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世界電影鑒賞——《上升》
本片用準確、豐富的電影語言表現(xiàn)了兩個主人公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的不同選擇。當面臨這樣的選擇的時候,對他們來說,沒有第三條道路,不是榮譽地死去就是卑微地活下來。索特尼柯夫和雷巴克作了迥然不同的選擇,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差別非常鮮明,因而,導演決定把影片拍成黑白片,以此來突出對比度。
影片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了嚴酷的戰(zhàn)爭年月的悲劇氣氛:在一片白雪皚皚的地平線的邊緣,似乎是從地底下鉆出來了一群黑簇簇的人影,他們奔跑著,男人的聲音在喊著:“德國人!”隨著女人的聲音喊:“討伐隊!”這些靜態(tài)的、緩慢的鏡頭立即被迅速轉(zhuǎn)換的短蒙太奇鏡頭所取代了:畫面上相繼出現(xiàn)了女人、孩子、傷員。影片完全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節(jié)奏,攝影機的轉(zhuǎn)動是很準確的,沒有攝入任何多余的東西,甚至樹木,從雪底下冒出來的光禿禿的灌木叢也沒有多拍。畫面上出現(xiàn)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含意深刻,有的細節(jié)可以發(fā)展成為一個獨立的故事,有的細節(jié)具有強烈的表現(xiàn)力和震撼力。例如:一只在嚴寒中凍僵的男人的手艱難地拿著一只勺子,細心地往孩子的嘴里喂潮濕的麥粒,突圍出來的這支游擊隊生活中的細節(jié)描繪對于戰(zhàn)爭的表現(xiàn)遠遠要比另一些用過多的象征手法的影片豐富得多。接著,影片又用搖鏡頭表現(xiàn)了人們一張張的臉:男人、老嫗、孩子們都小心翼翼地吃著自己手掌上的那一份麥粒,唯恐會掉一顆在雪地上。
如果沒有戰(zhàn)爭,他們的人生或許就是另一幅景象。因此戰(zhàn)爭片的內(nèi)核一定是反戰(zhàn)。人物的刻畫一定是復雜的,面對生與死的考驗,無論誰都不能給別人的抉擇下定義。
索特尼柯夫瘦長個子、病弱、不停地咳嗽,他去執(zhí)行任務(wù)是靠堅強的精神力量支撐著;雷巴克則很健壯。當游擊隊的隊長派遣他們兩人到附近的村莊去弄糧食時,他們從人群中走了出來,攝影機用遠景拍攝他們,起先,看不出他們有什么區(qū)別。當他們沿著積雪的道路走去時,觀眾可以看到兩個人留在雪地上的腳印不一樣:索特尼柯夫的腳印淺,說明他身體虛弱,雷巴克的腳印深,顯示他的腳步有力量。影片據(jù)以改編的小說中,通過主人公的回憶和內(nèi)心獨白展現(xiàn)了他們的性格,影片則通過畫面所展示的事件反映了他們不同追求。
他們兩人形體上的差異觀眾一下子就看到了,但他們的精神品格的懸殊卻是在嚴峻的考驗面前才顯現(xiàn)出來的。影片作者沒有簡單化地把雷巴克處理成一個“叛徒”的形象,一開始,他也是一個英勇的游擊隊員,能想方設(shè)法地完成任務(wù),也能關(guān)懷備至地照顧病弱的伙伴。影片細致具體地表現(xiàn)了雷巴克對索特尼柯夫的“情誼”:路途上,雷巴克告訴索特尼柯夫,他最害怕獨自一人去執(zhí)行任務(wù),即使是最輕易的任務(wù),他去打一百次仗都可以,但必須在隊伍中。他聽到索特尼柯夫咳嗽不止,就拿出自己的毛巾關(guān)懷地給他圍在脖子;告訴他把積雪含在嘴里可以止咳;掏出口袋里僅剩的麥粒給他吃;教給他應(yīng)如何從別人那里弄一頂帽子來戴上。索特尼柯夫受傷后,雷巴克拖著他在雪地里爬行,還替他包扎腿上的傷口。尤其令人感動的是:當索特尼柯夫的頭發(fā)凍結(jié)在樹上時,雷巴克呵著熱氣把他的頭發(fā)一根根地從樹上掰開。這一切描繪本來應(yīng)該說明他們兩人是生死與共的戰(zhàn)友。但事情恰恰不是這樣,當他們兩人躲在捷姆契哈家的閣樓上,敵人來搜查并舉槍要向閣樓掃射時,他們兩人的差異才表現(xiàn)了出來:索特尼柯夫決定不吭一聲,寧愿自己中彈身亡,也不想連累捷姆契哈,雷巴克則喊著“不要開槍”,束手就擒。這場戲說明:索特尼柯夫雖然病弱,但他在精神上是很有力量的,他準備承受一切,他相信他能夠承受一切;雷巴克身體健壯,但在精神上卻是懦怯虛弱的。
影片作者不想把雷巴克處理成一個喪盡天良的“叛徒”,只想恰如其分地將他表現(xiàn)為一個貪生怕死的膽小鬼。他能不怕艱苦地去執(zhí)行任務(wù),但他經(jīng)不起生與死的考驗,當他必須在生命與良心之間作出抉擇時,他選擇了生命。他的內(nèi)心也不是沒有斗爭的,影片中有兩場他設(shè)想自己逃跑的戲準確地表現(xiàn)了他的心理活動。一場是他和索特尼柯夫、捷姆契哈被捕后,投靠敵人的內(nèi)奸斯塔斯用雪橇把他們送往偽警察大院的途中,影片用具體的畫面表現(xiàn)了雷巴克想象中的逃跑情景:他從雪橇上跳下來朝前奔跑,身后立即響起了一陣槍聲,他中彈倒下了。他預見到想象中這樣的場面,就乖乖地坐在雪橇上不動了,在這里,他不敢逃跑,也是由于怕死。另一場戲是:當索特尼柯夫等四人被絞死后,斯塔斯把他從刑場帶回偽警察大院去當警察,在刑場圍觀的人群中,有人低聲地罵他是“猶大”,他的心情也并不好受,途中,他又一次想象自己逃跑,但又是被擊斃的下場,求生的欲望使他順從地當了偽警察。相反地,在影片中,索特尼柯夫的內(nèi)心沒有太多的斗爭。他有堅定的生活信念,愛憎分明,當他誤以為村長是敵人的狗腿子時,他曾想開槍打死他,因為,戰(zhàn)爭最初年月的困難,備受圍困的游擊隊的嚴酷生活都使索特尼柯夫變得殘忍起來,他認為同情壞人也是一種弱點,他是毫不妥協(xié)的。索特尼柯夫的身體比誰都弱,但他相信自己能承擔一切,影片把他的形象處理成基督那樣,為了拯救別人,他甘愿被釘十字架,他勇敢地護衛(wèi)了捷姆契哈,他們剛被押解到偽警察大院時,他就把斯塔斯塞在捷姆契哈嘴里的破布拽掉,為此,他自己挨了重打。臨刑的那天早晨,他要求見波爾特諾夫,聲稱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一個人干的,與其他幾個人無關(guān),要求波爾特諾夫把他們都放了。雖然他未能營救捷姆契哈、村長和那個猶太小姑娘,但他們都從他身上汲取了力量,望著他眼睛,捷姆契哈止住了哭喊,他們都勇敢地就義了,是索特尼柯夫把人的尊嚴還給了他們。對于雷巴克,他曾經(jīng)感謝他對自己的幫助和照顧,但當他聽到雷巴克已答應(yīng)當偽警察時,他狠狠地打了這個共過患難的戰(zhàn)友一記耳光,望著他的眼睛,感到自己對他是這樣的陌生。當索特尼柯夫走向絞刑架,登上絞索下的板凳時,雷巴克伸手去扶他一把,索特尼柯夫卻鄙視地把他推開,他不需要雷巴克幫助他走向死亡。
影片通過索特尼柯夫最后的目光表現(xiàn)了他告別人間時的心情,他最后環(huán)視了一下周圍:那些家宅旁的菜園,默默地望著他的老大娘老大爺們,一個小男孩臉頰上流下的眼淚,還有那家鄉(xiāng)的一望無際的土地……
本片的群眾場面不多,但有一場戲處理得很感人:索特尼柯夫等人被押往偽警察大院的途中,當他們乘坐的雪橇經(jīng)過人群時,通過索特尼柯夫的眼睛,觀眾看到:正在玩耍的孩子把頭扭過去了;手中拿著桶的年輕的女人站在臺階上呆住了;憂傷的老頭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望著雪橇漸漸遠去。他們似乎都和索特尼柯夫的目光遙相呼應(yīng)。
“被蹂躪的村莊”的形象在影片中表現(xiàn)得令人觸目驚心,索特尼柯夫和雷巴克本來要去弄糧食的那個村子被敵人搗毀了,觀眾從畫面上看到:破損的爐灶里有一面鏡子,院子里的繩子上還晾著幾件衣服,這景象使人感到生活剛從這里消逝不久,甚至屋子的主人公呼吸的余溫還留存在空氣中。關(guān)押索特尼柯夫等人的地窖的惡劣環(huán)境也表現(xiàn)得非常準確,影片作者僅僅用索特尼柯夫身旁爬滿耗子這一點就說明了這地窖如同地獄一般可怕。
索特尼柯夫受審訊這場戲很長,主要是為了表現(xiàn)善與惡的較量,波爾特諾夫認為所有的人在皮肉的痛楚面前,都會顯得軟弱無力,經(jīng)過嚴刑拷打也都會失去人的面貌。因而,當索特尼柯夫受刑后昏死過去時,波爾特諾夫看了他一眼,他相信自己的看法是對的。但第二天,當他看到索特尼柯夫毫不畏懼地走向絞刑架時,他的內(nèi)心卻畏懼了。索特尼柯夫的形體雖被消滅了,但他的精神卻得到了升華。
影片結(jié)尾,雷巴克在偽警察大院的廁所里用褲腰帶當絞索,試著把頭往里套這場戲嘲諷地說明雷巴克雖然活了下來,但他的心情也不會是平靜的,他會經(jīng)常受到良心的譴責,會暗暗地拷打自己的靈魂,他在死亡面前的退卻與投降會永遠折磨著他。
雖然是反面人物,但卻是鮮活的形象。面對生命他選擇珍惜,背叛信仰,但精神的痛苦卻永遠伴隨。
本片達到了紀實性和傳奇性的較好結(jié)合。觀眾可以從中感受到影片作者愛憎分明的態(tài)度:對敵人切齒痛恨,對真誠的愛國者充滿著熱愛。
2 ) 高大全的冷酷
死人一樣的眼神和表情,在高大全的指導下成為畫面的主旋律。
不過,可以看得出,俄國人和那個冰天雪地一樣的冷酷。
英雄?他們對外族也是毫不容情的。
他們的土地是哪里來的?
我感覺,即使是這部前蘇聯(lián)影片,也能反映出俄國人的這種冷酷本性。也就不難解釋今天的俄國光頭黨了。
紅軍,游擊隊,對老百姓,也許有時候比德國人更卑鄙和殘忍。
史達林對他的戰(zhàn)友和人民,也未必有元首仁慈。
不過,片子里那個小姑娘真的很可愛。就是那個婦女的大女兒。而后來出現(xiàn)的小孩,都表演的有些造作。估計是前蘇聯(lián)的那些少年藝術(shù)團之類出來的吧。
那個小姑娘,真的很可愛,很美麗。
3 ) 兩難處境的最佳選擇
被俘游擊隊員面對真正兇惡的敵人,他的惡毒在于根本不在乎被俘者自身的死活,而要讓他在林子里的戰(zhàn)友和救助自己的無辜居民之間選擇他們的生與死。如果是你,你選哪個?
游擊隊員在刑場上對將被自己犧牲的婦人說,“原諒我”,那是原諒你帶給她的天崩一般的絕望嗎?我認為不全是??赡芨嗟氖窃徦麤]有在這個令人發(fā)瘋的局面中做出最佳選擇。
那么最佳選擇是什么?電影中已經(jīng)給出了答案:在中彈后,他奮力脫掉靴子,絕不留存僥幸逃脫的一點點幻想(當時誰也不能肯定一定不能逃脫),一槍干掉自己。機會稍縱即逝,你對自己不狠一點,后面的事就可能讓你后悔你曾經(jīng)來到過這個世界上。
戰(zhàn)爭是殘酷的,敵后游擊戰(zhàn)尤其殘酷,因為游擊戰(zhàn)是不講任何規(guī)矩的無底限掙扎,游擊隊和征討隊都一樣時刻在摧殘自己的人性。游擊戰(zhàn)是戰(zhàn)爭領(lǐng)導人的戰(zhàn)略選擇,但對被選中進行角斗的人和不幸被動卷入的人,絕對是無限放大的災(zāi)難。真不明白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作家、編劇、導演要為游擊戰(zhàn)--人類犯下的頂級罪惡去唱贊美歌或者發(fā)掘某種自己臆想的高尚,這些人是否太變態(tài)了?
4 ) 我開始焦慮了
焦慮是一種常人都會不時發(fā)生的情緒,最近看了蘇聯(lián)女導演舍皮琴科的兩部電影,就展現(xiàn)了不同環(huán)境下的兩種焦慮,兩相對比,頗有些意思。
《翱翔的女飛行員》中,女主人公佩察克西娜一上來就給人以成功女性的印象,身為職業(yè)學校校長,又是人民代表,廣受尊敬。但是,同時,這個女人的生活又顯的枯燥,她不近人情,帶著神經(jīng)質(zhì)特征,對身邊的人過于苛刻,對于旁人的示愛不知所措。片中,一個細節(jié)表現(xiàn)了她的焦慮和渴望變化的心情,她正像往常一樣削著土豆,突然醒悟到“為什么有人會在周日削土豆呢?飯館是用來干嗎的?”,于是,她扯下圍裙,四處尋找飯館,平時矜持的她也進入了煙霧繚繞的小飯館,她又帶著蛋糕去看女兒,又去博物館閑逛。在與他人的接觸中,她總是顯的與環(huán)境格格不入,常常發(fā)出無奈的笑聲,而影片也漸漸揭示她的過去,她曾經(jīng)是一個女飛行員,是一個戰(zhàn)斗英雄,有當年的愛情,也有戰(zhàn)友死去留下的創(chuàng)傷。激情的歲月已經(jīng)遠去,雖然她成為了有頭有臉的人物,但是生活卻愈加顯的庸庸碌碌,大地的生活遠不如天空中自由,于是她突然醒悟,試圖自由的去感知社會。本片的節(jié)奏感讓我想起了另一位女導演的作品,瓦爾達的《五點到七點的克萊奧》,同樣的帶著突然的身份焦慮,同樣帶著對自我的重新認知。不過不同的是,克萊奧是獨立性的認知,而一副女強人形象的佩察克西娜則是超我的精神的升華。影片最后,她來到飛行學院,進入飛機,架機翱翔于天際,那飛機旋轉(zhuǎn)拍下的大地的鏡頭很美,很自由,佩察克西娜的心靈伴隨身體的高度上升,以此將焦慮拋灑在云間。
如果說佩察克西娜的焦慮是生活中不甘平庸的焦慮,那么《升華》中,則是實實在在的道德焦慮。故事的背景是蘇德交戰(zhàn)時期,一支游擊隊派出索特尼科夫和雷巴克前去尋找給養(yǎng),途中,索特尼科夫負傷,兩人尋到一處民房躲藏,但是最終還是被俘獲,包括他們躲避的民房的一家人也被一同抓走。接下來便是充滿了煎熬的歷程,本片不是那種全盤展現(xiàn)英雄主義形象的電影,而是直白的表現(xiàn)人的懦弱和恐懼。在敵營中被關(guān),被審,直面可能的死亡,無疑是種容易讓人焦慮的困境,片中,負傷的索特尼科夫顯的更為平靜,堅持不出賣戰(zhàn)友,他心中焦慮的是因為他們會讓那家無辜的人受禍。而最矛盾的則是雷巴克,在戰(zhàn)友負傷后,他堅持不拋棄,在被抓后起初也堅持立場,但是漸漸的他顯的焦躁不安,面對審訊和威脅,他漸漸開始妥協(xié),面對索特尼科夫質(zhì)疑的目光,他更是絕望般的呼喊“我要活著,我要活著”。雷巴克是一個承受著道德焦慮的人,他沒有如索特尼科夫那樣堅定的站在自己與德軍斗爭的事業(yè)的一方,也沒有如片中那位俄羅斯審訊官一樣心安理得的站在投敵賣國的一方,而是在高尚的堅持和卑微的求生間掙扎,面對戰(zhàn)友他內(nèi)疚,面對絞索他恐懼,終于在即將踏上死亡時,徹底崩潰,當索特尼科夫面對敵人大義凜然的說出“我有父親,母親,還有我的祖國時”,雷巴克卻哭喊著“我與此事無關(guān),我會告訴你實情”,加入了偽軍警察隊伍,目睹了戰(zhàn)友和收留他們的一家人被絞死,而他的內(nèi)心依然無法安然,在試圖自殺失敗后,他只能眼含熱淚,望著遠方,或許已經(jīng)看到他一生注定無法休止的焦慮和內(nèi)疚。
兩種焦慮,發(fā)自不同的環(huán)境,一種是在平靜的年代下,平淡生活中突然涌出的焦慮,那時,如佩察克西娜一樣的人希望的是激情的生活,一如她戰(zhàn)爭年代在天空翱翔的歲月。另一種是在戰(zhàn)爭中,在生死考驗下,渴望活下去的焦慮,在背叛戰(zhàn)友后,渴望救贖和平靜的焦慮,這是一種事關(guān)道德底線的煎熬。我們總會焦慮,或許也是生活中,突然想打破常規(guī),比如老是宅在家中的,突然想去郊外游玩;老是在外應(yīng)酬的,突然想靜下來在家中自己做做飯,這是一種渴望改變的焦慮,它讓我們主動去尋找生活的另一面,而這,常常讓生活更美好,它讓我們向上。而同時,我們又常常做些讓自己時候后悔,懊惱,悔恨的事情,心中常常生出道德上的焦慮,而這往往會讓我們?nèi)パa救什么,事后有意作些有益他人的事情來尋求自我的救贖,而這,常常讓我們不至于墮落太深,它防止我們向下。焦慮,人類必然存在的情緒,一種讓人不適的情緒,但是往往這個時候,我們能更內(nèi)省,更客觀的與自己對話,對自己真誠和坦率些,或許,我們能重新尋得心靈的平靜,同時在精神上達到又一次的升華。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740288cb6081ebf553664f5e.html 5 ) 紅色末日
很多評論都說了這個片講的是關(guān)于人性的問題,不過我覺得,如果尋根究底,其實這還是一部政治片
為什么非得說它是部政治片呢?我總結(jié)了一條定律,那就是一部片子擁有政治背景,或者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存在政治沖突的特定的時期,那它絕對就不是一部沒有任何政治企圖的電影,即使很少,那也是必然存在的
故事背景發(fā)生在二戰(zhàn)。那么按照我的理論,這個片子肯定就不是單純講人性的,而是肯定擁有其政治企圖的了
那么在有這個觀點的基礎(chǔ)下,我們在來分析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
眾所周知,二戰(zhàn)期間德軍的東線戰(zhàn)場是和蘇聯(lián)人開戰(zhàn)的。一般的反映東線戰(zhàn)爭題材的片子,不論什么題材,蘇聯(lián)和德國始終是針鋒相對的,但是,此片一個很特殊的地方是,蘇奸的作用卻被放大了
一部電影的任何一個設(shè)置都不可能是沒有意義的
1977年是冷戰(zhàn)的高峰期,背叛兩個字對于蘇聯(lián)而言是如此的敏感,但在這部電影里幾乎有整整一半的時長里,蘇奸幾乎無處不在
那么這意味著什么呢?
在影片中段,那個質(zhì)問男二的白軍官員是一幅徹底的小人嘴臉,他欺凌俘虜,諂媚德軍,而且展現(xiàn)出幾乎不存在任何信仰,幾乎不存在任何憐憫的冷酷形象,再加上他身居高位,我們可以由此推斷出他是一個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可以做出任何事的人
那這樣的人出現(xiàn)在一部蘇聯(lián)影片里,不難讓我們聯(lián)想到他代表著的是什么
沒錯,完全的功利主義者,沒有比他更適合代表資產(chǎn)階級的了
或許在當時蘇聯(lián)人眼里,這個人符合他們對資產(chǎn)階級一切惡的想法。但這個資本主義化身的人,卻是一個蘇聯(lián)人
影片的兩個男主,也代表兩個不同的意向
男一這個人存在一個人基本的善與惡,似乎只是把共產(chǎn)主義當成一種并不解饞的面包,這個人的面包有很多,餓的時候,他都會找出來啃一啃,就和我們所有人都一樣
身為一個普通、怕死的人,男一所作出的是大多數(shù)人都會做出的選擇
但男二卻是一個標準的共產(chǎn)主義信奉者,無產(chǎn)階級的戰(zhàn)士,在影片開始這并沒有體現(xiàn)在他被抓住后,這個身份開始凸顯出來
他是那么的忠心耿耿,為了黨可以決意赴死。與他相比,那個僅僅為了活命的男一是那么的卑賤,就如同一只茍且偷生的老鼠
但是,男一只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罷了
在此之前,男一始終照顧著男二,不離不棄,看似高尚,其實這只是展現(xiàn)他作為人本身的善意罷了
所以,在這之后,他再次作為一個人,選擇了活命,這也是他作為人的本能罷了
所以,男一代表的就是蘇聯(lián)的老百姓
在叛徒的脅迫下,男一選擇了妥協(xié),最后被自己折磨的半死不活
根據(jù)以上全部的分析,那么影片的主旨大意似乎就明了了,通俗點說:其實就是在現(xiàn)時與美帝的拉鋸戰(zhàn)中,誰要和走資派和外國人同流合污,背叛的共產(chǎn)主義,不但會被所有人唾棄,自己也會受到良心的巨大譴責
好了,看來這個隱喻就是這些了,不過這部片子想表達的僅僅只是如此嗎?
我認為不是的
首先還是背景,這部片子除了開頭的紅軍和前半段的村民外,剩余的部分除了德國人就是俄奸。而開頭紅軍的隊伍陷入困境,狼狽不堪。為什么如此的渲染出一幅近乎垂死掙扎的情境呢?
我認為,導演想要營造的是一種末日感,一種社會主義最終被資本主義擊敗的末日感
在這種情況下,自然遍地都是俄奸了
為什么要如此的展現(xiàn)叛徒在電影中的重要性?很顯然,在當時的俄國,這樣的人可能不是很多,但起碼他們的言論已經(jīng)和電影中他們出現(xiàn)的篇幅一樣——幾乎無處不在了
其中,那個徹底功利的白軍官員倒映的是77年的蘇聯(lián)最恐懼的事
這件事就是,蘇聯(lián)被美國擊敗,之后蘇聯(lián)作為社會主義老大哥,甚至社會主義國家的身份會土崩瓦解
當然,這部片子本身是屬于詩性電影,所以想表達的東西也不乏一種夸大的成分,但至少,像片中白軍這樣的走資派是存在的
而男一受到走資派的脅迫,為了活命,他只能成為他們中的一份子——因為他只是一個普通人,就像所有的蘇聯(lián)百姓一樣
蘇聯(lián),一個由信仰構(gòu)建起來的國家,而這片土地的主人,這個國家的百姓,究竟對社會主義抱有什么樣的看法呢?
如果他們也僅僅因為脅迫,而徹底的拋棄自己的國家呢?
似乎男二的存在,還是預示著,蘇維埃的思想還是后繼有人的
但是,男二的死也表現(xiàn)出了導演的顧慮,畢竟信仰是空泛的,為了信仰值得犧牲那些無辜的人嗎?
蘇聯(lián)的本質(zhì)是信仰,但信仰終究是抽象的,單靠一種抽象的東西,能長期與資本世界抗衡嗎?
導演的傾向是傳統(tǒng)的,但她對未來卻是悲觀的,或許她認為,這件事也許是不可能的,至少在國內(nèi),那種鐵板一塊的思維模式已經(jīng)被打破了,走資派的抬頭預示著資本主義在思想上已經(jīng)占據(jù)了上風
這種深深的憂慮,反映在了開頭迷失在森林中的紅軍,之后迷失在雪地的兩個男主,最后迷失在人性與道德邊緣的男一上
結(jié)尾男一近乎崩潰地沖著眼前白茫茫的景色吼叫,他面對的,不只是一片雪,還是蘇維埃的未來
如果有一天,末日到來,蘇維埃紅旗能否屹立不倒
而如今,這個問題已經(jīng)不存在了
6 ) 《上升(Восхождение)》:一個叛徒的誕生【第27屆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
《上升(Восхождение)》:一個叛徒的誕生【第27屆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
上升 Восхождение (1977)
本片獲得1977年第27屆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
電影講述二戰(zhàn)期間兩個蘇聯(lián)紅軍被俘前后的故事。一支蘇聯(lián)紅軍游擊隊派出兩名士兵去尋找食物,一人是英勇的男主角,一人是寡言的炮兵。兩人途中看到了被屠殺的人們,發(fā)了一番感慨。之后兩人見到村長,男主角知道他與德國人合作想要擊斃他,但最后只是殺了他家一只牲口。從村長家走后,兩人遭到德軍襲擊,炮兵腿部中彈,這使得他想要自殺。但是英勇的男主角將他背走,并來到一戶人家避難。兩人剛剛見到女主人,德國人就出現(xiàn),很快發(fā)現(xiàn)了兩人,并抓走了女主人以及兩人。他們之所以被發(fā)現(xiàn),是因為男主角在槍的威脅下投降。德國人押送他們時,男主角曾想要逃跑,但害怕被殺沒有行動。幾人到達后,炮兵遭到嚴刑拷打死不招供,但男主角卻交待了一切。在牢中,男主角要炮兵妥協(xié),保留性命最重要,這讓炮兵很氣憤,罵他是叛徒。第二天,德國人開始行刑,怕死的男主角提出加入德國人的隊伍,長官同意了。這一次,男主角成為了真正的叛徒。稍后,男主角和其他德國人一起將四個人絞死。最后,男主角無法承受良心的譴責,想要自殺,卻沒有成功,徹底崩潰了。
這部電影看完好幾天了,今天才來寫。原因很簡單,我變懶了,真的。一天一部電影寫得我好辛苦,而且最近總是看藝術(shù)片,實在提不起興趣。但是一部不寫就落下一部,還是要繼續(xù)?。?br>
不過這部電影我沒什么可寫的,因為影片主題就是我標題的名字:一個叛徒的誕生,關(guān)于這個主題,網(wǎng)上已經(jīng)有人寫的很詳細了。既然我提不出新觀點,還寫什么呢?只簡單說一下。電影主要是描述一個英雄似地人物,是如何在死亡的威脅下妥協(xié)叛變的,以及叛變后在良心譴責下的崩潰。概括來說,電影挖掘了人性,展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陀^來講,這是一部有著深刻主題的電影,不過因為我自己的心情原因,對本片我喜歡不起來。
此外,關(guān)于男主角的蛻變,電影描述的并不深入。它只是描繪了男主角的變化,但深層原因沒有分析,這大概就是編導留給觀眾們的思考吧。在我來看,有兩個原因讓男主角成為叛徒,一是缺少忠誠的信仰,也就是對自己奮斗事物的不堅定;二是沒有良好的性格品質(zhì),比如堅強、勇氣等等?;谶@兩個原因,男主角才在死亡面前屈服,成為了德國人的走狗。當然,換個角度思考的話男主角也沒有什么錯——誰不怕死呢?選擇活下去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偠灾?,本片是一部沒有觀點的電影,需要觀眾自己的去思考、去理解、去選擇評判的立足點,很高明的一部電影嘛!
電影拍攝上是典型的“藝術(shù)片”風格,也就是沒有好看吸人的畫面,只能讓人昏昏欲睡。全片大部分時間都按部就班的敘事,開始到結(jié)束都中規(guī)中矩。只有片尾時,男主角夸張與扭曲臉下的特寫,表現(xiàn)了出自己的痛苦,才讓我想起這是一部獲得三大獎的藝術(shù)電影。因此總體來說,它拍攝上比一部藝術(shù)電影好那么一點點,但也夠沉悶了。
演員方面無話可說,都是許多年前的蘇聯(lián)演員,資料少得可憐,就不說了。只簡單評價一下他們:演員都很出色,尤其是男主角那張猙獰、痛苦的臉,很真實。
總結(jié)一下。這是一部比較簡單的藝術(shù)電影,但是卻揭示了深刻復雜的人性,即使它不好看,也算一部佳作。
序列:1032
上升.Ascent.1976.D9.MiniSD-TLF
2013-04-26
與其說是上升,不妨稱為沉潛,沉潛于白雪茫茫里,任何抉擇都會被掩埋。在舍皮琴科的鏡頭下,判斷似乎并無益處,她關(guān)心的是人的焦慮,切口如細針,遠離大是大非,遠離贊美或批評,那些聲音已有太多,人們熱衷討論評價,而她帶我們回到了大雪初下的那天。
那個烈士,一開始都只像個文藝小青年,被俘后突然變成耶穌了==
唯一遺憾的不是同期錄音,不過在那個時代,那種惡劣的拍攝條件,也是可以接受的,剛開始還有點無聊,漸入佳境,諷刺犀利,鏡頭表現(xiàn)力也極強
冰天雪地長鏡頭,白雪皚皚萬千壑,命運抉擇罰與罪,求而不得生之門
#俄羅斯珍藏電影展2021#修復版,因為真實所以戳心,劇作扎實完成度很高,驚世駭俗又骨感悚人,獲1977柏林影展金熊獎,是宗教意味極濃的二戰(zhàn)反法西斯電影。最后上絞架的高潮段落就如同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當耶穌受難日與殉道者們的遇難日重合,當納粹魔穴成為淬煉人性的終極試驗場,答案只能在風中飄,正應(yīng)了那句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人性矛盾無解不可測,每次試探如凝視深淵黑洞,白雪皚皚的雪原與過于深沉的哲思不謀而合,而某種程度上,比上絞架肉身殞滅更可怕的,是當叛徒的下場(茍且偷生背叛信仰失去自由,千夫所指遭受良心譴責,靈魂受地獄烈火灼燒永無寧日……),比法西斯非人折磨更可怕的卻是內(nèi)心的罪惡與羞恥,而尾部“叛徒”瀕臨崩潰的內(nèi)心戲與蒙太奇畫面無縫切換令人嘆為觀止。
1977金熊獎,當年的評委會獎是布列松的《可能是魔鬼》,蘇聯(lián)人真是懂電影,這里面的很多技法被后人采用,結(jié)尾簡直是完全用默片的招拍的。
兩個角色的形象都很贊,印象尤其深刻的一幕是,絞刑繩套太高,小女孩夠不著,德國軍官很“體貼”地拿了個箱子做墊腳,并扶她踏上去,小女孩又細心地把繩套調(diào)整到最佳位置……這真是反諷啊
薩特:“人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沒有先驗的性善、性惡之分。每個人只能根據(jù)不斷選擇自己超越自己,給自己下定義,每個人都處在動態(tài)的行為選擇中,所以每個活人的存在,只是一種實現(xiàn)本質(zhì)的可能性,即他不能在結(jié)論性的意義上存在,只能在可能性的意義上存在?!睔v史語境下的存在困境,死無葬身之地的註腳。
俄展*大光明。4.5/5. 舍皮琴科自己完成的遺作,沒有和其夫《自己去看》連映,大概屬于策展的溫柔…用壓迫性的特寫和音效,不,用子彈、雪地、枝條、炭火、甚至是他人的臉,雕刻一個圣人的面容,深夜祈禱時突然的亮光,就像伯格曼的手法,將神性的秘密,留駐在一個抉擇的面孔。但影片的視角并不像信仰那么單一,最后的十分鐘,留下的是神圣離去后的世界,所有的平常景象都壓上了心靈難以承受的罪責,茍活還是就義,你不知道哪種更容易,上升,也是一種審判,而平凡是最絕望的懲罰。
一個血淚教訓,不要買大光明二樓最后一排的座位,不然你只能站著把一部電影看完。
3.5 從戰(zhàn)爭到宗教。三個猶大被基督的目光震懾,兩個企圖自證清白。最后在猶大痛苦的嘶吼聲中把主題拉回反戰(zhàn)。鏡頭優(yōu)美而準確,欲從靜態(tài)的情境中發(fā)掘力量。象征基督的索特尼科夫的出場宛如一個徐徐的zoom-in,從中可一窺導演手法之節(jié)度??上Х切磐饺缥覠o法被深深打動。
基督教和共產(chǎn)主義里最刻奇的兩大元素在[上升]里融為了一團美好的agitprop,薩特[死無葬身之地]式的存在主義影響也比較明顯。舍皮琴科極富沖擊力的鏡頭讓很俄式的救贖主題變得不那么煽情,處刑后的“上升”戲也處理得很含蓄。然而這部電影最好的地方在于把結(jié)尾交給了猶大,這個人物的脆弱讓電影結(jié)束在極為悲觀、某種意義上很顛覆性的調(diào)子上。
2020 俄羅斯電影大師展 第六場16排4座 最后一排 獨特的觀影體驗!16排只有中間有 竟然和前排不錯開人頭!我本來準備站著看完 旁邊老婦人(上周也瞧見 今天排在第一個領(lǐng)狂歡之夜明信片)提醒可以坐在不翻下的凳子上靠著看 如果坐在凳子上看 人就要湊到快貼近前排人腦袋上看嘍 還可以“正?!弊?頭恰得厲害些就是了 四種姿勢換著看完整部 還是喜歡站著看 有種君臨天下的感覺 甚至像是希區(qū)柯克的《后窗》窺探 欲望 滿足 不但可以看大熒幕 二樓近乎所有觀眾盡收眼底 誰看手機了一覽無余哈哈這部電影 本以為絞刑之后就結(jié)束了 沒成想后面還有這一出 喜歡電影中對人物的刻畫 人性的復雜 里面德語其實不算少 也不翻譯 德專學渣勉強聽懂一丁點 看這部時發(fā)現(xiàn)幾處明顯音畫不同步 看到有豆友解釋不是同期聲
根據(jù)貝科夫的平庸小說,拍攝的偉大電影,將一個庸俗的政治說教“升華”為基督式的受難挽歌。施尼特凱配樂。
鏡頭運用爐火純青,影片細膩到矯情,特寫有點逼人太甚,俄國女導演Larisa Shepitko 上乘之作,也是她意外去世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贊、嘆!
蘇聯(lián)時拍的電影,唯一讓人奇怪的是,俄國人作了這么大的犧牲,他們在保衛(wèi)什么,一個古拉格的國家?我現(xiàn)在已改變了當初的公知觀點。
[221]舍皮琴科依舊沒有依賴鏡頭的創(chuàng)作,更多地通過演員的表現(xiàn)力來探討自己設(shè)下的命題——“人際衝突”和“精神危機”。而《上升》則是昇華到歷史的層面上藉助命題去對“抉擇”作出不同的詮釋。
#重看#又一部寒意徹骨的戰(zhàn)爭片,宛如耶穌面容的臉孔在特寫中具有深深的震撼,行刑之路如受難之路。結(jié)尾拍得幾乎超越語言,失去靈魂的嘶吼中充滿無窮的悔意。
77年金熊獎,導演借助于真實環(huán)境和人際沖突對戰(zhàn)爭下的人性進行了拷問,鏡頭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把人置身于生死極限的真實環(huán)境里方顯人性難測。其實這片子殘酷的地方就在于即便我們鄙夷出賣者,但內(nèi)心深處也能對他的背叛給予諒解,這份諒解似乎在為我們自己不可測的人性留有回旋余地,就像那些道德難題恰恰是由人類自身拋出的一樣,難以自洽。
8.0/10。情緒感染力很強的一部作品,講述了兩名紅軍戰(zhàn)士一路上的磨難以及行刑前的內(nèi)心矛盾。攝影真實帶感且遠近景配置得當,很喜歡這種特寫鏡頭的表現(xiàn)形式,即賦有詩意又能細膩地表現(xiàn)出人物心理狀態(tài),不過這倒很考驗演員們的演技,所幸所有表演都相當給力,配樂也營造出了一種白色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