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這場片子時,全場把我算在里面,一共四個人。電影場看著空蕩蕩,我那會兒想,這片子大概就是除了有點什么情懷的人自己跑去看,普羅大眾無論怎么宣傳也很難起心動念去看的那一類片子,至少我是如此。若不是因為近期一些機緣巧合,我怕是很難讓自己走進影院去看一部有關于抗戰(zhàn)的紀錄片。 正如片中老兵被人問起“你跟家人講過自己的經(jīng)歷嗎?”他答“沒有,我們說出來的話,自己人總是不相信?!? 是的,我們總是不相信,年輕人無法相信老人的疲憊和過時,盡管他們也曾年輕。他們的玩笑陳腐,頭腦空空,他們的過去不值一提。 他們不會向我們說起如何被一顆炮彈炸去半生的音樂夢想,如何大著膽子去偷偽軍鍋里的年糕,如何看到自己的指導員腸子白花花流了一地,沒有紅色,血流干了,只剩下白色的內(nèi)臟,頭徒勞地撞在木板上,說,給我槍,給我槍,你給我一槍。 不愿說,不想說,不能說,痛苦咀嚼一千遍一萬遍也還是痛苦,最后變成祥林嫂式的笑話,全是歷史的渣滓。既不能換來鈔票,也不能帶來歡笑。 所以開口,他們只會說,今天真好,祖國昌盛,民族萬歲。 高烈度戰(zhàn)爭吞噬無法想象的資源和人力,人異化成武器,數(shù)字。紀念碑上千行姓名,夏回山上無名野墳,除了親歷者,似乎沒人在乎。朝不保夕的戰(zhàn)爭讓人茫然,茫然于個體生命的價值。一位老兵說,發(fā)的新衣下午就要換上,獎的罐頭當天就會吃掉,因為沒人顧得了明天。戰(zhàn)場上只有生死,個體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都太脆弱太虛幻,一戳就破。 老軍醫(yī)說,我救的那孩子,整個下巴都被炸掉了,看得到喉嚨眼,沒有護士能一個人給他喂飯喂到底的。我常去給他喂飯,他就和我親。 眼淚涌出來,他哭,為了死在異鄉(xiāng)的孤魂,為了那個不曾在陣亡薄上留名的孩子,他說,他也有爹有娘啊。 老軍醫(yī)的眼淚開了個頭就抹個沒完,和前一秒安安靜靜的他像兩個人。大概經(jīng)歷過生死的人都有兩只在不同世界的眼睛,一只留在人間飄蕩;另外一只留在陰間流淚,一滴生淚,二錢老淚,三分苦淚,四盞悔淚,那只眼睛被死人的思念吞沒,一路尋找著看著他他卻無法看見的眼睛。 愿意為他們流淚的,能夠為他們流淚的,最有資格為他們流淚的,只有活著的他們,老掉的他們,數(shù)著自己生命的倒計時。戰(zhàn)爭過后是漫長的遺忘,他們的存在對抗著這種遺忘。 他們是活著的記憶罐,儲存著鮮活的姓名,面孔,甚至習慣,愛好,他們知道那個抓虱子時被炸死的姑娘叫王大菊,知道那個被炸掉下體的文工兵唱了一路的歌,知道那個被炮彈誤傷的運輸兵前幾個小時還在和朋友吵架。 于是他們活著,我們把他們叫作英雄而他們稱呼自己為幸存者。你看到他們流淚的眼睛,就會知道對他們而言,活著好像是一種虧欠。 “我去過沈陽的紀念館,沒有找到戰(zhàn)友。又去丹東紀念館,也沒有他,連名字都沒有。我答應過要帶他回來的啊,我還活著,我在這一天天晃蕩著,他還躺在那里沒有回來啊?!? 老軍醫(yī)拿手捂住眼睛,嗓子眼里一聲嗚咽。此刻他衰老,軟弱,可憐巴巴,他乞求,“能不能,幫我找找他,幫我們老兵,說句話…” 他們已經(jīng)衰老到只剩乞求。 甚至于,連乞求也微弱了。再過五年,十年,乞求聲也將消亡,連同缺了手足的孤魂野鬼,埋葬在尚年輕的1950,來不及留下后代,剛死就被人忘掉,就好像沒活過,中了槍,喘著氣,最后一口。 這不公平,這不公平。 沒人愿意死,沒人愿意成為堆砌戰(zhàn)爭燃料的數(shù)字,可攤在他們那一代中國人手上的,就是我們那貧瘠,荒涼,落后的祖國,被肆意地占領和屠殺,都是衰老和不信。要想不被欺負,就得有人犧牲,就得有人時刻焦慮枕戈待旦,就得有人硬著頭皮頂上去,用牙啃拿命墊。 此刻的世界就比那時候好嗎?阿拉伯戰(zhàn)火紛飛,非洲許多國家尚且吃不了飽飯,韓國的經(jīng)濟心臟被財閥捏著,毒品悄悄滲入美國的心脈。印度女孩出門要擔心被強奸,而在墨西哥,懷揣警察夢的小伙子要扛起槍來販毒。和平從來不是這世界的硬通貨,但我們還在過著好日子,吃得飽穿的暖,理想有機會實現(xiàn)的好日子,上一代人做夢都想過的那種好日子。 我們的祖國,用一代人的鮮血,砌出下一代人的臺階,這是從來沒有過的浪費,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勇敢。
我們可以輕易扔掉一個老兵的乞求,可以輕易扔掉這群一只腳踏進了棺材的人,甚至可以扔掉邊境線外的一千座墳一萬座墳。但扔掉他們并不能使我們變得更堅強。當我們遇到問題時,當我們像他們年輕時一樣茫然失措時,當我們問自己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問我們民族的智慧,創(chuàng)造力,自信心在哪里時,誰來給我們一個答案呢? 所以你看,我們怎么能忘掉,怎么能豪情萬丈,視往日如糞土,活得四仰八叉,渾渾噩噩?百年積弱的東亞病夫,燒光了一代青年人的命,才喘過氣來,睜開眼睛,往前走。 漫長的流落,逃竄,我們曾在自己的土地上活成了喪家犬,我們太知道為什么會失敗,為什么會落后,為什么會被人指著鼻子罵,這是沙子堆起來的軍隊,這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創(chuàng)傷應該刻進胸膛,讓死去的精魂住進年輕的心臟。得記住了,別偷懶,別盲從,別混日子,別讓自己眼里的光熄滅,別活成下一代人的債。 記住過去我們也就擁有了未來,尊重個體我們也就擁有了整體。曾經(jīng)年輕的他們老了,我們也會老,但我們希望我們的民族永遠年輕。 最后,祖國昌盛,民族萬歲。
很感謝片方把這部紀錄片搬上大熒幕, 因為我落座沒多久的時候,我就仿佛又坐在了我爺爺奶奶身邊,聽他們講當年。
不知道我為什么從頭哭到尾,可能是因為自疫情席卷全球以后,我變得更加關心這個,作為一個國家而存在的文明,我關心我們?nèi)绾巫邅?,又將往哪兒去?結束觀影后,我的同伴說想表達些什么,但真的太詞窮了,根本沒辦法只用評價電影或者紀錄片的方式來說些什么。 是啊,這不止是一部紀錄片,也是1950年代那批跨過鴨綠江的年輕人,他們的昨日再現(xiàn)。
他們操著天南地北不同的方言, 從不同的地方出發(fā), 每個人都有嵌在自己記憶里的獨一無二的畫面, 有的戰(zhàn)士飽嘗遺憾和悔恨不愿再提, 有的戰(zhàn)士不斷收集那段歷史的物件, 有的戰(zhàn)士回想當年意氣風發(fā), 有的戰(zhàn)士因為痛苦掩面而泣, 相同的是,來自大江南北的他們,當年和戰(zhàn)友唱著一樣的歌曲,為了一樣的使命而抗美援朝,相同的是,逝去的戰(zhàn)友都活在他們心里。 上戰(zhàn)場的時候十幾二十歲,今天他們普遍年齡在80-95歲之間,已經(jīng)過去了好幾十個年頭,但提起那段歷史,還是會痛哭不止。 這些老人,他們的精氣神,他們佩戴的勛章,他們蒼老的面龐和飽經(jīng)戰(zhàn)爭洗禮的身體,很直觀地讓你看到,這就是活著的歷史。 從戰(zhàn)爭里撿了一條命回來的人,打了一場必須勝利的戰(zhàn)爭,做到了保家衛(wèi)國,榮譽背后,是每個人沉甸甸的青春。 我能看到這部紀錄片,我覺得很安心,因為我看到,還是有人在做很真誠的事情。 這部紀錄片能上映,是導演和工作人員對抗美援朝志愿軍的誠意,也是對去電影院的觀影者的尊重。這份尊重,對我來說久違了。
戰(zhàn)爭是什么?是炮火連天,是硝煙彌漫,是滿目瘡痍,是血肉模糊,是無數(shù)個跟我們一樣活生生的人聚集在一起你死我活。
不要忘記歷史,不是為了記住戰(zhàn)爭中產(chǎn)生的仇恨。是為了讓我們懂得,和平是多么珍貴。
以下內(nèi)容包含劇透——
讓我動容的細節(jié)(可能描述的不是百分百準確還原,會隱去部分詞語):
“有一個人下巴都被打掉了,但是其他都是好的,能看到牙齒舌頭嗓子眼。還活著,每天要護士去給他喂飯,沒有一個能喂到底的,一般都要兩個護士。我喂他最多,他看到我就也比較親。每次我問他吃飽了么,他就點頭?!?/p>
“我去過沈陽的紀念館,沒有找到戰(zhàn)友。又去丹東紀念館,也沒有他,連名字都沒有。我答應過要帶他回來的啊,我還活著,我在這一天天晃蕩著,他還躺在那里沒有回來啊。”
“當時下大雪了,敵機忽然來襲,班長讓我們就地隱蔽,把新發(fā)的大衣翻過來舉在頭上,因為大衣內(nèi)里是白色。我兩只手舉著大衣,就在想‘我還要做手風琴演奏家呢,我的手不能被打到’。我就把手往下縮,正巧縮的時候手就被打到了,我也不能再演奏了。如果當時老老實實雙手舉著衣服,反倒可能沒事?!?/p>
“缸旁邊躺了一個人,月光一照嚇了我一跳,他一張嘴,山西口音。我認識他,他是教導員。我說我是小北京啊,你是教導員。他躺在地上腸子都跑出來,腸子都發(fā)白,血都流光了。他說想喝水,我說這我不能給你。他不能喝水,喝水就不行了。他又想要我的槍,他不想活了,用頭一直撞那個缸...他給我一個銀元,說妹妹、妹妹。我說我不知道在哪里,他撕開衣服上的標簽,背后是地址,山西省xxx。我說那我交給師bu。(后來老人描述,那個人去世后,老人冒著危險找到人幫忙跟他一起把教導員埋了,他還立了一個牌子,寫上了去世的人的姓名)?!?/p>
“我每天撿破爛做這個展覽館,我家里人都說你別弄了,我不行啊,我在的一天就要做一天?!?/p>
“我們五個人說去洞口互相摘虱子,曬曬太陽。頭發(fā)上衣服里全是虱子,就在洞口。有個xx的飛機就飛過去了,我們說快回去往里走,又看他飛過去沒有飛回來。我們就沒走,還沒反應過來呢,飛機忽然就飛回來了,然后我眼睜睜的看著一個人死掉了,我的戰(zhàn)友,我們那時候很好的?!?/p>
“那時候山上沒有水源,有手榴dan轟出了一個坑,兩邊都去那個坑取水。剛開始他們來取水我們就打他們,放冷x。我們?nèi)ト∷麄円泊蛭覀?,犧牲了好幾個人。后來慢慢的,大家就好像有默契了,反正大家都要喝水,誰去取水對面就看著,也不打了。我記得那天是春節(jié),x里給我們包了餃子,我們就吃餃子?!?/p>
“我們每次xx前都要拍照,那天我拍照,他就把手搭在我肩膀上,我說你這像什么樣子。我們倆從認識以后一直就比較投緣,就在一起,做事啊什么的都很合?!保ɡ先说哪菑堈掌褷奚说呐笥涯且话胝燮饋砹?,再也沒打開看過,相框里的是老人和朋友搭在他肩膀上的手。)
因為記錯時間錯過了開場,在空蕩蕩的放映廳坐好已經(jīng)開始了4分鐘,一位老爺爺正穿著軍裝襯衫 坐在好像博物館之類的背景里講什么。胸前的徽章排列整齊,閃閃亮。
五分鐘之后開始哭,正哭著陸續(xù)進來4個人,一位在吧唧嘴吃爆米花 還有一個男生在玩手機 我在后一排看到他屏幕很亮。
隨著影片進行,不同人講述 我情緒稍微冷靜了一些,前排的聲音也逐漸停了 屏幕和后方的放映機是僅剩的光源。然后就是整個影廳一共五個人,除了影片的聲音 是紙巾摩擦的聲音,吸鼻子的聲音。
-戰(zhàn)爭是很殘酷的。戰(zhàn)爭是你死我活。
第一位講述人是任紅舉,就是進場看到的老爺爺,精神很足,講話很清楚,也是我眼睛水包不住的開始。一直覺得戰(zhàn)爭是個很宏大的詞,戰(zhàn)略的制定,戰(zhàn)場的選取,武/器的調(diào)用,戰(zhàn)士的配合等等等等,但是時代的灰落在每個人身上,就是一座萬鈞的山。纏在石頭上的辮子上沾著碎肉,僅剩一只手還握著琴把,失去腿的戰(zhàn)友被放在背上 爬上山的路上還在唱歌:雄赳赳 氣昂昂 跨過鴨綠江……
還有“雖然我已經(jīng)長到十九歲”但只有八十多斤的救護員,也已經(jīng)是頭發(fā)花白的奶奶?;貞浧鹪趺幢称饌麊T,“我怎么背得動呀”,“他比我還高 只能拖著”。
采訪的老兵當年差不多都只有17歲的年紀,因此19歲似乎是什么了不得的年長?!爱敃r我還是個小孩” ——小北京,小黃牛,這些稱呼仍然鮮活地在他們的記憶里:怕鬼但是在水磨房遇到重傷瀕死的教導員,堅持砍下樹皮 寫上對方的名字插在埋葬的地方,“關勒銘鋼筆,在漢口買的”;受傷后悠悠轉醒,捂著左眼繼續(xù)戰(zhàn)斗,擊退了敵人的7次進攻……
戰(zhàn)爭不會因為年齡而給誰優(yōu)待,但是因為戰(zhàn)爭 有些人過早地失去太多:因為想做手風琴演奏家而想把手護在胸前,卻被炸彈炸掉了右手;鏡頭轉到家里,書架上擺著手寫書脊的曲譜,吃飯時用左手拿著金屬勺子,右邊的肩膀低得很低很低。
回憶起和美/軍在一個山頭,唯一的水源是山下的炮坑,雙方從一開始的相互放冷槍達成微妙的默契,取水時互不打擾。
這些細節(jié)即使聽到親歷者的講述,聽起來也像什么影片片段,聚焦在殘酷背景下的個人,每段活下來的經(jīng)歷背后都有長長長長的故事。
-我現(xiàn)在還記得她,我們是最要好的。
戰(zhàn)爭的殘酷不止是戰(zhàn)爭的發(fā)生,還有戰(zhàn)后給人留下的心理創(chuàng)傷。之前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講士兵的戰(zhàn)后心理創(chuàng)傷,印象深刻的是電影平靜又壓抑的氛圍和主角視角搖晃的鏡頭,像酒醉后看的霓虹。而在這里,戰(zhàn)爭留下的傷痕,不只是失去隊友的心痛,活下來的人除了覺得幸運,還有愧疚——無法實現(xiàn)承諾的愧疚,自己還活著的愧疚:不會回想,不和家人提及,在烈士陵園找隊友的名字,折起不再打開的合影 肩膀上搭著戰(zhàn)友的手……“有人就死在我面前。她叫黃大菊,我現(xiàn)在還記得她,我們是最要好的?!边@些名字仍活在幸存的人身上,是永遠不會愈合的傷口。
小時候學要珍惜苦難,感恩苦難。不是的,苦難就是苦難,而戰(zhàn)爭造成的正是這些苦難中最激烈又長久的一種。并不是苦難鑄成了堅強的人,鑄成了勝利,而是這些堅強的人,用團結互助 堅韌勇敢 和信念感 鑄成了勝利,“他們相信未來,我們才擁有現(xiàn)在”。
我沒辦法講“希望老人家們不再為活著感到抱歉,能夠早日走出精神創(chuàng)傷”這樣的話。只希望他們能夠知道,自己已經(jīng)做得足夠好了,訴苦也是沒關系的。
-重稀啊,你現(xiàn)在還拉手風琴嗎
-我在給他們講一點點抗美援朝的事
-最后我訴了一點苦
-我后悔了,不該訴苦
不管是訴苦還是什么,謝謝導演讓我有機會聽到英雄們的發(fā)聲。沒有人天生是英雄,但有人以渺小成就偉大 成為英雄。
-
因為我后來哭到看不清屏幕,然后記憶有點混亂 現(xiàn)在寫著寫著又在哭…如果有記錯的 前言不搭后語就先這樣吧
沒有拉踩比利林恩的意思??!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戰(zhàn)后創(chuàng)傷相關的電影 也很好看
看了一部讓我久久不能平靜的紀錄片《1950我們正年輕》,得虧了現(xiàn)在淚腺壞了,要不然得哭得稀里嘩啦的[流淚]聽抗美援朝老兵親口講述黃繼光的故事,講奇襲白虎團,那時候的中國年輕人[強][強][強]這么好的一部紀錄片,竟然有人打一顆星和兩顆星,這絕對是跪族——它們的美國爸爸被打了,他們心懷怨恨,惡意打低分——算是另一種侮辱英烈!37549個人打分,有450個人渣打低分[捂臉]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就是對英烈最好的告慰??姑涝⒘矣来共磺桑∩蜿柡偷|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變成了我想去的地方。其實就是單單讓活著的抗美援朝老兵講述“故事”,都比那些文藝工作者搜腸刮肚“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還令人震撼!當抗戰(zhàn)和抗美援朝老兵活著的時候,我們要對日對美親善,等他們行將凋零,需要跟美帝硬碰硬的時候,才想起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恰又逢清明, 靜靜的坐在樹下, 真想聽他講講朝鮮的寒夜, 卻發(fā)現(xiàn)根本沒見過他! 1951, 他正年輕! “雄赳赳, 氣昂昂, 挺進鴨綠江” 這一去就再無歸期! 春去春來, 七十一載, 長眠異國他鄉(xiāng)。 我甚至不知道他安葬在何方! 我要抓緊尋找他, 我怕我哪天去世了, 這世界上再沒人記得他! 外公啊, 你往西邊看啊, 鮮艷的五星之下, 這條路就能回家! 回來吧, 早日回來吧, 回來看看你們守護的家! 回來吧, 早日回來吧, 十幾萬的忠魂都要回家! 有一天我會老去, 但他們永遠正年輕!
因為他們相信未來,所以我們才有現(xiàn)在。我以為看這部片子我會哭得很慘,但我沒有,而是深深被這群可愛的人的堅強、勇敢、充滿信念所感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他也有爹和娘啊…”“我想成為手風琴演奏家……”“到了戰(zhàn)場一看全是坦克,這要是讓他們開到東北,那全是平原啊……”“丹東烈士陵園是第一站,沒有他(戰(zhàn)友)的名字是……”“我回來了,他們還在那邊啊…”“你來的正是好時候,晚來幾天,我就沒有了…”
“我們崇尚和平,我們不愿意戰(zhàn)爭,但我們也絕對不會投降”
先說優(yōu)點,主創(chuàng)團隊創(chuàng)作這樣題材的紀錄片值得敬佩鼓勵。缺點挺多的,最重要的一個是紀錄片故事線不清晰,顯得內(nèi)容很平,明明情感很強烈,但可看性弱,作為想要傳播這個題材,給下一代做教育的目的來說其實是很不足的;另一個是對男性的問題是如何打仗,到了女性的問題就成了愛美愛干凈,顯示出了男性創(chuàng)作者嚴重的狹隘。總的來說,四星完全是給題材的,純靠內(nèi)容是是不值的,還是希望這樣的片子更多吧
#點映# 他們也怕鬼故事,也有文藝夢,也會和情同手足的戰(zhàn)友鬧不和;她們也愛美麗,也會組成一起梳妝打扮、拍照的姐妹幫。不同的是,那是1950年——青春只能在硝煙四起的戰(zhàn)火中綻放,便有了一個個真正熱血的故事。而這些青春回憶,有的記憶猶新,載入了衣服上的光榮勛章,有的不愿回想,是心中難以填補的傷痛;講故事的人,時而幽默,時而自豪,時而熱淚盈眶,時而陷入沉思。盡管在歷史的加成下,意義遠大于表達形式,但老兵們在鏡頭前的神情動態(tài)和話語都足以真實還原那段時光,他們直抵人心的聲音值得聆聽,無論你是否經(jīng)歷過那些年的人。
老兵們的口述史,在視角方面不遜PJ的一戰(zhàn)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二刷,導演見面會之后補充一些:電影特別好聽的配樂,是導演宋坤儒的太太寫的,導演笑稱主要是不花錢。導演本身做故事片出身,也沒有想到自己的第一部院線影片居然是紀錄片,試過找更專業(yè)的紀錄片導演,但都不看好這個題材和形式。他們拍攝了大量的老兵采訪素材,因為不夠專業(yè),是靠反復看素材去進行剪輯的。導演不希望網(wǎng)絡上線,如果到下周沒有排片,以后可能只會在電影節(jié)和資料館放映,因為他認為這部電影適合在電影院里認真觀看,而不適合現(xiàn)在年輕人碎片化的觀看方式。對于沒有排片的地區(qū),之后只能考慮重新剪輯和院線版不同的網(wǎng)絡版,內(nèi)容可能會更精簡。
“他們相信未來,我們才有現(xiàn)在?!笨吹阶詈筮@句字幕,有點淚目。
這片子才是各學校該組織觀看的
一個人坐在放映廳里看完這部并不算完美的紀錄片,銀幕上閃過的那一張張和我差不多年歲的臉讓我禁不住鼻酸??粗娪暗臅r候在想,也是因為這些年輕稚嫩的臉龐,才有如今的家國。通過這部紀錄片,認識這群可愛的人,向他們靠近,了解當時,哪怕一點點也好?!暗任依狭耍兑桓装l(fā),裝在你的琴弦上,我們一起唱那好聽的歌?!?
比任何特效都來的震撼,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現(xiàn)在的新生活,致敬
數(shù)次梗咽,片中大都是平淡的語調(diào),老兵們陷入回憶時的眼神令人心痛,“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一場立國之戰(zhàn),那群最可愛的人為我們用青春與鮮血換來了現(xiàn)在
“我去了丹東烈士陵園,沒有他,我還去了另一個,也沒有。我想請你們寫個條子,我最大的心愿是讓他的骨骸回家”
第一個是被炸飛,只剩下兩個大辮子在石頭上的女孩?!八闷恋?,是我們的白毛女”第二個是被炸掉半條腿,隊友背著她匍匐前進,而她一路唱著“雄赳赳氣昂昂”第三個……第四個……無數(shù)個十八九歲的少年少女前仆后繼“我個子那么小,我背的動傷員嗎?背不動呀!那也要背,那真是……救命啊”“我們?nèi)チ?47個,回來的只有三個。一個胳膊沒了,一個腿沒了,只有我幸運負傷?!薄坝袝r候轉移傷員,飛機來了,那我就撲在傷員身上。有用嗎?炮彈來了我能擋住嗎?沒有任何用處,但是這對傷員們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彼麄兿嘈盼磥?,我們才擁有現(xiàn)在。感恩先烈
每一代都應該記住這段歷史。
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兵們不斷地提“飛機”,我們真的太缺飛機了。
那個奶奶說你們再不來我可能就沒了。奶奶的戰(zhàn)友在一旁說,不會的。在結尾采訪列表,那個奶奶已經(jīng)去了。
讓人感動的主題,不合格的紀錄片。
主創(chuàng)人員創(chuàng)作出這樣題材的紀錄片值得鼓勵敬佩。不足之處在于:故事線不清晰顯得故事很平。明明情感很強烈,但可看性弱。作為想要傳播給下一代作教育警示的片子其實是很不足的。四星完全是給題材的,純靠內(nèi)容完全不值。還是希望這樣的片子更多吧。
最記得是 片中劉素謙奶奶說 你們再遲幾天來 可能就找不到我了然后片尾的名字上 標上了框框...
“等我老了 一根白發(fā) 安在你的提琴上 我們還演湊”可是他們不會再變老,他們也把靈魂留在了那一年。電影已老兵的講述和戰(zhàn)爭場面想穿插,讓人沖擊到無法喘息。他們唱著“雄赳赳氣昂昂”有時可能歌還沒唱完就會有轟炸,無法想象他們真實的行軍,只是他們有信念堅信他們能打敗敵人堅信他們有未來?,F(xiàn)在的他們看到了勝利,回到了祖國,更看到了祖國的強大;可是他們卻無法忘記那一年,更不敢忘記,更不愿想起那場戰(zhàn)爭?,F(xiàn)在他們的生命或許已進入倒計時,卻時刻惦記留在異國的戰(zhàn)友,盼有生之年能看到他們回國。而我們卻只能做的是銘記,銘記他們,銘記那段歷史。致敬中國人民志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