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無恥混蛋

戰(zhàn)爭片德國,美國2009

主演:布拉德·皮特  梅拉尼·羅蘭  克里斯托弗·瓦爾茲  

導演:昆汀·塔倫蒂諾

播放地址

 劇照

無恥混蛋 劇照 NO.1無恥混蛋 劇照 NO.2無恥混蛋 劇照 NO.3無恥混蛋 劇照 NO.4無恥混蛋 劇照 NO.5無恥混蛋 劇照 NO.6無恥混蛋 劇照 NO.13無恥混蛋 劇照 NO.14無恥混蛋 劇照 NO.15無恥混蛋 劇照 NO.16無恥混蛋 劇照 NO.17無恥混蛋 劇照 NO.18無恥混蛋 劇照 NO.19無恥混蛋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5-01-12 04:01

詳細劇情

故事分五章進行。二戰(zhàn)中德占法國,德軍上校漢斯(克里斯托弗·瓦爾茲 Christoph Waltz 飾)號稱“猶太獵人”,在一次屠猶行動中,少女蘇珊娜(梅勒尼·勞倫特 Mélanie Laurent 飾)僥幸逃脫。與此同時,八名美國猶太士兵在中尉奧爾多(布拉德·皮特 飾) 的帶領下潛入德占法國刺殺德國軍人,其行動神出鬼沒,手法殘忍,對德軍造成相當威脅,被稱為“雜種”。三年后蘇珊娜來到巴黎繼承了姑母的電影院,結識了德國戰(zhàn)斗英雄,電影《國家榮耀》的主演弗里德里克(丹尼爾·布魯赫 Daniel Brühl 飾)。對蘇珊娜一見鐘情的弗里德里克說服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西爾維斯特·格洛斯 Sylvester Groth 飾)在蘇珊娜的影院首映《國家榮耀》,希特勒(馬丁·烏特克 Martin Wuttke 飾)本人也將出席。蘇珊娜決定借放映之機燒毀影院;而在德國間諜女演員布里奇特(戴安娜·克魯格 Diane Kruger飾)的安排下,英美聯(lián)合的刺殺行動“奇諾”也將在首映當晚行動……本片被提名2009年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獲第82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七項提名,并榮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Christoph Waltz)及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男演員獎。

 長篇影評

 1 ) 一場直指歷史的后現(xiàn)代游戲

昆汀·塔倫蒂諾是一位善于進行后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的導演,這一點,早已眾所周知。碎片、去中心、拼貼、迷影,這些無比貼切地概括昆汀的影像與敘事特征的詞匯,直接來源于對后現(xiàn)代性的研究。

《無恥混蛋》是一部非常直白的后現(xiàn)代電影,它以最精致的建構——影像和敘事結構,反對了宏大敘事對歷史,尤其是對戰(zhàn)爭歷史的建構。它無數(shù)次將矛頭對準“話語被建構”的普遍性,在故事的最后,政治敘事試圖對個人復仇與政治陰謀進行遮蓋,同時卻遭到這二者的反噬。

如果說在后現(xiàn)代電影經(jīng)典文本《低俗小說》中,昆汀的創(chuàng)作還僅僅是個人趣味中具有后現(xiàn)代特征,《無恥混蛋》則絕對是昆汀極為自覺地后現(xiàn)代自指。

一、戰(zhàn)爭,還是現(xiàn)代性下的人間地獄?

現(xiàn)代性開始于啟蒙理性,面對宗教與封建勢力,強調人本身的價值、贊美人通過自覺的理性行為實現(xiàn)人的價值,這一觀念在16世紀給予宗教壓迫和封建剝削以最徹底的顛覆。但理性很快駛向邏輯霸權的道路,對單鏈條因果邏輯下“理性”的絕對推崇貶斥了情感、道德,人性以最理智面目出現(xiàn)時,恰恰是反人性的。面對二戰(zhàn),我們除了說德國納粹的崛起徹底戳破了現(xiàn)代性的神話,是否還能從中看到更細節(jié)的東西?

二戰(zhàn)多么完美地體現(xiàn)出了現(xiàn)代性啊。這一點無關武器和軍事戰(zhàn)略的發(fā)展,雖然它們同樣關乎由理性直接決定的“工具化”。針對《無恥混蛋》,我想說的是二戰(zhàn)中被大量運用的工具化宣傳。

二、反歷史建構的雙重結構

如果我們將工具化宣傳定義為一種自覺地意義建構,這種建構以被曝光的形式,存在于《無恥混蛋》全片。

雖然人人都能從敘事上看出昆汀對歷史的戲說和“改寫”,但他將這種“反歷史”的手法——我更愿意稱之為反權威、反宏大敘事——散布在影片各處,并最終連結成一個緊密的整體。

昆汀的一種表達方式是對宏大敘事意義建構的細節(jié)揭露,它們是關于戰(zhàn)爭、立足于國家和二元意識形態(tài)上的,全部都體現(xiàn)為某種政治立場上的宣傳手段。

昆汀指明了這些意義建構,同時通過對建構過程的披露,實現(xiàn)了對“腹語式”意識形態(tài)建構的顛覆。在希特勒辦公室這場戲中,昆汀利用鏡頭調度十分巧妙地完成了這一過程,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在這場戲中,有三個主要機位。交代空間結構的鏡頭處在辦公室天花板的一角(這里我們不考慮CGI和搭景),我們稱它為鏡頭A。

為敘事服務跟進希特勒與兩位軍官對話的鏡頭B和C,位于希特勒、軍官之間,BC的位置和它們的拍攝方向遵循常規(guī)的軸線原則,以及由A確定的方位。

軸線確定在希特勒與軍官之間,ABC皆位于軸線的同一側

雖然A和B、C的景別差距非常大,但這三個機位共同圈定了敘事主場所的范圍。

然而,這里還有一個機位E,完全脫離出由A、B、C確定的敘事場,它位于希特勒和軍官之間,但拍攝方向與其它鏡頭完全相反。

這個景深鏡頭的前景是希特勒、后景是希特勒的畫像——A、B、C 確定的敘事空間中不存在的畫像。

A中只有明亮莊嚴的大廳和一張納粹侵略地圖,E則是畫像

簡單地說,E是ABC整體的反打鏡頭。它的意義,自然也不是參與具體敘事,而是象征。

當然,所有觀眾都能從景深意義上看出E的諷刺性:氣急敗壞的希特勒與后景處他偉岸的形象構成明顯對比。但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地方遠不是這種淺顯對比。昆汀更進一步顯露了自己的意圖——在這個鏡頭中放入了“畫師”形象。此時,畫像不僅僅是一個與焦慮的希特勒本人形成對比的形象,它不是“畫像”,而是“正在被建構的一個虛假形象”。一幅偉人像,只能襯托偉人本體的可笑與滑稽,正如它在大多數(shù)電影里的功能。“正在形成的畫像”卻將鏡頭的表意重點引向自身——一個虛假的、與事實錯位的具體形象正在被建構。

畫像是希特勒及德國納粹鞏固自己政權的手段,戈培爾拍攝的電影《民族的英雄》以及納粹官方對首映禮的重視,全都是在宣傳上進行意義建構??紤]一下此時憤怒的希特勒在說什么:為了證明他們不是鬼魂,抓住他們,我要把他們的尸體掛在埃菲爾鐵塔上——這種手段難道是泄憤嗎?這是對Basterds幽靈的摧毀、對恐懼的摧毀、對納粹力量的宣示,仍然是一種建構。

我們都知道,納粹德國對宣傳力量有多么看重,又是如何深諳宣傳手段的工具意義,但同盟國們一點也不落后——至少是在《無恥混蛋》中。在影片第二幕,也即Basterds出場時,隊長說明了這個小隊的意義:

Basterds不是抵抗軍式的游擊隊,對于進行無差別攻擊的Basterds,打擊納粹軍事占領行動完全不是他們的目標。投放他們的意義是投放恐懼、打造幽靈、散播納粹的末世氣氛,因此他們的行動也具有高度象征性特點——割頭皮。

Basterds,就是同盟國進行建構行動的執(zhí)行小隊。

由納粹士兵講述引發(fā)的閃回,極其精彩地重現(xiàn)了一場Basterds打造幽靈神話的運作細節(jié),在這一段落中,他們分工明確、恐嚇技巧嫻熟、戰(zhàn)略手段扎實。這一場戲強烈的節(jié)奏感和視聽運用的豐滿都具有鮮明的作者特征,同時,在結構上它實際是希特勒辦公室的附屬場景,由列兵回憶來結構這一Basterds段落。

辦公室場景對這一段落的結構方式,體現(xiàn)出了昆汀將納粹的建構行動與Baterds的建構行動進行并置的意圖。列兵陳述的辦公室場景沒有選擇與上一場戲共同的軸線布置。雖然場景相同,但在列兵描述Basterds時昆汀設置的是完全相反的一套鏡頭——由E確定的空間范圍。

由此,希特勒那幅正在打造的畫像,與Basterds的行動細節(jié)形成了明確的并置關系——希特勒和Basterds在進行象征界層面的對抗。

與ABC完全相反的軸線方位

除了在鏡頭語言、臺詞層面進行對二元勢力意識形態(tài)建構的確指,昆汀更進一步在敘事上明確了他“反宏大敘事”的思路?!稛o恥混蛋》敘事的核心事件是“電影院行動”,這場行動卻是復式形態(tài)的,即分為盟軍的行動和Shosanna的行動。前者是國家層面的戰(zhàn)爭敘事,是會被書寫到戰(zhàn)爭史中的表征層面的行動,而Shossana的個人復仇行動,注定會被宏大敘事遮蓋、掩藏。

但《無恥混蛋》對宏大敘事進行顛覆,借此恢復個體敘事在核心事件中的絕對意義。

“電影院行動”實際是由Shosanna完成的,雖然Basterds的確在此之外完成了他們的任務(擊殺戈培爾和希特勒),但其中有一個巨大的悖論,Basterds任務的完成完全建立在一場政治交易的陰謀之上——“猶太獵手”Hans為換取政治利益包庇了這場行動。昆汀再次指向了國家、戰(zhàn)爭敘述背后的動機和潛在的復雜性,宏大敘事被顛覆、被揭露出其政治陰謀底色,而只有Shosanna個人意義上的復仇行動,才是完整的、純粹的,而且是決定性的。

回顧全片,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Shosanna這條故事線,是唯一不涉及自覺意義建構的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無恥混蛋》也絕沒有再建立宏大敘事、個體敘事之間絕對、靜止、封閉的二元結構,Basterds被賦予了意識形態(tài)建構工具以外的復雜性——從一開始,Basterds的猶太種族構成就顯示他們的行動同時也可能成為個體復仇。故事結尾,上尉對軍事命令的違背、解構,以及他刻畫納粹符號的行動,都是對Basterds作為政治工具身份的打破。有印第安血統(tǒng)和印第安行事風格的上尉,在個體意義上,阻斷了“意義建構”流動、轉變、多層置換的特點,通過刻刀,他刻下了無法被脫掉的納粹制服,這是一個與具體身份相對應的穩(wěn)定形象,而不是被懸空的意義建構。

《無恥混蛋》英文原名Inglourios Basterds中的形容詞Inglourious化用自Inglorious(為什么片名里要多加一個U我也不懂,不知道有沒有大神可以講講),這個詞是glorious的否定形式。

Glorious,榮耀的、光榮的、令人稱道的,這是成為歷史表象的宏大敘事的象征,如此說來,《無恥混蛋》的主題,必定是inglorious。


《無恥混蛋》作為一部典型的后現(xiàn)代文本,呈現(xiàn)出多元、多義、碎片化的特點,電影本身具有非常非常豐富的混雜元素。對于這樣的文本,如果不是從“后現(xiàn)代”特征進行概念上的總括,要在具體層面將它描述為結構嚴整、意義明確的文本幾乎是不可能的,本文也無意這樣做。

這篇文章只選取了一個具體角度對影片進行分析,其中,放棄了許多我在觀影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令人激動、驚奇的小細節(jié),因為它們與文章的觀點無關,也不應該被揉進這一觀點之中。

本文的成文,完全源自昆汀在影片中放置的一個小小元素:

Shosanna辦公室里,Hans身后那幅三聯(lián)式海報

這張海報,是一本名為《戀物與好奇》書的封面,這本書首次出版于1990s年代,故而在我看來是影片中極不和諧的一個元素,自然也就引起了好奇。

《戀物與好奇》首版封面,已有中譯本

事實上,第一次觀影時,在注意到這張海報之前,我僅僅關注到了“希特勒畫像”的反建構特點?!稇傥锱c好奇》的核心觀點是通過好奇心的指引,自發(fā)探索文化現(xiàn)象(作品)背后的建構細節(jié),打破戀物,從而實現(xiàn)反建構效果。正是通過這本書,我整理出了本文主要思路。如果對這本書有興趣,在電影《春風秋雨》的條目下我轉載過這本書的節(jié)選《[轉]勞拉穆爾維對Imitation of life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分析》,也許可以借此具體理解《戀物與好奇》作者的思路。

另外,關于本文提到的上尉的印第安風格,可參考開寅發(fā)布在公眾號“虹膜”上文章《昆汀最被過譽的影片,今天來揭個底》,本文對“印第安”的觀點直接建立在這篇文章對《無恥混蛋》西部片風格的分析之上。

 2 ) 瘋癲的詩意

昆汀這位導演實在有點竹林七賢的名士風流味,不按牌理出牌,拍起電影來想怎么瘋就怎么瘋;可人家瘋得漂亮,瘋得灑脫,瘋得能讓觀眾跟著他一塊神魂顛倒。

《無良雜種》一開始還挺正經(jīng)的,規(guī)規(guī)矩矩的機位構圖,一本正經(jīng)的對話臺詞,拘謹緊張的懸念情節(jié),襯托著嘎納影帝克里斯托弗?瓦爾茲得意忘形的表演。隨后突如其來的,兇狠“猶太獵人”上校漢斯從懷里掏出一只特大號的古怪煙斗,這無厘頭搞得全場哄堂大笑。從披著斗篷的希特勒出場開始,卡通味兒越來越濃,皮特土得掉渣兒的美國南蠻子口音訓話;強行穿插虐殺13人的前納粹雨果?史蒂格利茨的英勇事跡;講到硝酸膠片易燃,干脆臨時改紀錄片,加上段畫外音說明,還視覺演示一番;到后來展示電影院里德國高官云集,竟然畫箭頭表明哪是赫爾曼將軍,哪是馬丁?鮑曼,還“?!币宦暸鋫€箭頭音,我笑得簡直要滑到影院座位下面去了。

瘋了,真是瘋了!

故事分五章進行,三條線索,四隊人馬,從不同的方向聚焦于二戰(zhàn)中德占法國巴黎某家影院,有為父報仇的,有刺殺行動的,有諜海生波的,有罪有應得的,也有渾水摸魚的。從生動的攝影到復雜的故事,從個性化的人物到風趣的對話,什么都有,就是沒有定式,沒有套路,猜不到,想不通,處處意外,步步撩人。
 
其實按照預告片的提示,類似歷史題材的二戰(zhàn)故事沉重者居多,就算考慮到昆汀“暴力美學大師”的名頭,照預想無非也就是個血腥版的軍旅故事。可從第一章到第五章,怎么也想不到他竟能拋棄一切既定規(guī)則,從史實到敘事規(guī)則,從人物塑造到人道主義,簡直天馬行空無所禁忌!然而,拋棄規(guī)則的結果并不是低劣的荒誕:電影故事內(nèi)部結構連接緊密,線索邏輯自圓其說,敘事節(jié)奏張弛得當,對懸念構建與預期的把握十分精到,故事的整體內(nèi)容與形式完全搭配得當。演員的表演就更是精彩,尤其克里斯托弗?瓦爾茲,夸張與內(nèi)斂全都涵蓋,冷靜與激動面面具佳,難怪折桂嘎納!

歸根結底,昆汀的拋棄規(guī)則并非沒有規(guī)則,他是創(chuàng)造新的規(guī)則:導演并非不能跳入幕前,哪怕故事講到一半突然插上一段科教示范也沒關系;就算二戰(zhàn)故事,也沒必要拍得屏幕上硝煙彌漫涕淚橫流,導演與觀眾偶爾跳出故事同樂樂,照樣保持作品的流暢度;誰說荒誕就一定低級,有皮特南方味兒的意大利語和同伴的罵人手勢作鋪墊,怎么就不能畫箭頭加說明?除此之外,自由發(fā)揮的同時,就如同竹林七賢飄逸灑脫中的錚錚風骨,無所禁忌中的昆汀依然保持了強烈而連貫的個人風格:《無良雜種》整個故事所體現(xiàn)的暴力美學理念顯而易見;上校漢斯的兩面派傲慢作風簡直就是《低俗小說》里黑社會成員朱爾斯的德國翻版;熊熊火焰中熒幕上蘇珊娜巨大仰角的臉和陰森笑聲比較《落水狗》最后的黑幫火拼,荒誕不羈背后,昆汀的藝術魅力又上新臺階。

誰能想到,電影還可以這樣拍,故事還可以這么講?;恼Q里面透著真實,正經(jīng)下面全是爆笑,節(jié)奏緊湊,高潮迭起,沒有一秒鐘不讓人心情沸騰,沒有一秒鐘不把人的情緒掌握于股掌左搓右揉的。電影拍到這個程度,歷史可以丟了,嚴肅全不要了,什么規(guī)則傳統(tǒng)定理定律全部統(tǒng)統(tǒng)都給扔掉,到最后是觀眾全陪著他昆汀一個人玩兒,還玩得興高采烈,玩得心旌蕩漾,玩出瘋癲的詩意。

這就是昆汀的魔力。這就是電影的魅力。

 3 ) 小游戲

http://chud.com/articles/content_images/5/ibcomic1.jpg
http://chud.com/articles/content_images/5/ibcomic2.jpg
http://chud.com/articles/content_images/5/ibcomic3.jpg
http://chud.com/articles/content_images/5/ibcomic4.jpg
http://chud.com/articles/content_images/5/ibcomic5.jpg

一組70年代風格的漫畫封面。正好對應電影的五段。

http://upperplayground.com/feature/story/inglourious_basterds_the_lost_art_of_the_film_217

找來藝術家制作的各式電影海報

  (Spoiler Alert! 以下內(nèi)容有小部分的劇情泄露,可能影響觀看)

■入評理由:這部新作好評多多,有人說它是《低俗小說》之后最好的一部昆汀作品,甚至還更好。
  
■片名:《無恥混蛋》
  
■導演:昆汀·塔倫蒂諾
  
■上映日期:2009年8月19日(美國)
  
■讀家:木衛(wèi)二
  
■推薦指數(shù):★★★★★★
  
■一句話點評:涉足二戰(zhàn)歷史,昆汀依然能說會玩。他用燒掉膠片的方式來篡改歷史、超越自我。
  
《無恥混蛋》的英文名叫Inglourious Basterds,英文好點兒的會發(fā)現(xiàn)兩個單詞都有拼寫錯誤,顯然這是昆汀故意為之。影片涉及了四個語種和不同的地方口音,如果你一直以說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語為榮,那在《無恥混蛋》面前還真別太high。農(nóng)場第一段,大反派漢斯·蘭達和農(nóng)夫對話時突然改口說英語,人們會以為這是為了照顧美國觀眾或者是純粹炫耀,結果后面就證明此乃一處驚人的可怕伏筆。再有一些法文單詞像牛奶的諧音,影片里也多次出現(xiàn),它們同樣屬于對白魅力的一部分。
  
飾演大反派漢斯·蘭達的克里斯托弗·瓦爾茲要說四種不同語言,法語、英語、德語和意大利語,樣樣在行。憑借過人的語言天賦還有非典型的神經(jīng)質,瓦爾茲拿下了今年戛納的影帝殊榮。此前他完全在電視圈里廝混,跟電影表演完全是隔行的??磥砝ネ〔粌H能讓咸魚翻身、起死回生,他還能讓名不見經(jīng)傳的演員煥發(fā)出異樣魅力。原先被認為是一號主演的布拉德·皮特有一口搞笑的南方口音,他還皺著眉頭、厚著臉皮去賣弄意大利語,完全忘記了自己是在執(zhí)行秘密任務。影評人出身的英國上尉,一出場就夸夸其談,看似無所不知,潛入淪陷區(qū)后還沒發(fā)揮就因古怪的德語口音而搞砸了。
  
影片本是經(jīng)典的二戰(zhàn)主題,有關密謀刺殺和特別行動,聽起來就驚心動魄。不過昆汀順著片名意思,把身處其中的人物表現(xiàn)成混蛋加白癡的集合。盟軍一方的混蛋小隊個個是暴力宣泄狂,他們的個人背景昆汀根本不想多說,反正就是恨納粹恨到骨子里去的。間諜臥底大多不靠譜,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納粹一方,漢斯·蘭達雖然詭計多端,不過還有讓人大跌眼鏡的搞笑一面。至于希特勒和戈培爾,看他們在電影院里的興奮勁,完全顛覆了很多人的印象。
  
影片分為五段,昆汀大多嚴格遵照起承轉合,帶有平靜假象的開場(起),大量的對話口白(承),對峙中一語道破天機(轉),突然引發(fā)的暴力殺戮(合),其中起承部分又會占去很大的篇幅。以第四段為例,敵對的雙方在玩游戲,之前由口音引發(fā)的猜忌已經(jīng)種下了不安定因素,這里還是個淪陷區(qū)的地下室酒吧,別以為掀翻桌子、撞碎玻璃、放幾顆子彈就可以瀟灑地跳窗走人,如果不小心走火了,大家就是撞墻死翹翹——在旁邊有一桌HAPPY PARTY的德國兵。玩這游戲的過程中,其他人都不能露餡,否則德國軍官就要吃掉他們。昆汀的好玩之處就是用個小游戲來表現(xiàn)明爭暗斗,層層剝繭中還不忘抖出有關黑人的冷笑話,兩次mexican stand-off(三個或更多角色用槍同時指著對方)也給本段留下了一個精彩叫絕的結尾。
  
相比第四段,有人更喜歡高潮部分的第五段,極盡癲狂,不爽不休。納粹軍官們端莊正坐,觀看一部散發(fā)強烈個人英雄主義的政宣電影,希特勒希望用堅韌的意志力來挽救帝國的大廈將傾。不想戲院里迎接他們的除了電影,還有地獄火海。第五段是昆汀元素的大集合,猛擊不斷。煽情的時刻到來,莫里康尼的音樂聲響起,一襲紅袍的復仇女神和國民英雄狙擊手重重落地。歷史在戲院里電影開演的那一刻已經(jīng)重寫,復仇的火焰吞噬了一切。在一些人看來,昆汀玩的這些不過是小游戲,每種玩法在個人作品或者前人舊作中都能找到。他就像一個翻箱倒柜的壞蛋,找到東西后得意洋洋說道,你看,這玩意夠酷夠帶勁吧?
  
世界上的影迷導演有很多,在電影史上面,頗有建樹的就包括混電影資料館的戈達爾和自學成才的痞子昆汀,在他們的片子里,拼貼、致敬、模仿和考據(jù)隨處可見,要單獨拿出來當話題從來就不是一件難事。昆汀為了告訴觀眾硝酸纖維素的賽璐珞膠片如何易燃,用上了一段希區(qū)柯克的黑白影像來解說。類似亮點在片中大量存在,從德國電影公司UFA到萊妮·里芬斯塔爾,男的對女的一見鐘情搭訕話題就起于電影,影評人的出場要帶上炫耀一番理論知識,重視電影的納粹領導人,片中片的結構方式。昆汀用電影來表現(xiàn)歷史,又用燒掉膠片來改寫歷史,一部愛不釋手的得意之作由此而來。【北青報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56327129
  

  
http://www.douban.com/note/44016203/ 小游戲部分原放在日記里,為了不影響觀看,另作推薦時做了半數(shù)刪減改動

 4 ) 誰才是混蛋?我還真不知道……

這片子里的納粹們好像還是很符合一部分人對他們的印象的——按照梁文道的話說,就是:“彬彬有禮,雙手沾滿血腥,卻還是能彈得一手絕妙的貝多芬?!?br>
德軍上校漢斯,可以一邊同藏匿者談笑風生,一邊抽煙斗喝牛奶,然后微笑著將槍口對準地板下無辜的猶太人。屠殺中幸存的女孩蘇珊娜朝遠方?jīng)]命地奔跑,漢斯上校在門口饒有興味地向她逃去的方向凝望——他們的背影,連同門框及門外的景物,竟然構成了一幅水彩畫的意境。上校甚至舉槍高喊:“再見吧!蘇珊娜!”……不知他饒她一命,究竟是因為手槍射程不夠?還是他正幻想自己是歌德海涅呢?
這才是真正的惡魔,可以于談笑間輕易摧毀已下定決心幫助猶太人躲藏的一家之主的意志;可以溫柔地給漂亮女明星套上小巧的高跟鞋然后再一把掐死她……喜歡煙草,喜歡名酒,喜歡美女……吃蘋果派時從不吝惜自己對搭配奶油的固執(zhí),然后再將禮貌和殷勤披作自己的外衣,于無聲處置萬千生命于死地。

曾經(jīng)看過一些納粹德國時期青年軍人的照片:他們?nèi)齼蓛蓽愒跁芮?,用很帥的姿勢讀著一本什么書;或者在游泳池里打鬧嬉笑,一臉的陽光;又或者坐在琴凳上,專心致志地演奏著什么——如果不加標識,我們或許無法想象他們中有人是視人命如草芥,把成群結隊的猶太人趕往死亡之地的魔鬼吧?
這就是一種復雜性,就好比《鋼琴師》里那名留給觀眾印象頗深的納粹軍官一樣——沒人會想到他居然能欣賞藝術;又如《美麗人生》中的某個納粹醫(yī)生,他的愛好居然是喜歡收集謎語!哪怕你把眼光苛刻地放在第三帝國最高元首希特勒身上……這家伙是個素食主義者,很少沾煙酒,有較高的藝術素養(yǎng),對身邊的女性工作人員十分縱容和好說話……

所以說,人性是復雜的——哪怕是歷史中的正面形象,人性也還是復雜的。

坦率地說,我看見奧爾多中尉指揮那幾個雜兵去割納粹的頭皮的時候,我是有些反感的——血淋淋的很惡心,因為我討厭電影中過于露骨的暴力鏡頭。包括他們暗殺德國士兵,用木棍把俘虜打死,還有小酒館里的流血事件,我統(tǒng)統(tǒng)有點不適應。
后來回過味兒來,仿佛感覺導演在玩弄一個游戲:似乎電影里的德國人在殺人時并沒有給太多的流血鏡頭,反而是雜兵們的虐殺手法處處充滿了血腥和殘忍。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只要他們站在正義的一方,血腥些殘忍些沒什么——因為對敵人寬容,就是對自己人殘酷。奧爾多中尉不是那么說了嗎:他可不想教納粹什么是人道主義。
不過,同立場無關,我想相當一部分觀眾會反感于那些血腥鏡頭——無論施虐者是來自于納粹,還是來自于正義的一方。
導演想拍的,是不是就是這種矛盾的感覺呢??

個人以為,導演恐怕對于善惡雙方的交手更多持一種“不予討論”的態(tài)度,即使在影片結尾處,他用奧爾多中尉的刀子,給納粹之惡的代表漢斯上校打上了永遠的惡之烙印。
然而“不予討論”的意思,并非放棄善惡觀,而是將討論的權利賦予觀眾,同時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大家都不要爭論了,只有那些真正的戰(zhàn)爭受害者——他們的家人被屠殺,生活被毀滅——才最有資格去講自己的感覺。

于是,處于善惡夾縫中的第三方出現(xiàn)了,那就是影片一開始,僥幸逃離漢斯上校魔爪的孤女蘇珊娜。
可以說,最終復仇成功的,是蘇珊娜的計劃——雖然她被弗里德里克殺了。盡管奧爾多中尉很彪悍,雜兵們個個英勇,卻仍舊只把計劃成功了一半,只有蘇珊娜,在熊熊火焰包圍的銀幕上,笑到了最后。

銀幕上的她,有權利去述說德國人對納粹犯下的罪惡——因為她就是被這罪惡毀滅掉的其中一分子。她的鄰居死于納粹的罪惡,她的家人亦死于納粹的罪惡……比起任何沒有親身經(jīng)歷這種罪惡侵害的自說自話,顯然蘇珊娜的控訴,才最有力量。
奧爾多中尉可以為了人道主義,去用暴力懲罰納粹的暴行——然而在以暴抗暴的另一面,不能否認,只有那些猶太人以及被屠戮者,才是最最純粹的復仇人。

英俊的第三帝國戰(zhàn)斗英雄弗里德里克,最終殺死了蘇珊娜,然后他陪她下了地獄。
可以這么說,蘇珊娜從一開始就不愛他——她的最愛是個黑人,在這場對納粹的燒烤派對中,黑小伙兒堅定地陪她走到了最后。我想弗里德里克如果知道了真相,恐怕得暴走吧?那幾乎是一定的,看看他在放映室沖蘇珊娜發(fā)飆就可以看出:他幾乎快被這個女人逼瘋了。
弗里德里克根本就沒把殺人當回事兒——對于他這種從少年時期就接受納粹洗腦教育的人來說,蘇珊娜對他鬧的所有別扭他統(tǒng)統(tǒng)都搞不明白。他不明白蘇珊娜為什么在聽到他說自己殺了三百人之后便憤然離去,他不明白為什么找人把蘇珊娜帶到聚會上她會擺出不悅的表情——他什么都不明白。因為在他的人生價值觀里,為了第三帝國殺人就是正確的,既然正確他就是戰(zhàn)斗英雄,而作為一個第三帝國的戰(zhàn)斗英雄,身邊所有的女孩就應該把他奉為偶像,受他追求就應該喜形于色然后當成天大的恩典接受下來。
放映室那一幕,弗里德里克說的意思很清楚:他殺了三百人,她為什么就不愛他呢???
他想不明白,而蘇珊娜也不可能從他的角度去想——他的陣營殺了她的家人,她怎么可能去愛一個殺了三百人的殺人犯呢?

我相信很多觀眾在看到弗里德里克同蘇珊娜邂逅的場面時,一定在猜想羅曼史終于開始了——然而這是不可能的,這兩個人一直都是平行線,甚至連相交都遠遠談不上。
弗雷德里克之所以在電影放映中中途退場,并非是他良心發(fā)現(xiàn):最有可能的解釋,是他第一次作為一個第三人,從銀幕上“目擊”了那場戰(zhàn)斗,突然產(chǎn)生了不適。他不是個人道主義者(想想他受到的洗腦教育),所以談不上反省什么,然而他覺得這些鏡頭很不令人舒服,即使他主演了它們,他還是感到心靈憋悶到窒息……沒過多少時間,他便同蘇珊娜雙雙斃命于對方槍下。
他在死前同蘇珊娜有一次簡短的爭執(zhí),從表面上看,他是想讓蘇珊娜給他一個有關愛情的答案——可實際上,弗雷德里克想知道的,是他為什么會變成現(xiàn)在這樣。
蘇珊娜死得很美,猶如一朵剎那間怒放的火紅花朵——弗雷德里克死前最后的神情,或許是他終于明白了“死亡”意味著什么。他是個從不珍惜死在他槍下的三百條生命的人,或許蘇珊娜的死,最終擊垮了他——放映室里的兩具尸體是那么的年輕,它們在生前有著相愛的可能,卻又為什么會彼此相殺?
這個問題,導演又留給了觀眾。

電影的結局,就是一個YY——歷史上的希特勒并沒有那么死翹翹。按說燒烤派對結束了,死魚活魚都該一網(wǎng)打盡,可偏偏漢斯上校技高一籌,假如奧爾多中尉沒在他腦門上亂刻一通的話,這家伙的晚年怕會活得非常滋潤。
很多年前有那么一本書叫《生而有罪——納粹子女訪談錄》。這些書中出現(xiàn)的納粹子女們,幾乎是一輩子背負著罪的無形烙印而踽踽獨活。他們身上并沒有被刀刻下什么標志,所以我能夠理解奧爾多中尉為何如此熱衷于搞他所稀罕的紋身藝術——有些事情,既然暴力解決不了,那也就留待歷史和歷史后繼者的裁決吧。

有知識是不是等同于有良知?——這是那些彬彬有禮的納粹們可以讓人去思考的東西。
用血腥暴力去以暴制暴是否合理?——這是奧爾多中尉之流以身作則給觀眾留下的問題。
難道蘇珊娜和弗里德里克就不能相愛?——附加的這個問題,是我矯情。

總體而言,導演是聰明的,他把很多問題留給觀眾去思考,沒有說教,只有鏡頭……他說,就讓我們?nèi)タ窗?,看飽了算?br>如果看飽了還有時間,就問問自己:誰才是真正的混蛋?

PS:
感覺影片中最出色的演員是漢斯上校的扮演者Christoph Waltz,那副神情和氣質真是夠可以的……OTZ……我還在想,如果讓《越獄》里的T-BAG去表演,會不會也很強悍~~

 5 ) 猶太版抗日奇?zhèn)b

我覺得這片子和我朝的腦殘抗日片沒啥大區(qū)別(肯定是愛YY的猶太人投資的),各種無敵主角和腦殘敵軍混合在一起。要是希特勒真這么弱智(你看那只有兩個衛(wèi)兵站崗的劇院,以及希特勒在劇院里的表現(xiàn)),猶太人還能被他屠殺那么多,豈不是更弱智?其實歷史證明他們都不弱智,只是導演編劇投資方弱智而已。其實要不是因為昆汀,會有人打這么高分么?假裝自己有文化,貶低天朝YY劇,卻去捧國外名導YY劇臭腳,這樣的天朝人真是太多了。 PS1:2星是給大導演的暴力畫面的,這方面確實做得比天朝的零星星抗日劇要強無數(shù)倍。 PS2:別跟我說什么不要跟大導演昆汀考究歷史和現(xiàn)實,某些人對抗日奇?zhèn)b等等腦殘YY劇毫不留情,對國外大導演卻如此寬容,雙重標準這個天朝常喊得口號果然名副其實 PS3:不是要給抗日神劇正名,只是看不慣雙重標準

 6 )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我在網(wǎng)上看了字幕翻譯超級爛的半部《無恥混蛋》之后,不死心,又四處翻騰了一遍,終于找了一個字幕很不錯的版本來看。換做別人的作品我可能也就算了,但是昆汀的片子我從當年的《低俗小說》開始跟,一部都沒有錯過,也沒有覺得失望過,所以屬于我心里必看級別的特定名單之列。這個名單里人不多,其中還有一個,就是面部表情總像打了肉毒素打多了一樣僵硬的北野武大叔。這兩個人的電影都屬于又美又暴力的那種,長得都是又怪又暴力的那種,很多姑娘不喜歡他們,因為她們都不喜歡暴力,但是我喜歡,所以我每次看完他們的電影覺得很爽的時候,也同時會順便懷疑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暴力傾向,看完《無恥混蛋》,我和三表哥閑聊,三表哥就安慰我說,我相信你不是因為它暴力才看的。這話安慰得我就更不好意思了。暴力美,暴力美,都是以暴力為載體的美。拍得再美也和暴力脫不了干系。誰要說看昆汀的片子卻一點不買他賣的暴力帳,那不是和帶著批判的精神看日本MAO片是一回事了嗎。

 

因為美,所以連暴力的一部分也可以接受了。而換一種價值觀來觀看,則是因為昆汀的作品一向太過暴力,所以有的觀眾因為不能接受它太暴力,而即便是拍得美也是看不到的,甚至是無法原諒。我屬于前一種,藝術決定論型的。另外一些人則屬于后一種,道德決定論者。《無恥混蛋》上映后,我認識的一位以“優(yōu)雅”著稱的姑娘,突然宣稱從這部電影開始能夠接受昆汀了。我想那不是因為她突然變了價值觀,而是因為希特勒該死,納粹該死,對待他們,怎么血腥都是不為過的。美國作家門肯曾經(jīng)說過:每一個正常人都會不時渴望著往掌里吐上唾沫,升起黑旗,割破他人的喉嚨。所以實際上,昆汀沒變,衛(wèi)道士們也沒變,只不過這部電影恰巧政治上切入到無比正確的點上,所以暴力也變得能夠被原來不能接受它的人接受了,由此可見,人性是多么有趣的事。“People never chang, People lie。”嗯,也許Dr house說得很有道理呢。不過我前文提到過的“優(yōu)雅“小姐,一定不會因為昆汀的這部電影,就意識到在暴力傾向這個問題上,自己是個撒謊成性的人。到也不是對別人,對自己而已。

 

戳破皇帝的新裝,我想這肯定不是昆汀想做的事。比起皇帝的新裝里那個聰明小孩,昆汀只是個頑童,而電影是他和全世界扯淡的工具而已。要知道這也是我一直喜歡他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即除了美和暴力以外,昆汀這個人,對待這個世界,總有一種直接了當?shù)?,相當頑劣的氣質,殺人不是丁里咣朗的一通亂槍,就是噼里啪啦一陣亂砍,制定的計劃嘛,那叫一個胡鬧,一個個的都耍酷扮帥,奔著不靠譜的路數(shù)一路狂奔,誰能活誰能死,最后只好靠上帝保佑。北野武也愛這么亂整,舉著槍互相一通對射,然后該死的死,該埋的埋,第二天太陽出來,照樣是碧海藍天,世界很美。大家在沙灘上圈個圈摔跤玩。于是我想起村上春樹的那本小說的名字“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我其實沒有看過這部小說。但我一直喜歡這本書的名字?,F(xiàn)在覺得它來形容《無恥混蛋》這樣的電影,真是又簡單,又準確。

 

不僅僅是美,而且是美得像童話,不僅僅是暴力,而且暴力得也像個童話。我想也許這才是《無恥混蛋》真正的迷人之處,十惡不赦的納粹,竟然當計謀得逞時候,孩子氣的大聲喊BINGO,那一瞬間,我想起了藍精靈的格格巫,希特勒在看電影的時候直接被亂槍干掉,誰都知道這是歷史上沒有發(fā)生的事,但大家都希望它曾經(jīng)發(fā)生過,當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我簡直樂不可支,心想昆汀你這小子竟然敢這么扯淡,你真行。在那一刻,這部電影成了一個成年人的童話,每一個巫婆都要被處死,邪惡后媽都要被干掉。納粹就應該在他腦門上刻上納粹的恥辱標志,很多成年人會嘲笑它幼稚,這也是藝術?但是我們就是像小朋友一樣,個個都看得很開心,真痛快??催@場戲,與其說是看到了暴力,不如說更像是一場巴赫金式的末日狂歡。

 

其實,如果你讀過那些真正沒有被改編,清潔過的民間童話就會知道,大灰狼沒有吃掉小紅帽的外婆,而是把外婆做成了晚餐讓小紅帽吃掉了,灰姑娘曾經(jīng)被王子拋棄差點喂了毒蛇。童話里不僅要有公主和王子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固定橋段,還一定會有壞蛋最后死狀都極為慘烈的描述,其實所有沒有經(jīng)過道德修飾加工過的原始童話都是又美又暴力的,這是人性本來的樣子。而超人和蜘蛛俠,他們太美好了,他們是神,不是人。至于那些莫名其妙的蹦出來說明什么是膠片,那個箭頭指著誰是將軍之類的玩法,對昆汀來說,真是太小意思了?,F(xiàn)在是狂歡節(jié)時間。怎么玩不是玩?我愛這么玩,你管得著嗎?昆汀這種人,是恨不得把自己一輩子都過成狂歡節(jié)的人。其實他拍的片子一向很巴赫金,這并不是能為很多中國觀眾接受,因為中國人一向日子過得很規(guī)矩,我們從來沒有過什么狂歡節(jié),所以在最開始看到昆汀,就很多人會看不懂,會很奇怪,怎么那么亂,這是什么玩意。不過,經(jīng)過了這幾年的網(wǎng)絡群體狂歡事件,大家貌似現(xiàn)在也找到點感覺了。從這點來講,我覺得昆汀的電影被更多的喜歡了,這并不是說明昆汀解放了什么,恰恰相反,而是因為中國人的狂歡精神被一部分解放了,才會真正開始從昆汀的電影里得到樂趣了。我覺得這是件好事。

 

順便說一句,作為一個女人,我打心眼里喜歡昆汀,還因為在他的電影里,他從來不歧視女性。我想這是很多人,壓根沒有注意到過的,他們只看到他電影里的暴力,但其實,從《低俗小說》開始,到《無恥混蛋》,昆汀電影里的女人,總是那么又酷,又美,又果斷,又聰明,又性感。他從來沒在他的任何一部電影里,貶低過女性的形象。由此,我個人總結昆汀的電影必不可少的四大要素是,美,暴力,女神,和狂歡式的世界感受。昆汀利用這四大元素,制造了一個荒謬的童話。你知道它很假,但是它假得讓你在一瞬間也會恍惚這世界到底有多真實,在這一瞬間,哪怕只是一瞬間,你會恍惚,那些尋常日子里的壓抑,禁錮,沉悶,也都是荒謬和不真實的。而我們是從夢中醒來的莊生,也許下一秒鐘,就會結束所有的噩夢,回到蝴蝶的世界里去了。

 

當狂歡節(jié)結束的早晨,站在每日上班的街頭,混入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回想起昨天,也許,在世界的盡頭,真的會有冷酷的仙境吧。

 

 

 

注:巴赫金的狂歡節(jié)文化

 

巴赫金在談到中世紀的狂歡節(jié)和狂歡化文化時,指出中世紀晚期歐洲各大城市(如羅馬、拿波里、威尼斯、巴黎、里昂、紐倫堡、科隆等),每年合計起來有大約三個月(有時更多些)的時間,過著全面的狂歡節(jié)的生活。他說:“不妨說(當然是在一定前提下這么說),中世紀的人似乎過著兩種生活:一種常規(guī)的、十分嚴肅而緊蹙眉頭的生活,服從于嚴格的等級秩序的生活,充滿了恐懼、教條、崇敬、虔誠的生活;另一種是狂歡廣場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滿了兩重性的笑,充滿了對一切神圣物的褻瀆和歪曲,充滿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隨意不拘的交往。這兩種生活都得到認可,但相互間有嚴格的時間界限?!彼貏e強調,“如果不考慮這兩種生活和思維體系(常規(guī)的體系和狂歡的體系)的相互更替和相互排斥,就不可能正確理解中世紀人們文化意識的特點,也不可能弄清中世紀文學的許多現(xiàn)象?!盵1]

 

 短評

昆汀的戀足癖還是藏不住啊。

5分鐘前
  • Minjie
  • 力薦

紅衣女子因為惻隱之心送了命,是少數(shù)幾個正常點的黑色幽默。。。

7分鐘前
  • 光年‖影視歌三棲民工
  • 力薦

沖著皮特和昆汀去的,結果被德國太保給迷住了

9分鐘前
  • JACK
  • 力薦

Waltz屌,雖然片子一堆問題

14分鐘前
  • sasasasa
  • 推薦

美國人與德國人的對比太好玩了,喜劇與正劇間的平衡,昆汀還是那個昆汀,看得那叫一個爽!克里斯托弗·瓦爾茲演得太好了~

19分鐘前
  • jj73淺之
  • 推薦

Tarantino 真是電影天才.

21分鐘前
  • Jean
  • 力薦

愛Quentin嘛。只是有幾段音樂響起的時候,很想哭。Ennio Morricone果真是我杯茶。

25分鐘前
  • 眠去
  • 力薦

重新看了一下開頭:德國軍官是如何在十分鐘之內(nèi)讓一個大老爺們兒崩潰的。

30分鐘前
  • 蕎麥
  • 推薦

昆汀更上新臺階

35分鐘前
  • 艾小柯
  • 力薦

流暢,看起來毫不費力。除了布拉德皮特顯得格格不入,除了地下酒吧那場居然不收拾現(xiàn)場有些BUG,除了綁著TNT居然能混進元首活動場所很無稽,其他都很好,很完整,完成了電影所能給出的最重要的功能:娛樂。

39分鐘前
  • 大頭綠豆
  • 推薦

時隔3年后重刷,絕對是昆汀對視覺語言把控最好的作品之一,酒館殺人戲給我看跪了,15秒鐘內(nèi)幾乎殺死了所有角色,用盡各種剪輯攝影手藝,血腥混亂中自帶匠心獨具。章回體恰到好處,場景數(shù)量少得嚇人,卻把故事講得如此完美。最后,殺死比爾里用過的配樂,又放在這里用,痞昆真好意思哈,分分鐘出戲。

40分鐘前
  • TWY
  • 力薦

電影的魅力,他用電影創(chuàng)造歷史

43分鐘前
  • 桃桃林林
  • 力薦

Quentin是他媽的天才!

44分鐘前
  • Kennn.
  • 力薦

2009 no.1;開場戲和酒館戲可以做教科書了;每一章都是含戲中戲的類型片,狂野的電影情書貫穿始終,最后的對白成了點睛之筆;猜猜誰最先翹?影評人!

47分鐘前
  • 汽車大師
  • 力薦

這是一部非常離奇的二戰(zhàn)影片。

51分鐘前
  • 愛吃烤鵝
  • 推薦

天才這次拿出了歷史,以影史破壞影史,甚至燒毀影史,瓦解歷史,誓要引領影迷在面對歷史的同時要走出歷史.

56分鐘前
  • yu?ii
  • 力薦

我豆是都覺得,通俗又好看的電影就是Quentin這樣的。

57分鐘前
  • shu
  • 推薦

當法國人不講情義,美國人不講人權,德國人不講原則,英國人滿腦漿糊,猶太人大開殺戒,希特勒就死了。

60分鐘前
  • 推薦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絕對不能相信美國人!

1小時前
  • 喵過留影
  • 推薦

看到女主角對著鏡頭外的納粹大笑,簡直腎上腺素爆增啊。

1小時前
  • 文森特的耳朵 | 生命短促啊
  • 力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