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時間就可以接納成功的紀錄片了
很喜歡這種貼近生活的方式
小海鮮不同于大海鮮的各種方式
從第一集 小小的木船 需要兩根長長的木桿 配合上網(wǎng) 原來就可以補撈了
那些大寒過后還要去遠方的撈蟶人
原來得在這么深的地方捕捉
第二次配合上更多的人文情懷
女兒相聚一齊 吃更多的家常海鮮
就是我們日常沿海的日常了吧
本人是三門人,看到自己家鄉(xiāng)的紀錄片好激動,好驕傲?(?^o^?)? 片中的小海鮮、民俗、鄉(xiāng)音格外親切……
想講訴一下作為當?shù)厝耍诩o錄片中觸動我的地方。
三門是浙江臺州的一個小縣城,靠海。但我家更靠近內陸些,所以很少跟大海打過交道,不過海鮮卻是家常便飯。
蛇蟠島是三門的風景區(qū)。海島風光,島上石洞多。關于蟶田,去過三門的下岙方村,也是有名的蟶子養(yǎng)殖地。
隨著煤氣灶的普及,現(xiàn)在鮮見灶臺了,只有農村家庭老一輩還在用,我家和外婆家有了煤氣灶,還會保留灶臺,鍋很大,很適合炒大鍋飯。小時候我還幫著燒柴……灶臺上有個小水槽,利用燒飯的余熱可以溫水,冬天可以直接舀水洗臉,很實用。
在家門口吃飯,以天為幕,看著天色漸漸暗下來,只有在農村老家才能感受到的愜意……
青蟹是三門的特產,超愛吃!每年秋天會買幾只享受享受,肉質豐腴,味道鮮美~雙鰲強勁有力,想起小學時還把蟹鉗看帶去給同學看……
每當重要節(jié)日,村里會請越劇團來唱戲,實屬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外村的人都會趕來看戲。戲臺外有很多小攤,小孩子最喜歡買吃的了。我的外公外婆賣甘蔗,哪里有戲就去哪里。小時候會在戲臺前的長板凳上看一整場戲,《梁祝》《貍貓換太子》《玉蜻蜓》……都是經(jīng)典曲目?,F(xiàn)在很少有年輕人安穩(wěn)坐著看戲了,看戲的基本都是老人家……
吃過腌好的泥螺,很下飯,看了紀錄片才知道它原來的亞子……
片中的麥焦(似乎是三門的叫法),更普遍的叫法是食餅筒(我家這樣叫的),臨海叫麥油脂,是臺州特有的地方傳統(tǒng)小吃。將餡料炒好,一般有肉絲、綠豆芽、豆面、蒿菜、雞蛋絲、豆腐、韭菜、油泡、青蠶豆、黃鱔絲、芹菜、海帶、蘿卜絲、豆腐干、黑木耳等等。將面皮平攤在桌面,用筷子把自己喜歡吃的菜夾來放在面皮上,然后卷起來!
媽媽,外婆都會搟面,我在一邊看。小時候喜歡揪一小塊面團揉著玩,跟片中的小朋友一樣??
這些海鮮都是家常便飯了,常常吃到~
我們這餃子叫扁食,過年時會包~
糟羹!超喜歡喝!元宵前夜也就是十四夜會煮糟羹。甜的只在路橋街上買來吃過,現(xiàn)在很久沒吃過了。我們這都是吃咸的,會加豆面、青菜、蝦仁、牡蠣、芹菜、蘿卜、豆腐燉在一起。一次能喝好幾碗!
片中的村子真的好有過年的氣氛。村子里人聚在一起,熱熱鬧鬧,感恩自然的饋贈。
最后真誠感謝這部紀錄片,讓我看到了熟悉親切的家鄉(xiāng),也讓三門被更多人所知,喜愛三門的小海鮮~
青蟹?!肝疫€是第一次看見青蟹,淘寶店有賣」姜片黃酒蒸青蟹。黃酒醉青蟹。 清蒸鯧魚。 泥螺。「我都沒有吃過」【醉泥螺】一天后,腌制泥螺的鹽水倒入鍋中,加桂皮姜片黃酒煮成鹵汁,冷卻后倒入罐子再次密封。一個月后,即可。 三鮮面皮。麥餅。海鮮面。蛋煎扁食。牡蠣燉豆腐。紅燒對蝦。蛤蜊芙蓉蛋。醬爆短蛸。水煮藤壺。豆豉金槍魚。油爆蝦蛄。家常小黃魚。甜糟羹。咸糟羹。 —— 清燉海鱸魚。紅燒鯔魚。上湯河魨。清燉梅童魚。蔥香豆腐魚。碳烤生蠔。白煮辣螺。水煮清蛤?;ǖ駸跹└颉?佛手是稀有的一種藤壺。采佛手是危險最高的一種行為。意外受傷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運氣不錯的時候,三個小時能采400塊錢的佛手,兩個人。 清炒佛手。 白蟹,就是梭子蟹。 以前好的時候100多斤,平時五六十斤的魚,一天。實際上現(xiàn)在的四大漁場以名存實亡,因為海汛沒有了。
中國海水養(yǎng)殖占世界的80%。中國是唯一一個海水養(yǎng)殖超過海洋捕撈的國家。
蟶子在淤泥里。有職業(yè)挖蟶人。春節(jié)前后是蟶子上市的高峰。
鹽水蟶子。鹽焗鐵板蟶。
小海鮮有生活氣。
感受最深的有兩處,一是,一家五口回家為祖母慶生,吃完后輩回家,祖母在送別中落淚。人啊,因親情維系彼此關系,相聚總是一時,離別長了,相聚有感情,再分別又難過,彼此之間,總是老的更掛念小的,想著小的何時回家,在外是否健康,這是小家的感情維系。當時看到祖母落淚,我也感動的眼眶濕潤。
二是,村落族人為了十四夜,聚力做羹。一族老的小的在這天都在為十四夜做準備。老的為了傳統(tǒng),努力張羅,小的因為喜慶,喜歡熱鬧的氛圍,在這節(jié)日里也分外開心。這就是村落社群的力量。在這一過程中,不知老的是否會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樣子,想起父輩的樣子,小的長大后是否會懷念這一日子。反正我們這邊是已經(jīng)沒有這樣的傳統(tǒng)了,現(xiàn)代社會不斷發(fā)展,村落會因拆遷消散,村落里的人也因此分離,過去的什么村什么村也終將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消失,留下的只是xx街道xx社區(qū),過去是什么,后輩大抵也是不清楚的。城市化的過程中,有些東西會因此消失,不知歷史的厚重,怎知美好的不易。以后,家族的力量又該以什么樣的形式傳承下去呢,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看到這么多、琳瑯滿目的海鮮可把我饞死了!
可惜我生活在內陸,能吃到的海鮮,真是屈指可數(shù)。
老還記得幾年前,我在汕頭的時候,和我朋友一起吃小海鮮,那味道真的棒極了!印象太過于深刻了,基本都是清蒸水煮、有的是蒜蓉
味道就是那種清清甜甜的感覺、沒有一絲的腥味,就能夠發(fā)自內心的那種很開心
不知不覺,都有幾年沒聯(lián)系了,人生就是這樣,走走停停。
那份情、那份回憶、那份美食都留存于心中
以下就是我做的一些筆記總結啦。
浙江三門灣
清燉海鱸魚、紅燒緇魚、上湯河豚、
蔥香豆腐魚、清燉梅童魚
礁石上面附著很多的貝和螺、藤壺
碳烤生蠔、白煮辣螺、高湯香螺
水煮青蛤、花雕燉血蛤
清燉佛手、醉泥螺
舟山漁場
全國四大漁場之首、初秋蟹子最肥、白蟹又名梭子蟹
蛇蟠島碼頭
蟶子、春節(jié)前后最火
烹飪方式:鹽焗、白灼、煲羹
浙江臺州
青蟹、九月最肥美
姜片黃酒蒸青蟹、紅燒青蟹
中秋前后,最宜吃蟹膏、花雕醉青蟹
清蒸鯧魚、甜糟羹、咸糟羹
面食
三鮮面皮、麥餅
歡迎公眾號:橘子愛看紀錄片
資源非常豐富~
大肥黃蜆子!
這部片如果叫《浙江小海鮮》可能更為準確,因為全部的素材都是浙江臺州的。其實小海鮮這種東西,中國沿海都有的,而且各具特色。不過,還是拍的很誘人,流口水啊……
我等舟山人的日常
1討小海:佛手原來是種藤壺啊,美味誒!不過螃蟹都算小海鮮的話,大海鮮是啥啊?另外,中國海洋養(yǎng)殖做得不錯啊,贊!挖蟶子得用好辛苦啊。2烹小鮮:醉泥螺!那家太奶奶百歲壽宴真厲害!甜咸糟羹看著真美味!5717
舌尖番外篇,配樂和選題一樣輕巧可愛
第二集的結束語寫得真是好!
任何事物一加上個“小”字就多了一層韻味,“小海鮮”就比“海鮮”聽起來更討巧、可愛了。而對于國人而言,萬事不抵一個“食”。
討小海,烹小鮮
采藤壺那里跟《人類星球》E01兩分半開始的西班牙采藤壺二人組何其相似啊,有些美食真是四海皆宜。ps大晚上看為什么要看這種片子呢唉....
想起我和我媽倆成都人到了大連的海鮮店里,目瞪口呆看著那些不認識的東西瞬間懵逼....這東西撒尿一樣在噴水誒!活的活的誒..hhhhhh...
看得餓死了……
我們這種可以天天吃到小海鮮的人已經(jīng)看得口水噠噠滴,不消說遠嫁他方的親朋和海外游子了,不適合逢年過節(jié)看,很大程度上會特別想家。
沿海地帶就是有這樣的福利。 賺點小錢,不要太拼,養(yǎng)家之余做自己喜歡的事,遠離庸俗成功學的紛擾,守住內心的平靜,第二集的那對小夫妻過的正是我想要的生活??!所有的堅守、情義,以及聚散悲傷,終于化成桌案上的一粥一飯。最該感謝的,就是大自然的慷慨和饋贈!8.6
每一樣都想吃,只拍了浙江沿海地區(qū)的小海鮮,希望全國的沿海城市都能拍一遍。去杭州旅游的時候吃過一次甜糟羹,不太喜歡,但是看到最后好想嘗嘗咸口的。
大海鮮在內地也能吃到,但小海鮮只屬于濱海城市嘍
這才是舌尖3 第一集吧。
因陋就簡,足見國人的生活生存哲學。
三星半。第二集很美味??
一個人孤獨地流口水,第二集更出彩,“所有的氣力,情意,堅守,以及聚散悲歡,終于化成桌案上的,一粥一飯”
就喜歡吃小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