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神奇的一點是,爸爸雖然看上去在生活上完全不顧家不照顧女兒們,但是女兒們在艱難的時候,總是想和爸爸聊聊,而不是和媽媽,爸爸以另外一種方式支撐了整個家庭,這樣的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知道會不會有。
大女兒性格有點沒主見,丈夫看上去是理性的工科男,最后的鏡頭好像呆呆的有點可愛,但是現(xiàn)實中遇到這樣的丈夫也是夠倒霉的,就算會變好,大女兒也是受了十幾年的委屈,有點可怕。尤其是對于他們的兒子崇,在國外有點不能融入進去,能融入社會的爸爸完全沒有管,哪怕是和兒子談談心,給一些建議都沒有,同樣水土不服的媽媽都會嘗試溝通,說句對不起,爸爸的行為看起來是尊重兒子,其實是怕麻煩吧,不知道原著有沒有寫到。
小女兒真的很值得敬佩,走過很多彎路,遇到過不合適的人,但是從來都沒有放棄過理想,變得更加成熟了。
得了阿茲海默癥的病人,并不都是這樣溫和的,可能有更嚴重的問題,家人可能遭遇更糟心的事。這部電影描述了這樣樂觀溫暖的一家人,真心的希望現(xiàn)實中的人也可以做到這樣。
因為排片過少所以一拖再拖。今天早上陪爺爺去醫(yī)院,看見平時稀里糊涂的他跟以前的部下聊起來特別有興致,突然就覺得還是很想去看。 剛開始十分鐘,優(yōu)醬得知爸爸的病時隱忍的表情就受不了開始哭了…哭點對我來說幾乎是全程,紙巾不夠用只好用手臂 整體來說是弱化了這個過程中病人和照顧者的一些艱辛時刻或消極的情緒,更強調(diào)愛在其中的支持與舒緩作用。兩個女兒和媽媽似乎從未在自己遇到其他煩心事的同時得知爸爸又走丟了或者出了什么事而感到煩躁,反而癡呆的爸爸是她們可以訴苦和依賴的存在,即使他說的話意味不明或者根本不能說。不過游樂園的部分實在很觸動,在那個時刻真的只覺得感動而不會想到給她們又添了麻煩,也是四平八穩(wěn)的全劇唯一的高光時刻。 孫子說:“外公可能忘記了很多事,但他自己好像也沒有很難過?!闭驗檫@樣所以即使是這樣的主題也沒有讓人很難過的感覺。 看這部片也是希望能從中取取經(jīng),希望它能教會我怎樣去對待這些事。但它確實還是有些理想化。 以孫子做結(jié)尾有點不解,可能是為了點題和呼應前文吧。前面外公曾說:很多人和事,都感覺離我好遠啊。孫子問:什么很遠?外公:各種事情。結(jié)尾校長告訴孫子:阿茲海默癥也被叫做漫長的告別,因為記憶會一點點的衰退,離他們越來越遠…不知道孫子當時悟到了什么,可能也想起了以前的對話吧(演技不太行 生活里一地雞毛是常態(tài),如果能從中窺見點陽光就好了。
朋友:
在夜深人靜的十分,你會不會在某一瞬間思索,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在難過失落,絕望時,你會不會也會困惑,既然我們終將面對死亡,那么苦苦掙扎著生存又是為何?
在親人情人的遭遇生老病死,在無法避免離別時,我們是用怎樣的表情來應對?是哭著流淚,還是笑著面對?
我,其實一直很困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既然活著終歸是要死的,那么與其辛苦地活著,為什么不選擇輕松的死去?
那時候,不知道啥叫哲學,卻常常腦子里閃現(xiàn)這樣帶有幾分哲學意味的念頭。
最近,這段時間幾度遭遇生死,親人的,情人的,自己的。反正,只要活著夠久,關(guān)于生命的意義,關(guān)于生老病死的話題,定是繞不開,或早或晚,終會遇見這道“人生必答題”。
很巧的是,我無意間邂逅了《漫長的告別》這部電影,雖然豆瓣很多的影評,對它的評價并不很高,但并不影響它對我的吸引力。
不可否認,最重要的緣故是,我自身經(jīng)歷和這部《漫長的告別》實在太為相似。
我想知道,不同國度的人,面對同樣的命運,是做出怎樣的答案。與其說,看電影,不如說我在對同一份試卷的答案。
不久前,我的奶奶因為阿茲海默癥,臥床將近七年的時間,去世了。面對死亡,不同于爺爺?shù)哪徊徽Z,姑姑(奶奶的女兒)的痛哭流涕,我更多的是安靜地去接受這個事實,就像接受一片楓葉,紅夠了,就會緩緩飄落一樣。
當我知道奶奶死訊的那天,我和我爸是第一個到醫(yī)院的,我爸當時大腦已經(jīng)處于停滯的狀態(tài),醫(yī)生說什么都聽不進去了。
那一刻,我仿佛發(fā)現(xiàn),父親也是個“假裝的大人”,我逐漸要成為家里的大人。
于是,我盡量平靜地按照醫(yī)生的叮囑,幫奶奶找衣服,給她換上,讓她走得體面;平靜地收拾好奶奶的行李,聯(lián)系車輛,盡早把她送到爺爺身邊,讓他倆見走后一面;然后一個個撥打電話,告訴家里的姑姑伯伯,醫(yī)院的情況,讓外地的他們不要太急,要安全的趕回來,見奶奶最后一面。
哥哥們也都從外地趕回來了。他們見到我時,我們已經(jīng)回到奶奶的老家,老人家總是想落葉歸根回故土的。
哥哥們說:“落落,你和奶奶感情最好,從小就在奶奶身邊長大,為什么你沒哭?。俊?/p>
對啊,其實我也想知道,為什么我沒哭?
是因為一早,在奶奶生病的時候就知道這個結(jié)果,在漫長的告別中,早就接受了這個事實?還是因為我沒有感覺到奶奶真的走了呢?或者,是我生性涼???其實,我一直也沒想明白,也很自責。
電影中,阿茲海默的父親,在兩個女兒和妻子陪伴下,最后一次戴上了生日帽,過了最后一個生日,靜靜的離開了這個世界。電影的鏡頭里,她們也沒有痛哭的鏡頭,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悲痛,以平靜而溫情地方式,與他告別。
鏡頭的最后,沒有刻意渲染悲傷,而把包括遠在海外的孫子在內(nèi)的大伙兒對離世的父親的濃濃的思念和牽掛傳遞給到觀眾。我們知道,他雖已離開,但未消失,而是以記憶的方式或深或淺地存在于每個親人的腦海里。
那一刻,我或許通過電影治愈了一點點,也許,我真的從未覺得奶奶離開。她真的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于我的身邊,就像早年看的動畫《尋夢環(huán)游記》想表達的一樣:死亡,不是永別,忘記才是。
電影最后,有一句臺詞我很喜歡:“七年啊,時間真的很長,算是漫長的告別吧。記憶會慢慢消失,慢慢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電影中,阿茲海默被比喻成漫長的告別,這讓我對這七年,有了全新的角度,可以去看待和認識。
現(xiàn)在想來,到底是什么時候,發(fā)現(xiàn)奶奶患了阿茲海默的呢?
大約是她把菜掛在了鄰居的家里,以為是送到了我家?大約是偶爾幾次,奶奶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過了老久才回家?大約是奶奶自已都所察覺,有所預感,有點惶恐地問:“落落,若是奶奶把什么都忘了,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怎么辦”的時候嗎?。
那時的我們,一邊安慰著奶奶“不,不會的,不會這樣的”;一邊既是擔心又是恐慌。
事實上,不論是多大年紀的“大人們”,也是生平第一次面對阿茲海默的威力啊。
他們也會害怕應付不來,害怕出現(xiàn)意外,就像害怕人生所有的其他未知一樣,害怕著阿茲海默的未知。
電影里的兩個女兒——麻里和芙美,在知道父親得了阿茲海默,會一點點慢慢的記憶消失后,一面是大女兒麻里帶著一絲惶恐而擔心地說:“那怎么辦,之后會變得很辛苦。”一面是二女兒美芙說:“沒事的,因為爸爸頭腦那么好,沒事的?!?/p>
真的,這個電影細節(jié)像極了得知奶奶阿茲海默后的我們家,雖然心理難受又不得不接受,去面對。
沒有經(jīng)歷過的人,也許很難有這樣的感同身受。很多點評說這部電影種種失實或者矯情,但在我看來,電影里的很多細節(jié),真的和真實經(jīng)歷過阿茲海默的我家,驚人的相似,很多情節(jié)如出一轍。
電影鏡頭一轉(zhuǎn),到了2年后的2009年夏天。電影里的父親,病情相較之前,嚴重了許多。他總念叨著要回去,尤其是在下雨天;經(jīng)常明明待在家,卻還說要回家。母女三人商量,也許父親想回的是自己從小到大生活的家,就千里迢迢帶著父親乘著火車回到農(nóng)村老家。可是,父親剛到吃了兩塊西瓜,就又說要回去了。不回去就發(fā)脾氣,可謂是孩子氣十足,任性至極。
大約也是2年左右吧,2014年的奶奶,也像《漫長的告別》電影里小崇信里寫的那樣,我的奶奶也忘記了很多事,但她本人和電影里的父親一樣,不再難過。
奶奶,在生病后,也常念叨著要回家。大家一不注意,她就就往山上跑,老是急壞了家里的大人們,漫山遍野地找奶奶,生怕她遭遇意外。
聽爺爺說,以前奶奶的老家在山上??墒?,現(xiàn)在的山上,除了荒草叢生和肆意生長的灌木,啥也沒有,哪里還有從前家的影子啊。
只是,以前一向溫順的奶奶,現(xiàn)在會發(fā)脾氣、會罵人、會哭泣,會不顧一切的往山上去,讓人擔心著急卻又仿佛回到了值得被人疼愛的小姑娘年紀。
她,說話迷迷糊糊;她,不再是我從前印象里,那個勤勞能干、一手拉扯大全家的奶奶;而是需要人疼、需要人照顧,有自己的小任性的小孩子。
因為奶奶總是,一次次往山里跑,后來摔了,摔得不輕。所幸發(fā)現(xiàn)及時,撿回半條命,但是卻中風了,她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
我們再也不用擔心奶奶獨自跑出去,找她不見了;她也再能獨自去尋找她的“家”了。
對爺爺而言,照顧奶奶的事,更難了,也更艱巨了。
同電影里的母親曜子一樣,我的爺爺不愿假借護工手,總是要親力親為才放心。我們小輩們,每逢周末,不論在哪里都盡量回到老家,幫照顧奶奶,給奶奶洗澡擦身,幫爺爺打掃家里。
以前,大伙兒都個忙個的,如今,因為奶奶,能來的都來了。大伯在美國硅谷是回不來,二伯從每周末奔波于寧波往返杭州的高速,姑姑坐著城鄉(xiāng)小巴也是堅持每周回到老家。
每周一聚,成了慣例,一方面照顧奶奶,陪陪爺爺;另一方面大伙兒交流也多了,我們的“大家庭”較以前凝聚得更緊密了。
電影《漫長的告別》中,大女兒、二女兒長大在外,各有各的艱難,也各有各的心酸,難過時,看看這個忘記一切的父親,才能撕下假裝堅強的外衣,痛哭或得到溫暖和慰藉。
其實,某種程度上看,雖然每周末,大伙兒都趕過來,主要是為了照顧阿茲海默的奶奶,其實也有治愈自己一周的難過和不快。
周末,兄弟姊妹幾個聚聚,相互談心治愈,笑一笑,然后,再繼續(xù)面對生活給予的種種。
奶奶走后,我對生命的意義的思考更頻繁了。父母在一天天變老,自己其實只是個“假裝的大人”,曾經(jīng)大人們逐漸從成熟變得幼稚,脆弱,需要人陪;而自己沒有成長到足夠成熟,能夠承擔生活帶來的種種變故。
當然,會告別,就會有遇見。
2020年,與奶奶告別;2020年,也遇見了哥哥的女兒,我們家的首個小侄女兒。
時間給予的,好的壞的,我們都要承受。告別后,仍要勇敢向前走,把傷口釀成收獲,也許就是人生的意義。
就像《漫長的告別》中,母女三人多次哼唱的歌詞里寫的那般:“一人孤獨的夜晚,幸福就在云端上,幸福就在天空上,就讓我們昂首向前,別讓淚水輕易流出啊?!?/p>
嗯,就讓我們昂首向前,別讓淚水輕易流出。
今夜,因為一部電影,感慨良多。
是我。
其實電影整體感覺還是可以的,但是看下來就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之前看過的《我腦中的橡皮擦》和《丈夫得了抑郁癥》都有類似的感覺。
劇情還是不一 一講,這次是真真切切地講述退休老人得了老年癡呆癥,電影主調(diào)不是講述老人如何跟家里人告別,主要還是講家里人如何應對。其實也是無啥好辦法,畢竟是個不可逆之癥,只能更加用心照顧,比如像電影中的二女兒那樣,甚至是犧牲自己的工作時間來照顧父親。
當然,父親得病后所表現(xiàn)出的樂觀和“童真”,偶然也會對他們的迷茫的人生有所啟發(fā)。說得就是大女兒的婚姻和二女兒的感情和職業(yè)等。
不過有點看不懂的,就是大女兒的兒子,也就是那個“殺馬特”少年。雖然說父母的原因?qū)е滤兂刹涣忌倌?。但是按常?guī)來講,以為外公的去世,會給他帶來有所啟示然后從良,結(jié)果電影最后,估計他還是會繼續(xù)他的不良之路,畢竟他對老師的回答,給我的意思就是,外公給他帶來的是某些啟示,但是他變成不良少年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不關(guān)外公甚至其他人的事情,反正就是我還是我行我素。
整體感覺還行。推薦~
“芙美,你變了”
“是嗎,變成什么樣子了?”
“變得像家人了”
“哈哈哈哈什么意思”
“感覺特別可靠”
“哈哈哈沒有,跟媽媽比還差得遠呢”。
Seven years? it’s certainly a long time, a long goodbye, they called dementia a long goodbye, one by one their memory disappear, day by day they get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until…
畫面清淡如水,整潔舒適。劇中并沒有將老年癡呆悲傷化,二女兒陪著老年癡呆的父親參加中村叔叔的葬禮、父親在岸邊走丟、父親帶著對以前的記憶,獨自外出去公園給女兒們送雨傘,都沒有被悲傷充斥,反而很美好很安寧。但又于無形中有沉重和無力感。影片后期讓人落淚的地方卻有很多,而藝術(shù)依舊還是將現(xiàn)實稍微美化了,以一種視覺上可以接受的方式,演繹蕓蕓眾生。以老年癡呆的父親為主線,同時穿插著大女兒的夫妻問題、大女兒與兒子的溝通、外孫與姥爺、二女兒的愛情、二女兒的事業(yè)等等,雖一筆帶過,但是讓整個情節(jié)故事立體豐盈,成為一個家庭。
生活與年歲在逐漸轉(zhuǎn)變,從身邊的人與事中,體會到落地的感覺。以前覺得什么事情都是飄著的,我行我素,但又自我掙扎。實際上生活的主線還是家庭,總要回歸到一房一瓦,柴米油鹽,才覺得是在活著。
“悠悠地來”
從患老年癡呆到死亡,七年的時間,家人們見證了他變得越來越蒼老、記憶越來越模糊的過程。而對本人來說,也會感覺到與家人的距離越來越“遠”。這真的是“漫長的告別”。 電影中途幾度泣不成聲,因為我的姥姥于年初去世了,所以現(xiàn)在對親人離世比較敏感。
電影中的父親,應該一直是可靠的存在吧,芙美和麻里生活中遇到過不去的坎兒,都喜歡找父親談心。父親也特別看重家庭,老年癡呆后,一直記得芙美感冒了,記得要去游樂場送傘。 電影中一直在下雨,與父親手中總是拿著三把傘相呼應,同時給人一種悲傷的氛圍。一直出現(xiàn)的用作書簽的黃色樹葉,暗示著人將遲暮、暗示著別離,影片最后的綠色樹葉,代表著未來。
我感覺電影的主題在說告別,但其實一直在講“愛”。愛讓人脆弱(所愛之人的離開、所愛之人的“遙遠”都讓人心痛不已),愛讓彼此親密、幸福(東一家、麻美與丈夫),愛讓人堅強和振作(母親手術(shù)后仍去找父親,麻里回國前與丈夫的對話)
但是,芙美的事業(yè)線和小崇的故事讓我有點沒太看懂的感覺,所以打了四星。
告別,就是死去一點點,所以人生就是不斷的告別。
片子本身沒有太突出的亮點 基本就是工工整整四平八穩(wěn) 但這類題材實在太狡猾了 一旦你代入自己或家人 基本上就是哭崩的節(jié)奏 山崎努演得太好了 凹陷的兩頰都是戲 蒼井有種回到08年那時候的稚氣 好神奇
【北京電影節(jié)展映】一個嚴肅的父親形象在失憶癥中逐漸遠去,傷感溫馨的題材,催淚場面比比皆是。但后期也顯得節(jié)奏略拖沓、煽情較過度。缺乏適當?shù)目酥?。山崎努老爺子連神態(tài)和步態(tài)都彰顯出演技,讓人為之動容。首尾呼應的游樂園旋轉(zhuǎn)木馬一場戲真是全片最大的閃光。以孫子作結(jié)尾是最大的敗筆。三星半
非常典型的溫情系作品,所有的感動其實都在標題里了,家人的羈絆,漫長的告別。整部電影做的很細膩、很溫柔,一種緩慢的感動。一家四口全員出色。
很美,是熟悉的日式家庭片。但太電視劇向了,臺詞和角色風格像是想象出來的,非常缺失實際元素。國外一家人線也尬尬的。
三星半,按理來說應該是很打動人的電影,我沒有為其所動,可能是今天自己的心情不好吧。很多細節(jié)都是直給,編劇的痕跡有點重。開場不久有些畫面組接上有一點點不連貫,比如上個鏡頭用筷子從土豆沙拉里挑葡萄干挑了很久,下個鏡頭的盤子里葡萄干卻沒幾個。
#BJIFF2019#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漫長的告別呀,漫長到用一生的時間來和你的家人和一切來告別。故事寫得體面,電影拍得從容。力求克制但情感飽滿。好多細節(jié)都很好,比如樹葉書簽,比如手帕,比如加了葡萄干的土豆泥,比如從來不回日本看望丈人的女婿。這個是最真實的哈哈。
“差不多……差不多是時候一起去見我的父母了吧,曜子”這一定是2019年我聽過最美的情話。
蒼井優(yōu)的蛋包飯
北影節(jié)第4??場@天幕新彩云丨好久沒哭成篩子??此剖且粋€威嚴父親患老年癡呆的故事,其實卻是對身邊女性的溫暖撫慰。尤其是30+的我們,無比動容。你沒結(jié)婚。你的感情似乎也總無法順遂,終得一人,無奈還是敵不過他的前妻和孩子,以及曾經(jīng)家庭的牽絆。你有一身廚藝,夢想開個飯店,卻最終因要照顧父母而無限擱置。可當話都說不出的爸爸一口氣喝完你做的湯,滿足感確是無法言說。你結(jié)婚了,有了孩子,搬到美國。大家以為你一定過的很好,其實早就跟丈夫無話可說,甚至分床分房。你看著感情甜蜜美滿四十年都嫌不夠的父母,心情豈是羨慕二字所能表達。你的兒子早戀,逃學,拒絕交流,你卻連跟他老師溝通的能力都沒有。原來有女兒的父親,越老才越懂得表達寵愛,而這遲來的寵愛,已足夠支撐這漫長的告別,和自己未來的一生。愿一地雞毛中也能見陽光。
中規(guī)中矩的日式家庭片,套路感太強缺了表達的真誠,大女兒一家在美國生活中的白人角色臉譜化的讓人尷尬
太可怕了。導演的壞品味在結(jié)尾那段狗尾續(xù)貂的孫子戲里暴露無遺:煽不動,硬湊戲的感覺。山崎努老爺爺要多活幾年啊,整個片子都靠老爺子和優(yōu)醬才勉強撐起。
金魚用下垂體適應咸水淡水,人類用愛適應月圓月缺。他的記憶力衰退,仍記得說該把曜子介紹給父母;她的視網(wǎng)膜脫落,仍能準確摸到他所在的二號床。和他一場漫長的告別,還來得及戴一次尖頂生日帽,這是不成文的規(guī)矩。來得及學一下漢字,畢竟他是大師。看著導航里的圓點喊加油,因為他是我們一生的摯愛。
誤打誤撞在#HKIFF43#看了全球首映。典型的日本溫情電影,用含淚的微笑撫慰觀眾的心靈。認知障礙天生就是一個極度催淚的題材,“漫長的告別”是慢慢的遺忘,更是迷失在回憶里的老人奮力打撈寶貴瞬間的過程。山崎努爺爺那些很輕又很準的表演都有夠動人,某些段落里影像和情緒確實流淌起來了。體量頗大,還容納兩個女兒的故事,回想起來略顯冗長。不愿像《東京物語》般直面瑣碎殘酷的現(xiàn)實,而是溫柔到?jīng)]有叩問,用一雙無形的手輕柔撫摸我們都曾有過的傷痕,編劇的痕跡之重則讓電影失去了更進一步的力量。
用兩個小時講完了《都挺好》40多集的故事。
能將家里有一個患有認知障礙癥的父親的生活拍得如此恬美,只有日本導演了吧?!
的確讓人感到漫長了
“我多希望,我們能像你和媽媽一樣” 雨天去游樂園接女兒的故事、媽媽低著頭找爸爸床位、工作日白天下雨飛機晚點都來接你、爺孫倆視頻里的隔空揮手、病房里戴起生日帽…都是既溫馨又淚目的瞬間?!八麄児芾夏臧V呆,叫漫長的告別。他們漸漸失去記憶,一點點離開…”只要他想活著,那就開心的活著。長達7年的告別,苦中作樂,生活的酸楚變幻成家人的幸福?!盁o論我多么努力,都無法勝過他的家人”
大女兒一家在美的生活就像是傳統(tǒng)日式家庭片的畸變,一種想要打破常規(guī)卻最終失敗的可敬也略顯可憐的嘗試;永遠不曾期盼的地震海嘯總會不期而至,一直翹首以盼的新東京奧運在本片首映后一年遁后一年,我?guī)е谡衷谟皬d里突然感覺仿佛銀幕內(nèi)外的時空在某個節(jié)點交接在一起。
BJIFF. 三把傘、冰西瓜、讀倒書、揮揮手。典型的日式生活片,以細膩動人。逝去的楓葉,似最好的回憶,新生的綠葉,是明媚的未來。人生無限好,莫被死亡擾,這漫長的告別,著實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