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柯達克羅姆膠卷:是柯達推出的首款彩色膠卷,2009年停產(chǎn),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jié)束。
父與子之間的關(guān)系,除了漫畫書里展現(xiàn)給我們的,還有很多的親子關(guān)系,是那樣遙遠而陌生的。
在這部影片中,父親喜歡攝影,喜歡自由,可他又喜歡用膠片記錄這個世界,喜歡這樣懷舊的記錄時光,即使是已經(jīng)被數(shù)碼相機充斥,他依舊堅持使用膠卷相機,也就有了在他生命盡頭發(fā)生的這個故事。
這是一部小眾的電影,只有不到五千人標記,總分7.7,但我卻想要給它打上五星。不僅僅是因為這是一部關(guān)于攝影、關(guān)于膠片、關(guān)于柯達的故事,也是一部關(guān)于音樂的電影。
“Shot on 35 mm Kodak Film.”
整部影片用35mm膠片拍攝,豆瓣對影片劇情的簡介很簡單:
“一對父子前往堪薩斯州,他們想在柯達公司最后一間柯達克羅姆膠卷實驗室關(guān)閉之前沖洗照片?!?/blockquote>和膠卷一樣,故事輕盈簡單,和膠卷中定格的事物一樣,有著很重的分量。
影片的一開始并沒有對父親的職業(yè)作出很強的指向性,只是告訴觀眾父親已經(jīng)事業(yè)有成,喜歡音樂。
即使生命已經(jīng)垂危,卻愿意把最后的力氣花在打鼓上,并且有自己專屬的樂房——一間玻璃屋子,當鼓聲響起,穿透玻璃,情緒與力量更加豐富與感性。
兒子受父親的影響喜歡音樂,當上了樂隊的經(jīng)紀,不太幸運的是,中年的他,還沒有車,沒有簽下過知名的樂隊,甚至面臨失業(yè)的危險。
連接幾十年未曾見面的這對父子的紐帶,就是父親的生命快要走到了盡頭,重要的是,陪伴了父親一生的柯達膠卷,或者說,父親用柯達膠卷,去讓這個世界的真實被保留,在父親的垂暮之年,柯達宣布,最后一間可以沖洗柯達克羅姆膠卷(Kodachrome)的實驗室,也即將關(guān)閉。
父親最后的愿望,是和兒子一起駕車去遙遠的另一端,沖洗他最早的作品——還保留著的四卷膠卷。
即使是這樣,作為兒子甚至不愿意和父親吃一頓飯,最后還是因為血濃于水,坐到了一起艱難的共進晚餐,但飯桌上的言語卻不是那么和藹,爭鋒相對在每一句話里,然后不歡而散。
我不想過多的敘述父與子相互妥協(xié)踏上旅途的過程。
因為整個影片最讓人動容的地方,是他們?nèi)ネz卷店的這條路上,也是父親與兒子和解的一條路,這趟路途,有美國西部的風景,有黃昏下的老式敞篷車——這是父親開了多年卻沒換的車。
雖然影片從一開始所塑造的父親的形象,是那樣自我,頑固、甚至自私的一個人,但他卻喜歡膠卷,喜歡有年代感的物件。這也就注定了,他的一生,與膠卷,是相互成就的。當膠卷面臨死亡,他的生命,也將走到盡頭。
護士Kern,她擁有天使的面龐,也擁有著能夠包容與理解他人的心。
影片雖然講述的父與子的故事,但她卻是推動父與子關(guān)系從僵硬到柔軟的重要存在,從一開始勸說兒子Ryder去與父親相見,到踏上旅途。毫無例外,她與男主人公Ryder延伸出了一條感情線。
戲劇性的是Kern沒能夠陪伴父親走完最后一程。
父親最終還是沒能夠挺過去。
父親生前說的最后一句話父親的死亡,也象征著柯達膠卷時代的徹底終結(jié)。
在抵達實驗室后,兒子看到了父親在事業(yè)上的光環(huán)作為觀眾的我們,也才知道,原來父親已經(jīng)是世界著名的攝影師了,在這里的實驗室,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天,他說:
“我們都很害怕時間,和它繼續(xù)前行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闯蔀閿z影師。我們本質(zhì)上是保護主義者,通過拍照來讓時間靜止,讓瞬間成為永恒?!?/blockquote>這是父親對于攝影的釋義,也是對人生的釋義。父親花費了一生的時間去攝影,甚至失去了家庭,失去了至親之人的理解與尊重,在生命的盡頭,他終于收獲完整的人生。
在他告別人間的那個夜晚,所有的攝影師們夾道送別,這是對他一生事業(yè)最大的肯定。這段有裂縫的父子關(guān)系,也得到了兒子的釋然。
這四卷早期的膠片作品,送到了兒子的手中,當這些膠片投影到幕布上,一幕幕閃過的是他的童年,還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父親一開始的攝影對象,就是他愛的人們,他的母親,還有他。
x
如果恰好你也喜歡用膠片去記錄這個世界,如果你恰好有時間,就去感受這部影片里,保留的舊時光,每一幀的鏡頭里,都有那股藏在膠片里的溫柔與力量。
最后附上,這張影片中出現(xiàn)的音樂,他們都是上個世紀的聲音,擁有著和這部影片一樣的柔情和力量。
分享專輯《Kodachrome (Music From The Netflix Original Film)》
最后的最后,致敬過去的那個膠片時代。
本文轉(zhuǎn)自公眾號:一個罐頭
柯達特約贊助的論述親情的片,垂死之際的本杰明年輕時是一位風流成性的偉大攝影師,本片前半部分主要都是敘述本杰明與兒子和解的故事,音樂經(jīng)紀人兒子邁特不想與年幼就拋棄自己的父親來往,由于自己正準備洽談的樂隊需要陪伴父親完成沖洗照片的旅程才能約談,無奈且命中注定地展開了這趟行程。后半部分對攝影師的描述可謂吸引了不少外行人的熱忱目光「看著時間這么逝去,事物就這么消逝,所以我們才成為攝影師,我們是天生的保守主義者,我們拍照是為了停下時間,讓那一瞬間成為永恒,人性是有形的,那就是對任何形式的藝術(shù)的最好定義吧」最后沖洗出來的照片走馬燈式地回放,回憶殺確實賺取了不少男主邁特和能與親情共情的觀眾熱淚。彩蛋??值得重復觀看,片尾在女主依偎在男主肩膀的畫面中結(jié)束,但緊接的大師作品欣賞令觀眾不驚但喜,能夠借一部電影涉獵這些大師照片,挺滿足的!
P.S.女主的臉蛋和身材是超養(yǎng)眼的!初登場的deep-V簡直搶盡觀眾的眼球,如此風騷的女人竟然也遭到前夫出軌?劇情反轉(zhuǎn),但也屬意料之內(nèi),她出軌了她丈夫。
1.四星半。2.有人說劇情偏弱,確實,最后看照片的結(jié)局閉著眼都能猜到是什么照片,而且兩個人其實不用最后這個看照片的情節(jié),也已經(jīng)和解了,我以為兒子最后會選擇不看照片讓照片和父親一起埋葬,因為他心中已能堅定,他已和父親和解,他能堅信,照片就是他和媽媽,可惜還是用了個比較套路的結(jié)局,但是前面的劇情其實很有代入感,從沖突矛盾,到一步步走向釋懷和解,里面涉及的親情友情愛情,也和現(xiàn)實一樣,不那么完美,但卻足夠溫馨,所以也許他沒有肖申克這些神片那樣引人入勝的劇情,但這卻有種潤物細無聲的代入感,這樣的劇情不能稱為神作,但至少我覺得,能讓我有代入感的電影劇情,也絕對不算平庸。3.這是一個講和解的故事,兒子接受了父親為了事業(yè)忽視他,但其實深愛他的事實,父親接受了兒子恨他那么久,最后再多彌補自己也覺得不夠的事實,當然不僅僅是父親和兒子的和解,其實也有自己和自己的和解,也許我們都沒有必要揪著以前的錯誤不放,及時放下過去,放過自己,才能更好的珍惜時間,珍惜眼前人。4.時間總是人類敵不過的東西,攝影也許無法永恒,但是人類對抗時間的一種方式了,當然還有愛的延續(xù),這一切都是人類延續(xù)時間的一點點方法。5.是一部值得自己安安靜靜看完的電影,是一部越長大越有感悟的電影。
人物介紹: 馬特:唱片公司經(jīng)紀人 本:馬特的父親,曾經(jīng)是出色的攝影師,但是因為肝癌即將去世 佐伊:本的護士及私人助理 一、 馬特和本關(guān)系一直不好,接近10年沒有見面。這一次打電話來得知:本得了癌癥,就快要死了。曾經(jīng)作為出色的攝影師的本,計劃趕到帕森斯市洗手頭的克羅姆膠卷,下個星期后柯達公司不再生產(chǎn)這款膠卷的染料(此款膠卷是柯達推出的首批彩色膠卷,于2009年停止生產(chǎn))。由于路程遙遠,而他自己無法完成這個計劃,需要人協(xié)助,于是自然找上了兒子馬特。 馬特是拒絕的,他的事業(yè)最近讓他煩惱,他是一個唱片公司經(jīng)紀人,簽約的歌手被撬走轉(zhuǎn)簽了其他公司。他即將失業(yè),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答應(yīng)兩周內(nèi)簽約到公司想要的另一個叫“寬恕七子”的一點都不寬恕的很拽的樂隊。 父親的護工和經(jīng)紀人輪番打電轟炸來,透露的信息是:你一定要陪你爸去洗膠卷,陪他完成最后心愿,這是你們父子最后一次相處的機會。潛臺詞告訴馬特 “你得原諒你的爸。” 馬特內(nèi)心煩躁,再見本時,雙方互戳痛處。本表明知道了兒子在唱片公司并不好,馬特則諷刺本年輕時就是如此不禮貌,并不會因為他的癌癥而對他尊重。這一次見面不歡而散。 馬特回到了家,接到了本經(jīng)紀人的電話。他能夠讓馬特和不寬恕的很拽的“寬恕七子”樂隊見上一面,但是前提是馬特答應(yīng)開車送本去帕森斯市。馬特為了保住飯碗,也為了內(nèi)心那點僅存的親情,勉強答應(yīng)了。 二、 互相傷害,互揭老底。一路上矛盾不斷,從車里放什么音樂,吃個飯,都能吵半天。更糟糕的是,馬特發(fā)現(xiàn),本和自己的叔母發(fā)生過一夜情(在母親死后,馬特在叔叔家被撫養(yǎng)至成人),本給自己的親弟弟帶過綠帽子...... 舊事不能重提太多,槽點滿滿...... 本就是這樣一個人,被尊敬的偉大的攝影師,被人口所稱頌的偉大,死后享受同行舉起相機致敬式的護送遺體。卻從未盡過父親的責任,一生風流放縱,給家人帶來無止盡的傷害,快臨終了,脾氣還是那么惡劣,可用八字概括他最后的狀態(tài):“人之將死,其言也惡?!?
但是卻可以在死前輕松獲得兒子的“原諒”。(本千里迢迢送去洗的照片是馬特小時候和母親在一起的童年照片)1馬特原諒父親,過不去心中的坎,2馬特不原諒,要被指責:”和自己爸爸能有多大仇,你爸都快死了,你還不原諒他你這人狼心狗肺!“ 死亡是一種單方面的最簡單的自欺的解決方式,而曾經(jīng)帶給別人的傷害就會隨著死亡從此全部湮滅嗎? 17年的孤島似的生活,30歲仍然不會用健康的方式愛人愛己,誰能懂這個中辛酸? 說原諒就原諒,任何事情、任何不高興、任何失意,都可以吞下去。當什么都沒發(fā)生過一樣,第二天依舊高高興興的生活,這種能力真牛啤。這種能力抑叫人心碎,好似沉入大海深淵般的寂靜無聲,想喊,喊不出聲,四周張望,只有自己。馬特在放映照片時哭的淚流滿面,佐伊看到了并且擁抱,安慰了他,可是他仍然沒有學到愛的方式,只是被迫懺悔,道德綁架式的原諒了父親。未來的時間很長,與人合作,變得柔和這是必然的學習過程。原諒、和解,可以做到。但不是這種被脅迫式的原諒,和解。 有時饒恕人,與人和解是容易的;饒恕自己,與自己和解卻是難的。但一切可以改變,一切可以轉(zhuǎn)化,與父母的關(guān)系從“孝順”轉(zhuǎn)“孝敬”、“愛”。有很多困難,用叛逆,痛苦,死亡的方式去講明白道理,講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修復關(guān)系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這中間要跨過“父不知子,子不知父”巴別塔似的障礙。但請嘗試在雙方活著的時候把問題解決。在活著的時候不要放棄找出一種讓大家都舒適的方式解決問題。 “父知子,子知父;你知我,我知你”。
這是一篇不像影評的影評。
之前偶然在淘寶上看到柯達幻燈片,帶有柯達紅色字樣的白色框內(nèi)的一張膠卷,一張賣2-6塊錢不等。當時很好奇這種照片是怎么拍攝出來的。幾個月后非常湊巧地在這部劇中找到了答案,其實所用相機和普通膠片機是一樣的,所用的膠卷是柯達克萊姆膠卷,應(yīng)該只是最后的沖印方式以及放映方式不同吧。
劇中的取景、色調(diào)以及構(gòu)圖真是賞心悅目,背景音樂也是恰到好處。
人們從前拍攝是為了記錄生活,是為了把時間停下來,定格在那一刻。而如今,數(shù)碼相機的普及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拍攝照片,鏡框內(nèi)少了些深思熟慮的構(gòu)圖,原片需要靠大量后期粉飾,快門變得廉價,拍照沒了儀式感。所以現(xiàn)在很多博主會去買膠片機擺拍,或是跟大家安利一些ccd之類的,使得膠片機又重現(xiàn)在大眾面前。
很難去評判數(shù)碼相機的出現(xiàn)對膠片機而言,到底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當時的人又怎能想到,柯達這樣一個公司最終的結(jié)局竟是被時代淡忘。這有點像傳統(tǒng)紙媒的沒落,每次看到某家書店倒閉亦或是報刊亭荒廢,都有種說不上來的惋惜。
希望我們無論身處哪個時代,心中都能保留最初對膠片、對報紙、對cd的那份儀式感吧,不要被鋪天蓋地的短視頻、實時更新的熱搜淹沒。
——時光或許會帶走過去的印跡,但你可以選擇保留。
最后一起來欣賞一下劇末的幾張照片吧。
為什么叫影感呢,電影+閱后感吧,真的聽起來很像小學生暑假作業(yè)的讀后感,10+年前沒寫的讀后感現(xiàn)在還債吧。
為什么會看這部電影呢,是因為短視頻的標題真的很唬人“你有沒有對一個人很值入骨”,在這種好奇的窺探欲下耐著性子看完了這部電影,中規(guī)中矩的“將死之人救贖之旅,救贖自己救贖親人”,就像這部電影里面的臺詞:“他什么都沒有做,就只是因為他要死了,所以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應(yīng)該背原諒么,他的報應(yīng)就只是死亡而已么?”。我?guī)е┰S的興趣繼續(xù)報讀了下去,結(jié)果導演不知道是背叛了自己,還是不得為大眾低頭,索然無味,棄之可惜,趁著自己忘掉他之前寫下點東西吧。
這部電影前半部分多次描述兒子多么多么的恨他的混賬父親。什么是恨呢,一種解釋是“對于別人不能滿足自己之后的憤怒”。看到一種說法,焦慮型依賴和回避型依賴,都是無法表達恨,前者是焦慮表達過后的代價,后者是對于表達的無能為力,最終選擇回避。確實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是永久的話題,好像父母就應(yīng)該鞠躬盡瘁,反過來子女就應(yīng)該感激涕零,但是父母也是從血氣方剛的小孩一路走過來,“一個破碎的我,怎么拯救另一個破碎的你呢”。好像我總是抱怨父母沒有個父母的樣子,把自己的情緒鋪天蓋地的甩給我,可是反過來想,也沒有人告訴他們父母應(yīng)該是什么樣,他們脆弱的樣子也只能暴露給他們最親近的人,是的,孩子對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這讓父母會有一種錯覺,這種無條件是永恒的,即使在他們覺醒自我意識后,仍能擁抱并且治愈他們?!澳阄叶荚谙鲁?,但是你卻妄想被拯救,就像溺水的人,我們只能越陷越深”。有時候,覺得一些父母,他們年輕時意氣風發(fā),他們桀驁不馴,做下一些不被原諒的事,在花甲不惑的時候好像又幡然醒悟,痛哭流涕意在得到原諒得到救贖。有時候很疑惑,是他們真的反省之后悔不當初么?更多的好像是人之將死對于相較他們更年輕力量的恐懼,是的,人類在意氣風發(fā)的年紀會以為世界就在自己腳下,但是永遠有人正年輕,老年人對與年輕人是自帶恐懼和討好的,好像是刻在DNA里面的求生本能,就像畢業(yè)后再返母校老師臉上的客氣與討好,那是對于年輕未知未來的恐懼,恐懼驅(qū)使下的市儈諂媚,讓人動容。這個邏輯想下去真是刺骨啊……
這個電影另一個主題就是原諒,這兩年我發(fā)現(xiàn)我真的是自洽了一套奇怪的邏輯鏈,希望后來的我自己能夠解開。當曾經(jīng)的自己遭受困難的時候,并不是施予苦難的人幫你度過,也不是那些喊著加油口號的人幫你渡過,只有你咬著牙憋著勁闖了過來,那段時間有多難熬只有你自己知道,甚至是連已經(jīng)度過了的你都不能妄自評價(好像大家都會飄飄然的提一句“哦,是有點難熬,但是也還好啦”,好像那段苦難并不算什么),所以,當你提出所謂的“原諒”,“放下”的時候,這難道不是對曾經(jīng)的自己的背叛,曾經(jīng)那個弱小無助的你,他創(chuàng)過來是為了你一句“都已經(jīng)過去了,那都不算什么”么,它會哀嚎吧,它哭喊著問你為什么不去死,你這個叛徒,為什么不和著那些苦難一起去死,還有什么理由活下去,我受這些痛苦是為了什么,你憑什么原諒?你憑什么放下?你就應(yīng)該記著這些痛苦,在你開心的時候,在你開懷大笑的時候,在你感覺到滿足的時候,品嘗那些讓你毛骨悚然的痛苦,一直痛苦下去,銘記住那些陰魂不散的你自己。是啊,聽起來想執(zhí)念的惡鬼,但是自我折磨是會上癮的,之所以會存在,一定有他的道理,自憐自艾也好,通過鞭策堅強振作也好,他都有自己的社會適應(yīng)性,“水杯足夠燙了你自然會松手”,同理,足夠痛苦了你也就會選擇另一種方式活下去,真是自洽的狗屁邏輯呢。
不知不覺又是一頓的感慨,是的,被朋友說總是重復在自己的虛幻的感悟和緬懷之中,我好像也是像劇中的父親一樣,對于生活保著保守和悲觀的心態(tài),總是活在過去,拒絕感受現(xiàn)在,直到現(xiàn)在也變?yōu)檫^去。感受當下真難,“人人都種土豆,我偏不,我要種玫瑰,雖然不食會死,可是浪漫不死”,敬浪漫。(希望未來的我能給我一個答案,附一張點題圖片)
看完電影,邊聽OST邊翻老照片,結(jié)尾曲真奇妙~
“我們都很害怕時間,和它繼續(xù)前進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闯蔀閿z影師。我們本質(zhì)上是保護主義者,通過拍照來讓時間靜止,讓瞬間成為永恒?!?/p>
或許后來走偏了,開始時是美好的,一生波瀾壯闊,落幕時也令人惋惜。老頭如此,柯達也如是。老頭作為父親的形象是原創(chuàng),攝影師的形象卻是取自Steve McCurry,最后的kodachrome是在他手中,片中的偉大事跡和片尾照片用的也都是他的。整個影片的色調(diào)確實就是kodachrome的,暗部死黑,整體偏洋紅,對黃色表現(xiàn)特別好,對藍綠色比較抑制,以至于開頭我還以為是70年代的故事。老頭死時,攝影師們夾道送別,閃光燈沖天而閃,我當時就熱淚盈眶了,一個人在事業(yè)上能獲得的最大褒獎不過如此,《美麗人生》里主角收到同事鋼筆的禮遇恰似相當。但不管事業(yè)如何,一個人一生中的最大成就,仍然是自己的孩子,最大享受仍然是家庭。人生得意,豈得兩全?
一個時代的謝幕
該片大面積冗長平庸的對話和劇情也掩蓋不了其中短暫炸開的才華火花,那幾個片段就是說出了一些永恒不變的大道理,那些值得一遍一遍重復的道理。寬恕別人,寬恕自己,人生的意義如何實現(xiàn),如何留存,藝術(shù)的真相是為了什么,它討論得還不錯。歌也好聽!
3.5 搶救逝去的時光和我們的記憶。最后十分鐘真叫人流淚,攝影師凝視相中人,而相中人各有自己的凝視。想起爸爸去世后,找到他珍藏起來的底片,是我們一起在我的幼兒園里拍的,當時我全托,大概是他去看我吧,具體也忘了,反正就只有我倆,或只有他拍的我;他媽的這一刻好想他?。?/p>
很輕的故事,很重的人生。
情節(jié)不用看就能猜到,肯定是那么個過程,那么個結(jié)尾。但是喜歡沒什么辦法。
父子和解的老套路,唯一的驚喜是導演拍攝用的35mm膠片,畫面上濃濃的質(zhì)感。
一星給奧妹,一星贈音樂,一星敬菲林,一星送金句,最后一星遺父子情~
喜歡,生日快樂??!
作為一個攝影專業(yè)的畢業(yè)生,結(jié)尾處哭的不能自已,我們都是保守主義者,都曾想用某種方法來留下時間,然后我們便選擇了拿起相機。
很久沒有看到這種讓人看完很走心的電影了,最后甚至看哭了,喜歡這類劇情片,公路橋段的風景好美,膠片的質(zhì)感也非常棒,演員也都喜歡,很不錯了。ps.不知道為什么Netflix顯示分級是mature 15。。
突然,在最后播照片那一刻,崩潰...突然,想起了,消失在我生命的父親
Film與DIgital,父與子,舊時代和新時代?!拔覀儽举|(zhì)是保護主義者,我們通過拍照來讓時間靜止,讓瞬間成為永恒,人性是有形的。”
柯達也致敬了,攝影師也紀念了,父子情也說了,四平八穩(wěn),離牛逼差一腳。
05.27為了一卷菲林去拍一部電影,這當然……absolutely good!// 08.16一個典型的美國家庭故事,但是講得真棒,音樂,攝影,公路旅行,傷感又治愈。/老爺子離世時,所有后輩和同行們用閃光燈送別,看到這兒直接淚奔。/最后,向Kodak公司致敬,徠卡M4-p是臺好相機。
Nothing gets better when music meets photography while being on the road
美國人喜歡開車境內(nèi)跨洲跑的很大原因是沒有過路費和油價便宜
有些頹弱無法避免,例如唱片、膠片,甚至生命。但總有些什么無法被擊敗,例如愛的延續(xù)和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