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蠡湖野人(野評人)
這部影片叫《黑水》。
標題為什么說你家鍋有毒?因為里面有一種材料叫特氟龍。
一、什么是特氟龍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本片的大佬——特氟龍,是個啥東西。
特氟龍是一個商標,英文叫Teflon?,是美國杜邦公司注冊的。它的化學名叫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英文縮寫為PTFE,俗稱“塑料王,哈拉”。
用它做成的材料,300℃才能分解,400℃才能水解,抗酸抗堿抗各種溶劑,連王水都溶解不了,再加上耐高溫、摩擦系數低,廣泛應用于原子能、國防、航天、電子、電氣、化工、機械、儀器、儀表、建筑等領域。
民用領域也和我們的生活朝夕相伴,最常見的如不粘鍋、雨衣雨具和衣服等。
二、特氟龍和杜邦公司
杜邦是一家1802年誕生于美國的化學制品和銷售公司,經營內容涉及食品、保健、家具、交通、服裝等領域。2018年總收入279.4億美元,員工52000人,在世界五百強中排名171。
我在網上查證了資料,有和影片對得上的也有對不上的,對不上的部分我以影片為準。接下來我以杜邦公司為主角,擼一下它與特氟龍的前世今生。
三、我對影片的看法
首先,影片的話題意義超過藝術價值,這是毋庸置疑的。電影對社會和法制的推動,韓國的《熔爐》是杰出代表,它直接推動政府出臺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美國電影人也喜歡把一起起事件搬上銀幕,讓觀眾了解事件的始末,這無疑會加強民眾對政府和公司的警惕性和監(jiān)控,而且美國是個案例法的國家,作用就更大了。
《黑水》同個班底拍攝制作的另一部同類題材影片《聚焦》,獲得了2016年奧斯卡最佳電影,推薦一看。反過來看我們這里,現實題材的影片就少了點,我十分期待有人把華為251事件搬上銀幕。
《我不是藥神》開了個好頭,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后續(xù)的作品接上。值得一提的是,《我不是藥神》》是現實題材改編,而且改得非常多。真正好的現實題材電影是需要制作者從骨子里堅持現實主義的,我們這里可能有現實題材,但目前來看還缺乏現實主義。
其次,如上所述,影片的表現手法比較普通,一般觀眾容易覺得無聊,即使對于喜歡這類題材的觀眾,最后半小時也很差強人意,因為沒有做到情緒上的連貫性。如果說前面一個半小時通過一系列細節(jié)讓人的情緒保持在一條水平線上(和《聚焦》相比確實很平),那最后半小時就往下滑了,直到最后也沒有拉一個高潮起來。
導演和編劇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安排了比洛特夫妻吵架、暈倒送醫(yī)的戲份,但故事進展到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觀眾已經無法被主線之外的情節(jié)吸引。
第三,部分情節(jié)缺乏說服力,如一開始比洛特律師接下養(yǎng)殖場的案子,影片交代的動機是鄉(xiāng)情,并且使用《鄉(xiāng)村小路帶我回家》來渲染情緒,固然感人,但理智上缺乏說服力。
又比如最后半部分,角色們全部處于等待狀態(tài),而等待的結果是杜邦公司反悔,作為一名資深律師,難道一開始沒想到這一點?影片中比洛特把責任都推給了政府和杜邦公司,這都是情緒上的宣泄。
如果影片在前面作出一些技術性的交代如杜邦公司的律師找出了法律漏洞留作后路,那杜邦公司的突然反悔就有說服力很多。
當然,影片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尤其是對于關注社會新聞的朋友更是不可錯過。對于我來說,看完這部片子之后,多認識了一種叫特氟龍的人工合成材料,而且它就在我們身邊(歐美國家已經禁止使用,我國國家質檢總局2019年才開始開始論證特氟龍是否危害人體健康,目前僅靠廠商自覺)。
以后買鍋碗瓢盆塑料制品這些東西查看組成材料的時候,就會特別注意聚四氟乙烯、PFOA、PFOS、C-8這些字眼了。
添加微信號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國影迷群
經作者授權發(fā)布,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
If the big companies inflict damage on the public for their own interests, will there be an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 entitled to regulate and punish them?
If the authority fails their duties and biases in favor of the companies instead of protecting the citizens, will there be a way to protest it?
If the local government cracks down the report media and the protestors, will there be the access to a higher level?
If you read the paragraph above in English, you should have figured out why I had to put it in English and what I have tried. That gives me another reason why we should learn English well. When you can’t speak out in your mother language, you have another language option.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Taft律所高級合伙人Tom在會上遭遇其他合伙人反對做這門起訴杜邦的官司時怒吼道:“We should want to nail DuPont. All of us should. American business is better than this, gentleman. And when it’s out, we should hold them to it. That’s how you build faith in the system. We’re always arguing that companies are people. Well, these people have crossed the line. To hell with them!”
Law、News、Media、Whistleblower,就是監(jiān)督這些可能會為追求利益而損害公眾社會的武器。如果武器一個個失效,那保護人民群眾的就真的只剩下了Rob Bilott在得知杜邦經過7年的監(jiān)測后食言的時候的充滿憤怒的吶喊“They are a titan of industry. They can do everything they want. Nothing else matters.”… “The system is rigged. They want us to think it’ll protect us. But that’s a lie. We protect ourselves. We do. Nobody else. Not the company, not the science, us. ”
中國不是沒有這樣的英雄,我記得《新京報》(好像是這家報紙)曾有一位退伍軍人專業(yè)的記者揭露了一家污染環(huán)境的地方企業(yè),揭露偏遠貧窮地區(qū)的少數民族的孩子要上學的艱難等等,他受到了來自各方的很大壓力,但這些報道的影響并不能制止還有企業(yè)在污染環(huán)境的事實。他們還在污染,因為他們受到的懲罰太輕太輕,不足以痛改前非。我們中國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馬克·魯弗洛 Mark Ruffalo扮演的律師,出于真正的良心,頂著巨大的職業(yè)、生活、經濟壓力堅持了十幾年打這場官司,做出這樣犧牲的英雄值得敬佩!
Mark Ruffalo就是那種忍辱負重、百折不悔、沉默寡言、愛家愛國的好男人形象。他不能演也不會演花花公子、富家子弟、上流人士,他就是全心全意為家、為人民、為社會而寧愿犧牲自我的忠誠男人。他本人是堅定的長期環(huán)保人士,抵制大公司開采自然資源,也是本片的制片人。他那總是有些憂心忡忡又選擇承擔所有責任和后果的臉就給人特別踏實的感覺,你知道他說的都是實話,不會騙你,這就是他的氣質。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的表演比較一般,有著之前表演的說話和表情模式,沒有任何意外的驚喜。倒是好久不見的蒂姆·羅賓斯 Tim Robbins一頭白發(fā)的形象,讓人有些感慨他已經這么老了嗎?今年他已經62歲了,自從豆瓣和IMdB排名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贖》之后,再沒有看過他主演的影片。在這部戲里,他演得還是不錯。
好了,回到題目的問題——看完這部電影,你還會用不粘鍋炒菜嗎?對我來說,答案就是能不用就不要用了,我還有鑄鐵鍋。
No.38 追求真相和正義的孤膽英雄
目前這個光景,門是不敢出了,但電影該看還是要看。本周由觀影團推選的周限定電影《黑水》也是一個直刺社會現實的誠意佳作,影片講述了馬克叔扮演的律師Rob Bilott單槍匹馬對陣美國最大的化學集團——杜邦集團的故事。電影改編自一篇《紐約時報》的報道(原文:The Lawyer Who Became DuPont’s Worst Nightmare 作者: Nathaniel Rich),上映后收獲了不少好評,目前豆瓣8.3,爛番茄89%新鮮度?,F在話不多說,看看觀影團小伙伴們對這個新片如何評價吧。
本周周限定共有25人參加,平均分為6.6分。
這個電影改編的真實事件就有足夠的震懾力。一名律師為何只身對抗一個化學工業(yè)巨頭?因為總得有人去抗爭, 每個民眾都應該有得知真相的權利。之所以死磕杜邦,是因為PFOA,這是一種曾經廣泛應用在包括不粘鍋在內的許多日用品里的合成化學品。杜邦公司早在六七十年代就知道了PFOA對人體健康和環(huán)境會造成危害,但為了巨大的商業(yè)利益一直對此進行隱瞞,刻意誤導公眾和美國的監(jiān)管機構,甚至還隨意丟棄含有PFOA的工業(yè)垃圾,對美國不少城市的地下水系統(tǒng)造成了污染。
直到1999年,這名律師因為偶然的機會接觸到其中的材料,隨后在16年的時間里和杜邦打官司,才讓這一切大白于天下,讓公眾知道了PFOA的危害,也讓世人看清了杜邦的貪婪與丑惡。目前各國都已經限制了PFOA的使用。電影曾經充當著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目擊者、記錄者和見證者,看到《黑水》《聚焦》《華盛頓郵報》后,我想現在還是有人在重視電影見證和記錄的意義的。(部分文字來自@渡辺dudu @野凡 的短評)
@野凡 :8/10 總得有人去抗爭,與巨大的利益集團抗爭,與雄厚的權勢抗爭,與不為人知的神秘幕后抗爭。
@扶不起先生:8/10 一潭黑水投入大石必定泛起漣漪,可混濁不堪的水面卻將結果推向未知。20年的接力賽跑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體制中無形的高墻卻將終點掩蓋而去。影片以獨有穩(wěn)當的視角進行闡述,其中夾帶幾許陰謀論的調調值得玩味,實則是個體代表集體發(fā)聲,沖破并完善體制本身的壯舉。
@NanSLi: 8/10 文本從本質上與《聚焦》有些許異曲同工之妙,但其深處又未像前者那般細致入微又抽絲剝繭,與其說是揭露真相史,不如說是自我捍衛(wèi)的心靈史。沉著又的清透微光色調,湛藍中夾雜著細微冷意。亦如人物細致入微的內心刻畫,淺淡窺見一斑卻盡顯清晰、分明。清亮的配樂下陰郁與邃然逐絲逐縷滲透、牽引。看盡時間流逝,看盡世間真相,受盡冷眼質疑。依舊用著那副早已千瘡百孔的身軀,那個疲乏的姿態(tài),向世間擲出足以振聾發(fā)聵的聲音...
@蝠蝠:8/10 自由是什么?只能墻沿歡笑罷了。
@笑語在午夜場: 8/10 社會良心題材,對標《聚焦》。絕對不是所謂「工整」的平庸之作,影片的力道可以化骨。主角幾十年的精力損耗才換來一點點成功和補償,這需要的不僅僅是正義,還有能站出來能擔大事的勇氣和決心,真正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電影的價值和意義有一部分就體現在反映現實境況、彰顯社會責任上,《黑水》是一部佳作
@貝克街的大盜:8/10 他們想讓我們認為 體制會保護我們 但那就是個謊言 是我們保護我們自己 沒有別人 作為一名河流水環(huán)境相關專業(yè)的學生 看的真的挺揪心的 尤其再加上最近這個疫情的社會背景 好不容易在質疑中七年等來了報告 杜邦的一句反悔付之東流 挺絕望的 好在最后一口氣3000多樁慢慢算 還算好了一點 唉。
@渡辺dudu: 8/10 現實意義大于電影本身。電影曾經充當著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目擊者、記錄者和見證者,看到《黑水》《聚焦》《華盛頓郵報》后,我想現在還是有人在重視電影見證和記錄的意義的。
@葉底藏花: 8/10 這TM才是現實主義,在國內看到這種以一己之力對抗龐然大物的電影大概是永遠不可能。整體拍得很工整,從事情的揭露到調查再到訴訟,故事有條不紊地展開。整體的色調是偏暗的,中間低沉的配樂也讓電影顯得壓抑。反高潮的處理也值得稱道 ,并不是那種所謂皆大歡喜而是有著工作的枯燥和個人的痛苦。最觸目驚心的應該是最后,C8已經存在于地球上99%的人體內......與我而已,我永遠欽佩那些秉持著公平正義與良心的人,然而在中..國,這樣的人大概是404吧。
@鸛鳥踟躕: 8/10 我們無數次的探頭尋找so called正義,在漫長的等待中,誰是贏家?黑色的水,化學污染,強權和金錢,層層無法剝離的陰霾。沉穩(wěn)冷靜地敘述著體制無法拯救的苦難。人物塑造上卻是如此無力了。
@無火:7/10 說起個人對抗體制這類題材,韓國和美國涉及的最多,強弱對立的悲壯感的極力渲染,很容易打動觀眾。然而本片貌似并沒有刻意渲染這種情緒,而是去展現個人在對抗體制過程給身邊親近的人帶來的諸多困境與冷落,這一點很不錯。當一個人選擇為理想、正義、天下而奮不顧身時,他內心斗志或者是執(zhí)念至少可以撫慰他,但他的親人卻要被動性的承受太多苦痛。英雄可敬,但英雄背后的人更偉大。
@臻圣:7/10 當下時機看這部片子感受頗深。“既然干了,我就干到底”羅伯特這股鍥而不舍的勁兒令人欽佩,“為眾人抱薪者”——頂住壓力公然向大公司挑戰(zhàn),值得一部電影銘記。 全片近八成的畫面充斥著冷峻陰郁的藍色調。導演采用大量的主觀鏡頭停留于報紙、書頁、照片、屏幕,去體現羅伯特調查取證收集線索的復雜和艱難。時間跨度很大,氣氛沉悶又有壓迫感,社會這灘黑水才是真的深不見底。片尾的一串串數字觸目驚心。
同時本片也有強大的班底保駕護航。首先,出品公司Participant Media,制作了不少頒獎季的沖奧片,主打社會性強的現實題材影片,如頒獎季大熱的《美國工廠》《綠皮書》《華盛頓郵報》等,而主演馬克魯法洛與安妮海瑟薇還有男配提姆羅賓斯,都是一等一的演技實力派。特別是馬克叔這次的發(fā)揮,非常扎實穩(wěn)重。
@?①號試管: 9/10 印象最深刻的是Rob在車里顫顫巍巍插鑰匙發(fā)動汽車,重壓下處在奔潰邊緣的氛圍令人窒息。全片都籠罩著一股陰郁的氣息,即使結局正義得到伸張時總算喘了口氣,字幕又冰冷的彈出了“據研究,99%的生物體內都含有特氟龍,包括人類”。再作妖下去人類還有幾年命數哦…… ”
@cinedreamer_:8/10 以一己之力對抗一家巨頭產業(yè)乃至整個政府,需要多少勇氣和毅力?又需要多久的等待多大的犧牲?題材其實并不陌生,整體拍得也很平很嚴肅,但得益于Todd Haynes的出色功力,整部片的節(jié)奏都非常穩(wěn)、故事線也清晰,雖時長兩小時有余卻并不顯冗長,而那種壓抑與震驚感又是隨著故事不斷發(fā)展逐漸滲透著的,很敢拍也的確拍的很好。馬克叔還是呆呆的,安妮大概算是正常發(fā)揮(波浪長發(fā)還是美到我昏厥啊嗚嗚嗚),以及一度對影片中事件的真實性存疑,沒想到居然真的是以真事為基礎?太細思極恐了。
@鐵甲依然在:7/10 黑水,四顆星?!八试笧榱艘粋€需要他幫助的陌生人冒著所有的風險”改編自真實事件,被主角堅持不懈的努力感動。面對這些巨頭,幾乎不可能取勝,政府已經被操控了,一直是我們自己在保護自己,看看現在的社會吧,太真實了。欣慰的是依然有人在伸張正義,默默前行。
@董小__: 7/10 還是一個常規(guī)對抗體制的故事。對人物的刻畫好,主角從不愿意做到想見好就收再到持續(xù)致力,人物變化清晰,在無畏背后有脆弱,憤怒背后還有不甘。故事四平八穩(wěn),社會意義大于劇情吸引力。
@空曲成歌:7/10 有點悶 故事節(jié)奏過慢 像一部紀錄片 馬克叔飾演的人物以微薄之力對付一家龐大的公司實在欽佩 意味著要面臨著許多許多的犧牲 p.s.安妮女神的戲份也太少了!長發(fā)還是很美!
而觀影團內另一種聲音則認為事件真實歸真實,震撼歸震撼,但是從電影層面而言,問題還是非常多的,首先是克制冷靜的風格下敘事沒有亮點,節(jié)奏也偏慢偏悶,拍的太像紀錄片。人物塑造上過度的突出主人公一人,把馬克叔自己的角色塑造的非常出色,但其他配角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引用@Supremacyacron 的一句短評就是“導演也沒像他的成名作《卡羅爾》那般去多方面挖掘人物的內心戲,以至于安妮海瑟薇等人的角色與路人無二?!?/span>
@玻璃球游戲??: 5.5/10 全片節(jié)奏就像弗吉尼亞的那灘黑水死氣沉沉,所有的戲劇性被看似沉穩(wěn)實則空洞的敘事屠戮了。Robert作為主角則從頭到尾都像木偶一樣機械般無知覺地左支右絀,真正稱得上危機的事件只有結尾處所謂托拉斯對于個人權益的抹殺,然而這難道不理所應當作為全片貫徹始終的主題,而非刻意編排成反轉似的強權的反撲嗎?所有共情在如此流水賬的演繹下變得毫無可能,力求紀錄片式的展現卻缺失了觀眾得知真相的震感,早早地將杜邦公司的罪行和盤托出,余下一場場的庭審和質問戲乏味且毫無懸念,傳遞出的膠著感源于劇作上做作的原地踏步,弗吉尼亞陰郁的氣質也僅僅停留在前半段不再流動。
@Cor cordium: 6.5/10 作為托德海因斯的電影,未免太一般了,細膩的感情也丟了,最后只剩空洞的故事和事實,此類電影和韓國那一套未免太過相似。 海因斯向來可以處理各種復雜問題,像《天鵝絨金礦》把大的時代音樂映射在小的人物身上,暗流涌動,狂野無比。《卡羅爾》和《遠離天堂》對感情的細膩拿捏都是恰到好處,后者更是能融匯多個問題,并相得益彰,實在是強。但是這部電影,我們除了看到紀實,就沒有別的了,有個別幾處鏡頭相當有趣,以及馬克叔抖手的諸多小細節(jié),除此之外,言無他物,這也許是這類電影的通性吧。
@wild life: 7/10 沖這個真實事件給三星,沒想到是個聚焦2.0,聚焦我就沒太大興趣,這個也是同理,這題材也就國外能做了,國內?呵呵。
@mdr skywalker: 7/10 這部電影可能在拍的時候導演根本就沒想太多,沒有花哨的手法,他只想告訴我們一個事實,讓我們跟隨Rob這個律師一步步探索真相,堅守真相,以一人對抗杜邦這個利益集團,乃至背后的體制。馬克叔的表演一如既往地扎實穩(wěn)重,安妮依然漂亮。但是簡單的單一時間線和過分突出的單一主角也確實難入頒獎季的法眼,節(jié)奏也偏悶偏慢,有些遺憾。
@Supremacyacron: 6/10 敘事風格穩(wěn)健,對時間線的重視超過了故事本身,所以在中后期的敘事上力度顯得不太夠,稍微有點拖沓。追擊真相這個事件本身就很具有說服力,能夠十幾年如一日的堅守到真相大白于世也確實不容易。馬克魯法洛的表現也是中規(guī)中矩,但是話說回來,表演沒有十幾年前演《救贖之路》那般相對出彩,導演也沒像他的成名作《卡羅爾》那般去多方面挖掘人物的內心戲,以至于安妮海瑟薇等人的角色與路人無二。
@素素素素素丶: 6/10 Participant的這種片子看多了多少會有點麻木啊,經典老套的大情節(jié)設計,一切都為了核心服務。相對于其他幾部角色塑造又少,整體太過于規(guī)整,完全就是沖著頒獎季而拍的電影,感覺拍成紀錄片會更好一點,多一星給社會意義。
@莫莫:4/10 電影的社會現實性比電影本身更具意義。
僅打分:@Polaris.J:7/10 @Anyslus: 8/10
本期的周限定觀影大致就到這里了,祝各位友鄰身體健康,多看好片。
作為一個在美國學了環(huán)境學和法律又在美國做法律的人,本片的一切一切都令我感同身受,深吸一口氣,感謝有人替我們和全世界為敵。
關于plaintiff side's firm和corporate defender firm: 同為環(huán)境訴訟法的???,原告方律師和公司辯護律師一直是一對冤家。由于原告方律師一般采取風險代理制(即在拿到賠償之后從中收取數值不等的提成),為保障合伙人收益,在美國愿意做原告方律師的精英律所很少(例如本片中的Taft Law所代理的其他案件都是小時收費的)。本片的主角Billott就是這種精英律所的一個小合伙人,在決定接受案件代理的時候看起來在律所中還沒有什么話語權。還好有大老板支持,才能堅持將代理走下去。其中有一個細節(jié),在堅持到醫(yī)學專家做報告好消息的時候,Billott收到律所行政打來要求和他聊Unbilled Hour問題,他壓力立刻又大了起來。可見他因為這個案件已經在連續(xù)虧損律所的錢,這可能導致其他合伙人將他趕出律所,難怪他抱病入院。
關于調解、Medical Monitoring和和解: 這個案子的最初和解結果是成立專家組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由于受樣本局限,流行病學調查可謂非常困難,且時間長,而本案中的流行病學調查也是以杜邦支付費用為前提的。我想杜邦一開始尋求和解是因為不希望這個案件繼續(xù)出現在公共視野中,且杜邦的律所和專家團隊也確信流行病學研究不能找到有力支持證據。而要對這么多人進行時間無限的Medical Monitoring, 對于杜邦可謂陪了夫人又折兵,所以最終他們準備應訴,也是堅信原告方在時間和金錢成本上熬不下去。然而幾個案件之后杜邦仍然同意了大約6億美金左右的和解費。我想這個費用仍然要比對這么多人持續(xù)進行Medical Monitoring要低,可能才是杜邦極力避免Medical Monitoring的真實原因。
錢,錢,錢:本片主人公Billott一句話讓人印象很深,他說,我們都以為我們的系統(tǒng)可以保護我們,實際上,只有自己保護自己。其實并不是美國的司法行政體系不能保護弱者,而是在現行體系下保護弱者需要太多錢了,杜邦有的是錢和時間,這些是西佛吉尼亞幾千農民沒有的,所以他們會焦慮,抱怨,退出,甚至死去,而杜邦還是那個村民眼中的"good company". 說是資本主義社會殘酷本質也好,現代司法程序制度設計使然也好,而沒有錢才是Billott有可能撐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沒有錢會輸官司,失去律所和親人支持,輸掉自己的事業(yè)和命運。如果是這樣,你是否還會勇敢的與全世界為敵呢?我覺得在美國生活了多年的我和大多數人可能在權衡利弊之后可能不會了。
法官說:原告?你怎么還在這里?
Billott: 法官閣下,是的,我還在。
足以淚奔。
01
杜邦的跨時代創(chuàng)新帶來了3000多個癌癥患者!
電影《黑水》的原型故事要從1954年一項跨時代的發(fā)明——不粘鍋說起。而制造不粘鍋需要叫做PFOA或C8的有毒物質。
杜邦集團在明知PFOA會導致胎兒畸形以及受體致癌的情況下,仍然繼續(xù)生產不粘鍋,并且把7100噸含有PFOA的淤泥丟進工廠旁邊的露天深坑里,接著滲進了帕克斯堡和鄰近三個城市共十萬人的飲水系統(tǒng)。
1984年一個先天面部畸形的小男孩巴基降生,但這只是開始,當地7萬多名住戶中先后出現了3000多例癌癥患者。
更為觸目驚心的是,由于生物無法分解此種物種,致使現在地球上99%的人體內都有PFOA存在!
2004年9月,杜邦就集體訴訟提出和解,同意在受到影響的六個水區(qū)安裝過濾裝置,并支付7000萬美元的賠償。但杜邦并不承認C8和疾病有關。
代表律師羅伯特比洛特提出了一個方案,只有接受體檢才能拿到賠償金。之后70000名西弗吉尼亞居民接受了體檢,每人領到了400美元的補償金。
之后又經過漫長的7年等待,科學家終于證明PFOA與多種癌癥之間的因果關系,2015年,美國環(huán)保署全面禁止生產C8。
其實該案件其實已經被拍成了紀錄片——《魔鬼你知我知》。
需要說明的是杜邦之所以會交出所有資料包括證明PFOA有毒的材料,是因為根據美國法律在這種環(huán)保案件中被告必須無條件提供原告所需材料。
02
青藍色下綠巨人的無奈
《黑水》就是根據上文提到的律師羅伯特(片中由綠巨人馬克叔飾演)真實經歷改編的。
影片在青藍的色調下由一群年輕人在傾倒廢水的河里游泳開場,然后很快場景轉移到了1998年馬克叔供職的律所,一個操著濃重口音的農場主來尋求幫助。電影也從馬克叔追查杜邦排放有害物質PFOA開始,講述了這個前后歷時17年的漫長而又曲折的真實故事,他提起的訴訟揭露了幾十年來杜邦公司化學污染的歷史。
影片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無力感,農場主面對世界500強公司的無助,馬克叔在面對杜邦送來的打亂了順序的上萬頁資料時的無奈,以及面對自己對家人疏于關心的挫敗感。
這致使本片氛圍極其壓抑,馬克叔略顯佝僂的身體,仿佛被壓垮一樣。當我們看到那些觸目驚心的由污染導致的身體缺陷和殘疾時,我們的無助轉為了憤怒。
故事發(fā)生地西弗吉尼亞本是美國十三塊發(fā)源地之一,但是因為污染已經有多個地方破敗不堪,片中為這些鏡頭配了描繪當地美麗風光的經典名曲《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可謂諷刺意味十足。
片中除了馬克叔這個絕對主角的精彩演出,還有安妮海瑟薇扮演在他身邊一直支持他的妻子,她退去了花瓶扮相,以一個真實的有時候甚至有點徐娘半老的姿態(tài)出現在我們面前。
同時影片對17年中真實的時間流逝十分關注,每次都要提醒觀眾,而且片中男主的孩子們也一天天的長大,無不提示我們扳倒杜邦之艱難!
03
大衛(wèi)擊敗巨人的套路為什么屢試不爽
有人曾經說過古往今來只有一個故事模板,那就是小人物逆襲戰(zhàn)勝巨人的故事,本片無疑又是一個例證。
一開始馬克叔對這件事并不上心,眼里只有成為公司合伙人后的滿足和對金錢的追求,但是他看過農民的處境后決定幫個小忙,沒想到在過程中自己找到了愿意為之付出一生的使命。
仔細想想大火的國產電影《我不是藥神》,徐崢好像也經歷了這樣的心路歷程。雖然大家面對的具體的“巨人”不太一樣,但無論是《達拉斯買家俱樂部》中掙扎求生的艾滋病患者,還是《辯護人》中內心覺醒的律師,他們想改變的其實都是不合理的體制。
雖然監(jiān)管必然會落后于創(chuàng)新,但是更好的更負責任的化學品監(jiān)管總是需要的。
在一個霧霾時有發(fā)生的時代,對環(huán)保的要求應該會越來越高,看過本片馬克叔不停奔走的17年應該體會到社會改變的不易,片中很多人沒有等到結果就已經先一步離開了人世,慶幸的是總有一些像羅伯特比洛特這樣的人敢于對“巨人”說不。
首先,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好電影,作為一名業(yè)余化學愛好者的我,觀影體驗是很不錯的。
正是因為有一點化學基礎的我,觀影后明顯感覺到了不對勁。那就是這部電影刻意地混淆了特氟龍和PFOA的區(qū)別,以至于誤導了很多觀眾,結果是很明顯的,就連被豆瓣頂到榜首的科普貼對特氟龍的認識都是錯誤的混淆?。。。?/p>
特氟龍是高分子聚合物,本身是無毒的(絕大部分高分子化合物人體是吸收不了的,包括高分子營養(yǎng)物,所以不要相信那些補充蛋白的廣告),這個世界還沒有墮落到讓一種電影中體現的劇毒物在現實中如此普遍的使用,我們家家戶戶都在使用的特氟龍不粘鍋大多數是不會讓胎兒畸形的。
有毒的是生產特氟龍的過程中用到了一種分散劑--PFOA(全氟辛酸胺)或者叫C8, 這種東西不是杜邦發(fā)明的,是3M發(fā)明的。是杜邦向3M采購的PFOA,而3M也告知過杜邦PFOA的毒性。(補充一下這段科學,特氟龍在合成過程中會產生極高的熱量甚至有爆炸的風險,最好的方法是在水中合成以及時冷卻,但氟化物原料又有很好的驅水性,使得它不能很好的分布在水中,這樣就需要一種親水親氟化物的分散劑。然后,已經因為安全問題被廢棄的3M家的PFOA就重新找到了用武之地)。
另外,杜邦公司多年來一直強調他們生產的特氟龍成品已經過濾掉了PFOA. 我覺得這應該不會有假,因為世界上有上萬億件特氟龍制品,世界各國都有權威檢測機構,你要是情愿花錢也可以把你家的不粘鍋拿去檢測,要是有超標,杜邦公司早就被打臉了!
但我不是說杜邦是無罪的,杜邦錯就錯在沒有有效處理PFOA廢料,導致工業(yè)污染坑害了當地居民和生產工人。事實上的訴訟案針對的是工業(yè)廢料污染傷害居民,如果杜邦明知道特氟龍有毒,還把他送進家家戶戶的廚房,美國ZF還偏護他這種滅絕人類的行為,各國監(jiān)管今天還在放任不粘鍋,那我嚴重懷疑各國監(jiān)管人員是不是外星人派的臥底!
回頭看一下電影,推敲臺詞,不難看出編劇明顯是知道這個區(qū)別的,甚至引入了3M公司的梗??墒请娪斑€是刻意去混淆特氟龍和C8的概念,以至于非專業(yè)的觀影群眾很多都以為有毒的,致畸的,致癌的是特氟龍,搞得回家糾結該不該扔掉廚具了,弄不好要鬧出家庭矛盾。
電影為什么要這么做?我覺得很可能是想加強震驚的效果,讓我們每個人都感覺到是受影響的一份子,加大電影的推廣性,因為如果只是局部的污染案件,民眾的關注性肯定不會太高。
電影的立意本身是很好的,刻畫頌揚了一些敢于為弱勢群體挑戰(zhàn)高度權威的政商結合體。他們確實是值得贊賞的,可是為了增強電影的觀賞性和推廣度去刻意地扭曲和混淆科學事實,那就不應該了,正如電影里批評杜邦的那樣—“cross line”,越界了?。?/p>
最后,根據觀影后的一些資料搜集,大體可以科普安利一下大家。由于PFOA是曾經是生產特氟龍的助劑,成品里面可能也會有微量殘留,所以買廚房用品一定要買大品牌的,不要貪小便宜。大公司的提純工藝和檢驗標準至少比小公司靠譜,而且現在已經有PFOA替代助劑了,大公司一般會走在行業(yè)技術的前列,小企業(yè)就難說了。
對于PFOA的警惕,國內目前都沒有開始針對,就連PFOA和PFOS都沒有專用的海關代碼,原材料包裝也不會做危險物警示,很難想象生產使用他的工廠是如何防止污染的,基于國內的工業(yè)管理現狀,這才是真正值得廣大人民擔憂的。
但愿,電影立意的精神能影響到我們更加多的去保護自己,去影響ZF管制工業(yè)污染。
至于家里那口鍋,不要過于糾結了。
差一點滿分,據說事實有點誤導。phoa不是特氟龍本身,而是制造過程產生的。而成品不會這么毒,只有在四百華氏度以上才會有毒。雖然我也很感動,但是騙子拍的太理想的美式英雄主義了。吸引我的反而是如何在現行法律下斗智斗勇最終促成制定新的標準。最后瑕不掩瑜,這些人,雖然展示得有些情緒化打雞血,但是他們的確是和平年代的英雄。永遠不要低估人類對于同類能夠產生的惡呀~
驚心動容。作為真實事件改編的現實性題材,完全是水準之上的作品,頒獎季為何顆粒無收?這種動輒磨耗十幾二十年的集體訴訟,良知者以一己之力扳倒黑心巨頭,揭露整個行業(yè)或社會埋藏日久的驚天內幕,過程中不止要應對敵手打壓,更需挑戰(zhàn)民眾偏見,忍受周遭及親人誤解,咀嚼寂寞,攻克浩繁的案牘工作,最終竟未在壓力之中垮下,難免讓我聯(lián)想到《爆炸新聞》中塞隆那句話:我總是好奇那些歷史挑中來做大事的人是什么樣的。馬克魯弗洛獨自面對上百箱卷宗那一幕,說實在震撼到我。話說回來,這片跟《狩獵》有什么可比性?。康故峭扑]和2015年的最佳影片《聚焦》,科波拉《造雨人》,索德伯格《永不妥協(xié)》,塞隆的《決不讓步》打包觀摩。
非常工整的Participant出品(這公司專門拍帶有“社會意義”的影片,包括聚焦、華盛頓郵報、綠皮書)沖奧片,基本上挑不出任何毛病,但Todd Haynes的個人風格也真的是一點都找不到了
這件事最打動人的是,他有個好領導。
比東木那部更值得平反,和《原鉆》并列為頒獎季最大遺珠。并不工整,比《聚焦》可作者太多了,真正生發(fā)于視聽的“暗流涌動”與超越一般維權題材的時間重量。離今年的奧斯卡很遠,離今年的中國很近。
當代“人類藥丸”恐怖片,海因斯拍得肅穆有力,從第一鏡起就塑造起污濁與陰影,看完不由得在內心升起陰謀論:這片在頒獎季被無視是因為遭到了DuPont方面的壓制?
牧場變成墳場,動物變成怪物,化學不是玄學,維權不是唯權。清澈透明的生命之源潛藏著致人死地的陰暗,友善無害的公眾形象背后是天理難容的丑惡。我們一直在黑暗中漫游,不是因為享受,而是有人蒙住了本該睜開的雙眼。十幾年來,比洛特在黑暗以一己之力與一個龐然大物搏斗著,那已經不是斗士二字可以形容,他在燃燒所有的自己來表達一種憤怒,一種在這個時代里面仿佛已經退化的本能。海因斯很聰明,如果這片按照一般的傳記手法拍肯定會流俗,索性另辟蹊徑走懸疑路數,用聽覺遞進強化隱藏的危機感,通過人物自身的情緒起伏來帶入事件焦慮,十分湊效。美中不足的就是年份劃分讓本該緊湊的張力被打散,結尾也有點倉促,但是我太愛這種孤膽英雄了。影片結束后,我看了看新買的不粘鍋,在涂層材質上寫著幾個不太起眼的小字:聚四氟乙烯(特氟?。e done。
所以不粘鍋到底還能不能用呢?。。????挺急的,在線等。
they want to show the world that’s no use fighting,look everybody even he can’t crack the maze and he’s helped build it. The system is rigged they want us to think it’ll protect us,but that’s a lie. We protect us,we do nobody else. Not the companies not the scientists not the government.Us! still here huh? still here! 這個時段看這部電影太應景,淚目
整個世界是被有志之士推動的,但是他們的成果卻一次次被體制和利益共同體所阻礙、所抹殺,你以為羅伯特對抗的是一家公司嗎?他對抗的是一個完整的、謊稱自己在造福全人類的團體,它們不在乎人,它們不在乎地球,它們不在乎報應,它們只在乎利益,它們崇尚謊言,它們永遠不會自省,它們總是用自己做出的所謂的貢獻去掩蓋那些錯誤,而它們腳下的尸骨終究會是它們的報應。
“Still here.” 非常感動。在這世上面對不公義該如何自處?好像很少看到大律所合伙人以如此正面的形象出現…里面有一幕跟《愛爾蘭人》中的一幕簡直一模一樣,仿佛一種互文暗示著大公司與黑幫的相似之處。
“To hell with them!”
A / 絲毫不慷慨激昂,甚至是陰郁而深邃的,更像是一部斗爭者的心靈狀態(tài)史。但它又并未刻意地挖掘某種機械、分明的心理層次,而是捕捉人物的氣息和動態(tài),捕捉光芒的波動與消逝,捕捉所處空間中的沉默與壓抑,捕捉迅速被抹去的時間罅隙。因而極其自如地牽引著敘事的游絲,并超越了傳統(tǒng)維權故事的界限:不僅關乎奪回權利,更關乎在結尾被提煉出的質問姿態(tài)——哪怕這種姿態(tài)已萬分疲憊。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學化工的我知道杜邦、巴斯夫這樣的化學巨頭到底有多強,一個普通律師,幾乎憑自己一己之力要告贏杜邦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杜邦秘密傾倒的有毒廢料當時并不受美國環(huán)保署監(jiān)管,也就是說從法律上來說杜邦并沒有錯。還好杜邦公司內部有廢料危害性的研究報告,3M公司也知道這種嚴重危害,并告知了杜邦。律師從海量的材料中找到了這些證據,才有了后面勝訴的可能。電影聚焦律師出庭前的前期證據收集工作,不僅工作繁重,而且壓力巨大,甚至面臨化學巨頭的人身威脅。十幾年,他堅持下來了,并且?guī)ьI著受害者們贏得了6000多次庭審的勝利。律師本人和部分受害者在片中有出鏡。3M公司真乃良心企業(yè)。片中的有毒化學物質是C-8,這種物質是特氟龍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特氟龍,至今仍被廣泛使用在許多領域。
看完后心情復雜。看的時候知道結局會走向好的方向,但整個看的過程還是提著一口氣。而最后的結局居然不是我以為的完美結局。 我真的太愛這樣的電影,它告訴了我不管何種情況,良心是必須要有的。
忘不掉的一句臺詞,是杜邦公司笑著對男主說:“Sue me”。我記得前段時間某件事,也是同樣的說辭,“歡迎來起訴中華有為”。也是同樣的跋扈。若干年后,會看到改編的電影嗎。
這碗正義雞血我干了。片子很穩(wěn),但是不乏味,情緒一直被吊著,非常適合我們這邊觀看。在我看來男主最可貴的品質還不是為底層維權、反抗大資本什么什么的,而是那種堅持。所以最后一幕法官說“Still here?”男主回“Still here.”(感動得我爆粗口)
永久化學品已經在我們所有人的體內,Rob Bilott還在為平頭百姓求公道,川大統(tǒng)領的EPA正在瘋狂開倒車。
很穩(wěn)的一部社會題材,故事講得清楚明白,背后的情感力量也給到了。又是小人物為了正義對抗強大勢力的故事,這個選材本身就足夠讓人致敬了,因為,這是真實事件改編。從導演角度,這部電影的反高潮處理是最大特色了,并沒有給你足夠多的慷慨激昂與嚴厲譴責,而是聚焦于主角日常的枯燥與痛苦,或者,這樣才更看出他的偉大。然而,C8的傷害仍在繼續(xù)。
3+1吧 對我個人而言,對中國大陸而言,它的現實警醒意義,似乎遠遠大于電影制作本身的意義了。維基百科載:特氟龍最出名的應用之一是北京水立方的外墻材料,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集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