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很長,圖片也多,文末有視頻連接。
這里是一部電影一本書,重【讀】姜文電影系列的第三篇。電影是姜文的第三部導演作品《太陽照常升起》,書呢是電影相關的文集《長天過大云》。
這部電影是姜文在《鬼子來了》禁播7年之后的作品,官方一刀未剪,正常上映了,但是口碑和票房都很慘,有關方面也松了一口氣,以后再也不用緊張姜文電影,反正已經(jīng)沒人能看懂了。與此同時國外的反映也不太好,絕對沒有前兩部《陽光》和《鬼子》那么火熱。
但是在國內(nèi)的專業(yè)領域,一些電影、文學大家卻極為稱贊,比如焦雄屏、戴錦華、史鐵生、王朔等等,認為這部電影在藝術層面已達大成。這一系列的現(xiàn)象看起來都非常的矛盾。
姜文也曾丟下一句話,“再也不干這包餃子喂豬的事情了”。這話當然是罵人,姜文把自己的作品當“餃子”很正常,但是很多人自覺的把自己歸為“豬”的行列,“從此姜文一生黑”,也確實是一個非常魔幻的現(xiàn)象。
《長天過大云》這本書,收錄了葉彌的原著《天鵝絨》,以及電影創(chuàng)作初期的故事稿和完整的劇本,還有前面提到的幾個電影、文學大家的影評,包括很多劇組成員的心得體會。買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想,如果電影有什么正解,還有比姜文自己的書更加正確的嗎?結果又打臉了,姜文還是只字不提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倒是《讓子彈飛》相關的書籍《騎驢找馬》,里面有很多采訪談到了《太陽照常升起》,看完基本就明白了,只是有些細節(jié)還得“猜”。
這個系列影評原本是欣賞姜文電影的技術,但是技術再好也只能是一張“餃子皮”,所以我們還是不得不先聊一聊電影的思想內(nèi)涵,大約也只能點到為止。
太過具象的解讀,并不是這部電影的正解,但又不能脫離時代,如果完全不講它的寓意,相信很多人還是一頭霧水。一般情況下我們看電影能感悟多少,取決于自己的知識面和邏輯推理能力,但是看姜文的電影這句話要修正,必須是多看書拓寬知識面,少瞎想避免進入誤區(qū)。
怎么理解《太陽照常升起》這個片名,首先就從姜文在書末的填詞來看。
姜文 云飛風起,莫非是,五柳捎來消息? 一代人來,一代人往,太陽照常升起。 浪子佳人,侯王將相,去得全無蹤跡。 青山嫵媚,只殘留幾臺劇。 而我輩狂歌,不要裝乖,不要吹牛逼。 敢駕閑云,捉野鶴,攜武陵人吹笛。 我戀春光,春光誘我,誘我嘗仙色。 風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一代人來,一代人往,太陽照常升起。浪子佳人,侯王將相,去得全無蹤跡?!?/p>
這兩句近乎直白的話,沒什么不好懂。人的一生,國家的興衰,乃至整個人類社會歷史,在宇宙的尺度都是過眼云煙,什么叫“長天過大云”,就是時光飛逝,“昔人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不管人類怎么折騰,太陽會照常升起。
當然,完全不了解那段歷史的人,這話聽著就會特別的虛無,找不著“北”,必須是先入戲,才能再出戲。
這部電影并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由4個獨立的小故事組成,然后有一些小線索串聯(lián)起來。為了方便梳理劇情,我們按照4123的時間順序簡述一下故事。
1958年冬天,西部。
兩個年輕的女子,到西部邊境尋找自己的愛人,就是后來的瘋媽和唐妻,她們在一個路口分手。
唐妻走向路的“盡頭”找到了愛人唐雨林,唐叔說出了一句要命的愛情宣言:“你的肚子像天鵝絨”。他們倆在黃沙大漠舉行了瘋狂的婚禮。
而懷孕的瘋媽走了“非盡頭”,穿過邊境,卻沒能找到愛人李不空。通過蘇聯(lián)官員的解釋,大致是李不空化名“阿廖沙”和一個蘇聯(lián)女子“娜塔莎”在一起時被槍殺,衣服上有三個彈孔為證,留了一堆遺物。
瘋媽在返程的火車里上廁所,生下孩子掉在了鐵軌上。瘋媽叫停了火車,沿著鐵軌往回跑,在鮮花叢中找回了兒子李東方。這一段拍的最美,瘋媽的瘋病也應該由此開始。
1976年春天,南部。
瘋媽已經(jīng)把兒子李東方撫養(yǎng)長大。一天,瘋媽夢到一雙黃須子魚鞋,她到鞋店買了雙一模一樣的鞋子,把鞋子掛在樹上去上廁所,鞋子卻不見了。瘋媽的瘋病又犯了,這次瘋得比較厲害。整個這一段故事,基本是以一個瘋子的視角在演繹,各種上樹、刨坑、奔跑、打鬧,房祖名曾經(jīng)戲說《太陽》是一部“動作片”。如果沒有耐心,估計會在電影開始的這一段就放棄了。
故事1的核心問題是,兒子一直想了解父親是個什么樣的人,而瘋媽說不清,還燒掉了父親留下的一些信件。
兒子發(fā)現(xiàn)了瘋媽用鵝卵石搭建的一個秘密居所,像個墓地,里面的陳設,都是打碎了又重新粘貼起來的,幾個噴嚏就讓這些東西全垮掉了,這一段最魔幻。
直到有一天,瘋媽突然清醒了,讓已經(jīng)當上小隊長的兒子去接”下放”來的人。從瘋媽目送兒子離開的眼神,感覺這次真的要出事,果然瘋媽在兒子走后,就魔幻地跳河自殺了。
1976年夏天,東部。
梁老師在學校食堂自彈自唱很是悠閑,5個大長腿的女生附和著,直到被騷擾電話打斷。開始的這一段拍得極有戲劇性,完全感覺不到那個時代,應有的緊張與壓抑。
梁老師因騷擾電話切到手指,到醫(yī)務室處理,被林大夫勾引,這里要佩服一下陳沖的演技,帶著口罩都擋不住的騷勁,摘下口罩就更要命,可是悶騷的梁老師好像根本不好她這一口。
為什么要用悶騷這個詞呢,晚上學校放露天電影,就出事了。有女人喊了一聲“抓流氓”,所有人都亢奮了,梁老師莫名其妙就成了被追的那一個,而且還摔斷了腿。
學校官方的“摸屁股”調(diào)查完全是一場荒誕劇,只能再欣賞一下林大夫的浪與騷。
唐叔和梁老師在宿舍商議對策,就是搞不清到底是“手摸了屁股”,還是“屁股摸了手”,最后決定坦白從寬。
調(diào)查結果卻出人意料,校領導為了維護學校名聲,燒掉了梁老師的認罪書,并聲稱5個流氓都抓到了。
梁老師洗刷清白卻在當晚自殺了。
1976年秋天,南部。
唐叔因為梁老師的自殺事件受到牽連,下放到了瘋媽那個村。身為小隊長的兒子去接唐叔和唐嬸,回來的路上就發(fā)現(xiàn),瘋媽跳河自殺了。
唐叔整天帶著梁老師之前送的獵槍,吹著小號,領著一幫孩子在山上打野雞,甚至夜不歸宿。
小隊長依然糾結于自己的父親是個什么人,而警察李叔和村干部都支支吾吾說不清。
無聊之余,小隊長和唐嬸在瘋媽的秘密小屋偷情,被唐叔發(fā)現(xiàn),最要命的是, 一個念叨丈夫的愛情宣言“天鵝絨”,一個念叨父親的化名“阿廖沙”。
唐叔用槍指著小隊長的頭,小隊長卻說不怕死,就是想知道“天鵝絨”是個什么東西。
然后唐叔到北京找天鵝絨,搖滾大叔崔健給唐叔上了一課,讓唐叔明白,這事不是小隊長的錯,歸根到底是唐叔自己的錯。
這是一個非常刻意的戲劇化情節(jié),從云南到北京不是件容易的事,到哪里找塊布不好找,非要到北京?由此電影在方位上補齊了東南西北,時間上湊齊了春夏秋冬。
唐叔回到村里,本已不打算追究老婆偷情的事,小隊長卻自己作死,拿出一面錦旗,證明唐妻的肚皮根本不像天鵝絨。“嬸可忍,叔不可忍”,唐叔開槍打死了小隊長。
對于這個“顛三倒四”的電影,我們不能用慣常的邏輯來看待,必須放棄固有的思維模式,循著一些蛛絲馬跡才能搞清楚故事的格局。
先研究一下敘事結構也可能對于理解內(nèi)涵有幫助。有人把姜文和鬼才昆汀類比,大約也就是這部電影的結構極似昆汀的《低俗小說》,姜文受他啟發(fā)也是有可能的,因為他們兩人私交甚好。
所謂低俗小說就是路邊報亭賣的一些低俗的雜志,幾個故事中的人物有重復,但其實在每個故事中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全都是暴力搶劫、吸毒販毒、性變態(tài)、打假拳等等,就是把一些茶余飯后聊天吐槽的離奇事件給串起來了,每一個單獨的故事本身并沒有多少意義,全部都連接起來就形成了一幅社會的大圖景,這個整體印象才是驚心動魄。
《太陽照常升起》是相同的結構,每一個故事的邏輯都不是很完整,幾個故事也沒有必然的內(nèi)在連接,講的也是一個時代的大圖景。從1958年“大躍進”開始到1976年“四人幫被打倒”,中華大地上東南西北和春夏秋冬的整體印象,就是一個光怪陸離的夢,現(xiàn)代人怎么也不可能理解的荒誕劇情,在那個年代是確確實實發(fā)生過的,“只能說你不懂,不能說你沒看到”,老外就更不可能看懂了。
怎么去理解這幾個故事呢?下面我們把線索勾連一下,盡量不要入戲太深。
第1個故事結束瘋媽死了,自殺的;
第2個故事結束梁老師死了,自殺的;
第3個故事結束是小隊長死了,自己作死;
第4個故事的結尾是小隊長出生。
所以幾個故事近似一個循環(huán),都是悲劇,一個大型悲劇的循環(huán)。
原著《天鵝絨》講了個什么故事?1967年中國某地農(nóng)村,一個女人因為兩斤豬肉被偷,瘋了,他的丈夫是個普通的農(nóng)民,普通到葉彌都沒寫他的名字,他們的兒子李東方娶了大隊長的女兒,據(jù)說是有心臟病、哮喘、斜眼,然后李東方就當上了小隊長,瘋媽在兒子去接“下放來的人”那天跳河自殺了。下放來的是印尼華僑唐雨林一家,唐雨林經(jīng)常出去喝酒打獵,后來小隊長和唐妻搞上了,唐雨林用獵槍打死了小隊長。
《天鵝絨》是一個短篇小說,短得不足以撐起一部電影,所以姜文加入了大量的改編,改完了就和《天鵝絨》的原意就有了很大的差別,這就是傳說中的 “吃原著不吐原著皮”。
原著瘋媽瘋掉的原因是丟了兩斤豬肉,而電影改成了一雙魚鞋。魚在中華古文化中代指性愛,所謂的“魚水之歡”,比如《鬼子來了》里面馬大山的情人叫“魚兒”,也是這個意思。有些地方把亂搞男女關系叫“搞破鞋”,第2個故事和第4個故事都出現(xiàn)了鞋子和性愛的暗示,黃須子的魚鞋很明確是指性愛。
“豬肉”代表的是物質(zhì)文明,原著的女人瘋掉是因為貧窮的物質(zhì)生活,而電影中丟掉的鞋子,代表的是性愛的缺失,可以衍生到家庭的破碎,以及“精神文明”的缺失,因此給小隊長李東方加了個缺失的父親李不空。
李不空是個什么人其實根本不重要,如果一定要搞清楚也有跡可循,李不空是軍人,從朝鮮戰(zhàn)場回來之后參加英模報告會認識了瘋媽,他后來死在了蘇聯(lián),留了一大堆的信件和幾條各種顏色的辮子等等。
這里就涉及到一個歷史問題,1958年前后,中國和蘇聯(lián)的關系非常緊張,《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面,馬小軍說小時候最大的愿望就是中蘇開戰(zhàn)。李不空那些信件被蘇聯(lián)官員拆開審查過,“全是些瘋話”沒看出什么問題才還給瘋媽,瘋媽當然也不可能看懂。
在那么一個形式嚴峻的年代,一個朝鮮戰(zhàn)場回來的模范軍人,跑到蘇聯(lián)去找小情人被打死,是一個很荒謬的事情。能夠解釋得通的只有一種情況,李不空作為特工在中蘇邊境搞情報被打死,但由于國際關系問題,李不空不能算作烈士。
在那個年代,一個烈士家屬和普通百姓的差距是很大的。瘋媽的秘密小屋里面,她把兒子的照片和李鐵梅的劇照貼在一起,構建一個虛幻的紅色革命家庭,這可能是瘋媽的內(nèi)心愿望。
原著說瘋媽清醒后不知道自己會清醒多長時間,就趕緊洗了個澡,換了身衣服跳河了,有人說:“反正要跳河,還洗什么澡,多此一舉”。電影瘋媽跳河的那一段更魔幻,見不到人,一套衣服和鞋子規(guī)規(guī)矩矩的漂浮在河面上,你也可以說:“這拍的什么玩意,死就死吧,還把衣服弄得這么神秘”。
注意,電影和原著思想內(nèi)涵雖然不同了,但在這個事情上是相通的,即便“生不如死”,還是要維護生命的“尊嚴”。這才是第1個故事真正的核心。
然后說一說 “李鐵梅”的形象,在電影里面出現(xiàn)了很多次。李鐵梅是樣板戲《紅燈記》里面的人物,樣板戲是怎么產(chǎn)生的,不知道的百度一下。據(jù)統(tǒng)計從1966年到1976年10年間,共產(chǎn)生了14部樣板戲電影和83部故事片,而2017年僅僅一年時間上映的電影就有970部,可以理解一下什么叫“精神文明”缺失。這只電影,其它的文學藝術什么的就不談了,所以理解一下什么叫“革了文化的命”。
第2個故事和原著完全沒關系,據(jù)說是姜文小時候親眼所見的事情改編。這個故事本來是最“直白”的一個,很容易理解,然而現(xiàn)在也成了一個不能說的問題。對于梁老師為什么自殺,首先要搞清楚人物的背景和所處的環(huán)境,才能理解的他的行為。
梁老師和唐雨林都是印尼歸國的華僑,劇本里面說唐雨林回國還是梁老師鼓動的結果,梁老師自彈自唱的那首歌叫《美麗的梭羅河》也是一首印尼民歌。他們?yōu)槭裁椿貋砟??建設祖國。1958年他們在西北沙漠干什么呢?找石油,唐叔是學石油的,注意那些帳篷邊上的金屬管道,這些東西在那個砸鍋煉鐵的年代可是稀罕貨。
梁老師曾出現(xiàn)在唐叔的婚禮上,這個婚禮搞得聲勢浩大極為瘋狂。就像 1958年“大躍進”開始,全國人民都像打了雞血一樣的亢奮,“打雞血”是真有其事,不知道的可以百度一下。
但后來他們在干什么?在東部某學校工作,但學校一個學生都沒了。為什么?那個時期學校都停課了,搞運動,1977年全國才恢復高考。
梁老師為什么自殺,不要試圖在電影里面去找證據(jù),這是個不能說的,作者也沒打算把這事情給講清楚,梁老師回憶現(xiàn)場時出現(xiàn)的人物和場景都不一樣,被摸的女人回頭都不是同一個人。但整個故事會給人一個感覺,只有梁老師是唯一清醒的一個人,其他的人包括唐叔都顯得有點瘋狂或者荒誕。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為什么華僑要回來建設祖國,為什么后來他們又無所事事整天“吹喇叭”“搞破鞋”?為什么死了的人可以面帶微笑?而活著的人要下放山林打野雞?
這是姜文一貫的手法,將一些低俗的東西擺在前面,因為那是生活;值得思考的東西埋在后面,因為人必須學會獨立思考。這個故事說的還是 “生不如死”,比如老舍和傅雷,還是說的“精神文明”的缺失。
第3個故事的地點雖然和第1個接上了,但思想內(nèi)涵更接近第2個故事。小隊長讓唐叔教教那些孩子,唐叔說我怎么教他們,我學石油的,小隊長說只要他們不瞎跑就行了,于是唐叔就整天帶著他們在上山打野雞,還發(fā)現(xiàn)了瘋媽的秘密小屋。唐叔其實心里一直有事,他就是想不明白為什么死人可以面帶微笑,而他這個大活人怎么折騰心里都別扭,所以才突然拋下孩子們獨自回家,然后就發(fā)現(xiàn)了老婆和小隊長偷情。
我為什么啰嗦這個細節(jié),注意這就是解開本片謎團的鑰匙,姜文很認真的拍了一些可有可無的細節(jié),還搞得聲勢浩大,其實這里只有一件事是核心,就是唐叔的心理活動。
唐叔曾經(jīng)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熱血青年,他跟著梁老師回到祖國參加建設,只是沒想到后來局勢變了,梁老師只能在學校食堂做飯,而唐叔是鍋爐工,總算也和能源掛上了鉤,整天的無所事事吹喇叭、搞破鞋。
梁老師自殺對于唐叔打擊是很大的,他下放之后更加的瘋狂與放縱,其實就是掩飾內(nèi)心的痛苦,看懂這一點才能明白整個悲劇的內(nèi)因。
然后可以推廣開來,第一個故事里面的瘋媽,也是差不多的手法,鏡頭很認真的拍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細節(jié),包括“樹上的瘋子”,“抱著石頭過河”,氣急敗壞的老師要學生用算盤打出,“提高警惕,保衛(wèi)祖國”等等,都是瘋狂與荒誕。
鏡頭呈現(xiàn)的是現(xiàn)象,我們必須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這個現(xiàn)象拍得越美麗,體會到的本質(zhì)越心痛。
原著唐妻和小隊長偷情的時候,唐妻說:“你唐叔說我的肚子像天鵝絨”,而小隊長說的是“我想做你用的草紙”,電影保留了天鵝絨的說法,而把小隊長的話改成了 “就叫我阿遼沙吧”,注意這句話是李不空留下的信里面的一句話。
這個有什么差別呢?原著曾引用1999年英國查爾斯王子和情人的電話:“我恨不得做你的衛(wèi)生棉條”,這是一句很露骨的情話,小隊長說想做唐妻的草紙,是差不多的意思,說的就是迷戀她的身體,這個格局明顯是不同的,是一個女人的情愛視角,原著的“天鵝絨”就有可能真的是指一塊柔軟的布。
而電影里面的小隊長的話是冒用“父名”,冒用父名不就是“犯上作亂”么?后來被唐叔用槍指著頭,他說不怕死,就想知道什么是天鵝絨,這個“天鵝絨”就可能變成了另外一個東西,比如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改變,但這樣解讀就麻煩了,我還是打住吧!
最后小隊長明顯是自己找死,唐雨林只是成全了他,還是“生不如死”。
第4個故事。兩個女人在大漠同行,年輕的唐妻是剛從印尼回國去找唐雨林結婚,一直嘮嘮叨叨很興奮,她的話語就是描述當年的唐雨林,膽大、聰明、性格沖動,曾放棄一切回來建設祖國,他感動這個女人靠的是每天一封肉麻的情信,然后他們舉行了瘋狂的婚禮。
年輕的瘋媽懷著大肚子去奔喪,所以一言不發(fā)。后來瘋媽在返程的火車上生下了李東方,掉在了火車軌道上,這個顯然非常的魔幻。
去結婚的以為自己找到了真愛,其實是孤獨寂寞了一輩子,最后還要勾引小青年,害死了小隊長。
去奔喪的決意孤苦一生,將孩子撫養(yǎng)長大,最后卻是瘋瘋癲癲,到底意難平。
一個瘋狂的婚禮,和一個不可思議的降生,既是故事的結局又是故事的開始,這樣就成了一個悲劇的循環(huán)。
為什么一直說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呢,有時候擺在面前的事情,很多人都是視而不見。比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上千年來一直是所謂“太平盛世”的象征,近現(xiàn)代很多人才發(fā)現(xiàn),里面危機四伏,實際是一幅警世預言畫。
劇本在第3個故事結束時,唐雨林打死了小隊長之后還有一個鏡頭,沒有出現(xiàn)在成片里面。
如果成片有這個照片回溯的鏡頭,可能就很容易理解循環(huán)故事線,但同時又可能把格局變小,因為太具象了。
所以我們看《太陽照常升起》,就不能關注那些是是而非的表象,那只是作者布下的疑陣。
比如最為常見的幾個所謂的隱喻,媽瘋了、天鵝絨、從蘇聯(lián)回來的孩子、白貓黑貓、摸著石頭過河、還有大量的色情與暴力的暗示等等,似乎都可以引申出一個現(xiàn)實的概念,但這些東西只能算是“餃子湯里的殘渣”。
電影里面的人物就和《鬼子來了》一樣,都是群像,所有的故事都可能發(fā)生在任何人身上,無論如何掙扎,活著的人都不可能從他所處的時代逃脫。如果入戲太深會被這個巨大的悲劇吞沒,以超然世外的心氣來俯瞰人間百態(tài),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事情歷史上多了去了。
天地無所偏愛,任憑萬物自然生長;圣人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由發(fā)展。
讀《太陽照常升起》的劇本就像讀一首長詩,有著優(yōu)雅的韻律,像夢一般的迷幻,但這又是個悲劇,一個很美的悲劇。
如果電影有印象派,那么這個電影就是了。
史鐵生拿《太陽照常升起》和《浮士德》做比較。
焦雄屏說:“在神采飛揚的畫面中,我再次體驗了他的氣勢,這一次他冒著更大的挑戰(zhàn),探討中國大地和民族魂的底蘊?!?/p>
王朔說:“有時感到悲觀,我們曾看到戲曲失勢,看到文學失勢,是不是也將看到電影失勢?但不會影響地球飛轉”。
多么準確的預言,現(xiàn)如今的很多電影已經(jīng)不能稱作電影了,別看一年出幾百部,有些還不如樣板戲。
姜文在《騎驢找馬》里面說,《讓子彈飛》和《太陽照常升起》是同一個故事的兩種講法,你信不信?
總有一天人們會因為低估《太陽照常升起》向姜文道歉
我一直就不喜歡主要是因為隱喻而被稱牛逼的片子,總覺得電影首先需要講故事,隱喻可以是暗線,但不能喧賓奪主,為了隱喻而隱喻,去掉了隱喻故事一般般的電影其實挺無聊的也挺做作的。ps:我本來就不喜歡姜文的風格,對我來說太粗暴太野蠻了
個人風格非常突出,很帶勁,很濃烈,很偏執(zhí).也一樣地掐頭去尾,留有余地.我還是喜歡非常地.姜文們對于中國的特殊時代是有情結,始終在追問時代瘋狂的前因后果,又如何流轉至今.蘇聯(lián)/新疆/下放/華僑/可愛的人/樣板戲/...其間充斥著很多符號,約略了解現(xiàn)代歷史的人都會感到他要講的絕對不是輕松的話題.之所以看不懂,原因有兩個,一個在于這是過于個人表達的東西,石頭,河流,火車,天鵝絨都是有指代的,一般的人只能從看到的表層去理解,其二,姜文把國家和時代的性格和命運注入在一個個鮮活的人的身體里,雖然每個人身上都不免打上時
實在是很難看懂,除了時代帶給人們的選擇和命運以外,各個人物之間的聯(lián)系都似乎過于牽強。(相比歐美典型的群戲電影。)掃了一眼影評也是各種分析都有,更加讓人迷惑。當然,電影從攝影到配樂都非常成熟,姜文確實老牛逼了。但周韻和房祖名的組合讓人相當出戲!他穿的是匡威??
姜文拍這部片子的唯一目的就是再次向觀眾說明他是中國目前最牛的導演。我覺得他就是這個意思。
我是一個退伍的志愿軍,1958年我把一個姑娘周的肚子搞大了,但我想跟另一個姑娘孔結婚,于是我騙了周說我死了,然后和孔結了婚。周在火車的鐵軌上生下了我的兒子。1976年我在學校當老師,我常常和林醫(yī)生偷情。我同事梁老師被人誣陷性騷擾女人,而林醫(yī)生和其他女子都愿為梁老師洗脫罪名并向梁老師示愛。有一天梁老師被還了清白,我卻以為他識破了我的婚外情,于是我殺了他。后來我被下放去周所在的山村改造。周得知我被下放,瘋了一段日子,并讓她兒子,也就是我兒子來接我,然后就消失了。我整天教孩子們打獵,冷落了妻子。一天我妻子與我和周生的關兒子偷情被我發(fā)現(xiàn)。我不知道他是我兒子,這小子還刺激我,一怒之下我一槍崩了他。我兒子的母親周曾在山上,在樹上喊叫,阿遼莎,別害怕,火車在上面停下了,太陽出來他就笑了。原來我就是阿遼莎。
只能說你沒懂,不能說你沒看見。
一部電影如果通篇主題都是寓言和隱喻,那不叫高明,只能是無法自圓其說或叫故弄玄虛。但姜文的個人意趣及掌控力仍使影片在技術環(huán)節(jié)無懈可擊,畫面精致,色彩鮮明,結構精巧,情緒飽滿。
看影評和解說的時間比看正片還長
印象深的是歌曲音樂、背景色彩、情節(jié)意趣和流暢旋轉的鏡頭。魔幻色彩,奇異的主觀印象派懷舊故事 。。
喝醉了一樣哭得不能自己……這片子是真正的中國史詩,蘇聯(lián)大炮、瘋媽中國、消逝的理想,以及宏大敘事下被扭曲毀損的生活。那賞心悅目詩意滿溢的樹風光影水和激昂壯美的音樂,在讓人神往之余更增巨大的荒謬感。片名據(jù)說來自《舊約》:一代人來,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陽升起,太陽落下,太陽照常升起。
“她愈是深愛的,她愈是會在自己身上留下深深的傷痕。那樣的堅強,那樣的脆弱,都是同一個人”、“以前我比你小,以后我就比你老了”…我愛陳沖勾人那段,笑爆!“不怕記不住,就怕忘不了?!?/p>
佳作,但存在重大缺陷
這片子的隱喻在為了貼合小說而做的改編與非常規(guī)的敘事中被復雜化了。唐叔在片中代表的就是有槍桿子的最可愛的人,連哄帶騙娶來又霸占了嬌貴資本家十數(shù)年(58年到76年)卻又冷落了她十數(shù)年;對于唐嫂這樣的資產(chǎn)階級,這十數(shù)年對她們而言只是一場有盡頭的瘋狂,而對于以瘋媽為代表的窮苦人民而言,這十數(shù)年只是一場永無盡頭的痛苦的開端。瘋媽在自以為的新時代(太陽升起)生下了信仰年代的新人民,但是李東方這些人民在76年時未經(jīng)最可愛的人允許就與資本野合,最終又被槍桿子給教訓了。李東方之死一是象征了姜文這批成長在60年代的人接觸資本后對新時代信仰的崩塌;二是道明了無論對錯如何,人民都會是承擔結果的一方。觀眾不用想在中國的政治電影里看到完美的對位關系,因為如果如此明顯,那它們與觀眾見面的機會都會被剝奪。
從58年到76年,沒有歷史的車輪滾滾,只有姜文印象中奔騰恣意的紅色年代。觀眾可以不懂,但不可以沒看見。黃秋生的普通話和房祖名的屁股,這兩樣東西要成為華語電影的絕唱了吧...
周韻負責裝瘋,房祖名負責賣傻,陳沖負責賣春,姜文負責整人,黃秋生欲海翻滾后對性麻木的那張臉實在與那個時代風尚以及劇中角色相去太遠,姜文拍物的能力要遠遠勝于拍人的能力,樹葉,草,花,鞋子,野雞,都那么的活色生香,迸發(fā)著蓬勃的生命力。這四顆星都給劇中的光影的處理和花花草草了。
弄玄虛,太文青了。還是《鬼子來了》實在。
1.大陸電影罕有的觀感,肆意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夢境,符號綿密,影像流暢?;蛟S,我們的確需要姜文,不論裝瘋亦或賣傻。2.上樹瘋子同費費[阿瑪柯德],離開陸地的水中草島似[地下]變奏,而病房中的重重白紗又讓我想及[末代皇帝]的白絲綢觸摸游戲。3.摔盤子,"盡頭",火布追車,鐵道鮮花中的嬰兒。(8.5/10)
不解析結構隱喻,不談論故事輪回,畫面多漂亮斑斕,情緒多張揚飽滿,這才是情懷,是姜文永遠的情懷,對俄羅斯獨有的情結和近期看的《藍色骨頭》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果然老崔也友情出鏡了);配樂太好聽,雖有點滿,浪漫得一塌糊涂;周韻拙劣,陳沖神了,濕漉漉的潮濕欲望,放蕩的天真。
我現(xiàn)在越來越不喜歡這種需要過度解讀的電影,就像做語文試卷一樣,魯迅說一句“晚安!”都要解讀個幾百字,或者電影里男女主角做個愛,都要解讀出一堆政治隱喻(比如《色戒》),有意思嗎?也許導演確實有一些隱喻在里面,也許是為了躲避審查故意玩隱晦,但我覺得這已經(jīng)破壞了影片的完整性。以前看那種所謂大神影評解讀會覺得很牛逼,現(xiàn)在覺得都是過度解讀。同樣的例子還有《讓子彈飛》《盜夢空間》等等,這些都是好片子,但是看到一堆人做閱讀理解就很無聊,可能是我們的語文教育帶歪了一批創(chuàng)作者和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