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的泳池派對,游行隊伍和懸空攝像機的長鏡頭調度,十年前由于對這兩個著名長鏡頭的淺薄認識導致一直以來對影片基調的誤解,帶著敬畏把它們放在影片整體中重新認識,才意識到它們超越技術以外的力量和情感。技術上大量采用傾斜構圖和甩鏡頭的手持攝影,俯仰變換的升降鏡頭,以及風格化的光影和音樂,極致的調度透露著深切又復雜的情感。
年邁的古巴并未因現(xiàn)代文明的到來而煥發(fā)新生,而是在資本和強權的強奸下枯萎凋零,革命和反抗是面對不公和欺凌的唯一出路。
在我心中這是一部超越愛森斯坦《戰(zhàn)艦波將金號》調度和剪輯上的精準和大膽,超越維斯康蒂《豹》華麗道具和布景之上的深沉,超越貝托魯奇《一九零零》眾星云集的樸實的史詩感和震撼力,超越約翰福特《憤怒的葡萄》對階級和抗爭理解的深刻和尖銳的作品。粗糲但不粗糙,深沉但不做作,奔放但不夸張,娓娓道來但飽含深情。這是一部我只能打滿分的電影。
順著電影名,寫了這個題目,什么是古巴? 在中國,對于不同年代的人這個問題答案是不一樣的。對于祖父母一輩而言,古巴是《美麗的哈瓦那》的旋律;對于父母一輩而言,古巴是菲德爾·卡斯特羅的光輝形象;而對于我們千禧一代而言,古巴僅僅是加勒比海上的一個小島國,僅僅是歷史書上留下只言片語的歷史事件,或者說西半球唯一一個和我們有相同社會性質的國家。 古巴,太陌生了。 Qué es Cuba?這部電影用soy Cuba回答了五遍,是被哥倫布稱為地球上最美麗的地方,也是被侵略者肆意掠奪毀壞的國土;是被貧窮饑餓禁錮的婦孺,也是高呼口號高舉紅旗的青年。古巴和我們一樣有著難以忘卻的紅色記憶,是一片熱土。 很喜歡兩個鏡頭。 一個是甘蔗地上收割的場景,老人揮舞甘蔗刀的干勁兒,年輕人身上散發(fā)出的活力與希望,都像極了幾十年前中國大地上的農民;就連侵略者展示地契后老人的無奈、悲憤,也讓我想起了多年前我們民族的慘痛遭遇。 另一個是喊口號的青年被槍殺死了,人們抬著他走過大街,路旁的群眾撒著白花,手挽手靜默的跟著靈柩。覆蓋在他身上的是古巴國旗——一顆火紅的五角星——一個共產主義戰(zhàn)士之死。 古巴最偉大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已經(jīng)逝世三年了,那年我才高二,對這個從密林中走出來的大胡子領袖十分熱愛。再過兩天就大二了,希望能在大學期間能踏上古巴國土,在美麗的哈瓦那街頭走一走,用一段經(jīng)歷來回答qué es Cuba。 中古友誼萬歲。
1、從前作《雁南飛》的角度出發(fā)去看待
古典審美的質感非但沒有在遍布熱帶種植園的古巴里頭水土不服,還成功實現(xiàn)了本土化。變得更植根于古巴文化,從而將戲劇化的內核弱化。但同時卻又有所保留地,持續(xù)地,為影像的表達賦予推動力。
2、從本片出發(fā),淺談一點導演意志
其文本結構的推進導向幾乎毫無驚喜,但仔細想想是不是我們的問題?因為我們太熟悉馬克思主義,而本作意欲挖掘的深度正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本身。
因此這并不能成為扣分的地方,對于影像藝術而言,最高境界的作品往往是,各式各樣的不同的導演意志,從影像本身中找到了最為完美的表達狀態(tài)(而不一定是“表達方式”,很多時候,導演即便找到了最適合的表達方式,作品也會受各種各樣的情況影響)。
而在這里,導演本人的意志,顯然已經(jīng)完全與馬克思主義信仰融為一體。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共產主義信仰便理所當然地,與藝術世界當中的其他創(chuàng)作意志一同,被平等對待。
3、導演意志下的真實在影像當中的實現(xiàn)
當然了,若創(chuàng)造者本身的意志就是意識形態(tài)本身的話,這也意味著作品將有可能落入到符號化表達當中的危險。然而極具爆發(fā)力的鏡頭與剪輯,卻成功地將意識形態(tài)的內核,與生命個體本身所蘊含的力量,實現(xiàn)完美統(tǒng)一。
在影像藝術當中,影像對每一種導演意志的完美演繹,都必然離不開對生命個體的洞察,從而得以成功尋求到“完全”獨屬于其導演意志自身的“真實”。
而在這里,戲劇化敘事的適當弱化,正為導演削除了更多影響自身意志表達的“模仿”,為導演的影像,捕捉到了更多“真實”層面上的“可能性”。
(任何一種導演意志,包括意識形態(tài),其對“真實”的演繹,從最高的層面上來看,都必然是曖昧、深邃以及不定向的。對此的實現(xiàn)與否,是衡量影像的藝術水準之關鍵所在。)
這也就是為什么,其獨特的鏡頭語言能夠發(fā)揮莫大的作用,而沒有淪為單純的炫技。
4、明確的不足
非要說美中不足的,就是其嚴謹?shù)萌缤罄硎话愕奈谋窘Y構,雖若摒棄對意識形態(tài)的偏見后,確已呈現(xiàn)出無可指摘的狀態(tài),但并不代表這就是唯一解。尤其是其獨具匠心的影像風格,必然可以更完美地去搭配一個更“革命”的,完全顛覆性的敘事邏輯。
評分:92/90~95區(qū)段
(20220305北京路CGV)誰是古巴?
是酒吧里可口的小點心,男人們一邊對勸著同伴說“你這樣把女性當商品,會被老婆說的?!币贿咁I著各自的小點心上床。貝蒂的嫖客則更加過分,他要去貝蒂家里看看,“這很有趣?!薄斑@并不有趣?!?/p>
對外國人來說,古巴是在大地上徐徐展開的畫卷,而他們只是看客。畫里有給錢就能當大爺?shù)木瓢?,有妓女住的貧民窟,是別有一番風情。多可笑,連苦難也能被當成商品。
是日夜辛勤種植的農民。他在雨夜獨自上山,回憶往日棕桐樹林里的美好時光,對著大地祈求甘蔗快快長大。卻又在豐收時一把火把整片的甘蔗林燒了?!澳俏业母收崮??”“你在我的土地上種的甘蔗!”
一生苦難,一生負債。從不會擁有自己的耕種成果,一臺智能的耕種機器罷了。
是廣場上的大學生,將生命燃燒成革命的火把。人固有一死,會輕于天空中飛揚的傳單,會重到可以與革命軍占據(jù)的山頭共振。
是被奪去了家園而不得不揭竿而起的人們,樹欲靜而風不止,上一秒還想過平靜生活,把游擊隊員趕出家里的人,下一秒家就被炸毀?!拔冶仨氁摺!狈畔铝怂膼鄣钠拮雍蛢号ど峡赡軟]有歸途的旅程。
畢竟不是商品,當人們聯(lián)合起來,便用擲地有聲的進行曲,來回應這片富饒的大地,誰是古巴。
這tm才是電影攝影,好萊塢什么的都弱爆了.
鏡頭普遍偏長,并非固定機位靜止不動,而是以極其復雜的方式流暢自如地移動。面部特寫推得極近,感受人物喘不過氣來的壓抑。大場景群戲顯然經(jīng)過精心的調度與走位,看上去卻又不露痕跡行云流水,呈現(xiàn)出紀錄片的真實感。真不知道在五十多年前的技術條件下這一切是如何實現(xiàn)的,放在當下亦屬一流水準。
攝影太牛逼了?。?/p>
牛,紙醉金迷,頹敗破落,縱情燃燒,艱難前進,這么牛逼的電影出土太晚,該出藍光,該收入CC。可以說電影的類型、敘事方式,聲、光、電魔力,已經(jīng)在膠片時代,就被大師們玩得差不多了,數(shù)碼時代的導演,基本都是在原地踏步,除非有一個天才橫空出世,換了一種前無古人的玩法,跳出已經(jīng)劃定的電影框架。
蘇聯(lián)人在古巴發(fā)現(xiàn)了美國(高度資本主義社會),并被現(xiàn)代主義大樓、泳池、肉體、爵士樂深深吸引。將古巴的傷痛暴露在67年加拿大的世博會上引起了國內反感,但詩歌、攝影結合的表達方式符合古巴館多媒體革命的精神。茍延殘喘的俄羅斯先鋒派形式主義果然還是被蘇聯(lián)摒棄了,然后在90年代被美國人撿了起來。
攝影機中戰(zhàn)斗機,天下第一長鏡頭
天下第一長鏡頭當之無愧!沖這牛逼的鏡頭,怎么溢美都不過分。
1.攝影、角度、光影、構圖和攝影機運動簡直無可挑剔,把影像內容所要表達的情緒全部烘托出來;2.和平的白鴿都已死亡,手持鋤頭的農民開始尋覓著來復槍。
蘇聯(lián)詩電影與長鏡頭美學,果然還是運動長鏡頭看著過癮
第一場從天臺拍到水底,直接就給跪了。第二場一家酒吧幾對男女,活脫脫拍出了個六十年代黑白版的王家衛(wèi)。后幾段直奔主題而去,革命敘事漸趨生硬,可光影的魅力還是動人心魄,萬人送葬的空中跟拍鏡頭,水、火、煙霧共同營造出的壯烈氛圍,就連最無趣的轟炸一段,游擊隊員臉上也有斑駁的樹影。各種刁鉆機位傾斜構圖,鏡頭邊緣微微變形,我懷疑徐克有偷師。還是審美傳統(tǒng)健全的緣故,人家拍革命都那么詩意,我們拍詩意仍不忘革命。
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全部都要這么灌輸,我也真不向往資產階級生活了
這劇情簡介是誰寫的?看得我蛋都要碎了……
在沒有看過影片前不會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對這部電影不吝贊美之詞,在看過之后發(fā)現(xiàn)僅將贊美給予漂亮的鏡頭語言是狹隘的?;蛟S有些人覺得認同這部影片就是認同他們所謂的極權,那么請記得,這部影片在當時沒有獲得蘇聯(lián)和古巴任何一方的認可。任何不容置疑的立場本身就是值得質疑的。
我是古巴,我是長鏡頭,我是對角線構圖,我是特寫。我是中美大地上那貧窮卻未衰老的革命的詩篇。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在《雁南飛》之后又一攝影教材作品,讓我再度修改個人十佳的杰作。
美哭!甘蔗里是苦澀,橡膠里是血液,長鏡頭美學的最大價值展現(xiàn),每一個鏡頭都飽含創(chuàng)作者澎湃的激情與理想,攝影機仿佛被施了魔法,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但人物的堅毅哀怨的臉孔始終占據(jù)畫面中心,對白的節(jié)制和對聲效的完美控制讓“詩意”效果完美發(fā)揮,從而超越意識形態(tài)局限呈現(xiàn)出不朽的影像
我是古巴,我們的身邊不是海洋... 是抑制不住的淚,它流了下來,變成了鮮血
是的,為國捐軀是一件美好的事,但,不必是你自己去捐軀。鼓吹不畏犧牲的,都躲在溫暖安全的辦公室里,只等勝利后下山摘桃。歌頌死亡光榮的,只需動下筆桿挪下鏡頭敲下鍵盤,不費事。需要上戰(zhàn)場的,則會帶上一群傻瓜,成全他一個人的英名。戰(zhàn)爭最大的贏家,總不是在前面的小兵小民。
內容和形式都不可挑剔,技術和美術的完美結合。我從來不相信竟然會有這樣的電影,無愧是最偉大的電影。
我不懂。而且,為什么要加多一層配音翻譯???
卡拉托佐夫既是天才,也是瘋子,拍一個東西簡直無所不用其極,從來不把機器放在“正常”的位置上。跟《黃土地》放在一起,就會發(fā)現(xiàn)陳凱歌是把農民按在地上拍,而卡拉托佐夫是把人抬到天上,所以中國農民苦大仇深,古巴農民個個英雄。以前覺得短片集這種形式就是糊弄事兒,看完《怪談》《戰(zhàn)火》和《我是古巴》之后才明白,這種形式是進行形式探索的最佳途徑,它能給你無限可能。聲音設計堪比歷劫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