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她的歷史仔細讀一讀其實挺慘的
簡單說幾個時間點:
“圣女”貞德,1429年4月參戰(zhàn),1430年5月被俘,1431年5月被執(zhí)行異端審判。也就是說她十七歲參戰(zhàn),十九歲死亡。
1456年,異端的審判結果被平反。但此時只稱呼其為一名烈女。
來自教廷的封圣是五百年后(1920年)的事情。1905年法國通過了政教分離法案,因此教廷就以貞德的封圣來挽回民心。1909年,天主教廷突然祝福貞德,并在1920年將她封圣。
所以說,直觀上有關圣女貞德的浪漫主義猜想并不是史實。
面對英雄故事有時候真的需要各取所需。
2 ) 讓貞德回歸獨立的身份
圣女貞德的故事發(fā)生于英法百年戰(zhàn)爭期間。我對百年戰(zhàn)爭的起因和過程頗感興趣,略作了研究。
先補充幾個基本知識。歐洲國家的“王朝”和中國古代的朝代是有明顯區(qū)別的。中國古代誰牛誰稱王,一統(tǒng)天下,朝代的更迭也是基于這一點的。而歐洲由于有天主教會的束縛,王位繼承十分的“法制”,貴族和平民涇渭分明。即使發(fā)生繼承糾紛,也是在同有王室血統(tǒng)的貴族家族之間,草芥農(nóng)夫是永無出頭之日的,更別說當國王了。當一個王朝直系后代絕嗣,一般會由它的旁系后代來繼承王位,這樣產(chǎn)生的新王室和以前的王室的關系不那么密切,于是新的一個“王朝”就誕生了。然而由于歐洲王室之間互相通婚,一國國王往往會有另一國王位的繼承權,這就會出現(xiàn)在中國很難想像的一人兼任兩國國王的情形。按照詳細的繼承法,當今英國王位的順位繼承人可以排到4900多號人。而“某某幾世”代表的是這個國家歷史上第幾個名字叫某某的國王。注意是名字,而不是姓。因此伊麗莎白一世和伊麗莎白二世會相差500年。
百年戰(zhàn)爭的導火線是英格蘭金雀花王朝的國王愛德華三世想趁法國卡佩王朝絕嗣之機利用自己的近親關系繼承法國王位,卻沒能得逞,法國王位為腓力六世所得,于是1337年百年戰(zhàn)爭爆發(fā)了。雙方經(jīng)過了近一百年的爭奪,其中還經(jīng)歷了橫掃歐洲的黑死病。到了1415年,法國國王查理六世突然瘋了,喪失了處理事務的能力。法國內(nèi)部的爭權奪利,陷入分裂。英格蘭趁機策反法國勃艮第地區(qū)獨立,成立勃艮第公國共同反法。法軍在阿金庫爾戰(zhàn)役慘敗,查理六世和英王亨利五世簽訂了幾乎滅亡法國的特魯瓦和約。和約規(guī)定亨利五世有權在查理六世死后繼承法國王位。但是在1422年兩人都死去。英格蘭王位的繼承人是嬰兒亨利六世,法國由英格蘭的貝德福公爵攝政。然而查理六世的兒子查理七世不甘于受嬰兒統(tǒng)治,決定反擊,然而卻并不順利。在法國最后一個重要據(jù)點奧爾良被圍困的時候,圣女貞德出現(xiàn)了。
貞德是來自法國鄉(xiāng)間的文盲女孩,她的事跡帶有明顯的宗教神秘色彩,在她的帶領下,法軍一舉解除奧爾良之圍,打得英軍節(jié)節(jié)敗退,并攻下了歷代法國國王加冕地蘭斯,查理七世正式加冕為法國國王。成為國王之后,查理七世便不太器重貞德了,他開始考慮和英格蘭與勃艮第和談。貞德繼續(xù)進攻巴黎,并遭遇英格蘭攝政王貝德福公爵的軍隊主力,法軍未能勝利,并收到國王命令被迫撤退。后來在一次小規(guī)模戰(zhàn)斗中被勃艮第人俘虜。查理七世并不積極營救貞德,勃艮第人將貞德交給了英格蘭。在一場英格蘭操縱的宗教審判后,貞德被處以火刑,年僅19歲。
此舉激起了法國人的斗志,在此后的20多年里,法國人收復了全部被英格蘭占領的土地,而英格蘭則喪失了所有在歐洲大陸的領土,退回不列顛島。百年戰(zhàn)爭就此結束。這場戰(zhàn)爭讓英法兩國元氣大傷,同時也讓法國完成了統(tǒng)一,讓英國在喪失大陸領土后走向了海上發(fā)展的道路。
扯遠了,回到電影上來。本片由呂克·貝松執(zhí)導,而貞德的扮演者是《第五元素》里的那個紅發(fā)女米拉·喬沃維奇 --- 顯然不是美女。老戲骨達斯汀·霍夫曼在影片中出演了一個神秘角色 --- "The Conscience"。查理七世則由我很喜歡的神經(jīng)兮兮的約翰·馬爾科維奇扮演。文森特·卡塞爾在片中演了一個法軍將領。
本片前半段平淡無奇,看得我相當后悔,就是描述貞德如何感知到上帝的旨意,經(jīng)歷種種神跡,然后奇跡般的帶領法國走向勝利的。貞德在本片中完全體現(xiàn)不出任何作戰(zhàn)才能和謀略,完全靠近乎歇斯底里的宗教熱情和民族熱情,身先士卒,靠“上帝的幫助”,或者說靠直覺和魯莽贏得勝利。這部分完全致力于塑造貞德的神性,確認她就是上帝的使者,其實意圖是為后半部分做鋪墊。然而我覺得這部分拍的相當爛俗,演員表演除了查理七世以外也都不怎么樣。因此有影評說恨不得把呂克·貝松處以火刑。
然而劇情進展到貞德被俘之后,尤其是達斯汀·霍夫曼演繹的"The Conscience"出現(xiàn)之后,影片有了根本改觀。首先是宗教審判,教會和貞德之間關于信仰和異端的爭論。貞德堅持自己是上帝的使者,教會想方設法要予以證偽,這時候的貞德顯示出了卓越的邏輯能力,當然還有堅強的意志。這些外在優(yōu)點都是由她內(nèi)心的堅定信念支撐的----她相信自己真的是上帝的使者,她是正義的,注定要遵照上帝的指引,打敗侵略者,光復法國。然而角色名字為"The Conscience"(中文直譯為“良心”,我覺得這里翻譯為“是非之心”可能更接近)的黑衣人的出現(xiàn),徹底摧毀了貞德的信念和精神支柱。第一,貞德感知到的神跡,其實都可以理解為自然現(xiàn)象或幻覺,或者其他各種解釋,然而貞德卻執(zhí)迷的認為一切都是上帝顯靈。貞德不信,于是黑衣人幻化做上帝,突然又幻化做撒旦,貞德的信念就垮了---誰知道上帝長什么樣,誰知道撒旦長什么樣?也許她所感知和行使的都是撒旦的旨意呢?第二,貞德在作戰(zhàn)中高喊的都是以她的名義戰(zhàn)斗的口號,而不是上帝的名義,從側面點出了貞德內(nèi)心最深處的力量實際上是復仇的力量---童年目睹姐姐被英軍奸殺而播下的復仇的種子。在戰(zhàn)斗中負傷,沒能攻克巴黎,雖然都有客觀原因,但也都說明了她只是一個意志強大的女戰(zhàn)士,而不是上帝的使者。
另一方面,教會---至少負責審判的大主教也是堅定地相信自己才是上帝的使者,貞德是異端。這樣才有了教會和貞德之間的辯論。然而英格蘭貝德福公爵等人方面用軍事威力對教會肆無忌憚的脅迫,英格蘭只想借教會證明貞德是異端巫女并處以火刑,以摧毀法國人的意志。這也教會的處境很尷尬---是附庸權勢,還是認真的審判?
俘虜了貞德的勃艮第公爵的一番話說的在理:“從個人方面來講,我是不信上帝的。當然我需要證明自己,謀取利益,或壓迫別人的時候,上帝就是無所不能的了。”
貞德在被處以火刑的時候,還原的作為人的本性,歷盡艱苦后感悟到命運的飄忽,但她接受命運的安排。這時候,她恢復了她的信仰---接收命運的安排---或者說上帝的安排。
本片后半段算是有一定見地,五百年來,貞德的形象被利用的成份居多,此片希望能讓她回歸獨立的身份,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但是前半段還是很難看。
微信公眾號: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3 ) 可惜可惜
這里的貞德完全就是一個近似于精神分裂般迷信上帝的少女啊,導演選用這個角度來拍,實在有點遺憾。這樣的貞德就像一個瘋子,沒有計謀,不懂戰(zhàn)略,勝利好像全是靠一味地前進僥幸得來的,與歷史也不符吧。
4 ) 我想起了張志新
很自然的,我想起了那個年代的張志新,她們都是不屈的斗士,但張志新比貞德還要悲慘,至少上帝還曾經(jīng)站在貞德一邊,至少貞德還能向神父告解,至少貞德還被像模像樣地審判,而張志新有嗎?張志新心中的上帝在哪里?張志新又向誰去告解?諷刺的是張志新所處年代的文明已經(jīng)比貞德那時推進了500多年,卻為何還是那樣?這樣的悲哀在看完電影后真是無以復加.
5 ) 無題
黑衣人是貞德的分裂人格,是她對自己的否定形成的精神幻想。
為什么姐姐會這樣死去?為什么會在戰(zhàn)爭中受傷?為什么戰(zhàn)爭中死傷了那么多人?為什么攻不下巴黎城?為什么會被法國國王放棄,落入英國人手上?為什么要接收異端審判?表面上沒有被考慮的問題一點一點地積累成為了貞德對自己信仰的不自覺的否定,于是出現(xiàn)了黑衣人。至此黑衣人不是上帝,不是撒旦,而是她內(nèi)心深處的“人性”,人性告訴她,你是一個人,一個普通人,不是messenger,否定了她所擁有的“神的旨意”,所以她一度為了自己的性命放棄了從前的信念。可是從小對上帝的極度忠誠不允許她對宗教絲毫的動搖,于是黑衣人身份又轉化了,開始否定她的“人性”,批評她對上帝的背叛,所以她又恢復了她的信仰,接收死亡的命運。這時她人性回歸了嗎?坦然接受命運安排不能算作人性吧,人的天性是與命運做抗爭的。
無論貞德在戰(zhàn)爭中如何強大如何被神化,她內(nèi)心依舊是目睹親人死去卻無能為力,質(zhì)疑自己為什么存在的小女孩,呼喝著復仇,充滿了痛苦的自我否定。
6 ) YY太過,不是歷史片
了解過貞德的歷史,再看這片就覺得很滑稽。大篇拍一個古人內(nèi)心戲,免不了濃重主觀YY色彩。何況其中作為心理探討基礎的重要劇情——主角姐姐被奸殺,并無歷史依據(jù)。在杜撰的基礎上去演繹一個人物——這電影的粉絲就不要說什么真實了好么。
貞德的劍明明是見了太子后在教堂找到的,片里拍個在草地上撿劍再大篇討論是不是神跡——真是太好笑了。
要拍貞德這歷史人物,就要把握,她的行為是社會氛圍的產(chǎn)物。她的家鄉(xiāng),民眾普遍認同自己是法國人,認同法王的統(tǒng)治,甚至村子里小孩子為支持國王和對面支持勃艮第公爵村子的孩子打架——這環(huán)境里出現(xiàn)貞德這樣有政治熱情的人物根本不奇怪。并不需要YY什么童年陰影。
電影里也提到點民眾相信之類吧,但是筆墨主要就是落在空口鑒定古人精神病上了,拍歪了。
我不知道該對貞德說什么
她對上帝充滿熱愛,她經(jīng)歷過一場刻骨銘心的變故,她以無以的倫比的激情,喚醒了法國民眾抵抗英軍的斗志。所以,她依然是圣女貞德。在她將死之時,她的肉體經(jīng)受著火的煎熬而扭曲,她的靈魂卻堅強無比,她的眼里見到了上帝的光芒。
天哪 法國人把圣女拍成了神棍+精神病 讓人情何以堪 簡直是張角大仙啊 私下我小人之心想:導演是教徒或者是怕得罪了教徒,把燒死貞德的責任同教會撇清了,搞得像滑稽戲。 總的來說本片不值得收藏
呂克·貝松:“我喜歡電影的結尾。 貞德歷盡艱苦后感悟到命運的飄忽,但她接受命運的安排,可以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五百年來,貞德的形象被利用的成份居多,因此我希望借此片讓她回歸獨立的身份。”由神性-魔性-人性三部曲,呂克·貝松完成了貞德的形象還原工程。
盡管米拉·喬沃維奇異常糟糕,在很多時候把貞德詮釋得更像一個極易發(fā)怒的女神棍,但電影仍然在出色的把控下讓腎上腺激素一波接著一波地侵襲著觀眾。影片的剪輯十分有力,戰(zhàn)斗中表現(xiàn)出了能讓靈魂激蕩的勇氣和精神,最后的懺悔也頗耐人尋味,而每個危在旦夕的國家都需要一個劉胡蘭。
流過淚的電影...太年輕 那時
貝松版的貞德,雖然有一些史實性錯誤,仍不失為一部值得一看的史詩片。前半部分稍顯凌亂,后半部漸入佳境,對貞德的心理描寫很出彩,達斯汀·霍夫曼飾演的conscience揭露出不少信徒都難以避免的思想盲點和隱匿的罪性。戰(zhàn)爭場面可圈可點,但審判部分有走馬觀花之感,不及布列松和德萊葉版。(8.3/10)
前半段很郁悶,可以快進看。從審判開始,貞德的形象才真實深邃起來。最后告解的貞德同第五元素中瀏覽人類暴行的麗露是同一形象,她是人性的旁觀者,而非神性的信使。
片長過長,略感拖沓。別的地方做的還不錯,向我們展現(xiàn)了瘋狂、勇敢而又愚蠢的貞德,法國國王的愚蠢無能懶惰自私,以及其他人的各種瘋狂。還是那句話,所有的宗教一開始都是指引人們崇尚真善美,但最終都淪為了統(tǒng)治者們禁錮百姓的思想的枷鎖。貞德的悲劇也是所有忠誠的戰(zhàn)士和瘋狂的宗教徒的悲劇。
記得是很久以前看的一部電影,當時覺得特別史詩,可能也是因為更早之前沒看過同類型的,找個機會再重溫一下
好幾次被貞德咆哮的臉嚇到了。。。
我不了解那段歷史,就這樣看了,貞德應該就是一個神婆,在菜市口被燒死差不多也是咎由自取的。拋開歷史,電影很不錯,通過兩個突兀的跨越來呈現(xiàn)一個少女變成神婆,又脫離神婆身份,回歸到普通人的蛻變過程,各種絢麗場景應接不暇,但貞德卻被勾畫的很清晰。
成功了才行,不成功那你就是神經(jīng)病
Milla Jovovich演得真爛,簡直侮辱了貞德,建議去看德萊葉或者布列松版本....
又名: 圣女貞德的故事 /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 圣女貞德導演: 盧 貝松 (Luc Besson)主演: Milla Jovovich / Dustin Hoffman / Faye Dunaway上映年度: 1999制片國家/地區(qū): 法國imdb鏈接: tt0151137
為什麼講英語,為什麼戰(zhàn)爭場面比三國還落後,為什麼到碟三才開始有看頭,為什麼Milla Jovovich在Luc Besson的電影裡總是精神錯亂,因為這樣他們才離婚麼
呂克-貝松說:“我喜歡電影的結尾。 貞德歷盡艱苦后感悟到命運的飄忽,但她接受命運的安排,可以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五百年來,貞德的形象被利用的成份居多,因此我希望借此片讓她回歸獨立的身份?!?/p>
《夫人》(The Lady)是呂克·貝松執(zhí)導的第11部真人電影,這位“法蘭西的斯皮爾伯格”曾說過只導10部電影就Hold住,從此當個專心的制片人,這回破例出山,想必有點“一雪前恥”的意思。顯然,在《圣女貞德》之后再拍活一個“女神”傳奇,成為貝導的當務之急。
等Dustin Hoffman等到快倆小時了才出來……在宗教信仰方面的討論觸及個毛皮電影又結束了,前面的大部分觀感就是一個發(fā)瘋的貞德……兩星半
法國人對于貞德有點執(zhí)念,正如敝國有劉胡蘭,這些早熟的孩子啊,每每讓我想起知堂反對過分消費孩子,這些都讓我不安。呂克·貝松的貞德大概是第41個了,他在手記上寫道:貞德是我們的精神之源,在她的信念和純真之間捕捉到的東西,又在她的時代里失去,正像我們在自己的時代里失去一樣。難道人類的思想必得沿著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發(fā)現(xiàn)隱藏在邪惡背后的善良嗎?魯迅說要救救孩子,很多時候發(fā)覺是孩子一次次將那些與世界相約瓦全的大人拯救出來,用他們的純真、善良、果敢,拯救通常都是從一次失敗的婚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