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之父》:農夫對土地的感情與祖國相通
笑獨行解題
《士兵之父》(Djariskatsis Mama, or Отец Солдата, or Otets Soldata, or Father of a Soldier,一個士兵的父親、士兵的父親,蘇聯(lián),1964)
二戰(zhàn)小人物題材傳記永恒經典黑白片。蘇聯(lián)導演雷佐?齊克黑澤(Rezo Chkheidze)代表作。1943年至1945年,以種植葡萄為生的格魯吉亞老漢的戰(zhàn)爭傳奇:前往后方醫(yī)院探望負傷的坦克兵兒子,卻在傷愈歸隊的士兵鼓動下奔赴前線……在戰(zhàn)場上目睹同行士兵負傷后被槍殺,奮起奪槍報仇……隨即要求入伍,并以個性化的執(zhí)拗和搞笑的好勝心征服將軍……直到蘇軍攻克柏林時巧遇兒子……農夫對土地的感情與祖國相通。蘇聯(lián)全民抗戰(zhàn)的一個標本。樂觀精神加英雄情結,喜劇過程加悲劇結果。妙趣橫生,笑中有淚。謝爾科?扎卡里阿澤(Sergo Zaqariadze)、弗拉基米爾?普萊瓦爾特舍夫(Vladimir Privaltsev)、亞歷山大?納扎洛夫(Aleksandr Nazarov)等主演。莫斯科電影節(jié)最佳男演員獎,列寧獎金。【笑獨行按:該影片也是蘇聯(lián)“新浪潮”電影的經典,知名度和評價雖不及《士兵之歌》(Ballada o Soldate,1959),卻也獨樹一幟、別具魅力。該影片有片長不同的兩個版本,即83分鐘的劇場版和89分鐘的東德版,在下所見D5影碟片長為87分鐘。IMDb該影片評分為7.8分。】
影片DVD影碟封面與海報
http://sc3h.photo.hexun.com/66691217_d.html(DVD影碟封面一)
http://sc3h.photo.hexun.com/66691219_d.html(DVD影碟封面二)
蘇聯(lián)電影的最高成就乃是將簡單的價值觀輸出完美結合于日常故事和生活中,當在祖國父親召喚下,犧牲與奉獻是唯一的價值體現(xiàn)時,哪怕是老農民都可以化身為最英勇的士兵,親情溶解在偉大敘事和集體煽情中無蹤無影。
戰(zhàn)場上的漫游者、葡萄藤與標語。
導演功底很扎實。這部「父輩電影」擺脫了以往歌頌戰(zhàn)爭之偉大,士兵之渺小的歷史感,用一種更人性的角度(其中不乏軟幽默)的手法去展現(xiàn)戰(zhàn)爭下的個體遭遇。解凍后時期的佳作呢~
與類似題材的《士兵之歌》相比,還是差了一些,有點生硬。音樂不錯。
“蘇聯(lián)英雄馬哈拉什維利的坦克第一個開過這里”
片子開頭就展示了獨聯(lián)體國家免費探險的精髓,扒火車。
好!本片三觀異常之正,老爹去尋找上了戰(zhàn)場的兒子,這個故事可以拍得非常主旋律,還好并沒有,關于葡萄藤、德國孩子那里看得我又震驚又感動。在前線,每個人都只有一個名字:士兵,但士兵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野獸。我看到了戰(zhàn)火中依然閃耀的人性:父親與兒子、農民與自己的土地、作為個體的人與他人。
蘇聯(lián)革命現(xiàn)實主義
soviet martyrdom, funny father. The different language Gregian and Russian
2013年彩色版首播于電視臺
點名表揚~再見了兒子~
戰(zhàn)爭中的普通人 人性和愛同樣是主旋律 中宣部的SB永遠沒有這種審美啊
戰(zhàn)場上所有人的名字都是“士兵”
這樣的老爹,真讓人喜歡啊···
要不是因為這個故事的創(chuàng)意就給3星了,會給4星主要是因為某幾句臺詞還是很有啟發(fā)意義的,他說出了戰(zhàn)爭對人性的摧殘,其實所有參加這場戰(zhàn)爭的人都變成了某種法西斯,他們不再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PS居然看的是格魯吉亞語的版本。。。
和國內的主旋律電影差不多一個套路,設計感太重,格魯吉亞老爹是有著赤子之心的大老粗,人物弧光雖然完整,但塑造還是偏向高大全,就像《長津湖》里的雷公,有著超人般的革命理想和戰(zhàn)斗精神,身上有那么一點兒小缺點,也是為了讓這個人物更可愛,更有一點人味兒,這樣的人物刻畫也成為了一種慣用創(chuàng)作模式,看多了也覺得乏味
若不是我對題材的挑剔,絕對5星。難得的好電影。
跟[士兵之歌]比起來也沒好到哪兒去……倒是蠻格魯吉亞的,喜劇硬生生地轉成虐,或者悲劇里硬生生地攙著喜劇因素(比如醫(yī)院那一大場真是看著著急)。感覺從劇作上看是先有結尾后有故事,就是為了讓爹找到兒子但是兒子死了……不過父子相見前那段不錯,尤其格魯吉亞民歌。
故事的悲劇感比電影本身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要好,可以非常巧妙地在戰(zhàn)爭中加入親情和人性的要素。
廉頗老矣尚能戰(zhàn),尋子柏林殘穹下,千里烽煙腳下踩,捷報飛來當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