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nèi)容摘自馮小剛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
鄭小龍想了一個創(chuàng)意,就是要把港臺賀歲片的概念移植到國內(nèi)來,拍一部賀歲電視劇放在春節(jié)期間播出。
想來想去,幾個人一致認為,續(xù)寫兩集《編輯部的故事》成功的把握性更大一些,一是喜劇,二是大腕云集,三是觀眾對人物熟悉,不用從頭說起,四是很多觀眾一直對《編》劇的續(xù)集翹首以待。編劇的事落在了我的頭上,同時小龍還對我委以重任,負責召集原班人馬。我用了3天琢磨,10天寫完了劇本,起了一個非常喜慶吉利的劇名,《萬事如意》。
1996年11月的一天,在事隔6年后,《編輯部的故事》的原班人馬如約到齊,魚貫走進香山攝影棚。眾人望著依照原樣搭建的“人間指南編輯部”,感慨時間無情,似水流年。李冬寶、戈玲、于得利、牛大姐、劉書友和總編老陳,紛紛沉默著坐在自己原來在劇中坐著的位子上,很長時間沒有人說話。劉書友和牛大姐看上去還是原來的樣子,李冬寶和戈玲卻已經(jīng)不再年輕。難得的是,百分之九十的工作人員也是原班,大家相見格外親切。趙寶剛導演走進來,還是老習慣,耳朵上別著根鉛筆,手里拿著劇本,看得出來他也很動情,愣了一會神,喊了一聲:給燈。布景上吊著的燈全部亮起來,寶剛說:對詞?,F(xiàn)場安靜了,那一刻我驀然發(fā)現(xiàn),寶剛已經(jīng)人到中年,兩鬢雜生出許多白發(fā)。我站在暗處,看著熟悉的場景和人物,聽著熟悉的臺詞,恍若時光倒流。我的嗓子眼兒一陣陣發(fā)緊,我想如果把這一幕拍成紀錄片,其感人的力量要遠大于絞盡腦汁編出來的劇本。我輕手輕腳默默地走出攝影棚,一個人坐到化妝間里,化妝間里每面鏡子前都亮著一圈明晃晃的磨砂燈泡,房間里亮得一片燦爛,令人感到處在一個極不真實的世界。
我想起一件往事,6年前,拍攝《編輯部的故事》時,于得利的扮演者侯耀華,因為晚上總是吃中午剩下的米飯,心里很不痛快,于是找到制片主任劉沙提意見,劉沙表示一定改正,立刻吩咐下去,第二天晚上,侯耀華如愿以償,吃上了新燜的米飯。沒想到侯耀華不但沒有感謝,反而更加氣憤。我對此非常不解,問他:侯哥,你給人家提了意見,人家馬上改正,您怎么還急了呢?侯哥對我說:如果我提了意見他們還是沒改,那說明他們確實有困難,做不到,我今天提了,明天就改了,說明什么?說明他們這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就是不愿意給你弄。你說我能不急嗎?
侯耀華的這種認識事物的思考角度令我受到很大啟發(fā),這種看似情理不通又在情理之中的思路,為我日后認識生活提供了嶄新的角度。
《萬事如意》如期在九七年的春節(jié)播出了,平心而論,由于劇本的原因,戲很一般,但仰仗著盛名,收視率還算不低,相當于過去存了一筆錢,這次取了利息。
這部電視劇的意義在于,它開創(chuàng)了國內(nèi)賀歲片的先河,而它的始作俑者非鄭小龍莫屬。
九七年的春天到了。從那時起,借著《萬事如意》吉利的片名,我拍電影的事情也開始有點萬事如意了。
牛大姐和老陳這對,可真讓人受不了,但也是現(xiàn)實吧,為受一輩子氣的老吳可惜哈哈東寶眼睛里沒有光了,那股子年輕人的精神氣沒了
http://tv.sohu.com/s2010/bjbdgszwsry/
正片五年之后的賀歲應景之作,欠缺原作的時代性和話題性,而且注水較多,原作片花和拜年寄予都占了1/3,6個人成了兩對,多少也是了了觀眾們的念想,單是從92年到97年,五年的時間便能看到中國飛速的發(fā)展,過了小二十年后再看,也能感受到這個坐標對于我們所處的時代的那種意義
可愛
神了,太好了
太可怕了這個劇情,牛大姐和老陳這個我承受不住,雖然好真實,身邊的老人就是這樣,但是我還是遭不住啊哈哈哈。(牛大姐的性格特質(zhì)和語言表達怎么和我媽這么像,我媽明明一個70后|ω?)這滯后的)冬寶和戈玲在一起了很開心,但還是不清不楚的時候最好玩(我的思想很危險)。重新看葛大爺究竟哪里與眾不同,或許是眼睛炯炯有神,精神永遠向上吧。冬寶這個角色的義氣和柔情實在是太討人喜愛了。在最后拜年的鏡頭里,居然感受到了久違的新年祝愿和展望的心情。
9.0
牛大姐做本幫菜個么是上海女人?厲害惹
5年之后,1997年,葛玲 李東寶 牛大姐 于得力等一行編輯部成員再次聚首。這部電視劇大家真應該看。那時候的電影,但是臺詞現(xiàn)在看全對,但是現(xiàn)在的電視劇這么拍過不了審核。
模仿的王朔的感覺,算是馮小剛的賀歲片的嘗試,語言上還是之前王朔的犀利
97年我也讀初中了呀。20年過去了。
廿四載兜兜轉(zhuǎn)恰似當年。(4.5)
娛樂效果佳(春節(jié)限定版
第三集的對聯(lián)有點意思。
葛優(yōu)入戲有些慢啊,呂麗萍半牛大姐了,牛大姐和老陳……什么事嘛?對話沒趣多了,侯耀華真適合余得利,什么時候演都是那味道,張瞳的老劉演的也是好,我去片尾那趙寶剛你認識嗎?太飄逸了吧。
很強的時代意義,開了賀歲片先河。
五年后重聚。
戈玲和李冬寶終于在一起咯。這個劇播出之后再過四個月,正好我就出生咯?
最好的賀歲片。一去不復返的真誠
這路子估計成了馮氏賀歲片的試金石。第3集萬梓良出來的時候真是有點京港火鍋雜糅的意味。雖然少了王朔的犀利,劇本上差一大截,但是5年之后的聚首仍然是喜樂無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