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lián)系作者。
作者:方協(xié)文(來自豆瓣)
來源://book.douban.com/review/12132044/
(本文首發(fā)于我的微信公眾號:方協(xié)文的neverland,轉載請注明出處。)
“你說我們走來走去,結果還不是走回頭?”——徐克電影《刀馬旦》
今天要說一本暴露年齡的書:李國文先生的小說《花園街五號》。我認為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1980年代改革小說。李先生如今已經年過九旬,祝他老人家長壽。
小說的敘事方法,還是作者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冬天里的春天》玩過的時空平行剪切蒙太奇寫法,現(xiàn)在時-過去時-現(xiàn)在時-過去時交錯敘事,把偽滿時期的白俄貴族沒落史、主人公革命史、共和國前三十年的主人公挫折史和1980年代的改革進程進行交叉敘述,只不過沒有《冬天里的春天》那么炫。但是我覺得此書不比《冬天里的春天》差,為什么沒得獎,一會我再分析。
花園街五號從建造那天起,一直是臨江市(毫無疑問原型是哈爾濱)最有權勢者的私宅。它的五任主人依次是白俄僑民協(xié)會主席、偽滿警察局長、建國后的第一任市委書記、文革造反派頭子、改革開放時的第二任市委書記。這棟漂亮的花園洋房似乎給居住者下了兩條詛咒:1、下一任主人總是干掉上一任主人才能住進去,2、每一代主人和他的下一代子女都會嚴重沖突乃至你死我活、兵戎相見。傳到了最后一任主人,老革命韓潮那里,這兩條殘酷的規(guī)律似乎還在重演,能否避免悲劇的發(fā)生,成了本書開頭提出的最大懸念。
韓潮老兩口和兒媳婦呂莎三個人住在碩大無朋的花園街五號里。他要退休了,接任他市委書記職位的有兩個候選人,一個是丁曉,一個是劉釗。前者碌碌無為,因為和省委副書記關系親近而在官場上屹立不倒,后者是老右派,銳意進取的改革先鋒。韓潮自己的態(tài)度搖擺不定,兒媳婦支持劉釗,而且這兩個人還是多年前的戀人,因為陰差陽錯而沒有在一起。后來因為市委常委會上投票結果是劉釗勝出,韓潮覺得需要亮明自己的態(tài)度,開始變得支持改革。后來他支持兒媳呂莎和自己已經精神失常的兒子離婚,和劉釗一起去省城工作?;▓@街五號變成了少年宮,永遠脫離了纏繞多年的詛咒。
劉釗是小說的第一男主角,他少年時代受革命理想感召,背叛自己的家庭,受到韓潮的指引,二人一起殺掉了他的偽警長父親。但是在革命成功之后,卻因為仗義執(zhí)言被打成右派,在艱苦的農村歲月里,呂莎勇敢地和他站在一起,最后看著警車把他帶走(當然,80年代初的作者還不會讓男女主角發(fā)生肉體關系,而只是發(fā)乎情止乎禮,男主看到女主睡去之后,跑到院子里看著夜空的人字型雁陣,對自己說:朋友,你是人!好令人尿崩的畫面)。
好不容易到了改革開放時期,老對手丁曉還為劉釗設置了重重障礙,甩給他的都是各種瀕臨破產邊緣的虧損企業(yè),可是男主憑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靈活高效的經營管理手段(其實就是承包制一類的物質刺激),處處扭虧為盈,贏得了人心,成為了丁曉走向市委書記職位最強有力的競爭者。
女主呂莎,也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承載者。她早年缺乏破釜沉舟孤注一擲追求自己幸福的勇氣,失去了自己所愛的人,只能被迫嫁給后來精神失常的韓潮之子。她有點小公主脾氣,天天騎著摩托車在馬路上風馳電掣,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因為她的身份,以及不幸的婚姻,大家基本都寵著她。后來她終于變得勇敢起來,敢于和環(huán)境抗爭,為了給外商送一張緊急通行證而連人帶摩托摔到河里,身受重傷,最后也獲得了愛情。
主角以外著墨最多的就是老革命韓潮了。他是花園街五號最初的建筑者之一,早年在建筑工地上搬磚,后來成了革命斗士,歷任公安局長,十年浩劫時期也被打倒過,按照資歷成為改革之后的市委書記。小說用很大篇幅寫他在選擇接班人,在丁曉和劉釗之間的糾結之情。這也涉及到小說中最有深度的部分。
我少年讀書的時候,也不明白韓潮這人一世英雄,怎么到了老年就變得這么畏首畏尾、首鼠兩端,現(xiàn)在明白了。老年韓潮并非革命信念衰退,故意和現(xiàn)實同流合污,而是位置變了。他當革命者和公安局長,都可以直言秉忠,但是當了黨政一把手,就得平衡各方面勢力。正如鄧伯在整個80年代的處境一樣,他得進一步,退兩步,進兩步,再退一步,否則就會被阻力所傷害。劉釗和省委書記高峰那種打破常規(guī)、不拘一格的職業(yè)革命家作風,在戰(zhàn)爭年代可以,在承平時代未必行得通。只有到了韓潮覺得自己老病侵尋,馬上面臨退休的時候,才會奮起一搏,亮明自己支持改革者的真正立場(讀者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出很多類似的例子,比如鄧伯1992年的深圳之行)。
我喜歡這部小說的一個地方是,它對官場內幕的揭露達到了時人難以企及的深度。不僅僅寫到了省委班子內部的分歧,而且最重要的是,結尾主人公一條線上的人(包括省委第一書記)都沒有得到明確的勝利。劉釗最后的結局是調進省城,另作安排。因為沒有作過公務員,所以我不大懂省一級的人事安排是怎么個規(guī)則,直覺估計是給個閑職,就算提拔了。給省委第一書記一個交代,對于另一位反派省委副書記(丁曉的后臺)的面子也照顧了。主人公沒有勝利,反派也沒有失敗,只是說讓丁曉去忙他的改革,正派的事情由反派接著做。這就是祖國官場的奧妙之處:關鍵不是作什么事,而是由誰來做。誰是誰的人,誰是誰的關系,站隊抱大腿永遠高于一切。這就使得小說達到了相當的深度,這個深度放到現(xiàn)在都恐怕難以超越。
《花園街五號》結尾停止在對一路綠燈的抒情上,說綠燈給國家人民帶來希望。我覺得我們不能苛責作者。直到現(xiàn)在,我們推進事業(yè)的最大希望還是靠領導,靠政治家的智慧,除此之外沒人可靠。我們都說依法治國,關于究竟翻譯成rule of law還是rule by law,這依然可能還在爭論之中。在我看來,人不能給自己提出超出現(xiàn)階段的任務,正如不能薅著自己的頭發(fā)跳出地球,但是有識之士還是應該給出一個超越現(xiàn)時代的理想目標,要清楚我們和理想狀態(tài)差多遠。依我看,要達到這個理想目標,先決條件就是要樹立對游戲規(guī)則的信仰。正如伯爾曼的名言說:法律必須被信仰。但是好的游戲規(guī)則究竟怎樣建立并且獲得信仰,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極難。我在可見的將來對此并不抱以信心。但是在遙遠的未來怎么樣呢,還是德爾圖良那句話:credo quia absurdum. 惟其荒謬,我才相信。我說過,保持相信個什么東西,需要勇氣,和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堅持和定力。勇士面對的不是惡龍,而是無物之陣,打出一拳,仿佛打在棉花上;娜拉走出家門,面對的是一堆復雜的迷宮,不知道往哪里走,走著走著就走回原地了。
小說里面其他角色寫得也很生動。反派丁曉也沒什么太大的劣跡,比《冬天里的春天》中的反派一號王緯宇品質好太多了。他頂多就是暗地里下絆子,給主角制造緋聞。還有什么把博物館的文物扣下來當做禮物送給省委副書記之類的情節(jié)。
李先生可能是喜歡描寫性感女子,以表明他支持女權的立場。在這部書里描寫的業(yè)務科長歐陽慧就是這么個角色。她是白俄混血兒,喜歡權錢交易,生性風流(不是實質男女關系,而就是單純喜歡撩男人),多年以來暗戀男主角劉釗。因為她崇拜陽剛正派的男子漢,而男主當年又救過她的命。她也曾經暗地里面勾引過他,但是他不為所動,所以她和女主還保持著閨蜜友誼。故事的最后,她也懺悔自己的行為,決心痛改前非,不再搞不正之風了。
細節(jié)扎實是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優(yōu)點,有質感。李先生的故事雖然都有那么點傳奇性,但故事的底色還是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感。作者描寫的臨江市,分明帶著哈爾濱的風情,比如關于老教堂和市井風物的描寫尤其打動我。所以電影在哈爾濱拍是對的。本書和《夜幕下的哈爾濱》是我喜歡的兩部最能表現(xiàn)哈爾濱風味的小說。
故事也有一點可以吐槽之處,比如男女主角年齡差距大約是十幾歲,剛剛解放的時候,男主大約18-20歲,女主假設是6歲。按東北解放是1946年。那么到了1980年,女主就應該是40歲,男主52-54歲左右。那么女主的一條淺青色紗裙穿了十幾二十年,男主還覺得漂亮,這就是典型的老直男審美了。如果是女作者我想不會這么寫。
至于《花園街五號》和《冬天里的春天》相比,我覺得后者篇幅更大,表達的時空交錯感更強,意識流的描寫更多,感情也更加濃烈充沛,不管是從炫技的角度來看,還是故事的體量來,都更厚重一些。而且《花園街五號》的結尾放在當時來說也顯得灰暗了些。因為這些原因,《冬天里的春天》更有得獎的樣子。
但是我個人更喜歡《花園街五號》。因為《冬天里的春天》雖然在技法上面更充分,但是在情感上面太過直白,從頭到尾充斥著主人公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愧疚之情,沒有《花園街五號》顯得含蓄和韻味悠長?!抖炖锏拇禾臁防锩娴娜宋镆策^于理想化,男女主角于而龍和蘆花過于高大上,簡直是無所不能。反派男一號也壞得十分徹底,甚至還有強暴自己私生女兒的情節(jié)?!痘▓@街五號》里面的角色雖然也比較理想化,但是至少他們面臨的問題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現(xiàn)實問題,所以在主題深度開掘上反而感覺更強一些。
由此想起了80年代初的另一篇很有影響的改革小說:柯云路的《新星》,也描寫了一個敢于破除陳規(guī)的縣委書記,在地方上一頓撲騰,也被調到北京去了,由于我沒有細讀此書,不記得男主去北京做什么工作。只知道作者胸懷大志地要寫續(xù)篇,而且是三部曲,名字都起好了,總題目叫《京都》,分為《夜與晝》《衰與榮》《滅與生》三部,看著標題就很酷炫。記得開頭的題記是這么寫的:
天者,夜晝。
地者,衰榮。
人者,滅生。
公元1980年,京都正處在偉大而艱難的陣痛之中。
這個題記我到現(xiàn)在一直都記著,因為當時我覺得簡直是太震撼了。第一部《夜與晝》出了,寫得也挺炫,有些段落特別意識流。第二部據說出版了,但我沒見過,仿佛沒有什么水花。第三部徹底太監(jiān)了,看著名字就預示著要爛尾。那可是光怪陸離的、魔幻的80年代啊,十年之間變化太快,快得超出了人們的理解力。我認為當時沒有作者能把握得了、或者跟得上那十年的變化。所以作者寫得爛尾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后來作者就變成了一個神棍,再后來就泯然眾人了。而京都的陣痛,大約十來年就痛一回,希望以后不要再痛了吧。
*******************
電影版很有名,花園街五號的外景是哈爾濱的和平邨賓館貴賓樓,中世紀寨堡式建筑,內景是頤園街一號,也就是現(xiàn)在的“革命領袖視察黑龍江紀念館”,當年潤公出訪蘇聯(lián)的時候在這里住過一夜。此外的拍攝場景還有斯大林公園、兆麟街、博物館和北方劇場等地。
演員方面,出演男女主角的是龐學勤和方舒。龐學勤是老演員,出生于1929年,曾經位列著名的22大電影明星之中,給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兵臨城下》和《戰(zhàn)火中的青春》。方舒出生于1957年,當年也是當紅大美女一個。這兩個人的年齡差倒是很符合原著的。扮演韓潮的是李默然,他就比龐學勤大兩歲。這兩個角色的年輕時代都是由兩位演員的兒子出演的,當時也是一段佳話。如今這兩位已經作古,方舒也已經年過六旬了。
放映時我錯過了開場,今天給補上了,原來是白俄貴族建造花園街五號的背景故事,為這住宅賦予了一種歷史感和宿命感。影片和住宅一樣時代印記明顯,隨著開場那新聞播報式的旁白,改革與守舊的明面交鋒和暗流涌動逐漸鋪陳開來。除了政治線外還有感情線,忘年戀有點別扭,劉釗形象高大全,然而今日來看大義滅親難說是好設定。
“時代的興衰,塵世的滄桑,家庭的嬗變”……或許過分專注于“時代巨變”的大字眼,才使得故事敘述人物刻畫的太過用力緊繃有失細膩生動。就拿主人公劉釗來說,父親是偽滿反動份子,大學畢業(yè)土木工程專業(yè),喜歡養(yǎng)狗有小資傾向,愛情生活上也是易遭詬病的“老牛嫩草”……簡直上個世代政治最不正確的匯總!而要把這樣的角色塑造成改開新時代的領路人,就必須以反向的政治高度正確的行為加以平衡背書:里應外合大義滅親處決了反動父親;舍生忘死只身下水保護了國家財產。這一左一右全在大開大合,角色沒法不偏于生硬。說到這里必須要提下龐學勤。由他來演劉釗照理比較合適,因為角色的年齡設定就是與之接近的五十開外。最大問題是龐的面容狀態(tài)很奇怪,他看上去更像年過半百硬要裝嫩去演三十出頭卻又整容拉皮失敗?對比之下李默然和其他老演員就自然的多。
真的大膽,像是80年代的《狂飆》
有些地方跟那個時代的其他電影在節(jié)奏上都不大一樣。。
時間跨度過大有點混亂,80年代女性創(chuàng)作者們筆下的女性形象一如既往地令人印象深刻。
我喜歡在這部電影,獨有的中國的官場味,給人以力量。
作為“文革后遺癥”的瘋兒子以及作為歷史包袱的花園街五號
在同時代電影中非常出色的一部,古堡中徘徊著舊時代的幽靈
#資料館留影#改編自李國文的小說,明顯的時代印記,激烈的改革派與保守派之爭,還夾雜著舊時代的個別幽靈。影片本身回看其實并無多大新意,重要的是那個年代人物的風貌,那種為了理想一腔孤勇的氣派,如今已經近乎湮沒于無了??吹贸鰧а菔巧類邸蹲凡丁返模踔烈欢劝雅鞣绞婊頌楦覑鄹液薜恼嬗擅?,有一個鏡頭也是向《追捕》致敬。結局給人意猶未盡之感,在夜晚行駛的列車似乎象征著改革的列車,在黑暗中艱難穿行。
改革
真是部神片,寫官場惡戰(zhàn)和搞腐敗真是尺度驚人(哇副市長竟然沒有受到懲罰這也可以嗎),臺詞很機鋒,有很重的譯制片味道(應該也是長譯出了配音吧),人物塑造也是如此;此外還干脆設計了白俄貴族三代,以及照著蘇聯(lián)電影拍了兩場接頭戲(第一場OK,第二場太扣分了,后景冰上洗禮的鏡頭都不帶換的也太糊弄了吧)。神來之筆包括“選接班人”(以及各種有所指的設計)、“文革后遺癥”等等?;▓@街五號房子本身作為一個提喻本身就很有趣,作為一個寫改革開放的主旋律還拍得好看也挺不容易的。
比喬廠長生活化一點,技術講究一些。(小蘿卜頭長大了也沒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接連搭錯哈哈哈
職務并不給人以智慧
龐學勤比李默然小兩歲,演的角色比他小二十歲,演得很費力,但還是挺好的,關鍵那會兒四十來歲的男演員像樣的太少了,正如那個年齡段的像樣干部壓根就沒有……
1984年
2011.3.16想看,后來看過。
俗話說: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請神容易送神難。本片講述了「各路神仙」在盤根錯節(jié)的《花園街五號》為爭奪抑或捍衛(wèi)「主權」被其反作用力重傷的處境。這部主旋律比較出格的地方在于,把中國人的黨性和西方人的信仰放在同一語境下探討,并在面對不確定性和潛在威脅時,強調局內人給予門外漢帶來的安全感和引導性。這種去性別化,去道德化,去階級化、不拋棄不放棄、敢于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革命友誼」是影片較為神圣而動人的內在核心,后被作者定義為《女人的力量》再度續(xù)寫。像小鳥一樣向往自由并渴望愛情滋養(yǎng)的「莎莎們」的困境在于,跟靠山般的「歷史包袱」主動斷聯(lián)是她們通往獨立且可能獲得愛情的前提條件。然而,面對焉知非福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zhàn),并非人人都能將個體能動性發(fā)揮好。倘若廠長「請神」還算輕松,那「秘書」便真切體會到了「送神」的不易。
胡爾西德扮演的應該是個俄羅斯族?那個祈禱。結尾沒說清楚呀。
掙脫了牢籠的束縛后發(fā)現(xiàn)不過是來到了一個更大的牢籠。先逃出來的人有一部分已經開始安于現(xiàn)狀,故步自封,給自己又重新畫地為牢,利益分配的權利落入了利己主義者的手里,讓更多的后來者感受到的只會是更加擁擠,難以呼吸?;▓@街五號,原本屬于沒落的封建貴族同時也是勞動者受壓迫階級所建造的勞動成果。有人問為什么這所豪華別墅的主人總是非富即貴,永遠處于權利的漩渦中心?人一生都被困在第一個籠子,沒有為他們打開籠子的大門進入陌生的環(huán)境去探路的改革者這些人一輩子都會被困在原地,想要更加廣闊的空間更多新鮮的空氣愿意跟隨別人邁出牢籠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就必須要有人犧牲,而這些引路人帶頭者就是主角這種改革者,權利更像是大多數人給這些為大多數人作出杰出貢獻的認可,每個時代的人和事都有它的歷史局限以前現(xiàn)在都如此
吃飯的那一場戲,拍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