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臺灣地區(qū)司法院大法官公開表示《民法》不保障同性婚姻乃是違憲后,好友項老師發(fā)了這樣一條微博:“同性婚姻合法地越來越近了,wuli Gay蜜還是單身。問:他應該開心嗎?呃,還是開心吧?!?看到有人這樣寫:“我不相信愛情,也不相信婚姻,但我依然會努力捍衛(wèi)每個人都能結婚的權利?!弊罱K并非所有人都求一定能夠結婚,大家要的是婚姻平權。
于是人們歡快地在朋友圈轉發(fā)彩虹旗,熱熱鬧鬧了幾天,仿佛與有榮焉,仿佛看到曙光。相信這個世界終會越來越好,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包容,越來越多元…… 仿佛,看不到同時還有那些堵在臺灣司法院外怒喊:“釋憲無效”的人們。他們拿著打印了“釋憲結果”的白紙,惡狠狠地撕毀,以示不滿。那股拼盡全力的怒氣,看得人心中一凜。
吉田修一的小說《最后的兒子》里,男主的媽媽有次打電話來,被他同居的同性戀人接到,之后戀人非?;炭值叵蛩忉屪约菏且浴澳腥苏f話的方式”在電話中稱只是男主的朋友來玩的…… 吉田修一寫說:“我想,到頭來,痛苦也有兩種,分別由無法獲得認同的人與不得不予以認同的人各執(zhí)一方。從這個觀點來說,以男人說話的方式和我媽講話的閻魔(男主的男友),是一手攬下了我媽應該承受的痛苦和自己的痛苦?!?要么,各自痛苦,要么,一人承擔雙倍的痛苦……LGBT人群的前路,還有太多茫茫未可知的崎嶇要走。
而更多的人只不過是在這茫茫中選擇暫時性的盲盲,有人是盲于對方的身份,有人是盲于別人是否認同,大家都逃避……躲得一刻的歡愉。 電影《雙面勞倫斯》中,大學教授勞倫斯對他的學生說:“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他的才華,路易·費迪南·塞利納(法國小說家)不會獲得現在的地位……在今天,他的才華已經凌駕于他真實的自我之上,這就是人生。因此一個人的作品足夠偉大,能幫助他免受排斥和孤立?!?看過電影《伊夫·圣·羅蘭傳》的就知道,人人都貪慕伊夫·圣·羅蘭的時尚才華,渴望穿上他設計的華服,渴望與他結交,渴望和他一起紙醉金迷,渴望得到他時裝發(fā)布會上的一席之地……因此愿意也只能忽視他是一個同性戀者。可是這樣的忽視是毫無用處的,在伊夫·圣·羅蘭被男人揍的時候,身邊沒有一個人對他施以援手。
《雙面勞倫斯》中一開始,當畫面還沒有出現,就有畫外音,是記者在采訪變性后的勞倫斯:“勞倫斯,你在找什么?” “我在找一個聽得懂我的語言,同時也會說我的語言的人,一個不被社會排擠的人,不光會單純質疑社會邊緣人的權益和價值,還會質疑那些號稱自己是正常人的人。”
加拿大同志導演澤維爾·多蘭在完成他第一部自傳式影片《我殺了我媽媽》后,在蒙特利爾的鄉(xiāng)下和他團隊的人一起聊天。其中有個人傾訴了一段感情經歷:有天晚上,她的伴侶告訴她,他想要變成一個女人。 這給多蘭開啟了一個故事靈感,當晚回家他就一氣寫了30頁的劇本。這就是2012年問世的《雙面勞倫斯》。
1989年,勞倫斯·阿里亞35歲,事業(yè)平順,和妻子弗蕾德的婚姻也平順。原本他可以像很多直男一樣坦然地消失于婚姻、生子這樣平凡的生活中。然而就在這一年,勞倫斯決定要變性。 和《丹麥女孩》的故事一樣,沒有哪個妻子能夠一下接受丈夫變成另一個女人。
弗蕾德與勞倫斯爭執(zhí)。 勞倫斯說自己是困在男人身體中的女人,他指著自己胳膊上的肌肉說:“這不是我!”指著身體:“這也不是我!”拉開短褲:“還有這個,也不是我!” 弗蕾德絕望:“所以我愛你的一切,你都討厭?” 勞倫斯更絕望:“你就愛我的這些嗎?” 也和《丹麥女孩》一樣,弗蕾德最終還是決定與勞倫斯一起面對接下來將要發(fā)生的事。
弗蕾德相信他們這代人已可以接納變性人了。 是的,當勞倫斯第一次化女妝、穿裙子走進教室,原本鬧哄哄的教室頓時鴉雀無聲。
在一片令人害怕的靜默中,終于有個女生舉手,她說:“第八頁第三段?代課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不是很清楚。” 勞倫斯度過了他的第一關。后面再有險峻的高山,也總歸積蓄到一點力量了,會好爬一些了。 因為后面真的就是重重高山,誰讓勞倫斯就選了一條艱難的路走呢。 人人滿口都說著“這是一個自由的世界”,然后,學校迫于學生家長們的壓力將勞倫斯開除了。校長還偽善地表示:這下你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寫小說了。
你看,接受你,也并不代表會為你與利益、權貴、人群……為敵。這算什么接受?這樣的接受,得到也要像勞倫斯一樣寫一個“eccehomo”(拉丁語,“瞧那個人”,帶有極度輕蔑。)擲還他們,揚長而去。 弗蕾德是高估了她自己。 澤維爾·多蘭說:“這樣的變故,盡管對于每對夫妻和個人無疑都有所不同,但……我想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他們在一起的過往還沒有被完全抹去……”弗蕾德和勞倫斯無疑是深深愛著對方的,那些美好的過往支撐著弗蕾徳,她心中難以舍棄。可是她也一樣無法設想未來。 如果她還沒有愛上勞倫斯,也許她可以義無反顧離去。如果她可以輕易就不再愛勞倫斯,她也可以不管不顧離去。偏偏她就身處其中,愛是真的愛的。然而愛,又不足以支撐。 終于在一次激烈的爭吵之后,弗蕾徳離開了勞倫斯。 她在舞會上認識了新男人。那場舞會真是被澤維爾·多蘭拍得絢爛無比,他自己也化了妖艷的妝,在鏡頭前一閃而過。
勞倫斯很快就知道了弗蕾徳的背叛,他們實在太了解彼此。 “你和他約會多少次了?” “大約…一個月吧。” “多少次?” “五六次?!?“五次還是六次?” “六次。” “那就是七次?!?他們實在太了解彼此了。 傷人,同時也是自傷。 時間走到1995年,弗蕾徳有了新的婚姻,有了孩子,有了新的房子……一切看上去都很完美。 勞倫斯終于出書了。他也有了新的女友。 可他還是寄了一本書給弗蕾徳。弗蕾徳看著勞倫斯的書,突然之間,大雨就從天花板上瀑布一般傾盆而下。
她發(fā)現,原來這么多年,勞倫斯都一直在暗處默默關注著自己,依舊愛著她……在弗蕾徳家的墻上將一塊磚涂成了粉紅色。
當年,就在勞倫斯要變性的時候,他們還是夫妻的時候,弗蕾徳在勞倫斯背上寫道—— “在被摧毀了的隱身處, 在倒塌了的燈塔上, 在我的無聊厭倦的墻上, 我寫你的名字……” 這是保羅·艾呂雅的詩句,詩的名字叫《自由》。 弗蕾徳和勞倫斯又走到一起,雙雙拋下現實的生活,各自無辜的伴侶,他們出逃了。
當年他們的愛情沒有能讓他們守住婚姻,而今他們的愛情又讓他們從婚姻中私奔。 好了,如我們所知的那些妄圖從僵硬的婚姻中逃跑的情人們一樣,固守在婚姻中時總想著愛情的浪漫,但一旦出逃,開始想起自己身上所擔負的責任來了。世間哪得兩全法? 《男與女》中的孔侑演的男主,在婚姻中時,對同在婚姻中的全度妍演的女主那般主動,那般深情。私奔也是他提出來的,結果最終沒有出現赴約的人,也是他。
弗蕾徳和勞倫斯私奔成功了又如何?不還是要回來。 兩人再一次的大吵一架。勞倫斯帶她去看自己的一對朋友,他們原本是一對女同情侶,后來其中一個決定變性為男人,兩人依舊還是相愛,在一起生活。是勞倫斯和弗蕾徳的完全相反版本。勞倫斯的本意一定是希望給弗蕾徳一點信心吧——看,他們可以!我們也可以的! 但結果卻是活生生血淋淋的讓弗蕾徳看到了和勞倫斯在一起的絕望——生活在與世隔絕的鄉(xiāng)下,抽著廉價的鴉片,完全沉浸在精神世界里,無關現實,只有彼此。 不是說這樣的生活不好,只是,普通人弗蕾徳何必要過呢?
她對勞倫斯說:“你這個自大的男人!” 勞倫斯:“是‘女人’!你也一樣!” 勞倫斯:“那你到底要什么?” 弗蕾徳:“一個男人!” 她只想要一個男人做他的丈夫,和他生一個孩子,組建一個正常的家庭。但她的丈夫有一天突然就要變性了,她無法接受,不知所措。 甚至,她墮掉了兩個人的孩子。原來當年,她墮掉了和勞倫斯的孩子。她從一開始就對這段感情失去了信心。 多年之后,勞倫斯接受采訪,對方說:“你可是個自信的男……女人?!?他說:“自信?我沒有。我只是堅持?!?/p>
我起先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覺得:可以主動選擇的那個人總是幸運的。因為,就在他失去的時候還能每天早晨想到自己的得到,總有得到。慘的是那些被動要做選擇的人,怎么選,都是失去,都是錯。 可后來我又想,勞倫斯他也并沒得主動選擇。 1999年,又過了幾年,眼看一個新的世紀就要到來。勞倫斯又和弗蕾徳見了一面。 兩人終于可以平靜地聊天。平靜,沒有了激烈的爭吵,也沒有了激烈的情感。只剩死水一般的平靜。 聊到中途,弗蕾徳去洗手間。外面的勞倫斯想了想,沒有等她出來,就推門而走了。 而弗蕾徳也從洗手間那邊推門離開。 終于有一次,他們是心意相通的。而心意相通的一次,是分離。
《雙面勞倫斯》是澤維爾·多蘭一部野心頗大的作品,跨度十年的愛情史詩,長達兩個多小時。 多蘭很擅長在電影中使用奇妙的動物意象,比如《只是世界盡頭》最后那只鐘上的木鳥突然飛了起來,在屋子里盤旋,處處碰壁,終于落地而亡。 《雙面勞倫斯》里,當勞倫斯第一次和弗蕾徳分手,突然有一只蝴蝶從他的嘴巴里面飛了出來。
要看到最后才知道,原來當年勞倫斯見到弗蕾徳第一面,就是拿了一只回形針做的蝴蝶,說:“我賭20塊錢你會收下這個?”這是他們愛情的開始。 后來,當勞倫斯掙扎于要不要變性時,拿回形針卡在了自己每一根指尖。 再后來……原來當他們第一次分手,蝴蝶就已經飛走了。
摧毀我們愛情的,終歸永遠是我們自己。 摧毀我們生活的,終歸是我們自己。 最近知和翻譯組翻譯了一篇Michael Hobbes的文章,在文章中有這樣一段:“在同性婚姻2001年就合法化的荷蘭,男同性戀患情緒障礙的可能性是異性戀男性的3倍,進行‘自殺性自殘’的可能性是后者的10倍。瑞典在1995年允許同性民事結合,2009年立法完全保障了同性婚姻,而在那里,與男性結婚的男性的自殺率是與女性結婚的男性的三倍”。 文章里有個研究人員說:“在過去,男同性戀者的典型特征是在柜子中忍受著保守秘密的孤獨,但現在你可以看到有數以百萬的男同性戀者出柜,他們仍然感受到同等的孤獨?!?就算婚姻平權,就算社會接受了LGBT,那也還只不過是一個開始。 而不管多少人給你開道,路還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踏踏實實走下去。而往哪邊走,也終要靠自己判斷,自己堅持。 我們如同雙面勞倫斯,哪一面都艱難。
當年,曾有人寫信問連岳:“我選擇大條條地告訴別人我喜歡他,我選擇放棄我認為是屁事的其他事情和情人約會,我選擇出柜,我選擇讓周圍的朋友知道我是同志,我選擇一個人千里迢迢來美國泡洋帥哥。每一次都是我自己的選擇。但困擾我的是,我選擇這么真誠地面對自己,面對生活,但怎么還是孤零零一個人?!?因為,你的努力只是跟自己有關,努力的回報就是:你告訴別人你喜歡他,別人就知道了你喜歡他。至于他會不會喜歡你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同樣,出柜的回報就是別人知道了你是Gay,千里迢迢去美國泡帥哥,就是到了美國了可以泡洋帥哥了……但,這些可能都和你會否找到知心愛人并無半點關系。 勞倫斯當年在課堂上對學生們說完路易·費迪南·塞利納后,說:“換一個時空,那可能就是我,或者你?!?他說:“我在找一個聽得懂我的語言,同時也會說我的語言的人,一個不被社會排擠的人,不光會單純質疑社會邊緣人的權益和價值,還會質疑那些號稱自己是正常人的人。”
1989年,勞倫斯·阿里亞決定變性。1989年,澤維爾·多蘭出生。
(我們的小小花園,你要不要來轉轉?)
任何我所知的詞語都不足以形容它的美好。 2小時48分的電影,對于三年前的我還能耐得住性子嗑完,我現在已經沒那個耐心了??墒沁@個電影,我就像被吸進去了似的,好久沒有這種感覺了。 小佛和勞倫斯待在一起的時候,她那種喜悅和瘋癲,都像她嘴里噴出的煙霧,彌漫在嘈雜的空間里。她一頭不羈的紅發(fā),仿佛要將作為一個女性畢生的熱情都在這段感情里榨干,我想起《暖暖內含光》和《羅拉快跑》。他們一起抽煙,瘋言瘋語,聽吵到爆炸的音樂,親吻擁抱做愛,快活得上天。 她為第一天勇敢變裝出門的勞倫斯買假發(fā);她為因怪異裝扮而被人毆打,在餐廳被服務生問東問西的他大發(fā)雷霆;她其實終究難以接受這樣另類的勞倫斯,卻又不能割舍對他的愛。 不得不提,蘇珊娜·克萊蒙的演技太絕了,小佛的角色跟《媽咪》中那個端莊、克制的她簡直判若兩人。 勞倫斯,一個異裝癖者,一個變性人。他從小就有變裝習慣,職業(yè)老師,35歲決定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從開始異裝面對世人,到真正變性為女人這個過程,其實沒什么好說的。首先我不完全認同變性或者異裝一定是一種變態(tài)心理,其次,一個男人并非同性戀卻想變成女人并愛另外一個女人這種劇情,在看《新女友》的時候我的三觀已經被顛覆,如今已經沒有什么感覺了。 但是,“她”如此的深情。和小佛分開的時間里,盡管和女友夏洛特同居,仍從未忘記過小佛。有一年半的時間她甚至偷窺小佛的生活,還在她家的白墻上把其中一塊磚涂成了粉紅色。她給小佛寫了一千封信,全丟到馬桶里去了。這個癡情的種啊,人家都結婚生子了。 澤維爾·多蘭,他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尤物?這電影的配樂比之前已經深得我心的《我殺了我媽媽》更帶勁,我斷定他必是嗑了很多藥才拍得出這種神作。慢鏡就不說了,那種視聽效果已經是他的專利了......然后小佛在客廳里讀勞倫斯寫的書,屋內有水傾泄而下的點子太神奇。勞倫斯和小佛重聚,踏上黑島的雪地的時候,無數件衣服從天而降;她倆再度分離時漫天飛的黃葉也是異曲同工。原來這不是我頭以為的另一部法語的《新女友》,在裝潢藝術,造型設計,色彩運用,配樂,剪輯,用鏡等等方面基本無不在電影藝術的先鋒之列。也許這種瘋狂的藝術表達只有在多蘭這樣的年輕人身上才能迸發(fā)吧。 藍色的臥室,墻上獨獨的蒙娜麗莎像,彼此朝思暮想的黑島,幽暗巷子里的親熱......兩個生命緊緊交纏。他們最后一次相見,小佛撩了一下肩前的頭發(fā),勞倫斯深情款款地說:“我喜歡你這個動作,我有偷學你。我喜歡看你的后頸。你這樣好像在對全世界說‘你們都去死吧’?!本瓢衫锬敲鎵?,又是藍色。 我向來為那幽藍的每一幀畫面著迷,如今它們還煙霧繚繞。 從一九八七至一九九九,他倆分分合合,終要過著各自的人生。影片末尾,經歷了這一切風塵之后,鏡頭回到勞倫斯與小佛初見那天。 “我是勞倫斯·阿利亞?!?——“勞倫斯什么?” “阿利亞。” “不過......都是勞倫斯,無論如何?!?/p>
不管怎樣,我都是勞倫斯,我依然愛你。 之前看電影都是看別人推薦,走個過程,從來沒有過別人那種電影觀后感,也沒產生過共鳴,唯有雙面勞倫斯,看完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復,特別是電影最后,很多年前兩人的相遇,最最讓我難受的場景是,兩人交換姓名,勞倫斯挑眉一笑,小佛羞澀一笑,這個場景,每每想起,都讓我一陣難受。 他們一直都愛著彼此,只是,勞倫斯選擇變成女性,而小佛想支持,但是再一而再再而三的盡力卻又失敗之后,她只能放棄勞倫斯,勞倫斯想要的是自由,自我的活著,而小佛則向往平淡安穩(wěn)的生活,她想要的,勞倫斯注定給不了,和勞倫斯在一起,就要站在世界的對立面,接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不解和嘲笑,可能一輩子都活在別人的眼光之下,這和她想要的平平淡淡大相徑庭,所以,就算兩人相愛,卻不得不分開,生活不是小說,不像小說那樣就算過程坎坷,最后注定會在一起。
他們分開后,勞倫斯一直關注著小佛的生活,后來,小佛知道他的關注,便和她一起出逃,我想,在那一瞬間,小佛是想和他永遠在一起的,即使她有了家庭,但是,當勞倫斯帶她去見和自己情況相同的兩人時,小佛在一次崩潰,她不認為這是對的,她認為這只是逃避,兩人不可能一輩子遠離世俗的活著,所以,兩人再次爭吵,再一次分離。當兩人再一次見面時,小佛問他后悔么,勞倫斯的答案令她失望,所以,兩人不約而同的沒說再見,同時離開,就算離開時,無數次回頭,還是堅定的離開,我想,他們都明白,兩人的觀念不同,注定了他們這輩子都不可能在一起了,就算他們彼此深愛,卻還是各自奔向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看了這個電影,真的是明白一個道理,有些事,不是理解,不是逃避就可以解決的,也不是相愛就可以在一起的,他們彼此明白,他們除了愛,再沒有能給對方的東西了。愛情不是唯一的,他們還是像兩個相交的點,最后漸行漸遠,卻無能為力。
我翻山越嶺去見你,卻無心看風景,我就是勞倫斯,但我依然且永遠的深愛著在遠方的你。
吵死了我的媽呀一直在看時間到底什么時候結束。 哪有什么天才導演是自戀吧。ps雖然劃到1排4號的坑爹位子但最后男主角出場離我只有一米還是覺得很福利。
紅色和發(fā)型變化作為線索貫穿始終、左耳的羽毛耳墜、為取悅她而戴假發(fā)之情感隱患、分手時餐館爆發(fā)與口吐蝴蝶、母親舉起電視機、戴耳機寫作隔絕新女友的溝通、千里迢迢過門不入漆一塊粉磚、桃花源Isle of black裙衫從天而降、紫風衣背影。精致布景空虛內涵。So artificial. 凌晨令他空著我的星空裙。
摯愛的89年生加拿大導演Xavier Dolan的第三部自編(自演)自導作品?!禠aurence Anyways 》。除了一些標志性的大片鏡頭銜接還有些生硬外,Dolan最令我佩服的是對各種布景,服裝,配樂,所展現出驚人的品位與修養(yǎng)。而主題永遠是那主流社會無法接納之愛中的互相折磨,較之安定的情愛更使得人成長,蛻變!
把一個略顯俗爛的題材拍成這樣已屬不易
看到90分鐘實在看不下去了。。。還有一個多小時怎能忍受。。。拍得太碎了也,想表達什么嗎也太夸張了,整個跟磕了藥剪出來的一樣。。。三星中兩星給不錯看的鏡頭,一星給在里面打了醬油的導演。唉。。豆瓣兒的打分真不靠譜。。。
我寧愿看他們激烈地爭吵,也不想看他們各自與另一個誰平靜地生活。
這一次多蘭沒有繼續(xù)自我下去,而是真正講一個故事,可片段化的敘事還是另可看性大打折扣。視覺風格方面,天才少年已經得到過太多贊譽,我只能說初看驚艷再而膩三而煩,他的片子長度都控制在90分鐘應該好一些。
此君還不行啊,仍得修煉
Dolan這種法式小資文藝腔不是我的菜,慢鏡和特寫無節(jié)制,Melvil Poupaud演得挺真誠,可是本片對角色的信服和認同是一頭霧水,所以是催眠又乏味,只覺得原聲還不錯
如果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那所有的分手就都是命中注定的落荒而逃。一部過度飽和的片子:色彩、人聲、音樂、臺詞、情緒…全都滿到不加節(jié)制??赡切┗脽羝降氖闱槎温涓巧嘘P嗎?還是導演的呻吟?諷刺的是,拍得最好的一場,恰恰是異裝第一日現身課堂時那鴉雀無聲的一分鐘。人物各個爆丑不忍直視。
片中的服裝簡直基爆了,整部電影簡直就是裝飾藝術,多蘭集剪輯、服裝、編劇和導演于一身,其實他都可以跨界去做時裝設計和室內裝潢了。片中的超現實慢鏡超級唯美,然后是蘇珊·克萊門特的表演,梅爾維爾·珀波演一個陽剛的女同性戀嗎?也許多蘭眼里的愛情已經超越性別了,去性別化這套還很前衛(wèi)?!铩铩?/p>
愛情無關性別。萬分爛俗的題材拍到這個地步也屬不易,但這個片子,還是太長了,關鍵是這么長似乎也沒有把人物塑造完整。發(fā)現多蘭是自己剪輯的,真心希望他下部片子能好好雇一個人幫他剪。。。
我實在不舍得給三星?!疤炜帐菦]有邊界的,而天空是我們的邊界”
像絲綢一樣明艷的多蘭美學,鏡頭、畫面和配樂都有黏稠流動的情調。做自己其實簡單,難的是讓你愛的人再愛上全新的你。故事講述得很感人,然而實在太長了。如果我想知道一條河的湍急,我只需要伸出腳,多蘭卻是恨不得把你整個丟進河里。 果然自戀的導演都舍不得剪輯!
咦居然忘記標記這部。除了有點長沒啥缺點。
評分:B- 當然,其實仔細想想,多蘭的牛逼很大程度上與其一流的制作班底也不無關系。但是劇本也好,訪談也好,都能閃現他的某種老成。片子切入的視角是很特別的,可惜處理的結果卻把這些異質性慢慢剝去,僅化為靈光乍現的小驚喜,卻在總體上趨于一種“內容”上平庸。當然“形式”上的才華舉目共睹。
非得要那么多次沉重如亡的離別后再重新開始嗎?
“我不后悔每天早上醒來看到自己是自己理想的樣子....Confident?No.Determined.” 想起楊丹說,成人的伴侶模式是“不愛”和“感恩”。在我愿意對這個人好的時候,竭盡全力,但始終與個人發(fā)展分開。做得到嗎?
8.0 勞倫斯首次變裝在學校走廊時的第一人稱鏡頭+快結尾漫天衣服的慢鏡頭 美到爆 故事戰(zhàn)線拉的太長太拖沓 反而很多細節(jié)沒有說清 兩人的關系仍十分模糊 倒是最終結尾呼應片名那段最令我喜歡
一不小心就被多蘭大膽又性感的表現風格給迷住了。這樣的故事和敘事估計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不過我個人倒是看得津津有味,一點沒覺得長。自編自導自剪自設服裝,再加上好幾個精心設計的鏡頭,布光布景以及后期畫面色彩的調整,真心覺得多蘭確實有想法很品味有才華。Melvil也是個大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