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爺爺從機關下放邊疆修公路,1980年代,爸爸和姑姑先后憑個人努力考回河南考到武漢,從此改變命運。我爸和馬栓很像,學習不行,靠繪畫從83年考到87年才被湖美錄取,我爸和高加林也有點像,85年他被河南一所大學錄取了,但他想去更大的城市,違抗爺爺?shù)囊馑挤艞壝~。86年他被北京一所大學錄取,通知書到家里時,父子矛盾激化他離家出走了,痛失良機。87年爺爺瞞著我爸跪求當?shù)卣蠦辦,白白浪費了五年青春,他認為只剩當B能救兒子。我爸看著向來驕傲、暴躁的爺爺為自己低頭,再次離家考學,這次,他終于如愿以償。
爸媽和姑姑當年都是《人生》小說、電影的忠實粉絲,這次聽說改編電視劇,過去翻墻進電影廠偷看拷貝的高中生,美滋滋的充會員,儀式感很強的補上了電影票。那個場景,我刷微博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個女兒跟我很像:雖然不知道發(fā)生過什么,可是回頭看到父母激動唏噓甚至落淚的樣子,突然也難過起來,想要陪他們一起追劇。
爸爸也提出了諸如二八大杠不現(xiàn)實的細節(jié)問題,但《人生之路》中的場景和氛圍依然在他的回憶里栩栩如生,他挺著急想知道高加林后面如何續(xù)寫,所以讓我上豆瓣看看。遺憾的是,我看到大多是對細節(jié)的口誅筆伐、站在原著制高點要求一比一翻拍或者糾結演員黑白胖瘦,卻很少有人愿意像當年的爸媽分析《人生》一樣,去探討《人生之路》中的高加林、劉巧珍、黃亞萍。
為了考證《人生之路》到底能否還原路遙《人生》中的真實環(huán)境,我找出討論組@人生逆旅整理的片花制作特輯看了看。這才知道劇是實景拍攝,主創(chuàng)為了向路遙先生致敬,保留小說《人生》中原汁原味的黃土地靈魂,帶著全組幾百人在路遙老家清澗縣耗時將近一年置景籌備。劇中劉巧珍家開的粉店,用的是清澗特產淀粉粉條,自古以來就是清澗縣家家戶戶的主要農副產品,用綠豆紅薯高粱馬鈴薯加工而成,都是非常真實的陜北特色。
四十年過去,黃土高原的實景已經無法完全還原書中描繪的蒼涼荒蕪;而80年代的小鎮(zhèn),也沒有選擇棚拍,而是花大力氣從無到有建造了一個“寬州縣”。演員和制作團隊在拍攝時遇到了疫情隔離、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成本拉滿實地造景,還堅持在原著描寫的地方拍攝。誰又能指摘現(xiàn)實生活中的清澗縣,不是路遙先生筆下的家鄉(xiāng)呢?
每個人的原生環(huán)境不同,哪怕都經歷過八十年代,也各有各的生活細節(jié)和喜怒哀樂。有人騎摩托,有人推著破爛的二八大杠,有的只能坐“11路公共汽車”,想讀書的被迫當文盲,端著鐵飯碗的沒幾年說不定就下海做生意了——道具、造型在盡可能貼近80年代中期的同時,更多在塑造高家村、寬州縣幾個家庭和主人公的人物背景。
被詬病的口音方面,我覺得豆友們的解讀蠻到位的。老一輩沒有想過走出去,終生在土地里刨挖,操著地道方言;巧珍向往文化,但讀書有限,她為了貼近加林,努力說著陜北普通話;而黃亞萍是從大上??战迭S土高坡的理想之花,又是學校播音員,高加林一心想去大上海發(fā)展,向往現(xiàn)代化、高度文明的城市環(huán)境,有一口字腔正圓的標準普通話。
這部劇我會和爸爸媽媽一起追下去的,因為爸爸不僅改變了他的人生,也間接改變了我的人生。十年前,和爸爸一樣選擇藝術專業(yè)的我,考上了1986年他錯失的那所北京高校。人生之路,就是這樣一代一代不斷續(xù)寫,通向注定會實現(xiàn)的夢想。
《人生之路》部分取材于路遙所創(chuàng)作的經典中篇小說《人生》。小說曾經深深影響了一代人,因此當《人生之路》播出,自然是備受矚目。當然,這對于劇集而言也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原創(chuàng)性的橋段有可能會遭到質疑。
不過,“部分取材”的定位,其實已經彰顯了《人生之路》與《人生》的關系:它崇敬原著,尊重原著的精神內核,但也不拘泥于原著,而進行了與時俱進地改編。這從常識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小說只有10萬字,小說主要聚焦高加林一個人,小說涵蓋的時間段也很短;但劇集有37集的篇幅,所涵蓋的時間線要漫長得多,它既要著重講述高加林的故事,也凸顯出劉巧珍、黃亞萍、馬栓等青年人群像,共同譜寫一代年輕人的青春之歌。
因此,觀看《人生之路》時,倘若捧著小說一一對照哪里改了、苛責劇集“魔改”,顯然對劇集也有失公允。要評價劇集的改動是否得當,歸根結底就是看一點:劇集能否恪守原著的精神內核。
對于在人生不同階段讀過好幾遍《人生》的我而言,《人生》穿越時空的魅力,在于它提出了永不過時的“高加林難題”。
“高加林難題”也就是小說扉頁里引用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中的那段話: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yè)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高加林難題”就是年輕人的人生選擇問題:我們該如何面對理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我們能否扛住來自命運的意外打擊?我們是否可以為了個人前途犧牲道義良心?
小說中,雖然高加林遭遇高考落榜的打擊,但誠如小說中路遙所寫的,“這并不是通常人們說的命運擺布人”,“不可能滿足所有公民的愿望與要求”。高考這樣影響人生的重大考試,有人得意有人失意,是很正常的。
路遙所嚴厲批判的,是那種“人為”造成的困難,就比如小說中高明樓為了一己私欲,擠掉了高加林代課教師的位置,讓高加林的理想再度幻滅。小說基本上是以第三人稱的視角客觀敘述,但這里路遙罕見地以作家的立場出現(xiàn),他在小說中這樣寫道: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當今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馬占勝和高明樓這樣的人。他們?yōu)榱藗€人的利益,有時毫不顧忌地給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當頭一棒,使他們對生活更加悲觀;有時,還是出于個人目的,他們又一下子把這些人推到生活的順風船上。轉眼時來運轉,使得這些人在高興的同時,也感到自己順利得有點茫然。
在以高明樓為代表的外力,給高加林這樣的年輕人造成打壓這一點的呈現(xiàn)上,《人生之路》還原得非常到位。畢竟劇集是面向當下的觀眾,如果僅僅是還原小說中高明樓搶走高加林代課教師的位置,給今日觀眾帶來的沖擊力不夠,劇情的延展性也有限。
劇中高明樓的作惡更為嚴重——高考時,高加林成功考取了大學,但高明樓為了讓自己的兒子高雙星(劇中的原創(chuàng)角色)上大學,竊取了高加林的錄取資格,讓高雙星頂替高加林上大學。
高明樓的所作所為,符合小說中對這類人的定位,“為了個人的利益,有時毫不顧忌地給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當頭一棒,使他們對生活更加悲觀”。同時,這也為后續(xù)劇情的推進打了一個特別好的基礎:高明樓為了避免自己的作惡敗露,將千方百計阻撓高加林走出大山——這在劇情的預告里已經有所展現(xiàn)。換句話說,竊取高加林的大學資格,只是高明樓打擊高加林的一個開端。
在小說中,外力打壓的存在,將高加林推到人生選擇的難題面前。只可惜,小說中的高加林選錯了方向,走錯了路。他放棄了與巧珍的愛情,放棄了良心。小說中這樣描寫高加林的內心活動:“他盡量使他的心變得鐵硬,并且咬牙切齒地警告自己!不要反顧!不要軟弱!為了遠大的前途,必須做出犧牲!有時對自己也要殘酷一些!為了自己的前途,他可以不顧輿論和道德的譴責?!?/p>
小說中的高加林,也為自己的錯誤選擇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所以,路遙再一次以作家的身份出現(xiàn)在小說中,對讀者發(fā)出呼吁:
當然,作為青年人自己來說,重要的是正確對待理想和現(xiàn)實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當?shù)?,也不能通過邪門歪道去實現(xiàn)?。《乙坏┧ち缩?,反過來會給人造成一種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毀掉人的一生!
可以說,小說是給出了“高加林難題”的反面示范——一個年輕人在人生的要緊之處,走錯了幾步。但也誠如小說最后一章的章節(jié)名“未完待續(xù)”所寓意的,高加林的人生并沒有結束,最后幡然醒悟的他,會重新開始,重新續(xù)寫自己的人生之路。
《人生之路》正是一種“續(xù)寫”。它延續(xù)的仍然是“高加林難題”的思考,只不過劇中它給出的是更多層次的示范——當高加林面對重重打壓,面對一次又一次的選擇難題,他逐漸認清真心,并最終做出正確的選擇。
就比如高考“落榜”,高加林有情緒上的低落,但他很快接受現(xiàn)實,向劉巧珍道歉,并打算復讀。他不被挫折打倒,從哪里摔下就從哪里爬起來。
母親意外摔傷,高加林放棄復讀。他成為鄉(xiāng)村學校的民辦教師,全心全意撲在教學上,一點一點地改善鄉(xiāng)村學校的條件,勸說、鼓勵更多家長可以讓孩子來到課堂中來,因為他知道:有讀書才有念想,有念想才會有改變,所以要讓孩子們讀書,要讓他們對未來有念想……
完全可以預料到,高加林的前路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打擊,“高加林難題”仍然主導著劇情的推進。劇集仍然恪守小說的精髓與內核,只不過它與小說形成一種呼應,補充了那個“未完待續(xù)”的高加林形象,更加貼合當下的時代語境,為新一代的年輕觀眾帶去與小說相似的激勵與感動。
“高加林難題”永不過時,這也是劇集《人生之路》仍在探討的核心命題。我們不妨耐心一點接著看下去。
作為看過原著的人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點開,還是有些驚喜的,第一是選角,陳曉+李沁,演技撐住了角色的內核,印象很深的是劉巧珍躲在樹后為高加林高考失利而哭的那一段,陳曉的郁郁無處訴說,配上李沁捂著嘴巴卻克制不住的淚,隱忍的痛通過屏幕傳遞給我,那一刻真的很佩服演員的感染力,李沁版的劉巧珍和我心中的劉巧珍開始漸漸融合,她就是我認定的巧珍了。
——第一次更新——
更新一下我對高雙星這個人物及這條線的作用的分析:
原著中沒有高雙星此人,但編劇加入了這么個人物,明顯就是為了制造更多的、更長線的矛盾沖突和懸念,并通過高家村與上海雙線敘事來形成對比,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城鄉(xiāng)差距與貧富差距,更襯托出高加林的能力與才華,和他在逆境中堅韌不屈的意志,可以說是為整部劇增加了一定的厚度。
這是一種藝術表達方式,也是為后續(xù)劇情埋長線。想必很多人都期待看到高雙星被狠狠摔進泥里的一天。
——以下原文——
很多時候,人生的選擇可以說是沒有選擇。
尤其是在那種年代下,你沒有背景、沒有權、還沒有錢,是很難與命運抗爭的。
高加林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但我依舊想說,人生的每一步,都不是白走的,也都應擇善而行。
————手動分割————
這部電視劇在路遙原著《人生》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充,編劇將高加林民辦教師資格被頂替一事(目前還未看出高加林的教師資格有沒有可能再次被頂替),改為了大學資格被頂替,目前更到第七集,高加林做了教師,并且文章成功發(fā)表,但上海那邊依舊被高雙星冒領,先不說其他的,就目前這七集的改編而言,是比較成功的。
我這里想先簡單從視聽語言的角度來說幾點。
1.搭建影視實景,從根本上求真
包括高家村、縣城,劇組都是搭建了影視實景的,想必之后也會被開發(fā)成文旅景點,這一點上有助于帶動當?shù)氐奈穆冒l(fā)展,是值得肯定的。雖然有部分地方可能會沒那么舊,但劇組也算是用了心制作的。
2.大全景鏡頭+具有陜北民族風情的配樂
電視劇第一集開頭,以及后續(xù)劇集中,一些俯拍大全景的鏡頭,看起來的確是相當震撼。尤其開頭還有民歌配樂,就更有感覺了。
3.畫面干凈明快,平行敘事形成鮮明對比
黃土地中夾雜著一抹抹生機盎然的綠色,這部劇的整體視覺觀感是干凈明快的,并不沉悶、昏黃。演員臉上抹黑粉,是拍攝需要、塑造人物需要??赡苡悬c太黑了,但無傷大雅。整體調色是真的很舒服,也不失真實感。
目前故事分高家村這一片與上海那一片兩條線平行敘事,從第四集、第五集就開始形成了鮮明對比,高加林在黃土地盡心盡責地教書,帶領觀眾也一同看到了那個年代農村教育的貧苦現(xiàn)狀,而高雙星在上海心安理得地讀大學卻實在無能,還冒領了高加林的文章。
還是那句話,一個謊,要用無數(shù)個謊來圓。他明明有無數(shù)次可以說清楚的機會,但就是不說。高明樓不讓他回家,他也聽話照做。我只想問問你高雙星,你在拿著高加林送的筆、寫著高加林名字的筆寫字時,真的沒有一瞬間手抖嗎?你真的每天都能睡得著嗎?
高雙星無疑是虛偽的,而高明樓則更復雜。他看起來真的不壞,也算盡心盡力幫高加林一家,但他還是奪走了高加林原本非常美好的人生。他的種種善意,可能是建立在一些些想要彌補的愧疚心態(tài)上,當然也可能并沒有。畢竟他又變相阻止了高加林復讀,合著他的兒子是兒子,別人的兒子就不是兒子了?
目前最大的懸念,就是高雙星冒名頂替一事何時敗露,高家村與上海這兩條線何時匯聚。
4.節(jié)奏較快,轉折很多
預考、高考、被頂替、當教師、發(fā)文章、被評優(yōu)秀教師,劇情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節(jié)奏快到起飛,我現(xiàn)在居然開始擔心以這樣的節(jié)奏,原著不是很快就拍完了嗎?后期不確定是不是能穩(wěn)住,和前期一樣精彩。先觀望著吧。
5.情節(jié)感人,幾度落淚
無論是高加林當老師教課,和學生們的種種互動,還是在劉立本家里發(fā)表的那一通知識改變命運的言論,都很讓人觸動。很喜歡小高老師,但我知道他值得更大的舞臺,去往更大的世界。他的人生,的確不應該被這一方土地給限制了。
6.演員表演自然真實
不得不說老演員們就是穩(wěn),高明樓、劉立本、德順爺,以及高加林父母,都演得非常好,非常自然。年輕些的,主角高加林、女主劉巧珍、馬栓等我覺得也不錯,陳曉演技和臺詞還是有明顯進步的,這我真的很欣慰……李沁表情靈動,淳樸可愛,我沒覺得過火。男女主兩人之間的互動也很可愛——“你壞”“什么我壞?我怎么壞了?”
還有那一段,高加林在講黃河時,一轉頭看到了門口站著偷聽的劉巧珍表情瞬間錯愕,巧珍也跑開了??粗苡腥?。
最后再說改編一事,的確沒有完完全全按照原著來拍,但是這些改編是精彩的,思想核心也是與原著一脈相承的——農村青年的掙扎,向往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卻又面臨著諸多不同的重要抉擇。
高加林的內心始終是向往遠方的,帶著一些些詩意,也帶著他想要為國家做貢獻的人生抱負。
對于原著黨,如果你能靜下心來看,我認為還是很讓人驚喜的。
最最后夸夸片尾曲《人生路遙》,也太好聽了吧,并且完美貼合劇情和人物。
(后續(xù)還有想說的會再更新本文)
這不叫改編,這叫同人創(chuàng)作。
這不是路遙的《人生》,這是爛俗的青春勵志偶像劇。
槽點太多,別人都吐過的地方,我就不再贅述。只說幾點不吐不快的:
1,一直以來,我都很納悶,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央視喜歡在青春勵志劇里,一些原本看起來無比正常的人物,會莫名其妙突然發(fā)起瘋來,故作熱血。比如上海教師來到寬州縣后,看見丹霞地貌,然后突然就發(fā)病了:
大家可以注意觀察一下身邊,除了精神病院,哪個地方的正常人是這樣的。
想表現(xiàn)熱血可以,90后小時候看日漫為什么越看越覺得熱血?那是因為日漫對情緒的把控非常精準。劇情張弛有道,前期有過多少努力、挫折、不甘與難過,高潮就有多燃,多熱血。
而不是這樣,剛才還在正常走路聊天呢,下一秒立馬犯熱血病了。這種人你生活中真遇見了,估計以后見面都得繞著走。
編劇對熱血青年的理解,非常狹隘。另一個佐證就是高雙星的宿舍里,又住著一對熱血神經病。這兩位文學青年的形象塑造非??贪?、單調,從開學就一直在吵架,吃飯吵、走路吵、回宿舍吵,就好像文學青年不吵架不能顯出自己對文學的狂熱。
編劇對大學生的了解、對文學愛好者的了解,淺薄、無知,他的青春如果一直是如此嘈雜,活在一堆精神病人中間,那只能對他的經歷表示不幸。
2.不是很明白,為什么一部陜北農村的戲,非要找高貴到兩只腳碰不著地面的魔都編劇來寫。很多情節(jié),感覺不像是80年代的偏遠山區(qū)貧困縣,倒像是上海某弄堂的少年時光。
劉巧珍家的拖拉機總有用不完的油,干什么都讓她開車,她竟然還說出要開拖拉機每天送高加林去縣里上班這種話。暫且拋開“戀愛腦”不談,那個年代,偏遠山區(qū),貧困縣,柴油是免費的還是國家白送給你的?就算現(xiàn)在,全國大部分普通家庭想要開車出遠門旅游,還都要等到節(jié)假日高速免費呢,一個陜北農村的女孩居然把拖拉機當共享單車一樣隨便開?
城里人當寶貝的二八大杠成了農村飆車黨的玩具、動不動就下館子、喝著那個年代陜北明顯喝不到的冰峰汽水就不提了。估計魔都的大編劇腦海中最窮光蛋的一群人,最多也就是這樣了,對吧。再窮也要活出小資范。
3.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疑惑,為什么現(xiàn)在的電視劇,每逢地名,全部架空。明明是在榆林拍攝的,非要憑空捏造出一個“寬州縣”。如果說是反腐劇、掃黑劇,倒是可以理解。問題是一部勵志劇,提一句榆林清澗是會掉大編劇的身價還是會抹黑當?shù)??網(wǎng)絡小說興起之后,奇幻仙俠劇架空歷史也就罷了,現(xiàn)在現(xiàn)實題材的連地名都不敢提,這還談個屁的這個自信那個自信?
4.口音問題,主要人物說普通話可以接受,但是,既然說了普通話,就別夾雜自以為是的方言了,看得人尷尬到能摳出一整個地下大明宮。魔都大編劇、知名導演兩位大聰明,請問你們去陜北的哪個市,說話后面要加一堆“嘞”的?我每次看到他們這樣說話,我都想用關中話送他們一句“嘞個錘子,一群瓜慫”。既然選擇普通話,就普通到底,要不就稍微加重點鼻音,是個意思就夠了。不要拍甘肅、內蒙、陜西、山西四個地方,都搞成一個味,“嘞”來“嘞”去的你們不累觀眾累。
5.小說里的80年代,是城鄉(xiāng)差距逐漸拉大的年代,農民苦于重稅的壓力,和城里人越來越多元的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時代造成的割裂,造就了高加林這個心有不甘的年輕人想要改變自己命運,卻又無力改變命運的悲劇。到了魔都大編劇手里,結局估計會非常和諧,非常HE。淡化社會問題,只強調個人努力,這就是央視評論孔乙己文學時被罵的原因所在。在央視看來,孔乙己是咎由自取,所以央視拍一系列所謂的勵志劇,讓大家看看“靠努力賺錢心里才踏實?!?/span>可惜大家不傻,也不瞎,拉車人背后是兩輛保時捷。央視眼中最美的人再拉一千年也超不過開卡宴的富二代。所以我為什么說劇中的所謂“熱血”看著尷尬。高加林這樣優(yōu)秀的人,其命運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時勢造英雄,英雄也必須適應時勢。有時候,人生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少一樣,都沒法逆天改命。
已棄劇。
我老家現(xiàn)在的水泥路都沒有劇里那個年代的陜北高原的路好,我老家的孩子現(xiàn)在騎車都不敢像那個年代黃土高原的窮孩子糟蹋車子,我老家現(xiàn)在的年輕人說的普通話都沒有那個年代黃土高原的窮孩子說的標準。
以前只是資本拍的劇離群眾太遠,韓雪之流不懂真正的窮是什么,現(xiàn)在央視又是出讓人奮斗就能開豪車,又是拍這種脫離現(xiàn)實的劇,真的讓人絕望,窮人還沒滅絕呢,那個年代的人也都還在呢,就要把我們遺棄在滾滾車輪里了嗎?
是不是大家其實都變富了獨獨在演我啊???是不是全世界只有我一個窮人了???
不建議對這么經典的文學作品做明顯的“改編”!編劇的文學功底沒有作家好,想大刀闊斧改編還是對網(wǎng)文下手吧!
真的非常慶幸我們生逢當下這個信息發(fā)達的世代,不用擔心自己的身份被人頂用。
黃土地教育疼痛文學。。這種劇 看多了就累了。。
最近在網(wǎng)上看到一句話,“所有的文學作品其實講的都是同一件事:‘人生太難了’”。劇中,被玩弄被錯待的,在生活里碰得頭破血流;偷走他人人生的,雙腳被荊棘磨爛;把自我寄托在別人身上的,注定會被辜負。也許到最后,劇中過得最幸福的人是腳踏實地認清現(xiàn)實的馬栓,以及內心自洽的黃亞萍。
美黑版李沁一時沒認出來哈哈哈
為什么米粉和羊肉燴面會出現(xiàn)在同一個陜北高原?陜北高原怎么可能會有米粉??誰能告訴我??沒辦法打分,我覺得這是魔幻劇,平行于中國任何一個地方的平行時空?。?!
把文學名著變成普通勵志劇,將人生的無奈改成自強不息、愈挫愈勇的主旋律勵志傳奇,肯定不對味兒了呀
李沁把劉巧珍演活了,眼神揣摩的很到位
原著里的一些基本設定都做了修改 咱們親愛的巧珍開起了拖拉機 而且主角們竟然沒有一個說方言?《平凡的世界》里連曉霞都說的是方言,好!你說他們是在縣城里上學的學生,也就罷了!可是巧珍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是搞什么飛機呀!
李沁在這部劇里的演技確實不錯,可圈可點,每一集都有高光
前半段(到上海之前),我準備給這部劇五星,但后半段開始,越看越覺得劇情怎么如此拉胯,一查發(fā)現(xiàn)不是路遙原著里的內容,1. 在老奶奶家當傭人的劇情太過單薄,作為從未來過城里生活的人,不可能沒有生活習慣差異導致的沖擊和不和,這個很正常啊,為什么不寫呢?2. 馬拴和奶奶的死都太過突然,為了造悲劇而造悲劇,奶奶早上查出胰腺癌晚上就去世了,實在是突兀。3. 后半段編劇的邏輯就是:只要來了大上海啥都能干成:高加林事業(yè)有成,高雙星步步高升,巧珍說貸款就貸,說開面館就開,說承包食堂就承包,編劇這樣“何不食肉糜”,劇情怎么可能打動人?4. 奶奶把洋房留給巧珍本來就很戲劇了,最后加個多余的打官司的環(huán)節(jié)后,又把房子捐了?捐了…?編劇是在逼著窮人去給社會行善嗎?一點也不動人。5. 編劇對上海人的偏見太重。編劇能力太差
陳曉真的很好的演繹出了高加林身上的自尊,自卑,脆弱,勇敢,樸實,虛榮,堅毅,浮躁等各種情緒,而且陳曉的演技完全能夠把高加林的自尊和自卑,脆弱和勇敢這種復雜的情緒表達出來~看他的劇總能被他驚艷到!
看到預告李沁為了和人物形象貼合,直接變身小黑妞,造型上的突破增強了角色的真實感,是印象中純真質樸的農村姑娘沒錯了!
單從角色來看李沁演的挺好的,而且有很多小細節(jié)都是經過用心設計的,贊一個。
小說里人生的苦難,變成了電視劇里的奮斗雞湯,就像高考的一道命題作文,立意很高,但沒什么價值。
李沁就像是被刻意做舊后丟進潘家園的假文物……
為什么就必須按照原著拍呢?劇組已經聲明,是部分取材,并不是拍原著,有什么問題嗎?請問西游記是還原了原著嗎?還是說金庸還原了哪朝的歷史呢?雖然早在八幾年就看過原著,但不妨剖析一下,原著黨一般有兩種心理,一種是表達自己早已看過原著,且先入為主,思維已定型,你們這些看劇的人不過拾人牙慧,還津津樂道,一副沒見識的樣子,他們最想說的是:你們不懂....你們知道什么....。另一種是以自己為世界中心,企圖阻止別人修改原著,破壞自己心中先入為主的“神圣”,當然他知道自己沒這個能力,所以打1星泄憤。
巧珍真的是一個很有行動力的女孩,她好勇敢
李沁的演技好細節(jié),劉巧珍的很多小表情都十分靈動,愛了愛了
現(xiàn)在這樣的劇很不好拍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越來越不好還原老一代的建筑,不過還算是做到了,很不錯的場景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