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底到處借錢、被瑣碎生活搞得焦頭爛額的刑警李慧炎(段奕宏飾),一個和父親不斷吵架、甚至不愿見面的入殮師周游(大鵬飾),分別被兩樁案件所牽扯:
一是女中學生范曉媛(劉亦然飾)被綁架,在追捕中,領導、同事均受傷,看上去似乎并無Leadership的李慧炎不得不擔起Team leader的職責。
二是周游的父親周平原等待在兒子歸來,以做最后的努力——勸說他回去當醫(yī)生,卻在家中被殺害,殺手還將他的舌頭割掉……為了能夠盡到人子的義務,更為了進一步了解父親和自己,周游踏上了獨自追兇之旅。
兩案源頭指向同一座不起眼的城市——東北小城雙塔市。隱喻著,兩案最終會合并成一案,在李慧炎與周游的“雙探”下,一個驚天的秘密被一步步揭開。
毫無疑問,《雙探》是一部標準的懸疑偵探劇,它的基本框架、人物設定、情節(jié)推進等,均中規(guī)中矩,但在此之外,又有其獨特的一面:劇中人物都是典型的“非英雄”,故事背景則有強烈的“新西部片”特色,而劇的主旨則指向對人性的追問……凡此種種,使《雙探》更偏重寫人,而非寫事,從而具有了深讀的可能。
雖是偵探劇,卻又不完全是偵探劇
一般來說,偵探劇的基本原則是3C,即Crime(犯罪)、Cerebration(思考)、Chase(追逐)。其根本在于“動”,即始終輸出故事的未完成形態(tài),從而最大化地調動起觀眾的好奇心。人物關系、故事背景、情感沖突等都在“動”的過程中交待完成,所以深入能力不足,只能呈現(xiàn)高度類型化的人物。
美國作家博羅斯和西蒙在《超越本能偵探》中,將偵探概括為四類,即:
智慧型偵探,如福爾摩斯;
超人型偵探,如亨特;
本能型偵探,如《妖女迷行》中的丹尼斯;
組織型偵探。
從3C角度看《雙探》,就會發(fā)現(xiàn)它與偵探劇的深度契合。
在《雙探》中,共有三個動態(tài)線:一是被綁女生范曉媛如何逃脫;二是李慧炎如何破案;三是周游如何追兇。三條動態(tài)線又牽扯起無數潛線:綁匪與始終藏頭露尾的老大之間的關系;周游通過回憶,追述父親隱藏的前史;范曉媛如此普通,綁匪為什么要綁架她……
異常紛繁的線索,賦予《雙探》重門疊戶、懸念紛起的效果,故有深度燒腦的氣質。相信絕大多數觀眾即使看到第6集,仍搞不明白,范曉媛為何會被牽扯進來。
然而,從角色塑造的角度看《雙探》,又會發(fā)現(xiàn),兩名主角都不在四類偵探之中。
不論是李慧炎,還是周游,都不符合傳統(tǒng)偵探劇中的偵探形象,他們沒有超凡的智力與體能,只有中年人的謹慎、懷疑、猶豫與經驗,他們之所以能抵達懸疑內核,不靠霸氣、智慧與天賦,僅僅源于苦苦追尋后,概率給出了獎賞。
既“深度契合”,又不落俗套,說明《雙探》的趣味并不在于講一個有趣的故事,而是要在故事之上,承載更多的東西。
刻畫出鮮活的人,是本劇最大亮點
這個“更多的東西”,就是寫人?!峨p探》真正的魅力,在于刻畫出了鮮活的人。
以主角李慧炎為例,是從個人瑣事切入《雙探》的——為建私人廁所,他在大雜院中挖了一條下水溝,卻被包工頭所騙,又無錢請新的施工隊來填埋,引起鄰居們的強烈不滿,他不得不用承諾“馬上填溝”的方式,敷衍拖延。
李慧炎會像普通人那樣,將怨氣轉嫁到孩子頭上;還會在得知自己終于可以獨當一面時,悄悄露出得意神色;他沒有緋聞,不喝洋酒,也不開名車,不進高檔娛樂場所……
一般來說,警方往往從“犯罪動機”入手破案,李慧炎采取的卻是直線思維:出了問題——解決問題。他始終沿著“把被綁架的孩子找回來”而行動,因為這是解決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徑。
顯然李慧炎依靠的是生活邏輯,而非演繹邏輯。
演繹邏輯可以無限精彩,但正如黑格爾所說:“可能性是無窮的。”任何影視劇,一旦落入這種“無窮”中,都難免被它吞噬。最終,人物、性格、主題等都被故事邏輯的可能性所吞噬,最后變成“故事大于一切”“奇怪重于一切”,落入“為奇特而奇特”“為懸念而懸念”的窠臼。那么,面對這樣一部自娛自樂、不提供任何經驗的影視劇,觀眾還有必要看它嗎?
好的影視劇必須聚焦于人,必須展現(xiàn)人間煙火。寫生活,而非寫“想象力的游戲”,這是佳作的底線。
在《雙探》中,段奕宏對李慧炎這一人物做出了異常精彩的演繹,飽受生活的磨礪與忽視,依然堅信愛、責任與道義,他不會說豪言壯語,也非超人,但他以永不放棄的精神,呈現(xiàn)出人性的光輝。
在《雙探》中,兩名主角——李慧炎和周游,都是“非英雄”,他們接受了普通人的角色,習慣了低調、自我地生活,而非去做一個英雄,讓他們煩惱的不是人生豪邁,而是生活瑣事。他們身上更多呈現(xiàn)的是“平?!?,而非偵探們的“異?!薄H欢?,壓力之下,他們性格中暗含的崇高又會被激發(fā)出來,于是,他們足以實現(xiàn)從“非英雄”到“英雄”的跨越。
不僅是李慧炎、周游,在《雙探》中,白石舟(鄭楚一飾)、范曉媛、烏娜吉(曾美慧孜飾)、邱琳(申琦)……可以說,劇中每個人物都充滿復雜性,都值得玩味與推敲,都豐富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從“志怪”到“志人”,所以《雙探》的魅力大大突破了偵探劇的邊界。
越到后來,《雙探》的敘事節(jié)奏越快
然而,偵探劇從來以事為主,以人為輔,換言之,它就不是用來刻畫人的,也根本沒能力刻畫好人。面對這一規(guī)定性,《雙探》采取了兩個解決方案:其一,營造“異世界”;其二,采取“環(huán)形線圈式”結構。
先說營造“異世界”。
《雙探》把故事的北京放在了相對陌生的背景中——雙塔市。雙塔市是一個新興的小城市,連李慧炎、周游一開始都說不出它在哪,更不知如何向別人解釋它的地理方位。雙塔市常年被冰雪圍困,一年中大多數時間,人們難以正常工作生活。于是,它被快速發(fā)展的時代遺忘,這遺忘不僅是物質文明層面的,也包括精神文明——在雙塔市,人們的法治意識淡漠,遇到問題,仍喜歡訴諸武力。
粗糙的環(huán)境塑造出粗糙的人。在雙塔,人性因孤獨、恐懼,走向殘酷、冷漠。
然而,粗糙的背面是壯美——不同角色在漫無邊際雪地中跋涉、逃跑、追擊,以及在隨時可能遭到偷襲、毆斗的酒吧中穿行,乃至各式各樣的奇怪人物、奇怪行為,包括用冷庫將對手慢慢凍死……每個人不再是與對手搏斗,而是在與殘酷的環(huán)境單打獨斗,他真正要戰(zhàn)勝的是自己。則一個人的底蘊、前史、性格、信仰,決定了最終結局。
段奕宏、李慧炎能贏,因為他們始終堅守著清白與真誠,歷經塵世消磨,他們依然堅信道德的力量,這保證了他們的人格始終擁有強大的內驅力。
正是通過這一“異世界”,《雙探》將“寫人”與“寫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再說“環(huán)形線圈式”結構。
所謂“環(huán)形線圈式”結構,是與“因果線性結構”相對而言。后者要求清晰地講述“A-B-C”的內在邏輯,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一步都完美契合“必然性”,這就將偵探劇變成了數學方程式。而“環(huán)形線圈式”則在線性敘事的主導下,持續(xù)提供突變點,推動敘事結構不斷延伸,而每加入一個突變點,都相當于一個完整的情結。
范曉媛從被劫持到被解救,本是一個完整的“因果線性結構”;可她半路逃走,又恰恰落入白石舟手中,這又構成一個“因果線性結構”;而白石舟有自己的行動目標,即復仇,再構成一個“因果線性結構”;而白石舟的動機,恰好又與個人前史有關,這個前史恰好是周游試圖破解的,這是又一重“因果線性結構”;最后,前史與范曉媛的關系,本身亦是“因果線性結構”……從一點帶入,漸次撬動一個面,于是,“寫人”本身便成了“寫事”,也成了懸疑的一部分。
這些手法的引入,使《雙探》既保持了敘事品質,又照顧了敘事節(jié)奏,整體速度不斷加快——越到后來,在敘事螺旋加速下,越讓人目不暇給。
后人依然會看看《雙探》
近年來,懸疑偵探劇日漸火爆,漸成影視劇的“主流”。
一方面,隨著時代發(fā)展,白領階層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終日工作在狹小的空間中,面對熟悉的人,引起人們對生活底層邏輯的好奇,產生了對懸疑偵探劇的消費需求。
另一方面,心理學研究指出,一個人平均每天至少要說八個謊,在熟人社會中,可以通過“對陌生人說謊,對熟人說真話”來化解這一困境,在陌生人社會中,就不那么容易了——如何判斷身邊人是否在說謊,如何掩蓋自己曾經說過的謊言……所以現(xiàn)代人對前后邏輯統(tǒng)一特別關注,只有彼此呼應、可以互參互證,才被視為“真實”,這形塑了我們的審美觀。
然而,當下對懸疑偵探劇的消費需求背后,存在著誤讀:人的行為未必可用同一邏輯解釋清楚,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是人性的常態(tài),深入下去,每個人都是多元的、不統(tǒng)一的,所謂“統(tǒng)一”,只是未經自我審視行而形成幻覺。
遺憾的是,太多懸疑偵探劇正被幻覺所左右,全力以赴在人工制造“邏輯完整”“邏輯復雜”,則一問世便是“死美人”——表面看,足夠縝密,有娛樂性;卻不具深讀可能,除了嚇人一跳、逗人一笑,再無其他養(yǎng)分。
所以,我更愿意將《雙探》視為一股清流,它還能耐下心去寫人,寫被日常生活不斷打擾的普通人,寫他們看似平凡的外表下,隱藏的那些不平凡——他們依然在堅持,在他們心中,還為神圣保存著一方天地。當他們聚合起來,就是我們這個時代。
懸疑總會過去,時代中的人才是永遠。在后人眼中,今天的懸疑偵探劇可能都屬幼稚,但《雙探》依然值得一看,因為從中能看出這一代人的消息、這一代人存在的理由與根基,而這些,永不過時。
瞎扯 bug太多了 五個人去廢棄工廠抓人 天黑開著燈直接停在樓下,傻b都知道逃跑 不應該先探查一下嗎?又不熟悉地形只會驚動綁匪。還有5狗警察抓兩個還打不過也是無語!段追小女孩在雪地里凍成狗快掛了,另外兩個綁匪同時出來抓小女孩追了一晚上屁事沒有一個還受了傷,這個劇情有點狗血智商下限。段被帶到城里警察局像沒有事人小女孩還在野外,不應該立馬拍警力去全面搜查嗎?這速度早被凍死.……屠夫剛把女孩送到派出所門口 小女孩一下車走兩步就碰見老七這邏輯這不是鬼扯嗎?導演把觀眾當傻子哇!這女孩是有多霉
好演員爛劇情
看完結局,說說《雙探》。其實這并不是一部能夠按照傳統(tǒng)懸疑網劇的“觀劇期待”來觀看的劇集。
《雙探》的背景設置在雙塔,一個被白雪鋪天蓋地圍裹住的邊界之地。獨特的地域景觀所蘊藉的冰冷、粗莽,與紀實性的手持攝影、殘舊破落的工業(yè)場景,共同構成了劇集濃郁的黑色影調,并且與兩條早已揭曉的犯罪線索相融。
李慧炎為尋找被綁架的范曉媛,周游為尋找殺害父親的割舌殺手,千里追兇,曾經打過照面的兩人在這座小城相遇,并且逐步發(fā)現(xiàn)兩個案子漸漸重疊,它們共同指向二十六年前的一樁慘案。而也正是這樁慘案,讓當下的兩條線索在既定的宿命軌道下奔馳。結局里,冰湖上兩個“真假英雄”的后代面對面對決,將一直壓抑著的悲情宣泄而出。
這份情感源自兇手童年記憶最深處的痛苦與絕望,始終沒有停止發(fā)酵,直至圍困住所有陷入其中的當局者。
某種程度上,《雙探》在國產劇集中是較為少見的。大部分懸疑網劇只是想要把一個類型故事講出來,兼具娛樂性與觀賞性。但《雙探》并不僅限于此,它的創(chuàng)作方式令人聯(lián)系到的,更多是《白日焰火》、《六欲天》、《日光之下》等影片。
換言之,懸疑、犯罪確實是本劇必要的類型元素,但卻并不是它的“目的地”——《雙探》探討的核心,還是聚焦在這片被白雪覆蓋的土地和生活在這里的人。
劇中,每個人都要面臨著前塵往事所塑造出的困局,他們始終拋不下過往,陷入其中,找不到出口。
這些在心理與處境上的困局,揭開的是他們的傷口,同時也是他們無法被填滿的欲望與訴求。后者更是導致了循環(huán)式的人倫悲劇相繼發(fā)生。而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殘酷的生存法則,無法被準確定義的善惡標準,則是劇集討論的另一處重心。
如果按懸疑推理的類型分,《雙探》是典型的社會派。它的懸疑點是被前置、提前揭曉的,不存在刻意的二次反轉。在第九集的開篇,劇集就將南塔碑文的三刑謎題透了底。
所以《雙探》不是一場和觀眾“玩邏輯”的智力游戲,也不是追求情節(jié)繁復的“狼人殺”。
它打的是場面上的“明牌”,想要做的就是深入到劇中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將他們?yōu)楹沃劣诖说夭降脑蚪o解釋清楚,讓觀眾看到他們的生活細節(jié)與處境,不斷放大演員們的表演,從而讓劇集具有能被深刻讀解的可能性。
劇中令人側目的,除了段奕宏和大鵬塑造的兩位主角,還有曾美慧孜演的當地守林人烏娜吉和鄭楚一飾演的殺手白石舟。他們不是單純的線索角色或者反派角色,甚至比主角更加深刻、有魅力。
聊下白石舟,他在審訊室里與李慧炎的對手戲非常精彩,尤其是他面無表情地說出那段“我拿刀,都是為了殺生”的臺詞。
滅門慘案的真兇成為了救火英雄,而拒絕賄賂的英雄的兒子卻被冤枉成了縱火犯。小小年紀就生活在仇恨與恐懼的心理陰影下,拿起屠刀,日復一日地練習屠宰,待在滿是牲口的血液與殘肢的環(huán)境里……他是如何養(yǎng)成復仇心態(tài),從被害人一點點變成加害者,能從臺詞與演員的表演中得到反復印證。
他是一個復雜的犯罪者。在殺仇人時,手起刀落,干凈利落,純熟地仿佛面對人就是面對牲畜,甚至還會把綁匪手下老七關到冰柜里活活凍死。
可是當面對的是范曉媛這位小女孩,他又盡量地去保護她,雖然也曾糾結過是否要把她殺掉了事,卻始終沒有下手。
直到結局,我們才發(fā)現(xiàn),他的內心深處還是那個痛苦的小男孩,因為無法逃離過往的深仇大恨,方才選擇以惡制惡,成為一個惡人。亦如張愛玲說的:最可厭的人,如果你細加研究,結果總發(fā)現(xiàn)他不過是個可憐人。
再說說烏娜吉,曾美慧孜演這個角色,宛如一直生活在那里的當地人,沒有架子。她其實與所有的案件都沒有直接關系,但卻是雙塔的黑暗與血腥中,唯一白月光般的存在。是導演的私心也罷、苦心也好,烏娜吉被塑造成雙塔雪原之上至純至善的守林人。她放下了手里的弓箭,守護著那只小熊成長,守護著這片承載父母之愛的林子,營救著每一個深陷在這雪林中的過客,冥冥之中為白石舟和周游指明著未來的一絲微光。
另外,無論是白石舟,還是劇中其他的悍角,比如吳德水、寒冰、丁永利、殺手雷公、混混羅和尚,構成了一條現(xiàn)實中的“生物鏈”。他們彼此牽制、拼殺,心中也懷揣著點滴的人性暖意,卻走不出這座荒蕪的小城,也走不出被掩蓋的陳年舊事。這是一群活在骯臟的欲望之中,需要被我們理解,但同時也不值得同情的人。
《雙探》另外出彩的地方,則在于劇集本身的攝制水準。劇中使用了大量的手持攝影,以此來表現(xiàn)兩個外地人來到危機四伏的雙塔,外界與自身的感知都產生了強烈的不確定性和陌生感,同時也容易讓觀眾代入到其中。
手持攝影之下,無論是外景戲中漫無邊際的雪林、雙塔破落中帶有霓虹色調的城區(qū),還是室內戲里對比色與硬光的大范圍使用,都在影像上攢著一股勁:凌厲、冰冷、壓抑、濃郁。顯然,《雙探》在近年國產劇中是罕見的。
這與制作團隊不無關系,翻了下片尾名單,雙導演分別是曾經拍過FIRST入圍影片《冬去春又來》的費聿竹、擔任《李米的猜想》、《影》攝影師的陳宙飛。其他主創(chuàng)則包括《日照重慶》、《可可西里》的藝術指導呂東,《南方車站的聚會》、《山河故人》的造型指導李華。這個團隊在視覺上的標準確實是不錯的,而且有一些意料外的創(chuàng)想。
比如對于文化宮的改造,把一個凋零、荒敗的電影院的老廠區(qū),組建成臨時警局,充滿復古意味。而其中的審訊室也擁有著異樣的光影效果。
又如下面這類以物為喻體的空鏡頭,背景打光強調近景中肉骨的“雕塑感”,明暗對比強烈,出現(xiàn)在片頭之前,頓生心理的驚悚感。
總結而言,對于《雙探》,案件本身固然重要,但更令我在意的,還是案件之中塑造出的人物群像,他們身上無法被掩蓋的黑色過往與悲情底色,以及這份攝制層面的精良。
不論是導演,還是段奕宏、李乃文們,都用了心。
但:
故事結構、敘事方式,色調、氛圍,包括音樂、音響的使用都完全照著套路模式來了一把,沒有新的貨色。
很多不該給的戲和臺詞都給了段奕宏,那戲就水了,拖了。
剪輯不給力,膽子太小,于是戲的節(jié)奏出了問題。剪輯師未能從戲出發(fā)給鏡頭,而是從人出發(fā),比如,段奕宏的鏡頭不敢剪短,剪掉,這有悖于商業(yè)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原則,即“人從戲”,故事到誰,鏡頭給誰。開場不久段奕宏的長鏡頭無意義,因為無敘事意義,長鏡頭不能為“長”而“長”??捎行┰摻o的鏡頭又沒給到,如段奕宏跟李乃文說話,進來一小警察,應該先給人進門的聲音,然后給段奕宏、李乃文的反應鏡頭,再給小警察進門,小警察是小配角,不可直接進“場”,要有主角視點的引導:少了兩個短鏡頭,戲就出了問題,不知是沒拍上,還是沒剪上。對白剪輯可再緊,尤其開場和前幾集,節(jié)奏,節(jié)奏,節(jié)奏!
臺詞寫得不好。
段奕宏表演設計過多,其他演員沒有跟上,就顯得突兀。
沒看完,看不下去。
置景、燈光、攝影、同期聲,都很好,整體表演未減分,都用心。
用心,不一定有好結果。
劇本要是像營銷這么給力就好了
段奕宏、大鵬領銜主演的《雙探》,故事主要發(fā)生在東北的邊疆小城。東北已經成為很多犯罪懸疑作品的取景地,這里的地理、氣候、人文等特色,讓東北自帶“故事感”,甚至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東北美學”。
從《白日焰火》到《無證之罪》,再到這一回《雙探》,罪惡都發(fā)生在東北冰天雪地之時,陰暗的天空、蒼茫的雪原、落魄的工業(yè)基地、蕭瑟的氛圍、挑戰(zhàn)人體極限的寒冷,讓試圖尋找案件突破口的主人公時刻感到步履維艱,生理上的煎熬與不適,很容易轉變?yōu)樾睦砩系臒o助無望。這種情緒也能直抵觀眾,迅速將觀眾拉扯到劇情的語境中。
《雙探》有著一流的攝影。導演費聿竹是從FIRST青年電影展走出的文藝型導演,另外一位導演陳宙飛是搞攝影出身的,《李米的猜想》《影》《懸崖之上》都是他參與的作品。在兩個導演的合作下,劇中的東北雪景不僅僅是美,不少空鏡的延宕讓景物也成為敘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這種不疾不徐、敘事充滿抒情性的特色,將“東北美學”拍出了很強烈的文藝腔調。
《雙探》是段奕宏首次擔任監(jiān)制的作品,他的確是很用心在雕琢這部作品。劇集10天拍攝一集的工作進程,在國內的劇集拍攝里堪稱“奢侈”??傊峨p探》制作上是下了功夫的。
當然,“文藝腔調”本身無法單獨成為一種優(yōu)點,關鍵得看它是否與故事相匹配,如果故事拉胯了,文藝腔調再高級也可能是買櫝還珠。
《雙探》采用雙線敘事。2017年的北京,不惑之年的刑警李慧炎(段奕宏 飾),接手一個綁架案,被綁架的女孩是他兒子的同學。跡象表明,劫匪已逃至東北的邊疆小城雙塔,李慧炎跟兩個同事北上追捕。
另一條敘事線上,北京某殯儀館入殮師周游(大鵬 飾),也是一名兼職法醫(yī)。他與父親周平原關系緊張,父親無法理解周游為何不肯去大醫(yī)院工作。某一日,周游正常出任務,不料死者竟然是父親。
父親被毒殺,死后還慘遭割舌頭。兇手疑似在現(xiàn)場留下一張拓寫的碑文,碑文的文字來自雙塔市的南塔石碑。兒時周游與父親就生活在雙塔市。為調查父親命案,周游亦回雙塔。
兩條線在雙塔匯合,共同牽涉到一段發(fā)生在1991年雙塔的林場往事。簡單地說,1991年的命案,導致了2017年命案的發(fā)生,《雙探》的內核是復仇。
固然《雙探》一開篇的綁架案和兇殺案,都是重大案件,但不少觀眾絲毫不覺得它有緊張感,戲劇張力嚴重不夠。
這首先可能是主創(chuàng)者的有意為之。他們沒有太迷戀于強情節(jié)、強沖突,而更著力于表現(xiàn)一種“日常性”,即一個很普通的警察突然就遇到了一個很不普通的案件。因此,敘事上他們追求一種“松弛感”,除了案件以外還想表現(xiàn)出日常的隨性。這是文藝型導演和文藝型監(jiān)制的偏好。
這當然并無不可。只是,并不是所有的日常都值得“入戲”,判別標準就在于,它是否作用于人物塑造、氛圍營銷或主題烘托,否則它只是無關緊要的情節(jié),是流水賬,是拖沓、懶散與冗長,也就是俗話所說的“廢戲”。
就像劇情一開篇,李慧炎倒夜壺以及和鄰居聊天,北京胡同里老百姓的生活味兒倒是體現(xiàn)出來的,營銷號幾乎是一片夸。我倒覺得這是一種創(chuàng)作迷思,好像日常了就“高級”了,問題是,這段戲體現(xiàn)出李慧炎的職業(yè)屬性和能力嗎?如果說是為了交代基層民警的生活條件和經濟狀況,裝個馬桶就能落到向同事借錢的地步,那警察遇到騙子同樣無能為力是暗示后面為啥會幾次被綁匪痛打嗎?
《雙探》還有不少類似的日常戲展現(xiàn)李慧炎。他到了辦公室就跟同事閑聊幾句;孩子被綁架了還沒著落呢,他先去醫(yī)院看望同事,閑聊幾句;回辦公室跟同事接著閑聊幾句,看到被綁架女孩的父母坐在露天院子里等消息,他才表情凝重起來;打算去東北前他先回家給兒子包餃子,單親父親不容易啊,先安頓好自家孩子才有功夫找別人家孩子不是……
這個劇時常讓你忘記這可是在2017年的北京啊。暫且不論破案過程中的種種bug,比如四個警察包抄兩個劫匪(還帶著一個女孩),結果警車大搖大擺開過去,好像在提醒劫匪趕緊逃,最后也是警察被打暈,劫匪逃之夭夭;再比如監(jiān)控系統(tǒng)如此發(fā)達,人販子輕松就逃到東北……單單這個綁架案發(fā)生后,警察的反應就頗為“失真”。一個孩子光天化日之下被綁架,結果拍得像是錢包被偷了一樣,警察的專業(yè)嚴謹哪里去了?緊張感和戲劇張力從何而來?看過關于派出所的紀錄片嗎,警察抓違法施工都先布控呢。
戲份來到東北,“東北美學”是營造出來了,但懸疑推理的智商依然掉線。三個北京警察到東北地界辦案,不等當地警察,人生地不熟直接深入茫茫雪原。這是為制造困境而制造困境。
警方鎖定屠夫白石舟有殺人嫌疑、也有綁架孩子的嫌疑,警方予以拘留,他們有24小時的審訊時間。結果呢,警方不查白石舟的冷凍車、不去他的屠宰場和冷庫做詳細取證(已得知死者是被急凍而死的),鏡頭全在拍李慧炎與白石舟的“對話”,對話玄之又玄、廢話連篇地你來我往,但幾乎沒有智力角逐與心理搏斗。
而就在警察沒什么信息增量地尬聊時,孩子在白石舟的冷藏車里凍著。
李慧炎與白石舟的對話都快成了“廢戲”?!峨p探》有不少類似的戲碼。不少實力派演員到劇中客串,但角色可有可無。從李乃文、陳明昊到張國強、邢佳棟莫不是如此。曾美慧孜也有點被浪費了。
劇中出乎意料、扣人心弦的強邏輯推理幾乎沒有,案件的搭建只能靠巧合。就比如小女孩就那么湊巧被老七給碰上了——這得是幾十萬分之一的概率吧。更不必提大結局了,熬了16集,但懸念揭曉疲軟無力。
我很認同網友的一句調侃:“這案子要讓《重案六組》季潔來辦,估計也就一集破案?!痹趹乙啥虅∈芘醯谋尘跋拢峨p探》的創(chuàng)作路徑需要更多“檢討”:文藝腔調不代表就是高級了,大量拍攝吃飯聊天的閑散戲碼也不代表就是“日?!?、就有格調,一個扎實的故事才是懸疑劇的根本。
《雙探》在豆瓣雖然營銷用力,但超點大結局后,16集總共1.3億的總播放量(包括各種預告、花絮等),代表了普通觀眾的態(tài)度。
——首發(fā)澎湃新聞·有戲,豆瓣版略有調整——
最近在追騰訊剛出的《雙探》,已進入新一輪的卡點等更新模式,講真,懸疑劇是國產劇里不太容易踩雷的題材,但也相對更難突破,因為精品劇太多,但這部《雙探》仍舊有驚喜。
雖然在制作、劇本和演技方面,《雙探》都給出不錯的答案,甚至時隔11年又集齊《我的團長我的團》的經典陣容,光刷一波情懷都能圈不少老粉。
但《雙探》真正的魅力卻在技巧之外,回歸到創(chuàng)作的本質,讓我們順其自然去思考:看這樣一個非普通生活、獵奇向的故事究竟是為了什么?我看完竟然有種當初追《東城夢魘》的感覺,案件不再是重點,懸疑也不是,而是滿足擼劇愉悅之外,還能留下點什么。
《雙探》開局就打破傳統(tǒng)懸疑劇的敘事節(jié)奏,想想看,現(xiàn)在我們觀劇大多都是手機模式,可以開會員去廣告,可以開倍速,甚至可以花錢買超前點播,幾天就能追完一部劇,甚至有些人還會直接刷短視頻解說,幾分鐘就能知道一部劇講了怎樣的故事,在這樣一個快節(jié)奏的大環(huán)境下,一部劇如果第一集甚至前十幾分鐘抓不住觀眾,就會被淺嘗輒止的口水定性為爛劇,特別是懸疑向的類型,開局定乾坤幾乎是剛需,所以太多劇淪為所謂高開低走的吐槽。
觀眾越來越沒耐心,追著市場風口走的影視主創(chuàng)們也越來越焦慮,什么火拍什么,一部劇火了大家都一窩蜂去復制它的成功模式。但某種意義上,影視劇本該是跟書籍、音樂、繪畫一樣,是一種新生代的藝術形式,怎么可能大家都用一套邏輯來講故事?從這方面來看,《雙探》小火燉湯的敘事風格,沒點情懷是支撐不住的,即使這部最后無法大爆,起碼我們也有一部可以媲美《冰血暴》、《黃?!返葒鈨?yōu)秀影視作品的懸疑類型劇。
第一集雖然也交代了雙線故事的兩條導火索:范曉媛被綁架和周父被殺害,但只一筆帶過,跟李慧炎改私廁挖壞了胡同的路被街坊各種嫌棄,范曉媛與李根上學體檢放學下館子的日常,周游跟殯儀館同事工作的情況等劇情幾乎是平均占比。而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主要人物的性格就立起來了,李慧炎不再是臉譜化的英雄,而是接地氣的刑警形象,他因修私廁被街坊嫌棄,問同事借錢被擠兌,都證明這個人物沒有職業(yè)濾鏡,李慧炎首先是一個特別普通甚至有點慫的中年男人,其次才是一個刑警。而明明連填水溝的錢都得借,但還是力拒了范曉媛父母的好處費,一個小細節(jié),小人物李慧炎大的一面就立起來了,為他后來出生入死千里追兇的行為埋下伏筆。周游方面,與父親一個疏離的電話,看似毫不相關的拆穿一對夫妻偽造老父死亡證明的一個插曲,既把周游專業(yè)、冷靜又陰郁內斂的性格表現(xiàn)出來,也通過周父家的一張畢業(yè)照、一個電話為30年前的案件埋下伏筆——周游為什么不愿意去醫(yī)院上班,選擇殯儀館這種不體面的工作?同時也巧妙串起李慧炎、周游兩大主角,讓李慧炎了解周作為半個法醫(yī)游的專業(yè)能力,為后續(xù)雙線交叉提供可能。
這些如果換做傳統(tǒng)懸疑片的快節(jié)奏敘事,可能只能用人物對白甚至旁白字幕等簡單粗暴的方式去表現(xiàn)人物性格,很難有這種豐富的鏡頭語言,去細致著墨烘托人物前史、關系鋪墊及后續(xù)情感。而這種愿意拒絕迎合市場,主動慢下來講故事,是以挑戰(zhàn)觀眾審美習慣為代價的,《雙探》的主創(chuàng)不可謂不大膽,這種選情懷棄流量的努力值得被看見。
這劇我完全沒開倍速,一口氣刷完六集,發(fā)現(xiàn)節(jié)奏還是快的,哪怕有很多看似慢慢悠悠的閑散敘事,都能巧妙收回來。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雙探》的每一集都是首尾呼應的,開頭拋出的懸念,單集結束時都會給一個交代。最關鍵是一再推翻觀眾的揣測,雖然單看某段情節(jié)可能進展緩慢,但整體來看懸疑點一直在快速迭代,不斷推陳出新的,用這種推翻又重建、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懸疑推理,去消解前期情節(jié)鋪墊的慢。例如綁架范曉媛案的依次出場人物巴爾斯、那海、王重、老七等反面人物,每一個出場時都感覺是狠角色,但依次落網或者“被拆”了,案件還是迷霧重重,甚至背后大佬一直沒有正式露面,而又通過范曉媛與白石舟、周游與女守林員、女守林員與冰姐之間的關系,把范曉媛被綁架案與周父被殺案并行的雙線巧妙串聯(lián),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不僅案件有重疊、時間線也是橫跳三十年的,這些都屬于普通觀眾可能很難意識到的拍攝技術難度,但隨著劇情的推進,很多人開始對后續(xù)故事發(fā)展充滿期待,就是劇集質量的最大明證。
我最喜歡《雙探》里對反面人物的刻畫,真的特別怕某些懸疑劇里面的瘋批反派,其實最罪大惡極的壞人也是有他的理由,沒人天生是壞蛋,可惜很多懸疑劇為了追求視覺沖擊,會塑造越來越恐怖的人設,把重點放在展現(xiàn)惡人是如何作惡的,而忘記首先把他當做一個人,去充滿人文關懷地去探索何以至此,何以令一個曾經擁有蘋果臉的可愛嬰兒,成長為這樣震驚世人的惡魔?這才或許才是我們追看懸疑劇的真正意義。
《雙探》這方面做的很棒,我特別喜歡里面白石舟這個人物,他與范曉媛的相處有種《這個殺手不太冷》的浪漫。范曉媛在林場逃亡初遇白石舟的防備,去而復返回到地窨子找白沙舟,以及第一次來到白石舟屠宰場的家的恐懼,到一起吃面條的信任,再到目睹白石舟搬運尸體的恐懼懷疑,情感轉變順理成章,甚至某種意義上是代替觀眾去認識白石舟這個復雜的惡人。在地窨子里心安理得地睡在床上時對范曉媛的冷漠,對范曉媛贈送奶糖的視而不見,剁肉屠宰工作時的野蠻,面對范曉媛不相信手機沒信號時的主動扔過去手讓她檢查,把老七凍死在冷藏室的狠辣,幫范曉媛燉湯煮面的溫情……白石舟的人設復雜到令人迷惑,所以當預告片中范曉媛在飯桌問他,“叔叔你殺過人嗎?”白石舟回答“我殺的都是畜生”,只憑這一句話,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原諒這個人物的惡,我們知道他是個惡人,但是也理解他作惡的原因。而巴爾斯、那海、王重等其他反面人物也并不是臉譜化的一味作惡,巴爾斯、那海綁架范曉媛去雙塔的一路甚至充滿黑色幽默,他們既會詢問范曉媛想不想吃燒餅,又會一起嘲笑范曉媛套話,沒有一味暴力耍狠,也不會降智去耍寶,為了幽默而幽默。特別是在林場雪原一場警匪追逐戲,巴爾斯、那海關于要不要放棄繼續(xù)追蹤,以及李慧炎關于狗熊的幻想或奇遇都充滿隱喻,人性的善與惡,在大自然面前多么渺小,只有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在延邊的實景拍攝,那些每一幀都適合截屏做屏保的東北雪原,甚至都不是為了炫技,而是一切以塑造人物性格、輔助故事完整性為導向,這也是把好好的故事拍成旅行宣傳片的某些影視劇值得反思的一方面。
以上就是關于《雙探》的前六集觀感,可能偏創(chuàng)作情懷一點,其實單從觀劇體驗方面,《雙探》也是一部合格的精品懸疑劇,故事走向播出六集依舊毫無頭緒,足夠燒腦,大尺度和動作戲都超過預期,值得一追。
靠兩位主演堅持到六集棄。在警方持槍、人數多于歹徒情況下被撂倒倆,不僅沒升級大案,只三人異地追捕毫無常識輕易進雪林,硬剛還不尋求當地警方協(xié)助,影視中抽煙喝酒屬抹黑人民警察形象降智就不算?小孩未完全脫險面對陌生人竟說“覺得還挺刺激的”…如此糟點太多,浪費演員演技。
演員都很行,但劇本不太行。
最大的感觸是,警察也是人,不非得都表現(xiàn)得如神兵天降一般,挺真實。雙主線并進,多人物聯(lián)動,場景真實,氣氛到位,廢話不多,劇情抓人,短小精干,演員也都在線,實屬不易。不得不說,東北那地界兒挺奇妙,搞笑帶勁暗黑也可。大雪茫茫的的老林子,不發(fā)生點兒啥都不像話!唯一瑕疵是大鵬有點硬拗。
有人一個勁兒罵編劇 我倒越看越滿意 警局插科打諢?玩笑開多了就是編輯部故事?tm服了 生活中的細節(jié)處理的相當好 也因此相當真實(看花絮應該是老段監(jiān)制提的諸多建議)北方邊境小鎮(zhèn)的警力實在有限 不是個個神探 這種情況惡劣的綁架案 警察落后一步在現(xiàn)實中是真實的 大鵬演的角色本生性多疑 這冰天雪地的陌生異地 黑惡勢力籠罩 探案條件惡劣 本身憑借蛛絲馬跡和曾美的人脈自己辛苦查到了殺父仇人 告訴警察 是警察自己審不出來(警察沒發(fā)現(xiàn)石碑就算拿著石碑去問也無濟于事) 總之 故事寫得相當精彩 人性的立意也很發(fā)人深省 反派的偉岸和酸楚 動機也令人思考法制社會的漏洞 諷刺人心丑惡 屠夫/收斂師/警察的三條線每一條都有完整的故事/情緒/出彩的配角戲 "雙探"之名巧在兩位偵探倫理價值不同 探案角度不同 可以說是合作
開頭的劇情較為緩和,笑點,打斗場面,驚悚刺激程度表現(xiàn)的十分老練,本就懸疑片來看,但并沒有感覺一直保持神經緊繃的感覺,該驚悚的時候驚悚,不經意的笑點也讓人感覺開心,看多了大鵬的喜劇片,這一次也感覺到了他不一樣的一面,不知能否還有第二部,期待!
無意間在騰訊看到的,本來對懸疑劇不太感興趣,但是我發(fā)現(xiàn)主演是段奕宏,就不由自主的看了一集??赐瓴虐l(fā)現(xiàn),不是我不喜歡懸疑,是我之前沒有看過這么精彩的懸疑。開篇是倒敘,講的多年前的兇案,埋下第一條線,接著鏡頭再回到現(xiàn)在,極具生活感的一系列畫面,與前面劇情形成強烈反差,但是仍然透露著神秘色彩。短短幾個片段,李慧炎似乎并沒有出現(xiàn)太多,但是每條線都與他密不可分。這種沒有強行突出主角地位,而是把角色自然融入到每部分劇情的劇,實在是太難得了!我吹爆《雙探》!
感覺浪費了演員,劇情跟過家家似的
看了一集都沒看懂是哪個年代,你說是現(xiàn)在發(fā)生的故事吧,還在住平房用公廁,你說是90年代的故事吧,人民幣都是新版的,手機都是智能的。禽流感年代也不戴口罩?東北老鐵下車不拔車鑰匙,警察追捕去送人頭,被綁架的小女孩居然一點求救意識都沒有,第一集簡直是集體降智,后續(xù)都不想看了。
不舍得跳雙探的片頭,做得真好看。
結尾太拉跨了,白瞎這么美的攝影,警察智商還不如干洗店老板,小女孩靠著超能力存活到結尾
你讓他先把手砍下來行不行。
三集棄。之前覺得隱秘的角落過譽,當市面上一眾懸疑短劇浮出水面,隱秘的角落成了當之無愧的贏家。
冒著熱氣的胡同,人來人往的早餐店,經典的28自行車,略顯笨拙的棉襖,這部劇真的很注重細節(jié),讓你感受年代的同時看不出來一點瑕疵,這么輕松的氛圍讓懸疑的劇情更加充滿了詭異感,讓人有探索下去的欲望。
直到救出孩子以后,我再也忍不了了,孩子快凍死了,還背著在寒風中狂奔,尼瑪沒有手?不會打120?不會就近找個暖和的人家等著救援?這什么sb腦回路?
配樂、演員可以,但是敘事剪輯、鏡頭語言不行,導演功力欠佳啊。一部好的作品(房子),是劇組所有工職人員出色表現(xiàn)制作出的高質量成果,尤其是劇本(好比建房子打的地基),演員再出彩,如果劇本質量不行(地基不穩(wěn)),(房子)遲早會坍塌。
老段的電影臉和妖孽演技,和大鵬的組合,再加上張國強、邢佳棟的兵團團建陣容,放在一個懸疑探案的故事里,在網劇里算是降維打擊了。現(xiàn)在的網劇越來越突破審美邊界,逼近電影質感,都說電影是短篇小說,網劇是長篇小說,雙探做到了,手機看電影不是夢,追起來。
做成網劇有點浪費了,就該拍電影。段奕宏一如既往厲害,這才是我想看的有質感的表演。段奕宏電影式演法真的吊打張國強和王胖子這種電視劇式大開大合的模式化演法了,胖子居然還說別人木有沒有搞錯。小女孩很靈很適合上大熒幕
這個本子弱爆了,劇情邏輯線哪也不挨著,最后就剩一個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
有段奕宏的鏡頭和沒段奕宏的鏡頭那就不是一部劇,完美的劃分開。這男人太迷人,和他始終如一的油頭。
雪原,罪案,前情往事,多線索交叉敘事。個人覺得風格借鑒美劇,又是繼《暴雪將至》之后的中國東北黑色電影(?。9?jié)奏推進很快,生活細節(jié)部分又做了深挖。北京胡同部分極接地氣,操著東北方言的配角們也個性鮮明。張弛有度之下,演員表演的細節(jié)得到了放大,在審查制度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對身體(血腥)的展示冷靜而極致,恰與東北的雪原形成并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