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聲音與傳承
毛概課留的作業(yè),在這里存下檔~
與月亮山的岜沙人不同,從江小黃侗寨用歌來傳遞侗族精神,歌師潘薩銀花說:“歌會告訴我們,是從哪來的,記住我們的姓氏。”“飯養(yǎng)人,歌養(yǎng)心?!边@樣的話,不難看出歌曲對于這個民族有多么的重要。從幾歲的孩子,到十幾歲的少年少女,中年阿姨們,祖母老人們,都身著侗族傳統(tǒng)服飾,聚在一起大聲唱歌,夾雜著侗族精神的音符在一代代間傳承。
往往來說,一段歌聲就代表著一段回憶,而侗族人生命中的重要的日子更是被不同的歌聲串聯起來。姊妹節(jié)里的男女對唱,少女羞紅的臉頰,以及男孩子小心翼翼牽起的手,這一幕將會永遠的保留著記憶深處,就算幾十年后白發(fā)蒼蒼,回憶起年少青蔥模樣,都不禁會心一笑。離別時唱起的《散堂歌》,生離和分散,她們互相知會了;但死別和重聚,她們永遠也不知道。在不同的年歲里,有不同的聲音,無論岜沙人走了多遠,聽到熟悉的鄉(xiāng)音都會記起回家的路。
岜沙的老人說:“生命樹就代表著我們的生命,而發(fā)髻則是一棵大樹,剃出來的戶棍寓意著使生命樹長得更綠更好?!? 岜沙人的生命與樹緊緊相連,他們說:“人來源于自然,歸于自然,生不帶來一根絲,死不帶走一寸木?!边@樣簡單的一句話將岜沙人的一生都概括進來,盡管人的生命長久,值得紀念的重要時刻卻也不過三五,在成年儀式上,尚且稚嫩青澀的臉上寫滿了莊嚴,當梳成戶棍,綁上布箍,接過父親的火槍,正式承擔起一個家庭的重任時,誰也不知道這個剛剛長成的青年在想些什么,人生的路對他來說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岜沙人的婚禮也在樹的見證下舉行,一碗米酒,一曲蘆笙,兩個相愛的人,一群親朋好友,這就是幸福。生老病死是人類不可逃離的,一棵樹的倒下就意味著一個人的死去,那棵陪伴岜沙人成長的樹將會作為棺材,開始另一個世界的繼續(xù)陪伴,并且在埋葬處種下新的小樹苗,這是另一種再生和延續(xù)。這樣想想,連死亡都變得溫情了。
“人養(yǎng)樹,樹養(yǎng)人,生命以不同形式出生成長消亡開始,歌傳歌,戲傳戲,唱不盡歌里歌外的是文化,演不盡戲里戲外的是歷史?!陛喕嘏c傳承就在這一代一代間完成。這部紀錄片沒有旁白,只是字母解釋以及族里的老人來做些簡單的講解,再加上大山中黑白水墨畫一樣的景色,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聲音,潤物細無聲般的抵達人的內心深處。
《聆聽中國》走向“聲”,也就是音樂文化,那些即將消失而被保護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看完依舊是感動,這些非遺即將沉睡在博物館,而它的傳承需要的是質樸。而如今的我們,早已經對非遺有了分歧、嫌棄等心態(tài)?;蛟S真的就要玩完。嘆息~
字幕代替旁白
與其說是中國,不如說是云南。與其說是記錄,不如說是抒情。流傳千年的古老歌謠,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彝族人的婚喪嫁娶歡喜傷悲,回蕩在己衣大裂谷。
怎么這么少人看,可惜了。。。
還行吧
呈現的這些民俗和風俗,應該就是中國的中國。何以中國?臺江反排舞、侗族大歌、邑沙人的樹崇拜…便是。然而,全球化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滌蕩了一切“舊”文化。從此,這些成為中國的“根”的東西,將成為一種“表演”或者進入博物館。
用字幕替代旁白,保留了盡可能多的來自原野、田林、河流的自然的“同期聲”,還有姑娘們身上銀飾碰撞的叮當聲,男人們光腳踩在稻田里的咕唧聲,一切一切聽起來都那么舒服。
cctv9
鄕樂
很純凈的一部片子,沒有旁白卻能觸動心靈深處。美中不足的是標題太大,內容顯得較小了。
好有味道,除了有點擺拍的尷尬……
#SouthwestChina# #EthnicDiversity# #FieldRecording# #SecularMusic# and endless mountains
雖然不是很好,但很特別。
很棒的紀錄片,章節(jié)體,無旁白,全是現場聲。每個國家都應該記住這些少數族群,他們的歌唱,他們的語言,他們傳承千年的文化。他們就是這片土地上的“印第安人”
沒有旁白的紀錄片,感受日常的聲音
無旁白的構思和形式很特別很有發(fā)展空間,但內容略顯單薄,與之響應的章節(jié)區(qū)分也不明朗,最重要的是作為工具的字幕不該太具有解釋性而應偏描述性。不過主題真是好。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紀錄片,正巧我最近也在剪兩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片子,感受最深的就是,許多令人驚艷的祭祀傳統(tǒng),民族文化,如果再不去引起重視正如第一集輪回和第二集傳承一樣,從生到死再無傳人。
傳統(tǒng)文化要延誤
很特別的紀錄片,中國真大啊。
聆聽中國,傳承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