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規(guī)中矩的日本勵志片
從開頭就已經(jīng)可以猜想到后來發(fā)生的故事,被拒絕,被感動,被誤解,被激勵,都是按部就班的演繹日本勵志片的模式。
故事情節(jié)還算可以,平平淡淡,一貫日本片的清新。
演員功力似乎不怎么地,只能通過扭曲的臉和瞪大的眼睛來展現(xiàn)食品的美味,但是整個電影都充斥著這樣的鏡頭,而且是特寫,不禁讓人豎起汗毛。
插入紹興的情節(jié)似乎有些生硬,或許是被剪輯后的不連貫吧,也或許只是為了給那個酒廠做下廣告。
這是看得08電影節(jié)的第一部電影,略微有些失望??赡苁穷A期過高吧。
2 ) 老齡化的日本
日本的電影總是能夠通過一件小事打動你的心靈深處。這是很好的中日友好的題材,片中的老王的日語也是特意的非常中國特色的日本底層勞動者的日語,一幫在日本干了30多年料理的中國人就該是那樣的日語,比如他不像日本的老頭那樣老用"俺"或"僕"而是用"私"來稱呼自己。
從這個電影里那年老的老太太服務員,還有年老的老板,反映了日本社會邁向老齡化以及大家對此深深的無奈。
這里紹興酒可是做足了廣告,釀酒廠的老板也是上足了鏡頭。
最后的一個鏡頭富有深意,老王給山下夫人倒了酒,而山下小姐并沒有像老王那樣一飲而盡,而是把酒放在嘴邊似喝未喝狀。導演想表達什么意思?是山下小姐對于選擇這條路的猶豫?
還有,日本人喝酒的習慣是自己不給自己倒酒,而是主客之間互相倒酒。這里山下小姐沒有在老王給自己倒酒之后接過來給老王倒酒,是否想告訴大家他們的關系已經(jīng)到了家人般的關系?!
日本的電影就像他們的制造業(yè),非常注重細節(jié)。
老王:藤竜也先生曾經(jīng)在2004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獲得最佳男主角獎
山下小姐:中谷美紀曾獲得2007年的日本電影金像獎中的最佳女主角獎
3 ) 盛宴末尾追加的人生
很多的美食電影都會延伸到感情或者人生。確實如此,在我看來沒有什么比這更好的升華了。不是嗎?盛宴末尾追加的那一道西紅柿炒雞蛋,才是真正的人生。
貴子學會了做菜,甚至掌管了“小上海”之后,還是要面對很多的問題。盡管看起來一切都顯得很有希望,那個默默暗戀她的小伙子,以及對她有了新認識的督察人員。但看完電影之后,我不是輕輕松了一口氣,而是覺得,就像滿足地吃飽一頓飯之后,我們還會再餓著肚子尋找食物,一切的結束都只是開始。
這樣的評價也還是有點老套,不過我好喜歡這樣的電影。雖然在吃到美食的時候幾乎所有人的表情都差不多,而且也總是出現(xiàn)美味的食物將人感動到哭的畫面,但是我堅信這是真的。
最近很想念薩莉亞餐廳的那份通心粉,因為我又開始懷念一個人吃飯的味道了,點上一個主食一份甜品,慢慢吃著。不怕被人等太久,不怕失落了他人的耐心,真正的一個人自由自在地享受著這樣獨特的奶酪的味道!
4 ) 雞蛋炒西紅柿
王先生和他的那幾口中式炒鍋。
影片一開始的鏡頭:黑底之上黃紅兩色翻飛的雞蛋炒西紅柿。不知道這個鏡頭能打動幾個熱愛烹飪的人們心中的軟肋。我確實親眼看見了山套餐和海套餐端出來時飄溢而出的幸福的馨香。為什么王先生的料理能讓大家牽腸掛肚,你去看看他在白玉案子上備菜時的情景,那種專注的表情,每一個切片中都融入了他一生對生活的感悟和希望能帶給客人幸福感的心情。
中式炒鍋炒出來的菜是西餐平底鍋無法模仿的,那種香、滑是一下下翻炒出來的,對于火候微妙變化的運用也獨一無二。中國炒菜確實是能讓人吃出幸福的菜系。
其實寫這些感受的時候,片子才進行了一半,所以這不叫影評。對了,很受不了女主人公吃飯時的表情,有點兒太過了。
5 ) 幸福的馨香,可以只是一盤番茄炒蛋!
幸福是什么?
怎樣能快樂?
在象水×后浪2月份“美食與愛的方程式”的主題電影放映里,幸福許是那一盤簡單的番茄炒蛋,快樂就在認真做菜的過程中。
《幸福的馨香》在豆瓣上的評分為7.4分,評分比不上本月主題放映的第一部電影《月代頭布丁》,但從個人觀影后的情感上來說,《幸福的馨香》略勝一籌。
影片的故事在老王的番茄炒蛋中開始。藍色的火焰,雞蛋在熱油鍋里發(fā)出哧哧的聲響,畫面切換到老王專注的雙眼與表情,緊接著番茄下鍋、翻炒、調(diào)味,其他菜也隨著上臺。影片的開頭就彌漫著飯菜的美味和老王做菜的認真,同時也彰示著飯店主營的料理是中國家常菜。
有種快樂,叫做享受每一份食物的美味
“小上海飯館”是老王經(jīng)營的一家飯館,老王炒菜,老奶奶上菜,熟悉的顧客邊吃邊聊天,
溫馨的小飯館,有一天“闖”進來一個商業(yè)大廈的業(yè)務員,勸說老王在商廈開一家分店。主張親自在顧客旁邊照顧的老王自然不同意,山下貴子當然也沒有放棄。如果故事的發(fā)展是老王最終被業(yè)務員的誠意打動,那接下去的情節(jié)便有些老套和毫無期待了。電影別出心裁,沒有從山下貴子的辛苦堅守展開,反而從貴子身上展開,因為食物,她樂在其中。
不管下雪、寒冷,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座位,貴子總在那里。美食當前,不是糊口,不是帶著工作的心情,不管面對的是相同的食物,還是不同的食物,貴子總是陶醉于眼前的美味,仿佛永遠是第一次吃到如此美味的食物一般。
沒有臺詞和旁白,畫面亦是簡潔的,貴子一舉筷、一夾菜,時光仿佛放緩,甚至凝固了似的。影片抓住人物品嘗美食那一瞬間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將食物的美味通過人物的動作和情態(tài)淋漓盡致展現(xiàn)出來。那一刻,除了贊嘆食物多么誘人,你是否也如我一樣,想到自己多久沒有真正品嘗過一道生活家常菜的味道呢?節(jié)奏變快,生在現(xiàn)代城市的人們,享受著城市的便利,天南地北的食物觸手可及,但是否可曾用心去吃一頓飯?我們盲目地追逐著所謂的快樂,胡吃海喝,自詡“吃貨”,但得到滿足的是否只有口與胃,心呢?我們可能為給自己和家人做一桌飯菜而些許自喜,但是否卻如同執(zhí)行例行任務般吃完它?
鏡頭掠過貴子的剎那,我相信——有種快樂,叫做“享受每一份食物的美味”!
有種幸福,源于用心做好每一道家常菜
大蒜怎么切?豬肉怎么剁?叫化雞怎么烤?……一切簡單的“常識”,在對烹飪極為熱愛的老王看來,可能簡單,卻同時也是十分講究的。鏡頭下,老王認真地切著大蒜、青椒,用刀快速、均勻,食材在他刀下變得細碎又規(guī)整。他告訴貴子,切食材時必須大小均等,火候和炒菜時間才能使食物味道剛好。在他看來,一切馬虎不得。貴子做到了。
影片不厭其煩地呈現(xiàn)他和貴子切菜、炒菜的細節(jié)和練習掌鍋的努力,在鏡頭的捕捉和變換之中,好像老王和貴子不是在做一道菜,而是在認真琢磨一件藝術品,一件時效性十分強的藝術品。食材在他們在手下,似乎有了不同的意義,刀刃落下,清脆的聲響,就好像在宣示著美味的即將到來。那種獨有的專注感帶來的幸福感輕而易舉地屢獲觀影者的情感,就如同自身也站在廚房的砧板前,有節(jié)奏地切著剛從市場買來并洗凈的食材,平靜而快樂!油鍋里哧哧的聲響、從大勺中順溜滑滴到食物上面的醬汁、泥塊被敲碎后展露的荷葉叫化雞,讓人情不自禁地已在口中咀嚼這幸福的美味——那不是在做菜,那是日常幸福的方式和過程。
如今,擺脫了物質(zhì)最初的匱乏與物質(zhì)消費的爆發(fā)、泛濫,生活美學、日用美學被大肆地提倡和重塑,甚至被空洞地美化,其中免不了魚龍混珠。然而,什么或怎樣才屬于生活美學、日用美學的范疇呢?我想,用心做好每一道家常菜應該算是吧!因為,它每天必需,普通得人人觸手可及,又飽含講究、創(chuàng)意。給平淡平凡的日常生活加點料,如同影片中在蟹黃燒麥中加點花雕酒,味道就不一樣了。
有種溫馨,來自情感的溫度
《幸福的馨香》也讓我想起前不久看的《愛樂之城》,這兩部電影有個共同點——情感的溫馨彌補了現(xiàn)實的缺憾,主角們在其中得到某種程度上的“補償”,這份情感在《愛樂之城》里是愛情,在《幸福的馨香》里則是親情。痛失丈夫的山下貴子因“意識障礙”住院一年多后,回到父親生前生活的地方居住,常常懷念作為廚師的父親;老王在妻女流感去世后受邀從紹興來到日本,后自己開了“小上海飯店”。因而,從另一個角度講,美食、做菜就像一個機緣,牽引著這異國血緣的“父女”相見、相識,彼此互相鼓勵、幫助,“重獲”各自生命里早已消逝的父女“親情”。在紹興,老王對鄉(xiāng)親們說:“(山下貴子)是我女兒,是我驕傲的女兒?!贝稳?,貴子從翻譯那里得知這句話時,臉上溢滿快樂與幸福。至此,師徒的情感明確為父女情感,缺失的親情回來了,令人感動。
影片中,除了老王和山下貴子這條主線外,夾雜的其他人事件也讓影片始終彌漫在溫馨之中。送了三代食材的家庭和小伙子,監(jiān)督有過生活障礙的植田和義,鼓勵媽媽的紀子,紹興的父老鄉(xiāng)親,小飯店的老奶奶和老顧客,當然舉足輕重的還有社長。從影片開頭藍色火焰開始,到貴子第一次半夜起來做菜,直至最后老王再次下廚,一盤簡單的番茄炒蛋,將所有的溫情串聯(lián)起來。在這份溫情里,每個人的生活里似乎都有了希望。幸福與快樂,就是如此的簡單和溫馨。乃至最后,我記住的是,幸福的馨香,可以只是一盤番茄炒蛋!
6 ) 問問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然后做自己喜歡的。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一貫日本片的清新。
問問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然后做自己喜歡的。一個有意識障礙的人都可以活得精彩,就是因為那是她想要的。
看其做菜,搞得肚子半夜“跳迪斯科”,美食確是享受!……另外值得看的是紹興的水鄉(xiāng)景色!其他一些情節(jié)貌似拖沓了些!
鹽焗雞和叫花雞是兩碼事兒吧……
這部電影真啰嗦,不是講美食的嗎,就算要插故事也不是這么個插法的吧。我可是沖著吃的才看的。還有覺得演員演的也不怎么樣。不過這電影的名字還滿喜歡的。
沒有什么突破或體現(xiàn)個性的地方,拍的比較工整細致,有令人感動的細節(jié)。中國料理師傅做菜的鏡頭明顯是學了李安,電影里面的中國和中國人都很正面,甚至有些過于的安詳,倒像是一般日本電影中回到更為安寧的田園故鄉(xiāng)的常見場景,少了鬧騰的現(xiàn)實。日本人對紹興真是有一種情結呢,不過說來還是因為魯迅。
感情很動人,而且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煙雨江南的人文氣息要比國人強很多,幾個鏡頭就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果說日本的食文化是自然的極致,那中國就是精致的極致。
最后那一頓也太豐盛了吧。是一個對中國很友好的片子
我覺得日本片兒大多側(cè)重于講述親情 而且很積極 很正派 很質(zhì)素 很道德 像一碗火候適中醇香清淡的粥 有營養(yǎng)得似~
小電影,不錯的溫情和美味.不過情節(jié)與<蒲公英>太像.
節(jié)奏好慢,吃的東西看起來好誘人T T
不知道為什么分這么高 難道只是因為對中國的友好? 電影挺普通的 PS 果然外國人腦袋里只有一首茉莉花啊 PPS 誰都知道西紅柿炒雞蛋重點在菜用熟西紅柿搗碎成醬 或者那種冬天灌的西紅柿醬 這樣炒雞蛋才好吃 硬形狀的西紅柿。。。炒雞蛋?最差勁的做法
很緩慢的電影,太久太久沒有看這么緩慢的電影了,一直以來都被刻意弄得忙忙碌碌的,真應該多看看這種片子然后放松下自己。整部電影最囧的地方是竟然選了個墳場……PS.一開始竟然沒看出來女主角就是“松子被嫌棄的一生”的女主角。
挺不喜歡導演的節(jié)奏,其他還行。
溫馨平淡的小故事,有點一廂情愿的味道,但是治愈系的東西,說不清楚啊!
原來番茄炒雞蛋好吃是需要很多油。日本慢電影從來都不讓我著急,看完總會放松心情,很治愈。而且我對食物題材的戲毫無抵抗力。
后半明顯比前半要好,高潮為料理、餐宴結束后形同父女的師徒二人相視而笑。中谷美紀的演出有些過了,給予的感情用力過度,而小紀的一條線最后又未再提及,總是覺得導演有些過于隨意,節(jié)奏感的把握多少也存在問題。還好回到上海和紹興的外景給片子提升了一點點層次,最后的番茄炒蛋拿來深化主題頗顯俗套
雖然不是一氣呵成的看完。但是整體的氛圍我很喜歡。雖然我不是很dj中谷美紀。不過騰龍也演的真的挺好。雖然說上海話其實不是很好啦
看過的日系吃吃喝喝里最喜歡的一部,一老一少都演得好。雖然結構有點散,但中道突然急轉(zhuǎn)拐到紹興的一段實在太漂亮可愛了,這么漂亮可愛的水鄉(xiāng)竟然是霓虹金拍出來的嚶嚶嚶嚶…
幸福的味道家的味道 把番茄炒蛋拍的那么唯美 !
2022-10-30-重看。用心做菜,用愛堅持。非常日式的緩慢調(diào)式,后端引入的紹興返鄉(xiāng),增添了一些異國情趣和鄉(xiāng)愁的直接展示。藤龍也演得很沉穩(wěn)有力氣。
普通話都說不好還要憋紹興話之悲慘的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