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時年38歲的蒙哥馬利飾演一個二十多歲,初來乍到的“生虎子”,在涸澤中撩人心弦的知心記者,得心應手,綽綽有余。而時年53的瑪娜羅伊,卻已見褪色,從《百老匯的旋律》到《黃金時代》,風流日減。 韶華易逝,1958年也好,如今也好,《寂寞孤心》所反映的問題,恰巧是借助電影的藝術,加上絕佳的本子合而為之的。夫妻的感情也好,戀愛的關系也好,無法維持是再見怪不怪的事情,片中一對對夫妻情侶,也同樣選擇在酒吧,喝個爛醉,才能回憶最初的愛情。達到肉體的歡愉,男人永遠要強調(diào)一個尊嚴,以至于男主的父親開槍連殺二命。其實從整部影片來講,細碎的情節(jié)橋段看起來銜接有隙,但我認為恰恰是這些碎片式的情節(jié),才整合為一個愛情與婚姻的大問題的所在。 電影借助一個中年女性的出現(xiàn),并描寫其成為一個反面人物。但誰有考慮她在撒謊和悲痛之先,又受了多少忍耐呢。
看前面想說這是什么pretentious crap,后面展開之后就有意思了。象牙塔里的男主進入社會后被Ryan的角色所處的世界教做人最后又反教做人,主旨還是比較積極的:人類永恒的相處模式是欺騙+懲罰(雖然片中的三個案例都是夫婦,但這并不限于兩性之間),不想失去愛的能力就得學會接受和諒解人性的弱點。臺詞質(zhì)量和表演質(zhì)量都很高??碦yan演這種克里斯馬滿滿的厭世者還是很有快感(參考Clash by Night),跟人兜售起自己的病態(tài)三觀一套一套的。有點驚訝這居然是百老匯老油條Stapleton的第一部電影。
寂寞孤心專欄的背后是無數(shù)個受婚姻私刑、受荷爾蒙折磨的活生生的人。任何人都無法靠別人拯救自己,只有自己過得去心中的坎,生活才能看得到希望。
好壓抑,好哀傷,好治愈
一開始我有點討厭Shirek… 以為也是輕松黑白片,但是竟然比我想的要豐富一點。
感覺更像是蒙哥馬利的個人自傳 感情之事不得說 只能用酒精來麻痹自己的內(nèi)心。過分具有同情心 反而讓自己承擔更多 讓自己更受煎熬。出自John Alton之手的攝影作品自然出彩。Myrna Loy依舊美麗。脆弱敏感的人獨自傷感 若有人主動給予擁抱 也許就會是另外一個結果。就此別過 祝你好運 真誠的 寂寞芳心小姐。
y 實在搞不懂蒙哥馬利為何辣么重口。。。Dolores不細看有點低配 Grace Kelly的趕腳
“男人永遠不了解女人。女孩們從四五歲時開始,就在思考男孩們了,但男孩們不會那么早就開始思考女孩。男孩子滿腦子想的都是青蛙、爬樹、踢石頭、扮印第安人和牛仔。等女孩們到了十三或者十四歲,男孩們開始對女孩們稍微有那么一點興趣了,但他們還是對棒球、足球,以及籃球之類的更感興趣,就是不喜歡女孩們想玩的游戲。接著,大家都長大成人了,于是男孩們開始追求女孩們,但這個時候女人想要婚姻,男人卻想要其他東西。然后,要是幸運的話,女人或許會被一個男人求婚,甚至可能得到一枚戒指。但時光飛逝,妻子基本見不到自己的丈夫,當妻子見到丈夫時,丈夫會說:女人永遠無法成為男人世界的一份子,男人的世界是由工作和憂慮構成?!泵總€人在情感的世界里都是迷途者,理想主義者更是被現(xiàn)實鞭笞得體無完膚。
臺詞寫得好,劇情總覺得有點力有不逮,講的是人性的虛偽與欺詐,但話題一直圍繞著兩性出軌轉,最后輕而易舉的大和解太缺乏信服力了,蒙哥馬利這時候演這個角色會不會有點太老了,雖說氣質(zhì)是合適的。
切口很大格局很小。連耶穌都拯救不了這掙扎的世人,寂寞孤心專欄的背后是無數(shù)個受婚姻私刑、受荷爾蒙折磨的活生生的人,男主拯救不了他們,而即便如此,一種斷腕的誠實讓他無法發(fā)到fake圣賢般的嘲笑。即便臺詞劇本并不如人意,但這一格局是值得肯定的。但之后的走向卻局限在兩人情感,并以無數(shù)次妥協(xié)為fin。這就已然浪費了冷戰(zhàn)時悲觀、灰暗的時代基調(diào)與萬惡的婚姻家庭制度對女性的摧殘。ps:憤世嫉俗的boss是我本人,愛本就不存在,虛偽也是,這本就該被強制認可。
蒙哥馬利·克利夫特 / 羅伯特·瑞安 / 瑪娜·洛伊
一出好劇,二人間對話處理的極精致,羅伯特·瑞安演出這樣連個提名都沒有??瑪倫打電話一段獨角戲就足夠當做教材
日,被導演表現(xiàn)電影內(nèi)核的手段反胃到了,所有讓人驚艷嘖嘖贊嘆的臺詞都好像裹著屎的糖衣,還不如一爛到底呢。最令人生厭的不是任何一個德行有差的角色而是女朋友justy,滿嘴只有情情情愛愛愛的煩死人了,比紙片人還單薄不堪
"Is it a sin to feel?" 格局有些小,但臺詞十分精彩,時代背景、女性問題的穿插也很好,women's life and death are sanctioned by men. sigh. 我理解片子本意是諷刺,但還是想感嘆世界總是嘲笑好撒瑪利亞人。
2022.08。24重溫。理想主義者之死,理想主義者受教,但比死亡更可怕的是理想主義者的墮落與毀滅。劇本可能某些方面勝于Natanael West原著。施加于自我的使命與責任 像First Reformed和Winter Light
臺詞確實棒,可謂金句多多,經(jīng)得起細細品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惑,外在和內(nèi)心可能差異巨大!主編多年來都很兩面,對老婆可謂無聲的殘忍,而可憐的男主,三歲起入孤兒院,長大后要承受父親是殺人犯的折磨,其實父子間可能也沒啥感情可言,工作后還要被主編試探、被道爾夫婦耍弄和折騰,好在女友父親幾句話解救了他,于是一系列正反饋開始,主編應該也原諒了老婆了。somebody can seek for the second chance, somebody may have to sit and wait. 只是這里男主不再剛毅帥氣,明顯提不起神來??!
很壓抑,看完覺得世上本無事,有了清教徒式的道德戒條就有了事。過于強調(diào)道德的下場,要么變成報社老板那樣憤世嫉俗折磨妻子折磨自己,要么像男主角那樣痛苦著追求正直感卻又做不到。最后皆大歡喜靠的什么呢,靠的是大家都放松些,原諒,最好像女主那樣原諒又有錢,就好了
每個人都過得好壓抑,片中三對男女的關系有著不同程度的畸形狀態(tài),得不到愛的回應于是又用報復性的手段去傷害自己的愛人,害怕直面殘酷真相只能逃避真實的自我,用謊言和惡言來牽住對方。一開始還以為會是暖心軟化變扭社長,沒想到男主反而深陷狗血劇情……電影里Myrna Loy看著讓人好心酸……
看到一半 原本以為只是社會題材 多說是人性善惡 理想現(xiàn)實的認知轉變 后面出現(xiàn)轉機 有點暖到 雖然有點落俗的路數(shù) 但是一點不討嫌。片中的人物 多少都有點受過各種生活家庭婚姻刺激 不能釋懷的病態(tài) 尤其尖酸刻薄的BOSS。
很壓抑,讓人不快,即使結尾想給一點光明的希望也驅趕不走整體灰色的調(diào)子。有那么一兩句臺詞透露出核危機,但更糟糕的危機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臺詞很有戲劇味兒,尤其是瑞恩的臺詞,冷酷刻薄。蒙蒂的肢體有些扭曲,看起來不自然,倒也與角色性格相符。特別注意到掌鏡的是John Alton,了不起的光影雕刻大師。
主題還是挺有意思的寂寞孤心這個欄目報前報后都是兩性的道德問題,直男們一起調(diào)侃信件那段真是寫實的映射,可是無論是父親的陰影老板的算計還是讀者的通情都終究誰也拯救不了誰,蒙哥馬利應該慶幸有那么懂得原諒太愛他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