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擁有電影記憶以來,反戰(zhàn)題材一直是經久不衰的主題。這部影片在正常敘事推進的同時,順帶著情節(jié)的進展著重突出了戰(zhàn)后返鄉(xiāng)者面對時代變遷和社會脫節(jié)所面臨的困境,較容易打動觀影者的內心。湊巧的是,對于我來說,今年才看了這部去年的影片,自然而然地聯想到當下之時局。其實從年初以來,我始終就難以理解,何以網絡上眾多的人們,如此歡欣鼓舞地粉飾這場戰(zhàn)爭。即便是“愛國主義”使然,然而事實上克隊相比羅隊,并未像后者一樣在歷史和事實上最大程度地侵占了曾屬于我之領土…事到如今,22年的10月,戰(zhàn)事似乎已有同年初的情況轉變到截然相反的趨勢。我不懂軍事、我不懂政治,然而我清楚地知道,人類一切的戰(zhàn)爭,皆源于政治;而政治,永遠是人類少數群體的利益之爭。我看不見復雜的政治趨勢以及“可能”帶來的于我于你之切身影響;我所能看見的,只有在戰(zhàn)火中永遠飽受摧殘的人民。
奧地利電影《身在內陸》(2021)是一部風格較為獨特的作品:動漫風格的背景,傾斜的場景、歪斜的房屋,陰暗的天空,靜止不動的煙霧,這些都深刻地隱喻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對整個社會和人性所造成的扭曲。電影借用偵探故事的外衣,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后,一名好不容易從蘇聯西伯利亞集中營返回家鄉(xiāng)維也納的前偵探佩爾格,卻處處受到同胞的鄙視。只因在戰(zhàn)爭時期佩爾格懷著一顆愛國的心,積極參加奧匈帝國軍隊,在土耳其前線參加戰(zhàn)斗,被俘后關押在蘇俄在西伯利亞的的集中營。1918年,同盟國戰(zhàn)敗,奧匈帝國戰(zhàn)敗,土崩瓦解成許多小國,奧地利便是其中之一。奧地利人民把在戰(zhàn)爭中所遭受的苦難原因歸于原奧匈帝國引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因此像佩爾格這樣的當年的愛國者受到鄙視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如果僅僅是鄙視,佩爾格還能忍受。但與佩爾格一同從集中營中返回的戰(zhàn)友,卻接連遭受謀殺。原來在西伯利亞集中營內,蘇俄的看管者對這些敵國的戰(zhàn)俘極為殘暴,如果有膽敢逃跑的,就會每10名戰(zhàn)俘中抽出1名進行處死。一天,有20名戰(zhàn)俘準備集體逃跑,包括佩爾格在內的6名戰(zhàn)俘委員會為了避免這一逃跑行為所造成了后果,保住幾萬人的性命,不得不向蘇俄管理方進行舉報。結果這20名逃跑者,除了1人成功逃出之外,其余19人全被蘇俄管理者抓回用各種酷刑處死。回到維也納的逃跑者,為了替19名被處死的同伴報仇,開始逐一謀殺同樣是返回維也納的5名(有一名在途中己死亡)戰(zhàn)俘委員會成員。當然故事結局沒什么懸念。佩爾格成功工找到了這名成功的逃跑者,謀殺者也死在自己的弟弟(也是佩爾格的同事)的槍下,佩爾格也再次鼓起勇氣去見他不敢面對的妻子。
對于這部影片,相比于故事,我更喜歡其獨特的漫畫風格,以及這種風格所突顯出的歷史時代背景。比如影片中的維也納,因受蘇聯紅色革命影響在城中舉行的無產階級抗議游行。又如佩爾格等人返回故土,在快到維也納之前所見到那片在戰(zhàn)爭中死去的無名者墳墓。
對于這部影片名字——Hinterland,按字面意思普遍譯成《身在內地》,有些則根據故事內容譯成《維也納謀殺案》,我在網上查了一下,Hinterland不僅是“內地、內陸”的意思,還有“故里、家鄉(xiāng)”的意思,結合影片中所反映出的時代背景,個人變?yōu)樽g成《迷失故里》可能會符合影片的主題意義。
最后,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雖然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極大的傷害,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也是歐洲大陸君主皇權制度的終結者。隨著同盟國的戰(zhàn)敗,奧匈帝國的皇帝倒臺了,德國的皇帝也倒臺,連俄國的沙皇也倒臺。整個歐洲,除了英國外,基本上不存國王和皇帝了。這也是從極權君主社會體系向民主社會體系邁出的一大步。當然,德國、俄羅斯、意大利和東歐各國雖然君主制消亡了,但要實真正進入民主社會,還得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甚至要等到1991年蘇聯解體。
彼得.佩爾格,前維也納警察局督察,前奧匈帝國陸軍中尉,維也納大資本家女兒安娜的丈夫,一個父親。
現在,啥也不是。
就因為帶著責任感上了戰(zhàn)場。
他的結果,已經比跟他一起回來的戰(zhàn)友強很多了,起碼他有自己的房子可以睡覺。
他為什么這么慘呢?因為他是一個女婿黨,本來,他是警界奇才,破案高手,后來攀了高枝,娶了大資本家千金,心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我不敢說他對自己女婿的身份毫無芥蒂,但一定有一絲絲證明自己價值的動機促使他想上戰(zhàn)場立功。他對自己輸掉這場戰(zhàn)爭比誰都感覺屈辱。
正是這樣的背景,讓他有了莫名其妙的責任感,驅使他從人群中竊取了支配他人生命的權力。戰(zhàn)俘營里,他們自發(fā)組織了六人委員會,把電車難題接過來,用20個還是5000個的選擇迫使鮑爾頂不住道德壓力背叛,維也納謀殺案,也正是由此而起。
好像有個科學家,解答了電車難題,說答案就是不要給自己機會當這個選擇的人,這是自尋煩惱,因為死誰都是可以的。佩爾格就是這樣一個人,喜歡權力,喜歡控制,但最大的諷刺就是全世界比他更喜歡權力更喜歡控制的德皇威廉都放棄了,他還不放棄。
作為女婿黨,還真是有好處的,盡管他不想,但過去的人脈還是能幫助他活的比一般人強一些。因禍得福的人還是有的,法醫(yī)妹紙就是最幸運的一個,本來只是法醫(yī)辦公室的打字員,因為所有的男同事全部上了戰(zhàn)場,她居然成了首席,靠做假肢應該也能生活,甚至賺不少錢,因為她的衣服比電影里其他女人看起來都新一些。
最讓我感慨的就是人類的自組織能力,人一走茶就涼,面對失敗,他們迅速調整思維,改變自己之前的認知,把所有責任都推到某個人頭上,然后重新開始。
還有就是,無論怎么樣,人都要活下去的問題。
佩爾格,輸了戰(zhàn)爭,出賣了戰(zhàn)友,妻子淪為妓女,自己一無所有。
還是固執(zhí)的堅持活下去,最終他還成功了。
敬仰
很棒的一部影片,風格化強烈,故事相當驚悚、曲折,令人有透不過氣來的感受,尤其是影片的攝影、畫面,極具特色,讓人印象深刻。攝影師習慣性將畫面略微傾斜,背景中的建筑也多是歪斜的,人物面部布上一層昏黃的亮光,在暗色背景下突出了人物的表情變化。稍微吐槽一下影片的譯名,《身在內陸》完全是直譯,毫無神韻,不知所云,還不如另一翻譯《維也納謀殺案》。
果然沒看錯背景真的是歪歪斜斜的。有的像真探這樣。隨便看看咯
場景真的太出色了,充滿了末日前夕的腐朽氣息
除了扭曲的置景,其他的乏善可陳。
挺有意思的一起連環(huán)殺人案件,發(fā)生于奧匈解體之后的維也納,且受害者均是從俄國戰(zhàn)俘營里歸來的老兵,死狀又極其殘忍。不過導演卻采用了極其風格化的拍攝方式,以漫畫式手法來處理人物及場景,每個鏡頭均如一幅連環(huán)畫,所有場景均處理成歪歪扭扭,如同漫畫一般。用這種方式表現,故事的敘述零七八碎,人物的塑造也很糟糕。也許,摒棄真人出演,直接拍成動畫片,也許更符合導演的想法?
歪斜世界老兵探案,西伯利亞戰(zhàn)俘營酷刑展,電車道德難題沒有正確選擇;所有人都相信著某種主義能帶來光明進步的魏瑪共和國初期,從一戰(zhàn)屠場回來的人遭全社會唾棄,等待著下一次大屠殺的到來;表現主義新拍,挺有追求
好像大量采用的是LED虛擬影棚手法拍攝的,舞臺手法范式的光影即便是想提現心理扭曲類PTSD,也容易讓人出戲。劇情倒是簡單,翻譯成《維也納謀殺案》更直白。
戰(zhàn)后廢棄的城市與病態(tài)的心理幾乎是「表現主義」的呈現,在形式上的印象比呆板普通的故事內核更引人注意。
快到年底黑馬片就頻出,又一部制造驚喜的電影,光怪陸離的扭曲世界觀,迷人的黑色偵探片腔調,滿分級別的美術置景,追求風格化表現的同時沒有拋棄故事,退役硬漢+新手警察+復仇兇手的貓鼠游戲,新穎外殼下的傳統(tǒng)悲劇,迸發(fā)奇特又久違的觀感,最大的缺點是兇手過于好猜,實際片頭卡司就暴露了hhhhh。
啥東西
那個時代,世界是扭曲的,人也是扭曲的,沒有正確的選擇,我們沒有那樣的經歷。有人問我是與非,說是與非,可是誰又真的關心誰。
別具一格的攝影和特效
巴比倫維也納
身在內陸的名字翻得有點多余,直譯翻成腹地更接近作品立意。以戰(zhàn)敗解體的奧匈帝國作背景,歸鄉(xiāng)戰(zhàn)俘老兵作主角,不管從故事背景,到貫徹始終的歪斜扭曲的鏡頭,都堪稱別出心裁。離開時只有華爾茲和輕歌劇,歸來后白人在咖啡館里演奏黑人爵士樂。忠于凱撒和帝國的男人們打完了仗,卻發(fā)現既沒有光榮也沒有家連凱撒都沒了。勇敢的軍官士兵飽受歧視茍延殘喘,不上戰(zhàn)場混體制的懦夫得意洋洋搖頭擺尾。既是令人激動的新時代也是二戰(zhàn)孕育的苗床。
制作精良,表現主義裝置十分搶眼,人物和環(huán)境的格格不入看久了蠻順眼。適合大銀幕。
戰(zhàn)敗的失落,帝國的崩潰,主義的抬頭,納粹的崛起,這傾斜的背景無比完美。
攝影極有特點,深色背景下,運用廣角鏡頭,提供了怪誕夸張的視角。全片陰郁暗淡,影影趠焯,卻也引人入勝。
最后一幕里,正常的實景替代了扭曲的世界。但委員會的正義與非正義,如何評判……沒有一個人的出發(fā)點是惡的,但是沒有一個人的選擇永遠是對的。
3星,故事編排并不出彩,但營造的氛圍非常出色。
好幾個熟臉,所以三星。背景街景太假了——從不在乎攝影的我都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