妹妹不知姐姐回來,姐姐在父親的假消息中以為妹妹在歐洲。50年同一城市,擦肩而過卻未能相見。遺憾讓讓一切更刻骨。姐姐在生存和養(yǎng)育孩子的極度困境下,并沒有依附男人,在踏出皮肉生意門前,想到了孩子,為了孩子和自己的尊嚴也選擇了回頭,做工人和保潔員兩份工作拉扯孩子長大,雖在底層,但活的有尊嚴。
妹妹不論結(jié)婚、生子、育子,她一直在追求自己成為鋼琴家的夢想,這個夢想從未被丈夫和父親理解和支持。直到自己堅持努力下以第一名考上音樂學(xué)院,但面對的是父親和丈夫的不支持,同時又知道了姐姐死的假訊,一切仿佛都在破滅,期待的重逢,理想的實現(xiàn)一切都在灰飛煙滅。最后通過燒掉衣服和鋼琴,在大火中抒發(fā)著放棄與絕望。
這部電影原以為是女性導(dǎo)演,情感刻畫很細膩,女性的獨立思維和追求都被刻畫的很深刻,并通過讓觀眾成功的產(chǎn)生對父權(quán)和丈夫的厭惡,表達了對父權(quán)和男權(quán)的反抗,電影名《隱形的女人》在父權(quán)和男權(quán)下隱形的女人。致敬這位男導(dǎo)演,不愧為今年巴西最好的電影,也是巴西角逐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票上為女一簽名
剛剛得知本片獲得了一種關(guān)注單元的最佳電影?。?!bravo?。?!好開心哈哈哈??!觀影最后結(jié)束時和Guida的演員擁抱了,我對她說“This is the best film of my year”。沒想到不僅是my year,還是year of 2019!激動?。?!
—————————————
之前看了《看不見的女人》(The Invisible Life of Euridice Gusmao)的首映,這也是我在本屆戛納電影節(jié)看到的第一部作品。
當(dāng)影片結(jié)束時,主創(chuàng)人員們在掌聲中站起來互相擁抱,燈光聚焦在他們身上,為每個人都鋪上了一層銀光。那一幕比電影里的任何一個鏡頭都更動人,讓我想起來春夏在采訪時說過的話:“我只希望這世界上有一束光是為我而亮的”。我站在黑暗里鼓掌,臉上的淚痕還沒有干,新的眼淚又墜了下來,只是這次眼淚不再是為電影而流。
這部巴西電影被選中在一種注目單元(法語:Un certain regard)放映,和它同階段入圍的還有祖峰的《六欲天》。入圍一種單元的作品,具有鮮,奇,新的特點。鮮是題材鮮有,奇是故事詭譎離奇,新是演員多剛嶄露頭角。這個獎項設(shè)立的目的便是鼓勵電影人們不拘一格,突破自我,勇敢挑戰(zhàn)。
《看不見的女人》這個翻譯并不能完美反應(yīng)電影的主題,我更喜歡它的英語名的直譯:Euridice Gusmao的隱形生活。戛納官方曾蓋章說這是一部“女權(quán)”電影,我現(xiàn)在想來也有這樣的感受。
影片描述了一對姐妹的掙扎人生。姐姐Guida明媚嬌艷,妹妹Euridice恬靜優(yōu)雅,像一株雙生花一樣嬌滴滴地成長在1950年代的巴西里約熱內(nèi)盧。妹妹是個一心想去維也納學(xué)習(xí)鋼琴的“理想主義者”,但是在父母授意下嫁給了一個初夜將她按在廁所地板上摩擦的野蠻男人。姐姐追求自由戀愛,卻只能在未婚先孕后,孤身一人從希臘回到巴西。姐姐提著厚重的行李蹣跚著回到家,迎接她的不是擁抱和親吻,而是父親用撥過魚鱗的手打來的一記腥臭耳光。1950年,社會眼里的未婚媽媽,和妓女沒有什么分別。
于是姐姐Guida離開了家,并且發(fā)誓再也不會回來。Guida對父母已經(jīng)失望,卻從來沒有放棄過去尋找自己的妹妹。父親騙她說妹妹去維也納學(xué)習(xí)鋼琴,于是她每隔幾天就給妹夫家(電影沒有寫出具體地址,但結(jié)合后面來看很可能是妹夫家)寫去一封信,向她訴說思念。當(dāng)然,這些無效信自然是沒有辦法傳達給她心心念念的妹妹,因為Euridice正過著一種比姐姐更加隱形的生活。
Euridice的丈夫不支持她成為鋼琴家,甚至?xí)谒龔椙贂r脫下她的裙子求歡,將妻子視為自己隨時隨地發(fā)泄欲望的工具。Euridice的父親刻板嚴肅,只會站在男人的角度責(zé)備她不夠賢惠持家。在Euridice的生命里,男人象征著霸權(quán)和剝奪,是腳腕上無形的枷鎖,桎梏了她的人生。夢想,對于那時的巴西女性來說,無疑是天方夜譚。鋼琴這樣“高貴”的愛好,對于女性來說不過是求偶時增加的幾分附加價值。于是Euridice一次又一次的反叛,又一次次的失望,漫長的歲月中,她幾乎忘記如何歡笑。
姐姐過得也并不如年少時幻想過的那樣美好,恰恰相反,社會對單親母親的蔑視讓她只能做最廉價的工廠體力勞動來換取微薄工資。但好在她還是樂觀開朗的,并且幸運的遇見了一位女性摯友(雖然我覺得是摯友,但也有人說她們之間有queer correlation??墒俏矣X得這兩人之間的關(guān)系難以用一個詞概括,Guida說 "Filomena is my mother, my father and also my sister." ),擁有了新的“家庭”。但當(dāng)摯友身患絕癥,Guida只能去懇求工廠老板借她錢去買嗎啡。老板說,你可以用你的身體來換。于是,Guida點了頭,帶著恥辱接受了那一連串插入和拔出的機械化動作。但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她選擇了以身體為武器換取她所愛之人片刻的安寧,至少這樣的獻身并不是毫無意義。
后來的后來,姐妹倆輾轉(zhuǎn)數(shù)十年,彼此思念對方,卻從未見面。Euridice誤以為姐姐死了,心灰意冷之下燒毀了自己的鋼琴,封鎖內(nèi)心做了一個模范主婦。直到七十年后,Euridice已白發(fā)蒼蒼,在后代們的簇擁下發(fā)現(xiàn)了姐姐留給自己的信件。她讀完后去姐姐居住地地方尋她,見到的卻是姐姐的孫女。
那是一張風(fēng)華正茂的臉,沒有鶴發(fā),沒有皺紋,眉梢眼角皆是俏麗風(fēng)情,一如她記憶中的姐姐。Euridice用顫抖的手緊緊擁抱著女孩,喊道:“Guida”。
孫女告訴Euridice,自己的奶奶Guida有一個鋼琴家妹妹,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里演奏著音樂。她問Euridice,這個人就是你么?
Euridice不語,然后緩緩說,是我。
影片里兩個女孩都是社會里的隱形人。姐姐美麗大方卻一直掙扎在貧困線上下,過著底層生活;妹妹看似擁有完美的家庭,高尚的愛好,但除了姐姐以外,沒有任何人理解她。乍一看姐姐好像更“Invisible”,畢竟從一開始她就被爸爸放逐,沒有金錢也沒有愛情,如同一株浮萍般生長在灰色地帶。但電影之所以叫“Euridice Gusmao的隱形生活”,我覺得還是有道理的。妹妹那看似光鮮亮麗的生活,實則早已千瘡百孔。父權(quán)社會的壓迫直接體現(xiàn)在了家庭關(guān)系的不對等里,Euridice的丈夫婚姻里充當(dāng)支配者的角色,性方面暴力隨意,情方面更是自私自利,他伙同其父親一道瞞著妹妹,使得她們到死都沒有姐妹相認的機會。古往今來,有無數(shù)女孩活在這樣的婚姻里。她們沒有話語權(quán),也無法控制自己的人生,嫁給一個男人,自己的子宮和雙手就變成了他的附屬品,到底是什么時候開始,“安分懂事”成為了一個女性化的標簽?
在這部電影里,男性蔑視女性的理想,打擊她們的信心,以此換取社會所認可的“模范妻子”。而女性之間相互尊重、理解和鼓勵。保守的妹妹看到姐姐盛裝打扮去和男人約會,一面感到了罪惡,一面卻支持著她的選擇。姐姐也一直重視著妹妹在維也納做鋼琴家的夢想,而這個夢想只被兩個人認可,另一個是妹妹的女兒。你看,女性,往往更能理解女性,我們共同背負著世俗的偏見和誤解,因而更能理解彼此所承受的種種。
可是現(xiàn)實中,我卻覺得女性給女性帶來的惡意要更可怕。微博上,豆瓣上,甚至QQ空間里,你都可以看到一些女性在毫無證據(jù)的情況下,背后散播另一位女性的謠言,說她整容過度,婚姻不幸,fake happiness。我甚至想象的到手機屏幕背后,這些可憐女孩對她們口誅筆伐的女性的羨慕和嫉妒,甚至不惜用“我朋友說.....”這樣可笑的開頭表達自己對他人生活的可悲臆想。
本應(yīng)該相互依靠,卻相互傷害,女性之間復(fù)雜的關(guān)系值得更多的研究。
講述女權(quán)的電影有很多,但這一部是最打動我心的。電影導(dǎo)演很擅長調(diào)動觀眾情緒,我在最后妹妹和孫女擁抱那一幕哭得眼淚嘩嘩掉,結(jié)束了就去擁抱了演姐姐的演員。好喜歡這部電影!希望有更多人去看它!
電影其實是四星。
劇情煽情略為刻意且有一些bug,我給3星;
guida演技精湛而且最后還和我擁抱了,私心給5星;
故事探討女性的生育價值和自我價值,有社會意義,給4.5星;
看首映太動人了,所以偏心給5星。
妹妹,離家追求學(xué)業(yè)又因姐姐的誘惑試食禁果,在家庭與自我追求中妥協(xié)與掙扎。 姐姐,失足余恨之余,找到在貧苦中的一點人生的延續(xù)和希望,對妹妹的空想與留戀填補了她內(nèi)心的懊悔與寄托。 母親,既是郵差,又是暗影,沒有自己說話的聲音,也沒有作為母親的象征,教育子女、維護子女,在兇悍的父權(quán)背后猶如暗影,龜縮而無息,凄慘也無人可憐,只道這是她自己的選擇,卻不管是否自愿為之。 名字叫《看不見的女人》,比“我和我的姐姐/妹妹”“她”要更直觀而扼要。 我的女兒,這頓平安夜晚餐做的很棒。 (過世的)媽媽也做的很好。 是的,但你媽媽也是花了很多年才把它做好的。 姐姐做的也很好,他老公很幸運。 要幫忙嗎?(父親轉(zhuǎn)移了話題) 我不是為了取悅別人,取悅自己才最重要。誰會需要一個男人來盡力給自己找樂子?在男人面前假裝高潮,現(xiàn)在想來還是就那樣,自己快樂嗎當(dāng)時?或許現(xiàn)在作為談資還有點嘆息,自己那時沒有讓自己快樂,現(xiàn)在也不快樂。 這個家庭沒有血緣關(guān)系,只有愛。姐姐新的家庭的成員可以說是壓抑與疾苦中的喘息與希望,在五六十年代的里約熱內(nèi)盧,當(dāng)時經(jīng)濟當(dāng)?shù)貞?yīng)該還是屬于高速發(fā)展中的新事物,當(dāng)然貧民窟也是其特色,交代了時代背景中的一對姐妹個人的情感變遷與“看不見又一直在身旁”的細膩情愫。 趙學(xué)而的兩首歌曲《我恨我是女人》中的歌詞“我恨我是女人,熱情難自禁”以及翻唱自黃凱芹的《情深緣淺》都非常貼切電影要表達的主題。跟《羅馬》中的懷念舊時有點異曲同工,本片更多是用女性視角展開,細膩的情感,節(jié)奏放緩,沉浸于姐妹的視角轉(zhuǎn)換中看到的不同選擇的人生,以及囿于生活或者觀念而做的選擇,當(dāng)然男性在其中基本呈現(xiàn)的都是反面,可能就那個跟姐姐一起在船廠上班的男子會比較中性,但也是屬于底層奔波者,可以說是非常私人的電影,但于我而言就一般般,結(jié)尾那段“姐姐希望自己的孫女也能跟自己寄托中的妹妹一樣,成為鋼琴家”屬實才有觸動,而這種最平常又細膩的情感才應(yīng)該是電影更多展現(xiàn)的地方。我不否認女性在社會中被偏見被歧視甚至被固化,但以此而展現(xiàn)的女性力量,猶如結(jié)尾她們的人生在選擇之后依然沒實現(xiàn)美好但這就是她們的人生,再怎么討厭那都是獨屬于你的印記,沒必要太丑化或者太反差,歲月會磨平棱角是真的,但在其中感悟自己的平常,在平常中活出自在,才是生活想告訴我們的吧。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笑看人生彈指一揮間。當(dāng)然,偏見應(yīng)當(dāng)被消除,女性也更應(yīng)該有能力去承擔(dān)自己選擇的角色,感性與理性都只是對于生活做出的反應(yīng),而結(jié)果是否趨同,都不如好好享受選擇后的過程。 摘自他人影評: “你穿這條裙子很美” “我本應(yīng)該把那條可怕的綠裙子剪成碎片” 在亞當(dāng)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園,看到各自的裸體產(chǎn)生羞恥心,夏娃摘葉遮擋隱私,而這片葉子就是那條美麗的裙子,因為女子被規(guī)訓(xùn)于美麗的外表之中,才讓她成為甘心取悅男人的奴隸,這就是性別枷鎖最初的樣子,也是女性命運的苦難開端。無論是出于男性的推崇與憐愛,還是女性自身的退縮與依靠。
片名很直白,女人在男人的世界里是invisible的,姊妹在彼此的生活里是invisible的。從家庭、身體、理想等諸多方面表現(xiàn)男權(quán)對女性的羞辱與輕視,在這種環(huán)境下兩位姐妹只能靠著對各自咫尺天涯的“美好想象”踽踽前行。令人難過的是,你不知道人生還有多少的“一別便是永遠”,也不知道還有多少落空而望不到頭的期許,更不知道你憑著這樣的期許還能堅持走多遠。
今年最愛(之一)!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奈膶W(xué)改編,情感上足夠動人,最后有點點過火,反正哭就是了。
#72nd Cannes# 一種關(guān)注大獎。7分片。一部橫跨60多年的女性情節(jié)劇,影片對父權(quán)家庭和直男癌式大男子主義有著極為強烈的批判譴責(zé),正是父親和丈夫的從中作梗讓兩姐妹即便是在同一個城市也無緣見面,并且也是父權(quán)制度毀滅了尤莉迪斯的鋼琴生涯和夢想。主題句為“家庭不是因為血緣而存在,而是因為愛”,有幾場戲確實煽情,尤其公墓那場戲堪比《迦百農(nóng)/何以為家》里面“我控訴我的父母”。無怪這是娜丁·拉巴基領(lǐng)銜的評審團(估計也就是她說了算吧……)的本屆最愛。
發(fā)展中國家女性教科書電影,別生娃,要有房。同為金磚國,道理都一樣。姐夫尺寸還蠻好,奈何姐姐愛鋼琴遠勝過大鳥。
戛納一種關(guān)注大獎。出片頭前強烈暗示妹妹尋找消失的姐姐。結(jié)果正片是雙線敘事平行剪輯,姐妹互相苦苦思念而苦不得見。140多分鐘的片長使得前兩小時節(jié)奏十分拖沓,結(jié)尾又決絕地跨越漫長歲月、殘忍收場。感慨回味之余,仍覺冗長。毫無美感的直白粗暴性場面是男權(quán)陰影的體現(xiàn)。男性角色的負面刻板符號讓女觀眾也想吐槽?!澳芊褚娒妗焙汀颁撉賶簟眱蓷l線索力度太弱,餐廳錯過一場戲做作而刻意。三星半
【巴西】各方面讓人想起了《我的天才女友》的氣質(zhì),所以哪怕做成長篇電視劇也是說得過去的。時代中的生育之苦、對理想的抉擇犧牲、家庭、貞潔、死亡...兩個小時很長,但同樣是姐妹的一生。歷史不再只是如俯瞰過去的樓房開始逐漸密集,政經(jīng)局勢的變化,而關(guān)乎兩個勇敢、歷經(jīng)磨難和堅守自我的女性在絕望中堅守希望,在希望中保持盼望的永不言棄。
即便不是全部,不要說鼓勵,更不要說幫助,多數(shù)男人這輩子也不太會理解一個女人為了自由且自信的做出“要”與“不要”的選擇背后所付出我們幾倍十幾倍幾十倍的淚水、痛苦、壓力乃至整個人生與生命。更可怕的是某些社會從上到下仍舊彌漫著父權(quán)、男權(quán)的腐爛氣息,最可怕的是被這些壓迫過的女人,反過來成了奴隸,成了劊子手,繼續(xù)對其他女人的戕害。
#百麗宮陸家嘴中心巴西展# 嗯沒錯是遮擋版,如果沒有這魔幻丟人的操作觀感會更好的吧,非常動人,雙生的一對親密姐妹,散落里約熱內(nèi)盧的一對金耳墜,背景音里熱帶雨林中鳥獸驚慌失措的聲響成為很有特點的情緒表現(xiàn)方式,旁白書信遙寄,魚沉雁杳,六十多載的想念,彼此都是對方的精神支柱,苦苦支撐生活對女人的苛責(zé),飽嘗身為女人的生理和心理折磨,似是完滿實則樊籠,似是流離卻無意中得到了另一種形態(tài)的家,魚缸前造化弄人陰差陽錯一幕是整部片釋放情感節(jié)奏的起點,“如果那兒坐的是我的妹妹,我一定緊緊抓住她不會放手”淚目
小西天場 1.“媽媽永遠只是爸爸的一個影子”2.做愛的底線,鋼琴與沙發(fā) 3.尼古丁后緊接著的墓園 4.虛弱對談里后景的平安夜彩燈 5.音樂學(xué)院面試前摘下的戒指,身著婚紗的姐妹自反 6.“還有你對我做的事,你們一起下地獄吧” 7.燃燒的紅色禮服和鋼琴,洗禮、復(fù)仇和精神失控,接近上帝的荒原狼 8.黃藍兩色窗戶切割城市空間,形似裝置藝術(shù) 9.首尾環(huán)合,懲罰、錯位與當(dāng)代寓言 近乎殘忍,沒有溫度的扭曲性愛,男性生殖器的統(tǒng)治和不可更改的法律,唯一的希望來源于當(dāng)代,回溯和痛苦的再次撕裂引向“細線”般的和解。
就是一個男權(quán)害死人的情節(jié)劇,一對親姐妹被家里的男人從中作梗分開,劇作上故事向,視聽上偶爾有一些閃光的地方,整體上還是偏向于情感,對于大部分普通影迷來說,觀感上會很好,但創(chuàng)作上并不算多么優(yōu)秀的電影。非常女性化的一個故事,女性被男權(quán)迫害這樣的主題,拿到當(dāng)下非常的正確了。
發(fā)獎后補。色彩掌控力實在太強,幾乎給人看王家衛(wèi)的感覺,劇本剪輯水平一流,唯一的問題是結(jié)尾時間跨度太大稍顯跳躍。兩姐妹命運交織,在生命的各個節(jié)點遭遇男性并成為犧牲品。相比燃燒的女子肖像,這部其實更佳。
懷著一點點姐妹終將重逢的希望,然而結(jié)尾竟然直接進入老年,一看到老奶奶我就想哭,知道她們還是沒見到面。本以為妹妹會逃離男權(quán)家庭追尋自己的鋼琴夢,但卻還是燒了鋼琴,和這樣的丈夫維持了67年的婚姻。姐妹的存在對彼此都是隱形的(而且是彼此的希望,總以為對方過得更好),女性的尊嚴、夢想、自我在這個父權(quán)社會更是隱形的。見到了策展人和主演之一,很認真的映后交流。
情感上5星,技巧上4星。在影院完全哭崩了,外柔內(nèi)剛的sisterhood - 多少女人就是被屌一錘一錘的砸進了家庭,母親,妻子的棺材中。鏡頭非常南美,詭異又安靜的美。把片子縮短到一個半小時會更好。
“Lucky him.” “God forbid getting used to this.”
完全沒帶任何期待看的,被驚艷了,這是金棕櫚水平的電影,比《寄生蟲》強一百個《小偷家族》,Nadine Labaki自己拍電影不怎么樣,給獎倒是挺靠譜。原著底子非常好,20世紀中期里約熱內(nèi)盧社會的歷史感壓迫感,人物面臨的困境和跌宕起伏的史詩級命運,給了電影非常好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chǔ)。影片節(jié)奏非常好,場景和表演有舞臺劇味,視聽很有年代感,除了有點跳戲(長篇小說改編?的電影都有這問題,情節(jié)取舍影響故事連貫性)其他幾乎完美。今年巴西電影太強了,兩個北方導(dǎo)演(另一個是累西腓的小克雷伯)分別奉獻一個前衛(wèi)一個古典兩部杰作。這個福塔萊薩電影人我要關(guān)注起來了。
沒有介紹,這樣沒有先入為主的印象,(目前)也沒有汁源不存在先睹為快,開始抱著悶片的心理準備柔情似水一把,原來是一部年代電影:50年代的里約熱內(nèi)盧兩姊妹親密無間,偶然的一次私奔造成了姐妹的離散,而這樣的分離竟然成了永訣……其間在一個圣誕節(jié),姐妹幾乎隔門相見,兩個孩子都一起玩了一會,其實妹妹似乎有了某種感應(yīng)又好像不是,這樣的失之交臂鑄成了后來的漸行漸遠,都在一個城市,妹妹以為姐姐幸福的生活在歐洲,姐姐聽信謊言以為妹妹在維也納實現(xiàn)音樂家的夢想(她還逢人就夸耀自己有一個彈鋼琴的妹妹)失散多年,總以為某天會意外相見,結(jié)果妹妹等來的是姐姐死訊的誤傳,而姐姐也因為石沉大海的信箋而放棄了苦苦追尋,姐妹親情就在電影開始和電影中的姐妹回閃里出現(xiàn),兩個人共同出現(xiàn)在一個時空,但是沒有交集,真的看得人絲絲入扣而扼腕嘆
偉大的女性
兩個在分離后活在彼此想象中的四重成長,劇本扎實得讓人盈眶。大家覺得難熬的前三分之一部分我覺恰恰異常精彩。關(guān)于男性負面的刻板印象其實也有偏頗,里面也有一些還不錯的男性形象,只不過大家只會記得渣男,也或許不過是當(dāng)時的信仰和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思維差異而已。另外,看的時候會覺得他想講的東西有點多,姐妹情、女性意識崛起、心理疾病、非血緣關(guān)系、黑人歧視等等,但回過神想想都沒有太多展開,所以這些所有,只是當(dāng)時的社會組成元素。上世紀五十年代里約熱內(nèi)盧的女性生活狀況是完全沒看過的,另一種關(guān)注獎實至名歸。
同一鄉(xiāng)愁語境下兩段平行并置的時空,被剝奪身份、環(huán)境、意識、希望,直至放棄姓名,而所擁有的和所失去的終將交匯。足夠細膩,但不夠凝聚,情緒處在渙散至邊界又不得不被敘事之力禁錮在屬地的掙扎之中。在宏大的時間命題面前,個人情感反而顯得無足輕重。
一種關(guān)注大獎得主,色彩斑斕的女性史詩。姐妹之間咫尺相隔卻永生錯過的故事,就像讀了一本馬爾科斯寫的南美奇情小說,畫面感超好。PS我不介意所有男性淪為反面父權(quán)符號,我只是惋惜結(jié)尾收得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