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以全人類的名義反人類
當一個人被推崇為一個圣人的時候,也就是他活得最沒有人樣的時候。
晚年的托爾斯泰,就像晚年的毛澤東一樣,已經(jīng)不再屬于他自己了,而是被弟子們推向了“全人類”:他的作品,他的思想,他的理念,他的版權,都是屬于全人類的!
當那群弟子把他這個大活人變成一種“主義”的時候,同時也把“理想”膨脹成了野心,把“自由”扭曲成了教條,把"愛"蛻變成了占有和利用。
漸漸的, 那個曾經(jīng)給妻子寫情詩的男人開始嫌棄她只會打擾自己的工作,只會阻止他把自家的財富拱手讓出,只會妨礙他成為那個偉大的,崇高的,無私的,無欲的,為了全人類的福祉而棄小家保大家的圣人。
他的妻子蘇菲亞則落得一身的惡名,“自私、貪婪、狹隘、刻薄...”,因為請求老公留財產(chǎn)給自家子孫,因為在人前耍drama queen的臭脾氣,因為憎恨那些縈繞在丈夫身邊給他灌圣人迷魂湯的家伙。
直到彌留之際,這個干枯羸弱的老人才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無力撐起圣人的盔甲。他最后的留戀,不是什么偉大的全人類的事業(yè),只是那個陪伴自己走過48年光陰的,嘮叨的,任性的,不識大體的老女人。
而此時,他的女兒和弟子卻竭力阻止蘇菲亞來探望垂死的丈夫,因為他們希望他“簡樸而高尚地死去",就像一個真正的革命領袖。
歷史已經(jīng)證明,人類有種奇妙的本領,能夠打著“為了全人類”的旗幟,去做徹底反人性的事情。
電影最后,面對這桿“全人類”的大旗時,革命青年瓦倫丁憤然說道:“我沒有見過全人類,只有不完美的男人和女人!”
是的,我們都沒有見過全人類,只是太經(jīng)常看到全人類的不完美。
2 ) 被撕扯的晚年
記得看文章提過,巴金最后的日子因病非常痛苦,內心里希望以安樂死了卻一生,然后,他自己也明白,他已經(jīng)不是為自己而活,多少人就盼著看一個中國文壇老人活到一百歲,于是他撐到這一天,然后在第二年死去。與巴金相比,享有世界性盛名的列夫?托爾斯泰最后的日子恐怕心情更加復雜,他同樣仿佛已經(jīng)不是為自己而活,病痛與心痛交織,人生被幾股力量撕扯,而這些力量不是來自于敵人,卻是自己在乎之人,他的妻子,他的女兒,他的同道中人?!蹲詈笠徽尽凡荒芩闶且徊苛蟹?托爾斯泰的傳記片,倒是更像以他作為一個切入點,來表現(xiàn)一個偉人高尚如神般圣潔,又平凡如人般無奈的矛盾,圍繞著他身邊人的百態(tài)倒是展示了一個充滿戲劇沖突而又耐人尋味的老人挽歌。
影片以一個有志青年瓦倫汀?布爾加科夫的視角切入了托翁人生的最后旅程,在托爾斯泰的摯友弗拉基米爾?恰爾科夫的舉薦下,他成為了托爾斯泰的秘書。影片的開局富于文藝氣息,但是很干脆的就把背景交代出來,開場就是一段關于“托爾斯泰主義”的對話,說明了托翁所處的思想階段和背景,同時,恰爾科夫對托爾斯泰夫人索菲亞不敬的提及和請布爾加科夫留心匯報其動向的叮囑,又將他和索菲亞的對立關系交代出來,達到了引人入勝的開場效果。布爾加科夫很快來到一個烏托邦般的“托爾斯泰主義”世界,和任何烏托邦世界的展現(xiàn)一樣,初入其中總是顯得生機勃勃,一片脫離世俗的美好景象,而他也同時看到了一位美麗的姑娘,愛意漸深。然而,很快,影片以一種浪漫的角度讓托爾斯泰晚年精神寄托世界的脆弱性先表現(xiàn)了出來,在這個主張禁欲的地方,布爾加科夫耐不住心上人挑逗,很快獻出處子身,而開始矜持的他,倒是有了第一次后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繼續(xù),也驗證了開場托爾斯泰摯友的話,“你才二十三歲,禁欲對這個年齡來說并不容易,不是么?”。
如果說,布爾加科夫的“違背信仰”是一種純愛的浪漫,那么村中彌漫的陰謀和斗爭氣息就讓這個烏托邦的世界顯得不那么美好了。作為“托爾斯泰主義”的傳播和貫徹者,弗拉基米爾?恰爾科夫在片中被描繪成了一個城府很深,頗具陰謀家色彩的人物,他似乎一心就想著讓托爾斯泰盡快確定遺囑,死后將全部財產(chǎn)獻給“托爾斯泰主義”事業(yè),并且得到了托爾斯泰女兒的支持,當然也有很多同僚的幫助。在這樣的背景下,索菲亞的處境就帶著些許無奈了,在我過去讀過的關于托爾斯泰的生平中,將托爾斯泰晚年出走的原因相當程度歸結于這個女人身上,仿佛是一個老人,受不了老婆沒完沒了的嘮叨,寧肯離家出走一般。從身后事來說,有大量信徒的“托爾斯泰主義”事業(yè)營造的故事顯然比孤獨的索菲亞的故事占領了更高的傳播陣地,可以迅速的樹立起托爾斯泰晚年愿意傾其財產(chǎn)于平民之中的“偉岸形象”,從而讓“托爾斯泰主義”具備合法性和天然的托爾斯泰衣缽繼承性。相較之下,一個整天阻止如此“高尚事業(yè)”,為家族留住財產(chǎn)的老女人就不那么可愛了,她被渲染的更像一個自私的守財奴,是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絆腳石,這不對等的信息傳播下,也讓我們更難了解托爾斯泰晚年的人生。
在這部電影中,將索菲亞作了更立體的解讀,可以說,她才是這部電影真正的主人公。導演沒有繼續(xù)給她潑臟水,也沒有矯枉過正的讓她像個天使,于是,片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敏感的女人,卻也是一個深深愛著丈夫的女人。作為家族中的女主人,當丈夫實際上已經(jīng)投身靈魂事業(yè)不管世俗事務時,她對維護家族利益有著天然的警惕性,在她眼中,有著太多窺探丈夫財產(chǎn)的小人,而恰爾科夫就是其中的代表。她同時也是一個普通的女人,我們并不能因為一個女人是一個超凡的偉人的妻子,也要求她有忘我的境界,所以,她關心丈夫的身體,也期待丈夫的關注與溫存,這是多么正常的心理,試問,一個妻子期待丈夫能愛自己多一點又有何不對?沖突恰恰在于,恰爾科夫和他代表的“托爾斯泰主義”執(zhí)行者們,不但要帶走丈夫的錢財,更要帶走丈夫的愛和注意力,而這恐怕是對索菲亞最大的傷害。爭風吃醋,常常爭的就是注意力,就是這種情感的被關懷,而讓人無奈的是,這卻又是急切的爭奪所無法奪來的。本片展現(xiàn)的焦灼的矛盾也在這里,索菲亞希望托爾斯泰給自己的關注和愛更多,而這樣的爭取,卻不斷的把丈夫推離到自己身外,接著索菲亞又一哭二鬧的以一個女人本能的歇斯底里想要挽回,卻讓丈夫在煩躁和困惑中離的更遠。
當索菲亞哭喊著要丈夫愛她,關注家族利益時;當恰爾科夫以人類大義軟脅迫般地要好友快快簽下遺囑時,受到最大傷害的恰恰是托爾斯泰本人。他看似是這場爭奪的中心人物,是大家奉承的對象,實際上卻又是最無力的一員,他被同時以各自角度出發(fā)“關心”著他的人撕扯著,他幾乎是在精神恍惚和筋疲力盡中簽下了遺囑,這對他更像個人的解脫而非對身后事的囑托。他的出走正滲透了內心的疲憊和無奈,在一個車站,他靜靜的在重病中消耗人生最后的能量,卻期盼再見自己的妻子一面,而從影片我們看到,這最后的愿望都受到百般阻撓,此時的他已經(jīng)成為一個等待被萬民敬仰的符號,而非可以把握自己最后愿望的可憐的老頭。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表現(xiàn)方式,它給出了一個通俗的劇情和闡釋,卻以文藝和深沉的形式去展現(xiàn),達到了在充滿現(xiàn)實和代入感的劇情中去體會其中意境的效果??死锼雇懈?普盧默和海倫?米倫,向我們展現(xiàn)了托爾斯泰夫婦在人生最后階段,交織著愛怨,卻帶著難以割舍的依賴的感情,無論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表現(xiàn)的無力,還是海倫?米倫表現(xiàn)的無助,都令人動容。這部影片的結尾在我看來也耐人尋味,在托爾斯泰的人生之火熄滅時,布爾加科夫也選擇了與恰爾科夫分道揚鑣,你很難說恰爾科夫真的是個自私的人,或者說毫無他聲稱的事業(yè)那樣高尚情操的人,但是布爾加科夫更愿意放棄這已經(jīng)打上恰爾科夫烙印的,可能傷害其本性和愛情的信仰,于是,在托爾斯泰的最后一站,布爾加科夫與愛人重聚,緊緊相擁,他們的人生卻剛剛開始新的旅程,邁開腳步,去探索,去愛。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00c79cca0598668bc8176852.html 3 ) 有時間才好看
1)5,6年前看過幾部列夫托爾斯泰(譯)的小說:復活,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寧娜,年少無知,沒有看透列夫托爾斯泰深層的社會價值反思,惟依稀記得他小說筆下那幾段打得火熱外又大喜大悲的交錯愛情線,這部電影的賣點也正正是從"愛"出發(fā)。
2)在決定觀看如否之前,查看了一下預告片,我疑問,也好奇導演如何撇開舊有的電影模式,在一部以描寫歷史傳奇人物生活作串聯(lián)的電影能突出和該人物成就無關的主題,單從預告來說,可說是引人入勝。
3)實際上電影以列夫托爾斯泰遺產(chǎn)歸屬為中心,整部電影都是重覆著類近的對白,話題,James Mcavoy的愛情線也略顯肢離破碎,"因愛而理解"雖然在開首以文字提及,結尾4人也因而愛走在一起,看似順理成章,實則除這兩部分外,"愛"的話題僅被略略帶過,矢口而道,率意而陳,列夫托爾斯泰最后也沒有因為"愛而理解",James Mcavoy的愛情線也混淆了性。
4)Helen奶奶的表演較為壓場,尤其是群戲中她的演出較為亮眼,可惜其他部分以歇斯底里居多。
5)總言了是欠水平,浪費了古裝錢,浪費了列夫托爾斯泰的電影
4 ) 斗爭到生命盡頭
這是一部給索菲亞·安德烈耶夫維奇·托爾斯泰娃翻案的電影,影片聚焦在列夫·托爾斯泰臨終前的時光,圍繞著托爾斯泰死后著作權的歸屬而展開的兩派之間的斗爭――托爾斯泰的結發(fā)妻子索菲亞和以切科夫為首的托爾斯泰主義者,而詹姆斯扮演的瓦倫丁作為托爾斯泰的秘書旁觀記錄了一切。
影片立場鮮明地站在了堅持財產(chǎn)私有制的索菲亞一邊,對爭執(zhí)的中心托爾斯泰本人保持中立的看法,而對切科夫等人表現(xiàn)了批判貶低的態(tài)度。對于稍許了解托爾斯泰生平的人來說,這部電影的真實性確實要打個折扣,那么不妨就把它當做一家之言,暫時忘掉托爾斯泰和他的豐功偉績,看看索菲亞的晚年故事。
影片當中,索菲亞這個喋喋不休又有些神經(jīng)質的小老太太的確神煩,沖動固執(zhí)疑心病重,不征求丈夫的意見亂翻日記與書信,追著托爾斯泰求得愛的肯定,動輒以自殺相逼,簡直不像個偉人的妻子。托爾斯泰早年成名享譽全國,在晚年他創(chuàng)辦農(nóng)民教育為下層人民執(zhí)筆已成為整個俄國輿論中的“圣人”,托爾斯泰和索菲亞的生活暴露在閃光燈之下,在他們祖宅外天天有堪比現(xiàn)代狗仔隊的記者們嚴陣以待,甚至連他們的家庭醫(yī)生也隨身帶著日記本記錄下他們的一言一行。和偉人妻子身份不相稱的是索菲亞面對揮舞著的紙筆的滿不在乎,她大肆嘲笑著托爾斯泰信徒們對家族財產(chǎn)的掠奪,用最率直的語氣不遺余力地表達自己的憤恨與鄙視,為了偷聽托爾斯泰和切科夫關于新醫(yī)囑的修改在眾目睽睽下僅穿睡衣翻過陽臺,可謂率性之至。
瓦倫丁其實是作為切科夫的眼線安插進托爾斯泰家的,卻受到了托爾斯泰和索菲亞夫人的一致喜愛,作為一名年輕的托爾斯泰信徒瓦倫丁是帶著崇拜仰視的目光走近大作家托爾斯泰的生活。詹姆斯一貫羞怯含蓄又自帶蘇格蘭人天然的坦誠目光算是本色出演了一把,他添加的一緊張就打噴嚏的小動作把一個初出茅廬生澀單純的小青年十足凸顯了出來,借由他的目光我們得以看到一對老年夫婦的不平凡生活。人們有多崇敬托爾斯泰,就對索菲亞有多少譴責,人們把托爾斯泰未能拋棄貴族生活奉獻一切著作權歸咎于索菲亞,認為是她拖了托爾斯泰的后腿。做偉人不易,做偉人的妻子更不易,她在承擔著名人妻子光環(huán)的同時,也承擔著現(xiàn)實中托爾斯泰大家族的生計問題。
托爾斯泰夫婦毋庸置疑是彼此相愛的,從他們不斷爭吵的時候還能不約而同配合,爭論后還能在背后諒解對方時我們看到了普通夫妻數(shù)十年的默契??上麄儾皇瞧胀ǖ姆蚱?,在他們兩人斗爭中還摻雜了各懷心思的托爾斯泰信徒,他們對于共同財產(chǎn)的處置成了整個俄國最關注的事,成了信念與信仰之爭。
身處焦點的托爾斯泰在瓦倫丁面前一再表示自己并不是一個托爾斯泰主義者,更像是被自己的思想挾持被動架在了圣人的高度,他和瓦倫丁討論年輕時放蕩的生活上過的姑娘,就已經(jīng)脫離了那個主張克制禁欲的圣人了。他最后離家出走更像是遠避斗爭鋒芒不堪其擾的無奈老人,連他的死亡也成了兩方博弈的場合。一代偉人死前還不能按自己的心意見一見自己的妻子,這本身就違背了托爾斯泰主義者們奉行的愛與自由的原則。
瓦倫丁在托爾斯泰死后就看透了切科夫等人追求真理不擇手段的冷酷心腸,徹底脫離了托爾斯泰主義奔向了心愛的瑪莎,或者說他在老夫妻不同的鼓勵下真正去身體力行了托爾斯泰主義,那些被架高的不合人性的理論早該被拋之腦后,這世間只有愛和被愛是完全真實的,坦率追求愛與被愛才是合乎人性的選擇。
索菲亞臨終時說:“我這一生深深地愛著我的丈夫,我是他忠實的妻子?!倍鴮τ谄胀ㄈ藖碚f,白頭到老已是僥幸,怎敢奢談愛情,歷歷幾十載必是愛恨交織斗爭到生命盡頭,哪是愛或不愛能一語道盡。
5 ) 《最后一站》:一段愛恨交織的臨終挽歌
(芷寧寫于2010年6月13日)
上世紀90年代初在閱讀托爾斯泰長女的回憶錄時,除了對其中托翁的理想追求感慨外,還對其中因財產(chǎn)繼承問題而常對托翁吼叫的其妻索菲婭印象深刻。又在很多對托翁做研究的文章中發(fā)現(xiàn),幾乎清一色地將托翁之妻表述得自私而虛榮,仿佛她是托翁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絆腳石,也是最終導致82歲的托翁倒斃于無名小站的罪魁禍首……看后總感覺這種一邊倒的解讀過于偏頗,縱然托翁對社會模式的自我構想是美好,但是不能不說他的很多設想趨于理想化,不能得以實現(xiàn)是由諸多現(xiàn)實因素造成的,完全不是某個人就能阻撓的。
所幸在由邁克爾·霍夫曼執(zhí)導,改編自著名傳記小說作家、詩人杰伊·帕里尼同名小說的影片《最后一站(The Last Station)》中,演技派海倫·米倫詮釋的索菲婭性格豐富,情緒飽滿,情感激蕩,層次分明,將這位比托翁小12歲、和托翁一起生活了48年、為他生了13個孩子(其中5個夭折)、曾把3000頁字跡難辨的《戰(zhàn)爭與和平》手稿整潔地抄寫了7遍的伯爵夫人躍然眼前。而索菲婭反對丈夫將財產(chǎn)與平民分享的原因之一,也是處于一個母親為子女的利益考慮。
影片再現(xiàn)了托翁生命的最后片段,以參與其中的旁人眼光,即托翁秘書瓦倫?。ㄕ材匪埂溈ㄎ忠溜椦荩┑囊暯莵砜创膶W巨匠的最后時光,敘事中虛實結合的做法,似乎意在表述愛的正負作用,實的部分是托翁和妻子的愛恨糾葛,他們愛得很深,又恨得投入,不能分開又無法相處的婚戀生活耗盡了他們的人生。一如某評論所言,“生命中如果擁有愛,那么愛中的人則要承受痛苦;如果沒有愛,那么不愛之人將要經(jīng)受生命的枯寂和矛盾,所以這個真實的故事顯得復雜、矛盾和有趣,并且導演賦予了它真實的情感?!碧摰牟糠謩t是瓦倫汀和托翁信徒瑪莎之間的愛,體現(xiàn)了托翁對年輕人的影響。
可以說,索尼婭是托爾斯泰的生活伴侶,但不是他的精神伴侶,雖然她懂得丈夫的著作,但她不能認同其中關于分配制度改革的做法,晚年托翁生活儉樸,吃住如同農(nóng)夫,而索尼婭依舊是貴族做派,飲食精致,衣飾華美。個人猜想,最初托氏夫婦之間的關系應該像《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和妻子,托爾斯泰筆下的列文是個自傳性質很強的人物,是一個想要在自己的土地上重建農(nóng)業(yè)體制的貴族形象,而列文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失敗和打擊后,最終還是選擇成為一個值得依靠的丈夫和父親。這顯然是曾經(jīng)托翁的縮影,晚年的托翁想徹底擺脫家庭的束縛,于是他離家出走了……
致力于將托爾斯泰主義付諸實踐的弗拉基米爾·切科夫似乎是托翁的精神伙伴,于是,“激進派”切科夫和“保守派”索尼婭之間存在著旗幟鮮明的對立和斗爭,切科夫想要把托翁塑造成神一樣的存在,想讓他成為宣傳所需的楷模,于是他致力于讓托翁另立遺囑,并達成托翁將其著作權交給民眾的簽字,他還著力于讓阻撓此事、情緒易激動的索尼婭在托翁和媒體面前顏面盡失……這次保羅·吉亞瑪提演繹了一個不怎么討巧的角色,特別是最后,即便撒謊也要隔離索菲婭,不讓她見彌留中的托翁的做法。
影片為再現(xiàn)托翁晚年時這兩股強勢又惱人力量之間的爭斗,設置了墻上相框的戲份,第一次,索尼婭取下了丈夫書桌前墻壁上切科夫的相框,換上了自己和丈夫的合照,第二次,憤怒于丈夫瞞著自己簽署了版權協(xié)議的索尼婭對著始作俑者、墻上的平面切科夫猛開槍,將兩人之間的火藥味徹底升級。同時,為了表現(xiàn)這兩股力量的角力,片中出現(xiàn)了一個有趣情節(jié),切科夫和索尼婭分別送給新來的托翁秘書瓦倫汀一個日記本,切科夫讓他記錄托翁宅邸發(fā)生的一切,并及時匯報,即把監(jiān)督任務交給了瓦倫汀,索尼婭則只讓瓦倫汀客觀記錄下所看到的事,于是片中出現(xiàn)了瓦倫汀忙于在兩本日記本上記事的鏡頭。
影片畫面頗有懷舊復古色彩,蔥蘢的原野,靜謐的府邸,精致的餐桌,雅博的書房,彼時鄉(xiāng)村貴族的生活氣息流淌在光影間,而該片最值得觀看的部分,在于演員的表演,有評論稱——“在邁克爾·霍夫曼的指導下,整個影片呈現(xiàn)出了詩歌一般有韻律的節(jié)奏。當然,兩位大腕主演克里斯托弗·普盧默和海倫·米倫的出色發(fā)揮也功不可沒?!?br> 其中,擁有白俄血統(tǒng)的海倫·米倫在片中的表演可謂酣暢淋漓,不論同老輩的普盧默、壯年的吉亞瑪提,還是后生麥卡沃伊演對手戲,米倫都游刃有余,她以極富戲劇張力和感染力的表演拿捏出了索菲婭的痛苦和憤懣,塑造了一個極有個性和主見的托翁夫人,其中得知丈夫離家出走后她奔向池塘的一路悲慟、滾下渡口入水的身心疲憊,將一個女人的決絕心緒表露無疑,憑借在本片中的出色表現(xiàn),米倫獲得了羅馬電影節(jié)的最佳女主角,再一次的實至名歸。
http://nicolew.blog.hexun.com/51729514_d.html 6 ) 沉默等于空虛Or思考
一個人,代表了一個主義,愛的主義,以無愛的主義作為結局。一種思想,大聲喊叫的思想,因為喊叫的聲響,統(tǒng)治了得出思想的人。
這樣的故事是一個個古老的故事組成的【大的故事】,所有的人都和這樣的故事有關,或者,他們都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當托主義把托爾斯泰自己牽連在內的時候,當拼命反對私有制的托主義反對了他自己私有的愛情的時候,當他將作品“簽”給所有人民的時候,他沉默了,可那并不是真的沉默。
托爾斯泰沒見過公有制的世界,他曾夢想著,他竭盡所能地建立公有制,文學,思想,主義,權力……讓批判和運動推動他進入那個理想的世界。
這時,妻子說:有人要用一萬盧布買你的版權,否則你可憐的家人將被餓死。
托爾斯泰回答:我沒見過這房子里有誰餓死。
后來,真的有一個類似的 主 義 讓人餓死了,就在他腳下的俄羅斯,那片最肥沃的土地,偉大的思想者沒能有幸看到,除了他那些偉大的著作。
伴隨著一個青年人的即將離去而最終緘口,托爾斯泰消失了,在公眾的視野中他永遠沉默了,他用這種極端幼稚的方式結束了極端嚴肅的議題,誰都不知道離去的他此刻能想什么呢?就要將生活拋之腦后了?在我看來,未必。愛?也不一定,運動?更不太可能了,主義?也不對,或許,他的沉默,伴隨而來的,只有空虛,或者寂寞。
青年人接受了這個世界給自己的最好教育,這似乎是一個無關愛的教育,相比之下,那些【名著】和【他教給我們的主義】就像一坨坨SHIT一樣無力。
就在托爾斯泰離去之后不久,一個更加激進暴力的主義光臨了這個國度,他們推翻了沙皇統(tǒng)治下的一些政治結構,他們要……
未來,在等待著這個青年人,不,在等待著你我。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魯迅《野草》題詞·
以美國價值觀來解讀托爾斯泰確實不大對頭,但Christopher Plummer和Helen Mirren這兩個老戲精把托爾斯泰夫婦演絕了。 Paul Giamatti和James McAvoy的兩條線則過于立場分明,缺乏深度??傮w而言,就是美國人眼中俄羅斯文豪的文藝愛情小清新
主題挺晦澀,后半段很壓抑。存天理滅人欲的運動泯滅人性,親女兒和偽善的利用造神達到目的的偽擁躉自私冷酷不懂愛,歇斯底里的老太太卻更有愛,理想的仙氣和現(xiàn)實的俗氣,有人成偶像有人成絆腳石。名人可悲,生不由己死亦作秀。小麥眼睛還是那么藍,但他說don't go,I need you的時卻不是那個英倫少年了
愛一個人,往往就期待能擁有他的全部,其實不然,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彼此的世界也是獨立的,留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他在自己世界里的精彩、欣賞他、愛他、縱容他、迷戀他。。。
女人都應該像蘇菲亞一樣:在愛情中,依然擁有強大的自我。
我是毫無疑問的索菲亞的支持者,好受不了那些公有制的支持者。James演的這個角色怎么看怎么多余,直接從托爾斯泰夫婦身上去深挖角色性格特點和矛盾沖突會死???
很多文學史的書籍中,都把托爾斯泰描繪成一個敢于和貴族身份決裂的斗士。說他厭惡不事生產(chǎn)的妻子,厭惡自己身處的貴族階級,最后的出走是一次壯舉。說實話,我很厭惡這種說法。難道偉人的偉大,需要用一個弱女子的心碎去襯托嗎?就像男主說的,別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托爾斯泰,只可能是那些創(chuàng)造者的樣子。
地球太可怕了,惡心那個偽托爾斯泰主義和那個無腦的女兒。堅持你的自己的理想,但請不要妨礙別人?。。∫粚o腦無心的賤人!
蠻無聊的一部片子,片中托爾斯泰那些信徒對于他信念歪曲的理解,造成了以后所有悲劇的導火索。整部片子我感到的只是一部再普通的家庭倫理劇,吵吵鬧鬧為了財產(chǎn),而雙方都以不同對托爾斯泰的愛,一起提早送了托爾斯泰上了西天。無聊啊,無聊,還以為本片會講述曲折而偉大的傳記呢,不過如此。
Your youth and your desire for happiness cruelly remind me of my age and the impossibilty of happiness for me.
引用影評“人們常說:最深刻的愛情一定會讓人愛到失去自我。看了托爾斯泰與妻子的愛情故事後,我突然覺得,愛情也許沒那麼偉大,自我可能也沒那麼脆弱,愛到深處未必無怨尤,正因為有怨尤,才能看清自己在愛情中的盲點;正因為堅持了自我,才能在事過境遷之後不看輕自己”
不是不相愛, 是太愛, 像高貴的神一樣耀眼, 害怕得不到, 牽手走完50多年的夫妻旅程, 再沒有什麼比相濡以沫中海保有年輕時的美好記憶更美麗, 更浪漫的愛情了. 但只靠愛是不夠的, 人們或許還是更愛自己, 所以不會爲了對方放低到塵埃里, 所以還會有爭執(zhí), 分離, 諒解...
這本就不是一部傳記,講得只是一對年邁的夫妻試圖找到一種合適的方式去愛對方,而托爾斯泰身邊的人卻只能看到他的文豪身份,所以"what do they know about love?!"~~~另外James每次面帶笑容滿懷激情對一個女人說"我愛你"的時候那個熱烈的眼神總是讓我很動心
偉人傳記只是一個浮華的表面,主題上是一對老夫妻日益遠離的心。Helen Mirren是影片中最精彩之處,尤其是其與Christopher Plummer之間的火花,不枉兩人都憑此獲得Oscar提名。相較之下,James McAvoy的表演則顯得僵硬得多,且其引導的一條重要支線沒能
如果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去愛,又談何大愛?一個圣人的陰謀,一個捍衛(wèi)愛情的女人,當然,他們都可以做得更好。我只想被重視,如果你敢放我在手心,我就敢陪你走世界。
他離世的一刻,涌來千萬記者。突然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薛岳。正好與我生命擦肩而過的人。德國電影里的鏡頭與畫面,實實在在的英國陽光。
『我所知道的一切,皆因愛而起?!弧铩铩铩?/p>
她的列夫切卡離開后,她坐在火車里,隔著玻璃,仔細的盯著外面哭泣的人看,可是卻怎么也看不懂那些人們面容下的悲傷。
OST好。。神!?。±蠣斪泳尤皇且魳分暷兄?!
其實這樣題材的片子,拍的再爛也能讓人感觸萬千。在老頭老太的光環(huán)之下,小年輕的故事顯得很雞肋。其實,如果不是反復強調托爾斯泰,你會覺得這是一部講俄羅斯的片子嗎?這群英國人眼里沒有斯拉夫人的那種粗野神經(jīng)質啊
上品的文學電影。p.s:圣人都是為信徒玩而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