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認真的看了兩遍才來發(fā)言
之前在朝陽規(guī)劃館參加華語青年論壇時看過一遍此片,深深被打動??斩吹男稳菰~我就不想多說了。映后見面會是導演及編劇一同回答現(xiàn)場提問,導演個人魅力極強,很有片中巴黎老爺子的風范,回答問題風趣且到位。
見面會結束時導演把觀眾送上的鮮花獻給他懷孕的太太,說當天是他太太生日,場面很煽情。
12月2日知道MOMA首映,導演攜眾主創(chuàng)都會到,我提前2小時殺到MOMA,想再看一遍片子,也想把上次回家后又回味出得問題當面向導演提問。沒想到6點不到到的MOMA,竟然告知2場同時放映,300個座位竟然全部售罄,要等退票或沒來取預定的票。我當時真是緊張壞了,還一度想到去買高價票,但還真沒人轉讓。好不容易等到7點后,沒來取預定的票開放了,我去的早,排的靠前,買到一張,匆匆進了3號廳,后來得知1號廳見面會,放完片子又跑到1號廳參加見面會。
導演和3位演員站在鎂光燈下,巴黎的老爺子太帥了,滿頭銀發(fā)披肩,以為六十多歲,后來采訪時才知道已經75歲了,OMG,那身形氣質,年輕時得多帥呀。導演站他邊上真的很像父子倆,都是大胡子。呵呵。黃璐就是很快死的打工妹,片中沒怎么化妝,覺得就是一般人,化好妝的她還是很標致滴。姚安濂老師很平易近人,從頭到尾也沒怎么說話,和影視劇中的反面角色有很大區(qū)別。
見面環(huán)節(jié)很有趣,下面的觀眾都很踴躍的提問,現(xiàn)場氣氛超級好,有個觀眾激動的話都說不利落了,導演還跟她調節(jié)氣氛,讓她放松下來,把自己想表達的都表達出來。
我敢肯定很多第一次看這個片子的人,還沒完全看明白,沒看出導演所有想要表達的,但聽了導演的解答,我再一次看片子,再提問再解答后,我覺得內容好多,要表達的真不是一兩句能說明白的,只可意會不能言傳
片子本身的攝影、配樂、剪輯等等都讓我挑不出毛病。導演是攝影師出身,配樂和情節(jié)很貼,聽導演說是留學在巴黎的韓國作曲和白俄羅斯大提琴演奏家共同完成的。很多人都說片子的情節(jié)碎,但我到覺得每個點都恰到好處,沒有商業(yè)片的流水賬敘事,讓這三段故事一直圍繞著你,你不會忘記任何一個人和一個環(huán)境,他們都有緊密的聯(lián)系。
就是一部鉆到我心里的片子,很久不能忘卻,身在異鄉(xiāng)對愛人、對家人的感知,都絲絲入扣。也能感受到家人在千里之外對我無聲的記掛。
希望能放下浮躁,靜靜感受著看似平淡的生活帶給你難以平復的心情。
2 ) 這里那里的導演
應該說作為一個導演的處女作,影片還算成功。但如果你是一個挑剔的觀影者,在影院中和走出影院后,你會發(fā)現(xiàn)都沒有感動你的亮點,無論是故事還是畫面。唯一給我留下印象的是地鐵中幾個自稱來自羅馬尼亞的賣藝者的表演,醇厚民族特色的音樂在空蕩蕩的地鐵中飄揚??
看后更加明白了一個出色的導演是需要多么難得的天賦和艱辛的磨煉。我是一個沒有什么創(chuàng)意的人,所有對一切“新”的東西充滿敬仰?!恶斂偷蹏?、《巴比塔》都讓我頂禮膜拜,因為故事的新意,因為表現(xiàn)手法的新意。而《這里那里》缺少了些許新意,大都市的打工者、國外的留學青年、葉落無法歸根的老人,他們一出場,我就看到了導演的意圖——思念。這些已經被用濫的符號,削減了影片的誠意。如果這些就是導演想表現(xiàn)的生活,那么影片的畫面也顯得格外程式化——上海東方明珠下兩個渺小的身影,憧憬著未來的生活——以至于當男青年舉起手機為兩人合影時,如此應該感人的場面引發(fā)了觀眾的爆笑。
幾個故事之間的切換也很突兀牽強。上海打工的青年夜間去藥店買紅花油,之后的大興安嶺的遠離妻兒的養(yǎng)鹿人收到妻子拿來的“你弟從上海寄來的紅花油”??如果你看過《巴比塔》,你會由衷贊嘆故事之間銜接的不可思議的巧妙。
導演就是一個用畫面講故事的人。故事中不應該有導演的影子,不能讓觀眾強烈感覺到這里導演想讓你哭,那里導演想讓你思考??
3 ) 我的第一部文藝片
三個不同的地點,三個不同的故事,對于生在東北的我,更喜歡大興安嶺那部分,好久沒見過那么厚厚的雪了。海報中三個地點的圖片,大興安嶺、巴黎似乎都可以看到主人公的存在,而對于上海的部分,海報中繁華的城市背后,有多少默默離去的人呢?
4 ) 人都是被人殺死的
我從來就不是個寫正經影評的料,但時不時的就是會看一部片子然后嘩啦啦有一堆話要吐。
但我覺得我們看到一篇從鏡頭到邏輯到中心思想分析得面面俱到的影評也會覺得,“so,what?"
就猶如今天看完片子的交流會,有人說,導演你片子里是個案它不具有代表性,我和我身邊的姑娘眼神交流了一下,心領神會地笑了,so,what?
我其實對于感受這件事很說不出來理論性的篇幅,直到導演簡單幾句的闡述我才覺得戳到了我的點。他說,電影其實講白了就是說思念和孤獨,距離產生思念,思念是那樣一種千絲萬縷的情感,從中直擊人們的心靈,我們總是和別人會有距離,朋友或者家人、戀人,從這里到那里的思念和空寂。
于是,我明白了那馴鹿人從頭到尾一絲不茍的平靜和認真,我看懂了父親的那些談不上憂傷卻很動人的眼神,我被國光的一滴眼淚所打動。在那些個片段,觀眾都是覺得壓抑的,因為片子講的是生活,它甚至都沒有情節(jié),它沒有故事性,卻在無時無刻讓我們思索我們過去的、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
作為導演第一部拍攝的影片,他具有非常強烈的自我表達,換作你做導演要拍一部戲,當然會體現(xiàn)出你活到現(xiàn)在的所思所悟,也正是因為他走過的地方,出國留學的經歷,和親人朋友的關系,才有了這樣的創(chuàng)作。所以這部戲最讓我叫好的地方不是它的鏡頭有多美多講究,也不是導演有多細膩人物處理和片段銜接多么流暢,而是它打動了很多人,在場的交流非常熱烈,很多人講述著他們的人生經歷,有出國留學被搶的,有辭職去西藏差點死了的,還是那句話,它讓我們回憶著自己的人生漂泊,而沒有那些東西的人,自然會在電影結束后粗暴地罵,這特么的什么玩意兒!
這也是之所以文藝獨立電影的小眾性存在,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深刻的對自己生活的感悟。而如果是碟中諜4,人們會被爽到會覺得太牛逼太帥了,但人們看完以后會思念起某個人或者坐下來靜靜想我們的人生會覺得片子里有自己的影子嗎?
有人會質疑片子中人物的真實感和情節(jié)的邏輯感,包括小夏是怎么死的也沒有交代,而導演只說了句,從某種意義上而已,人都是被人殺死的。我瞬間覺得這句話簡直是精髓。人活著靠人和人之間的聯(lián)系,而所有的感情,思念也好愛恨也好排斥孤獨等等,都給一個人最終要走的道路有著莫大的影響。
片子無疑是有些壓抑的,拿坐在身邊的姑娘的話說,它很可貴的是沒有學院派學生作品的那種端著,很多細節(jié)處理得讓我欣喜若狂,父子的交流、父親的孤獨和善良、老戰(zhàn)士對故鄉(xiāng)的感慨,這些都沒有直接明顯地表露出來,而是用很多負面的東西,比如兒子的夢想是當一個軍人并沒有想繼承父親的馴鹿生涯,父親對國光的叫囂怒罵然后長久的停頓和理解,或者老戰(zhàn)士的怪脾氣和拒人千里又對人的需要。
這些似乎都很熟悉卻也是陌生,回家坐電梯,身后一對母子,我為她們停留等了下電梯門,兒子好奇地看著我,母親突然問我脖子上的掛飾很好看是什么,改明兒也給她兒子弄一個去,她們笑著出了電梯門。我心里覺得特別溫暖,我覺得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紀錄片。
5 ) 《這里,那里》一篇尋找共鳴的散文……
電影相比其他視聽語言形式,更加個人化。
經常能從影片中感受到導演對一種情感的充滿誠意的執(zhí)著表達,
這種尋找共鳴的純粹的創(chuàng)作目的,是最讓人感動的地方!
《這里,那里》與其說是故事,更像是散文。
這里,是家。
是我們最初也是最終的地方。
那里,可以是任何地方。
但無論是大興安嶺、上海、還是法國……
只有曾經漂泊過的人才能體會那種始終伴隨的沒有歸屬的孤獨感。
在那里,我們永遠只是過客。
就像老陸的兒子騎著摩托看著法國五光十色的街景,充滿迷茫。
就像他在地鐵里和兩個異鄉(xiāng)人的搭訕,第一句永遠是“你來自哪里”……
看到有人不理解海報的設計。
其實,我覺得海報設計的非常好!
無論你走到哪里,多么的繁華、優(yōu)越、景色瑰麗。
都如你家墻上的一幅畫作,只是一種人生經歷罷了。
只有這里,這個古色古香,充滿中式氣息的地方,
同體內流淌著的血脈一般,
是從出生就注定了我們一生最為掛念熟悉的地方,家………………
6 ) 孤獨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
■一句話點評:它是孤獨時代的守望者,三個故事的聯(lián)系似有似無,沒有想象中的緊密。導演說,人在城市的孤獨感,跟在森林里并沒有兩樣。
九月選片,十二月電影中心放映,我看了兩遍《這里,那里》,但在二十分鐘左右,我兩次都精神恍惚了——不知道是我的問題,還是影片本身的問題。坦白點說,作為第一部長片,盧晟也承認電影有許多不足。就像有人指出的,以三段式架構的電影,它的聯(lián)系沒有想象中緊密,也沒有形成循環(huán)或者首尾呼應。上海一段和巴黎一段的關系較為明顯,但是大興安嶺一段和上海一段似乎聯(lián)系不大,很容易被疏忽遺漏(弟弟送的東西)。
那這種劇作上的不完整和不嚴謹,是否損害了影片整體?即便確實會給一部分觀眾造成理解的障礙,我覺得,其實未必。導演說是有意去做如此處理,先不管該解釋說法。在上海一段中,女孩的離去同樣非常意外,一直到電影結束,導演始終沒有告訴觀眾原因。普通人與死亡的距離到底是近還是遠?這個年底,面對行將結束的2011年,從網絡上的新聞到現(xiàn)實中的事例,這種突如其來的死亡都給我個人造成了很大沖擊。誰說死亡就是刻意編造的情結沖突,在《這里,那里》中,它的出現(xiàn)正是為了服務孤獨的主題。
當前來探望的老婆兒子離去,大興安嶺的馴鹿人是孤獨的,與他做伴的只有那篇亙古不變的原始森林。老婆去世,兒子出外留學,開小面館做小生意的中年人也很孤獨,一樣孤獨的還有那個沉默寡言的服務生(弟弟),他的情感寄托是那位老同學。留學在外的年輕人很孤獨,一戰(zhàn)老兵也很孤獨,所以,孤獨的人在異鄉(xiāng)相遇。當老人到了祭拜戰(zhàn)友的海邊墓地,那些塵封了半個多世紀的記憶和往事,開始擾動年輕人的內心,也讓觀眾開始明白電影的核心主題,由孤獨所帶來的種種思念,有時候難以排遣。
如果按照我四五年前的個人定義,《這里,那里》的電影人物依然是一群“不快樂的中國人”(呂聿來的角色尤其明顯)。好在,導演很清楚自己的優(yōu)勢和強項所在,他把大興安嶺一段放在了影片頭尾。無論活潑小孩、砍冰背冰還是人與動物的情感,這部分內容正好流露出對生命和親情等價值的認同,自然流暢。更不用說還有人造極光帶來的神秘亮色,扭轉了我對整部電影的色彩印象。
面對《這里,那里》,許多人會達成一致好評:片子的攝影相當突出,畫面充滿了美感。這攝影師轉行當導演,盧晟沒有兩把刷子是不可能的。甭管像油畫、明信片還是像風光片,總之,做的用心、精致,觀賞體驗很棒。三棵孤立的樹,行走的兩個人;上海的城市森林,光線昏暗的老建筑,登上東方明珠的眺望;在深林里登到高處,尋找信號打電話。透過這些具體的意象(樹)和由此及彼的想象,盧晟營造了一個略顯冰冷的廣袤時空。那是一個被心理時間和物理時間所阻隔的世界,距離感無處不在,周圍上下都布滿了孤獨的情緒。
巴黎、上海到大興安嶺,無論身在何方,片中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都有點簡陋。大興安嶺是條件所限,巴黎是外國的月亮沒有那么圓。而如果對比《到阜陽六百里》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作者對上海城市空間的表述是一樣的,弄堂、雜物,狹小的屋子。高大的標志建筑雖然一眼可見,但是他們從未上去過。這種情境的定義就如同身邊的人觸摸可得,但是,你從未抵達過他們的內心真實,更無法理解他們的孤獨。
除了前面說的呂聿來(《孔雀》的小弟),有人說他是另一版本的上海韓寒。《這里,那里》的演員多在重復他們以往的表現(xiàn),演了不少文藝片的黃璐,細節(jié)做的不錯,但戲份太少了。姚安濂還是《青紅》里的父親形象,眼神隱約有一股殺氣,多數(shù)時候是茫然無奈。然而,一部文藝小片能匯集到老中青三撥演員,并且做足不同的情感戲份,像父子、家人和戀人,體現(xiàn)出差異,又沒有跳出大的主題。光是這點,《這里,那里》已經不易?;蛟S,這真的不是一部能讓人快樂的電影,但是,它會讓人想到很多。
2011.11.5 金雞百花
多角度敘事,有點意思,但是作為劇情片來說,演員演技也太紀錄片了。不過電影配樂很贊,很美。片子還可以其實,處女作有的期待。空靈,優(yōu)美,孤獨,思念,死亡。
趕了30公里來看這部電影,網上沒有在線,也沒有下載資源,居然還有電影院在放這部電影!看完電影出來,一抬頭看見很多星星,獵戶座就在頭頂,而這個電影就是一個漂泊的故事。
大興安嶺那一段表演很生活。三段都有些孤獨。
喜歡。關于人和人之間,關于人生,關于生死,關于過去和現(xiàn)在,關于走遠和回歸。導演挺可愛的。人很平和很懂得尊重人?,F(xiàn)在覺得攝影或者劇作入行做導演就是好,似乎比只會做導演的人走得遠一些。呂聿來是個好玩的怪人。
那個大興安嶺上的馴鹿人,是真正的擁萬里江山,享無邊寂寞
用一整部電影營造一種氛圍,但卻被斷了3的倍數(shù)次。有些畫面美得讓人窒息,正如孤獨本身,但它本身容易產生不容易感染。
攝影做導演,雖然是藝術片但至少在視覺呈現(xiàn)是極為美感而不讓人困的。三段完全不同的時空,三段對未來死亡過往的思索,三段完全不同的調度手段,用影像來呈現(xiàn)意義來敘述思想才是電影人應該走的道路。國內總算有些不是無病呻吟不是標新立異充滿人文關懷的東西了。盧晟導演有想法也有技術。
因為距離而產生思念,因為思念而產生孤獨,人與人之間的就是這樣的遙遠且相近。攝影很棒,但略微有點喧賓奪主的意味,匠氣過重。但這仍是一部誠意十足的影片,迷茫的時候,需要一些震撼心靈的事情去叫醒自己,記住自己還有一個完整的世界。
湖北鑫樂銀興電影城 2012.5.19 18:31 國產精品
放映的中途卡住了,想必坐在前排的主演有點窘吧。不管是內容還是表演都有點生硬,不過支持一下留法導演給三星。
電影很好 就是海報莫名其妙 @MOMA
孤獨的中國人
雖然×××但我還是想再說遍,故事真爛,攝影真贊
大興安嶺那段實在實在是太好了,單獨給大興安嶺一顆星
400 | 新人電影節(jié)@南配殿 很久沒有這么安靜地看一部電影,一部關于分別關于生死關于孤獨關于思念的好片。導演果然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說得對,大家都覺得左手和右手的關系很近,可它們很少握在一起。四星給電影,一星給導演XD
呵呵兩字以外的評論只想跟導演私聊。
7年了,演的還是那么好,歪起嘴來笑還是那么好看。
慢
思念。三個地方,三種視覺風格,三種鏡頭焦段。同一種孤獨和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