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年十三個月
據(jù)說,在有著十三個新月的月亮年里,那些因著感情而生的敏感的人們,會遭受成倍的痛苦。1978年,法蘭克福的一個薄霧的清晨,命運正宣告著一個人5天后的死亡,馬勒的第五交響曲在一邊冷冽的應(yīng)和著,飄在水上,象是結(jié)了薄薄的一層冰。
埃而維拉死了,一個敏感而脆弱的,只為了愛而存在的靈魂消失了。在最后的幾天里,曾經(jīng)帶給他生存的喜悅與熱情的東西被一點點抽空了,事實上,他早就越來越像一個浮腫的軀殼,傷痕累累,疲憊不堪。而這僅剩的一點生命的能量,也在一次次的遺棄與失望中消耗殆盡了,在面對了最后一次的拒絕后,他選擇了死亡。
死亡與絕望,一向是法斯賓德用來報復(fù)這個世界方式。他一直躲在破裂的鏡子的背后,帶著痛楚冷眼看著那些碎片如何戳入人們的肉體、器官,將人割得遍體鱗傷,奄奄一息,好像屠宰場里那些倒懸的牛,睜眼目睹自己如何流干最后一滴血,咽下最后一口氣;他帶著詛咒和悲憫看著那些奇特而丑陋的生命:
“沒有了救贖,在這個世界,誰又比誰更高貴一些?”
埃而維拉凄厲的囈語透著徹骨的悲涼,為何人們寧可選擇聽而不聞?如果你愿意走近一些,就可以聽到他孤獨惶恐的悲泣;如果你愿意走近一些,就可以觸到他柔軟純真的心靈;如果你愿意走近些,你就可以知道,直到他死前,眼神里流露的并不是絕望,而是綿遠的悲傷。
“為什么這個該死的世界是如此的空洞絕望,好像層層的階梯,永遠走不到頭?”
這一次,法斯賓德近乎失控的傾瀉著自己的感情,帶著自我保護的冷漠,卻沒有刻意的隔膜。曾經(jīng)以為法斯賓德是不相信愛的,我想我錯了。只有熱烈的愛過的人,當(dāng)失望來臨時,才會痛得這么徹骨。悲觀與絕望,無不源自于對生活的希翼和期盼。他選擇憤恨與報復(fù),只是因為他愛的深沉。他讓我知道,愛如何可能。或許,我們都應(yīng)該相信,生命中永遠都有愛的可能。
2 ) 《一年十三個月》— 法斯賓德的鏡子
如果一年當(dāng)中有十三個月,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如果問我的話我一定答不出,因爲(wèi)自從1992年之後,我真的不知道哪一年還是十三個月,或者說,這些都是法斯賓德根我開的玩笑?《一年十三個月》是他1978年的作品,影片開幕語中就說到,1978年后就是1992年,人類在這年將會過得非常痛苦,這個世界也是如此。病態(tài)的思維,頽廢的人生,這就是法斯賓德對於愛情的自白。
主角埃卡是一個變性人,爲(wèi)了愛人他動了手術(shù),但現(xiàn)實世界是接受不了一個不男不女的人,因爲(wèi)在法斯賓德的眼中,這個社會是冷漠的,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可能只有短短幾天,甚至是幾個小時?!拔野l(fā)了一個夢,夢到身在一墓地中,裏面有很多墳?zāi)?,奇怪的是,墓碑上的時間只有幾天甚至是同一天就結(jié)束了。儅我迷惑的時候,我見到一個老邁的守墓者,他說,上面的時間是一個人跟另一個人相識的時間?!遍_始的這個夢為整個故事奠定了一個沉重的背景。??◥凵狭艘粋€不應(yīng)該愛的人,安東跟??ㄕf如果你是女人我會愛你,就因爲(wèi)這句話,埃卡就去做手術(shù)了,但他是否有想清楚,安東要的是一個女人,一個內(nèi)心象??ǖ呐?,而不是樣貌身材是??ǖ娜恕T趷矍槊媲?,??ㄓ肋h都是一個妥協(xié)者,爲(wèi)了取悅所有他愛的男人,他甘願做任何的事情,而結(jié)果呢?說的謊多了,連這個世界也開始騙自己,他分不清真實與夢幻,疲倦的心再加上朋友的背叛,想回到家人的渴望受到遺棄,看來只有一死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因此,??ㄋ懒?,法斯賓德也死了。
片中??ǖ耐暌彩欠ㄋ官e德對自己童年的一次簡單的敍述和幻想,法斯賓德因童年時期得不到父母的愛所以他的內(nèi)心是希望有一個美好的家庭代替自己的父母,但法律的約束讓這夢想破滅了,這件事最後用??ǖ耐暝庥鰜肀磉_。??ū蛔约旱哪赣H放在孤兒院,有一對夫婦很喜歡??ǎ蛩闶震B(yǎng)他,但原來??ǖ哪赣H和父親根本沒有離婚,在法律上是不可能接受其他人領(lǐng)養(yǎng)??ǖ?,他成爲(wèi)一個邊緣孩子,父母不愛他但又不肯放開他,有人愛他但不能夠把愛給他。一個沒有愛的世界,還能夠留下什麼渴望和希望呢?
這片讓我覺得比《R先生爲(wèi)什麼要自殺》來得還要絕望,可能因爲(wèi)我在看的過程中腦海一直把男主角想象成法斯賓德了?!芭资┝嗽{咒給兄妹倆,哥哥變成一只蘑菇,妹妹便成一只蝸牛。妹妹跟哥哥說我餓了,哥哥說那麼你咬我一口吧。哎喲,你吃了我的一只耳朵,妹妹覺得很內(nèi)疚,但是過了不久,妹妹還是覺得很餓,哥哥說你再咬我一口吧。哎呀,你吃了我的一只腳?!背赃@個字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種動作更多的是對愛的一種表現(xiàn)。把我吃了,永遠留在你身體內(nèi)吧。
3 ) 刻意
做作的大樓自殺
這一切的悲哀都是導(dǎo)演一手造成的
也可以這么說
變性人與
他的家庭
愛人
總的來說在德國的變性人應(yīng)該比中國好
矛盾的設(shè)計
如果大多數(shù)是變性人的社會是怎樣
刻意的痛苦
刻意的片子
刻意的你我
4 ) 生與死的隨想——《一年十三個月亮》
一口氣看了兩遍,感覺有很多話說,卻不知從何說起。艾爾維拉的孤獨與絕望,通篇彌漫的死亡氣息,讓這部電影散發(fā)出透骨的寒意與冷峻的凄美。
“違反生命就是生命本身?!弊冃允菄乐剡`反生命規(guī)則的行為,為了同性戀人安東的一句話:“如果你是女的,我就愛你”,那個叫做艾爾文的男孩變成了艾爾維拉,為尋求生命中的真愛,可憐的艾爾維拉一錯再錯(一挫再挫)。當(dāng)一個人不再有呼吸,而沒有一個人覺察到這點的時候,這個人,生或死,又有什么分別?這世界,誰又在關(guān)心誰到底有沒有呼吸?!
或許,情人的自殺對導(dǎo)演法斯賓德觸動很大,引發(fā)他對死亡、對生存意義的重新思索與自我思辨。大量的電影對白,自言自語式的滔滔不絕,更像是導(dǎo)演對自我靈魂的不斷拷問。通過這樣的一部電影,法斯賓德表達了內(nèi)心對情人死亡的歉疚,另一個方面,又通過自我辯解,來求得心靈的自我救贖。我們不能阻止逝者放棄自己快要被摧毀的生命的意愿,作為生者,依然要尋找生命的幸福。這便是生活。
借用被人為打碎的多個細碎的鏡面,矛盾著、分離著的人物性格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如果對愛撫和擁抱的渴望也算錯,艾爾維拉的確錯得太離譜、錯得太遠!身為男兒身為了得到安東的愛而去變性,變性為女人,為了得到男人的愛撫又時常裝扮成男人去同性戀聚集的地方尋找男人,終遭現(xiàn)在的男友克里斯多夫唾棄。一個因愛而迷失的靈魂,混亂的生活,逐漸喪失的人格意志,終逃不出淪為愛情乞丐的命運,遭人踐踏。
這世界有很多扇門,重門深鎖,將我們遠遠地隔離在各種各樣的世界之外;而另一方面,走進哪一扇門,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全在于你的選擇!
通過探訪孤兒院里的老修女,法斯賓德既是對艾爾維拉進行精神層面上的深層解析,也是對自己悲苦童年的痛苦回憶。童年愛的缺失,是造成艾爾維拉性格悲劇的直接誘因,但同時,我們又在修女的述說中,明顯地感受到對艾爾維拉的批評,因為母親的自私而不能被收養(yǎng),竟至絕望的小艾爾文,終于“學(xué)會了不在地獄里沉淪而是毫無恐懼的享受”。或許,借修女之口,法斯賓德在心底悄悄讓自己良心上的歉疚釋懷了。
如戲劇舞臺般的布景,忽明忽暗不斷變幻著的燈光,刻意地宣揚著死亡的美麗。一個瀕死的人,意乎平靜地欣賞著另一個絕望的生命在眼前消失。即使沒有屠宰場的淋淋鮮血,陰森的氣息更加恐怖詭異。
當(dāng)失望、悲慘、絕望、死亡襲來,個體體認的痛苦是相同的,在這個層面上,世界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公平。無論是被迫還是自愿,一旦個體難以承受,開始否定生活的快樂,否定自己的生存意愿,又何嘗不是對自己意愿的一種強烈肯定呢?潛意識里,我們都想逃離原來的自己,過一種全新的生活,如果夢想幻滅,只有死亡才可以解脫,死,也是與自己很好的一種和解,正所謂一了百了。
生活沒有了愁感,會是什么樣子的呢?不真實?更加悲傷?
我們在尋找幸福,這尋找的本身很動人,但不是我們尋找的結(jié)果——幸福,幸福不會很動人。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依然活著的我們,是真正地活著,還是死了,還是半死不活地活著呢?
5 ) 純粹的自傳
伊薇拉生命最后五天的尋找,越來越多的是關(guān)于法斯賓德自己的身份確認,事實上,伊薇拉不僅僅是阿敏,更應(yīng)該是法斯賓德,這是一部純粹“法斯賓德”的自傳。
克特?拉伯(一直擔(dān)任法斯賓德電影的配樂指導(dǎo))的朋友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一次,他與法斯賓德共進晚餐,兩人在喝的酩酊大醉之后毫無顧忌地互相侮辱。法斯賓德譏嘲克特?拉伯:“要和你的朋友聯(lián)絡(luò)的話,你就得去拜訪監(jiān)獄?!笨颂?拉伯無情反擊:“那你就得去拜訪墓地?!弊鳛橐粋€自卑與自信的矛盾敏感體,法斯賓德對于克特?拉伯的挖苦必然會如鯁在喉。確實,法斯賓德幾任同性戀人薩林、阿敏在被他拋棄后,都以自殺結(jié)束了生命。我們無從得知他內(nèi)心深處真正對于逝去戀人的態(tài)度,是無法擺脫良心上的譴責(zé),還是適度介懷后的遺忘。甚至有人認為,法斯賓德是想以《十三個月亮》這部電影證明,他并不是唯一必須負責(zé)阿敏死亡的人。
《十三個月亮》是阿敏自殺后法斯賓德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的電影劇本,他不僅負責(zé)編劇、導(dǎo)演與剪輯的職務(wù),同時也擔(dān)任了這部電影的美術(shù)指導(dǎo)與攝影,這是一部完全“法斯賓德”的作品。因暗戀對象安東?賽茲一句無心之語“如果你是女孩,我或許會愛上你的話”,爾文遠赴卡薩布蘭卡進行變性手術(shù),迫不及待以新的女性身份伊薇拉面對安東,最終得到的卻是一個無動于衷的打量與嘲笑。伊薇拉羞愧地離開了安東,拖著這個因人而起的女性身份惶惶度日。盡管找到了新的伴侶也能茍且過活,但寂寞與孤獨依舊揮之不去。電影描述了伊薇拉生命最后五天的遭遇,她開始回溯過往羞赧、脆弱的人生境遇,最終,面對自己極端的購買愛情的無望嘗試,伊薇拉選擇永訣人世。
影片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伊薇拉目睹了一個自殺現(xiàn)場。自殺的人解釋“自殺不是對自己意愿的否定,而是一種對自己意愿強烈的肯定。因為否定不是對忍耐的厭惡,而是對生活快樂的厭惡。自殺是為了生存,是不滿足現(xiàn)在生活的條件和折磨,自殺并沒有放棄對生存的意愿,只是放棄自己快要被摧毀掉的生命的意愿而已?!比绱藢τ谧詺⒌年愂?,明明就可以看成是法斯賓德對逝去戀人的一種認同和接納,并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認同是建立在法斯賓德對自己身份確認的完成。伊薇拉生命最后五天的尋找,其實越來越多的是關(guān)于法斯賓德自己的身份確認,事實上,伊薇拉不僅僅是阿敏,更應(yīng)該是法斯賓德。
伊薇拉在影片里一直保持一種尋找的姿態(tài)。首先她對于自己的女性身份并不是完全認同的,他并非特別想當(dāng)女人才變成女人,他想要的只是安東對自己新性別的體認和喜愛。同樣地,法斯賓德極度崇拜女性,但也殘酷地迫害它們。他像許多同性戀與雙性戀男人一樣,他運用為自己與朋友們?nèi)∨躁欠Q的方式,幽默地向世人宣告他的雙重性別認同。有時,他卻又憤怒地排斥自己個性中的女性特質(zhì)。
在伊薇拉搖搖欲墜的生存意愿幾近崩潰時,她依舊把主體認知的方式伸向外界,修女古敦和安東成為她最后的救贖出口。有趣的是,當(dāng)伊薇拉拖著搖擺的自我認知渴求古敦和安東的時候,法斯賓德用攝影機提前給我們展示了一種斷裂的答案。伊薇拉看望幼時天主教孤兒院的修女古敦(該角色由法斯賓德的母親莉蘿?潘蓓飾演),對話場景里,鏡頭給了伊薇拉一個正常的臉部特寫,而古敦的反應(yīng)鏡頭卻是一個角度刁鉆的仰拍,兩人的對話在畫面上就被框定了一種先入為主的不平等。接著伊薇拉向古敦感嘆:“我把我自己的生活給毀了”,古敦迎面走向前景回應(yīng)伊薇拉的自責(zé),她認為沒人能單獨毀掉自己的生活,她開始揭開關(guān)于伊薇拉童年和身世的悲劇,伊薇拉的生母為了不讓丈夫發(fā)現(xiàn)自己因出軌而生下了伊薇拉,狠心把伊薇拉拋在孤兒院,還拒絕了伊薇拉被人收養(yǎng)的機會(收養(yǎng)已婚婦女的棄兒必須獲得夫妻雙方的同意)。這些細節(jié),被法斯賓德的母親演繹出來,更像是他對于自己童年的一次回溯。法斯賓德一直對外界宣稱自己沒有童年,他認為自己在幼年開始就已經(jīng)是個所謂的躁郁癥患者了。在法斯賓德八歲的時候,母親染上肺結(jié)核必須在療養(yǎng)院修養(yǎng)一年,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人關(guān)心這個小孩,外婆已死,父親不愿意照顧他,母親將公寓分租給別人,他雖然沒有挨餓受凍,卻已經(jīng)喪失了該年齡應(yīng)有的教導(dǎo)。甚至,法斯賓德的母親長久以來也一直把他的出生日期誤認為1946年,直到他死后,才由伯特?凡里蕭芬城的出生登記證實,他真正的出生日期為1945年5月31日。
母親對法斯賓德的印象一直是一個極端慷慨的小男孩,她記得法斯賓德總是迫不及待地花光所有零用錢買禮物送給她,而法斯賓德卻認為這些印象是一連串徒勞無功的嘗試,是一個孩子企圖向一個冰冷無情的家庭購買慈愛的妥協(xié)。所以,對法斯賓德而言,拍電影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方式。透過電影,他可以將自己投射于那些服從他指令與復(fù)誦他臺詞的耀眼人物身上。他不眠不休地工作,不由自主地沉迷其中且不可自拔,他常常必須尋求他人的援助,他當(dāng)然可以毫不費勁地找到渴望幫助他的愛人,他也可以輕易地殘酷對待所有摯愛他的愛人。
6 ) 無選擇,不反抗
每七年就是一個月亮年。
生活受情緒強烈影響的人們,在這一年中會忍受更強烈的壓抑沮喪,就像在每個月亮年里都會出現(xiàn)13輪新月,常常帶來不可避免的個人悲劇。
在20世紀,這種情況出現(xiàn)了6次,一次是在1978年,在此之前,是1908年,1929年,1943年和1957年。1978年之后,下一個危險的年份是1992年。
——《13個月亮的一年》法斯賓德
埃爾韋拉。他蒼白臃腫的身體,緊綳綳吊在腿上的肉色絲襪。濃妝艷抹的骨節(jié)粗壯的臉龐。中年稀鬆的棕色卷短髮。還有那顆在脖子中央突兀的上下蠕動的喉結(jié)。
夾在男女界定之外的領(lǐng)地。
他用皈依而隔離的目光看著頭頂上的鏡子。他說:我看到,我愛你。
他對於愛如此投入。爲(wèi)了一個男人的一句話就把自己從照片上那個一個溫文爾雅的具有藝術(shù)氣息令人著迷的青年變成了一個在街道上丟人現(xiàn)眼的中年婦女——他敞開著廉價的風(fēng)衣外套撲到愛情的車頭上,然後被一個轉(zhuǎn)彎狠狠摔倒地面上。就好像是從熟食加工廠流水綫被扔拋下來的一塊有待加工的廉價肉。
他穿上男裝。是對愛情的完全絕望。
然後他就安靜的死在愛人和與愛人剛剛做完愛的女友旁邊死去。
象是那些在屠宰場裏被割開頭頸,鮮血噴流的牛一樣並不選擇也無力反抗。
我們都在觀摩死亡。
一年十三個月亮,法斯賓德的意念情結(jié)
9.0/10。①同志男主為獲得前男友的愛變性,變性后卻被前男友拒絕,隨后想回歸妻子與家庭亦被拒絕,再加上過程中被無數(shù)人歧視冷落,于是最終自殺。②壓抑冷漠的氛圍的營造(基本是《恐懼吞噬靈魂》那套,但不如后者克制,配樂用的太多說教臺詞也太多):冷淡的色調(diào)、固定或緩慢的運鏡、緩慢克制的敘事/剪輯/表演、大量的中全遠景攝像和框中框構(gòu)圖、多次運用鏡像豐富畫面情緒、等。③屠宰場被割喉的牛們鮮血噴薄而出那段是視聽上最亮點的片段之一。
看的很心疼。男友鄙視拋棄他,妻子只是利用他維護自己和女兒的生活,舊情人的信口開河讓他變性,在他穿回男裝渴望被認可的時候,最后所有人都不接納這樣一個只是因為童年的陰影而渴望被愛的人物,自殺是為了生存。
永遠不會看第二遍+1
喜歡這部,法胖的層層剝離
法斯賓德極致理性而冷酷的將《十三個月亮》歸結(jié)為不可逃避的宿命并作為未來世界的序幕。然而在這個宛如卡夫卡城堡般荒謬的世界中,他無力為那些極致感性而又脆弱的人展開辯護。只能讓觀眾于這條斬斷了后方的道路上辨認出一具異化的軀體和一顆異化的心,且循環(huán)展示著靈肉分離的過程以及各自死去的結(jié)局。
"one always dies too soon or too late. And yet one's whole life is complete at that moment, with a line drawn neatly under it, ready for the summing up. You are - your life, and nothing else"
這個主角演繹的太難以言表了。一年中的第十三個月亮,表示多余的一個,也表示特殊的一個。還表示很少出現(xiàn)的一個。
當(dāng)靈魂不斷地被否定和放逐的時候,生與死又有什么區(qū)別?
法斯賓德的銳利和精準展露無遺 他的注視讓邊緣人群在銀幕上也有了聲音//又華麗又痛苦又凄慘 斷什么都不能斷了對自我靈魂的認可 坦然接受也欣然承受//在一定程度上看到電影即看到導(dǎo)演
4+++++++ 墮落后的固執(zhí)的聰明人如何錯解愛后拒絕生命的悲慘舊聞 恐怖??! 主旋律和死亡場相當(dāng)不錯。
1.本來發(fā)現(xiàn)這部1978年豆瓣8.2分的冷門西德變性題材電影還挺驚喜,可惜興致勃勃找來觀影后,觀感卻由始至終逐漸走了下坡路,沒有如預(yù)期那般喜歡上這部《十三個月亮》……2.屠宰牛的段落,仿佛在看紀錄片《地球公民》……3.每七年就是一個月亮年。生活受情緒強烈影響著的人們,在這些年里忍受更強烈的沮喪之苦,就像在更短的時間段里,當(dāng)一年里有十三個月亮那樣,如果一個月亮年同時,也是有十三個月亮的一年,通常會有不可避免的個人悲劇發(fā)生,在二十世紀 這樣危險的年合(太陽與月亮的合)出現(xiàn)了六次,其中一次是在1978年,在此之前還有1908 1929 1943和1957年,1978年之后,下一個危險的年合將會是1992?!?-13999
本片的極簡達到了一種驚世駭俗的地步,與驚人的尺度相得映彰,如一把刀子刺殺了一個時代的邊緣酷兒,讓人振恐。是這幾天看的法斯賓特電影里最有冷峻感覺的一部。好多戲讓人印象深刻,第一場戲就看得出影響了后續(xù)新酷兒電影,直接的做愛以及情緒表達,屠宰場一場戲讓人惡心,我恐怕看完睡覺都難。多次出現(xiàn)的狹迫的門框構(gòu)圖運用有很難讓人不想到是對角色“抉擇”的反應(yīng)。是部觀感繁復(fù)的好片。
法斯賓德的片子看多了以后人會一直處于一種絕望的混亂中,就好像殺牛那場戲里面一直牛到處亂撞慌亂中表達著對死亡的恐懼。有意思的是,他表現(xiàn)的人物好像都不太懼怕死亡,只是對生存一直抱有著一種無助和痛苦。我們又對這些人做了什么呢?坐在熒幕前的我們只能用暫停來表示絕望。
法斯賓德最具個人風(fēng)格的作品之一,實在是太孤獨了,變性人埃爾文周圍的人都在嘲笑她、拒絕她,法斯賓德聚焦于邊緣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同時對當(dāng)時德國社會有極其敏銳的觀察,劇中眾多人物也無不經(jīng)過精心設(shè)計,精心設(shè)計的背景和燈光營造出悲傷的效果,屠宰場酒吧等幾場長鏡頭的戲讓人印象深刻
一個男人愛上了另一個男人,他為他沖動的去變性。而后的生活就被推上了絕路,依舊保持法斯賓德以往作品的犀利,質(zhì)問德國政治,性別等一切問題。相比早期作品的兇猛,這部中人類天生對愛的渴求濃郁體現(xiàn)。
我看的第十三部法斯賓德作品,也是不知道第多少次在心里大喊:“我!愛!他!”構(gòu)圖和機位完美得好到爆炸,沒有一幀影像和一句臺詞是多余的,連電視廣播里的聲音都以一種間離的方式在提示著主人公內(nèi)心的痛苦和爭斗(導(dǎo)演在本片中的亮相是通過電視熒屏)。屠宰場和辦公大樓里的自殺場景更是令人叫絕,前者直接把觀眾拉入主人公的內(nèi)部情感,后者則以強烈的舞臺感和哲學(xué)感捅破影片主旨并暗示主角的命運。修道院里展現(xiàn)身世的那一場戲也棒極了!法斯賓德一以貫之地以“出戲”的戲劇感及荒誕感來描摹最現(xiàn)實的人生。不世出的天才,無與倫比的杰作!
沒看明白。
第一次看法斯賓德的同志題材電影,并非我預(yù)期那樣,那的確仍是蒼涼絕望之感。這一部在攝影構(gòu)圖和配樂上下了不少力氣,屠宰場,酒吧,孤兒院幾場戲很棒,安東辦公室那場跳舞戲有點奇怪。
描述一位變性人在男友離去後,因緣際會下開始回顧他的生命。其實鏡頭都對準了當(dāng)下,配合角色喃喃自白,對照了過往歷程和現(xiàn)今的困境。許多畫面都有意在言外的力道,演員表演和導(dǎo)演關(guān)注的情感非常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