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A Single Spark: 1960s, 1970s, 1990s.
When Chon T’aeil was fighting for the accomplishment of labor law, he wrote “I wish I can have a friend who goes to college.”. We can simply tell that in the 1960s, there was a gap between intellectuals and workers. Although Chon is heroic for dedicating his young life to democracy, although the self-immolation of Chon is even considered a “religious sacrifice”, the fact that Chon had no other choice but to flame himself to call for attention is desperate.
In the 1970s, we saw the educated and the working-class collaborated through Kim Yongsu, an intellectual who was writing the biography of Chon, ’s marriage with Shin Jung-soon, a labor woman. However, the social-political situation did not change much: labor rights were still not ensured. The nation was under President Park Chung-hee’s control for these two decades. Under the seeming miracle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lead by him lie the life of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workers; but at least, there were people like Kim who could fight with their pens.
At the period when the movie could be produced and published in 1990s, the Korean society slightly improved its labor rights, but there was still not properly settled.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ie displayed, “It’s been five years since Chon’s death, the public seem to start forgetting him”, both Kim Yongsu, the writer of the book and Park Kwang-su, the director of the movie hoped for an everlasting remembrance of Chon T’aeil, the spirit of resistance. By addressing empathy of the public, Park wished minjung can gain reflection of themselves as well as current society, because every one of them is a single spark—those who donated money to help publishing the movie are Chon T’aeil, those who spoke for human rights are Chon T’aeil.
2 ) 和平市場中那些年輕的心靈
我為此遲疑和苦悶了很長時間,
但在這一刻,我下定了決心。
我必須回到我貧窮的兄弟姐妹們身邊,
回到我心靈的樂園,
回到和平市場中那些年輕的心靈中去,
他們是我生命的全部。
經(jīng)過很長的思考后,我發(fā)誓:
我必須保護這些脆弱的生命。
我將拋棄自己的生命,我將為你們而死。
耐心等待吧,只要再等待片刻。
為了不離開你們,我將犧牲自己。
你們是我心靈的家園。
今天是星期六,八月的第二個星期六。
這一天,我下定了決心。
上帝,寬恕我吧。
全泰壹
1970年8月9日6
被火焰吞沒的男人
今天的首爾東大門和平市場上有著商家自愿集資而建的一尊半身塑像,是一個年紀(jì)很輕的男人,他穿著樸素的制服,仿佛跪在那里,眼神中帶著抹不去的哀怨與絕望。他是誰?一個被后世的韓國人奉為英雄般的人物,在他22歲的年紀(jì),選擇自焚抗議勞工所受到的非人處境。
他在韓國工人運動史被看作是“星星之火”的源頭。他死后的七十年代全國爆發(fā)多次工人與學(xué)生的試圖自殺式抗議。韓國勞工逐漸意識到自身的薄弱力量,開始自發(fā)地組織集體性地抗議。他的死亡示范效應(yīng)不僅波及了工人,而且引發(fā)了知識分子的反思。大量的學(xué)生以了解工人處境發(fā)展工人運動為由,進入工廠實踐。工人與學(xué)生,知識分子的緊密聯(lián)系為八十年代民主化注入強大的力量。
電影全泰壹
自焚是所有自殺式抗?fàn)幹凶钫鸷骋彩亲罴みM的方式。自焚的全泰壹總讓我想起坐在西貢街頭點燃自己的越南和尚。他們的死亡都有某種類似殉教的共同點。(反抗,還是反抗。)
但我也會警惕這種英雄式的自我犧牲。這里面有某種潛在的危險,犧牲精神作為人類最無私的道德行為,同樣有可能會被權(quán)力集團所利用,冠以審美化的歪曲觀點,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訴求。
對于很多英雄式犧牲的電影,美麗青年全泰壹算不上過于煽情的那一類。即使全片結(jié)尾的高潮處,電影也只用短短一分鐘敘述自焚的情節(jié)。而自焚時只是拍攝燃燒的衣服與書,并未突出主角赴死時的面容,我想也是為了避免過分的渲染個人犧牲,防止觀者產(chǎn)生過分廉價,非理性的情緒。
黑白與彩色,從未停止的運動
全泰壹身上有著這樣幾種身份,紡織工人,無產(chǎn)階級和沒有教育機會的年輕人。這些身份交織在他的社會關(guān)系中,映照出他苦難的生活。
在樸正熙的獨裁政府領(lǐng)導(dǎo)下,政府給予財閥大量的好處,并且大力發(fā)展以紡織業(yè)為主體的出口導(dǎo)向的經(jīng)濟。政府與財團的勾結(jié)造成勞工法的名存實亡。
真正在工人階級抗?fàn)幍臍v史中,起到領(lǐng)導(dǎo)地位的不是工人而是手工業(yè)者。手工業(yè)者比起經(jīng)濟上的剝脫更多意識到社會與道德的不平。在韓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手工業(yè)地位低下,“朝鮮王朝時期,很多手工業(yè)工人是從奴隸中征用的,目的是為宮廷和貴族生產(chǎn)紙張、用具、特殊服裝和其他奢侈品?!?br>其次,他是標(biāo)準(zhǔn)的無產(chǎn)階級,沒有房子,靠出賣體力換取收入,在獨裁政權(quán)的資本運作中噩夢般的被異化。這幾乎是所有七十年代韓國經(jīng)濟起飛背后勞工的生存現(xiàn)狀。他們處在非常敵對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中。在勞資糾紛時,工人往往缺少組織進行談判,而資本家尤其是大財閥與政府則可以通過威逼利誘平息事端。這與韓國的左翼,工會力量被現(xiàn)實政治敵對的需要而摧毀的狀況分不開。政府尤其警惕共產(chǎn)主義文化的滲透。加上被主導(dǎo)的話語權(quán)中強烈的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工人作為集體被賦予產(chǎn)業(yè)戰(zhàn)士等稱號,以愛國行為強行代替本應(yīng)該有的人道關(guān)懷。
全泰壹的夢想就是能結(jié)識一位知識分子。他自己并沒有受過教育,不像知識分子,他并沒有從一開始對國家體制有強烈的質(zhì)疑。此時的矛盾僅存在于受雇的勞工與非法的雇傭者之間。所以他學(xué)習(xí)勞動法,多次前往勞動部反映。不過他也漸漸從勞動部冷漠的態(tài)度以及老板們的勢利中形成了一種無力,絕望之感。
影片行至中段,當(dāng)作家在黑暗的屋子里寫作,猛然回頭發(fā)現(xiàn)青年全泰壹轉(zhuǎn)身走過一段山路。此處從黑暗的屋子過渡到彩色的山路,再切換到黑白的回憶,仿佛是在暗示作家所處時代的抗?fàn)幣c全泰壹所產(chǎn)生的某種延續(xù)性。回憶的人物與作家之間的共情(Empathy)是全泰壹死亡真正的力量。也是透過電影這種媒介,使觀者自我投射,跨入全泰壹的生命,與他形成對話,反問自己。
3 ) 青年
如果讓我選擇韓國電影中最美的場面,無疑會是《美麗青年全泰一》最後年僅22歲的全泰一在平和市場自焚的那一幕。不僅僅是美,更多的還有震撼。
《美麗青年全泰一》是關(guān)於韓國七十年代工人運動先鋒全泰一的傳記式影片,描述了全泰一短暫而又燦爛的一生。影片有兩條線,一條是黑白鏡頭下的全泰一,另一條則是彩色鏡頭下的英來,一位因被全泰一精神而感染不惜萬力為全泰一編寫傳記的辯護師。
《全泰一》的韓三區(qū)DVD自身就附帶中文字幕,這條字幕翻譯得很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風(fēng)格,片名被翻譯為青年楷模全泰一。全泰一正也像我們小時候在課堂上學(xué)習(xí)到那些青年楷模一般,無私奉獻,捨己為人。把自己的車錢省下來給工廠裡吃不起飯的女工買吃的,組織工會宣傳《勞動法》帶領(lǐng)工人與資產(chǎn)家談判??稍陧n國金錢至上的七十年代,哪會有工廠主,資本家會去在意勞動者的基本權(quán)益。失望甚至絕望的全泰一為喚起世人的關(guān)注最終不惜自焚來喚醒這個黑暗的世界。殉教式的自焚舉動,因此有人把全泰一給神化了。全泰一不是神,這一舉動雖然偉大,但多少也帶著其本身因為絕望而無力去戰(zhàn)鬥的局限性。全泰一說,他一直想有個大學(xué)生做朋友。其實這多半也是全泰一等那一代韓國民運鬥士的另一局限性,缺乏必要的知識,甚至有些幼稚,魯莽。
為全泰一編寫傳記的英來,其實也是根據(jù)真實人物原型改編。我們無從從影片中找到英來的具體生活年代,但大致可以判斷出在80年光州民主化運動之後,學(xué)生運動高潮來臨之前。英來是個典型的知識份子,一方面受全泰一等七十年代民運先鋒的激進思想影響而為全泰一作傳,另一面卻又因為自己的軟弱性,逃避獨裁政府的緝拿整日躲在家中著書而始終沒有走向抗?fàn)幍牡谝痪€,不能像全泰一那樣去戰(zhàn)鬥。
拍攝本片的樸光洙導(dǎo)演是韓國80年代獨立電影運動與新浪潮電影的領(lǐng)軍人物。深受光州學(xué)生民主運動影響的樸光洙在80年代中期從法國學(xué)習(xí)電影歸來後,與洪基善等人組建了“首爾映畫集團”,以“首爾映畫集團”的名義拍攝關(guān)於韓國傳統(tǒng)文化,底層百姓生活的紀(jì)錄片支援那時一波又一波的學(xué)生運動。雖然沒有直接參加暴力抵抗運動,但是那一代韓國獨立電影人作品的“戰(zhàn)鬥性”也是不可以小視的。獨裁政府為了禁止獨立電影在大學(xué)校園的放映,甚至動用過軍隊與直升機進入校園搶去膠片。而八十年末的韓國電影新浪潮運動也是以樸光洙的《七洙與萬洙》揭開大幕,同期的張善宇,鄭智泳等人也都同樣用自己的鏡頭去反思韓國的社會,去抨擊現(xiàn)代化的陰暗面。所以《全泰一》多半也是可以看作那一代韓國獨立電影人的自傳影片,而英來與他的朋友們正是這些知識份子的最好寫照。
韓國新浪潮這一說法,大概是96年第一屆釜山電影節(jié)上第一次提出。那一屆的釜山電影節(jié)集中展映了一批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的“新浪潮”及準(zhǔn)“新浪潮”作品。韓國新浪潮和法國等國家的電影新浪潮運動一樣,也是電影人用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去拍拍攝他們所存在的社會。但《全泰一》,我更願意把它作為韓國那場短暫甚至不被廣大影迷所知的新浪潮運動的終結(jié)作品?!度┮弧分皇窃谶€原那個自焚的英勇青年的光輝形象,缺少了樸光洙在之前作品裡的那種尖銳的批判和不懈的鬥志。此後樸光洙,張善宇等人的作品視角也發(fā)生了不小的變化,更多的是轉(zhuǎn)向討論“私人”了。但《全泰一》另一意義,就是參與劇本創(chuàng)作的李滄東為首的後新浪潮一代登上了韓國電影舞臺。李滄東也正像本片最後英來看到的拿著《全泰一傳》的那位青年,接過了樸光洙等人放下的電影戰(zhàn)鬥號角,開始新的“戰(zhàn)鬥”。
英文題A Single Spark是指星星之火嗎?
4 ) 為了自由的明天,不是明天的自由
大韓民國——他們享受的今天是通過一代代人的努力爭取來的,前赴后繼的動力來自勇氣與孤獨,朝著自由的明天奮進。
很能理解這種永無出頭天的感受。自身的處境,女工們被摧殘,驅(qū)使全泰壹想到年幼的妹妹,他決心奮戰(zhàn)到底。
分別以黑白和彩色影像并置講述兩個勞工抗?fàn)幑适拢瑢V普疅o情鎮(zhèn)壓抗議群眾。
如果沒有他們的努力和犧牲,漢江奇跡、亞洲四小龍、韓國今日的民主和富足便不復(fù)存在。
時光仿佛定格在全離開的那個下午,泰壹瘦弱的身軀走進幽徑深處。
工人們的血淚史是一封寫不完的信,泰壹用自己的生命寫就濃墨重彩的一筆。后來者將永遠銘記他留下的火紅足跡。
畫面忽黑白忽彩色,除了表現(xiàn)兩段故事間隔的年代。幾組類似畫面的轉(zhuǎn)場,使本片有種間離感。
全和工友接連走訪黑心工廠,有的工人一天工作十六個小時,沒有休息日、沒有生理假。昏暗的工廠沒有安裝照明燈,沒有通風(fēng)扇,大量工人患上眼疾,長期操作機器導(dǎo)致手被損傷。連續(xù)加班還被注射類似興奮劑的東西。
想到拖欠工資的狗東西,不禁頭皮發(fā)麻。導(dǎo)演的工作,就是與人較量。
一列火車、一盞油燈,夜深人靜時熟睡的家人擠在逼仄的房間。全泰壹決意以身殉道。
他全身澆滿汽油,點燃手中的勞動法,奔向自由廣場。傳來人群騷動和吶喊聲。
“我們不是機器,遵守勞動法”
那些助紂為虐的狗腿子們,我不信你們猜得中我們的結(jié)局。我不信這世上沒有正義。我們絕不放棄對權(quán)利的爭取,自己救自己。我們絕不會讓他們的犧牲付諸東流。
5 ) 美麗青年
一段社運往事,一部具有力量的電影!
一部關(guān)于韓國上個世紀(jì)七十年代工人運動的先鋒——青年全泰壹的電影。影片由兩條故事線交織展開,黑白影像描寫的是全泰壹領(lǐng)導(dǎo)周圍的工人階級進行游行示威以爭取《勞動法》里所規(guī)定的權(quán)益,彩色影像則描繪了一位因認同和欽佩全泰壹而不惜被警察監(jiān)察緝捕、與愛人分離也要為之寫下傳記的知識分子。
資本家的無情剝削、骯臟破敗的工作環(huán)境、不公的待遇、不斷壓迫工人的社長、極度疲勞的工作時長等一系列讓全泰壹喚醒了自己的內(nèi)心,想要打破非人般的現(xiàn)狀。起初,他通過組織工會、走訪勞動局、與報社合作、與資本家談判、上街游行等手段,但是最終都是被打壓、被欺騙。
全泰壹終于認清了現(xiàn)實,他似乎絕望了,同時也做出了最激進、最勇敢、最震撼的方式——通過自焚(有如殉道一般)來喚起人們繼續(xù)斗爭的意志以及想要改變現(xiàn)有的不公體制。
那位為他寫傳記的知識分子的理想其實與全泰壹的理想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工人階級的權(quán)益斗爭和披露社會的不公。
在樸正熙的獨裁統(tǒng)治下,全泰壹的光輝形象的歷史意義不僅在于他成為了往后工人運動、學(xué)生運動的精神圖騰,也激勵和喚醒了像影片中那樣的知識分子,他們相互聯(lián)手、共同抗?fàn)帲瑸槊裰骰鐣倪M程注入了具有生命力的強大力量。這時,也就不難理解影片的英文名“A Single Spark(星星之火)”的含義了。
這部電影是有7000多人共同籌款而拍成的,而他們所有人的名字也一一在片尾字幕中出現(xiàn)。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此片編劇之一的李滄東之所以成為一名導(dǎo)演,就是因為受此片導(dǎo)演樸光洙的邀請為其電影《Starry Island》擔(dān)任編劇和副導(dǎo)演,從此開啟了他的電影創(chuàng)作生涯。
6 ) The story itself is very powerfully
The film carried on in a very calm way. It was like someone telling a story. But the story itself is very powerfully. I didn’t see much violence in the film but I can still feel violence inside it. Maybe it is what politics is.
Using black and white picture is a good way to pay respect to the late “soldier” Jeon tae-il. And it’s easy for the audiences to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ow and the past. Jeon was obviously whom the director wants to praise. However, although the film has shown the life of Jeon tae-il, it didn’t show much detail about how he helped those young female tailors or how he organized the “fool organization” directly. I think it’s a smart way to let the audiences to think themselves.
Interestingly, the story was not only talking about Jeon tae-il. The book writer Kim Young-su and his wife Shin Jung-sun were also relevant to politics. Especially his wife, who was a law school student, wanted to found a party, but she and other members were threatened by some “conservatives”. Again, the director didn’t show the direct difficulties they confront. Instead, he just showed us that Shi was beaten by someone, that Kim was afraid of census.
The couple’s story told us that many years (maybe 5 years?) after Jeon’s death, the situation of politics was still the same. It is kind of irony.
Talking about Jeon’s death, I feel a little surprised. Why he chose such an extreme way to terminate himself? The director didn’t give him any hope? The smartest point is that at the end, “Jeon” and Kim met again, with Kim’s book on Jeon’s hand. One the one hand, Jeon’s death reflected how depressed Jeon was about the situ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union implied that there was always a hope.
每當(dāng)看到這種電影就特別感慨。每個國家都有金泰一這樣心懷天下的窮苦青年,但階級固化、腐朽統(tǒng)治,使得他們的聲音顯得微弱渺小,最后只能通過起義、自焚這樣的方式來表示抗議。韓國有點好,這種題材會被允許拍出來。然而我們呢?
燃燈者全泰壹。
我們的差異令我畏怕和恐懼..
這樣的一部電影、像『武器なき斗い(沒有武器的戰(zhàn)鬥、山本薩夫作品)』一樣、靠募捐才能拍出來……恐怕已經(jīng)能說明很多問題了。
1975年彩色畫面和1965年黑白畫面雙線交織,金泰壹用勞動法典和自己身軀共同點燃星星之火,以最極端的方式試圖引起社會關(guān)注。然而他死后五年,作家走訪當(dāng)年那些勞動場所,勞工問題依然如故,斗爭必須繼續(xù)下去。或許是為了重在表現(xiàn)兩個年份的時空交錯,對金泰壹本人家庭背景和更深層的思考決斷表現(xiàn)稍少。本片共由7646人籌資拍攝,在片尾字幕完整列出長長的名單,足足四分鐘之久,足以見得他已經(jīng)成為韓國勞動者爭取自身合法權(quán)益的先驅(qū)和象征?!跋M?!于那陰影背后,必有新生?!?/p>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7hQyd5bxFQ
這才是“燃燒”
單純用一條線索來為全泰壹做傳是不是更好?
8/10。我以我血薦軒轅。編劇之一是李滄東。黑白影像的質(zhì)感太好了,兩條時間線的剪輯爐火純青。我渴求著中國有這么一部電影,看時竟想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點燃《勞動法》自燃的少年,用生命改變著國家。
五月沒有風(fēng)暴,六月是個殘忍的季節(jié),七月八月是鬼節(jié)。風(fēng)雨云中,南方車站的聚會,燃燒塑料大棚,中國一片蒼茫。雞蛋碰石頭,要站在雞蛋這邊,石頭雖然堅硬,可蛋才是生命。悲情城市,邪又軋正,美麗青年,香港加油。今日白雪,明日污泥,會過去,被忘記。保持憤怒。
看得很難過。從九十年代回望七十年代,再通過七十年代回訪六十年代,歷史天使就這么站在這些代際里,不斷回望廢墟,背向未來,卻被撕扯著燃燒著向未來拉去。這種回訪和書寫方式說是左派憂郁也好,太浪漫化和個人英雄主義也好,確實有這樣的色彩:聚焦于一個青年,這個人一腔熱地喊實行勞動法,我們不是機器,灑下天真的血。唉,可是肉身的人類又不是不死的憂郁天使,生命是那么脆弱不安,一個人的身體不應(yīng)該只是成為一個標(biāo)記和符號而已,沒有任何一個個體應(yīng)該背負這么沉重的汽油,一本勞動法拿在手里以為是武器卻形同虛設(shè)。要怎么樣才能不再那么脆弱呢?
在烈火中燃燒的全泰壹美的無法用語言形容 震撼,悲壯,剛烈。勢必成為我腦海中無法忘懷的影像之一
OL http://sogou.open.letv.com/movie/81269-1.html 韓國社運往事,一部有力量的電影!
李滄東、許秦豪參與編劇,真實歷史事件改編,青年全泰壹十幾歲便成為閣樓作坊里的裁縫工人,工作條件惡劣、童工遍地、沒有正常休息時間,終日縮在不通風(fēng)的環(huán)境里工作,有人因此得病,沒有補償就被辭退。他原本以為這一切都是正常的,后來發(fā)現(xiàn)勞動法里有對工人權(quán)利的保障,于是開始組織工人抗議,卻一次次遭到打壓。管理部門的人“安慰”他說,國家正處于困難時期,好好干,以后都能開上小汽車。全泰壹心灰意冷,焚燒勞動法,同時自焚抗議。五年后,一個被通緝的男人在調(diào)查全泰壹事跡,他的女友正在組織工會,他們遭遇了跟全泰壹一樣的處境。
他即她,她即他。雖然全泰壹們面臨的是一種困境,甚至是絕境,但歷史在循環(huán)往復(fù)中也會被吐故納新,靠的就是這些美麗青年,過去的、現(xiàn)在的、將來的全泰壹們,和ta們行動中的、生生不息的理想主義。
勉強及格。由7000人集資拍攝,名字都出現(xiàn)在片尾字幕。兩條線,黑白回顧全泰壹,彩色記錄搞民運的逃亡教師。打光漂亮,紀(jì)實感強烈,示威大場面完成的克制兼妥帖,兩條線的多次銜接剪輯暗示雙男主兩身一體,多少是知識階層對全泰壹的敬挽與歉意。對工人階級的描寫想起野麥嶺,但主要戲份在于70年代紀(jì)實性
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我為此遲疑和苦悶了很長時間但在這一刻,我下定了決心。我必須回到我貧窮的兄弟姐妹們身邊,回到我心靈的避風(fēng)港,回到和平市場中那些年輕的心靈中去,他們是我生命的全部。"--全泰壹日記,1970年8月9日
不要讓我白白犧牲!
悲憤的情緒連通兩個時空,不,是三個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