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鏡頭都很夢核,攝影機溫柔地觀察、溫柔地捕捉、溫柔地記錄,好像愛人那雙反復(fù)摩挲著剛剛淋浴完從衛(wèi)生間只裹著一條浴巾跳到被單下、跳到他懷里的我冰涼的胳膊的大拇指。 勾起了我的歐洲nostalgia,我也曾深夜騎一輛座椅壞掉的車從市中心回到阿姆斯特丹西邊,破開濃霧。我也曾在凌晨時騎車前往火車站,路邊是每天都要凌晨起身上班的在九月就戴著帽子的荷蘭人...在布魯塞爾,我更感受到歐洲的繁華和空曠的對比,移民和土著之間的對比,還有富有和貧窮的對比... “我沒有離婚...我的丈夫叫穆尼赫,他十年前去世了...我很想他...”溫柔的奶奶,為快要凍死或病死的流浪漢叫救護車,頻頻回頭看大狗狗;看到偷偷住在廢棄房子里的人,她也沒有聲張... 有人說這個電影太空了,可是,人生不就正是如此嗎?獨自在布魯塞爾的夜,人的心緒里不必有太多深而沉的東西,我的肌膚感受到冷,我的雙眼撫慰過一切,我的身體破開濃霧,我的嘴呼出白氣,我的心擔(dān)憂著孩子們。小小的我,大大的城市,高高的樓房,明天我繼續(xù)工作。
對比利時導(dǎo)演巴斯·德沃斯來說,2019 年應(yīng)是收獲頗豐的一年,先有《下一站,地獄》入圍柏林展映,另一部新片也入選了同年 5 月戛納電影節(jié)的“導(dǎo)演雙周”單元。事實上,這部僅用15 天便完成拍攝的《熱帶離魂》與《下一站,地獄》有密切聯(lián)系。故事依然圍繞布魯塞爾這座導(dǎo)演生活過的城市,其女主角像是《下一站,地獄》中延伸出來的又一個人物。只不過有別于上一部作品疏離壓抑的氛圍,這部新片忽然換上了溫情親近的調(diào)子,人物塑造和敘事風(fēng)格都有點出乎意料。
美國前總統(tǒng)特朗普曾在 2016 年布魯塞爾恐怖襲擊后稱這座城市為“地獄”,這種說法肯定不為導(dǎo)演德沃斯所接受。在上一部直接用“地獄”命名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經(jīng)歷恐襲后整個城市陷入一片愁云慘淡之中,而在這部《熱帶離魂》中,導(dǎo)演卻讓觀眾看到布魯塞爾的另一面,充滿人性和希望的曙光。故事講述一位穆斯林清潔女工,下晚班后乘坐末班車歸家卻在車上睡過頭。因身上錢不夠,她只能徒步走路回家,在這個寒冷的冬夜,她遇到形形色色有趣的人物。
這是一趟意外引發(fā)的午夜漫游。鏡頭借助女主角好奇的目光來觀察布魯塞爾,在她與陌生人偶然相遇的情節(jié)里,不動聲色地刻畫出這座城市善良的人性:保安讓女主角進入商店取錢,便利店女店員主動開車送女主角回家,而女主角則熱心地將一位露宿者送往醫(yī)院。她雖是一名穆斯林,但她與同事們相處融洽,開頭一幕,她與非穆斯林同事之間開懷暢談,其爽朗的笑聲足以暗示是這是一個包容的社會環(huán)境。透過類似司空見慣的的情節(jié),導(dǎo)演引出對社會問題的思考,這種手法延續(xù)了《下一站,地獄》,不過這部作品的姿態(tài)對觀眾更為親密友好,人與人之間不再是沉默無語、冷若冰霜、交流無效,而是有了更多釋出善意與溫暖的舉動。
女主角在廣告燈箱上看到一則熱帶海島游的廣告宣傳,這個不起眼的情節(jié)指向了片名。雖然這是一個極其寒冷的午夜,女主角身處黯淡無光的城市角落,但仍然無阻她心里面最熾熱的渴望。換個角度來看,別人看來也許是黑暗冷漠的城市,但在她眼中可能和熱帶度假小島一樣,同樣是人間天堂,因為這里有著人性和希望,這也許能解釋這個古怪片名的含義。
在美學(xué)風(fēng)格上,我們?nèi)匀豢梢钥吹降挛炙箤?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長鏡頭的青睞,卻不再營造《下一站,地獄》里的亡魂視角。這回他在聲音上做文章,除了加入吉他伴奏的配樂來增添暖意之外,還暗中在車廂內(nèi)與大街上的畫面里嵌入熱帶雨林的鳥鳴聲。這種時空錯位的聲音設(shè)計突破了敘事的現(xiàn)實層面,悄然進入到人物想象中的熱帶海景,形成一種趣味盎然的幻想氛圍。
開頭和結(jié)尾對準女主角家中的空鏡頭再次浮現(xiàn)出德沃斯向比利時女導(dǎo)演香特爾·阿克曼致敬的意味,不論其表現(xiàn)形式還是人物主題,均指向了女性的地位與身份。生活在大城市備受忽略的穆斯林女性依然有著獨立、堅韌、樂觀的品質(zhì),而她與這座城市一樣,同樣對未來抱著希望,透過女主角眼中的布魯塞爾午夜漫游,給觀眾展示出這是一座人性和幽默并存的城市。透過這部作品,德沃斯讓觀眾感受到布魯塞爾這座城市在經(jīng)歷恐怖襲擊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并沒有因此而疏遠。
@BJIFF13 可以算是公路電影,因為是跟《下一站,地獄》連著看的,體驗非常好,這兩部電影像是硬幣的兩面,如果說《下一站,地獄》展現(xiàn)的是創(chuàng)傷后孤獨、壓抑、沉寂的布魯塞爾,《熱帶離魂》則展現(xiàn)的是布魯塞爾較為溫情、包容的一面。依然是反劇情的意識流,沉浸式的視聽,留白很多帶來的好處是解讀的角度也很多。
1. 背井離鄉(xiāng)的外來群體,丈夫過世十年依然一絲不茍地包頭巾的母親,散發(fā)、喝酒、約會、渴望融入當(dāng)?shù)氐呐畠?,像是同伴相繼死去只剩下自己的美麗鸚鵡,在城市之中歸屬、游離。
2. 在孤獨的城市,寒冷的夜晚,陌生人之間關(guān)系卻仿佛遠比親人更加親近。伸出援手的保安和便利店女孩,被送醫(yī)的流浪漢;未收到的回電,只敢遠遠看著、默默保護的女兒。
3. 非常認同其他影評說的,流浪漢是丈夫的對照,房子里偷偷居住的年輕人是獨居兒子的對照,而流浪狗是主角本人的對照。當(dāng)她確認流浪漢已死,在精神世界之中回到拴狗的地方解開了繩索。“你自由了”,她想。
4.很喜歡片頭片尾長鏡頭的呼應(yīng),房子里曾被我們的生活填滿,如今只剩下回憶仍未消散,天光緩慢昏暗直至陷入徹底的黑,又逐漸亮起顯現(xiàn)出房間的輪廓,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時間就在這光影變幻之間流逝,在這背景音的嘈雜和沉寂之間流逝。未曾自由,她想。
在我看來自然主義影像有兩種最好的表現(xiàn)方法:一是阿彼察邦式的,幽靈學(xué)式的,以母語區(qū)的鬼魂敘事喧賓奪主,通過灌進一個個身體將神秘主義以軀干的扭捏不詳表征出,進而使主體意識平和地彌散至自然空間,一切風(fēng)吹草動由此具備了幽冥性質(zhì)的流放與共振。二是河瀨直美式的,以主觀鏡頭與自然音碎散地景交融合謀出超越影像表層編排的感官真實,這是鏈接影像與現(xiàn)實的身體性的上位;再以顆粒質(zhì)感的空間機理,游蕩的幽冥視點等潛入記憶之廊使其具備起普世性質(zhì)的詩意接觸。//而德沃斯則的創(chuàng)作卻更靠近安哲:以角色的行走游蕩鏈接空間與時間,但身體卻始終具備一種異質(zhì)性的阻抗,由此溝通起屬于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者交替互文的超驗詩意。但前者的人物更多卻只是機械的徒勞穿行,被“做過了地鐵步行回到家”的這一錨點束縛住了心骨,嵌進了類型的桎梏,使其更像一副優(yōu)美的連環(huán)畫而非詩歌。空鏡的運用也僅僅擴張了空間淡化了情緒,而不是隱匿一種難解的幻覺折現(xiàn)出物是人非的真實。//但即便仍可以看到沃德思一些巧思在內(nèi),通過預(yù)設(shè)情境消隱了動機而將主體置入一種偶然性的跳進,設(shè)立一個看望流浪漢的段落產(chǎn)出在既定主軸之上屬于人物性格本真的迂回折返,這都使其不再是既定情節(jié)的執(zhí)行者而是被靈光收獲的旅行家。//最后的收束也頗佳,以一個熱帶的場景表現(xiàn)構(gòu)成與之前故事的對讀。幽靜地穿行于冬夜城市之中是體感的現(xiàn)實,而熱烈酷熱的沙灘承載的卻似乎是終于抵達家宅之后一種被升溫的唯心,在安寧中她重獲了年輕與持續(xù)運作的夢想。
一夜既短暫又漫長,也是她的一生。
無主人的空房子的年輕男子就是獨自生活的兒子的映像,酒醉后未成年的女孩就是17歲的女兒,街頭流浪漢是自己死去十年的丈夫的映射,(店員是她自己咯?)店員是年輕時候的自己,就是她的另一種人生,因為她們聊的話題是離婚,她的人生的另一種表象吧,女清潔工或者女店員。(可能狗才是他的一生)當(dāng)她去完醫(yī)院結(jié)尾狗的繩結(jié)散開,狗不見的時候給了一個光,老婦結(jié)尾也給了一個相同差不多的光。狗的一生忠誠的陪伴 可能也是映射老婦作為妻子/母親對丈夫/孩子一生的陪伴。直到丈夫/孩子離去,她才得以解脫。那個路邊男人和她的談話,問她還是清潔工作嗎 而她的回答是 我現(xiàn)在只做公司的清潔 ,從私人清潔工到一個大公司的清潔工,也是一種身份的轉(zhuǎn)變。而作為母親,她沒有告訴別人屋里有那個年輕人,并跟隨遠處觀看孩子們,然后去向警察舉報超市向未成年人販賣酒 ,都是對自己孩子的教育與保護。最后結(jié)尾給了房間和開頭一樣的鏡頭的一個延遲拍攝,又回到開頭,一個人生閉環(huán)。熱帶的特點就是只有熱季和涼季比較相對的的氣候,人生也只能做相對的選擇。
這個電影會讓我想到《讓娜迪爾曼》,這個開頭也讓我想到香特爾阿克曼。
男性想象里的漫游無聊透頂
故事就是一個20分鐘短片的體量吧,感覺加上種族、底層和阿富汗男孩(還是看字幕才看出來),一晚上的流水賬就有了意義嗎?
失望
一次意外的午夜漫游,更是心靈之旅。亮點還是在影像吧。
屬于21世紀流浪者的長夜綿綿。
【比利時】一個別致卻又不緊不慢的“公路電影”,老婦、保安、超市收銀、流浪漢、小狗…TA們“都是夜歸人”;睡過頭了就沒錢搭計程車的拮據(jù),輪班倒仿佛才開始工作的醫(yī)護,很小的篇幅里塞入了好多角度。在這里注視、默默的觀察或是偶爾分享關(guān)于生活的細節(jié),天亮前,這還是個充滿可能的世界。
商場里那個警察好帥啊。你是否也一個人在深夜的城市街頭游蕩。
3.5,或許是hellhole素材里單獨拎出來的一條線,夜的靜謐在質(zhì)密16mm中擦出了視聽的痕跡。文本層面的做作和空洞,大抵是這類知覺系導(dǎo)演需要克服的瓶頸。
每組dolly in and out用得真好,離魂即在此刻。為《小世界》的觀察方式進行了嘗試,比較寡淡。
這才是我理解的作者電影,主題故事呈現(xiàn)方式高度統(tǒng)一,謙卑且溫柔,我想我會慢慢理解時間的意義的。
聽到保安介紹鸚鵡感到很暖,看到流浪漢在街頭凍死感到很冷。喝到便利店沖泡的薄荷茶感到很暖,看到女兒局促等待男孩感到很冷。余額已無法從提款機里提款,巴士已無法將我護送回家,我只擁有布魯塞爾寒冷的夜色,流浪漢只擁有那條拴著的狗。想觸摸陌生人的手,想凝望客廳到天明,想如幽魂般在熱帶游走。
Tropic在生物學(xué)或者生理學(xué)中作為后綴有趨向性的意思,放在這里竟也可以釋義,作為一種幽靈的趨化。聲音系統(tǒng)承載了時間,在城市的機械回響和夜歸人的沉靜交談中流逝。最后從膠片接入高清數(shù)碼,突然點亮。最深沉的夜里,掙扎著疲憊的雙眼,所見皆是好時光。
文本還是太空泛了,但視聽帶來了真正沉浸式的體驗,電影的某種未來。
城市漫游公路片,天黑到天亮,寒帶到熱帶。幾個非常靈動曼妙的時刻,狗繩、街道、車廂鳥鳴。結(jié)尾稍拖。[230422]
介于兩到三星之間。每一個小分段進行到無聊到我想睡過去的時候就想給兩星,既不夠酷又不夠治愈;一到老太獨行的配樂一響起,我就覺得又可以三星了,那段配樂真好聽,搭配影像瞬間slay.
82/100 有溫度的。從膠片到數(shù)字。也許成了《來自東方》甚至《安娜的旅程》的遙遠變體。
這部悖論在于真他媽狗拿耗子可是不拿就更沒東西了(汪荒077)
2019戛納導(dǎo)演雙周入圍。13屆北影節(jié)焦點影人巴斯·德沃斯三部連看之三。2019居然柏林戛納雙片聯(lián)發(fā)!這次四部看下來這部覺得是最好的(可能也是因為看到最后一部比較理解導(dǎo)演的技法了)?!懊C:谝孤巍笔降暮钜构菲?,空間主導(dǎo)的敘事(越往后就越變成女主角進入某個已經(jīng)先展示出來的空間,而非由她的視點或者行動來統(tǒng)合),盡可能地把種族、階級與性別,乃至代際的議題編織進這個故事,雖然看似稀薄平淡,但是實則在議題方面密度極高,關(guān)鍵是并無前作《下一站地獄》的順拐,也不似后作《小世界》的生硬,除了有幾處有點拖時長之外其實拿捏得相當(dāng)之好。另外,《小世界》里的羅馬尼亞勞工本片中就出現(xiàn)了(購物中心的保安),而引導(dǎo)夢境的則是鳥鳴,膠片也帶來了相當(dāng)有意思的影像質(zhì)感。另一種意義上的“都市交響曲”。
富有悲天憫人情懷、又有正義感的清潔婦,在治安良好的布魯塞爾徹夜未眠的走看人間冷暖。
第13屆北京電影節(jié)第15部。一次偶然的午夜城市漫游,潮濕的奇遇。好多空鏡,好多過程,好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