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除了江戶川柯南,另一個走到哪兒死到哪兒的人間利器,就是這位路易斯兄臺了。
當然,和柯南不一樣的是,他并不在乎真相,他只在乎現場——那可以賣個好價錢的現場。
之前在看《行尸走肉》第四季時,為了摸清總督的脾性,看了一本叫做《為什么瘋子比常人更容易成功》的書。事實上,這是一本關于解碼精神病人獨特的性格特征、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的研究分享。有趣的是,里面對精神病態(tài)者的很多描述,用在路易斯身上,倒也相當符合。
“精神病態(tài)者很有智慧,其主要特點是情感貧乏、沒有羞恥感、以自我為中心、外表迷人、缺乏內疚感、沒有焦慮感、不計后果、反復無常、不負責任、操縱欲強以及人際關系無常……精神病態(tài)人格與‘正常’人格最根本、最關鍵的區(qū)別就是,精神病態(tài)者毫不在乎周圍的人甚至整個社會怎么看待他們?!?br>
而書中提到的“黑暗三性格”——
高度自信、自戀;
精神病態(tài)式的無畏、冷酷、沖動和渴求刺激;
馬基雅維利主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欺詐和利用
——則更加明顯地點出了路易斯的性格(有趣的是,邦德君亦是黑暗三性格的典型代表人物)。
毫無疑問地是,這位仁兄,是一個典型的精神病態(tài)者。
在觀影之前,本以為本片是一個與新聞倫理、價值操守、人性底線有關的故事,主人公或在其中糾結沉淪,最后洗白回到傳統(tǒng)好萊塢結局范疇。然而看完了才知道,這根本是一個一黑到尾的故事——沒有糾結、沒有黑化什么都沒有,從頭到尾,路易斯就是一個“新聞界的漢尼拔”。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且用自己“病態(tài)”的強大的精神力驅動自己去追求自己的目標,毫不手軟。沒有道德判斷,沒有應不應該。當女新聞編導第一次買下他的作品并說“你很有天賦”的時候,就注定了兩件事:其一,他體內的“精神病態(tài)”在“不經意間”找到了最佳釋放渠道;其二,他將征服這個“賞識(看到他內在)”的女人。
而他為了獲得更高的報酬,一切的所作所為,也一次次應征了書里提到的一個理論——“如果能夠‘擺脫’某種境遇,獲得獎勵,精神病態(tài)者就會努力爭取,而完全不管會有什么風險或負面影響。他們不僅能夠在受到威脅和遭遇困境時保持冷靜,而且在不好預兆的陰影的籠罩之下,他們會變得像激光一樣專注,會‘傾盡全力’”。
所以這部電影的可怕之處并不是講人性在面對blablabla之類的東西之后墮落,而是直接端出了一個“精神病態(tài)者”,然后將他放到了大眾傳媒之中——是的沒錯,【所謂“正常人”的新聞取向,和精神病毫無區(qū)別】。這是這部電影最諷刺現實之處。
當路易斯挪動尸體“制造現場”以找到最佳拍攝角度,當他路過傷者沒有伸出援手而是拍下斷氣的畫面,當他對同行的車動手腳然后說“他現在是我的素材了”,當他設計街頭槍戰(zhàn),然后順利除掉自己的員工……他的病態(tài)讓他順利地抓住了爆點,好巧不巧,這些正是電視臺新聞編導“喜聞樂見”的勁爆新聞,正是觀眾最需要的茶余飯后的談資。
片尾時,他將死的員工用難以置信地眼神盯著他,穿過顯示屏,砸在正在調情的女編導和路易斯身上,諷刺的意味顯而易見——爆點趕走尿點戳中你我的High點。觀眾的目光直勾勾地迎上屏幕上那一抹死亡之瞪,覺得震驚嗎?不,當你目睹了一次完整的“造新”你就會發(fā)現,你從來都是“造新”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做媒體的人,形容一天沒什么大新聞的時候,叫做“淡”,如果有刺激眼球刺激腎上腺素的新聞出現,叫做“”辣,或者”辛(腥)辣“。有時候,遇上新聞很“”淡,甚至“淡出個鳥”來,就要想辦法加調料,讓它變“”辣,越“辣”越生鮮越好。因為讀者就愛看這個。標題不夠勁爆不行,內容不夠露骨不行??偠灾褪窃趦r值和倫理的刀刃上,跳起《四小天鵝》或者《霸王別姬》。做好了就像文章、陳赫“周X見”,他們會變成談資,會持續(xù)不斷地被提起。做不好?沒關系,反正讀者不記得,過兩天也就忘了。近期來說,“偷拍遺體事件”就是個”沒做好“的典型例子。
面對喧囂的大眾與傳媒,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呢?是傳媒的setting agenda(“議程設置”?抱歉找不到合適的達意的中文詞)扭曲了觀眾的底線,還是觀眾的口味造就了等待禿鷲撲向即將斷氣的嬰兒的記者?這種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相信十萬字都無法論清。
前段時間大熱的韓劇《匹諾曹》里就有一個如同路易斯一樣的人——女主角的媽媽,M臺女新聞主播。她也是個為了“造”新聞蠻拼的人:跪在水里,買兒童鞋,戴口罩……她在“合理”范圍內的夸大事實,滿足了觀者對于苦情、同情、共情的需求。然而她始終不是路易斯,韓劇始終不是電影。因此她最后反思了懺悔了知道了“記者是什么”,而我們的路易斯大人,直接開起了公司,向著沒有最“辣”,只有“更辣”的“造新”之路邁進。
說到底,我們每天接觸到的新聞,又有多少不是“設計好的”呢?
路易斯說,他所會的一切都是從互聯網找來的,看來的,學來的,他用來要挾別人的籌碼,也是他從海量資訊里判斷出來的(那本書里也提到“對騙子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極強的判斷力,他能夠準確地探測出別人的弱點?!保_@種判斷力如同刀,可以用來做菜,也可以由來殺人。這個時代不缺乏資訊,缺乏的是對資訊的判斷力。而事實上,大部分的受眾往往人云亦云,缺乏最基本的判斷,反而只能成為無聊的信息轉發(fā)的一個節(jié)點。而往往是這種缺乏判斷的轉發(fā),成了大眾傳媒喧囂的助推劑。這真是一個相當有趣的議題。
將男主角設定為“天生道德淪喪”的精神病態(tài)反派,卻是一個最適合在當下這個時代游走的“夜行者”和“漢尼拔”,該毛骨悚然的不是沉默的羔羊,而是千千萬萬個助推著他而不自知的電視機前的觀眾或者電腦前的鍵盤戰(zhàn)士。
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呢?
【Copyright ? 2015
www.AKIRASTAR.com(獨孤樹) All rights reserved.】
今年看過的最變態(tài)最讓人惡心的電影。。變態(tài)到足夠對gone girl里的狗男女說“你們一起上吧”
TIFF2014最佳劇情片,一部必然在公映后被熱議的sick&mad film,導演Q&A時說他劇本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于年輕人求職渴望(internship),面癱的杰克超級適合這個黑化的,傳銷老師一般的,無師自通的,話癆熱點新聞攝影師。年度最佳追車場面,年度最佳情節(jié)轉折,年度第二變態(tài)角色(僅次gone girl)。
影評人去死!
格局不大,追求不高,格倫哈爾忽閃著大眼,知乎范兒的澎湃洶涌嘴炮還是挺嚇人的。
Gone girl Emmy + Nightcrawler Lu 當選2014年度bitch couple,沒有之一
當年還以為是恐怖題材呢,原來是犯罪驚悚片,工整的劇本沒什么驚喜感,倒是它這一黑到底的路子放在偏向主旋律的頒獎季類型片有點小驚喜,嘲諷媒體和新聞人的道德淪喪。杰克·吉倫哈爾暴瘦之后,兩眼放光,偏執(zhí)瘋狂,讓這個冷酷無情和口蜜腹劍的黑色角色有了一種讓人難以抗拒的人格魅力?!铩铩铩?/p>
電影黑到飛起,杰克的公司簡稱是VPN,黑度+1...
杰克·吉倫哈爾暴瘦之后,深陷的眼窩與可怕的大眼睛讓角色多了幾分神經質,必須承認,他是本片成功的重要因素,卻連奧斯卡提名都拿不到,真是可惜了。整個片子思路很明確,媒體對暴力的追逐,以及隱藏的大眾對暴力的渴望。大部分的夜戲更增加了這種陰暗的感覺。
JAKE戲路越來越廣 演啥像啥 不出2年就會問鼎奧斯卡影帝 ,沒拿的話我吃翔3斤
覺得這個故事的問題和《消失的愛人》有些類似:后者是為懸疑而懸疑,這個是為扭曲而扭曲,都缺少某些直擊人心的東西。是的,表演很驚艷,故事也講得不錯,但電影結束5分鐘后,再也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在心中回響了。
JG這個大Bitch!!!
“平民新聞”的魔征化,寒冷得如利刃割喉,這樣的職業(yè)注定行走在道德暗夜中。雖然故事后勁稍嫌不足,但作為導演處女作還要求什么?杰克的表演平靜而嗜血,徹底碾壓他之前的所有角色,奧大媽給個提名好嗎?!
這就是變態(tài)版的美國夢呀,接客這兩年接片水準越來越棒了,基本都沒拍過爛片,演技也是爆表,特別是眼神戲,從"End of Watch"到"Prisoners"到"Enemy"再到現在的"Nightcrawler",每一部都有驚喜,每一部都在進步,這演技今年金像獎給個提名完全值當,只是我私心想看接客再拍點養(yǎng)眼的輕喜劇
導演是聚焦新聞從業(yè)者的新聞制造過程,全片看下來卻只有個性不具代表性。從職業(yè)生涯開始到最后成為夜行者,電影把男主處理成一個孤立的新聞從業(yè)者,而缺乏行業(yè)普遍性,個性發(fā)掘深入,但對整個行業(yè)卻淺得如同沒觸及過,到頭來批判的是人性而不是這個職業(yè)。所以我更愿將本片看作是犯罪片而非職業(yè)批判電影
棒!完全黑化到失真的角色和劇情,駛入空無一人的LA夜色,真是“罪惡之城”啊。把現在的電視新聞網、不健康的合約雇傭關系、甚至“實習生”制度,諷刺得體無完膚。雖然由于人物性格太單向導致劇情可以預見,但全片絕對緊張刺激又不失黑色幽默,Jake演得太好了!為了他我也一定要力薦!
不跑社會新聞的心理變態(tài)不是一個好賽車手。吉倫哈爾這個角色是我看過最Inhuman的角色了,純粹的毫無人性,很多反角都是有血有肉的,而這個角色可能是因為沒有描述他的過去和來歷,連絲毫的情感都談不上,黑化到極致,就像是一潭死水。順便片里的新聞導演也是個瘋子,跟路易斯簡直天生一對。
1. 劇情極圓潤,起承轉合簡直滴水不漏;2. 中間節(jié)奏稍微有點拖,但考慮到后面一波一浪的高潮構建微瑕可忽略;3. 吉倫哈爾把那種偏執(zhí)和神經質表現得十分精彩,可算其目前最佳表演;4. 助手人物干癟蒼白;5. 結尾黑得漂亮,干凈稍欠利索。總體4.5星,大薦。
對媒體行業(yè)表皮所覆蓋著的黑暗、虛偽的揭露,淋漓盡致。今年出現了不少反思、諷刺媒體的影片。吉倫哈爾預定奧斯卡影帝提名。有三場戲容易讓人皺起眉。Bloom在對手出意外后所體現的“專業(yè)”。Bloom對別墅的侵入。那場他對助手的報復。值得注意的是,本片中,作為媒體的直接對象——觀眾,全程缺席。
比gone girl 還要黑暗。看到槍戰(zhàn)和警車飚車那段差點吐出來了。psychopathy真的比想象的多。更可怕的是,大眾不明事理就把自私冷漠狡詐當作成功必經之路了。無論如何,我意識到生存第一技能是: 迅速辨別出某人是否psychopath
呵呵,這不就是老板忽悠我那一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