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們大概都知道昆汀喜歡舔腳,別問為什么,人家就是喜歡,這一點也不變態(tài)。
昆汀是我哥。也別問我為什么,反正他就是我哥。
2011年年初的時候我哥給我推薦了一個電影。我看了看海報和預(yù)告片,看上去是個神神叨叨的歐洲片子,我暗想,這是我哥的菜嗎?
《安娜的迷宮》被我哥放進了自己的2010年年度最愛片單里,和其他廣為人知的當年熱門電影放在一起。
縱觀我哥宣稱自己喜歡的那些電影,他評判電影的標準基本可以被歸為幾個點:某種角度上的酷、符合他個人的惡趣味、某種角度的爽。我認為第一點對他來說尤為重要,基本上如果他覺得好的一部電影如果基本沒有后兩點的特征,那么它一定有一個酷點,只是有時候品味不同的人可能感受不到。
當然這只是我隨便分析分析,不一定真的準確。
雖然我沒我哥那么喜歡舔腳,但在觀影口味上倒頗有相似。因為信任我哥,我看了這電影——還真是他的菜。別問我為什么,反正就是。不信的話先看看下面幾張電影截圖。
截圖只是冰山一角,酷的鏡頭我當然不會放上來,等著你自己看的時候去發(fā)現(xiàn),免得掃了你的興。
某些畫面,不得不說,真符合我哥的胃口。
《安娜的迷宮》來自Hélène Cattet和Bruno Forzani兩位導(dǎo)演,電影講述了安娜的三個階段,童年、青少年和成年。全片沒有幾句對白,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靠鏡頭說話的電影。
我哥雖然口味略顯三俗,但也不算個膚淺的人,雖然我們都看得出來他內(nèi)心里可能依然是那個每天看錄像帶的電影迷,可人家畢竟當過戛納評委主席。
我的意思是,只憑幾個符合他內(nèi)心惡趣味的鏡頭是不足以讓我哥給一部電影好評的。
縱然我哥一向喜歡簡單粗暴,但“酷”也是可以有無數(shù)種花樣的。
這部電影目前豆瓣評分6.2、只有六百多人看過,短評中不乏一些“逼格太高看不懂”之類的言論。對此我想說,不用這么沒自信。
《安娜的迷宮》的法語原名叫“Amer”,意思是“苦”。電影講了一個格局很小的故事,看完之后也許兩三句話就可以把故事說完。
一部電影的電影語言,和我們平時說話一樣,每人都有不同的說話方式?!栋材鹊拿詫m》的“說話方式”的確有可能讓普通觀眾不太容易習(xí)慣,平時我們習(xí)慣了院線商業(yè)電影中那些毫無特點的“說話方式”,而這部電影通過畫面和聲音更加直接地刺激人的感官,或許會讓你有些措手不及。
在同年的我哥最愛電影中,我哥只對其中的《遁入虛無》略有點評,點評內(nèi)容是大贊《遁入虛無》開篇“閃瞎你”的片頭字幕,如果你看過那部電影,你一定也跟我和我哥一樣,對其片頭的字幕印象深刻。
這大概就是我要說的感官刺激。只不過電影給人的感官刺激并不局限于用色彩斑斕的字幕閃瞎你,甚至不一定對鏡頭的切換速度有什么要求。
當我們聽著聲音看著畫面,沉浸在電影里,就完全能感受到一部電影是如何給你帶來感官上的快感的。
鏡頭的顏色、構(gòu)圖、運動、切換,聲音的設(shè)計,通過這些,你會明白電影為什么是電影、電影比其他藝術(shù)多了什么東西。
一個故事可以口頭講,可以寫成文章寫成書,可以畫成畫,可以寫成歌,也可以拍成電影。電影和其他藝術(shù)的區(qū)別在哪里?
首先一個很直觀和明顯的區(qū)別在于,它可以通過各種靈活多變的形式包含其他藝術(shù)——除此之外,電影還有自己的特殊之處。
一部電影對鏡頭和聲音的玩法有無數(shù)種,通常我們所看到的那些電影中對鏡頭和聲音的運用方式,就好比人的大腦只被開發(fā)了7%一樣,還有無數(shù)的未知等待我們?nèi)ラ_發(fā)。
有時某個電影中的某一組鏡頭會直接讓我看了之后留下眼淚,而眼淚與故事情節(jié)又沒有半點關(guān)系,這是剪輯的魔力。
很多電影對聲音的運用方式也超出了音樂對聲音的運用,在音樂制作中,可以利用各種物品發(fā)出的聲音去制作音樂,而一部長達90分鐘甚至180分鐘的電影,在聲音方面能發(fā)揮的東西要比音樂多得多。
除了本身內(nèi)容中通常已經(jīng)包含了音樂之外,電影對其他聲音的設(shè)計和編輯一樣不可忽視,除了錄音師用各種生活物品的聲音模擬鏡頭中各種事物的聲音之外,還要有把音軌里所有的聲音,包括音效、背景聲、對白等等,當成一部藝術(shù)作品去對待,它可以有自己的章節(jié)、節(jié)奏以及與畫面的關(guān)系。
一部玩得轉(zhuǎn)聲音的電影常常并不需要依賴配樂去引導(dǎo)觀眾的情緒,甚至有《老無所依》這種選擇不用配樂的電影,而《老無所依》對聲音的運用幾乎完美。
結(jié)合起聲音和畫面,就不難看出電影帶給我們感官刺激的方式。如果你能看到一部電影是如何將這些方式用在講故事上的,那么你就可以看出這部電影“拍”得好不好了。
然而我又一次扯遠了,那么我現(xiàn)在生硬地扯回來。
綜上所述呢,看一部電影不要擔(dān)心自己看不懂,只要你自己放松點、沉進去,看的時候別一直想著你自己的工作生活學(xué)習(xí)那些沒有用的,那么你沒什么看不懂。如果看完了某個電影,你想了又想,覺得真的看不懂,那也許是他們真的沒想讓你看懂。
而《安娜的迷宮》這部電影其實并不在“沒想讓人看懂”的范圍里,我和我哥都是粗人,我們都看得挺嗨的。
具體講的什么我不該直接在這兒說,看完了之后如果你想,可以來找我嘮嘮,直接發(fā)給公眾號我就能收到。
先警告一下,電影里可能一點點不適合未成年看的鏡頭,也多少有一點驚悚元素,不過它完全沒有像某些電影一樣很刻意地利用這些來刺激你,而是像一部電影應(yīng)該做的那樣去用畫面和聲音所傳達給人的感覺去刺激人的感官,這就是它的酷點。
《安娜的迷宮》沒那么高深,沒那么晦澀,甚至也沒有多高的逼格,它是個一個小格局小成本的小制作,如果你仔細品品,看似精致的外表下甚至藏著一些我哥喜歡的那種簡單粗暴。
預(yù)告片在下面,吸一口吧先。
本文2017.8.10發(fā)于擺耳先生公眾號
法國文藝片果然不是我的菜,總之這部片意淫的挺厲害。。看的頭暈
很贊的電影 無數(shù)的細節(jié)描寫讓整個電影充滿了張力和懸疑感 沒有情節(jié) 可好像有無數(shù)的東西值得挖掘 人類 欲望 太棒了
殺手養(yǎng)成記
炫技片,特寫太多,影響情緒
并沒有理解很多。特別想跟人討論。
變態(tài)安娜的一生
完美剪輯的感官(視覺聽覺觸覺)電影,很有向捷克史云梅耶啊《焚尸人》啊之類致敬的意思,最后突如其來的重口味讓人想起安達魯狗
follow不了哈哈哈
有迫害妄想癥的意淫欲望女,把觀眾引入一個有迫害懷疑的、感官意淫世界,包含各種觀察入微又淺嘗輒止的cult片要素。個人精神世界發(fā)生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發(fā)生時候,人的身體向外界發(fā)出的各類信號,細致如肌膚、牙齒、瞳孔、手指、腳趾、呼吸、喘息,演員在炫演技的真實、柯達在炫自己的膠片~
妄想
緊接著《反撥》后看這部片,簡直是性愛受虐兩部曲
編導(dǎo)一定是《安達魯狗》的粉絲,全劇充滿了那麼多眼部的特寫不提,其他的就是純視覺系和素材倉庫。當然在現(xiàn)在拍一部純實驗性的長篇電影也需要巨大的勇氣,那麼對於電影的評價則完全要看觀眾的位置,是買票入場的還是正在尋找合成素材的。
特寫和剪輯很不錯
純視覺,看的好累。
帶有實驗性質(zhì)的法國片,對白很少,通過畫面剪輯、特寫及配樂烘托,整體十分詭異且非常曖昧
神神叨叨,無限的近鏡頭和放大鏡頭,還有光影不錯~
實驗電影,全片幾乎無對白,剪輯和攝影都算不錯...
好爽
大愛第二段啊
看的不舒服,視覺效果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