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不會有另一個國家能孕育出這種貼著美國標(biāo)簽的公路片了。這是獨屬于垮掉的一代的記憶,嬉皮士的人權(quán)烏托邦,反叛者的自由宣言。關(guān)乎毒品,關(guān)乎性,關(guān)乎夢想??此祁j廢和墮落的生活,卻充斥著對虛無和存在的真誠思考,對自由最現(xiàn)實的追求,對生命最深切的質(zhì)問。然而,他們終于發(fā)現(xiàn)這條路永遠(yuǎn)都沒有盡頭,所以,謝幕,離場。退出這個糊涂不仁的世界,丟下這個難解的謎題,鞭打著這些虛偽而懼怕自由的人們。
說到美國的公路電影,這部1969年出產(chǎn)的片子可以算是鼻祖級的人物了。正是它開啟了新好萊塢發(fā)展的大門,從此讓公路電影作為一種電影類型而存在,這部片子用不到40萬美元的投資神奇般地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票房,得到奧斯卡7項提名。成為了公路電影史上不可或缺的絕對經(jīng)典。
然而這部有關(guān)性,毒品,搖滾和公路的片子,到底為什么能拯救衰落的好萊塢市場?這部一度大眾的片子又為什么在今天成為了只有小眾和所謂藝術(shù)青年才會欣賞的佳作呢?
首先,從影片的內(nèi)容來講,這部純粹的公路電影包涵了當(dāng)時社會“垮掉的一代”盛行生活的幾乎所有元素,可以說是對現(xiàn)實的全景式展現(xiàn)和哲理性思考。其中對自由不顧一切的追求,對美國夢的篤信,對種族和性別的開放態(tài)度,無疑迎合了當(dāng)時“已然上路”或者“將要上路”的年輕人心里的悸動。而片中隨著兩人上路而變幻的迷人開闊的風(fēng)景,主人公一個內(nèi)斂憂郁,一個簡單快樂的形象,更是使它具備了一個商業(yè)片的潛質(zhì)。然而這部片子顯然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商業(yè)片,它對那個時代深刻的思考,對世俗絕望的譴責(zé),讓每一個觀影者都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沉思。
為什么要上路?因為要逃避,因為要尋找。逃避什么,尋找什么?逃避麻木的生活,逃避看似自由實則處處受阻的現(xiàn)實,逃避虛偽的“衛(wèi)道士”們敵意的側(cè)目;尋找生活的真正意義,尋找夢想的自由,尋找平等友好的烏托邦。雖然是代表反叛的夾克和哈雷摩托,上面卻飄揚著星條旗,每一個“頹廢”的年輕人其實都懷揣了一個“美國夢”。以墮落反抗墮落,他們不甘于國家的衰落,信仰的缺失,英雄的死亡,所以他們想要通過毒品、性這種身體上的“短期療法”來達(dá)到精神上的涅磐。這種頗有些宗教意味的關(guān)于存在和虛無的冥想則充滿著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天真,注定了每一個主人公悲劇的命運,注定了那一代人宿命一般的哀傷。所以我們跟著他們天真快樂地上路,伴隨著輕快的西部音樂,仿佛生命如風(fēng)般美好而清新,卻被二流的汽車旅館拒之門外,露宿荒野,在夕陽無限美景之余,一再地看到人類凄慘破敗的景象;所以我們加入他們虔誠的祈禱,以為信念真的可以將沙土變成谷糧,生活真的可以無拘地快樂下去,男女之間真的可以心無芥蒂地單純快樂;所以我們尾隨他們在游行狂歡的隊伍后面隨性地張揚,卻被無理地抓進(jìn)了牢獄;我們甚至可以理解他們以大麻酒精和迷幻藥來釋放對現(xiàn)實的不解,拯救對生活的希望。然而,我們震驚地看著這些無害而善良的人被生活中那些所謂“正直”的“君子們”以道德的名義殺害。這種突然的死亡,無論是夜晚野外無端的偷襲群毆,還是白天卡車上不以為然的放槍,都讓我們的心隨著那個飛起的輪胎而隱隱作痛。不要在心里問一千個為什么,“騎士們”心里其實早已經(jīng)預(yù)見了這條路的盡頭會是什么,在他們的心里一次次閃回;“因為你代表著他們懼怕的東西—自由”,他們知道“他們會用殺戮和作惡來向你證明他們的自由”,他們可悲的“自由”!所以他們將生命結(jié)束在了路上,結(jié)束在自由的奔馳中,留下那些可憐的人們在真正的自由面前懼怕地顫抖,留下他們卑微的靈魂在虛偽的強大外殼下恐慌地逃避!死亡,在這里是一種最終的逃脫和新生,是這些夢想追尋者最后的解脫。這樣說來,導(dǎo)演對最后主角命運的安排詩意而溫柔,在這種宿命的憂傷中,我們一遍遍回味著Waytt 對伙伴 Billy 說的最后一句話?!皐e blew it .” 是的,我們把一切都搞砸了。
對于一部20世紀(jì)60年代的電影來說,這部片子對蒙太奇的實驗性嘗試可以說是非常超前,鏡頭間忽然的跳接,近遠(yuǎn)景迅速的切換,給了影片一種奇異,利落的個性化氛圍。有如那一段邊緣化的青春。其最有特色的,真實和主觀臆想的交互以及正常敘事下忽然的閃回,更是營造了一種超現(xiàn)實的氣氛。不僅貼合了影片主人公“荒誕”的生活和掙扎的內(nèi)心,而且給這種宿命性的悲劇蒙上了一層哲理性的思考。不得不提的當(dāng)然是影片接近尾聲時兩個男主人公和兩個妓女在墓地里那一段。相信這是所有觀眾都會印象深刻并頗為費解的一段。影片使用一種近乎沒有邏輯的方式將四個人物的內(nèi)心通過抽象的鏡頭外化并拼接在一起,佐之以刺耳的工業(yè)朋克和一個女孩兒祈禱贖罪的聲音,有一種宗教儀式的氛圍,更像是一場異教徒的超度,讓觀眾真切地體會主人公內(nèi)心的混亂、痛苦和掙扎。神圣與污穢糾結(jié)不清,快樂與痛苦復(fù)雜難辨,也許這就是導(dǎo)演希望觀眾體會的。大腦超負(fù)荷地運轉(zhuǎn)也跟不上視覺的一再沖擊,在工業(yè)噪聲的逼迫下你一度處于崩潰的邊緣,你想要大聲驚醒這個夢魘,你想要痛哭宣泄膨脹的情愫,你終于感到這種宿命一樣強大的絕望!當(dāng)主人公們再次上路,而你也終于從這個可怕的夢中醒來,除了慶幸自己不必真的感受這一切外,你更是折服于導(dǎo)演高超的技巧和非凡的想象力。
最后,音樂在那一代人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本片中也不例外。無論是民謠,鄉(xiāng)村還是搖滾,音樂在影片中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主角。從一開始主人公們上路時的輕松快樂,以鄉(xiāng)村音樂為主的明麗色調(diào),到后來日趨壓抑,大段的說唱、死亡哥特式的搖滾,發(fā)泄著對社會的控訴,對生命的不解,還有對自由歇斯底里的追求。除了曲調(diào),每首歌的歌詞也像是影片的旁白或注解,是一條若隱若現(xiàn)的線索。從歌名就可以看出來:《born to be wild》,《if you want to be a bird》和 《the ballad of easy rider》……
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起,這種“上路”的沖動又一次在新一代的年輕人中成為了一種心照不宣的悸動。然而,這次的自由主義回潮卻明顯地少了一種歇斯底里的浪漫,少了一種不顧一切的激情。物質(zhì)富足,理性泛濫的今天,我們用一種“聰明”的方式節(jié)制地上路。所以,放逐變成了旅游,行走變成了觀光,抹去了那一層淺淺的憂傷,忘記了那一味淡淡的苦澀。然而,我們?nèi)匀皇峙踔对诼飞稀?,我們還是會念叨著迪安 莫里亞特,我們時不時看著DVD封面上彼得 方達(dá)憂郁的側(cè)臉,幻想有一輛哈雷摩托,在搖滾的節(jié)奏中旁若無人地駛?cè)?。也許有一種自由精神自始至終根植于人們的內(nèi)心,也許有一種本能讓我們總是渴望上路。如果是這樣,《逍遙騎士》足以成為每一代人的公路圣經(jīng)。
怎樣的人生才算逍遙?或者這世上是否有逍遙的人生?當(dāng)我目睹眼前屏幕上兩個年輕的美國人駕駛酷畢的摩托在高速公路上縱橫飛馳,又在高速公路上死于非命時,我的心情頗為復(fù)雜,不知是應(yīng)該為他們因為逍遙而死于非命神傷,還是應(yīng)該為他們在死于非命前逍遙過了而擊掌。我想不完全引用保爾的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我想補上我的話,“人生苦短,逍遙趁早。”
作為公路電影的杰作,這部電影的中文譯名我認(rèn)為譯的賊好賊好,還有什么比“逍遙騎士”更能體現(xiàn)片中兩位青年的生活意境。Waytt和Billy的逍遙是真正的逍遙,他們不是今天很多人以一種外表的張揚來作秀,所以他們不會為擺酷違章當(dāng)什么什么郎,而是在高速公路上,以如畫的天地為背景盡情享受青春的不羈。相信很多人在目睹他們逍遙的畫面時,會產(chǎn)生一絲神往,因為我們太難逍遙,我無法駕乘哈雷摩托逍遙,因為我連自行車都騎不穩(wěn),我在媒體的渲染下也將摩托車貼上了易發(fā)事故的標(biāo)簽。關(guān)鍵,我沒有他們逍遙的心態(tài),逍遙不是把頭發(fā)整成莫西干,耳朵上掛個環(huán),舌頭上扎個釘,褲子打個洞,再提兩瓶酒罵娘就可以的,那應(yīng)該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生活態(tài)度。Waytt和Billy正是如此,他們享受著速度之美,暢飲之樂,交合之歡,死亡之悲,片子在大多數(shù)時間一直是令人舒暢激動的,但是后段氣氛突然一轉(zhuǎn),逍遙似乎走到了鏡頭,兩人和兩個妓女的一段迷幻混亂的鏡頭配以刺耳的背景音樂考驗著剛才還跟著他們享受的觀眾的承受力,意外總會發(fā)生,你我無從預(yù)料,所以他們逍遙過,直到在公路――他們逍遙的歡場――被暴頭,死得其所,死而無撼。
騎士!一個很歐洲的詞匯,卻演化成一個讓人產(chǎn)生自由之感的幻想符號。為什么逍遙常常跟騎士相連,因為人們需要掌控他坐騎,享受征服的快感,去享受自由的飛奔。所以,杰克船長需要駕驛他的黑珍珠號在大洋上逍遙;絕地武士需要駕驛他們的飛船在太空逍遙;或者,可以因陋就簡,像哈利波特們一樣騎著掃帚在天空逍遙;或者,可以更環(huán)保一些,像悟空那樣踩著云彩在天際逍遙。Waytt和Billy選擇的是摩托,這一工業(yè)化的產(chǎn)物,工業(yè)化的大潮來勢洶洶,當(dāng)這個歷程占土地,污江河,染天空時,仿佛逍遙的空間正被蠶食。但是,摩托車無疑是好的逍遙工具,它可以讓騎士們享受速度的快感,精簡的身形可以讓它暢行大地,而摩托真正讓騎士們有了騎士的感覺,可以感受風(fēng),感受雨。
騎士需要坐騎的另一個原因在于,騎士往往是孤獨的,這很容易理解,不信,你騎個摩托在下班高峰期到北京幾個可以載入史冊的立交橋車流中去逍遙給我看看。所以,你可以看到Waytt和Billy在高速公路上顯得孤獨而快樂的逍遙著,但是,孤獨不是孤僻,他們并不拒絕同行的人,也會在路途中歇下融入如畫的風(fēng)土人情中去。但是,在一部公路電影中,你會發(fā)現(xiàn),主人公往往不能停下,停下就意味著危險,意味著變故,意味著誘惑。所以他們必須不斷上路,真正陪伴他們的是他們的坐騎,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么騎士往往享受著駕驛坐騎的成就感,卻又往往將坐騎視為伙伴,哪怕是沒有生命的或船,或車,他們往往在歇腳時都會深情的拍拍坐騎,因為一路上有它們相伴,逍遙的路途才變的充實而爽快,所以,孤獨的人不是可恥的,孤僻的人才是可恥的,逍遙的人有逍遙的坐騎相伴,逍遙的人不會排斥同行者與他們一同逍遙。Waytt和Billy稱不上“好人”,他們也搗騰毒品,他們也有些自私,他們也會使壞;Waytt和Billy也稱不上“壞人”,他們不會因為自己逍遙惡意的傷害他人,他們也會為路上的人帶來快樂,他們也會邀請同道者同游。他們只是想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夠使他們快樂的生活方式,而這樣縱情逍遙的人也往往被視為異端,所以,他們被莫名的爆頭,一些過的平凡到了平庸的人看不慣他們快樂的生活,這些心胸狹窄庸庸碌碌的人反倒會說逍遙的騎士們是“人渣”,這個操蛋的世界很殘酷,連逍遙都有生命危險。
音樂,音樂是《逍遙騎士》中不可不提的部分,在這部逍遙的電影中音樂同樣有著這種味道。片中當(dāng)兩位騎士駕車行駛在美國的高速公路上時,伴著無限好風(fēng)景的是讓人聽著感覺很舒服的音樂。似乎只有本片這種節(jié)奏的片子才能配以這樣的音樂,兩位騎士求得的是逍遙,所以他們的摩托開的快但是不飚,所以此情此景下,音樂自然一派鄉(xiāng)村風(fēng)味。今天,人們追求的更多是速度與激情,所以在一派飚車的極速體驗中,我們更多聽到的是說唱或是新金屬般的音樂。境界不同,音樂風(fēng)格也大相徑庭。所以,看過本片后,我們或許不太方便經(jīng)常重看本片感受逍遙的風(fēng)度,但是卻可以時常聽聽本片的原聲音樂,那樂曲依然有逍遙的余味。
就我個人來講,看《逍遙騎士》是個愉悅的過程,哪怕兩位騎士最后死于非命也沒有影響我的心情。因為,一路上,他們帶我們見證一個多元的國家,見證了一些麻木的靈魂,讓那些死氣沉沉的人在逍遙騎士的一路布道中瑟瑟發(fā)抖吧!讓他們惱羞成怒吧!讓他們殺氣騰騰吧!就讓這些真正的痞子奪去兩個逍遙的痞子的生命吧!詩人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而Waytt和Billy們雖然死了,卻抓住了短暫的生命享受了逍遙的時光。人生苦短,逍遙趁早!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241715.html在聊這部電影之前,我必須要先提到一個人。1969年5月《逍遙騎士》上映,同年10月杰克·凱魯亞克去世,這位“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代表人物引領(lǐng)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文化運動,對美國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垮掉派”成為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的一個重要分支。這一名稱最早由凱魯亞克在1948年創(chuàng)造出來,用來描述他自己和伙伴們?!癰eat”作為形容詞指的是“疲憊的、潦倒的”,而凱魯亞克將它作為名詞時的含義之一“節(jié)拍”融入其中,賦予了它“歡騰的、幸福的”含義。然而這改變不了社會對他們的定義。
杰克·凱魯亞克 Jack Kerouac(1922-1969)代表作:《在路上》《達(dá)摩流浪者》《荒涼天使》
1950年代,經(jīng)歷了物質(zhì)匱乏的大蕭條和二戰(zhàn),追求物質(zhì)滿足成為美國人民的主要目標(biāo),因此產(chǎn)生了同一性的價值觀。當(dāng)時婦女解放運動處于第一階段(1840-1920)到第二階段(1960-1980)的過渡期,僅實現(xiàn)了兩性平等,但未實現(xiàn)兩性平權(quán),婦女通常只能成為家庭主婦。在這種社會氛圍下,垮掉的一代誕生了。他們的核心理念包括拒絕困住或拋棄自己的社會;以流浪的生活方式表達(dá)對社會追求物質(zhì)和同一性的反感;闡述他們被社會疏遠(yuǎn)的孤獨;在旅途上探究生活的真諦,同時重新建立起與早已消逝的西部精神的聯(lián)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群人的稱號發(fā)生了從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到披頭族(Beatnik)再到嬉皮士(hippie)的變化,需要指出的是,在這種變化里,這一群體的思想深度是逐漸遞減的,不過參與人數(shù)也越來越多。
詩人邁克爾·麥克盧爾、歌手鮑勃·迪倫和詩人艾倫·金斯伯格1965年的合照 他們均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簡單了解“垮掉的一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逍遙騎士》這部電影,雖然它們并不完全相同。以《在路上》的主角隊伍為例,他們是因為孤獨、不被社會接納,渴望擺脫社會而必須要保持在路上狀態(tài)的人,流浪是他們的生活方式。而逍遙騎士的主角隊伍則是想借助一段漫長的騎行經(jīng)歷來尋找答案的人,他們共享同一種社會背景,互為觀察對象。
丹尼斯·霍珀 Dennis Hopper(1936-2010)代表作:《逍遙騎士》
《逍遙騎士》由美國導(dǎo)演丹尼斯·霍珀執(zhí)導(dǎo)并出演男二號比利。男一號懷特由彼得·方達(dá)出演,他的父親是美國著名演員亨利·方達(dá)。杰克·尼科爾森出演的律師喬治在影片中期也加入了主角隊伍。標(biāo)準(zhǔn)收藏編號0545,美國電影學(xué)會(AFI)“百年百大電影”第84位。
影片講述了懷特和比利通過一次違禁藥品交易賺夠了錢,騎著他們的Chopper摩托上路了。他們從洛杉磯出發(fā),目的地是新奧爾良,為的是參加當(dāng)?shù)靥赜械目駳g節(jié)。
大喜注:狂歡節(jié)(Mardi Gras)是一個宗教節(jié)日,是大齋期前的一次慶?;顒?,日期被定為復(fù)活節(jié)(Easter)之前46天。
《逍遙騎士》開創(chuàng)了將故事主題或背景設(shè)定在公路上的電影類型,被認(rèn)為是公路片的鼻祖。
旅程中,他們捎上一位搭順風(fēng)車的嬉皮士,嬉皮士帶他們來到自己和同伴們離群索居的聚落。短暫逗留的數(shù)天里懷特和比利目睹了他們自由放浪但也貧窮困苦的生活。臨走前,嬉皮士給了懷特一些LSD(一種強致幻劑),讓他與合適的人分享。
在新墨西哥州,兩人因“無證游行”被捕入獄,在那里他們結(jié)識了律師喬治,喬治因為酗酒過度而在監(jiān)獄中過夜。喬治因為和警察熟識幫助兩人擺脫了牢獄之災(zāi)。懷特和比利邀請喬治同他們一起旅行,抵擋不住內(nèi)心的騷動,喬治同意了。
杰克·尼科爾森邪魅的笑容 本片中他的演技是一大亮點
三人來到路易斯安那州一個保守的小鎮(zhèn),他們吸引了年輕女孩們的注意,但卻受到了男人們的謾罵。一路上的旅館都不接待他們,三人只能照常在野外露營。夜里,他們遭到當(dāng)?shù)氐木用竦囊u擊,懷特和比利受了輕傷,但是喬治卻被毆打致死。兩人把喬治的尸體裹在毯子里焚燒了,并把他的物品收好,準(zhǔn)備還給他的家人。
兩人沮喪地繼續(xù)前進(jìn),到達(dá)目的地之后卻沒有任何喜悅。為了紀(jì)念喬治,他們?nèi)チ藛讨沃皬娏彝扑]的一家妓院。他們找了兩個妓女一起參加狂歡節(jié),他們漫步到一座墓園,四人分享了LSD,產(chǎn)生了失控的悲傷情緒和強烈的幻覺。
第二天,懷特和比利踏上返程。一輛卡車上兩個卑鄙的當(dāng)?shù)厝巳〕霁C槍恐嚇?biāo)麄儯π旭傊械谋壤_了一槍,雖然沒有直接打中,但是比利的摩托卻發(fā)生了低側(cè)碰撞,比利血流不止生命垂危。懷特用夾克包住比利的傷口,自己飛馳去找人幫忙。結(jié)果卡車上的兩人覺得已經(jīng)出人命了,不能留活口,于是掉頭對著迎面駛來的懷特又開了一槍,影片中只能看到懷特的摩托起火并解體,而后重重地摔在地上。全片完。
正式海報使用了明黃色作為主色調(diào),畫面主體是用網(wǎng)狀畫法描繪的懷特正在眺望遠(yuǎn)方群山的場景。這部電影的影響是如此的大,以至于我不能肯定這種明黃色帶來的跟冒險、速度有關(guān)的感覺是它采用的還是它賦予的。
懷特穿的是一件黑色的皮夾克,有白藍(lán)紅三色相間的條紋,背上是一張美國國旗的布貼片,這塊布2007年以將近9萬美元的價格售出。
懷特的頭盔和摩托車油箱也都是美國國旗的星條花紋,因此影片中他和他的這輛Chopper摩托都被稱作“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我們可否把他看作是美國精神的化身?另外,比利一直戴著一頂牛仔帽,喬治是一位律師,典型的中產(chǎn)階級職業(yè),他們是否各自代表了一種美國精神,想在這個同一性的時代找到答案?這個我們稍后再探討。這幅海報雖然本身并沒有什么值得多說的地方,但是跟電影一道成為了經(jīng)典。不過2019年制作的這張50周年紀(jì)念海報更值得玩味。
這幅海報的背景看上去像一面墻,設(shè)計師用紅藍(lán)兩色的油漆刷出了美國國旗的一部分,并把與正式海報一脈相承的懷特的側(cè)身像放在中間,下面則是電影標(biāo)題和“50th Anniversary”字樣,儼然是把他作為“美國隊長”供奉起來了。數(shù)字50設(shè)計成類似賽道的形狀,為海報增添了公路片的元素。我覺得有深意的是這三道紅油漆,要知道主角隊伍里的三人可是都死掉了,這三道紅漆很難不讓人聯(lián)想到血跡。
喬治和比利在影片中有一段經(jīng)典的對話——
比利:他們害怕了。
喬治:他們不是怕你,他們是害怕你所代表的東西。
比利:在他們眼里我們只是需要剪頭發(fā)的人。
喬治:不,你代表的是自由。
比利:自由怎么了,人人都向往自由。
喬治:對,這就是問題所在,談?wù)撍蛯崿F(xiàn)它是兩碼事。自由是很難的,特別當(dāng)你是一塊案板上的肉時。所以別告訴別人他們是不自由的,他們會以殺戮和作惡來證明你錯了。他們會對你說個不停什么是自由,但當(dāng)他們真的見到一個自由的人,他們就會害怕。
回到之前提出的疑問。雖然比利、喬治和懷特幾乎是一類人,但是也可以把他們分別抽象成三種精神或者說是古老精神的萌芽,即傳統(tǒng)的西部精神,現(xiàn)代的精英精神以及統(tǒng)合他們的美國精神。影片講述的是三位逍遙騎士踏上尋求之旅卻被惡人害死的故事,而我看到的是這三種渴望自由生長的精神萌芽撞死在這個被同一性塑造得沒有一點其他可能性的時代的南墻上。
CC海報的背景質(zhì)感像是路面,同樣使用了美國國旗作為靈感來源,但是顏色要暗很多。它的特別之處在于畫面中有一條公路延伸向前,但是卻被切斷為不連續(xù)的奇怪道路。最寬的那條紅色能看出是一片布,下面還有撕扯后留下的線頭。電影標(biāo)題用立體、堅硬的文字標(biāo)注出來,像是一路上的石頭。
首先要說的是,這版海報明顯比前面兩版更像公路片的海報。其次,美國國旗藍(lán)色下方應(yīng)該是白色條紋,海報中卻是紅色,這說明設(shè)計師是故意這么做的,使得紅色有三條并把最大的那條留紅色,而白色(無色)只有兩條。這樣的話傾向性就很明顯了,紅色指的就是主角隊伍的三人,破損的布片指的是他們的物質(zhì)困境和精神困境,物質(zhì)上無家可歸、身無長物,精神上與主流價值觀割裂,心靈無處皈依;而引起不連續(xù)性的兩條無色部分指的是他們在旅途過程中遇到的兩次飛來橫禍,一次導(dǎo)致了喬治的死亡,一次導(dǎo)致了懷特和比利的死亡。
要是再結(jié)合一下美國國旗的含義的話,紅色代表的是堅韌和勇敢,逍遙騎士們做到了;白色代表的是純潔無暇,心靈的純潔本就無從定義,但是當(dāng)它跟大眾同一的時候,你就可以被認(rèn)為是無暇的;而藍(lán)色代表正義,正義在上,看著白色殺死紅色,多么的諷刺!
雖然分析了不少,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原版海報,比起可能藏有復(fù)雜暗喻的另外兩張海報,這種簡單的旗幟般的海報看起來更加的自由!
原標(biāo)題:CC標(biāo)準(zhǔn)收藏海報賞析 · 逍遙騎士|首發(fā)于:公眾號大喜騎士
氣氛很棒,特別是行走在公路上的時候,還有一些和女孩有關(guān)的部分,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很故弄玄虛。尼科爾森那個時候還很帥,但是他的表演風(fēng)格已經(jīng)基本形成了。雖然他們的行為有些荒誕,但是內(nèi)心其實卻很純真,而且想要的也不過是自由而已,并沒有妨礙到別人,但那個時代的人們卻無法理解他們。
騎士的交接,嬉皮的吶喊??磥淼つ崴够翮暌彩侵辛死啄耸絹y剪的毒,但這種剪輯在前半部并不有效,長段的金曲串燒也是比較容易審美疲勞的,好在杰克·尼科爾森成功拯救了整部電影,在他出現(xiàn)以后似乎整部片才找到自己的意義。
結(jié)尾單獨加1星。被轟掉的車輪子,燃燒起來的機器。有什么東西,飛向了太空。拍法并不特別,大段大段的MV畫面、行旅風(fēng)光和散文電影,說靈魂洗滌太夸張,但很清楚為什么那個年代看到這種電影會覺得身上著火。自由多可貴啊,不激蕩放浪一把,真的會感覺沒有活過。
想起一個演員朋友,哈雷黨,喜歡雪茄咖啡和大海,夢想著61歲開畫展。解救五條腿的流浪狗,陪伴漂泊在車墩橫店。在很多人眼里他是當(dāng)代唐璜,不過他獨自漂泊在路上,沒被名利牽掛,姑且是自由的。
"他們不斷地和你談?wù)搨€體自由,可一旦見到真正自由的個體他們就變得恐懼",廢舊立新,蔑視一切,活得放浪形骸,死得莫名其妙;丹尼斯·霍普用大膽的,反傳統(tǒng)的,甚至是半業(yè)余的方式鼓搗出了一部牛逼的公路片:直攝太陽,毫無預(yù)兆的剪輯,他無視規(guī)則,于是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全新的規(guī)則。
嬉皮公路片太煩了
【中國電影資料館展映】典型嬉皮士公路片,從頭到尾都在路上。一路扯淡、吸大麻,看得很舒心。結(jié)尾讓人悵然。杰克·尼科爾森渾身是戲,比主角更出彩?!安灰嬖V別人他們不自由,他們會用殺戮和作惡證明你錯了。當(dāng)他們見到自由的人,他們會害怕,會變得危險”這幾句臺詞讓我難忘。真有摩托騎士來看片
“他們不是怕你,他們是怕你代表的東西。”“他們眼里我們是需要剪頭發(fā)的人”“不,你代表的是自由”“自由怎么了,就該自由啊”“對,這就是問題所在,談?wù)撍蛯崿F(xiàn)它是兩碼事,自由是很難的。特別是當(dāng)你是案板上的一坨肉時。所以別告訴別人他們是不自由的,他們會以殺戮來證明你錯了”——此片臺詞
猶如注入一劑興奮劑般暢快淋漓,搖滾樂拉扯著靈魂沸騰。讓我們紅塵做伴活得瀟瀟灑灑,對酒當(dāng)歌唱出心中喜悅,轟轟烈烈把握青春年華。哈雷、吸毒群交、搖滾、嬉皮士、自由、宗教...上世紀(jì)60年代的美國元素應(yīng)有盡有,如同在一場激烈的暴雨中狂奔,那是青春,不顧一切的日子。
所謂自由,曾經(jīng)引領(lǐng)了全新的一代人
尼科爾森在片中的自由宣言,真是一語中的,大多數(shù)人愛自由,都是嘴上的自由。對于真正的自由,他們避之唯恐不及。恰如葉公好龍,雕龍畫壁,寤寐思之。一旦真龍至,抱頭鼠竄之。片尾墓地嗑藥,可稱神來之筆。
那時,青年人不斷思考,卻什么答案也得不到,于是他們?nèi)チ骼?;今天,青年人不去思考,無數(shù)答案和觀點就已將我們包圍,于是我們?nèi)ヂ糜巍?/p>
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倆哥們身兼導(dǎo)演編劇制片主演,搗鼓出一部私人化自由抒情詩,共鳴了許多騷情青年。誰說這不是個好結(jié)局?在尚年輕的時候,一個死于對未來的期盼,一個死于滿足后的惆悵,他們所錯過的只不過是生命的持續(xù)下滑期。
直到尼科爾森進(jìn)入故事,這部散漫的電影才終于獲得了向心力。現(xiàn)在再來回看這部所謂的公路片鼻祖,68一代年輕人的許多設(shè)想都被證明是天真的烏托邦。自由不是被世俗社會所絞殺,而是墜落于自身的虛無。無論嬉皮士多么致力于瓦解一切,美國這個政體從未被質(zhì)疑,大西部的自然盛景成為了新的宗教。
1.新好萊塢分水嶺,"垮掉的一代"標(biāo)志性符號,存在主義式"在路上",摩托公路片鼻祖,經(jīng)典buddy film。2.高速重復(fù)對切轉(zhuǎn)場,突兀閃回與墓地嗑藥主觀蒙太奇,先鋒而酣暢,祈禱與朋克/耶穌和妓女并置,荒誕,痛苦與迷茫盡顯。3.直視太陽的攝影機,是否感到了自由的眩暈?4.活得放浪形骸,死得莫名其妙。(8.8/10)
真正意義上美式公路片的鼻祖,從西到東的旅程注定是美國精神的一根反骨,美國夢的破碎。1969象征著一個烏托邦幻象的倒塌,自由注定不可企及??存移な磕甏奈舶头此济绹甏?,其中包含的悵然與空虛是新世紀(jì)后的回顧無法感受與重現(xiàn)的。Hopper自導(dǎo)給自演帶來很大自由空間,活了人物。各種插入、跳切、毫無章法的越軸和每次場景變化時的快速反復(fù)切,片子的剪輯與60年代精神一樣自由不羈。(Billy與Wyatt名字分別取自美國西部法外之徒Billy the Kid和Wyatt Earp。
嬉皮,搖滾,60年代的氣息,很郁悶的結(jié)局。喜歡一句影評:“那時,青年人不斷思考,卻什么答案也得不到,于是他們?nèi)チ骼?;今天,青年人不去思考,無數(shù)答案和觀點就已將我們包圍,于是我們?nèi)ヂ糜?。?/p>
“他們不是害怕你,而是害怕你所代表的東西——自由”
我不談?wù)?,不議宗教,不看風(fēng)光,不聽音樂,不嚼那些關(guān)于自由存在與否的探討,甚至可以不懂劇情,我只看老嬉皮,透過鼓噪而迷幻的畫面去試著感受我們不能經(jīng)歷的60年代風(fēng)情,那一群群善良又風(fēng)騷的男男女女們,他們播種他們吸毒他們?nèi)航唬€要記得,這一年,我們有woodstock,注定載入史冊。
這部電影簡直了,我想我能理解當(dāng)時觀眾對它的狂熱。越到后面越迷幻又迷茫。杰克尼克爾森也太棒了吧??催^這個讓我悲傷地覺得,自己從未經(jīng)歷過青春。雖然上路了也未必有答案,但去他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