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看了一些短評,大家都在討論被偷走的人生、主角的女裝、新家庭的認同……對于這些的敘述電影表現的非常平直,沒有任何疑問,就是大家看到的樣子。
然而,在整個電影全程的設定當中,對于“弟弟”角色的設定才是最有意思,最精彩的部分,甚至我想說,“別叫我兒子”這個標題是給主角的,也是給弟弟的?。。?/p>
(驚喜不驚喜?!意外不意外?!)
我們再回頭看看電影中關于弟弟的內容。
首先,弟弟首次出現是在警察給主角(皮埃爾)展示家庭成員照片的地方。
在展示其他家庭成員時,皮埃爾表示他已經有家人了,直到展示弟弟照片的時候,主角雖然仍然面無表情,但是音樂響起,好奇的氣氛出來了,再加上主角的走神……說明了什么呢?(難道是一種一見如初的親近感?)
(這里導演把弟弟放在最后介紹應該也是專門考慮的。)
其次,弟弟的首次出場是在親生家庭準備首次見面的餐廳。關鍵時刻,弟弟借故到后門接電話去了,回來后與哥哥見面(這里應該也是導演專門安排,特別讓弟弟與家庭其他成員分開介紹)
導演詳細描述了弟弟打電話的細節(jié),顯然是與小女朋友的感情問題,但是是跟另外一個人說的,而且他的小女朋友跟這個人說了一些“秘密”,讓他很難堪,所以在極力辯解。(到底是怎樣的秘密呢?)
回來后弟弟比較緊張,坐下后聽說哥哥搞音樂,面部表情貌似心里一動的感覺。
(這里是爸爸在問皮埃爾上幾年級,未來的理想等,鏡頭切來切去總是在給弟弟的表情特寫,按理說這些都跟他無關,且不是他問的,他也沒在說話,為什么鏡頭要切他特寫呢?就是為了給他聽說哥哥搞樂隊時候的心理活動特寫。)
然后弟弟開始問他喜不喜歡足球之類的,值得對比的是爸爸問話他根本沒回答,都是妹妹替他回答的,而弟弟問話他親自開口了,而且本來沒有喜歡的,還編出一個,好給面子啊。
之后主角借故去了洗手間躲清靜,弟弟特地跑去創(chuàng)造跟哥哥獨處的時間,表達了不討厭他住回他家的想法。
然后就是一些弟弟的日常,柔道、社交課程,而且都帶表達弟弟內心活動的內容,看的時候不禁在想,干嘛這么著力刻畫弟弟的心理活動呢?跟主線劇情有什么關系?
(而且這些心理活動背后隱藏的都跟哥哥關系有關。)
這里趁著看房子時候體現了一下弟弟的任性——面對一家人的聚會,他不想裝。
后面穿女裝看電視那塊,爸爸媽媽都走了,現在是你倆獨處時間了,然而弟弟想了想“唉,你穿成這樣怎么跟你交流??!”然后也無奈的走了。
然后女裝保齡球那段。
最后,點題的橋段來了。
然后……還沒開始,電影就結束了!
所以,其實這最后的點題其實表明了電影的一個內在隱藏主線
——哥,你那么穿真漂亮,我其實也想那么穿!
安娜?穆拉爾特的《第二個媽媽》深得我心,作為一部處女作讓人驚訝?!秳e叫我兒子》多少帶有這部前作的影子,兩部同樣都在展開對“非正?!奔彝サ奶接??!兜诙€媽媽》中的保姆成為男孩最親密的“第二個媽媽”,即便兩人身份懸殊;《別叫我兒子》中的兒子回歸原生家庭,卻遭遇了親情與性向的認同問題。
這里出現了“替換”的邏輯設定:親生的不及養(yǎng)育的。對《第二個媽媽》中的法比諾而言,他更愿意與瓦爾親近,而不是親生母親;杰西卡更愿意與家鄉(xiāng)的養(yǎng)母交流,而不是瓦爾:這是“第二個媽媽”的雙重涵義。這種力量雖然在《別叫我兒子》減弱了不少,但通過加入兒子在性別認同上的危機增強了這種親生/養(yǎng)育的矛盾糾結。如同導火索,對自我性向的認同在保齡球那場戲中終于導致了父子間的矛盾激烈地爆發(fā)出來。這似乎是安娜?穆拉爾特一貫的劇作方式,《第二次媽媽》中母親踏入泳池四處尋找信號向女兒祝福的場景直接催人淚下。
問題在于,《別叫我兒子》過于簡單平直的劇作邏輯,會讓人覺得是太過“虛構”。兒子是被偷的這種戲劇點是直接揭示出來的,而未做任何鋪墊;同時,兒子在親生與養(yǎng)育的兩難抉擇也著墨太少,這本是可以濃墨重彩的地方。再加上對青春期少年性取向的前設,更加劇了整個故事的討巧。似乎只是為了展示最后一幕戲劇沖突中那句臺詞“我被偷了兩次”帶來的高潮,才設置了這么多直線發(fā)展的信息點,而并沒有深入對人物心理的刻畫。
從此點上看,處女作《第二個媽媽》要比這部《別叫我兒子》好很多。
如果得不到對等的尊重與理解,有些親不認也罷。
結尾就這?… 這也太過簡單了吧,本以為在接下來會發(fā)生點什么溫馨的事,誰知道就突如其來的結束了!
結尾兄弟兩肩靠肩這里,必須鎖死。
2.5
其實和LGBT無多大關系,只是想獲得自己希望的生活,而不是被生硬地“偷來偷去”。
這么一個故事是很promising的,但是劇本還是太單薄太簡單——overbearing的親生父母(還兩對都是這樣?。┖妥晕覟橹行牡膬鹤樱@是典型的紙上談兵和老生常談啊。真實生活中人們比這復雜多了、微妙多了。Kite Runner里的“父母”不這樣,如我爹媽碰到此事也會處理不同
好片子,第一要素,沒有廢話
因為導演的經驗和出身問題,作品還是欠火候,但總體來說還是很棒。PS導演帥爆了,不懂葡萄牙語還是托同事蹭了簽名。
關不上的櫥櫃門,無法直立拿出冰箱的牛奶,遙望警察在屋外的顫抖鏡頭,這些所有都很生活。做到探討性別取向而讓人舒服地搞笑,確實不易。Latin American Film Fest w/ Victor @ Woodward's。 愛導演回答觀眾的機智和魄力。女導之路充滿不被認可和淚。演Pierre的Naomi完全是業(yè)余。缺陷是唯一的POC是女傭
弟弟真貼心
3.5,導演上部The Second Mother就挺好。這次把性向性別身世等題目都塞在一部還不顯贅冗也不容易。但正感覺進戲劇高潮時就.....結束了? 既然短就該把枝節(jié)修剪了阿??上?。19歲男主Naomi Nero很有中性魅力,而生母養(yǎng)母竟是同一個演員(Daniela Nefussi)飾演,沒看出來,厲害了
到底自己該是誰?
巴西:葡萄牙語,南美洲,靠右行駛,2.077億人,三軍總兵力約28.8萬人,同性婚姻實現國家
被偷走兩次的人生,身份的認同和自身性別的認同都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妖嬈的少年郎,陌生的父母,這種相處是有多尷尬?結尾在爆發(fā)中戛然而止,也許留白才是最好的詮釋吧。
穆拉爾特繼續(xù)探索“非正?!奔彝リP系,這次順便關注了青少年的性別認同問題,非常大的命題拍得卻淡如小品。[B-]
不走尋常路的巴西同影,用女裝表達對身世的一聲怒吼。少年又美又妖,果然長得好看的人才敢搞顏性戀~這片要是不拍續(xù)集我就把導演夷為平地?。?! :(
題材蠻贊的,信息量也很大,編導想要反映的東西非常多,主線是性向不明的異裝癖大男孩在第二個失而復得的家庭中,表現出來的身份認同危機和家庭認同危機,表演可圈可點,不過編導對于副線的發(fā)展及其與主線的呼應和襯托處理上不太讓人滿意,最后的爆發(fā)及戛然而止的結尾畫面都不要太美麗?!铩铩铩?/p>
對導演路人轉粉。82分鐘太短了。
結局?!?!?!
一個沒講完的故事不是因為講不完,而是把情緒就置放在那個最高點的故事吧。被偷走的人生到底誰該被原諒誰該被辜負?前提都是認同自己,認同他人。輕盈灑脫,像電影的敘事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