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煉成鋼》的故事又開啟了全新的篇章,如果沒意會錯的話這一段要開始講共產(chǎn)黨人的解放之路了。在這部很關(guān)注細節(jié)感的品質(zhì)劇里,此時的毛主席臉上也有了些許歲月的痕跡,而屬于這個時代的英雄人物也都接連出鏡。雖然時間再變,人也在變,但不變的是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
插句題外話,操著一口山東話的“雷嫂”李小萌真的有可愛到我,不知怎么的,就感覺她特別適合這個大大咧咧的可愛山東姑娘形象。她也算是《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篇章里給我的第一個驚喜吧。
在這個篇章里,抗戰(zhàn)剛剛勝利,在所有人都走上街頭歡慶勝利的時候,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人已經(jīng)把目光放到了為廣大農(nóng)民謀福祉上,盡管,內(nèi)戰(zhàn)的烏云已漸籠罩全國。在此期間,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再度經(jīng)受住了考驗。
突圍戰(zhàn)場上,王震的部隊餓到饑不擇食,沒忍住挖了老百姓的一些洋芋來給傷員充饑,得知這一情況的王參謀長先是厲聲呵斥了自己的手下,然后不惜命人殺了跟隨自己許久的戰(zhàn)馬給兄弟們飽腹......臨走之前他給躲進山林里尋不見人的老百姓們寫下了“欠條”——“革命勝利之后,加倍償還”。既能看出他對革命勝利的信心,又將他共產(chǎn)黨人的廉潔品質(zhì)展露無遺,同時也能看出他堅守初心的決心。在他看來,“先有人民后有兵,再苦再難共產(chǎn)黨人也要先頂著”!
當哥哥找上門,想讓曹火星寫一首違背信念卻能“保命”的歌曲時,他想也不想的拒絕了,哪怕他知道此時此刻正有一架槍口對準了他的腦袋,也沒有絲毫的怯懦和猶豫。這就是那個年代革命人們的精氣神兒,哪怕只是一首歌,都不能違背良心,更不能放棄初心!
李公仆、聞一多先生慘遭奸人所害為革命英勇獻身,甚至小小年紀的聞立鶴也險些慘死特務(wù)槍下。但是那時的他們,似乎早早做好了心理準備,在危險來臨之前的記者會上,聞一多先生面對舉著槍的兩個特務(wù),甚至拍著胸脯讓他們盡管來。對于他們來說,為了革命而犧牲,沒什么好怕的,守著初心而亡,也是一種榮耀。
不知道你們發(fā)現(xiàn)沒有,在這個全新的篇章里,劇集的講述方式似乎又多了些不一樣的感覺。相比于戰(zhàn)場上動輒鮮血橫流的暴力場景,這個時代的思想斗爭其實更為嚴峻激烈,在這部《百煉成鋼》里,既有戰(zhàn)場上炮火連天、緊張激昂的戰(zhàn)斗氛圍,也有意義深刻的思想斗爭和心理戰(zhàn)。革命之路,道阻且長,在這個過程中,無數(shù)共產(chǎn)黨人始終保持著初心不變,也正是這份堅守,才能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到了今天。
因為看了《光榮與夢想》,兩部劇有相同的情節(jié),難免潛意識里就會有比較。萬里長征這個主題里,有很多地方我感覺真的邏輯很難自恰。 ①陳樹湘師長犧牲的場景,《光榮與夢想》里是這樣展現(xiàn)的:陳樹湘師長負傷后不幸被國民黨逮捕,兩個國民黨小兵用擔架抬著陳師長,邊走邊說“這是共產(chǎn)黨的大官”一定要看好去領(lǐng)賞之類的,隨后,陳師長從傷口處忍痛掏出腸子用力扯斷,英勇就義。而《百煉成鋼》中陳師長犧牲的地方是硝煙過后的戰(zhàn)場,他獨自一人在大樹下扯斷了自己的腸子……真的不太理解為什么這么做,擔心被抓住的話,那也需要再現(xiàn)一下戰(zhàn)中的場景吧。。。 ②對于湘江戰(zhàn)役、第五次反圍剿,先是展現(xiàn)了毛主席對于此次戰(zhàn)役的論斷(李德等人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錯誤指揮),之后一個十六七歲的共青團員說出了和毛主席一模一樣的論斷(注意是一模一樣),不知道當時是大家都能和毛主席說的話一模一樣還是說這個小同志的覺悟就是這么高。 ③在毛振華連長為突破烏江同敵人在奮戰(zhàn)的時候,這幾個做畫報的小同志作為粉絲高!喊“毛連毛連毛連”……你們的偶像在打仗!不是玩! ④還是那幾個十六七歲的小同志,中彈負傷犧牲前的幾分鐘,說話中氣十足(果然還是年輕?。?⑤1935年1月1日,在貴州,黨中央通過喇叭廣播祝全體戰(zhàn)士新年快樂…… ⑥朱德朱老總在那么緊張的氛圍下還特別開心地在跟遵義小伙子打籃球,說是有很多人還對紅軍有誤會,毛主席讓跟他們打籃球拉近距離……可能的確是這樣吧,只是我不了解。 ……
新手,想知道我想剪輯百煉成鋼的視頻
我想剪輯百煉成鋼的電視劇,但是不知道怎么剪輯第一集或者后面的劇集
我看了很多百煉成鋼的視頻,我不想照抄來剪輯
所以下載了豆瓣,看看一些電視劇的劇集介紹然后發(fā)布了這個。有哪位大佬教教我。
我們的祖國是先烈們用他們的鮮血,他們身軀,他們的努力迎來這個繁榮昌盛的新中國
看這部電視劇時,有一種歷史書在眼前翻過的感覺,那些從小耳熟能詳?shù)?、又或是以前不太熟悉的故事在眼前一一上演,想起了上學時那些曾經(jīng)努力背過的歷史知識,但那些背得滾瓜爛熟的名字顯然已經(jīng)不再是歷史課本上冷冰冰的鉛字。
在他們的時代里,他們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有信仰,有干勁,對革命充滿了熱情,會流血,會犧牲,會為了理想而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讓人特別感慨的是很多革命者年紀輕輕就慷慨就義了,他們死的時候都很年輕,并將永遠年輕,正如歌聲里所唱的那樣,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一首激昂鏗鏘有力的歌曲一直貫穿著前六集,《國際歌》的歌聲串起了那些遠去故事和逝去的時光,串起了那些不應(yīng)當被時光所遺忘的人和事。
國際歌與瞿秋白
跟耳熟能詳?shù)暮芏喔锩攘胰缋畲筢摗㈥惇毿愕热吮绕饋?,很多人對瞿秋白的故事了解得并不多,但他在黨的革命初期非常重要。他敢為天下,曾有過很多第一,是他第一個翻譯了《國際歌》歌詞,也是他第一個系統(tǒng)譯介了馬克思文藝理論和蘇俄作品,是他第一個把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介紹到了中國,他也是第一個嘗試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研究中國革命的革命者。
特別是他與國際歌之間,有著無法割舍的重要情緣。
1920年11月7日,瞿秋白參加了哈爾濱俄國人的俄國十月革命紀念三周年的紀念會,會場設(shè)在了哈爾濱工黨聯(lián)合會預備開辦勞工大學的新屋里,到處人滿為患,根本擠不進去,瞿秋白于是就坐在了演說壇上。宣布開會時,全場歡呼“萬歲”,并起立齊聲高唱《國際歌》,這是瞿秋白第一次聽到《國際歌》,歌聲雄壯渾厚,鏗鏘有力,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此時,離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還有一周年。
而后,瞿秋白赴俄留學,并成為了陳獨秀先生的翻譯。1921年6月22日,共產(chǎn)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大劇院舉行開幕式。瞿秋白以記者身份出席了這場大會,劇場里人山人海,萬頭攢動,革命的熱度達到了空前的熱潮,季諾維也夫致開會詞后,全場掌聲如雷,奏響《國際歌》,瞿秋白的思想也被莫斯科的這股紅色浪潮激蕩著。
1923年回到北京后,瞿秋白才知道堂弟瞿純白已經(jīng)是共產(chǎn)黨員,成為了職業(yè)的革命者,他跟堂弟夫婦住在了一個四合院里,閑暇時,他也曾繪聲繪色地給侄子們講解自己在蘇俄的見聞,就并教孩子們唱《國際歌》等歌曲。瞿秋白就是在這個時候重新翻譯了《國際歌》的歌詞的,此前在中國《國際歌》已有了三種譯文,但由于譯文不夠確切,而且沒有跟原歌的曲譜配譯,所以都無法歌唱。
為了使《國際歌》真正成為廣大中國勞工大眾的歌曲,瞿秋白按照曲譜配譯中文歌。瞿純白家里有一家風琴,他一邊彈奏風琴,一邊反復吟唱譯詞,不斷斟酌修改,直到順口易唱為止。因為法文的“國際”(L'Internationale)一詞譯成中文,只有兩個字,但這個音節(jié)有八拍,不太好唱。瞿秋白經(jīng)過再三琢磨,采用了音譯法“英德納雄納爾”,這個唱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季刊創(chuàng)刊號問世,瞿秋白作為該刊的編輯,把創(chuàng)刊號編成了“共產(chǎn)國際號”??⒂H自題寫刊名,設(shè)計了封面,在該刊中瞿秋白發(fā)表了共計六篇文章,并把《國際歌》的譯詞(篇末附歌曲詞譜)也刊登出來了。
翻譯《國際歌》不過僅僅是瞿秋白功績的一部分,正如某位國家領(lǐng)導人在瞿秋白就義50周年紀念會上指出來的那樣,瞿秋白在大革命時期,“他同黨的其他領(lǐng)導人和黨外革命人士一起,努力促進國共合作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發(fā)展,推動廣東國民政府進行以北伐戰(zhàn)爭為中心的各種革命運動,開創(chuàng)了轟轟烈烈的1925至1927年大革命的嶄新局面”。
大革命失敗后,瞿秋白主持召開八七會議,“這次會議開始把革命從慘重的失敗中挽救過來,實現(xiàn)了我黨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轉(zhuǎn)折。會后,秋白同志勇敢地擔負起黨的主要領(lǐng)導人的重任,主持中央工作”,“他同戰(zhàn)友們一起,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堅持和振興革命,開辟革命的新時期,這個功績是不可埋沒的”。
瞿秋白被解徐中央領(lǐng)導職務(wù)之后,他和魯迅一起領(lǐng)導左翼文化運動,“他是黨內(nèi)最早認識和高度評價魯迅在中國思想文化界的杰出作用的領(lǐng)導人”,“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樹立了不朽的豐碑。”單是憑這三大功績,已經(jīng)使瞿秋白在我國的人民革命史上永垂不朽了。
革命的道路是光明的,然而道路是曲折的,因為叛徒出賣,瞿秋白在福建長汀被捕。
1935年6月18日,是瞿秋白就義的日子。
而在就義之前,瞿秋白寫下了他那篇剖省自我的著名文章《多余的話》,從1935年5月17日開始寫,到5月22日寫完,寫了整整6天。
就義那天早晨八點,36師的特務(wù)連連長走進囚室,向瞿秋白發(fā)出了槍決命令。瞿秋白當時正在伏案揮筆寫下了他的絕筆詩:“夕陽明滅亂山中,落葉寒泉聽不窮。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萬緣空?!睂懲暝姾?,并附跋語,末署“秋白絕筆”。
瞿秋白掃視了一下這些特務(wù)軍官,神態(tài)從容,緩步踏出了大門,然后坦然正其衣履,在中山公園涼亭前拍照,今天從遺照上我們還可以想見他當日的風采。走出中山公園后,瞿秋白在匪兵刀槍密布環(huán)護之下,慢步走向了刑場,他手挾香煙,顧盼自如,緩緩而行,沿途高唱國際歌,國際歌是他是用俄語唱的。在場的人清晰地聽到了“英特納雄奈爾”的歌聲反復回響,瞿秋白笑著對劊子手說此地很好,而后飲彈灑血,從容就義,年僅36歲。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瞿秋白就義時僅僅36歲,在屏幕上那些閃過的字幕里,逝世的革命者常常只有二十多歲。
1927年7月4日,陳獨秀長子陳延年在上海被劊子手殘忍殺害時,年僅29歲。
1928年6月6日,陳獨秀次子陳喬年在上海英勇就義時,僅僅才26歲。死前,他曾樂觀地跟獄友說,“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換來的幸福吧!”
1930年11月14日,因為不肯公開宣布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guān)系,楊開慧在瀏陽門外識字嶺被槍決,死時年僅29歲。
27年后,毛澤東在給故人柳直荀的遺孀李淑一回信時,寫就了《蝶戀花·答李淑一》,依然是“我失驕楊君失柳”地懷念不已。作為著名教育家楊昌濟的女兒,書香門第出身的楊開慧本可以過上安然無憂的日子,然而她卻選擇了投身革命。與毛澤東結(jié)婚后,她一直都協(xié)助毛澤東收集、整理資料,編寫文稿,負責聯(lián)絡(luò)工作,著名的《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上也凝聚著她的心血。
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去領(lǐng)導秋收起義,開展井岡山根據(jù)地斗爭;楊開慧則獨自帶著三個孩子,參與組織和領(lǐng)導了長沙、平江、湘陰等地武裝斗爭,發(fā)展黨的組織,堅持革命整整3年,而后又被叛徒出賣英勇就義,這是何等的不容易。
楊開慧死后,在上海幫忙安置她和毛澤東的三個孩子的人正是周恩來。
周恩來,風度翩翩,年少有為。早年赴法留學,1924年秋回國,在國共合作期間就已經(jīng)擔任了廣東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彼時他才僅僅27歲。他兩次參加了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在炮火連天的征戰(zhàn)中一直英勇向前,與此同時也創(chuàng)建了行之有效的軍隊政治工作制度。
1927年8月1日,他與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一起在江西南昌領(lǐng)導武裝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chǎn)黨獨立領(lǐng)導武裝斗爭和創(chuàng)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歷史本身是如此精彩,那些在屏幕上一閃而過的身影和名字,那些讓人熱血沸騰的著名歷史場面,那艘在南湖風雨搖曳中看似不起眼的小船,那些在北伐東征炮火連天中倒下的身軀,那聲打響了南昌起義的第一槍,那些讓人無比激動的重大時刻都通過屏幕在眼前一一重現(xiàn)。這些從小背到大的歷史故事,雖然不曾忘記,但似乎停留在記憶深處,直到屏幕里的身影把那些精彩的時刻在我們眼前重新一一演繹,讓我們也重新煥發(fā)了對這些歷史的熱情。
當然,革命總有流血,也有失敗,也有讓人難過的時刻,看到屏幕里那些逝去生命如此年輕總讓人不禁扼腕嘆息,黯然神傷,但同時也讓人愈加敬佩他們的選擇??粗麄兊木嗜松凸适拢屛覀兛梢韵氲较容厒?yōu)榱宋覀兘袢罩推降男腋I?,曾?jīng)灑過的鮮血和做出的偉大犧牲,想一想今日生活竟是如此的來之不易。
非常期待后面劇集的更新。
近代革命歷史劇作《百煉成鋼》,以八首時代經(jīng)典歌曲為主軸,追憶中國共產(chǎn)黨在發(fā)展壯大過程中歷經(jīng)的主要歷史階段,彰顯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百年輝煌。
演員陣容強大,以細膩真實的表演,記錄了曾經(jīng)的艱苦卓絕,從而折射出共產(chǎn)黨人的高尚情懷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追憶百年黨史,重現(xiàn)崢嶸歲月,再展偉大輝煌!
堆來枕上愁何狀,
江海翻波浪。
夜長天色總難明,
寂寞披衣起坐數(shù)寒星。
曉來百念都灰盡,
剩有離人影。
一鉤殘月向西流,
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這首頗具婉約風格的詞,出自毛澤東之手,是他早年寫給楊開慧的,流露出偉人性格中深情、溫存的另一面。在電視劇《百煉成鋼》中,這首詞被幾度提起,甚至楊開慧烈士(趙櫻子飾)就義前,也在吟詠著它。
乍一看,生死關(guān)頭,如此兒女情長,是否有些突兀?這符合歷史真實嗎?
仔細推敲,卻又別有滋味:如果不是深愛著這個世界,不是渴望更美好的生活,前輩們又怎會走上革命之路?他們又如何坦然面對犧牲?在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必有對人性、對世界的極大的赤誠,所以才能如此勇敢。
這就涉及一個根本問題:什么才是歷史劇的真實?“歷史劇的真實”與“歷史的真實”,區(qū)別是什么?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對此曾有精彩論述:“我們固然應(yīng)該要求(歷史劇)大體上的正確,但是不應(yīng)剝奪藝術(shù)家徘徊于虛構(gòu)與真實之間的權(quán)利?!?/p>
黑格爾的意思是:藝術(shù)家有重新書寫歷史的權(quán)利。畢竟,歷史劇的目的不是記錄歷史,而是創(chuàng)造一個審美結(jié)構(gòu),以將歷史與當下結(jié)合起來。換句話說,只有觀眾熱愛、有益身心,才是歷史劇,至于與史實是否有出入,屬于末節(jié)。
從這個角度看《百煉成鋼》,就會發(fā)現(xiàn),它與黑格爾的論斷高度契合。
沒有人的現(xiàn)代化,就沒有真正的現(xiàn)代化
黑格爾的論斷,給出了一個重新思考歷史劇的立足點,即:從“過去與當下”聯(lián)系的角度看歷史劇,而不是苛求史實是否準確、歷史人物還原度如何。
事實上,好的歷史劇之所以引人關(guān)注,恰恰在于,它準確把握了“過去與當下”聯(lián)系,讓觀眾從“舊事”中獲得啟迪、得到審美快感;而一味泥古,不與當下關(guān)聯(lián),不回應(yīng)今天觀眾的關(guān)切,不考慮現(xiàn)實需要,這樣的歷史劇絕不可能成為佳作。
可問題是:“過去與現(xiàn)在”的連接點究竟在哪?
過去百年,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劇變:從戰(zhàn)爭走向和平建國,從不斷革命走向可持續(xù)發(fā)展,從謀生存走向謀發(fā)展……曾經(jīng)的一些觀念、經(jīng)驗、方法,在今天已不適用,一些觀眾甚至已無法融入當時的情境,無法真切理解前賢們的行為邏輯。
《百煉成鋼》則獨辟蹊徑,站在大歷史的高度,重啟“人的現(xiàn)代化”的命題。
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人的現(xiàn)代化”是最重要、最基礎(chǔ)的工作。從沒有一個人,能身體進入現(xiàn)代,腦袋卻留在過去;同樣,也沒有一個社會,有了鐵路、輪船、計算機等,卻依然沉浸在往昔的觀念中。
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在現(xiàn)代化之路上屢遭挫折,正如陳獨秀先生概括:一開始,我們以為是技術(shù)落后,所以“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繼而以為是制度落后,推翻了千年帝制;可帝制推翻了,又是軍閥混戰(zhàn),掀翻了一個皇帝,卻冒出無數(shù)個土皇帝。
傳統(tǒng)力量過于強大,窒息了現(xiàn)代人格的形成,而沒有現(xiàn)代人,變革也就無法實現(xiàn)。當此之時,唯有熱血與犧牲,方能喚醒民眾,再造國魂。
這是一個“百煉成鋼”的歷程:
一方面,革命者要主動與傳統(tǒng)的背景、文化、情感等進行痛苦剝離,如電視劇中,當青年毛澤東(王雷飾)開始革命,族人中的長輩毛棠圃等竟暗中舉報,試圖加害。
另一方面,革命者自己也可能被傳統(tǒng)拉下水,比如劇中的陳獨秀(劉威飾),他特立獨行,反抗封建主義,自己卻擺脫不了家長制作風,不僅給家庭帶來災(zāi)難,也給黨造成重大損失。
正是沿著啟蒙與反啟蒙、現(xiàn)代與反現(xiàn)代的矛盾線,將“前賢們的奮斗”與“當代的需要”捆綁在一起。
效率低下的背后是道德低下
在《百煉成鋼》中,前輩們的青春如此壯烈、如此盛開,引人深思:同樣是青春,為什么他們的能這樣燦爛,我們的卻平淡無奇?每個曾經(jīng)青春的人,都對自己有過期許,可為什么我們沒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究竟是誰“偷走”了我們的青春呢?
于是,《百煉成鋼》打通了“過去與現(xiàn)在”的聯(lián)系——青春的煩惱總是相似的,曾困擾前輩的問題,也會困擾今天的人們。
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什么才是理想?是為了滿足個人虛榮與成功,還是為國家求解放、為民族爭尊嚴,為人類謀幸福?
在《百煉成鋼》中,刻畫了太多先烈的犧牲:李大釗、張挹蘭、陳延年、陳喬年、瞿秋白、楊開慧……他們中最年長的(李大釗),才38歲,最年輕的(陳喬年),還不足26歲。先烈們的熱血,鋪就了一條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艱難之路。
《百煉成鋼》不僅刻畫出革命者個性之間的差異,也刻畫了他們的相同——他們都有更高的理想、更大的寄托,所以才能超越小我,才擁有了不斷革命的力量。
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叫日月?lián)Q新天。
在《百煉成鋼》中,蔣介石、吳稚暉、張靜江等,也都有一定的個人才能,但在內(nèi)心深處,他們依然是傳統(tǒng)人——將私愿置于公義之上;只相信手段,不相信原則;崇拜權(quán)力,追求權(quán)力;一切努力為個人;沒有理想,只有口號。
吳稚暉因文章犀利,一度被視為革命者,可當革命之火給他“帶來麻煩”時,他立刻翻臉不認人,當面背叛弟子陳延年。陳延年被捕后,吳稚暉想的不是國家會不會損失一位青年才俊,而是氣急敗壞于昔日弟子不聽他的話。
在黃埔北伐中,共產(chǎn)黨員在戰(zhàn)場上表現(xiàn)越好,蔣介石、張靜江越不安,生怕?lián)屃俗约旱墓?,生怕失去手中的?quán)力。
事實證明,靠吳稚暉、張靜江等傳統(tǒng)式人物,根本不可能將一個大國帶出“亡國滅種”的危機境地,更不可能帶領(lǐng)一個古老民族走上自強、自立的現(xiàn)代化之路。表面看,他們敗于效率低下,但實質(zhì)上,效率低下的背后是人格低下、道德低下,吳稚暉只想革別人的命,不愿革自己的命,而不完成自我改造,又如何領(lǐng)導一個大國實現(xiàn)脫胎換骨的改造呢?
從小我走向大我,所以他們成了“大寫的人”
歷史注定會牢記那批年輕人,他們笑傲時代風云,為信仰甘灑熱血。
在《百煉成鋼》中,塑造了許多鮮活的革命者的形象,比如瞿秋白(陳曉飾),他個性文弱、溫和,他與楊之華(劉燁飾)的愛情如此甜蜜,以致他有太多的理由活下來。在《多余的話》中,他寫道:“這世界對于我仍然是非常美麗的。一切新的、斗爭的、勇敢的都在前進。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偉的工廠和煙囪,月亮的光似乎也比從前更光明了?!?/p>
然而,走上刑場時,瞿秋白又是那么堅決。
正如一首詩中寫到的那樣:
我是人
我需要愛
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
度過每一個寧靜的黃昏
在搖籃的晃動中
等待著兒子第一聲呼喚
瞿秋白烈士身后只留下一名繼女——瞿獨伊。革命者也會有種種痛苦,但從小我走向大我,使他們成為“大寫的人”。
在《百煉成鋼》中,類似的感天動地的英雄比比皆是,比如李大釗烈士(汪涵飾)就義前,他的學生、共產(chǎn)黨員張挹蘭攔住他說:“先生,讓學生先走?!崩畲筢撈届o地回答道:“我是老師,走在前面,應(yīng)該,應(yīng)該?!?/p>
把這些閃耀的珍珠串聯(lián)起來的,是影片中不斷響起的《國際歌》,這是《百煉成鋼》創(chuàng)作者們的精彩一筆——《國際歌》中蘊含的崇高感,以及理想主義氣質(zhì),與《百煉成鋼》的主題彼此共振,強化了感染力。
毛澤東在詞中曾寫道:
國際悲歌歌一曲,
狂飆為我從天落。
“國際悲歌”非常傳神——《國際歌》確實充滿悲愴,但這份悲愴絕不膚淺,它滌蕩著人們的心靈——不麻木,不退縮,從小我走向大我,因為正義與光明就在前面。
這部劇可為今天人的精神“補鈣”
經(jīng)過40多年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如今中國已成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在今天,我們已徹底走出百年夢魘,將“東亞病夫”“一盤撒沙”“有家無國”等傳統(tǒng)糟粕基本剝除。如果前賢們能看到今天,將多么欣慰。
然而,高速增長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比如:過度關(guān)注物質(zhì)生活,消費主義文化侵蝕等。
今天的年輕一代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富的一代人,可他們中不少人卻最愛抱怨,一邊埋怨“內(nèi)卷化”,一邊又用“躺平”對抗,他們看不到老一代人都是從996走過來的,以為自己最不幸。明明更富裕了,為什么反而會花式喊窮?這恰恰說明,物質(zhì)生活不能補償一切,人依然需要精神力量。
不向往崇高,一切個人努力都會落空;不追求公義,私民的掙扎只是虛度人生;不追求精神的豐滿,物質(zhì)的豐盈只能讓靈魂更痛苦;不接受真實人生的傷痛,注定會留下精神上的疤痕……
《百煉成鋼》的價值在于,它幫助人們在精神上“補鈣”——戰(zhàn)爭年代過去了,但為人類謀幸福的理性并沒過去;今天不再需要普通人去拋頭顱、灑熱血,但犧牲精神、奉獻精神依然決定著一個人的價值。
人是萬物中最主動的過客,世間萬物,只有人類能構(gòu)成大型社會,事實證明,在基因?qū)用妫挥腥祟惥哂薪M織化的天賦,再孤獨的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融入群體、為群體做出貢獻,因為崇高是與生俱來的天賦。
喚醒心中的崇高,點燃自己的天賦,這是“過去與現(xiàn)在”的樞紐,更是歷史劇的責任。從這一點看,《百煉成鋼》為今后的歷史劇立下了一個標桿。
看到李大釗同志走上了刑臺,心中百感交集,正是通過李大釗同志等一批革命家們的不怕犧牲,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使大批先進青年接受馬克思主義走上革命道路,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我暗搓搓地期待錢部長出來參加歌唱祖國大合唱,然而并沒有~
之前看網(wǎng)上說是“以歌詠史”的形式,感覺好奇所以跟著爸媽一起看了一下??赡芤驗樽铋_始的劇情都是圍繞《國際歌》展開的吧,整體結(jié)構(gòu)看起來確實很像散文,和其他的主旋律電視劇不太一樣,挺特別的。演員方面,不得不說汪涵太讓我驚喜了!最開始還不太能想象他演李大釗會是什么樣子,但從他一出場開始,舉手投足之間就是李大釗本釗,選角特別合適。
看了兩集,挺特別的劇
人物選角表演,民國居所服裝禮節(jié)等細節(jié)之處不能見精神,可以更精細些
看到在刑場上,李大釗從容赴死這一段,我的眼睛里就像進了沙子似的,眼淚徹底止不住了。汪涵演的可真好啊
故事從革命家瞿秋白翻譯《國際歌》徐徐展開,一首振奮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人民展開斗爭的歌曲,在他的筆下燃起了燎原之火。整部《百煉成鋼》,用令人精神振奮的革命歌曲,串聯(lián)起中國近現(xiàn)代的革命史。時空回溯的交織體驗,令觀眾仿佛身處于那個熱血沸騰的革命時代。《百煉成鋼》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幫助人民思想沖破牢籠的革命家,和為保衛(wèi)祖國而一往無前的勇士。從為抗日戰(zhàn)爭而前仆后繼的八路軍、新四軍,到抗美援朝被稱為“最可愛的人”的解放軍;從為新中國無私奉獻的科學家,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創(chuàng)業(yè)者。八首經(jīng)典歌曲,匯聚成了一首全新的百年贊歌,是給黨和人民的一份珍貴獻禮。
陳曉的瞿秋白和原型太貼了,很多人可能對國產(chǎn)獻禮劇有些小偏見,其實真的看完會很有感悟,畢竟歷史書上不一定會將那一段歷史書寫的那么詳細。很羨慕瞿秋白和楊之華的愛情,志向一致琴瑟和鳴。
45集,太長了,沒耐心,還不如去追《理想照耀中國》
陳曉的瞿秋白氣質(zhì)儒雅氣場十足,特別是出場從馬車下來,站在雪花下希冀的眼神很好,秋之白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殘酷革命下浪漫的革命愛情故事很戳我,但是劇剪的很零碎,劇整體水平有待提高,陳曉唱的歌應(yīng)該是配的,臺詞是原音進步很大
陳延年是我最佩服的人,他早期信仰無政府主義,并且通過實際行動去證明,雖然后來失敗了。后來他慢慢發(fā)現(xiàn)只有徹底推翻腐朽的政權(quán)中國才有救,又改讀馬克思理論,從不盲目跟風,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樣的人怎能不愛?
天天接受革命的洗禮,認識了好多聞所未聞的人。
能讓蔣介石擔憂重視,葉挺真真是個傳奇人物,鐵軍將領(lǐng)名不虛傳?。?!另外這部劇扮演周總理的演員很適合,他的眉眼和周總理的從容儒雅的氣質(zhì)真是有那么幾分相似;蔣介石的扮演者的選角也很不錯,我之前看建國偉業(yè)中年蔣介石是張國立扮演的,這部劇的演員簡直就是年輕版的蔣介石。主創(chuàng)團有認真選角,很用心,點贊!
“秋白之華,秋之白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陳曉的瞿秋白劉燁的楊之華還原度很高,革命中也能有讓人為之向往的浪漫愛情。
只要沖破黑夜,穿過硝煙,跑過灰暗,就能看見黎明,望見曙光,觸碰天亮了。那首歌里唱“要為真理而斗爭”,真理啊,真是永遠閃閃發(fā)光著的。而那些漫長的苦難的錘煉的血淚的淬火的過程,永遠是先烈們鮮活存在過的明證。雖是主旋律戲劇,但很新穎地以八首組歌串聯(lián),用音樂來詮釋詠史,聽來也覺心潮澎湃、悠揚、激昂。
陳獨秀和陳延年吃面這段細節(jié)太好哭了,兩父子都是針尖對麥芒,然而始終連接他們濃濃的親情是不變的。劉威老師老戲骨啊,舉手投足都是戲!好看!
李佳航的張偉太過于深入人心了
雖然是電視劇,但導演的調(diào)度意識很強,第一集開場車站送別就是一個長鏡頭,熙熙攘攘的街頭景象很有現(xiàn)場感;停電之夜,黑暗中點燃的那盞燈象征意義很強,年輕人之間的理念之爭,也頗有歷史感。從某種意義上說,搞革命就像白手起家去創(chuàng)業(yè), 理念、團隊、方向、執(zhí)行都很重要,這群年輕人能走到最后,實現(xiàn)創(chuàng)業(yè)成功就是一部當代史。才看了兩三集還不錯,希望后面越來越多驚喜。
表白陳曉飾演的瞿秋白先生?。?!陳曉的形象和先生儒雅矜貴的氣質(zhì)太貼合啦!在教室里踱步、授課,慷慨激昂卻又溫文爾雅,從外型到演繹都很讓人驚喜?。?/p>
敘事風格還是蠻有新意的,用一首首歌串聯(lián)起一個個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就連不愛學歷史的我在看完一集之后都能毫無困難地記住那些人、那些事了。更難得的是,演員都很在線,尤其是王雷啊,演的是真的很不錯,第一眼看到都沒認出來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