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調(diào)反唱唱
1920年代,好萊塢有意識地在歐洲大肆引進外國電影人才。一戰(zhàn)帶來的恐慌還沒有結(jié)束,它催生了當時特別流行的間諜片。[羞辱]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誕生的。
這是奧地利導演約瑟夫·馮·斯登堡和德國演員瑪琳·黛德麗合作的第三部電影,前一年他們在好萊塢合作的第二部電影[摩洛哥]獲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羞辱]是[摩洛哥]關(guān)于愛情和女性在戰(zhàn)爭中身份探討的延續(xù),所以也必不可少地與當時大部分間諜片唱反調(diào)。首先是對女間諜人設(shè)的顛覆,在此之前她們要么是心狠手辣的“蛇蝎美人”,要么是放蕩不羈的“瑪塔哈麗”(一戰(zhàn)時有名的脫衣舞女兼雙面間諜)。扮演者往往是這些來自歐洲國家的女性,讓她們出演這類角色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好萊塢為了與美國本土女星的“良家婦女”(這類形象大多在歌舞片中出現(xiàn))氣質(zhì)區(qū)分開,進行的有意識地塑造。其二也是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好萊塢出于對異國“他者”所產(chǎn)生的恐懼。而在本片中,瑪琳·黛德麗所塑造的女性完全相反,既不蛇蝎,也不放蕩。
電影開始于一個雨夜,妓女瑪麗出現(xiàn)在維也納貧民區(qū)的街頭。國家安全局的軍官被她非凡的氣質(zhì)吸引,在圍觀自殺的人群中發(fā)現(xiàn)了她。軍官去了她家,向她提起可以依靠當間諜獲得更為豐厚的物質(zhì)生活,瑪麗皺著眉頭猶豫了片刻。軍官問她:“你不喜歡‘間諜’這個詞嗎?”瑪麗回答:“我沒有資格不喜歡任何一個詞,我的生活不高尚,如果可以為國家而死,我反倒認為那是高尚的?!艾旣愂且粋€來自于底層的女性,為了活下去不得不當一名賣身的妓女??墒牵谒龍远ǖ剡x擇可能要冒著死亡的威脅,去當一名女間諜的時候。簡短的幾句話讓人對她肅然起敬,這個社會地位卑微的妓女,在思考著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她的追求,她對未來的期望,都讓人相信,她不是簡單地活著,而是有尊嚴有理想地在生存著。
毫不夸張地說,幾乎片中的每一個男人都被她的魅力所傾倒。當她來到國家安全局的辦公室時,瑪麗穿著凸顯玲瓏有致身材的緊身裙,黑色的皮草繞過白皙的脖子,網(wǎng)格狀的頭紗罩住她的面龐,透出神秘的氣息,所有工作人員盯著她目不轉(zhuǎn)睛。她的第一個任務(wù)是去勾引俄國上校。在化妝舞會上,她甚至沒有露臉,也沒有只言片語,光是靠誘人的姿態(tài)就已經(jīng)讓上校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在上校家,她把面具摘掉,她的金色斗篷光鮮亮麗,獲取情報不在話下。當上校發(fā)現(xiàn)了她的行徑時,他沒有打電話通知上級,放了她一碼。完全可以說,是她的魅力救了她一命。再后來,瑪麗被派去執(zhí)行更為艱巨的任務(wù),勾引一名機智的空軍軍官。在賭場上時,瑪麗換上了更為高貴的衣服,一身黑色的呢子大衣和皮草,領(lǐng)口開到恰到好處的位置,露出鎖骨和脖子上閃亮的鉆石項鏈,她的發(fā)型透露出成熟女人的魅力。上校在發(fā)現(xiàn)了她的身份后,也沒有殺害她,反倒又一次愛上了她。上校說過兩句話:“如果我繼續(xù)待下去,不僅要喪失性命,還要愛上你。你這個邪惡的魔鬼?!薄拔矣X得死亡是戴著野花的,迷人的女人”?,旣惖纳矸荽碇劳?,可是她的性格完全相反。計謀屢次被發(fā)現(xiàn),說明她并非一個聰穎和心狠手辣的女人,相反她是一個被善良和愛情左右的女人。
瑪麗和上校之間所產(chǎn)生的“情愫”,到后來在上校即將被判決死刑的時候,瑪麗救了他的關(guān)鍵情節(jié),會讓人想起張愛玲的《色,戒》。這兩個女人都是在面對國家大義和個人情感面前,選擇了后者,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墒牵齻冇致杂胁煌?,《色,戒》中的王佳芝是在感性與理性之間,選擇了感性。她對地下黨的背叛,其實是被一種“或許他是愛我的”的愛情幻想蠱惑,她雖然做好了死的準備,但依然報著或許可以獲得愛情圓滿的微小希望存在。俄國上校屢次被瑪麗的魅力所傾倒,他對她的愛,比易先生對王佳芝的愛是更加確定的。所以在瑪麗那里,她的付出是對自己內(nèi)心的交代,不需要對方的回報。
瑪麗被判死刑,罪名是賣國。但所有人都很尊重她,滿足她的所有要求。前來為她祈禱的牧師被她的行為感動,為她帶來了一套符合她氣質(zhì)的優(yōu)雅禮服?,旣惷摰袅饲舴?,換上了它。前來執(zhí)行任務(wù)的青年軍官拿著劍給她當鏡子,為了讓她更加體面地死去。在這最后一刻,鏡頭推向瑪麗臉上,她不再是一副性感魅惑的樣子。光打到她的臉上,她的臉有了圣潔的光澤。到了行刑場,那位執(zhí)行死刑的軍官憤而丟下了劍,他大聲喊道:“我不再殺害女人,也不會再殺害任何一個男人。你們說這是戰(zhàn)爭,但我說這是謀殺。你們說這是愛國主義,但我說這是沒有人性的踐踏和傷害”。最后一句話道出了瑪麗作為一個女人的生命價值,她不再以一個叛國者的身份死去,而是作為一個被沒有人道的戰(zhàn)爭所殘害的被害者身份死去的。她的選擇,從為國犧牲到為愛犧牲,在這看來是站在更高一層的無比正確的選擇。
更多原創(chuàng)影評請移步個人微信公眾號:電影少女放浪記
1
特別喜歡斯特恩堡售賣這種曖昧的道德感。他愚弄所有的觀眾,到了最后我們知道這是一個反戰(zhàn)片。如此不動聲色,像老妓一樣處理對戰(zhàn)爭失望的情緒,對生命失去了興趣。
所以女主角在臨行前說,讓我穿回女裝。完全和花木蘭返鄉(xiāng)一樣。我在那些奧匈帝國的謊言之后,在那些常年的安能辨我是雄雌的生涯之后,顯得空洞無比。
開頭就變片段就他做交際花。觀眾從穿戴上能感受到。不過語言上留下的一丁點的暗示,是在第2天去中情局,說我夠恥辱的了。
那時候馬琳的臉很動人,那種光輝不能說是永恒的,但卻是極度有吸引力的。而且通過光影的變化,人物情境的變化,創(chuàng)造出一種不可捉摸的環(huán)境,讓吸引力從頭達到尾。
有時候她是一個趣兒,穿男裝吻女性,有時候又是個紅顏禍水,妖媚的呈現(xiàn)在睡榻上。他所代表的真是男性世界的腐敗和荒蕪,也是黑黢黢的電影院里男性觀內(nèi)心的小魔鬼。他們期待看著在一個景深中馬林在搔首弄姿,在玩弄她的面具,在斜斜的叼著一根煙,在穿越帷幕,想在這一集里面猛彈鋼琴。她自己說:“我打扮,不是為了我自己,不是為了公眾,不是為了時尚,不是為了男人。我是為了銀幕中的形象。”拜托,他所講的這些對象全是可以畫等號的。戈達爾說,一切都是權(quán)力。
所以在海斯法典出現(xiàn)之前,好萊塢販售的不是性,而是暗示性。
2
很多人談到了她多變的服裝所造成的吸引力。但對于這部影片來說,那種間諜活動形成的緊張才是升華的重點。女主人公不僅在情色場中游刃有余,而且在化解緊張,顯示出一種舉重若輕。
這是馬林獨有的魅力,可以說不僅僅是角色的,更多的就是馬林本人的存在,折射出來的東西它是獨一無二的。
這部影片中標志性的左右眼晃動,讓人印象深刻。馬林總是在逗弄觀眾,時刻在出戲。
在藍天使等影片中,她可以很中性,可以假扮男性,但是她從來不暴力。他知道那會把他的吸引力給卸掉。
她確實是多變的,比如說在第2部分去演一個傻傻的俄羅斯大妞,還學貓叫。觀眾乃至會產(chǎn)生一種陌生感,這擴大了他魅力的規(guī)模感。
3
-克勞德.奧利爾
構(gòu)成形象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同等的可塑性,在觀念的發(fā)展過程中必須被視為一種象征性的價值。
一種永久的紐帶將人物的行為和他們所處的裝潢聯(lián)系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種與社會類別無關(guān),而與色情類別有關(guān)的特權(quán)環(huán)境。
墻壁的材料使得它們的功能非常模糊。他們嚴重分離,嚴重分裂,嚴重孤立。這些墻壁,常常像中國盒子一樣工作,仍然不完善,不穩(wěn)定。它們的限度可以縮小或擴大。
-彼得.克萊爾
有一個伸縮,一個物體的積累,各種各樣的風景元素,往往會成倍增加,粘在一起,相互疊加。
從這個豐富和充滿活力的群體,一個孤立的對象突然出現(xiàn),提供救濟。
對身體懷舊。。。服飾,以及它所創(chuàng)造的幻覺,是身體的唯一真實,是給予它任何物質(zhì)的唯一東西。
吉勒.德勒茲
白色主要是限定一個與發(fā)光體相對應的空間的東西。在這個空間里刻著一個反射光線的特寫鏡頭。它不再是光明與黑暗的斗爭,而是光明與白色的冒險:這就是斯特恩堡的反表現(xiàn)主義。
斯特恩堡本人說:
影子是神秘的,光是清晰的。影子隱藏,顯露。知道要揭示什么,隱藏什么,在什么程度上,如何做到這一點,這就是藝術(shù)的全部。
光可以直射、穿透和轉(zhuǎn)回、被反射和偏轉(zhuǎn)、聚集和擴散、像肥皂泡一樣彎曲、發(fā)光和被阻擋。
光必須被攔截以完成它的使命;它不能在虛空中運行。。。光線從光明的核心到黑暗的前哨的旅程是光的冒險和戲劇。
第19屆法羅島電影節(jié)第4個放映日為大家?guī)怼缎呷琛罚旅嬲埧辞熬€在輕蔑羞辱中登堂入室的花街流鶯的評價了!
果樹:
實際上是影片大于演員的。片子很堅挺地堅持住了這一點。
Pincent:
電影里的內(nèi)容有時比較像男性女性之間的角力,或女孩與她身邊圍繞著男性氣概的父權(quán)世界之間的關(guān)系。有時電影也相比于間諜電影更像是角色研究,將蛇蝎美人比作黑貓多合適啊,且女性往往更懂情誼,一部女性間諜電影中除了充足的表演性之外最不可測的部分當然是真情,而私情總是扮演著對時代和體制的反抗。這啟發(fā)了往后多少經(jīng)典類型佳作啊,甚至包括《隨心所欲》里女性的存在主義與自毀氣質(zhì)。
Morning:
我很喜歡,這個女間諜的人物寫得很開闊,所以擁有登堂入室的歷史意義。它脫離了某些女性間諜的設(shè)置,她就是她自己,這是一部非常自我的電影,當最后她被審問時,說出叛國的理由竟然是“我覺得我就是不行我就這樣”,令人淚涌?,斄征斓蔓愂堑聡四︳勺?,這種配置在她身上有一種熔爐般坦蕩的美,不傾瀉不揮灑,是一種凝聚的能量,她的角色被軍官抓住,絲毫不在意,博弈之后才無關(guān)緊要的睡了一覺,這好厲害,女間諜色誘不是重要,是其次,她哪怕被定義為這種愛大街上都能買到,她也可以輕蔑和羞辱的對抗劇作中不可對抗的國家及正義,這就是極致的自由。這是我看得到的最好的人性,最好的不完美的生命的完美的結(jié)局。
一桶貓:
裹著間諜片外衣的愛情片 敘事浮于表面 塑造了富有魅力的早期女性形象 對光影的處理非常驚艷
松野空松:
這對觀眾真的不是羞辱嗎?似乎整個電影劇本圍繞著瑪琳黛德麗,因此需要全方位去突顯她的美麗和氣質(zhì),從而導致一些橋段愚蠢得不行,如果換成愛情片的視角,同樣的,瑪琳為了突顯角色的魅力不得不端著,使得愛情中火花基本沒有,愛情只是導演/編劇突然頭腦上一個電燈泡,然后插入而已
折射入網(wǎng):
作為一部諜戰(zhàn)片,劇情草率得驚人,觀眾的視線只會聚焦在黛德麗身上,她的從容,她的機智,她的颯爽,可上述優(yōu)點的意義僅在于男人們?yōu)樗齼A倒。本片中的黛德麗看似富有尊嚴,但本質(zhì)依然是蛇蝎美人的變種,最后依舊逃脫不了所謂的“懲戒”。電影呈現(xiàn)的戰(zhàn)爭中的狂歡豪飲美色才是該片的實質(zhì)——以愛國和民族為名的男性欲望放縱。
FranzCamus:
不完美的生命有了一個完美的結(jié)局。本是一名花街流鶯,卻被國家委以重任打探敵情。國家賦予的忠誠與敵國將領(lǐng)擦出的愛的火花 她會選擇哪一個呢?為自己彈奏的離別曲 為自己行將結(jié)束的人生畫上一個句號?,斄铡斓蔓愒谶@部早期的有聲片中奉獻了精湛的演技。
Her Majesty:
你完成一次次色誘時,早已想到自己用之即棄的命運,于是你故意放走了一個自己并沒有愛上的敵人,構(gòu)成了對愛國主義最致命的打擊。冷峻到骨髓的電影。貓咪、鋼琴,還有狂歡的化裝舞會,徒勞無用地減輕著這出悲劇里的感傷氣息;用蠟燭點煙,用鋼琴譜曲,帶上貓咪坐飛機,這是你做任務(wù)時少有的做回自己的片刻。
子夜無人:
30年代初居然有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大女主電影,不同于《圣女貞德蒙難記》里那樣一定要是圣潔的、沒有瑕疵的、不帶有污點的,瑪琳·黛德麗這個形象更讓我聯(lián)想到半個多世紀以后《唐朝豪放女》所拍出來的魚玄機,人物的所有動機和行為都是擰巴著來的,一如所有對她美色的消費本質(zhì)上都歸屬于她的自我消費。她最終倒向的所謂“愛情”,其實不是任何作為個體的男人,而是另外一種自由人生的可能。
#FIFF19#第4日的場刊將于稍后釋出,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作為一部諜戰(zhàn)片,劇情草率得驚人,觀眾的視線只會聚焦在黛德麗身上,她的從容,她的機智,她的颯爽,可上述優(yōu)點的意義僅在于男人們?yōu)樗齼A倒。本片中的黛德麗看似富有尊嚴,但本質(zhì)依然是蛇蝎美人的變種,最后依舊逃脫不了所謂的“懲戒”。電影呈現(xiàn)的戰(zhàn)爭中的狂歡豪飲美色才是該片的實質(zhì)——以愛國和民族為名的男性欲望放縱。
我覺得黛德麗還是很會演的,就是太過于注重自己的容貌。片中她的動作和眼神都極具挑逗意味。在84年的錄音里,黛德麗說最后自己在片末中槍倒下的姿勢是即興的,沒有按照斯登堡的安排。片子的故事照例很平。我個人感覺斯登堡是先照顧燈光攝影,才顧及故事吧,劇本都可以沒有。
一臉性冷淡的瑪琳黛德麗演出了蔑視生死的自我和真情,鋼琴上彈出的每一個音符都是沉默的反抗,對劍梳妝,把執(zhí)迷于槍炮與殺戮的男人們映襯得如此懦弱。結(jié)尾發(fā)令兵的慷慨陳詞振聾發(fā)聵。
太到位的譏諷。音樂是奧地利人的靈魂~喵叫的下流,30s虛偽的上流,和施尼茨勒如出一轍。最后一幕太棒了。
愛國?愛過!真正的愛情沒那么復雜,就這么簡單。物物相易,總會有個代價,就看你舍不舍得。勝過《美人計》,沒《色戒》那么糾結(jié);電影好老,劇作好好,許多小細節(jié),首位呼應?,斄征斓蔓悾粋€合格的偶像派。
故事真的沒什么特別的感覺 談不上喜歡 中間也淡淡的 不過光影的運用有感知到 好喜歡這一部的CC標準收藏封面來著 非常英氣颯爽的Dietrich哎——在之中依然是動人又神秘
斯登堡用一個具有娛樂性的故事劈開了戰(zhàn)爭的外衣,在如此光鮮的關(guān)于國家、民族、復仇與利益的宏大話語中,一個女人用她的沖動、感性、叛逆的悲劇把戰(zhàn)爭訂上了恥辱架,男人的勢利與虛偽,他們依靠所謂的武器與權(quán)力來掌控著人性,殊不知他們才是最可憐的人,而黛德麗將一個早已看破政治游戲和戰(zhàn)爭神話的寡婦演繹得極其生動,她用黑貓來隱喻自己,在看似“逢場作戲”的間諜戰(zhàn)中,觀眾也并不知道她最終是否是真的愛上了那個俄國軍官,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也許是孤獨死去的宿命早已困擾了她,叛國的確是一個不錯的死去的理由,斯登堡在這部電影中同樣奉獻了極其精彩的場景營造(奧地利的大宮殿和女傭的小破屋)、陰暗打光(始終讓觀眾無法真正看清楚這個女人)以及鏡頭的移動,這是斯登堡對親歷的戰(zhàn)爭本質(zhì)最赤裸裸的諷刺,在電影中的許多時刻觀眾會感受到荒誕
結(jié)尾又見小士兵,本來好好的瞬間眼淚就下來了?_?這片最inspire到色戒的就是對官僚的刻畫和對patriotism開嘲諷吧。。。色戒里重慶方面那位和這片里官員一樣惡心,不把人當人,你就是工具,是棋子,都懶得假裝你是個人。。。當然女人也不可能受騙就是了,王佳芝是想當回麥太太呢,這片女主純粹活膩
5.3 這對觀眾真的不是羞辱嗎?似乎整個電影劇本圍繞著瑪琳黛德麗,因此需要全方位去突顯她的美麗和氣質(zhì),從而導致一些橋段愚蠢得不行,如果換成愛情片的視角,同樣的,瑪琳為了突顯角色的魅力不得不端著,使得愛情中火花基本沒有,愛情只是導演/編劇突然頭腦上一個電燈泡,然后插入而已
3.5星,畫面耐看,故事稀爛??赐暧燕彾淘u感覺更是印證了博格丹諾維奇所言:斯登堡對我引用的他電影中的那些臺詞毫無感覺,可見真正令他著迷的是純粹的視覺呈現(xiàn)。結(jié)尾上升到反戰(zhàn)高度比較意外,但也給了同時期其他“真厭女假諜戰(zhàn)”的同題材影片狠狠的一巴掌
一個《色戒》式的故事,但劇情實在潦草,甚至對愛情的刻畫也完全沒有火花,正應了片中將軍所言“這種愛大街上隨便都能買到”,可她卻真就為這樣的愛背棄了肩負的職責。但結(jié)尾她被執(zhí)行槍決,負責開槍的士兵的控訴讓我意識到,也許這才是根本,在這個故事里真愛與否并不重要,戰(zhàn)爭的本質(zhì)是浩大的謀殺,其注定要掩埋所有人性的部分,不論是真愛和誠實還是脆弱和輕佻,在面對戰(zhàn)爭對人性的扭曲和壓抑時,它們具有同等的意義,都是作為“人”所覺醒的抵抗,都是忠于自己。
攝人心魄的表演與故事,光影的處理和細節(jié)的編織都令人深為贊嘆。與《天明》共同的結(jié)尾,但批判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東西。
黛德麗雖然演過很多為了愛情義無返顧的角色但是就她的氣質(zhì)來說真的不太像那種性情的女人。故事的可信度差點主要還是在塑造角色,黛德麗當然有腔調(diào)但是這個時候的她依然還比較的豐滿假扮俄國女人那段真是豐乳肥臀太有料了,而麥克拉格倫居然也有腰真沒想到。PS斯登堡的電影光影永遠是第一主角。
哈哈哈哈哈哈這也叫間諜片。當然了在von Sternberg寫給Marlene的情書面前一切都是浮云。喜歡這小老頭的浪漫。
那個年代的調(diào)度,光弄成這樣還是不錯的,故事還行,黛和黑貓很配,俄國飛行員看著青面獠牙的...可能那個時候古典樂是流行樂,有一些耳熟的,拉威爾鋼琴曲是秘密情報,lol
斯登堡還是這么精準。從第一個鏡頭開始就是接連不斷的聲光影的刺激,沒有陳詞濫調(diào),一切都那么干脆利落。以小見大地談?wù)摿藧矍楹托拍睿S刺了戰(zhàn)爭的荒謬。諜戰(zhàn)故事的跌宕起伏如同電影中的音樂帶來一個又一個的小高潮,而最終一切卻無聲地化為灰燼——如同那張辛苦寫就的密碼曲譜——可是紙燒了,內(nèi)容卻在心里無法抹去。
她將自己的女性身份擺在了其他所有身份之前。
我很喜歡,這個女間諜的人物寫得很開闊,所以擁有登堂入室的歷史意義。它脫離了某些女性間諜的設(shè)置,她就是她自己,這是一部非常自我的電影,當最后她被審問時,說出叛國的理由竟然是“我覺得我就是不行我就這樣”,令人淚涌?,斄征斓蔓愂堑聡四︳勺?,這種配置在她身上有一種熔爐般坦蕩的美,不傾瀉不揮灑,是一種凝聚的能量,她的角色被軍官抓住,絲毫不在意,博弈之后才無關(guān)緊要的睡了一覺,這好厲害,女間諜色誘不是重要,是其次,她哪怕被定義為這種愛大街上都能買到,她也可以輕蔑和羞辱的對抗劇作中不可對抗的國家及正義,這就是極致的自由。這是我看得到的最好的人性,最好的不完美的生命的完美的結(jié)局。
開闊。開闊的場景,開闊的思維,開闊的人物,開闊的故事與結(jié)局。如果第一幕的文字介紹當年可以再修一修這就是超級傑作。在三十年代它就拒絕用既定的「男性」邏輯去描寫女間諜,雖然略為明星化,可是比六十年之後《色戒》還要大膽得多。
像在愛國主義臉上打了一記耳光。對,雖然我做我們這種間諜工作的是誘奸,但以愛國主義之名讓年輕小伙子們喪命,那是謀殺。女主角看透了這一點,選擇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