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guān)于行走的故事,幾乎近似于一個寓言故事,主人公莉莉安憑一己之力,努力實現(xiàn)從紐約步行回俄羅斯的目標,幾乎穿越了整個北美大地。 每個人的一生,又何嘗不是這樣?盡管周圍世界紛紛擾擾,但還是要一個人的獨立行走,就像女主人公莉莉安一樣,獨自一個人行走在鐵路、村莊、草原、荒漠,獨自體會不同的風景,獨自感受著人生。 行走在路上的人們,走過了整個人生,路過整個的社會的變化。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路過者,路過人生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人將人生靜止在某一個地點上,讓時間從你的身邊不停的路過,讓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路過。也有的人可以是經(jīng)過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去路過不同的人。 本片還通過公路片的形式,穿插反映美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一些側(cè)面,比如說印第安人對社會不公待待遇的憤怒和控訴。 本片的攝影也獨具特色,隨著主人公一路向西的行走,從綠草盈盈的東部直到西部的荒漠大山,高山草甸,冰川森林。
倘若你在他國異鄉(xiāng),你身無分文,也無人敢要你替他工作,甚至最不光彩的職業(yè)也排斥你,你必須要回國才能重新開始生活,陷入死局的你可能會想到就此流浪街頭,這便是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電影的劇情內(nèi)容。
在影片《莉莉安》中女主她不僅選擇了開始流浪,而且萌生了更加瘋狂的念頭,她要從美國一路流浪步行回俄羅斯。
整部影片導(dǎo)演沒有給女主一句臺詞,全部是旁觀者在言說。為了回家,女主沿著馬路行走,在垃圾堆里、墓地里取食。經(jīng)歷了寒冷也經(jīng)歷了炎熱,身心備受折磨。
女主總能找到廢棄的房子,甚至還有仍舊可以使用的房子,每每找到屋子她便仔細洗漱身體,吃東西,休息。但是絕大部分時候是沒有這樣廢棄的房子可以暫時停留的,所以她只能露宿野外。
身上的衣物破爛了,她會去商店里偷盜,也會因為被商店老板發(fā)現(xiàn)后那種灼熱的目光而憤怒報復(fù)。
當然作為一位年輕女性在野外流浪勢必會遇到男性的騷擾,她幸運地逃脫了。并會因此遭遇不敢再接受他人友好的施舍。
可是從美國步行到俄羅斯是一段非常漫長的路,幾乎常人不可能做到,最終女主也迷失在路途中無人知曉其身在何處。
街頭流浪漢一直都是隨處可見,不論是在繁華的城市亦或貧瘠的農(nóng)村,他們總是無處不在,可能每個人最終會流浪的原因不同,但是他們都會有一個非常相似的認知:他們覺得自己只能流浪,并且不愿改變現(xiàn)狀。《莉莉安》這部影片里呈現(xiàn)的流浪相對來說是比較理想化的一種行為,導(dǎo)演有故意在美化渲染它,女主的遭遇大部分看起來常人都可以忍受,這與在現(xiàn)實中真實的流浪肯定是不相符的,可能是導(dǎo)演想要表示對這位女性某種堅韌精神的贊賞吧,基于此,值得反思的某些價值在影片中還是值得我們反復(fù)琢磨的。
以上影評僅為個人感受,我也尊重每個觀影人自己的看法。
《莉莉安》榮獲第72屆戛納電影節(jié)導(dǎo)演雙周單元提名。
往期推薦(點擊以下文字進入):
《莉莉安》講述一個身無分文的女人,從紐約徒步返回俄羅斯(中途失蹤/喪命)的故事。 電影開始,莉莉安應(yīng)聘成人電影演員,老板看她簽證已過期,拒絕聘用。她開始踏上回家路。計劃橫穿美國北部,去往阿拉斯加,再渡過白令海峽,到達俄羅斯。 一路上,經(jīng)過城市、小鎮(zhèn)、荒野,睡橋洞、廢棄屋,偷或者撿衣服、食物,在公共衛(wèi)生間洗澡、避雨。路上遇到企圖qj她的司機(這也是她不敢搭車的原因),也遇到開車送她一程的好心警察。 以上遭遇,不過是這段險惡旅途的序曲。無情冷酷的自然界,比險惡人心更致命。望不到頭的荒漠,難以翻越的石山;高溫、嚴寒、饑餓,對于一個身處荒無人煙之地的女人,哪一樣都能置她于死地。在一處河冰上,她想拉一艘筏艇下河,順河道去往阿拉斯加;但是滑倒在冰面上,再也無力站起來…… 她躺在冰雪中,意識逐漸模糊?;糜X中,白令海峽的另一端、俄羅斯某個海邊村落,人們正在捕鯨、殺鯨…… 《莉莉安》編、導(dǎo)、攝、剪一人操刀,主演只有一人,于2019年戛納電影節(jié)上映。影片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女主角原型是一個名叫Lillian Alling的女子,她從紐約徒步前往俄羅斯途中失蹤。我們可以推斷,極大的可能是Lillian Alling命喪途中了。電影中,導(dǎo)演未直接表達莉莉安死亡的結(jié)局,是尊重事實,也是希望讓莉莉安活在觀眾心中。導(dǎo)演游刃有余地掌控著自己的悲憫和現(xiàn)實的殘酷,讓兩者達到某種平衡。 巧的是,《莉莉安》結(jié)尾捕鯨的畫面,與另一部電影《捕鯨男孩》幾乎是一個畫風。但兩部電影導(dǎo)演沒啥關(guān)系。后者于2020年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映。 與《莉莉安》相反,《捕鯨男孩》講的是白令海峽西岸,一個捕鯨為生的男孩,看直播時喜歡上美國一個女網(wǎng)紅,于是,他獨自踏上一段橫渡白令海峽、徒步阿拉斯加的旅途。捕鯨男孩也死在了阿拉斯加的荒野中。和莉莉安殊途同歸。
尋找構(gòu)建身份最完美的方式可能是緩慢消失并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
靈感來源近一百年前的真實故事,波蘭移民莉蓮·阿林決意返回原籍,因無錢購買船票決定徒步。在1926年至1929年間,她設(shè)法穿越了北美,后失去蹤影,至今仍不知道她是否穿越白令海峽到達俄羅斯。
紀錄片導(dǎo)演安德烈艾斯·霍瓦斯帶著一個五人團隊,經(jīng)過九個月在北美無劇本拍攝,奉獻了一部延續(xù)阿克曼、瓦爾達、洛登的當代杰作。影像層面有受到勃魯蓋爾、弗里德里希繪畫及赫爾佐格電影啟發(fā)。通過不同語音方式融入消費土地、城市空間、衰敗社區(qū)、女性生存、民族意識、種族議題等。 電影銀幕最好的表演其實就是能通過沉默傳達出強烈而消逝的人格,同時展現(xiàn)脆弱和堅強,保持開放勇于冒險。無劇本的創(chuàng)作也避免了媚俗的背景故事,擺脫預(yù)制的情感和陳詞濫調(diào)。舞者出身的帕特麗茨婭·普萊尼克奉獻了年度女性演出。
當女主躺在冰面上望著天空,我想到了《撒旦探戈》中小女孩抱著死貓?zhí)稍跇淞掷?,想到自來也沉入海底,隨著鏡頭迎面而來的繽紛雪花,想到了少年時躺在雪地上看著天空。
當她剪下自己的頭發(fā)給娃娃粘上,想到了《荒島余生》中的排球威爾森。為什么能想到這么多?因為女主全片沒說過一句話,加上是無劇本的片子,觀眾會有足夠多的時間在過程中想點什么。
景色拍得很美,構(gòu)圖也不錯,就是調(diào)度少些。根據(jù)真人真事改編,百年前的莉莉安未能抵達目的地,不過這個世界,未完成的事總比完成的事多,不是嗎?
電影最后,海灘上路人不在意的再次失去頭發(fā)的娃娃,被海浪沖刷,沖刷,推出畫面之外,仿佛什么都沒發(fā)生,是最好的一場戲。所以在這之前捕鯨那段如果我來剪,我會分散剪輯到主角夢里,適當穿插作為轉(zhuǎn)場,這是我對本片最不滿意的地方。
布列松說過:I’d rather people feel a film before understanding it.本片非常適合作為這句話的入門理解例子。主創(chuàng)團隊其中加入的隨機性,也是布列松的重要方向,不過也加入必然性,比如印第安人那段(片中強調(diào)他們不喜歡這種稱呼)。
莉莉安需要回俄羅斯,印第安人需要家園,家代表安全與溫馨,電影也需要家一樣的環(huán)境,不再屈服于資本,恐懼于政治,迷失于流量。
做電影的你,可能和莉莉安一樣,會經(jīng)歷很多,終究未能抵達……不過看完本片后,你仔細回想,留在你腦中的是那些大大小小的磨難,還是一路奇秀壯麗的風景呢?這或許就是主創(chuàng)團隊區(qū)別同類型電影的可愛之處吧。
一個不需要任何幫助的流浪女孩,從紐約步行到俄羅斯,鏡頭聚焦在生活吃喝住行上、自然風光、人文邂逅。沒有人知道她在想什么,但是也通過她的視野反映了許多當今世界的周遭。btw,最后鯨魚身上一塊一塊被割下來真的很驚悚!
用紀錄片方式拍攝的劇情片。電影展現(xiàn)的是女主從紐約橫穿美國,通過阿拉斯加,打算穿越白令海峽到俄羅斯的故事。女主完全沒有臺詞,只有其他角色有臺詞。電影改編自上世紀初的真實事件,原型人物后來失蹤,于是導(dǎo)演安排角色離白令海峽一步之遙時失敗。電影可以說是一部美國鄉(xiāng)村風情公路片,不僅有自然風貌的展示,也有鄉(xiāng)土文化的表述。女主失敗后,電影突然換了一個畫風,很像一年后的電影《捕鯨男孩》的部分劇情。
后20分鐘處理棒
有點奇怪但可以理解 將被城市規(guī)訓(xùn)的人還原成生活于自然中的動物 從城市出發(fā)穿過荒野 走走停停全然不需要解釋
一言不合就回家。
3.5 不是很喜歡這個結(jié)尾,莫名其妙的。如果女主最后走到了俄羅斯我會更喜歡這部電影,反正很多地方都很理想化,那改編的徹底一點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對景物的展示無不和人有關(guān)聯(lián),但其實一個人也沒有
2.9分
公路版“荒野生存”
想做一件赫爾佐格可能會做的事,將事件原型延后一百年,用一個向外發(fā)散的視角審視《天涯淪落女》,但電影對人物和其周圍環(huán)境互動的呈現(xiàn)讓人實在分不清這究竟應(yīng)該算是一部觀察紀錄片,還是只是一次《冰山的陰影》式刻奇。
看后無言
一次非常奇特的觀影體驗。故事接近0分,受到上世紀試圖從紐約回到俄羅斯的Lillian啟發(fā)的故事被置換到時間線較近的當代,人際互動、電子工具、行為邏輯通通缺乏更多著墨解釋,仿佛只是強行趕著她上路。但堪比Nat Geo大片的極致攝影,從城市到郊外,從陸地到海岸,捕捉了角色所經(jīng)之處所擁有的各種山川地貌和人文景象,完全可作為成熟的旅行紀錄作品進行鑒賞。這種反差個性十足,但還是過于冗長乏味了。
6.5/10
用野生動物的視角去接近人類居住的城市應(yīng)該會很恐怖。結(jié)尾根本不需要任何解釋,躺在冰面上靜靜地結(jié)束就是妥妥的五星!準備流浪的,嚴重社交功能障礙的,拒絕溝通的,絕望又不求助的,想在荒漠草原山間小路里把自己走死的,來吧
72/100。一部與其他同類型電影站在完全對立面上的公路片,沒有過多的語言交流與情感宣泄,有的只是一個女人如何無聲地一步步接近心中所想回去的那個地方的故事,靜默的敘述卻產(chǎn)生了一種強大的能量。但這樣的一種呈現(xiàn)方式似乎還是有點過于討巧,尤其是其中女主人公熟視無睹偷東西的橋段以及其中有意無意添加的對美國社會現(xiàn)象的窺視更是顯得有些蹩腳。而結(jié)尾處的處理更是令人意外,竟然與一年之后的《捕鯨男孩》形成了巧合到恐怖的前后對照,但這樣將傳說融入到現(xiàn)實的做法,放在后者的開頭似乎還有點引人入勝的作用,但放在前者的結(jié)尾,卻顯得有點不知道該怎么結(jié)束隨便找了個東西來填補的隨意感,非常的詭異。
由東向西,一路向北,走出美利堅,走向俄羅斯。美利堅之壯美,無須任何渲染,紀實足夠。
#31stTrieste#主競賽。戛納雙周→塞薩洛尼基→的里雅斯特。尤里西塞德爾制片。(一開始以為是個雷不過看了看也沒那么差嘛)一查導(dǎo)演是紀錄片出身怪不得拍得那么像紀錄片……片子似與瓦爾達[天涯淪落女]有對話關(guān)系,但整體而言是部絕對的存在主義電影,不去嘗試理解和解釋女主角為何要走這點還是不錯的。故事原型是從紐約走回俄羅斯路上失蹤的俄裔女孩,不過片子拍得也不算現(xiàn)實主義,較真就沒法看了。導(dǎo)演紀錄片的敏感讓她捕捉了諸如美國銹帶之類凋敝的小鎮(zhèn),老年人等等(一度我以為這是影片的主題)。后來神轉(zhuǎn)折到失蹤女性,又差點轉(zhuǎn)到環(huán)保片我也是驚呆了。不過結(jié)尾的傳說-捕鯨-洋娃娃的處理,我相當喜歡。
將一樁百年前的真實事件搬到了今天,注入了新的內(nèi)容,不過同樣表現(xiàn)的是怪異而孤獨的人生。主女角穿越了整個北美,一直行走在路上,最后不知所終。借由她的旅程,觀眾也看到了北美的壯麗景致。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放逐與流浪,一邊看一邊瘋狂截圖,第一次看如此特別的公路電影,橫穿美利堅,沿途的奇川異景,城市與鄉(xiāng)村,田野與湖泊,海岸與森林,破銅爛鐵,就地取衣,像野生動物那樣覓食,天啊,好像體驗一把這樣的流浪。
震驚了,這不就是《捕鯨男孩》的前傳嗎!不僅“捕鯨”情節(jié)直接相連,兩位主角的故事和路線也高度對應(yīng):男孩從過去走向未來,女孩從春天走向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