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溥儀,清朝末代皇帝。年幼的他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做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但他卻不肯被囚禁與紫禁城中。建福宮的大火,宮中文物的流失全是溥儀一手造成的。無數(shù)珍寶葬于火海,天價文物流向海外,有些至今毫無蹤跡?!拔也还苋毡救嗽跂|北殺多少人,運走多少糧食和煤,只要不讓我當大慶的皇帝我就不會心甘!”不顧蕓蕓眾生,不顧百姓生死,一心貪圖榮華富貴,這難道是帝王所為嗎?乾隆用盡一生囤的文物被溥儀隨意揮霍。。。真是名副其實的敗家子兒啊——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歷史,歷史考試也每次都考得還不錯(就是說得到了應有的回報?雖然考試和看書完全不一樣)。。
小時候爸爸是我的歷史啟蒙導師,很幸運,初高中碰到的歷史老師講課也都很有趣。不過話說回來,歷史,怎么不算有趣呢?
但是很多通史書卻是特別無聊的,所以我看到歷史紀錄片也有點害怕,總覺得需要非常正經(jīng)的時間嚴肅地看才行。結果上次無意中點開看了一會,卻發(fā)現(xiàn)真的!特別!有意思!然后才知道這是實驗性紀錄片(?),而且也能說是脫口秀。昨天一口氣看完了五集,第一季就結束了,看完還真的挺感慨的。歷史漫長,而人類不過渺滄海之一粟。
第一集:“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
開篇就是可愛的蘇東坡。
高中的時候在圖書館看了太多亂七八糟的閑書,圖書館還送了我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這本書雖然詬病不少,不過當成蘇東坡生平的科普也是挺有趣的,反正當時我挺愛看。
真的沒人不喜歡蘇東坡吧,《詩人十四個》里也有說,人人多愛蘇軾和李白,卻很少有人愛王維。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大氣豪爽,是大家都向往的文人風骨。
不過第一板塊,有趣歸有趣,感覺還是淺薄了點,看完只記住蘇東坡的“東坡肉”和“荔枝”了,至于他的仕途坎坷,看完有人的點評才反應過來,所以只能當個楔子,吸引有緣人看下去。
去杭州吃的東坡肉真的很好吃??
節(jié)目組玩梗真的挺有意思
好喜歡這句話,瀟灑,“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很適合描述蘇軾的一生。
第二集:我在我家偷文物
這一集講的是溥儀。
就有點像對正史的補充啦。。本來覺得溥儀是挺慘的,但是看了正片和評論,又覺得,呃,好像也沒有那么慘?反而是那個外國師父對他挺好的。
用的梗是偵探尋找真相,挺有意思的。
第三集:春光乍泄
中間模仿王家衛(wèi)剪的那個片子我太喜歡了!非常朦朧美。
演員鐘文斌極具可塑性,在這一集才覺得真帥。很有韻味的那種帥。完全看不出來就是第一集的蘇軾。
楊廣和楊勇的故事比較耳熟能詳,這一集比較新的內容就是發(fā)掘出墳墓的房產(chǎn)商也叫楊勇,一些命中注定。
第四集:鼎
這一集開始有點龐大了,很不錯。
著實沒想到秦武王嬴蕩并不只是魯莽之輩,相反的,他非常能干且驍勇,有時候野史確實會讓我們對真正的歷史人物有所誤解。(點名批評《羋月傳》啊啊啊啊啊)
“惹銅綠”這個“惹”用得真是絕妙。
第五集:何郎傅粉
開始講魏晉了!
魏晉雖然政治方面不怎么樣,但是出了很多文人墨客,駢句等等我也非常喜歡,就是一種非常陰柔又格外大氣的氛圍。要是有武俠寫竹林七賢那段時間就好了。
但是看評論說其實曹叡也是個帥哥,演員選得不對。
omo,渴死了
但是這集用的愛情保衛(wèi)戰(zhàn)的梗我不喜歡,有點出戲了
不過彈幕有點道理,“臥冰求鯉”極有可能是散熱,鯉魚是順便的事。
魏晉年代的故事還挺奇詭的。
第六集:竹林七賢
我的座右銘:早起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早起
工作的我暴言:工作是不可能的
這個演員!楊澍!也很帥!!
啊啊啊啊啊啊啊帥死我了
不過沒想到嵇康入獄還有鐘會的一份功勞,從此廣陵散絕唱。
沒想到五石散是毒藥,對魏晉人士又多了一份敬佩(非褒義)。感覺那個年代的他們有點神秘,追求玄學和虛無…就非常的神奇。
還是很喜歡魏晉年代的。很風流。
第七集:乾隆,別作詩(死)了。
清照!第二季我要看!
這一集很搞笑,科普了很多小知識。
最后一集:一切過往,皆是序章
最后一集又宏大起來了。真正創(chuàng)造歷史的都是普通人。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長河中里一顆璀璨的星辰。
演員演得很生動,每個角色雖然都是用同樣的幾個演員,但是可塑性非常強,不會出戲,很有趣。
劇情玩梗也是費勁心思,不過還是覺得小劇場有時候太多,喧賓奪主。
不明白為什么不能按時間線來記錄,略微混亂。
最后就是還是像那種娛樂性的紀錄片,科普的內容不多,有點遺憾,對于歷史的切入點太小,以至于沒法了解到更多更深入的東西。
總的來說,很有實驗性,很有趣!很值得一看,還是有學到東西的。
歷史嘛,學史明智。一切過往都是如今的序章。
《歷史那些事》是一部面向年輕受眾的歷史文化紀錄片。每集不足30分鐘,共8集,在年輕人的媒體b站播出,一經(jīng)播出,受到b站用戶的擁護和好評。 這是一部極具代表性的網(wǎng)生化新媒體紀錄片,兼具宜教與年輕化的審美。具有微時長,微體量,碎片化,年輕化,創(chuàng)新化,趣味性,新潮性,形式感,互聯(lián)網(wǎng)化,亞文化的網(wǎng)絡特色。在內容形態(tài)上呈現(xiàn)了與傳統(tǒng)紀錄片嚴肅格調迥然不同的特色。適應了年輕受眾對歷史文化的需求,在傳播領域實現(xiàn)了紀錄片拓張的可能性。 從敘事視點來看,完全代入年輕人的網(wǎng)絡視角,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詮釋歷史上的趣味故事。是一部真正實現(xiàn)了內容年輕化,類型多元化,商業(yè)多元化的新一代紀錄片典型。 選題是該片成功的很重要的因素,從基礎上來看,主創(chuàng)團隊著力于從歷史上選取年輕人“吐槽點”,比如乾隆的彈幕行為,蘇軾的東坡肉等等。在創(chuàng)作形式上,該片選擇了流行配樂,流行熱梗,比如鬼畜,動漫熱梗,相親節(jié)目,搞笑解說詞等等。 作為紀錄片,嚴謹?shù)挠涗浭腔A,本身選擇的題材事件充分尊重了歷史,難能可貴的是,在此基礎上非常重視故事化的演繹和表達,首先選題故事化,然后在懸念設置和人物敘事層面也非常戲劇性,內容中采取了情景再現(xiàn)以及蒙太奇的方式更具象的將美學呈現(xiàn)。很好的強化了紀錄片的觀賞性和趣味點。 這部片子的解說詞非常幽默,尊重了年輕人的很多梗點,也擅長用差異化的表達帶動情緒,非常有實驗性。 作為一部歷史紀錄片,這部片子的戲劇張力占據(jù)了主要的美學基點。懸念的設計,節(jié)奏的把控,矛盾的沖突都圍繞目標用戶設計的恰到好處。 在商業(yè)模式上,歷史那些事與游戲逆水寒進行了內容的結合,這種深度廣告捆綁的形式也為紀錄片行業(yè)拓展了新的盈利可能性。另外,片子也有持續(xù)系列性開發(fā)的潛力。該片的娛樂屬性,適合于泛次元的各個行業(yè)做融合發(fā)展,商業(yè)潛力非常巨大。 不過該片上線后在呼聲較高的同時,也帶來了另外聲音的探討,即商業(yè)性集娛樂性的過度化,是否會讓年輕一代對歷史不夠那么尊重。在歷史文化類型的紀錄片中,基于題材特點以往都是嚴肅的,突破了傳統(tǒng)之后,在追求商業(yè)化的同時,也要考慮對受眾精神層面的影響程度,避免引導受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偏差。
說說看完的感受吧。第一集關于蘇東坡的讓我有點驚艷,后面看標題也讓我覺得很有興趣。什么我在我家偷文物,愛發(fā)彈幕的乾隆等等,但實際看了卻不是那么回事。 我腦子里有n個問號,這個片子到底拍給誰看的?在看之前因為片名和b站評分,我曾將這片子推給上小學的表弟??赐曛?,我覺得一點都不合適,不適合小孩子看,里面很多梗,很新潮,但是小孩子能看懂嗎?不懂去了解梗了呢?他們會去了解歷史還是了解視頻里梗的出處?這樣的制作會影響孩子的態(tài)度吧! 拍給年輕人看。這部片子的歷史知識又過于淺了。蘇東坡這一集,我覺得串得很好,其它則不然。歷史知識不夠深是一回事,有幾集梗太多,或者惡搞部分太多,有幾集廣告的時間太長。如果看梗,為什么要來看這部片子呢?如果了解歷史,為什么要來看這么淺的“歷史”紀錄片?如果是激發(fā)興趣,為什么總盯著八卦獵奇的部分呢? 打三星是及格分,一部分為了最初我看到的蘇東坡那集的驚艷。一部分是鼓勵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好事,但是否也應該思考一下,到底要傳播什么?傳播給誰,寓教于樂的想法是好的,方法內容還有待考量。
看完《歷史那些事兒》第一集,想寫點兒什么,正巧是在酒后微醺的時候。
眼前仿佛觥籌交錯,一張張?zhí)一?,都對著改良版的東坡肉傻樂。
一個比我們早生了900多年的老饕,把被宋朝人嫌棄的豬,安排的明明白白,
把市場上賤賣的羊蝎子,注入燒烤的靈魂
而這個不懼痔瘡,大規(guī)模日啖荔枝的吃貨,
卻正是歷代騷客心向往之的蘇東坡!
但,這卻并不是歷史課本中深陷政治斗爭的蘇東坡,也不是用詩文折磨初中生的蘇東坡,這是一個rap很溜,廚藝超神,好玩有趣的東坡大大。
講蘇東坡,講了一集“吃”?節(jié)目組喝大了吧。別急,先看一段兒文字:
“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假道學的憎恨者,一個瑜伽術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這是林語堂先生對蘇東坡的評價。1930年代應該還沒有“吃貨”這個詞,如果有,我相信林先生也一定會跟本作編劇一樣,最后來上一句,“一個自詡平生只為口忙的吃貨”。
《歷史那些事兒》創(chuàng)作者們的初心,與林先生相似,就是要讓在案牘中板著臉孔的蘇東坡,活起來。片子里的蘇東坡,會恃才傲物,“雖千萬人吾往矣”地大力推行豬肉烹飪;也會如被貶到基層的公務員一樣,吃荔枝生蠔羊蝎子尋開心;雖然屢遭貶謫,一路向南,卻也自得其樂,海闊天空。這也許不是我們最熟知的蘇東坡,但卻是我們最愿意親近的蘇東坡。
因為,一個這樣的蘇東坡,才是古往今來茶余飯后的八卦主角,才是萬世一系的開心果,甚至,就是喝酒擼串的時候,絮絮叨叨吐槽個沒完的我們自己。
我們天生愛八卦,無論再嚴肅的歷史事件,譬如動蕩,戰(zhàn)爭,革命,在學術研究之外,就是比文字記載更為浩瀚,口耳相傳的掌故、野史和談資。我們關注談判桌子下面的灰色交易,談論才子佳人的愛恨情仇,覬覦帝王將相的奢靡人生,就極端境遇下的個人選擇交換意見,歸根結底,在微醺的時候,與三五好友一起討論的,是赤條條的普遍人性。
曾經(jīng)聽過一位學力深厚的政治學者感嘆道:“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今天,基本的社會結構還是那幾樣?!泵總€時代都是限制之網(wǎng),每個過客都在帶著鎖鏈跳舞,但也正因為如此,每個人的選擇,才具有了人性的意義。《歷史那些事兒》的創(chuàng)作者在第一集,就拋給了我們一個人性中的普遍難題——當時運不濟,“人間不值得”,你是否仍能興高采烈的活著?這個問題,隱藏在片中時不時冒頭的,尼采的格言中,“在孤獨中,孤獨者將自己吃的一干二凈”;但同時,他們也給了我們一個非常精彩的答案——“吃貨”蘇東坡。
“平生為口忙”,整集節(jié)目所談論的“吃”,超越的是中國文人“出世”還是“入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的難題。認真對待吃喝拉撒,跟認真在基層體會民生一樣,都是蘇東坡對待生活變故的坦然自若。可以說,節(jié)目圍繞“吃”這一線索地展開,恰恰逼近了一位中古時期行走在東亞大陸上的精神貴族的真正氣質。他不完美,有瑕疵,被抓的時候同樣“三秒慫”,遭遇了種種生活和事業(yè)上的磨難,但他同樣灑脫,通透,擁有強大的包容心和生命定力。你能從對“吃”這件事情的執(zhí)著中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沒少跟東坡先生徹夜長談,也許也被頑皮的他擺了幾道,被逼無奈做了這么刁鉆的一集,還為他量身定制了一段,估計他老人家磨破嘴皮子也要學會的說唱。
說到徹夜長談,就不能不說說,歷史這個詞,到底意味著什么?對于蕓蕓眾生來說,歷史應該是發(fā)生在漫漫長夜中的,一場永無止境的對話。既然我們無法窮盡時間,那就在杯盤狼藉中,勾肩搭背,一起喟嘆造化弄人,一起感懷民生多艱,一起大笑往事如浮云,人生如夢幻 。此間,李白可以是仗劍天涯的夜店king,杜甫可以是個擰巴的朋克,好玩如蘇軾的多面體大神也會捉弄你,正如片子里一處精妙的設計,你伸出現(xiàn)代的手想跟蘇大文豪握手,人家的手卻伸向了早在明代就變了口味的東坡肉。
《歷史那些事兒》,恰為這場曠日持久的對話備好了酒,也開啟了一個好客的門。 如果你多看兩遍,在笑聲中怒吞一口酒氣,多問幾個膽大妄為的白癡問題,從細節(jié)處按圖索驥,你也許不僅能看見歪坐在對面影影綽綽的古人,更能透過醉眼,瞥一眼自己,和我們置身的這個時代。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我們都是短暫的,但希望這樣的對話,能夠長存。
1
導演真是太任性了,在其中肆意的播了一段翻版的王家衛(wèi),從文案到鏡頭甚至打光,幾乎擷取了王家衛(wèi)大多數(shù)電影的精華,呵~
片尾也竟用了一首科恩的歌,可說是有些喪心病狂的浪漫了。
“一切過往,皆有序章”,不過是楊勇挖了弟弟楊廣的墳,卻演繹的甚是文藝性感,以及有些許的幽怨。畢竟楊廣做了那么多曠古大事,修大運河造福后世,興科舉始破門閥,三征高句麗,及西北巡察的首位皇帝,為唐朝盛世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但卻被自唐的史書以“暴君”二字掩蓋……,當然其勞民傷敗之過也是難謝其咎。
他只是太心急了,一心想著成為秦皇漢武那樣的偉帝,把巨大的工程都集中的那短暫的年月里速成,必然傷民,亦傷國。就像短片中楊勇所說,“做工程是要講究進度的,進度跟不上,資金鏈也會接不上,做人也是一樣。”
“君王忍把平陳業(yè),只博(換)雷塘數(shù)畝田”,時間(正史)將會漸漸給其一個公正的評價吧(央視已經(jīng)公允的評價他了)。
他與哥哥太子楊勇之間的爭權之事,也不過是每一個上位君王的那些乏善可陳的事。導演也讓他們在一個穿越的小故事中扯平了。
一千多年后,一個同樣叫楊勇的人挖到了楊廣的墳。
“歷史的那些事”,字幕把“些”字,拆成了“此”字和“二”字,歷史的莫名其妙也大約就是如此吧。
請回答,604.
短片以小劇場的方式給予了楊勇安慰,一種被遺忘或委屈的安慰。但私以為導演也是為楊廣說話的,一切不言而喻盡在那幾乎占盡全集的向王家衛(wèi)致敬的小電影中了。極致,而澎湃逼格。
最后那首科恩的《here it is》,也可說是一種恰當?shù)氖闱榘伞?/p>
《here it is》
你的皇冠于此,
你的封印和指環(huán)
你的車駕于此,
還有車上的紙板和污穢
你的烈酒于此
你醉酒而臥
你的惡疾于此,
還有你的床榻和痛楚
暗夜于此,
夜幕已至
黎明于此
在此你行色匆匆
現(xiàn)在你早已離去
這里有你的十字架
你的受刑釘和苦行山
你的愛于此
它生長于所愿存在之處
任眾人生
任眾人死
---獻給楊廣的歌
2
歷史的那些事。
歷史是由許多的叉路口構成的,充滿了偶然性。當歷史把一方推到亮處的同時,更多的是燈下的晦暗。但使其晦暗的是他們彼時的立場,并不代表其本身就是晦暗的,歷史的光總是打在勝利者的身上。
這個系列的小歷史紀錄片,大約就是想說那些歷史隱沒的角落吧。或者是歷史“面子”之后的“里子”,于是,蘇東坡主要是個吃貨,他的流浪之程就是他的一生。而末代皇帝其實是個中華文明的賊。毫不yindang的贏蕩其實原本可以更早的統(tǒng)一六國的。而被后世知識分子仰慕的魏晉名士,其實是一群病態(tài)的奇葩……
18年的小紀錄片,似乎可以出挑的,越來越是那些方案寫的好的,《人生一串》,《如果國寶會說話》,甚至《風味人間》(但風味人間的文案在邏輯上似乎覺得那里不對勁,或許是主題太突出細節(jié)有點牽強吧)。前兩者共同的特點是,有細節(jié),有情感,有文化,簡潔而凝煉,親民而又有思想。
歷史的那些事,這一系列,看似簡單有趣,其實也是有認真的觀點和態(tài)度的。
只是,似乎有點低幼。如果娛樂點再減一分,認真再多一點,或許就更好了。
不過,片頭也說了,這是一種“實驗紀錄片”。實驗嘛,自是為了追求一種新奇的成功的。如果不成功,自然也就不再實驗了嘛。
一個可愛的劇組吧,全組皆是演員。演的也不錯,可自稱“我就是演員”了。
3
歷史不是虛無主義。
歷史是個能量庫,當人類遭遇困難之時,就會本能的回望歷史。它的能量不僅在那些歷史經(jīng)驗之中,更在當下的人看歷史的態(tài)度和情感之中。
歷史是開放的,不同時代,不同的人,都能在相同的歷史材料之中找到不同的見解和情感?;蛟S這個小歷史紀錄片便是這樣的一種表達吧。
或許歷史有時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于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難道片中的楊勇總是做著同一個夢了,哈……
有人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作家們也說,歷史只是顆掛小說的釘子??晌矣X得,歷史是個高深莫測的大師。它不是個任人操控沒有主見的小女孩,相反,它是個表面隨和,海納百川的老人。當人們以為已經(jīng)三下五除二的清理掉時,其實或許只是斷章取義,盲人摸象,而此時歷史抬腳向前走去,身后傳來“道可道,非常道”的聲音,人們只是看著他揚起的袍角如沐林風,莫名其妙。
在歷史深處,光明與黑暗,是兩股永恒交錯的力量。因果由人,又不全由人。這大約不是一句“歷史虛無主義”可以概括的。
4
“歷史的重要性”
前幾天,在臺灣的金馬獎上,因有人公然在臺上講臺du的話,著實引發(fā)了國內一陣不小的騷亂。而在此事的幾天后,便是臺灣的公投選舉。
彼時自己曾說,為什么他們那么想獨立啊。獨立了他們的歷史怎么辦法啊,要自斷幾千年的源頭,還是從此向中國上交歷史的版權費啊(如果中國愿意)。
但事實上,無論是曾經(jīng)的港du,還是臺du分子,有一些是二代移民,即越南,馬來之類的移民,他們并不關心這樣的歷史。再是,想擁有政權的人,為了政權,他們什么也可以放棄,因為他們的一生是短暫的幾十年,只要擁有這一段時間的權力,可以不必考慮國家的歷史。
但,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不同于世界任何國家的歷史。
在別的國家,歷史是比較低的學問,最高的學問可能會是,經(jīng)濟學,哲學,政治學。他們的權力的合法性也不用歷史學來解釋,而是哲學或宗教。
但中國的歷史里,包含政治,思想,文化等諸多學問,政權的合法性,也來自歷史,為此,每一個新的朝代都花上十多年的時間來精心的為上一朝代修史,在修史中延續(xù)并理順自己的政權的合法性,以此來說明,他們是承繼了上一個朝代的政權。
有人說,中國人是最愛記錄歷史的國家,連帝王的起居都記錄的一絲不茍。但也正因此,中國有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長久的,最完整的歷史。這些歷史構成了中華文明的血肉軀體,所以,文明才會有頑強的生命力。
5
基于對歷史的理解和表達,我也任性的把這一集“請回答,604”,和其中的《here it is 》理解成了是獻給楊廣的歌。
實在感慨,連紀錄片都有了“實驗性”。這本就是年輕人的創(chuàng)新,也是給他們看的。我覺得最好的一點是,正經(jīng)紀錄片有很多年輕人看,他們對新式的也包容得很。網(wǎng)絡梗的融入是當下的記錄,又和歷史交織在一起,今后一定可以當作這個時代的文化風格代表。真的不用太苛刻。而且監(jiān)制竟然還是代表傳統(tǒng)的金鐵木,佩服佩服。
盡管形式上借鑒了《糟糕歷史》,制作也比較粗糙,但至少做到了內容有趣。這是一部必須一在B站配合彈幕觀看的歷史紀錄片。
這種形式呢,喜歡那就是真喜歡。不喜歡那就很多毛病了。
看了豆瓣的一些評論,只能用“迂腐”二字評價,這種實驗式的紀錄片,除了有點惡搞外,基本沒什么可挑剔的,嚴謹是不足,你們那么喜歡看嚴肅歷史為什么不去讀論文?看著眾多固步自封的批判,真是為這些人可悲,擁有年輕人的支持才是擁有未來
有點魔性 這也算一種以丑為美的形式嗎?不過也是走心了~為了讓更多人走近歷史 費腦筋了
糟蹋歷史,low而且無聊
缺少主題和干貨,主要還是玩梗比較有意思而已。
3.5。端正的紀錄片拍得太多,這種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很值得鼓勵,破次元壁、真人或動畫演繹、化用流行梗、融合當下媒介,都讓知識傳遞的過程變得有趣了。
非常棒的小成本紀錄片有趣
嚴肅的人搞笑起來是最騷的~有人認為這部太惡搞不嚴肅,紀錄片就該有紀錄片的嚴肅,歷史就要厚重。這是一部實驗性的紀錄片,其實誰規(guī)定過紀錄片就是那樣?這個團隊拍過《圓明園》《復活的軍團》都是又優(yōu)質又正派又大氣又嚴肅的,不是不會拍好東西的人,我每期都看了,雖然干貨比那類型的較少,但是確實很有趣很下飯,吸引年輕人和孩子喜歡歷史,這是一個很好的實驗片,值得鼓勵。
與其說紀錄片,不如當個歷史綜藝看吧
最喜歡東坡和嵇康的兩集,太可愛惹~~總體很不錯啦,一是消遣,二是消遣之余讓人知道點兒歷史趣聞,甚至興頭起來了自己去上網(wǎng)查資料,這不都很好嗎,應該值得鼓勵啊
年輕真好,我是說這部紀錄片的主創(chuàng)人員,從創(chuàng)意到文案到表達意圖,以流行活泛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是年輕人拍給年輕人的紀錄片。不過因為取點以獵奇為主,不免也有碎片化的特質,也算是這個時代的特點。雖然大多時候浮于表面,但能讓人有一絲絲的收獲和思考,已經(jīng)不容易了。
形式大于內容,并且是為了迎合觀眾而創(chuàng)造的形式,科普性還是不錯的。
歷史紀錄片和網(wǎng)絡流行語相結合很有新意,但還可以做得更好。
第一集笑尿,后面就……麻麻,兩集棄
bilibili的嘗試,作為給入門的人看,不錯
我覺得很好,真正喜歡歷史的人不會只看這個,說糟蹋歷史人物也是過分。蘇軾是在信件中會寫呵呵的人,難道歷史人物就應該是語文書里苦悶的形象嗎?我相信蘇軾本人也會樂呵呵的。國內能讓人笑得開心的節(jié)目并不多,當有人打破僵局時,我們不應當一味駁斥
即使是不愿從日不落帝國舊夢中醒來的英國都出了扯蛋英國史,我們?yōu)槭裁床荒苡羞@樣耍耍小聰明的節(jié)目?扎根新時代守望舊文化的騷氣節(jié)目組,認真花心思研究歷史,更足夠有胸懷演繹它。我們的歷史沒那么肅穆光鮮自然也沒那么禁不起調笑。陽光正好,希望某些說糟蹋歷史的好好學習六學去吧。
作為正經(jīng)學習歷史的材料固然不合適,但如果在已經(jīng)了解史實和傳主很多周邊情報之后當作補充素材來看,特別是配上彈幕,真的是爆笑。小劇場有的可愛有的特別尬,幾個演員都演得好好啊。東坡你值得一首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