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要用女兒的婚姻籠絡住大將王翦父子的心,從而確保軍心;要用高漸離的《秦頌》凝聚起天下人對一個大一統(tǒng)國家的認同感,輔之不服者殺的暴戾,以獲得人心;最后還要善待高漸離和自己的女兒,以溫暖自己因背負使命而殺人如麻日漸扭曲的內心。他要做個好父親,好大哥,證明自己還是個人,不是野獸。他要對高漸離這個非親非故的外國人極端忍讓,證明自己還有善心。要對這兩個人好,他才能避重就輕地讓自己認同自己的殺戮。使命使然,非我本意。如果我是一個普通老百姓,我也會是一個好人。但是我畢竟不是老百姓,我不在乎老百姓,老百姓愚昧而容易受人煽動而利用,我只要抓住有軍權的,有才華的人,就是抓住了所有的人心。但高漸離和自己的女兒搞上了,一切就成了悲劇。 這就是影片的前大半截。 影片在這一截的編排和連接上有很大的問題,給人一種想起一出是一出的感覺。這是影片的敗筆。但到了櫟陽死了以后,所有矛盾在此集中成一條線,影片由此開始堪稱杰作。 明天就是登極大典,嬴政的女兒殉情自殺,引得大將王賁虐尸泄憤,為保尊嚴嬴政不得不將王翦王賁捕殺,他要保的軍心有崩潰的危險。他的親情被撕掉了。而他一直想要籠絡的人心的代表高漸離此時還過來嘲諷起他。外面還下起了大雨,仿佛六國冤魂的哭泣在阻擾他明天的登基大典。他被王賁打臉,被女兒打臉,被高漸離打臉,被老百姓打臉,甚至被看不見的天道打臉,他所實行的大棋至此一敗涂地??伤褡骶?,借那換衣服的架子而擺成的至尊又無畏的姿態(tài),他驕傲地宣稱,天道就是勝利者的臉,我就是天道。他想通了,不單老百姓愚蠢,就是這些上層人士也不過是短視的困身于男癡女愛的肉身凡胎。如若一統(tǒng)天下要孤獨,我就算孤獨又如何,我何必討好這些愚蠢的人類。第二天六國冤魂的哭泣似乎也被他的決絕和霸氣所驅散。然后高漸離用琴襲擊了他,臨死前終于叫了嬴政一聲大哥,希望最后再把他從他殺戮的世界中拉出來。但嬴政不為所動,了結了 高漸離的痛苦后面不改色地在澎湃的《秦頌》的演奏中點燃祭壇。但在這一刻他終于還是向祭壇所祭的天跪了下來,音樂也變成悲涼的古琴。他最后還是孤身一人了,不由得哭了起來,似乎是在向天認輸了。在天所代表的愛、和、寬、仁上他全都失敗了??赏蝗唬怀楸翘?,壯懷激烈的鼓聲再度響起,他笑了兩聲,嘲諷自己懦弱,也嘲諷上天著一團摸都摸不到的空氣。我是政治家,我是皇帝,天的游戲規(guī)則我玩不轉,其實也就是老百姓的俗世觀念我玩不轉,我就掀了他的桌子,另開一盤,全按老子的規(guī)則來。老子的規(guī)則就是暴、統(tǒng)、同。你們這些凡夫俗子,老抱有這樣的幻想,統(tǒng)治者既要讓人屈服,又要服從所謂善的守則,讓人屈服得有理有據(jù)。其實沒有暴力沒有人愿意屈服。凡夫俗子們把政治家的表面和本質混成一談,我就要表里如一。過去的暴君是個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違背了所謂天道,因為他們是天的不孝子。我的殘暴與我個人喜好無關,我的殘暴是另一個準則在驅動著我,那就是無條件的大一統(tǒng)才能得到安定。我不是天子,我是另一片天。 自此,在中國第一個皇帝登基大典上,這部影片就基本總結了專制君主的一切邏輯。用現(xiàn)今的觀點去看,嬴政似乎與希特勒等獨裁者們很像,而嬴政推動了歷史的發(fā)展,那能否認為希特勒也能推動歷史的發(fā)展呢?當然不行,我們不能用民主世界的邏輯去理解專制社會的發(fā)展。如果用現(xiàn)今的觀點去理解這部影片也會得出不少背道而馳的結論。高漸離在當時是社會的逆流,在影片中的形象也是猥瑣而倒退的,而他放在現(xiàn)代社會能夠被人認可而成了正流,是因為我們現(xiàn)在或多或少地和那個絕對專制的世界說再見了。
關于始皇嬴政的電影,我最喜歡的有兩個,其一是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其二即是此片。前者對歷史以及人物把握最為準確,突破了史書歷史觀中的嬴政,可以說片中的秦王是最接近歷史中真實的嬴政。后者則是最為具有宏觀歷史感的秦王,不偏不倚。
樂陽公主、高漸離私情、秦王友誼等等這些也許并非正史之中明確記載,但并不影響影片把現(xiàn)實中真實的矛盾與鴻溝展現(xiàn)出來。
秦王是是戲份最多的,也是最累的。正如劇中他說“無論是戰(zhàn)爭還是法律,甚至你與樂陽的私情,都猶如棋局,我只能按棋規(guī)走步。”他不但要容忍安撫女兒私情,還要不停說服王翦、王賁父子為其攻城略地。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一統(tǒng)天下,以及一統(tǒng)天下后的安定人心。
女兒不顧身份與高漸離發(fā)生私情,秦王大怒,但依然力排眾議,保了高漸離。但擔心王翦父子有異心,親口安撫王翦,并抽離王賁去督建天臺,逾期重罪。此安排其一為分割王翦父子兵權,王翦在外征戰(zhàn),王賁留朝督建,實為人質。其二為警示王賁其人,如有二心隨時可以置其重罪。歷朝督建祭臺陵墓之事,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必為親信擔任,不然在無比重視皇權天授的古代,稍出差錯,則寓意不詳,輿論紛紛。同時也正因如此,其督建之任也風險異常,稍有延誤,人頭落地。這是秦王在隨女兒與高漸離事發(fā)之后所走的一步棋。
齊國剛滅,王賁與樂陽公主的婚事將近,高漸離與樂陽公主之事必要終結。秦王與高漸離飲酒選女,目的是要讓高漸離放棄樂陽,一心譜曲,同時不要影響他對王賁的賜婚安撫。但高漸離心事已定,向秦王攤牌:“讓上天動心之前必須讓我先動心,我要樂陽。”他拿譜曲要挾秦王。
樂陽許王賁則秦頌不出,樂陽嫁漸離則軍心不穩(wěn)。
那秦王如何下這步棋呢?天臺巨石反字案則隨之而發(fā)。電影沒有交代到底是誰刻了“嬴政死而地分”。但是真正誰刻此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兩個人責任首當其沖。那就是天臺督辦王賁,與三萬燕國奴隸。
秦王當然沒有直接質問王賁,而是直接高調誅殺燕奴。“百人編為一隊,鼓響一刻,誅殺一隊,直至交出造字之人”。此舉實為震懾王賁不要輕舉妄動,因為殺完燕奴,其督建之責難逃其咎。其次更為主要的則是殺燕人逼高漸離就范,作為傲嬌知識分子的高漸離的心脈,秦王拿捏得很準。事實證明,秦王兩個目的都達到了,那么你說,反字到底為何人所刻?當然,最終結局高漸離與樂陽公主的死去,也為秦王背負了一層古今中外帝王最終墜入孤獨的歸宿。得了天下,卻失去所有。
此片除此之外,有一點應當注意,此點也是當年封禁此片之由,那就是權力與知識分子的相處與糾葛。高漸離被帶到秦國,是坐著馬車“請”來的,按理說貴賓來臨,不應過污穢之地,但一入城池便目睹眾多燕人俘虜收押燙印,哀嚎遍地,高漸離的憤怒與恐懼之心難以抑制。此無疑為秦王故意之舉。甚至王賁一怒之下為高燙印,秦王見之大怒,但毫無追責之意,其也是順水推舟之許。所以當高漸離見到秦王,抽刀欲刺,秦王不但不防,且笑其罵人水平不高。權力者與小知識分子的微妙情形一展無余。
但秦王也矛盾,矛盾就在于打天下需要王賁王翦這樣的軍人,治天下則需要高漸離這樣文人。樂陽公主終歸是個引子,史書中甚至都無存在。但兩者之間的矛盾,讓為君者煞費苦心。劇中秦王經常說的話就是“高漸離你是雅士,你是大才,你是能為我治國安邦的棟梁之人?!?/p>
如果說這是在利用,但他也認為這是高漸離和他的使命,高漸離欲死,他給高漸離說“我嬴政為了結束戰(zhàn)亂,為了天下人的安居樂業(yè),殺人不下百萬,要說死,我早該死一百次,一千次,但是我現(xiàn)在不能死,我還有事沒有做完?!笔堑模愀邼u離大任未已,說死也是妄想之舉。
馬背上打天下但不能馬背上治天下的道理秦王比誰都明白。這也是秦王大費周章讓高漸離為秦國譜曲的原因所在。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秦王又是有人情味的一面。正如他說:“你要樂陽,這何嘗不是樂陽的意愿,又何嘗不是我的希望,你應當先為大秦帝國作出貢獻,待你的資歷與名份成為盛勢,快則一兩年,慢則四五年,王賁定會死在抗擊匈奴的戰(zhàn)場上,而后樂陽,只消守上一年的寡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改嫁給你,你可有次胸懷?水流千里,終歸大海。”他在用他的方式為這個童年老友規(guī)劃,但高漸離不是你秦王,也許秦王是對的,但高漸離作為個知識分子是否真的愿意委屈求全呢?他想要的不是天下怎么樣,也許只是藝術與感情。這就是鴻溝。
最后說一下電影本身,劇本、臺詞、攝影、服裝、道具均為一流,但個人稍覺演員不是很對味兒,姜文陽剛有余,但老辣穩(wěn)重不足。葛優(yōu)演技水平高超,但缺乏點文人雅士的真誠與執(zhí)著的眼神。特別與許晴扮演的樂陽公主的情愫處理,床邊之戲為何總有猥瑣之氣?你到底怎么征服的大公主?我不服氣。
《秦頌》。8分。周曉文導演作品。 蘆葦編劇,姜文、葛優(yōu)、許晴主演。 蘆葦是個天才,大師級,這部電影自然也是大師級。 因為沒有人從這個角度去看過秦始皇,去看過始皇帝前的嬴政。 開篇短短二十分鐘就把嬴政的性格以及他和高漸離的感情描述清楚了,這絕對是高手無疑。 嬴政的隱忍、殘暴、冷血、復仇,在他出生成為人質后一覽無余,他謀劃布局了一切,滅六國,統(tǒng)一文字、音樂、錢幣、度量衡……最重要的是,他要統(tǒng)一人心。 這部片子太高級,它是一部現(xiàn)代高級反諷劇,完美的演繹了一個暴君的內心。 很現(xiàn)代啊。
這故事真是夠cult
(8/10)某篇熱評把本片捧得太高了,實際上這部片子缺點還是滿多的而且很明顯,不過它的確是部挺內涵的片子,編劇蘆葦也是同期《霸王別姬》和《活著》的編劇。片中的秦始皇、高漸離、李斯、王賁……無論形象還是事跡,其實都與史實相差很遠,當你看到兒歌變軍歌、強奸可以治療癱瘓、秦始皇和李斯爭吵法庭案件、徐福和秦始皇互相睜眼說瞎話……你就知道這哪里是講述秦始皇的故事,這是文人和藝術家向強權下跪的故事。姜文演的秦始皇溫柔、親切,但如果你不愿意跪,他就有無數(shù)種方式可以逼你跪下去、并給他唱贊歌。讀書人終究是要跪的,不可能不跪,只是最后怎么跪而已,如果你不信,那么請看豆瓣。
視覺不如英雄,內涵不如刺秦,但在大陸電影前大片時代誕生的本片卻遠被低估,雖然軟件硬件、制作創(chuàng)作粗漏之處俯拾皆是,甚至某些地方還潛藏著cult式的雷點笑點。但是噴薄而發(fā)的情感力量、宏大開闊的歷史視野、虛化而豐富的意象符號,劍走偏鋒的表演手法,跳脫了史書陳述的窠臼,勾勒出了歷史背后的邏輯
1.嬴政實力高漸離吹,奈何被大大本人開除粉籍 、2.仿佛看見WB掐架,嬴政同志邏輯鏈捋得杠杠的,嘴炮max 3.高臺之上哭泣和背影的最后一幕簡直神來之筆!4.古琴真好聽啊
一個關于征服的故事,我比較欣賞從這樣一個角度講,而并非千篇一律的講荊軻刺秦王。美術、音樂都比較合胃口~臺詞蠻聰明的~
20年后看此片:姜文的氣質一直沒變,許晴的美從來沒變,只是葛優(yōu)在當時少了后來歲月歷練后的沉穩(wěn)。電影從另一個角度講述秦朝的歷史,有點獨辟蹊徑之感,里面的臺詞也是少有的精煉和有趣。
蘆葦?shù)膭”竟Φ渍孀屓伺宸梦弩w投地,能把非亞里士多德戲劇和史實題材融合得如此巧妙,雖是以秦頌的創(chuàng)作推進秦王統(tǒng)一大業(yè),但在結構上卻神奇地用到了布萊希特的歷史唯物主義,高漸離和嬴政的四次辯論完全把故事推上了古典悲劇的高度,立意拔得又高又巧,心服口服
很有內涵的一部電影 如果說大陸沒有史詩電影的話 那么這部就是了 不管是人物還是人物之間的聯(lián)系都是有深度的 表現(xiàn)了導演對歷史的獨特的視角 姜文的秦始皇和葛優(yōu)的高漸離單獨拆開都可以作為一部電影的主角 電影美工出色 大到金戈鐵馬 小到衣飾禮節(jié) 無不考究可信 粗礪中盡顯上古豪邁的風骨 周導造就好片
記得當時曾有影評,說姜文演的皇帝不脫山大王氣,葛優(yōu)作為大音樂家卻怎么看怎么像腹中空空、色膽包天、濫竽充數(shù)者。這部電影在我看來是第五代導演想做鴻篇巨制卻用過勁兒變成搞笑爛片的早期代表作品。
“漸離,是天道把你賜給了我,你已經成為我身體的一部分。你必須陪我深深地忍耐,再陪我重重地懲罰。”“那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一群無頭的鬼在追我,我跑,一直跑到你身邊,鬼就不見了。你正在操琴,這不就是秦頌嗎?稀里糊涂的我飛上了云端,我還是跑,一直跑……跑馬了?!薄绻@都不算愛
#補遺#跟古琴有關的電影可不多??吹搅艘粋€非常不一樣的葛優(yōu),有時有點為他揪心但想來這個角色就是為了讓人心疼的。藝術家和政治的不調和往往都是悲劇。姜文演秦始皇真是太對口了,有時候流露出天真的一面這才像個任性的暴君。場面真夠盛大,周曉文是神人,蘆葦編劇也很對路,總體來說陣容很適合這片兒
始皇愛上了高漸離,可惜高漸離卻搞上了始皇的女兒,我操,人家始皇容易嘛~~
90年代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時期,出品了不少《活著》《霸王別姬》《藍風箏》為代表的口碑佳作。取材面和創(chuàng)作視角越來越開放以后,麻煩也隨之即來。國家意識到政治正確的嚴重性。本片當年上映四天即被撤,可能涉及政治影射。自此,電影的自由表達逐漸受到了限制,幾位曾挑戰(zhàn)禁區(qū)的導演分別被禁拍和限拍。
服裝道具美術皆是上乘,古樸雄壯,大氣!臺詞寫得好,尤其是嬴政的臺詞。演員演得好,劇情因題材所向,顯得弱,是最大短板。還是可以說,國內同類題材,此作處于頂尖!姜文的嬴政演得很好,葛優(yōu)演高漸離就不大適合,演趙高的那個演員,絕了。
基片。。。。
秦始皇想用他最疼愛的女兒和最信任的兄弟換來他的千秋霸業(yè),可惜他始終沒懂得天道,一味的殺戮,最終只讓秦朝在歷史中只停留17年。
影片講的是知識分子替統(tǒng)治者粉飾太平唱贊歌的事。嬴政和高漸離的關系是又愛又恨的,統(tǒng)治者需要知識分子的影響力,又忌憚他們狂妄不羈,不好管束。同樣,知識分子向往獨立自由的人格,又總是對明君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兩個人相愛相殺了一輩子,在登基大典上,高漸離用琴砸向秦王,完成了一次最無力的刺殺。
許晴演姜文女兒…………其實她歲數(shù)當時不大,但怎么看著就像大媽呢
有人性的皇帝,漂亮的女兒,演喜劇的葛優(yōu)。
沒必要這樣來黑嬴政黑高漸離吧。。導演編劇倆sb,純的。自以為是也給我適可而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