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男孩澤尼亞因幼時遭遇核泄漏而改組了基因,意外獲得超能力,能意念移物,還能催眠,其母瀕死,他發(fā)功救母,天上飄落似雪的核塵(這是個預言,2025會下核塵雪)。
后來澤尼亞成長為一名會跳芭蕾、彈鋼琴的肌肉暖男,離開烏克蘭去華沙一高尚社區(qū)發(fā)展按摩事業(yè),利用催眠術挨家挨戶治療各種精神病,其中治死了倆。
他的方法獨特,把人代入陰暗的黑森林,讓病患看到自己,基本都能治愈,其原理大約是憶苦思甜,感覺現(xiàn)實當下還不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反正差不多就是灌點心靈雞湯。
正當他的事業(yè)蒸蒸日上之際,他的母親來到華沙,通過完全沒有必要的神秘方式聯(lián)絡到他,暗示他該回家吃飯了。
于是澤尼亞在一場小學生聯(lián)歡會的魔術表演中于眾目睽睽之下運用剛練成的乾坤大挪移歸鄉(xiāng),機票都省了。
而他剛勾搭上的小寡婦賣掉房子,面帶笑容離開了社區(qū)……
最后一句話:最后一場雪將在2025年降下。
(首發(fā) 幕味兒)
我會帶走你的迷惑、痛苦和傷痛,有如一條黑色的河流從你腳下流出,流經你的身體和大腦,直到流入我的雙手...”
一小段升格鏡頭,配合著《第二圓舞曲》的伴奏漸響,澤尼亞拿著簽證擠過堵滿了移民申請者的走廊,搭上了去往華沙郊外一高級小區(qū)的公交。沒錯,澤尼亞準備去那“打工”,憑他特殊的按摩手藝——正如他成功地催眠了簽證官、瞞天過海地拿到了蓋章那般...
作為波蘭今年選送奧斯卡角逐最佳國際影片的《奇跡澤尼亞》,僅在開場白的階段,導演施莫夫茲卡便布置著男主澤尼亞(亞歷克·烏特戈夫 飾)的神秘出場并暗示著他的身份和超能力的線索——透露著這很可能是一個超現(xiàn)實主義故事。
在施莫夫茲卡并不算長的作品序列中,這樣的類型是她的首次嘗試——確切來說,是她與攝影師米哈爾的共同嘗試,兩人自電影學院時期起,已經保持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合作,負責攝影和視覺之余,米哈爾也常在劇本編寫的階段為施莫夫茲卡提供建議,《奇跡澤尼亞》算是他升任為聯(lián)合導演的長片處女作。
在相近的暗綠色調與冷峻氣氛下,一個是帶著折疊床去往封閉的社區(qū)、為那里的中產提供按摩服務的超能力者;一個是頂包小鎮(zhèn)牧師布道的勞改青年——《奇跡澤尼亞》的前奏提供了充分代入去年同為波蘭選送奧斯卡的《基督圣體》極具諷刺性冷幽默的質感。
但很快,隨著澤尼亞應接不暇地穿梭在一戶戶客戶的家庭間,更多關于這個社區(qū)里中上階層家庭的線索以及澤尼亞和他們逐步建立起的關系開始“上浮”,觀眾跟隨著他的視點進入這些家庭私密地帶的同時,也如同那些被催眠者一般體驗著意識的“下沉”、去往那個夢境般的異境空間——影片的情感基調因為“死亡”和“記憶”的出現(xiàn)隨即變得靜謐而憂傷...
看得出澤尼亞在社區(qū)的群體中迅速積累了信任與良好的聲譽,至于是因為他出挑的樣貌和身材,還是因他的催眠所帶來的一份別樣的寧靜?好像并不能確切解釋。他像是帕索里尼的《定理》中沒有名字的神秘男主(特倫斯·斯坦普 飾)一般,擁有著毫無緣由卻又無法抗拒的魅力。
盡管一些荷爾蒙正在從幾個主婦的身上釋放,但有關性的欲望發(fā)展得緩慢而自然,澤尼亞的最終消失并不像《定理》中特倫斯那般讓女主人、女仆和女兒紛紛陷入了欲望幻滅后的空洞與癲狂——顯然,澤尼亞并不像后者一樣僅作為欲望的投射和揭露虛偽的載體而存在。
也確實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節(jié)”在作響——家長們的精神看上去或是渙散、或是亢奮;問題少年或是一言不發(fā)、或是在研究如何制毒販毒。如此的家庭肖像、外加“圍繞一封閉社區(qū)、對不同家庭展開的”碎片式拼接和去年柏林的《爛故事》鏡頭下“病態(tài)”的羅馬郊區(qū)有幾分相像。但施莫夫茲卡對于“出軌”、“毒品”、“道德虛偽”這些充滿戲劇性的元素選擇有所保留,澤尼亞的記憶和被他催眠的那些人的夢境占據(jù)了核心位置。
在那里,施莫夫茲卡揭示著他們內心最深層的羈絆——關于澤尼亞的母親;關于過去的自己;關于未來的兒子;關于已故的丈夫——為他們的游離和焦慮找到了善意的解釋。無意于展開諷刺性的揭露,澤尼亞對那些丑陋或虛偽的角落沒有作出過多表情,他的到來像是單純?yōu)榱藫嵛窟@里的人們,而除了他手掌下的魔力,他還帶著一份神秘的禮物...
出生地:普里皮亞季”
施莫夫茲卡早早地拋出了主題與切爾諾貝利事件的一層聯(lián)系,但對于這道歷史傷痕的敘述,她采取了最為含蓄的表達。
影片在澤尼亞一些獨處的時刻過渡,多是幽暗房間內的剪影與鏡像。
與母親和狗狗親近的午后定格在了回憶之中,幾次與狗遭遇的場景中澤尼亞看上去有些抵觸。很容易聯(lián)想到HBO的短劇集《切爾諾貝利》中,在普里皮亞季隔離區(qū),為了防止核污染的進一步擴散而采取“動物管制”的片段。施莫夫茲卡像是在暗示,澤尼亞如同那幾個蘇聯(lián)士兵,也經歷了同樣的陰影。
凄冷且充斥著孤獨感的基調直到澤尼亞的母親神跡般地現(xiàn)身才發(fā)生轉向。
爆炸過后,放射性物質在空氣中飄散。你說那看起來像雪。”
利用燈光所裝置的超現(xiàn)實情境中,澤尼亞母親如同圣母般渾厚的聲音在回響。
“雪”和“狗”的意向在施莫夫茲卡的鏡頭下讓有關切爾諾貝利的記憶不再是災難式得觸目驚心,而是內斂與凄美。這并不是有所回避,而是人們似乎已經跨過了這道歷史傷痕的敏感時期,轉入了平復的階段——當提到澤尼亞的身份和他帶來自家鄉(xiāng)的禮物,沒有太多的距離感和偏見產生,反而是有關核輻射的輕松調侃。人們無所保留地感受著從切爾諾貝利廢墟中走來的奇跡之子身上的魔力,而某種意義上澤尼亞所提供的精神治愈也正在以另一種方式愈合著他自己...
回看影片譯名,相比“奇跡澤尼亞”,“再無雪落”似乎更能貼合影片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制造的雙關含義?!斑@里再也不會下雪了”、“最后一場雪預計在2025年落下”。顯然,“再無雪落”的意向不僅僅是對于歷史記憶的安撫,還或許是氣候、乃至政治問題所指代的焦慮緩解,同樣指向著未來。
這一層面,施莫夫茲卡只給出了含糊的提示,富裕的社區(qū)之中還有同澤尼亞一樣的移民,或來自越南、俄羅斯...像是酗酒的主婦將同情投注到澤尼亞在烏克蘭的生活那樣,不論是生活還是文化的層面,這里的波蘭居民處在居高臨下的視角,對那些移民來自“東方”的背景展開精英式的假想。
而與此同時,當面對更西方的國家和其中的文化,他們又成了需要擺出迎合姿態(tài)的“東方外來者”——對法語一竅不通的主婦在配合著兒子排練一首法語歌。對于曾經屬于共產主義陣營而經歷了動蕩歷的波蘭而言,雖然在經濟上已經度過了國家制度轉變帶來的“陣痛”,但有一些脫離于物質的精神焦慮正在滋生——施莫夫茲卡或許想將這層現(xiàn)實性暗合在影片神秘的超現(xiàn)實形式之下,影片在過程中“插曲式”的跳脫敘事和抽象的元素沒有為這層表達給出連貫的支撐,但影片的結尾卻提供了積極的情感與想象。
澤尼亞的消失喚來了一場圣誕節(jié)的大雪,為影片畫上了一個與施莫夫茲卡前作《身體》相似的句點——在后者所講述的介于現(xiàn)實與靈異的故事中,父女疲憊地看著昏沉睡去的通靈師,隨著鏡頭推進而相視一笑,由母親的死亡所引起的情感隔閡終于解除,父女親情和解的戲碼聽上去有些落于俗套,但在與通篇的冷峻和荒誕形成的反差之中,備顯自然、治愈。
同樣,澤尼亞的“魔術”夾雜著有如童話般不真實的色彩,但就像澤尼亞母親說的,“你得相信,雪有特別的力量”,它切實地撫平了所有人的傷痕與焦慮,連接著過去與未來...
試想一個帶著魔力、來自異鄉(xiāng)的按摩師游走在寂靜的社區(qū)里,高喊著:我會拯救你們,拯救你們所有人...聽上去有些荒誕是么?但下一秒,俯瞰的鏡頭上搖,我感到了去年一整年都未有過的治愈與平靜。
從丹麥到波蘭,轉念間到處都是烏影,以輻射飄雪的形式散開。片子是前年的事,但帶有超自然元素的神秘空間足夠裝進今天沉重的聯(lián)想,男主投射的個人魅力也似乎昭示著抗戰(zhàn)精神。就為追求一種價值一種生活,你背著歷史包袱剛剛啟程,你的前面有離目標更近的人,但只要一天沒抵達,都可能進退維谷、夜長夢多,甚至冒著被舊王爺追殺的危險。不管是出于人道還是自保,在民族偏執(zhí)回神前,這空前的豁達能持續(xù)多久……
好像元素、符號挺多,但既沒有融匯的一個焦點,也沒有真正動人的時刻,故弄玄虛,最后只是中產有氣無力的呻吟
從來自切爾諾貝利的奇跡之子掌心里,可以獲得華沙高檔小區(qū)物質生活里匱乏的力量。他的手在肌膚上游走,沒有帶來曖昧與情欲,卻帶走了迷惑痛苦和傷痛。別人問起他的情感,他說沒有時間戀愛。卻在夢里渴求母親的慰藉。天氣預報說最后一場雪將在2035年降臨,那場雪將像神跡,治愈這片土地上不會快樂的人們。
真的太做作的命題作文,底層移民與中產階級,符號化的統(tǒng)一性是真實性的大忌,一上來就各種搞形式感,還有神跡、超現(xiàn)實抽離,老塔致敬一頓用。烏克蘭移民靠給高級社區(qū)中產階級按摩為生。中產都空虛嗑藥焦慮,作為底層的男主正好除了按摩業(yè)務,還會鋼琴、芭蕾、現(xiàn)代舞和魔術。還有童年傷痛和特異功能。這也太理想主義了,最后作為底層被利用,被戲耍,被消失,被遺忘。為了觀念輸出而編造的故事,實在沒有代入感可言。
透過烏克蘭移民之眼,展示波蘭中產的僵化生活。散漫的超現(xiàn)實主義有點像“幸福的拉扎羅”,不過瑪高扎塔的鏡頭要疏離多了。按摩師用憑空消失的神跡告訴世人,切爾諾貝利的雪是詛咒也是禮物。
肖斯塔科維奇第二圓舞曲,給八哥犬推拿,
看了一半,沒覺得有啥神奇的
雖然是應召按摩師的故事,但內核確是出乎意料的環(huán)保主題,你知道最后一場雪會在哪一年落下嗎?have a guess~(立青映畫字幕組翻譯@立青映畫v)
切爾諾貝利大師給了波蘭人快感,什么瘋狂觸摸
失眠患者已經被白噪音app和MR練得像狗一樣,狂掐大腿嗑美貌嗑肉體才清醒看完了……#你離開了我們小區(qū)從此沒有人跟我說話
很喜歡這一部的氛圍和感覺,虛假上流社區(qū)的生活流淌的情緒又是真實的,神奇的主角帶有一種自然的親和力,兼具溫暖和信任,只是力量的來源過于諷刺。同時這個形象不是高高在上的,也在與人們的親密關系里不斷探索和發(fā)現(xiàn)自己。大概這是新時代的一種造神需求吧。
放牛班的春天響起來的時候 又治愈又詭異
波蘭申奧片,心靈的按摩。最后的雪來得有點突然。
切爾諾貝利的神之子,在安撫救贖了眾人后,同“父輩”般消失并化作飛舞的雪花,但不再是輻射塵埃。上一代的痛苦和這一代的償還,卻是相似的方式,讓人回憶的反而是創(chuàng)傷,降臨眼前的仍灑在傷口,但終于是步入了靈與肉的恢復期。施莫夫茲卡的東歐現(xiàn)代神話電影體系逐漸成為某種時下宗教式典故和政治心理學檔案,在同輩影像中又是難得的去高知化的親近通俗。
波蘭中產階級的麻木與單調由來自于普里皮亞季的青年按摩師來撫慰,那經受過切爾諾比利災難的青年按摩師所受的創(chuàng)傷由誰來撫慰?這個青年存在的不真實感就如同他所具有的神力般不可思議。聽說雪不會再下了,還會再下的,而且下的是真實的最美麗的雪花。
#24th SIFF# 前入圍2020威尼斯主競賽。高度寓言化的老塔迷妹片(直接翻了[鏡子][鄉(xiāng)愁][潛行者]里的若干個場景),來自烏克蘭普里皮亞季(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所在地)的烏克蘭按摩師-催眠師與華沙高檔別墅小區(qū)主顧們的故事,把外籍勞工和階級問題擱在明面上,還有很多可供分析闡釋的政治隱喻,卻完完全全想不到片子的底居然是個指向全球變暖的環(huán)保片“天氣預報:最后一場雪將于2025年降下”。呃……
新移民和原住民的關系正印證了那句“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凝視外來人員,你會是滿滿被被侵入感,以及可能很廉價的悲憫,凝視祖祖輩輩生活在本土的人,外來者是一劑良藥,化解頑固的陳年的禁錮,我們互相對看,愛或恨,是可以選擇的。電影給出了積極正面但不流于假大空的解答,波蘭的天空是陰沉的,可愛的波蘭人卻沐浴在陽光里,只是有居心叵測的人,妄想撕扯人民純樸的情誼
一個從切爾諾貝利來的按摩師仿佛擁有魔法,能帶走人們一切的憂愁。影片擁有東歐電影一貫的政治隱喻,結尾處魔法師消失了,人們的傷口愈合了,小鎮(zhèn)下雪了,但現(xiàn)實中并沒有魔法師澤尼亞,切爾諾貝利以及其所代表的歷史傷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東歐人民慢慢消化,每個人都是承受苦難的澤尼亞,而現(xiàn)實里那場治愈的雪永遠不會到來。
穿梭在的豪華整齊的別墅群中,卻只是精英階層滿足自我需求的慰藉品,回到貧民區(qū),他仍是缺失母愛的淳樸少年。世界疲乏時,它想要休眠,于是他抬手一揮,讓神跡寬慰靈魂。是點是圓,作為移民的澤尼亞從頭至尾都沒有話語權,在看似精致嚴謹卻充斥著虛偽的泥沼里,他靠吞噬失落和陰暗來寄托思念,而在被自私的中產利用完后,他便成為舞臺上消失的魔法師,最終像他母親期望的那樣,化為一場漫天大雪,裝點完冷漠的世界后被無情地遺忘。今年第一部五星新片,尤愛芭蕾舞片段,在冷峻中極盡浪漫。
冷幽默和諷刺只不過作為一層外衣停留到了“催眠”開始前的最后一秒,雖然澤尼亞有著如同《定理》中男主一般無法抗拒的吸引力/超能力,但導演并不想借此像《定理》或是去年的《爛故事》一樣直狠地揭露這中產生活的虛妄和空洞。明面上是雪與放射性物質的聯(lián)系,暗地里是對于氣候變化的共同焦慮的指代,澤尼亞作為前者(切爾諾貝利事件)的受害者以可能從中獲得的超能力安撫著眾人的“創(chuàng)傷后”情緒,又同樣功能性地以“化作一場雪”離場,緩解、或曰滯后著后者的焦慮,而最為治愈的是貫穿這前后的切口是澤尼亞和門衛(wèi)等角色的移民身份——當一個外鄉(xiāng)人用俄語穿梭在這個社區(qū)中高喊著“我會拯救你們所有人”,那些交替出現(xiàn)的意識空間和上帝般的俯瞰鏡頭不再抽象和居高臨下,卻有一片寧靜顯現(xiàn)——一如《身體》的最后父女相視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