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Bear, Rich, Land, Destiny, Life
Bear
Bear is the forefather, Lisu live in the mountains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with the ancestor's bless. You can't live without your father , forefather and grandpa. They'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family and " life".
Land
Mountain god will tell you that " All lands need plowing". However, the land is not free,the bride price is too high to afford(why?), every family has some debt(the castles), but castles had been eaten by bears gradually,so men can't afford " lands".
Rich - the standard about " life"
Some standards and rich guys from outside came in, Lisu feel like that they have so little money that can't bear the " life". And the government puts,"to make village accessible to tourists by infrastructure ,your life will be much better. " When and How, standards about life has been changed?
Destiny
"Like spring breeze brings out buds." Everything has its position and destiny in the Lisu belief. But are there really something destined to happen? Undeniably,there are also some causal reasons to make life what it is. The bears eat fruits , unfortunately with some "bad guys" poaching and stealing trees to satisfy some foreigner's needs , the fruits for bears became less and less ,and the forefather came into the village to find something to eat. After many times "bad guy - rich guy - bear "loop, the family became poorer and poorer ,lead to such " destiny" to sell Jini.
Life
According to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 by J.Scott, the ancestor of Lisu choose a life in the mountain like this due to the war and governance, and developed many strategies to escape the governmental power.But nowadays , they have no place to maintain past life, the outside world and people and standards came in . With accessible roads and vary goods, you just can't live like you were, everything around you will change despite of your own will .You can't escape from the structural power by simply kill some bears, but in some sense, that's the only thing you can do. The life per se has been already changed, forever.
2 ) 來講講地方性知識
影片沖突高潮營造的是人的需要與傳統(tǒng)社會組織、圖騰信仰、政府政策之間的矛盾,最后解決矛盾的方法竟然是投奔政府政策。
不過,導(dǎo)演為了在主旋律里摻沙子已經(jīng)努力得夠多了。這一點值得原諒。
但是我其實有一個問題,如果說這個村子一直都不能打熊的話,為什么這么多年來沒有問題,到現(xiàn)在才出現(xiàn)了問題?
思考這個問題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點什么。如果“不打熊”是一種信條一直被嚴格執(zhí)行而村落與熊長期相安無事的話,歷史上這種地方性知識肯定不是如影片中反映出來的那樣死板落后,是人們對更好生活的追求的阻礙。
我們說地方性知識是什么呢?它一定是某個地方的人為了更好地生存而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知識?!安淮蛐堋笨隙ú皇且环N毫無理由的信仰,沒有一個群體會為了熊是祖宗而認熊為祖宗。歷史上熊可能是當?shù)厝说纳鷳B(tài)平衡鏈條中的一部分,就像草原民族因為狼會消滅黃羊保護草場而不掏狼崽一樣,你問他們?yōu)槭裁床惶停麄兛赡芤矔o你一堆英雄神話故事。但是故事背后的行為,是有其產(chǎn)生依據(jù)的。
如果是平衡狀態(tài),不打熊也絕對不可能是完全不打熊。有很多民族打了猛獸,打完給它祭祀一番也是一種尊敬。片子里那種“完全不打”的迂腐信條可能只是為戲劇張力而設(shè)。
現(xiàn)代開發(fā)背景下怒江原始森林生態(tài)鏈條的斷裂, 熊的天敵與食物驟減, 最終導(dǎo)致“熊”在這一鏈條中忽然失控。政府的“完全不能打”政策是對這種情況的調(diào)節(jié),而這種調(diào)節(jié)帶著因噎廢食的色彩,反而造成了對當?shù)氐胤叫灾R進行生態(tài)環(huán)境自我調(diào)節(jié)的破壞。
不過說實在的,現(xiàn)代化商業(yè)化的入侵下,即使政府不調(diào)節(jié),這種地方性也會自己瓦解。比如木扒去剝樹皮,從傳統(tǒng)意義上來說其實也是一種“搶了祖宗的果子”,但是盜販的利誘下這種行為已經(jīng)不算什么。
而政府的介入,帶來的不適也是必然的。
一覺醒來,山上的樹也是政府的了,熊也是政府的了。傳統(tǒng)的生計方式不管用了,地方性知識有違科學(xué)了……真的是無所適從。
說到科學(xué),科學(xué)也不過是一種西方社會的地方性知識罷了。在全球化的背景(社會同化)下,它的適用范圍不斷擴大,以至于我們誤以為它是普適性的“規(guī)律”與“真理”。
《碧羅雪山》的地方性知識最后敗給了“環(huán)?!边@個科學(xué)。意味著這個世界的文化多樣性又敗退了一步。
3 ) 原生的紀實 真實的虛構(gòu)
布列松說過,他的影片誕生于腦海,死于紙上;用活人和實物使它再次復(fù)活,但它們又在膠片上被殺掉;最后經(jīng)過剪輯排列成某種次序放映到銀幕上,便再現(xiàn)生機,如花朵于水中。聽聞劉杰導(dǎo)演在執(zhí)導(dǎo)《碧羅雪山》的時候也擺脫了劇本,而是將攝影機的位置、鏡頭的移動、人物的對話都留給現(xiàn)場發(fā)展。臺詞的束縛、劇本的理解并不能引發(fā)自然和直覺,而自然和直覺恰好是《碧羅雪山》里那些淳樸可愛的非職業(yè)演員們最可貴的品質(zhì)。自然的想象;自由的靈魂,于是,我們看到的《碧羅雪山》呈現(xiàn)的是一種原生態(tài)的紀實,具有的是一種真實性的虛構(gòu)。
《碧羅雪山》原生的紀實特色最明顯地表達在影像風格上。實景、自然光、手提攝影機跟拍、固定畫框……紀實的影像風格樸素、真實地將傈僳族人的生活世界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影片一開始,在手持攝影機持續(xù)晃動的畫面中,連綿的綠樹、江水滾滾的峽谷、五彩的送親隊伍、熱鬧的酒席現(xiàn)場,一場充滿民族風情的傈僳族婚禮便如一副民俗畫生機勃勃地展開;而到了影片的最后,老祖宗靜默無語坐在山間,唯有雪山霧氣繚繞。從濃墨重彩到深邃遼遠,《碧羅雪山》原生態(tài)的獨特姿態(tài)通過紀實的影像風格靜靜的流淌出來。
然而影片在紀實的同時又循著一條隱藏的理性軸線,貼著敘事的節(jié)奏展開故事。導(dǎo)演讓影像傳遞真實感,而又不破壞影片虛構(gòu)故事的“真實”感。也就是說,控制影像,盡量淡化它的存在,使它為敘事服務(wù),為表意服務(wù);把每一段敘事、每一個思想一直想到使影像向它屈服。如果從虛構(gòu)故事的角度看問題,我們甚至可以把這種紀實也看作是“虛構(gòu)的策略”,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顯示出想象力的”虛構(gòu),一種更具智慧的真實被引入進來。同時,隨著人物的命運和感情,導(dǎo)演也不可避免地將自己的感情靜靜地“滲透”給觀眾,但這種“滲透”是不帶誘導(dǎo)性的,他只是把真實存著的東西擺在你的面前:讓你自己看、自己想、自己感受。當吉妮預(yù)備犧牲自己成為“獻祭”前,幾個固定鏡頭中吉妮梳妝的動作緩慢而富有某種微妙的節(jié)奏,使得觀眾有臨場的幻覺,仿佛能越過屏幕感受到她的呼吸起伏。而當三大坡面對女兒的失蹤,獨自一人坐在空空的房間里彈唱出帶有悔恨、凄涼的歌謠,攝影機最初很長時間內(nèi)只是躲在兩根柱子后面,平靜地看著炊煙從聚攏又散去。
影片的結(jié)構(gòu)則是看似漫不經(jīng)心的,其實卻調(diào)動影片中的各個細節(jié),慢慢地沿著故事展開,呈現(xiàn)出一種特殊的拖長效果。從影片之初的木扒娶媳婦兒到吉妮自我犧牲;族人奉熊為老祖到為熊搬遷;從個體命運到整體歸宿;影片像一張網(wǎng),無數(shù)細節(jié)在這個巨大的網(wǎng)絡(luò)上的紐結(jié),深深地牽動著每個人物的命運,牽動著碧羅雪山上傈僳族人的生活。面對導(dǎo)演精心的鋪設(shè)和反復(fù)的渲染烘托,我們最終獲得的則是一種心靈上的深深的滌蕩乃至震撼。
戈達爾曾寫道:“美和真理有兩極:紀錄和故事?!?,原生的紀實,真實的虛構(gòu),在《碧羅雪山》凝重、流轉(zhuǎn)的時空中,在原生態(tài)紀實的外衣下,導(dǎo)演在真實與虛構(gòu)之間敘說著生機與生命。然而,法斯賓德有語:“面對知識分子,你可以冷靜地悲觀,因為知識分子有運用理解力的方法。反之,面對電視電影這樣廣大的觀眾,假如你所呈現(xiàn)的世界是如此黯然無光的話,那會是幾近于罪行的反動,因為你必須格外給與他們勇氣,告訴他們:縱使如此,你們還是有希望的。”在《碧羅雪山》中導(dǎo)演的態(tài)度則顯得曖昧而妥協(xié)。人與人,人與熊;影片最終給出了一個滿幻想的答案——吉妮的失蹤;一個清晰的答案——族人的搬離。但當所有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這恰恰是問題所在。面對機器轟鳴聲不能掩蓋的歌聲,在霓虹燈所不能照亮的世界里,人類必然存在的生命體驗、任何人任何時代都無法退去人的本原,或許更需要的是在思想界限之下,在社會之外之上,思考一下其存在的本質(zhì)以及其繼續(xù)存在的本質(zhì)。
4 ) 祖宗政府黑瞎子
今天在電影院看了一部產(chǎn)自中國的“外語片”,劉杰的《碧羅雪山》。片中總共出現(xiàn)了十余句漢語,結(jié)果兩位主人公愣在那邊,說聽不懂。電影始于怒族和傈僳族的一場婚禮,一條危險的滑溜索牽連起整個故事。很顯然,這是一部發(fā)生在邊疆地區(qū)、書寫邊緣人物的影片,用少數(shù)民族題材來反映人類與自然的沖突,它可能跟早期第五代的美學(xué)有所聯(lián)系,然而可看性要強出太多。熊的出現(xiàn)總會伴有恐懼和死亡氣息,這些情節(jié)更能緊緊抓住觀眾。
《碧羅雪山》有大氣象和好風光,但沒有太過依賴長鏡頭,里面塑造的人物很生動,一條沖突主線貫穿始末。電影表現(xiàn)了一些民俗的東西,比如族人尊重長者、信奉熊為祖先、弟弟娶嫂子之類的,然而完全與獵奇眼光無關(guān),它們就跟情意互投的山歌對唱一樣正常。片中也有一些感人的隱蔽細節(jié),像孫女舍不得爺爺走,偷偷拿掉苞米粒。村子自有一套世代流傳的定律去遵循,豈不料熊的出現(xiàn)破壞了村子的平靜。從村子內(nèi)部來說,祖上的信仰令他們要躲著熊,從村子外部來說,政府法規(guī)嚴禁他們獵殺熊。人與獸的對立中,村民們勢單力孤,完全處于劣勢下方。當生存環(huán)境受到擠壓,人類都要走上反抗的道路。可要村民放棄居住的地方,長者遲疑不定,政府也按兵不動。在這個痛苦煎熬的過程中,男女主人公的純真愛情成為了悲劇的犧牲品。
電影雖然名為《碧羅雪山》,不過片中沒有明確點題,只可意會。那是一個山清水秀的村子,除了交通不便,其他的耕作勞動都很正常。雪山只有站在高處遠眺時才可以看到,完全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精神象征,當長者和村民遇到問題麻煩時,他們會祈盼神靈的指引,而神秘莫測、遠遠高聳的碧羅雪山就成了至高無上力量的化身。電影的英文名更有趣,直譯過來叫“云深處”。一件明白不過的事情被云霧繚繞所遮擋,令人看不懂,無處追尋。
如果沒有熊,村民們即便天天醉酒,背上好喝懶做的惡名也不會有人管。那本來就是他們的生存法則,由不得別人去指指點點??尚芤坏絹砭筒灰粯恿?,熊是內(nèi)外兩種壓力的象征,不僅奪走牲畜更會傷害人命。熊迫使他們離開繁衍生息的地方,走上一種蓋頭換臉的現(xiàn)代化。片中的幾組婚姻同樣散發(fā)著奇怪的味道,你說不清是紅票子所害還是人心不古,總之錢成了一個糟糕的衡量標準。搬遷要錢,娶媳婦同樣要錢,村民受害需要錢。錢,更多的錢,有了這個大前提,《碧羅雪山》似乎變得不大純潔,這群人的生活方式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改變。有人出去淘金,有人一去不歸,有人固守在家,總有一天,這個村子會慢慢解體,消逝不見。而在結(jié)尾,當村民依次通過滑溜索搬離源地,他們已經(jīng)失去了最寶貴的一種東西。
你無法去說誰對誰錯,那也不是援助和互相尊重的問題。即便是女主角家中的父親和哥哥,他們有惡意愚昧的一面,不過也有善良一面,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決定了他們只能有那樣的認知看法。從上古到現(xiàn)代,人類就經(jīng)過了一個不斷進化和不斷丟棄東西的過程,轟轟烈烈。那段愛情無法得償所愿,它似乎揭示了一種困境,人類總會犧牲掉一些珍貴美好的東西?!拘吕?SIFF】
5 ) 唱支山歌給黨聽
如果問到這些原生態(tài)少數(shù)民族的未來會怎樣,這部片子就是他們的下場。
從廢除武裝開始,一個民族就喪失了明天。槍炮、病菌與鋼鐵應(yīng)加入此片事例。
假如給這個村落一個重新的選擇,勢利市儈不尊重女性的木扒父親應(yīng)該成為村里的一把手,多利拔退居村寨的精神領(lǐng)袖。一來政府不好下手,二來還能氣瘋一群女權(quán)跟環(huán)保分子。
軟弱和自我反省是個性的淪落,對民族亦然。當老漢決定要上山捕殺惡熊時,迪阿魯就做起自我審查,舉頭三尺有政府,不得不說是青年的悲哀。無處不在的政府警告著鄉(xiāng)民的行為,熊與馬列吞噬共同體,撕裂少女,踐踏希望。有人能反抗嗎,迪阿魯?shù)霓D(zhuǎn)變只是瞬間,骨子里還是喉舌,帶領(lǐng)大家搬出家園消磨記憶。右翼歸于酗酒與貧困,如沒落的圖瓦人鄂溫克人,成為內(nèi)亞帝國的形象祭品。
6 ) 雪山下的花環(huán)
去年,我個人最喜歡的五部華語片是《讓子彈飛》、《金城小子》、《鋼的琴》、《碧羅雪山》以及《我們天上見》。這其中,《碧羅雪山》是比較特殊的一部,它在上海電影節(jié)拿下了四項大獎,又在金馬載譽,然而近一年過去,除了偶爾在報紙上被提及,影片上映之類的事,消息全無。好在四月時候,《碧羅雪山》在百老匯電影中心放映,并在大學(xué)生電影節(jié)上再度獲獎。據(jù)導(dǎo)演劉杰說,他不愿意吆喝買賣,也難以理解市場規(guī)則。這就是中國電影的真實現(xiàn)狀:一邊是好片子無人理會,排不上院線,觀眾自然就見不到;一邊是糟糕的春季檔期,一堆破片在狗咬狗,滿嘴的毛。
有人會說,好壞不談,這已經(jīng)不是藝術(shù)片的年代了。別說劉杰,就是賈樟柯也沒用,把戛納威尼斯柏林輪著上也沒用。持有這般觀點的人,必然不在少數(shù),何等偏激狹隘就不說了——因為從沒有一個國家的放映體系是用以絞殺藝術(shù)片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讓觀眾不再信任藝術(shù)片,卻更愿意相信一個拍小破藝術(shù)片的導(dǎo)演能花600萬去買鴿子蛋。很顯然,已經(jīng)不是電影的原因,而是整個社會風氣使然。電影外邊是談錢,電影里頭還是關(guān)于錢。錢錢錢,人心自然不古。索爾·貝婁曾說:人活著的時候,金錢壓在你的周圍,就像死了的時候,大地壓在你的周圍。
拍攝《碧羅雪山》時,劉杰基本處于韜光養(yǎng)晦的一種狀態(tài)。他已經(jīng)不太在意是否能拿獎,或者說送去哪兒拿獎。他更不在意電影是否能夠在邊疆少數(shù)民族題材里另辟蹊徑,是否可以達到第五代以往的高度。他拿的是國家的錢,說的是現(xiàn)實的事,講的又是敏感的法。一般情況下,這必然會促成又一部主旋律電影的誕生,然而劉杰成功化解了眾人的顧慮。他只是精準地找了切入口,拉上了滑溜索,連接了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重寫那些快要消失殆盡的少數(shù)民族文明。
片中的熊、祖宗和政府,三方構(gòu)成一個牢固的等邊三角,它們制造了一片雷區(qū),隨便踩上一腳,都會引發(fā)連鎖反應(yīng)。而村民恰好處在中心位置,處處受制,步步危險,他們無法在任何一方那里尋得解脫途徑。從這個角度來說,《碧羅雪山》充滿了戲劇沖突,里面還有一條愛情明線,純潔動人。然而跟祖宗一樣,政府在片中也只是嘴上說說,從不輕易露面。所以,電影又演變成了人與熊的正面對抗,膠著不下。與此同時,祖宗和政府還站在了熊那邊,簡直是不讓人活了。其實在活與不活的背后,那關(guān)系到整個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保護,一旦他們離開了原鄉(xiāng)故土,那么他們還能叫回自身的名字嗎?顯然不能。
好的電影不一定要煽情,更不要讓觀眾沉湎在感傷當中,如能帶來清醒的感動和真實的觸動,那已是相當之不易?!侗塘_雪山》并沒有擺出苦大仇深的姿態(tài),來個萬箭齊發(fā),批完祖宗干政府。它只是隱約提到了錢,金錢已經(jīng)滲入到村子里頭,并且開始產(chǎn)生腐敗。即便沒有熊的到來,這個村子的軀體損壞,那也是早晚的事情。這些問題其實不算新鮮,但絕不意味著不用再提?!侗塘_雪山》巧妙地埋藏了多數(shù)矛盾,讓觀眾把注意力集中了愛情上。它就像雪山下的美麗花環(huán),見證了時間和歲月,慢慢凋謝,守護著那些遠去的靈魂。【玩家惠 專欄】
所有的演員都是當?shù)氐脑用?,?dǎo)演說他們連電影都沒看過,完全原生態(tài)的演出。電影很感人,女孩美極了
從馬背到透析再到雪山,都將新與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置于一個即將發(fā)生變化的焦慮時刻。政府的熊打不得,祖宗的熊罵不得,剩下尷尬的村民,被權(quán)力和宗法甚至環(huán)保道德壓迫得幾乎沒了安身立命之處。在這樣的窘境下,年輕人不再相信宗法社會,干脆遷走,我就是要打這禍害人的祖宗。
終于看到了傳說中的神作了,題材不錯很加分,可惜沒有一個地方耐看。★★★
復(fù)雜的題材被處理得如此得當,情與法、信仰與現(xiàn)實,以不斷沖突設(shè)置困境并循環(huán)往復(fù),力道很足。愚蠢而又不顧一切的愛情啊.....
電影里傈僳族的形態(tài)和境遇好比一百年前的漢族。作為觀影者,我們究竟是和西方觀眾一樣作為“他者”,還是和片中鮮少出現(xiàn)的操他們聽不懂的普通話的公務(wù)員們同屬于“你們”,抑或這過了一百年的我們依然還是“他們”?盡管導(dǎo)演避免介入,但敘事還是流露外來視角,且隱喻重重。文本意義大過影像意義。
完美的表演指導(dǎo)阿。。劉傑又講情與法
講了無數(shù)遍的故事披著少數(shù)民族的外衣再講一遍【電影資料館】
小女孩看到熊的那一刻,笑了。她說,熊孩子,我來了。
挺好看,不枯燥,看時常笑聲一片。已經(jīng)盡量規(guī)避了主旋律,可以了 @小西天
果斷2010華語最佳,開頭稍弱,此后幾乎完美。攝影極贊,空鏡做標點,故事逐層推進,愈發(fā)綿密。傳統(tǒng),法律,現(xiàn)實在此糾結(jié)起來,又是個頗具基斯洛夫斯基味道的故事。小姑娘盛裝去找熊時那個笑容,華麗又殘忍,戳得死死的。能把主旋律獻禮片拍到這樣的水準,劉杰真是神人。
這次參加大影節(jié)覺得最好的電影,一直不愿意添加條目是為了好好寫一篇影評。一條通俗的愛情主線牽扯出政府的保護政策、志愿者的綠色觀念、傳統(tǒng)的道德信仰、宗法制度與人民實際生活利益的各方矛盾,少數(shù)名族題材卻不賣弄風景民俗,拿著國營制片廠的錢卻砍掉了政府的高大全,劉杰這樣的導(dǎo)演是會成大氣的。
其實,本來越像真實的影片越讓我懷疑有多少是真實的,我會更加仔細找“人工”的痕跡。是當?shù)厝嗽谘輵?,還是基本原生態(tài)?這個片子是建國60周年獻禮的命題作文片,導(dǎo)演沒有直接使用劇本,而是自己花了大量時間精力,根據(jù)當?shù)厍闆r辛苦創(chuàng)作的。情節(jié)很集中,戲劇性比較強,這和原生態(tài)的背景非常不符。無感
空間處理上很是捉襟見肘。無趣的偽笑點太多。
這片適合自己安安靜靜的看,有點悶,但是對于村民們過江溜索的鏡頭記憶深刻,宗教與法律,落后的村莊與現(xiàn)代社會的交集,志愿者不是來幫我們的嗎?他們不是幫我們,他們是幫熊,最后村民搬家,老嫗看著天空,這就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碰撞的沖突現(xiàn)狀
享受那種一張弓緩慢繃緊的感覺
意圖很巧妙,只不過重點太多,導(dǎo)致節(jié)奏失重,結(jié)構(gòu)散亂??戳诉@片,更覺得在中國拍真實人的生活,只有非職業(yè)演員才是有希望的。
熊要來,女子要嫁人,都是沒有辦法的事。于是男人要罵祖宗,要打熊,要號咷。都在白云茫茫中。(with datouma @ MOMA)
看了一半,一般了點
祖宗,政府,黑瞎子!
配角們實在是太不給力了。一部主要以對話來支撐的電影,配角連臺詞都說不好,翻譯連字幕都翻不準,是會讓人去懷疑導(dǎo)演的態(tài)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