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試著傳封簡訊給童年,卻一直沒有收到回音。直到讀到草房子的故事,讓我得以重溫童年。 《草房子》的電影簡明、素樸、溫和,像是一位故友談笑著攜我同觀一位名喚桑桑的男孩,在成長過程中一段刻骨銘心的童年時光。那些人那些事在影片中倒帶,桑桑對在油麻地里短暫六年童年生活的再現(xiàn),仿佛見證了人一生的歷程,無論是他親歷的,亦或是油麻地里的人們經(jīng)歷的,無一不使我動容。影片中情節(jié)緩而不慢,一點點的推進,猶如月光在玻璃杯身上做起的畫,若有似無的描摹,卻留下驚心動魄的杰作。影片末留下的空白,引發(fā)了我對兒時的無限懷想。電影無法細致入微的映射出油麻地里的細碎卻動人的故事,總感覺不入味。 于是我便去讀了《草房子》的電子書,雖然遺憾沒有紙質(zhì)書的真實觸感,但是書里面厚實的感動卻一點沒少的給到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前期的歡快輕松使我忍俊不禁,后期的靜謐悲傷使我不禁淚流。好像所有的好故事都要以悲傷來詮釋,不然總讓人覺得不夠深刻。成長可以有千萬種風貌與演繹,而最根本的底蘊似乎就是悲苦。的確仿佛苦藥才更讓人感同身受。小說敘述的故事散而不亂,節(jié)奏舒緩,曹文軒從始至終都在以靜淡的筆觸,構(gòu)思出油麻地的一切,那是一個如桃源般的地方,一切的一切都令我心生向往。讀著草房子里大片大片的蘆葦蕩,廣袤的艾草地,腦海里忽然涌現(xiàn)白居易的詩句“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xiāng)。 我有所感事,結(jié)在深深腸?!庇炙瞥跗芬槐遘?,一絲絲苦味沖斥味蕾,微妙地慢慢回甘。 桑桑的童年是極簡單純粹的?;蛟S是“桑桑就是桑桑,桑桑與別的孩子不大一樣,這倒不是因為桑桑是校長的兒子,而僅僅只是因為桑桑就是桑桑?!闭缥覀兪裁匆膊皇牵覀円簿椭皇莾H僅只是自己而已,好好的做好自己就夠了,像兒時一樣。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鄙Io疑是百分之百幸運的,雖然電影和小說里都沒有點明,但我猜想,他后來的一生一定都被油麻地的經(jīng)歷治愈著,他在極小的年紀里經(jīng)歷了無數(shù)變故,遇見了許多溫暖的人們。經(jīng)歷了生離死別,悲歡離合,純真艱難 。他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故事里的親歷者,同樣也是一個旁觀者。他經(jīng)歷了自己童年的歡快與成長的疼痛,見證了細馬與杜小康的一夜成長,短短的記敘中藏著他對紙月說不清道不明,模模糊糊的喜歡。這一切都被刻進了桑桑的骨血,他遇見過的人,教會他善良、感恩、熱愛、接納等美好品質(zhì)。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揣著一顆懷鄉(xiāng)的胃,言行里都納著故鄉(xiāng)的影子。 電影與書的織匯融合,故事的脈絡一一清晰。電影是以一種不同于蒙太奇式的回憶錄似的表現(xiàn)方式,并沒有拍攝桑桑成長后的現(xiàn)狀,而是將內(nèi)容定格與小時候發(fā)生的故事,用多個零零散散的片段共同組合成。書里人物則更豐滿,有秦大奶奶對油麻地人事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邱二媽與細馬關系的層層遞進,傳達出陣陣暖意。桑桑的童年是極幸福的,在那個物資匱乏、社會混亂的年代,能夠安安穩(wěn)穩(wěn)的上小學,心安理得的調(diào)皮搗蛋 ,吃穿住用行都有母親操持打點。每天只需想著喂飽鴿子、吸引人們的關注、自行車,調(diào)皮搗蛋就好。他有著獨屬于小孩子的倔強與善良。他也是在被溫暖著感動著成長。恰如書中溫幼菊老師說:“這將近半年的時間里,你們,包括紙月在內(nèi)的孩子們,讓桑??吹搅嗽S多這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他沒有理由不好好吃藥。” 我讀到后來亦為桑桑的病糾心,接著往下看發(fā)現(xiàn)苦難是生命必不可少的養(yǎng)料。我被桑桑父親不肯放棄一絲求醫(yī)機會感動,哪怕生機渺茫,也肯不停歇。想起小時候我因事故導致腿部骨折,家人帶著我四處奔波看病,生怕落下病根的經(jīng)歷,全家人渴望著我早日安康的愿望,深深植入我的心靈。桑桑的童年是他成長的根基,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禮物。他常常感到困惑“他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在這一串串輕松與沉重、歡樂與苦澀、希望與失落相伴的遭遇中長大的。”大多數(shù)人或許都是這樣跌跌撞撞成長起來的,少部分人極其順利。溫瑤曾說“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彷徨,只有一瞬間用來成長。” 我們一路上跌跌撞撞,橫沖直撞,哭著笑著也就長大了。幸好被溫暖的人溫暖的光照亮過。 藏埋在心底里的童年就似風一樣再也吹回不回去了,童年的記憶也或明或暗的深埋在身體的某個角落,一碰到相似的事情時,回憶便一觸即發(fā)。每個人的童年經(jīng)歷都不一樣,對童年記事的多少也相異。 我是個記事很晚的人,因而我對兒時的記憶 并沒有那么深刻也談不上太刻骨銘心。但有些事卻根深蒂固的深深扎根在我心底。小時候因為貪玩差點走丟,被家人在大馬路邊上找到,遭遇了記事以來人生第一頓毒打 沿著豬肉鋪的攤位上的我一路邊哭邊狂奔,被手抄家伙的大人們沿街一頓毒打。現(xiàn)在想來和桑桑因為頑劣被父親教訓的情形簡直一模一樣。哭笑不得原來這就是“打是親罵是愛”。而小時候的我并不懂,還為此哭了好久好久。如今回想起來那個時候一直找不到孩子的大人們該有多驚恐??!他們一定是設想了無數(shù)種糟糕的結(jié)局 ,一旦找到孩子時那種失而復得的心情。我漸漸也能理解了。 小說里沒有不過分的刻畫悲傷,卻能一點點勾起我與之相似的回憶。像在異國他鄉(xiāng)時 不經(jīng)意間吃到了家鄉(xiāng)的美味 勾起了懷鄉(xiāng)的胃。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故事的最后,紙月與僧人離開,桑桑大病痊愈,等許許多多的人物慢慢離場,都是平淡的筆觸細膩描摹,但是又不缺乏溫馨,大家都在忽隱忽現(xiàn)的表達著彼此的深愛。淡雅的文字,細膩的情愫,不知不覺就桑桑就作別了童年,我不禁淚目,原來我們也桑桑一樣在笑著與哭著,相遇與離別中長大了。 我覺得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方屬于自己的“油麻地”安放著各自柔軟清瑩的童年,當我們的童年睡著時,我們也就悄悄地長大了。我抬頭望天眼前仿佛也看見空中有只巨大的旋轉(zhuǎn)著的白鴿首尾相銜組成的白色花環(huán),漸行漸遠,直到消失不見。 很感謝這本書 這部影片帶給我細密綿長的感動。
斷斷續(xù)續(xù),拖拖拉拉終于讀完了曹文軒的《草房子》。
一個多月前公司辦活動送書,那么些想讀的,那么些想買的,最后偏偏選了《草房子》,冥冥中仿佛被潛意識牽引,選中它。草房子,草房子,光念叨名字就能有一種莫名的難以解釋的熟悉感。今天讀完最后一章,終于想起來,為什么我仿佛親眼見過杜小康站在船上,仿佛見過桑桑。
那還是初中一年級,一個周末下午,和當時最要好的朋友,在她家里,拉上厚厚的窗簾,在黑乎乎的房間里看完的電影,《草房子》。那時候真小,不懂套路,不懂敘事手法,不懂故事銜接,不懂演員演技,只記得看到桑桑的爸爸背著他在一個光線很不清楚的巷子里走,然后和朋友哭的稀里嘩啦。那時候那么小,也知道至今也難以說清但烙在身體每個角落的親情。我還是不懂我在哭什么,我為什么會哭,但今天看到最后一章時依舊鼻頭發(fā)酸。
曹文軒在序言里說了一大篇觀點,我覺得對錯不重要,樂于分享就已經(jīng)很勇敢了。當下好像很流行現(xiàn)實主義,流行揭露人性的黑暗冷漠等等。上一本溫情脈脈的書還是張嘉佳的《云間有個小賣部》,然后看的大部分都是和當下生活相關的,的確,現(xiàn)實主義好像更加容易接受。但我還是非常喜歡《草房子》這樣的存在。
現(xiàn)實的浪潮一層又一層地拍向油麻地,一層沖走了紅門的繁榮,一層沖走了邱二爺?shù)氖来耶a(chǎn),但是沖走的紅門后面,杜小康無助過哭過后和現(xiàn)實妥協(xié)然后強大,沖走邱二爺?shù)募耶a(chǎn)和性命后,邱二媽終于接受了細馬,從此母子相依為命。人生好像就是失去什么然后又得到什么,再失去什么又得到什么。我們可能拼命也阻擋不了現(xiàn)實的波瀾,但波瀾中的親情,友情,愛情都是那么令人動容。我大概就是被一次次感動哭的吧。這些美好就是人生很值得的地方吧。
一起看《草房子》的那個朋友現(xiàn)在已經(jīng)好久沒有聯(lián)系過了,當時,是最好的形影不離的朋友。我想起了和她一起經(jīng)歷的很多事情,書中最后一章說,油麻地在桑桑心中是永遠的。那個朋友,那些時光,在我心里是永遠的。
和其他原著黨不太一樣,看完《草房子》小說我又重翻了一下電影,每每在電影里看見書里寫的情節(jié),我都很開心,特別開心,特別特別開心!電影的確也省略了很多,人物可能沒有書中那么立體,但那種氛圍還在,油麻地小學的樣子,桑桑的調(diào)皮樣子,頻繁讓我想到那個千里之外的十八線小鎮(zhèn),我的家鄉(xiāng)。想到十八線小學,想到小時候跳舞扎的羊角辮,想到那時候因為不服輸做出的傻事,,,
好想回家
好想回十八線小鎮(zhèn)
好想回到那年什么都不懂的自己
小鎮(zhèn)青年夢里的遠方最后最后竟然是家鄉(xiāng)
電影開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長相秀氣的男孩 他就是桑桑 他的臉上帶著甜甜的笑,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天真又調(diào)皮的男孩。這個故事發(fā)生于油麻地小學,發(fā)生在那一座座草房子里。在這個故事里,我認識了天真活潑的桑桑,聰明善良的紙月,自卑敏感的陸鶴……他們的經(jīng)歷展現(xiàn)在我的面前,有悲有喜,有哭有笑。我為陸鶴用行動證明自己的實力而驕傲,為蔣一倫老師與白雀有情人不能在一起而感到悲傷,為桑桑與杜小康的珍貴友誼而開心……我仿佛不是在看電影,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在與電影中的人物共同經(jīng)歷這些事。我想,這些生動的故事也許是真實的吧,平淡的生活,卻引人深思,這也許就是這部電影的獨特之美! 電影中令我深受觸動的一幕便是桑喬(桑桑的父親)帶著桑桑到處問醫(yī)治病,因為看到這一幕的我,流淚了。我流淚是被這偉大的父愛感動,更是為桑桑難過,這個活潑可愛的男孩,這個只有11歲的男孩,卻因重病將要離開人世,讓人無法接受。這時,劇情急轉(zhuǎn)直下,一位賣茶的老人給出藥方,治好了桑桑的病。這一刻,我破涕為笑,為桑桑,也為桑喬。這個小男孩在生命邊緣走一圈后,明白了許多,也懂事了許多,我只愿天真純潔的笑能一直掛在他的臉上。 這部電影給我感觸很大,我不知是什么原因,令我如此喜愛這部電影??赡苁且驗樗钠椒舱鎸?,也可能是因為這群淳樸的孩子們,還可能是因為那個全是草屋的油麻地小學……
我出生在北方的鄉(xiāng)村里,小學四年級以前都在農(nóng)村的學校里度過,看到這個電影,想起了很多小時候的事,很多事情都已經(jīng)遺忘了,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逐漸回想起來,感覺一切是那么遙遠,又像是發(fā)生在不久之前。
在東北的學校,上學的時候是需要帶柴火的,每天要有值日的同學早去生爐子,這樣用來取暖,不過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上學的時候已經(jīng)不需要了??吹叫iL在搖下課鈴的時候,感到非常親切,記得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在教室的外面有一個鐘,不同的班級會輪流敲鐘,每到下課的時間就會有同學去敲一下,代表課間休息了,看到這個場景覺得很有感觸。只是在我上學的第1個地方。記得有一天中午放學,回家就看到我的弟弟出生了,那個時候應該是二年級或者是三年級,很多場景都印象很深刻。后來希望工程援建了一個新的學校,周圍有很長的圍墻,我們還要幫著種樹和花,用來裝飾校園,我還記得當時種樹的場景,有的同學為了逃避勞動,就把一個樹的坑挖的很深很深,現(xiàn)在我還記得那個同學的名字。我在那兒上了大概兩年的學,后來因為撤村并校,那個學校就荒廢了,我到姑姑家去繼續(xù)讀書,其余的大部分同學都到隔壁村子去上學,每天需要走幾公里的路,那些同學大部分都輟學了,現(xiàn)在他們的孩子都已經(jīng)很大了。希望工程援建的學校,已經(jīng)被荒廢掉了,曾經(jīng)我們一起玩耍的操場,現(xiàn)在也變成了玉米田,當初很壯觀的圍墻,現(xiàn)在也變成了斷臂殘垣,只剩下當初種的那些樹,現(xiàn)在已經(jīng)長得很粗了,看到這些樹感到很親切,只是不記得到底哪一顆是我種的,也不記得當初種了多少棵。
看到那個輟學的孩子,心里覺得很酸,對于很多人來說很容易的事情,對于有的人來說卻很難,我們真的應該學會去珍惜,與其去抱怨我們?nèi)鄙偈裁矗坎蝗缛フ湎覀儸F(xiàn)在所擁有的,現(xiàn)在就是最好的狀態(tài)吧,每時每刻都是最好的狀態(tài)。最后校長因為他兒子生病而變得溫柔,看在心里很不舒服,很多堅強的男人都是因為一些事情而內(nèi)心變得柔軟,我想那時候他想的就是兒子應該盡快恢復健康,放棄了所有要強掙扎的東西。
最近一直在想博爾赫斯說過的話,我們擁有的只有回憶。也在想塔克夫斯基說的話,電影幫助我們雕刻時光,如果沒看到這部電影,可能以上說的一些記憶已經(jīng)模糊了,逐漸的忘卻了,不過現(xiàn)在卻逐漸的涌上心頭,所以我認為他們兩位說的很對,這是我的寶貴收獲。
都是老戲骨啊 金亮的爸爸就是適合演爸爸
之前看過,居然只記得杜小康的片段,如今重看一遍,不錯,講了四五個小故事。
相比原著,電影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視角的轉(zhuǎn)換。電影采取一種回憶的方式,以桑桑的視角來展現(xiàn),而原著則采取上帝視角。影片忠實還原了原著,既繼承了小說純樸自然的風格,又為我們這些新世紀中人展現(xiàn)60年代蘇北水鄉(xiāng)風光??捎纱藥淼氖菙⑹龅默嵥楹腿宋锟坍嫷膯伪。某蛇B續(xù)劇可能更好些。
小演員的表演很出色
比起曹文軒的原著,影片轉(zhuǎn)換了敘事視角,頗有些流水賬,囿于時長而做出的剪輯影響了情節(jié)流暢。經(jīng)典兒童文學作品改編大多有一種積弊,文本優(yōu)秀受眾明確,又受到篇幅限制做出取舍和改編,以致流于表面走馬觀花雨露均沾,缺乏打破束縛的精神。大多時候是一種“莊而不諧”的態(tài)度和第三視角,雖然客觀,但容易成為“五個一”之類XX報告文學作品。翻看金雞百花獎近二十年最佳兒童電影,令人一言難盡,形格勢禁,桎梏之下,更是無語。
在動情方面雖然不及《我們天上見》,但是此片在中規(guī)中矩的拍攝手法上,有幾處閃光點,比如禿鶴的設計將此片的價值拔高了不少。關于回憶的電影,一排草房子里發(fā)生的幾個故事,刻畫的還算真實,有那么三兩處的驚喜,可也不多,勉強3.5星吧。
7.5沒看過原著,單就電影所呈現(xiàn)內(nèi)容是人物雨露均沾,大家的故事東說一段西說一段都講講,頗像小學生記流水賬,而某些段落有跳躍性又急促收尾,最明顯是禿鶴唱戲,剛上臺帥不過一秒就在湖邊哭了(不知道是不是刪減版原因)所幸影片后三分之一感觸頗深,學校門口攤位鋪陳開無奈、紀念本上一字一句寫滿友情、紙月護身符注入祈愿、教室里一雙雙眼睛回望關切、后背和腳步傳遞父愛,這里面融合的情感如同電影里湖水流到心田最柔軟的地方,會讓人不自覺回想起小時候與家人和同學相處的點滴(我記得有次春游吃泡面被開水燙到大腿,后來全班同學來我家看我)然而結(jié)尾的一泡尿又把人惡心壞了,想要表現(xiàn)父親因兒子病情好轉(zhuǎn)而欣喜若狂狀態(tài)可以理解,但也用不著以一種接尿洗禮的重口味方式呈現(xiàn)吧,md以后看到杜源這個演員我都有心理陰影了o(╯□╰)o
太可愛了吧!對孩子的狀態(tài)(行動)的捕捉既在一些關鍵的場景格外精確又在有些地方顯得生硬而過火(陸鶴和紙月/桑桑)。其實應該再長一點的,有些地方顯得快了,有種急促地逼迫著敘事前進的感覺,要是能再長半個小時,中間的那幾個事件的敘述再緩一點就好了。盡管說了這么多,但還是真的被打動了,陸鶴用自己的方式贏得尊嚴的那一刻,一個孩子在跨越自卑,看到桑桑為杜小康做的那個筆記本——好久沒有被如此正能量卻又那樣真摯的東西打動。校長背著桑桑走出去的時候那幾個孩子眼神的特寫,那是一種屬于孩子的“真摯”的,一個孩子對另一個自己的伙伴的關切。當然還有那個有趣而又優(yōu)美的結(jié)尾,杜老師說這是一種東方的美學,這是彌散在草垛、蘆葦塘、風車之中的、屬于上個世紀的中國的、散發(fā)著泥土、風和陽光氣味的美感。
6/10。通過特定的視點和意象組合連接散文狀態(tài)的結(jié)構(gòu),開頭跟拍桑桑走進教室,轉(zhuǎn)頭頑皮一笑,定格在黑板上我的夢這幾個字,表明桑桑的視點貫穿始終,而紙月的戲份都伴隨著桑桑對異性的懵懂;在抒情化意象上,屋頂?shù)陌坐?、水、橋、蘆葦蕩和轉(zhuǎn)動的風車,相似意象組合的構(gòu)圖之美達到了情緒上的統(tǒng)一,某些符號蘊含做夢的成分:白雀另嫁他人時蔣老師丟掉了笛子,當杜小康家養(yǎng)的鴨下蛋,余暉中雙手捧著帶有鴨毛的雞蛋,結(jié)尾桑桑終于被醫(yī)好,父親興奮地淋浴在桑桑清澈的尿中,詩化的鏡頭更呈現(xiàn)出一種哀傷又相信圓滿、相信美好的童心。但影片有意淡化了文革的苦難,同學們認為光頭就犯罪的舊觀念,對陸鶴的歧視與孤立,還有父親作為校長的政治權威,都隱藏在打掃墻上的獎狀、印有獎字的白色衣服等道具里,這種意識形態(tài)對童年的侵犯統(tǒng)統(tǒng)美化為在磨難中成長的幻想。
導演的鏡頭語言平和、樸素,以一個孩子的眼光去透視,涂上了幾分頗具“孩子氣”的夢幻般的色調(diào),即在美好人性的預設前提下追求一種童年記憶中的甜蜜的憂愁。影片塑造的桑桑形象和同時代其他兒童電影中塑造的小兵張嘎、潘冬子等形象比較,是獨樹一幟的,桑桑仿佛脫離了革命的符號,從自己的視角描述一代成長故事。
我始終認為,把曹文軒的作品歸為兒童文學,是中國兒童的萬幸,這可能是我孩提時代看過最棒的小說,云淡風輕寥寥幾筆便話盡青春之殤,生活之苦,這些東西注定會成為一代又一代兒童一生的財富。同時,或許也是成人們的不幸,他們正在以幼稚之名錯過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不過,這個電影倒是拍的一般,只選取了書中的主要情節(jié)而忽視人物心里的波瀾壯闊。
紙月?。?! pppps 最后尿出來的那段真的可以算是我童年陰影了好嗎!
童年成長往事,現(xiàn)而今如此優(yōu)秀的校長哪里找,劇中有紙月,查了一下還真有紙姓。紙月和校長杜源到底是什么關系呢。
哈哈我就記得我看過這部電影!~初一時候在電影院看的,忘了是學習強迫的集體活動還是用發(fā)的電影票自行組織去看的,當時就覺得好看呀
1.第一印象:這60年代的電影卻有一股90年代的感覺;2.要用105分鐘電影的時長講述一部長篇小說的故事,就免不了各種情節(jié)濃縮及刪減,可能原著作者曹文軒又有心保留好些人物及線索,以至于整體劇情瑣碎、跳躍又倉促,但其中樸實的生活感依然足以吸引我從頭到尾耐心地看完;3.最后為了表現(xiàn)桑?;謴徒】档男老?,就讓他在草房頂上撒清尿,讓爸爸開心大笑地用手去接尿……這如天降甘霖的鏡頭設計真是讓我產(chǎn)生一股爸爸要喝下去的別扭感,而后還繼續(xù)拍桑桑直接尿在爸爸臉上的鏡頭也是挺怪異的(這泡尿真是夠大夠久夠多的)。
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發(fā)生在油麻地的童年故事,桑桑最后在屋頂為那些可愛的人點名,才發(fā)現(xiàn)許許多多的人早已慢慢離場,那所童年的草房子,散發(fā)麥草的清香,再也住不進去了。
每一個細微的場景和物品連起來就是一代人的童年記憶,又遠又近,坎坷的、羞澀的、愧疚的、快樂的、感動的人生體驗,以及友情,親情,尊嚴,成長,和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都封存在一個名為童年的酒窖里,就不醉人卻歷久彌香一部給大人看的兒童片一部每一個即將面對孩子教育問題的家庭都應該觀看的教育片
三星和四星間猶豫了很久。《草房子》這本小說我看過,我覺得更適合改編成單元劇,拍成電影免不了有種照本宣科的感覺。不過,《城南舊事》文本模式不是和《草房子》也一樣嗎?《城南舊事》拍成電影感覺就井井有條的呀。這電影有些地方還是不錯的,比如那些農(nóng)村風光,比如那些音樂,比如那些憨厚樸實的演員。片子里最后那場戲拍得很好,桑喬就像虔誠的教徒沐浴圣水一樣,興奮地用臉用手接著兒子撒出來的健康的尿。
影片像敘事散文一樣,這其實是一個關于失去的哀傷故事。童年呀,何嘗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