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其實我覺得, 如果砍掉失戀男和自殺女的這2條線會更好.
4條線一直交錯, 感覺不能突出重點, 如果只保留David 和 他父親的互動 (即Meanwhile City 和 London)會有趣的多, 節(jié)奏感也會快很多.
專心講述關于一個精神病人的幻想世界(或做平行世界) 和現(xiàn)實世界的沖撞與互動會更有看頭.
這個idea不算新鮮, 我記得上初中時, 在科幻世界里面就讀到過一篇文章是講類似的(標題應該是叫做<黃藥片>), 不過這個idea搬上大熒幕倒是第一次.
我個人很喜歡meanwhile city的風格~
2 ) meanwhile city是精神世界
london-----現(xiàn)實世界
meanwhile city則是人們精神世界的存在,很直接---信仰就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東西,哪怕你信的是什么鬼"美甲"的東西.信仰--直接簡單,不用思考.
1.david.從伊拉克回來喪失信仰后,他就墮入精神世界meanwhile city,父親變了individual,妹妹sarah變了客戶,individual想奪去客戶的生命,而他無法挽救,被精神病院抓了,院長變了"統(tǒng)治者".他從prison,hospital逃出,就是要為sarah報仇干掉individual~~
2.emilia.從小失去了父親,
精神上墮入了meanwhile,
但肉體仍在reality,
因此變得性格扭曲,陰暗.
她幻化成meanwhile city 的sally,
而milo又能夠與sally溝通.
emilia潛意識知道sally(她以為著是自己假扮的)和milo的交流.
emilia能夠通過meanwhile city的監(jiān)控看到milo的一舉一動(這應該暗示著emilia的潛意識其實是meanwhile city與reality的交接使者?),
但是她自我的靈魂又不允許reality的自己去接近milo,所以她總是在幻想她和milo在干什么~~
emilia自殺,表面是為了與母親和導師作對,
但實際上她想去到meanwhile city,
但是那里沒有milo,她又一次次的醒來.
沒留意嗎?她發(fā)瘋的時候,她是在meanwhile city!她的畫,畫得也是meanwhile city.
她應該是真正的主角吧,她的家就是franklyn.
3.milo.從小喪父,于是能夠和來自meanwhile的靈魂溝通.他其實"病癥最不嚴重,meanwhile哪里也沒他的存在.
至于結尾,david突然意識到這不是meanwhile city,這里我有點不確定,應該是milo對sally的一吻,meanwhile與reality的接觸,令meanwhile city與reality的連接斷裂,(還是說sally是meanwhile 的創(chuàng)造者?)于是david就突然醒來?這一段有一些突然,亂七八糟的.扣分啊!!!
結局,emilia 和milo終于相遇,emilia的meanwhile city 被焚燒,于是emilia終于能夠回到現(xiàn)實,終于能夠與milo相遇!
插一句,英國人拍的片子,演員真的沒話說,全是演技派啊~~~
3 ) 我只是看看
人類真是只是一種依靠感情才能活的真實的動物
一旦某些人失去了自我所能依靠的感情寄托
生活中的一切皆有可能變成虛幻
meanwhile city也許真的有時候會存在我們的臆想之中
當感情遭受了缺失或者背叛
誰又能夠保證自己不對逝去的抱有留戀呢?
sally和meanwhile city的出現(xiàn),只是變相填補他們內(nèi)心的空洞
這個空洞有時會越來越大,有時會助人看清事實
溝通和關懷,總是治愈傷口的不二法門
Emilia成功走出了陰影,因為她有勇氣,再嘗試過極端方式以后,才
知道原來和她母親之間最缺乏的只是溝通而已
david走不出meanwhile city,也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和自我的毀滅
善解人意的sally終于從milo的幻影中消失,milo終于能夠看清世界和遇見自己真的想要遇見的人,最后的那一瞥,說不定是另一個愛情故事的開始。
整部片子好像籠罩在時刻陰霾的倫敦的霧天,總像暴雨之前會讓人煩悶,凄洌的顏色和詭異的眼神,總是體現(xiàn)著浮躁和不安??墒?,畢竟人有能動性,改變,也是我們所需求的。走出去,擁抱自己愛的人,珍惜那可能難以維系的感情。
4 ) 富蘭克林(Franklyn)的影評
電影一開頭,一座非現(xiàn)實的城市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說真此時我真的覺得自己似乎看到了一部經(jīng)典電影的影子,因為這種氣氛,這種感覺都與《V字仇殺組》、《移魂都市》相當,這種另類都市故事是我最喜歡的感覺。
只可惜接下來就劇情非?;靵y,導演把一個在幻想都市中的人和三個現(xiàn)實人的生活來回交際,說真,這種交錯的敘述角度在一般電影中會經(jīng)常用到,然而一般只是用兩個人物的角度,最多三個,要不就顯得很混亂了,本劇也因此而顯得混亂。而且這種做并沒有增加一絲緊張感,只覺得電影進程很拖拉。
最后是本劇的內(nèi)涵問題。導演想表現(xiàn)的應該就是一種陳述現(xiàn)代都市人孤獨的感覺,他把(以下劇透)David,也就是幻想都市中的富蘭克林描述成是在眾生迷惑中唯一堅持自己方向的人,(因為他曾經(jīng)說過人們只有在迷失了自己才會去信仰宗教),但是這樣的人在現(xiàn)實中卻只是他人眼中的精神病。出發(fā)點很好,但拍出來的效果卻完全不同,而且也只是講述一種很普遍的都市人感覺,也沒作出個解釋或者結果?;蛟S有人說,是你自己庸俗看不明這種高深的戲吧?但我只想說,高深的戲自然不太容易看得明白,但不是不太容易看得明白的戲都是高深的戲。曾經(jīng)有人教導寫小說時就需要盡量忽悠讀者,因為普通人(平均智力水平)都喜歡被忽悠,喜歡去相信一些他們根本不明白的東西,喜歡去吹噓一些他們根本不了解的事情。這世界并不是有很多人有大聲說自己不明白一樣事情的勇氣,更多的是他們會編織許許多多理由去說服他人以為他們明白那樣事物,他們是聰明的。
也許就是這個緣故,這部電影在豆瓣中的評分竟然很高,也也許那就是為什嗎那部《老無所依》被很多人(我只是指那些不懂裝懂的人)捧為經(jīng)典。
我要說這部《富蘭克林》只是一部偽曲高和寡,當然,我還是很不明白那個女大學生的藝術行為。
5 ) 虛擬世界
看名字,還以為是一部傳記片。
三個人物,三段故事。
圍繞一個主題,心靈殘缺的人如果在自己的世界里構筑安全的城堡。
幻象、保護自己、對抗世界。
如David失去妹妹,虛擬了一個Meanwhile City試圖向父親復仇;
如Milo每次受傷后,imaginary friend就會出現(xiàn)緩解他的傷痛;
而Emilia一再企圖自殺,和鏡頭中的自己對話。
For every soul of this deluded population who believed in fate's comic clockwork, they neglect to see the wear and tear beneath the surface, the teeth that grind into the cogs, the damage that fate causes so many in its selfish journey towards just one favourable consequence.
最后,大家在Franklyn公寓有了交集。
混沌的變得清晰,彼此交融,相互理解。
至少沉悶中看到希望。
6 ) 《富蘭克林》——迷失的森林
又被自己的“先入為主”給忽悠了!上一次看到《本杰明·巴頓奇事》以為說的是巴頓將軍的傳奇;這次看到《富蘭克林》以為講的是那個捕捉雷電的發(fā)明家的故事(前者英文是Franklin,后者英文是Franklyn)。也許導演這么取名就是要觀眾先中一計。
三個人,迷失了自己,走進了一片“森林”。
David出現(xiàn)的時候,我以為是第二個“V怪客”,很喜歡他的旁白。妹妹的死使他得了妄想癥,他走進了一片“森林”——“Meanwhile City”,他帶著頭套,身手非凡,神出鬼沒,只為完成他唯一的任務——殺死“孤獨者”。殊不知,他所等待的“孤獨者”正是苦苦尋覓他的父親。
Emilia給人的感覺是一個頹廢而墮落的女人。她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只有兩個字——錄像,她生存的唯一目的只有兩個字——自殺。這一切,源于她家庭的破裂,源于與母親的對立。她的“森林”是自己鮮紅的血跡。
Milo是我最喜歡的那種男子:俊美的外表,憂郁的眼神,純真的愛戀,執(zhí)著的念舊?,F(xiàn)實的不如意和殘酷,讓他走進了那片“森林”——那里有充滿笑顏的秋千,有溢滿溫情的公園;那里有驚喜的邂逅,有暢想的相約。
David留給“孤獨者”的地址是Emilia生活的Franklyn公寓;Milo與初戀情人約定的地點是公寓對面的餐廳。父親在餐廳里一邊懷著惴惴的心情等待兒子,一邊好奇地聽著Milo的自言自語;David闖進Emilia的房間,選擇窗口的位置俯射仇敵“孤獨者”。四條平行線在公寓與餐館交織集結。一聲槍響,Milo被射中,他的愛情幻想此前剛剛落幕;一聲巨響,David灰飛煙滅,留下“孤獨者”孤獨地終老?!皟A城之戀”成全了Milo與Emilia,兩個受傷的刺猬在寒冷的雨夜也許相擁取暖。
這部電影是否可以歸入一個新的類別——心理電影?似乎近幾年探索人格分裂的電影屢現(xiàn)影壇,比如之前我看過的《薔花紅蓮》、《惡魔在身后》、《美麗心靈》、《神探》、《神槍手》。
幸好看了2遍,否則差點把一諸多小細節(jié)都值得回味且四條線索清晰的片給打成2星= =!片子剪的不錯,沒一個多余的鏡頭和一點拖沓的感覺;另外導演編劇功利不俗,結尾不僅給人感覺釋放了所有之前喘不過氣來的壓抑感和困惑,而且還感到心中一絲徹骨的暖意,適合一個人靜下心細細品味
最后公寓一場戲,一下子覺得前面漫長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天使化作拖地大叔出現(xiàn),引導冥冥之中注定的相遇。
現(xiàn)在電影是不是非要搞個懸疑的噱頭?其實這個電影就是那種各線故事平行又交錯的故事~好好的拍不也挺好嗎?非得弄成個懸疑驚悚片,叫人看了4/3還是摸不著頭腦?何苦來?何必來?
歐美人愛心理片兒有點兒多 都是神經(jīng)病。
天使其實都是糟老頭。你所經(jīng)歷均是魔方中的一塊,時候未到而已。
喜歡自殺秀和最后的相遇~
119 電影的后半部分感覺不錯 前面卻不太好 會讓人望而卻步。。。
開頭的復雜程度超過了《高斯福莊園》,然而結尾一切揭曉后的快感要少很多,這就是多線索纏繞的難度了。掃地的老頭兒的線索沒看明白,也許還有驚喜?關于故事最想說的是,哪怕是在自己的弄出來的幻境里,那還是要往前走,那就還有走出去的希望。
很深邃的一部電影,在結尾的時候才稍許看懂,通過平行的兩個世界,四個人物,向我們詮釋了在人痛苦時的三種表現(xiàn)
如果能堅持啃完“無意識鋪墊”的前三十分鐘,你會發(fā)現(xiàn)這是部不錯的電影
這類...搞不來啊.好像不夠完美
想在再想這部電影,感覺其實是文藝片的意味大于科幻片的……Ryan雖然依舊美的不可方物,不過這個角色帶來的戾氣大大的沖散了這點。
拍電影玩形式玩到這種地步,真的有夠無聊
For someone,it's the end, for someone is the begining,for me, it's just the middle of story...
一件事就能改變?nèi)说囊簧?,有的人從此就生活在了自己的幻想世界中?/p>
和Mulholland Dr.相比簡直不值一提,既然重點是人性,卻是刻畫最弱的環(huán)節(jié),以至于給人不過三個神經(jīng)病的感覺.不過依然是不錯的片,在這樣浮躁的年代.
這個電影真的很新銳,花小錢但高素質(zhì)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病------對于孩子,父親就是他們的世界
怨念。。。我是怎么看完的啊。。。
又是平行敘事,又是最后交叉在一起,又是一部以精神病做噱頭故弄玄虛的電影;高中時看過宣傳片,今天看過全片后感覺被深深的欺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