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開始沒看簡介,在老婦人被綁架消失時候才反應過來,貴婦不是指的女主(我還在開頭想啊,可能是這個消失,也可能是那個…)
2.看完覺得線索挺多的,比如在屋外演奏的那個男人,老婦人在聽,最后還配合的投了幣(等再看的時候我得去確認下是不是和暗號曲調一樣樣的)。然后這個曲調最后傳遞給了男主。
3.在車廂內其他乘客說沒見過消失的老婦人,是女主的幻覺的時候,我在想…莫非真有可能是雙人格嗎…畢竟她上車前被砸了一下,但是她有是因為給老婦人送眼鏡才被誤傷的…那這就不可能是幻覺,老婦人確實消失了,而且車廂內人們在撒謊
4.我有點不明白在男主沒發(fā)現(xiàn)被傾倒在外面,被貼到窗戶外的屬于茶葉包裝紙之前,他為啥會相信女主所說的話?
5.還有個是槍戰(zhàn)時候,在車廂內拿著只有一枚子彈的人最后是怎么被解決的?男主他們返回來從他背后干倒他的嘛?(我腦補的)
6.HE真不錯哈哈哈哈哈哈
7.車廂內不同身份和喜好的人們刻畫生動,但如果把為何那個女士會假裝成修女的緣由表達出來會不會更完善嘞?
8.突然伸出的手,尤其從背后伸出的手太可怕了
本來對希區(qū)柯克好萊塢時期以前的幾部電影不抱太高的期望,但看罷這部后反而驚于希胖式懸疑和歐洲藝術性敘事風格結合所產生的奇妙化學反應。或許的確是美歐娛樂文化上的差異抑或是歷史大背景原因使然,與戰(zhàn)后好萊塢那些大制作相比,本片透出的政治諷喻非常細致而耐人尋味。關于Bandrika這個明顯影射納粹德國的存在倒是沒有什么太值得說的,但希區(qū)柯克對于片中幾位英國角色的安排非常有意思。
除了關鍵的主線角色以外,片中著以重墨的英國人包括一個前途光明的律師和他的情人,一對急于回到英國觀看板球比賽的中年男子,還有參與陰謀的修女。片中無一例外,他們都呈現(xiàn)出某種負面形象——置身事外的冷淡。從雪崩下的旅館起英倫眾生相就拉開序幕——律師不問其情人的意見擅自決定房間,急于了解板球賽結果的男子竟掛掉別人從倫敦打來的長途電話。而當場景轉移到火車上故事漸漸進入高潮時,希胖的細節(jié)安排使得人物刻畫愈發(fā)入骨。僅舉其中幾例而言——律師和情人之間蒼白無效率的交流,拉上帷幕隔絕于世的小車廂,下午茶時間竟以壺中方糖模擬板球比賽的行為——這些固然是推進戲劇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情節(jié),但巧妙的細節(jié)安排使它們在推動故事情節(jié)以外帶上更多的諷刺之趣。而當“婦人失蹤”這一全片主線事件發(fā)生后,女主的車廂內自然安插進眼線,再加上這群英國人的反應,觀眾會不自覺地跟上劇情。事后陰謀揭露,整個車廂的英國人沒有一個真正在這場陰謀中,只不過是為了躲避身為“目擊證人”會帶來的那點微不足道的麻煩而不自覺地成了一場巨大政治暗殺的幫兇。臨近結尾的槍戰(zhàn)中,“不抵抗主義”律師步下火車送上自己性命,于前面他許諾的一片光明未來對比更顯諷刺。列車終于抵達倫敦后兩個板球迷興高采烈地打算去曼城,卻只聽到板球賽取消的噩耗。想要避開麻煩的那份漠不關心反而使他們禍事纏身,這種戲劇性而又富于諷喻的安排正是在劇情主線以外更讓人久久回味的東西。而醫(yī)生關于那位修女的描述更加一針見血:“她既聾又啞?!钡詈蟛粌H開口證明自己兩耳清明,更以行為證其頭腦清醒。在她道出自己英國人的身份之后,幽默而尖銳的諷刺也終于浮上水面:英國人是否真的又聾又啞呢?
用一節(jié)車廂的故事描述了政治是怎樣影響普通人的,明顯的是老婦的間諜身份帶出了掉包計,讓其他沒有參與陰謀的人也卷入其中;暗面卻是這些形形色色的普通人,法官、情婦、板球迷……出于各自的私利「瞞報」、「謊報」導致火車走到「調頭」這一步,并差點把全車廂的人帶向絕路的故事。
而為了留低諜戰(zhàn)的懸念,開頭的鋪墊積極強調著日常性,最巧妙的地方是第一場人物戲便是兩個英國紳(嘴)士(炮)在高談闊論登報內容,卻絲毫不提事件本身——一直誤導觀眾他們是在討論英國政治的局勢變化,直到一通倫敦打來的電話中我們才從對話得知原來只是板球的結果,然而當時畫面卻還著力于展現(xiàn)他倆搶接電話時的滑稽,并且順便嘲諷了美國人看不懂板球因為不懂比例,也就是說,剛剛揭開的板球謎底似乎只是一個不經(jīng)意拋出的附加信息,反倒讓觀眾在心理上產生「是我多想嗎,看來這個故事和政治沒什么關系」的錯覺。
另一邊廂,女主的入畫活脫脫一副貴婦模樣,她也確實是一個準嫁的新貴婦。當然,翻譯加強了這種誤導,我們不會把貴婦套用到絮絮叨叨的幼兒教師身上,但用Lady叫她也可以,盡管她仍舊是不起眼的那個。不過這里除了類型片的誤導之外還有一層脈絡,樂觀、堅韌、善良的貴族精神通過這個拯救的故事由老貴婦傳承給了新貴婦,而貴族本身也在這個事件中完成了自我的拯救,看看她們周圍的乘客們是如何地作繭自縛便知。
而希區(qū)柯克的「桌面下的炸彈」理論早已被引用無數(shù),在這部影片中,"FROY"是最揪人心的一顆炸彈,觀眾知曉它的存在而戲中人不知,焦急地等待她們發(fā)現(xiàn)卻在發(fā)現(xiàn)的一刻迅速消失,希胖狡猾地限定了爆炸的范圍——僅被女主一人發(fā)覺了。當然也有很多搭橋功夫沒練到家的時刻,這比結尾蹩腳的槍戰(zhàn)戲更令人啼笑皆非,比如被黏在車窗上的哈蘭德的茶包未免也太過巧合,甚至有反派爪牙突然良心發(fā)現(xiàn)的爛梗,即便借喜劇片的便車給出「英國人不殺英國人」的動機,也不足以補救,但給人物轉折蒙上一層民族情緒的紗布也比明目張膽的「良心發(fā)現(xiàn)」設計高明太多。
火車、旅館、失蹤仿佛是阿婆小說的經(jīng)典場景,中間通過女主莫名被砸了一下腦袋,從全知視角切換到摻入不確定敘事的半主觀視角卻是希區(qū)柯克的創(chuàng)造;對火車和旅館的空間運用也比其他幾版改自阿婆小說的電影好很多,像從女主伏在車窗上觀察平移到法官和情人的車廂,布拉納2017年拍的《東方快車謀殺案》還在用; 以德國表現(xiàn)主義手法展現(xiàn)月色下的吉它手被謀殺,硬幣躺在地上的畫面; 佛洛伊女士在車窗上劃出"FROY"字樣是因為火車鳴笛聲導致兩人無法對話;以及吉爾伯特和亨德森小姐在病人房間外猜想案件可能性時,兩人移動到離鏡頭更近之處,畫框和狹長的車廂通道在四個面上框住了兩人的臉,而此時正是她們最接近真相的時刻……它們全關于一個導演的捕捉力。
三人成虎、群體性記憶篡改的故事,懸疑和喜劇融合的很好,甚至更像一部喜劇電影。車窗劃字的橋段,為后世紛紛效仿;Froy之名,拿精神分析開涮。不過在希胖作品中,這部作品的plothole太多了,結尾槍戰(zhàn)戲十分兒戲。Margaret Lockwood是真的好看
前半小時的情節(jié)初認為拖沓,沒想到越到后面越覺得前半小時的厲害;中間的半個多小時在心理+懸疑,亮閃閃;最后獨自行走的小截列車上的槍戰(zhàn),依舊精彩。
24分54秒時就已經(jīng)伸出的雙手,卻要等你看完全片才能明白其中的含義。以嘈雜(多語言)旅店開場,交代了各主要人物性格,在火車上故布疑陣、懸念貫徹始終,將政治陰謀和平常生活完美融合,以喜劇化的表演和事件安排、展示了一種令人害怕的圖景。拍于二戰(zhàn)(歐洲戰(zhàn)場)還未爆發(fā)時,其預見性令人驚訝。
這一對太萌了,說是我最喜歡的希區(qū)柯克CP也不為過:你打架的時候我上去咬對手,你當福爾摩斯我來當華生,歷經(jīng)艱險終于見到周四就要和他結婚的未婚夫,卻怎么也不能和你分別,Gilbert,you heartless,callous,selfish,swollen-headed beast!
諜戰(zhàn)片混合喜劇因素,懸疑成分略少,不過并不妨礙希胖使用一貫技巧——麥高芬的設置,火車飛馳鏡頭的拍攝,對英國人的嘲諷,政治上的語焉不詳(這些元素即使到了美國以后,仍使用十分頻繁);結合時代特色,依舊好看。
1.希區(qū)柯克即將前往好萊塢前的倒數(shù)第二部英國電影,喜劇、懸疑、諜戰(zhàn)驚悚與政治諷喻水乳交融,煞是好看。2.將火車空間利用到了極致,并被后世屢屢效仿(如汽笛掩蓋話語、車窗劃字、過道行走與窺探、翻窗爬到隔壁、行李車廂纏斗、道岔轉向等)。3.前段喜劇尷尬美學,片中則拿精神分析開刷(一如Froy之名與不斷以科學之名強行將一切解釋成女主的大腦-心理問題),尾段槍戰(zhàn)略潦草。4.只為明哲保身而說謊的大部分局外人、只關心板球比賽并倒光咖啡糖塊模擬解說的兩男、搞外遇又堅持舉白旗的蠢貨等角色均暗諷英國的綏靖政策。5.大變活人的箱子旋轉門與逃脫用的活板門+禮帽中圍觀的兔子,被纏成木乃伊的“病人”。6.掐脖手和作為麥高芬的旋律暗語。7.又見希胖的無辜卷入陰謀之人母題。8.節(jié)約成本的特效拍法:遠景為微縮模型,窗外景致為背景投影。(8.3/10)
懸疑+諜戰(zhàn)+愛情喜劇的混搭比39臺階更成熟了。
一開始以為是愛情片,沒想到變成了推理片,推理推理著,又變成了動作片,一通噼里啪啦槍戰(zhàn)之后,又變成了諜戰(zhàn)片?。?!你以為諜戰(zhàn)片就完了吧,其實它還是個愛情片?。。“ハ^(qū)柯克最后那個拿著還有一顆子彈手槍的軍人是怎么給解決掉的你怎么也不說一聲?。。。?/p>
《貴婦失蹤記》里真正的麥高芬是其中的心理學因素,“弗羅伊”太太的失蹤實在無法不被看作希胖對心理分析鼻祖的善意嘲弄。影片在中段極力在心理學方向進行暗示,即將結婚的女兒絕望般地尋找著母親。后段電影倏忽演變?yōu)檎紊蕽庥舻捏@險片,各種元素都極盡過火,結果槍戰(zhàn)戲反倒文明得好像君子間的決斗。英國人對于這片的偏愛大概緣于影片里的英式幽默,拿自己國家開了涮之余,倒也沒真的傷了和氣,到了關鍵時刻還是同仇敵愾地一致對外。自我批判得如此不徹底,難怪本國觀眾會喜歡。
Yes, you heartless, callous, selfish, swollen headed beast. -->你這殺千刀的!
希區(qū)柯克電影的男女主角總有一種能夠天生既有的偵查能力,帶領觀眾進入到他們的世界。這個世界,即是從日常生活到國家陰謀的懸疑重重,但也像是一場兩人之間的福爾摩斯游戲。
四年前我在看《空中危機》的時候,覺得這個構思好新穎,尤其是飛機窗上哈一口氣后出現(xiàn)的圖案,巧妙極了,結果,整個故事和創(chuàng)意原來來自七十多年前的希區(qū)柯克.....
諜戰(zhàn)+歡喜冤家,懸念的設置上很是出色;對于二戰(zhàn)納粹德國的影射不言而喻;最喜歡的是那絲輕喜劇的味道,很好的消解了題材中的緊張感;當然不能忘了結尾槍戰(zhàn)中那個手掌中槍毫無影響的鐵血老伯···
胖子你太可愛了?。。⌒号锍殚e談戀愛我最喜歡了!
挺扯淡的一個片子,但是挺好看的,而且很喜劇,車廂里面的動物實在太可愛了。這個時候的希區(qū)柯克味道還沒有那么濃。但是政治諷刺很強。
好好看啊,中間段格外精彩,各種人物的內心描寫也好厲害的。希胖的片子老少咸宜體現(xiàn)在每部里面都有美女,這部還緊張里面帶點幽默
結尾的槍戰(zhàn)片跟開玩笑一樣,不過考慮到那是1938年,就忍了。希區(qū)柯克女郎永遠都那么美。這是為數(shù)不多的政治愛國主義教育片吧,但仍可以拍得饒有興趣,想想那時候我們在干些什么。
輕喜劇懸疑片,車廂里動物的反應,萬花筒般的疊化效果。前半部分的喜劇鋪墊,中段懸疑走向,直至最后的槍戰(zhàn)無不恰如其分。
噗,Michael Redgrave拿著煙斗,戴起了獵鹿帽……
輕喜劇類型的懸疑,哪怕緊要關節(jié)處,也不失愉悅輕松。但整體時代背景卻給人焦慮和危機感。黃金分割的典范:前頭三分之一伏筆部分從容不迫,才能到失蹤案后的三分之二部分令人屏息,節(jié)奏感和比例感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