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這個世界需要堂吉訶德
《神奇隊長》是一部建立在公路片結構下的烏托邦主題溫情電影,浪漫且理想化的展示了一種曖昧狀態(tài)下對抗主流社會的可能,電影中仍然能感受到美國上世紀嬉皮士文化所留下的基因,但是在溫情核和清新牌的包裹之下,該片在精神上對抗性得到了一定的柔化,這毫無疑問反應在這部電影立意高遠,最終卻聚焦在較小的格局上,創(chuàng)作者最終沒有顯示出深度挖掘的野心。不過雖然只是個淺嘗即止的烏托邦溫情小品,卻也足夠讓部分向往自由的觀眾感到賞心悅目。
電影中森林烏托邦家庭對主流社會價值的對抗細化之后主要體現(xiàn)在這幾個層面:首先是對生存方式上的對抗,相比浸淫在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現(xiàn)代主流生活方式,遠離主流社會的森林家庭則過著荒野生存式的山林生活,強壯的身體,突出的野外生存能力,清教徒一般的克制與純凈,讓這更像是個斯巴達家庭;其次是精神價值上的對抗,森林烏托邦家庭高度崇拜知識,父親對孩子進行的是無政府式的精英化教育(嚴重左派),對抗的是現(xiàn)代主流的資本主義快餐文化;第三個是對宗教、習俗、階級體系等主流社會默認價值取向的對抗,森林家庭崇尚自然哲學,崇尚思辨,質疑一切,標榜絕對的自由、人權與平等。但是看似完美的烏托邦也有一定的瑕疵,森林家庭標榜的以自然、體魄、知識、自由、思辨等為主要內核的烏托邦世界卻無法回避一些曖昧的問題。
首先是知識體系,森林家庭把對知識的崇尚抬到了很高的地步,但是在與社會主流價值對抗的時候,卻不得不用大兒子集齊常青藤所有offer、小女兒對人權方案的倒背如流這些主流的評判標準來為自己反證,這點令人尷尬。此外電影中的父親并不是全能的知識分子,他的古典精英化教育導致了兒女們的很大的知識空白,除了書本里面的東西,兒女們對整個世界一無所知,孩子們尷尬的性教育、尷尬的待人接物不禁讓人捧腹。其次在人權和自由上,森林家庭標榜人權和自由,但是電影中的父親本質上卻是個溫柔的極權主義者,他的兒女一出生便失去了選擇,片中一眾兒女回到主流社會去參加母親的葬禮,路途上的所見所聞對孩子們產(chǎn)生了沖擊,而他卻利用自己的權威阻止女兒做出自己的選擇,電影中體現(xiàn)在父親千方百計阻止小兒子回到主流社會、阻止大兒子選擇念大學等情節(jié)上,所以他的教育方式本身帶有威權色彩的,帶著精英嬉皮士深深的傲嬌和極端。所以在我看來,雖然這個烏托邦家庭是一次勇敢且浪漫的反叛,但卻是存在矛盾的。
而電影中的父親是如此慈愛,一系列與主流價值的沖突之后,父親決定還給孩子們選擇的自由,自己獨自離去。如果電影到此結束,那就變成烏托邦的挽歌了,索性電影選擇用親情去化解這一切,選擇放逐自己的父親最終發(fā)現(xiàn)孩子們全部躲在自己的車中,親情的向心力讓這次危機得到了妥善化解。一方面維護住了理想主義者的顏面,一方面則用親情和主流社會達成了一次一致的緘默。親情很好的化解了電影中最主要的戲劇矛盾,賦予了電影一個很溫情的格調,但是這也阻止了電影走向更深層次的思考,讓電影停留在了一個較小的格局之上。也正如電影中的種種左派言論和哲學思辨,大多只是淺嘗即止的符號而已。
圣丹斯上的黑馬、公路旅途、家庭關系中的矛盾、對主流社會觀念的揶揄和對抗,《神奇隊長》不得不讓人想起多年前的《陽光小美女》,作為一個車輪上的國家,美國的公路片早已成了相當具有特色的一種文化舞臺。這個舞臺上誕生的烏托邦故事給我?guī)砹送Υ蟮捏@喜,《神奇隊長》作為馬特?羅斯的第二部作品,已經(jīng)足夠優(yōu)秀。其實本片導演馬特?羅斯廣為人知是在近年在熱劇《硅谷》中扮演被黑成灰燼的科技巨頭Gavin Belson,這之前卻鮮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位導演,但憑借《神奇隊長》,馬特?羅斯不僅獲得了今年的圣丹斯電影節(jié)的最佳導演,在戛納上也小有斬獲。
以理想主義但是又柔和的方式對抗著現(xiàn)代主流社會價值真是一劑大麻味(嬉皮士精神)的心靈雞湯(親情電影),對于大多數(shù)想酷但是又酷不起來的半吊子知識青年,《神奇隊長》所構建的這種理想主義烏托邦家庭無異于是一面精神旗幟,它浪漫的展示了一種曖昧狀態(tài)之下可能,在這種可能里,我們和我們所對抗的社會價值或許能夠達成一致的緘默。
2 ) 現(xiàn)代的叢林英雄
很多人初次關注到《神奇隊長》時存有一種誤解:難道DC或者漫威這就把“Captain Marvel”的故事拍出來了?其實不然,《神奇隊長》的英文原名是Captain Fantastic。DC的電影已改名為《沙贊》,而漫威的電影則官方定名《驚奇隊長》,它們都要等到2019年才能上映。
喜歡《神奇隊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主演維果·莫特森。從2001年開始,他就已經(jīng)是我心目中的神奇隊長——在《指環(huán)王》中飾演自我放逐的人皇阿拉貢、帶領中洲人民反抗黑暗勢力并獲得勝利。
有意思的是,許多中土演員都實現(xiàn)下崗再就業(yè),走進了隔壁漫威的片場,比如伊恩·麥克萊恩、凱特·布蘭切特、雨果·維文、麗芙·泰勒、安迪·瑟金斯、李·佩斯、馬丁·弗瑞曼、理查德·阿米蒂奇...好了,我快數(shù)斷氣了。
因為《指環(huán)王》圈粉無數(shù)的維果·莫特森,卻沒有機緣一親漫威芳澤。而他的新片名字如此神似Captain Fantastic,也許正是命運顧及粉絲渴望,讓V叔在《神奇隊長》中以一位“平民超級英雄”的身份歸來。
故事講述了在太平洋西北部與世隔絕的森林深處,一位慈愛的父親帶領孩子們生活在用自己雙手創(chuàng)造的森林家園,并全心全意地試圖將自己六個年幼的孩子培養(yǎng)成出色的成年人。但當孩子們的母親因病死去,他們的信念也開始動搖變化,并不得已走向外面的世界...
作為馬特·羅斯繼《28個旅館房間》后編導的第二部作品,《神奇隊長》備受好評。在今年初的圣丹斯電影節(jié)上,馬特·羅斯獲得了最佳導演獎。緊接著5月的戛納電影節(jié),一種關注單元大獎也把最佳導演獎頒給了馬特·羅斯。
在演員轉型為導演的成功者中,馬特·羅斯是絕對值得肯定的一位。能否如喬恩·費儒一般,將才氣綿綿不斷地延續(xù)下去,言之尚早。但我們依然在《神奇隊長》中,感受到馬特·羅斯如何將所有演戲得到的經(jīng)驗化為導演之用,他曾在采訪中表示對育子經(jīng)驗的反思推動他完成了這部電影,因而在《神奇隊長》中,處處都是那些關于生活與教育、生存與信仰的思辨。
影片開始不久,有一場篝火夜閱讀。Ben帶領孩子們席地而坐,他陪同孩子們一起讀書,他詢問孩子們的閱讀進度、監(jiān)督他們的閱讀質量。
二兒子Rellian閱讀的書是陀斯妥也夫斯基所著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原名:The Brothers Karamazov)》,小說有部分核心內容講述了三個處于成長時期的兄弟,躲避并反叛他們的父親的行為方式。而Rellian后來對父親Ben所做的事也極為相似。
而在得知母親因病死后,Rellian氣憤地抄起一把刀沖向Ben?!犊ɡR助夫兄弟們》最終以殺害父親的慘案達到頂峰,不過Rellian終歸不敢弒父,在憤怒、痛恨、軟弱的斑駁情緒共同作用下,柜子成了他的發(fā)泄地。而在后來,Rellian多次用冷暴力和爭吵表達自己的不滿。
在誕下第一個兒子Bo后,Ben和妻子搬到了人跡難尋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他們僅僅用“教育”這一種方式,搭建出一個“理想國”。不過形同柏拉圖式的愛情已經(jīng)成為精神戀愛的代名詞,《理想國》對于烏托邦的構想,不過是賢能的哲學家統(tǒng)治社會,這一點又與Ben的想法何其相似。
他教會孩子們狩獵、格斗、攀巖等生存技能,又研讀一切塵世之書并以樂器為娛樂方式。嚴格的輪值計劃表、學習時刻表,互相督促進步,良好的反饋機制,讓這群孩子在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保證下,精神世界也能變得如鮮花般繁茂。
最鮮明的一場戲是,不過8歲的Zaja對《權利法案》倒背如流,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許多見解。與此對應的是,Zaja的兩個表兄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大概是政府那一套吧...
Ben的教育實踐是前沿而驚人的,我們也在電影中感受到他那6個孩子的海量知識與鍛煉出的強健體魄。Ben在開車載孩子們參加母親的葬禮過程中,跟他們大肆批判物化與消費主義,詆毀整個社會運轉的系統(tǒng)。所以整個叢林教育的背后,其實是Ben個人對全世界的對抗。盡管進行這種教育的父親或許分分鐘能以【散播危險言論】之類罪名被逮捕,但Ben就這樣堅持了十多年。
Ben離經(jīng)叛道,意圖超凡脫俗。因此他給孩子們起了全都不算做名字的名字:Bo、Vespyr、Zaja、Nai、Kielyr、Rellian...一般人都不知道怎么讀。
除此以外,他們不過圣誕節(jié),不信宗教而推崇主義。Ben給孩子們的生日禮物包括狩獵的弓箭與刀具,他甚至鼓勵孩子們飲酒,鼓勵他們袒露身體,大大方方談論性,并且言傳身教:時不時公開袒露裸體。
脫離傳統(tǒng)教育方式、自行教育孩子,是多少父母心懷渴望卻力不能及的事情。鄭淵潔在家教育兒子鄭亞旗,而鄭亞旗如今開辟“皮皮魯講堂”,難免不算啃老的一種形式——啃的是父親的知識產(chǎn)權而不是金錢,再任北京鄭淵潔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走向人生巔峰”的路并沒有“脫陳出新”的自我創(chuàng)造意識。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神童事件,盡管父親對媒體大肆宣揚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但最后該神童高考成績的失敗卻證明自行教育的弊端重重。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失敗者多如是。
母親的死是引發(fā)Rellian反叛的導火索,而這并不是唯一凸顯的問題。Ben的教育主張,抑或生活主張,早就暴露弊端。大兒子Bo內心憧憬著一個大學夢,并且私下通過了諸多常青藤名校的招生考試,卻懼于開口。在參加母親葬禮的路上,一家人寄宿親戚家,孩子們馬上和表兄弟去玩TV Games了。
Ben在十多年后,依然認為自己對這種家庭教育的規(guī)則盡在掌握,殊不知,維護現(xiàn)狀的不過是孩子們在嚴謹規(guī)則下形成的自學自制能力,以及他們對父親的愛戴。
在兩個表兄弟眼中,Bo、Zaja等都是地道的怪胎。陌生女孩對Bo的求婚嬉笑不已,以為是一種幽默化的表達。以及最終,Ben帶領孩子們到達葬禮現(xiàn)場時,一身花花綠綠的奇裝異服,其他人的奇怪目光。
“神奇隊長”在樂園中構筑了一個純粹的理想世界,但他并未真正想過:當自己去世后,孩子們怎么辦?依然靠時不時的手工作品換取基礎物質保障,并每天學習政治與主義嗎?在一個家庭強權崩離瓦解時,這一切美好的幻境可能都不復存在。
烏托邦的根本缺陷,在于理念抬得過高,無法落地現(xiàn)實。倘若永生扎根叢林,那么Ben教會孩子們的內容,在生活中幾乎毫無用武之地,而這種教育本身也化作了烏托邦的一種——一味批判現(xiàn)實,卻無法真正地改造現(xiàn)實。小女兒Zaja大談特談《權利法案》,不過是常規(guī)學校創(chuàng)新作文的又一種,如果不去以身試錯,不與社會交融,Zaja所學所言如同虛空吶喊,不得始終。
我很喜歡電影的結尾。Bo最終沒有去那些錄取他的大學中的任何一所。而Ben也帶領其他五個孩子回到了叢林——當然離學校更近了。并且,這個神奇的家庭也開始過上了真正現(xiàn)代人的生活:他們造了一座真正的房子,飼養(yǎng)家禽,孩子們也開始坐校車去學校上學。
轉變不是已有事物的結束,而是另一種新事物的開始。馬特·羅斯賦予最后一幕滿滿的陽光與詩意,Ben和孩子們圍繞餐桌吃早餐,看書的看書,寫作業(yè)的寫作業(yè),彼此沉默不語。
然而在靜止而溫暖的鏡頭中,我仿佛窺見幾個月之前,父親帶著孩子們啟程參加母親葬禮的那一刻。他們在大巴里,高聲歡呼,在名為“Scotland the Brave”的背景音樂中步入世界,好像希望就在這不斷流轉的路途上,就在前方。
3 ) 神奇的隊長,但絕不是神圣的
1、
費孝通在40年代出的《鄉(xiāng)土中國》里談過兩篇關于鄉(xiāng)下人和城里人的故事。
一則說城里人開車到鄉(xiāng)下,發(fā)現(xiàn)老農聽到車鳴喇叭慌亂不知如何躲閃,城里人就會笑鄉(xiāng)下人“愚”笨,沒見過世面。費孝通感嘆,“愚”字用得太過了,只是城里人有城里人的知識結構,鄉(xiāng)下人有鄉(xiāng)下人的生活經(jīng)驗,鄉(xiāng)下人也可以嘲笑城里人“五谷不分”。
另一則感受更切身一些,費孝通講他和一眾教授戰(zhàn)亂避居鄉(xiāng)下時,發(fā)現(xiàn)教授們的孩子和農民的孩子在學堂上課,教授的讀書識字成績比農民的孩子好上一大截,由此不免有人認為教授的孩子總是天生優(yōu)秀一些,但隨即他們便發(fā)現(xiàn)在捉螞蚱、割稻子一類的事情上,農民的孩子又比教授的孩子好上一大截。費孝通由此感嘆只是環(huán)境不同,教授的孩子生活環(huán)境里都是書,所以自然讀書會好些,卻并非就更優(yōu)越了。
一種環(huán)境能塑造出一種優(yōu)勢,一種優(yōu)勢往往同時又局限了另一方面。
這個道理很簡單,也很容易懂,但幾十年過去了,我們仍生活在沒來由的優(yōu)越感和沒來由的偏見中。聽民謠的小資青年鄙夷聽網(wǎng)絡神曲的,在B站用彈幕看片的鄙夷守著電視機的,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鄙夷三四線城市的……
2、
在美國有一對夫婦,他們對消費主義、世俗的虛偽深惡痛絕,于是找了一片原始森林,生兒育女成了森林家庭。
這個家庭的父親用自己的辦法教育孩子,每天早起山林里跑步、攀巖、格斗訓練、野外打獵,然后根據(jù)各個孩子的愛好自由學習、讀書,夜幕降臨時一家圍著篝火,彈琴唱歌,自由辯論各種思想。
這個家庭的孩子們由此體格健壯、生存能力極強,而且所掌握的知識也超出同年齡的孩子,對各種問題總有自己的觀點。
一家人過著梭羅《瓦爾登湖》式的生活,直到孩子們的媽媽因為精神疾病住進了醫(yī)院,繼而自殺身亡。這個父親決定帶著孩子們去參加媽媽的葬禮,于是他們離開了自己的天堂,步入外面的世界……
這就是電影《神奇隊長》所呈現(xiàn)的故事。
3、
我步入?yún)擦?,因為我希望活得有意義。
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華!
把非生命中的所有一切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發(fā)現(xiàn)自己從未活過!
這是《瓦爾登湖》作者梭羅的一段話,也是很多叢林主義、嬉皮士者們的信條?!渡衿骊犻L》中的父親也堅信這點,所以他帶著孩子們在叢林里生活,遠離世俗,自己教育。
這當然沒有問題,但如果你認為“只有步入?yún)擦?,才活得有意義”,并因此鄙夷叢林外的人,那就有問題了,這就跟信了某個教,就鄙夷其他宗教或者不信教的人,是一個性質的問題。
片子中那個父親就存在這個問題,他認為自己的方式才是正確的,世俗的生活充斥著虛偽,于是他跟自己的姐姐辯論該如何教育孩子,拉出自己家最小的閨女(8歲)侃侃而談人權法案給姐姐家的高中生孩子看。他在房車營地赤身裸體站在自己車面前,沖兩個路過搖頭的老頭老太太說,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每個人都長著雞雞。他帶著全家穿得花里胡哨闖進喪禮教堂,發(fā)表大通演講批判宗教的虛偽……
這個跟城里人嘲笑老農,或者老農嘲笑城里人是一個性質的。你有你的優(yōu)勢,也有你的局限,你的優(yōu)勢往往恰恰就是你的局限,不過秉持唯一正確的人往往都忽視了羅素所說的參差多態(tài)。
4、
片子中處處是這樣的沖突。姐姐家的孩子驚訝于森林家庭的孩子不知道nike、阿迪,不知道電子游戲,森林家庭不屑于過虛構出來的圣誕節(jié),看不上城里人的淺薄。
我們的生活往往是一場斯德歌爾摩綜合癥,選擇一種生活(其實是被一種生活綁架),然后依賴上甚至愛上這種生活,眼里就容不下別的生活方式。譬如一線城市總優(yōu)越于自己的資源,覺得躲到小城市生活的那叫“逃離”,總透著點活不下去狼狽離開的意味。而小城市優(yōu)越于自己的慢節(jié)奏、詩和遠方,看不上一線城市吸霾堵車的生活。
此人之肉,彼人之毒。所以選擇你所喜歡的,也請尊重別人所選擇的。
片子中父親終于也發(fā)現(xiàn)自己的無奈,當女兒不慎從屋頂摔下骨折,他必須把她送往醫(yī)院時,當大兒子說他想讀大學時,當小兒子打著電子游戲說我恨你,你害死了媽媽時……
豆瓣上有人看完這片子于是說你看,終究還得妥協(xié),還是得融入社會吧,這樣的生活只是一個幻想,不免自得意滿起自己豐盈的都市生活。
其實不然,設想如果他們仍舊生活在自己的森林天堂里,當然也會遇到生病的情況,那可能求助的并不是現(xiàn)代醫(yī)學,而是一些原始辦法,甚至得承擔由此帶來的死亡或者殘疾的后果,但那就是一個選擇該承擔的部分。如果好幾個家庭一起生活在這樣的地方,大約就會相互幫助,然后世代繁衍,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成了所謂的桃花源;如果再多家庭,也許也會出現(xiàn)專業(yè)分工、形成醫(yī)院、咖啡館、微信、微博……
所以,不過是一種選擇,選擇什么承擔什么便是了。
片名叫《神奇隊長》,選擇的人少,便神奇了,但那并不是神圣,也不稀奇。
來自個人微信公號“丫說”(ID:yatingshuo),提供下載鏈接。
4 ) 神奇隊長
雖是不平凡的一家子,可還是渺小的七個人而已。
一味避世無法成長,與時俱進方為上策。
一輩子確實很短,短到有太多的來不及。
挺喜歡他們一家子的,教育方式多少還存在局限性,父親最后對波特范說得一段話" 永遠保持真誠,保持高尚的品行,每一天都要像最后一天一樣,活得充實 不留遺憾 樂在其中,要有冒險精神 要勇敢,但也要盡情享受,因為人生本短,要活著 "
突然覺得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挺可憐,對于父母給予你的無力改變只能照單全收。同時做父母的也很無辜,他們只想把自己認為最好的給你。好萊塢每到涉及兒童教育的題材就會很謹慎,所以結尾折中處理了??赐曛笪乙膊恢赖降资菫跬邪詈眠€是現(xiàn)實更好,總之結尾孩子們和父親在一起就對了。話說這么全能的父親真的不是退役的高級特工嗎哈哈哈??????
5 ) 這其實是篇短評……
開始以為以為是野性的勝利,中段以為是城市的勝利,最后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地也種了學也上了,那跟他們兩個只愛打電玩的表兄弟相比是熱愛的勝利、humanity 的勝利?我理解作者對現(xiàn)代生活和現(xiàn)代教育的不滿,但這樣的 solution 終究還是太過膚淺。當然了,教育方式這種當事人毫無選擇權的事情(至少前半段也是奠定孩子性格的教育基本都是在孩子沒什么判斷能力的時候進行的),恐怕再爭論幾十個世紀也不會有結果。
但作為電影來講,片子的流暢度和完成度還是相當不錯的。但人物塑造方面還是太偏重父親了,除了要上大學的哥哥還有恨爸爸的弟弟有一定辨識度之外(那也是因為劇情而非他們本身的性格或見地),其他的孩子角色全都是模糊的。如果作者想用幾個個性模糊的孩子、超負荷的體能訓練、背課文式的人權法案、應試感濃郁的 Lolita 讀后感等等等等來 justify 他的教育主張的話,我不知這能有多大的說服力。
教育的確是個很難的題材,我只能說 nice try.
6 ) Realism "Hides" in a Fantastic Dream
非常hipster的電影,主題其實很簡單,關于一個與世隔絕的家庭和他們怎么看待這個復雜社會的故事。
以下簡評,比較情緒化,非常主觀。
同類的電影不是沒有過,關于自由,田園和自然的幻覺從迪士尼開始就注定使人充滿遐想,但這部片子并沒有以奇幻和異類為噱頭。全場下來那種引人尷尬的“被社會人類傷害”的劇情都沒有出現(xiàn),反而是主角Ben和他的妻子培養(yǎng)的這群美麗,強壯又奇特的孩子們,在短短幾個小細節(jié)中證實了知識和真誠是足以成為打動人的資本。一個是一大家子到親戚家投宿,遇到了親戚家的兩個男孩。電子游戲,厭學,皮膚蒼白,眼神了無生機,典型的美國青春期熊孩子,是“正常社會”和社區(qū)系統(tǒng)養(yǎng)育出的他們這個年紀所謂的“cool boy”,但是這兩群孩子之間沒有發(fā)生任何暴力沖突,雖然最后Ben他們離開時兩個男孩比了凸凸,但就像Ben的孩子們會毫不顧忌地罵fucking一樣,他們到底是平等地交流了彼此的世界。
還有就是大兒子Bodevan遇到漂亮妹子,在一段華麗的大逞哲學后跪下求婚,但女孩和她的母親只是被他的滑稽所逗笑,也沒有對他進行任何言語上的攻擊或歧視。這是這部電影我最喜歡的一點,沒有人會那么壞那么offensive,這世上有很多人能夠平和地接受知識,即使不理解也會自覺向往詩歌,哲學和真摯的美。
與其說這部片子不真實的部分在于結局的田園夢幻和對社會妥協(xié)的結合,不如說這部電影根本塑造了一個過于柔軟和理想化的社會。Ben和那看似古板頑強的岳父之間也沒有發(fā)生什么不可挽回的誤解,每個人都太過于心平氣和,尤其是二兒子(Rellian?)一開始對母親死亡消息的不可接受,拿刀向著父親,以及懷疑母親死因時對Ben言語尖刻,直到最后和父親擁抱說對不起。這不是一個俗套的家庭劇,這個奇異的,由一個全能父親和六個孩子組成的家庭里的每個人都過于真誠了,幾乎是剖開心胸看待整個世界。
還有就是,對于知識的見解和重視。也許一個丁點兒大的孩子大談資本主義和納粹,閱讀《joy of sex》是一件詭異又令人發(fā)笑的事情,但這部電影大概能讓很多我這樣留學在外,浸泡過北美college system也經(jīng)歷過國內教育體系,并對這世上大部分教育模式一天三次感到絕望的人重新拾回了“洞悉一切且尊重一切”的理念。確實,再沒有什么比學習和探索人類歷史更有趣的事兒了。
這部電影的成功也離不開演員的精湛演技,以及選角的勝利……Viggo Mortensen是多么好的演員就不必贅述了,想說的是這部電影對孩子演員的選擇。大兒子Bodevan強壯柔韌,作為大約十八九歲的青年,他極其健康,精神,充滿自然的愚鈍和某種難以言喻的野性美麗,再就是兩個雙胞胎女兒,和那些城市姑娘們不同,她們豐滿又纖麗,是那種正常發(fā)育常運動的姑娘才有的脂肪均勻的身體,雀斑和臉頰的紅暈都美麗極了。還有就是更小的幾個孩子,猴子一樣細瘦卻擁有無盡的力氣。這樣的選角大約也是對于現(xiàn)在流行的錯誤審美,和對于青少年肥胖現(xiàn)象的一種批判吧。
關于Mise-en-scène和lighting,規(guī)規(guī)矩矩卻恰到好處,保持色調溫暖的同時可以看出導演想要盡可能還原真實色彩的傾向,主角家庭的造型風格真是太太嬉皮士了,而且是最討人喜歡的那類。甚至當他們打扮正經(jīng),去偷偷倒掉母親骨灰的時候,這種風格也沒有改變,艷麗的服裝色彩,兩個雙胞胎的裙裝和靴子,都很得當?shù)乇3至穗娪柏灤┤珗龅娘L格。
對于光線的運用也很統(tǒng)一,多見的一個鏡頭是陽光穿過巴士的窗戶,演員多處于背光,low contrast的運用能讓人看清他們臉上最細小的神情和微笑。整個電影都大都處于這種光線充足的場景,沒有用低光表現(xiàn)人物陰暗的運用,似乎是想說明這就是一部能夠曝曬在陽光下的影片,毫無任何陰霾可言。
最后,有個想必打動了很多人的細節(jié)是在Viggo剃掉了那一大把胡須,孤獨地坐在草地上時,孩子們一個個從車子底層爬出來,再然后Bo也用那把剃須刀剃掉了自己的長發(fā)。在約定俗成的電影意象里,剃掉發(fā)須都意味著一種妥協(xié),從不正常和過度自由回歸到秩序的世界。但這里父子二人的行為卻更多的該被理解成一種互相的支撐,父親支持兒子去念大學,而大兒子也支持父親去嘗試,去試試對這個世界做出一點點妥協(xié)。
Captain Fantastic真的是一部很好的影片,很多人認為結局的平庸毀掉了它,但其實這是一種現(xiàn)實。人對于極致的自由總有妄想,但實際上那是不可能的,就像受傷的Vespyr必須要靠現(xiàn)代醫(yī)學才能治好,人的社會性必然有其意義,就是因為社會秩序井然,才能允許有Ben這樣的家庭稍稍游離在社會之外,才能供養(yǎng)那些無政府主義和悲情患者
。這個夢幻的結局其實一點都不夢幻,它是Ben對于自由和未來取舍后一種悲情的妥協(xié),從野生的鹿變做女兒舍不得射殺的羊群。但影片過濾掉了可能會發(fā)生的慘劇和大約一定會爆發(fā)的沖突。這種對待觀眾的仁慈我覺得其實也是很獨到的一份。就好像Ben決定自己離開時,岳父說那句you are doing the right thing (or you are doing in right way?),這段是超越一切其他使我覺得悲傷無比的部分。對和錯究竟是如何決定的,如果怎樣的人生都不是圓滿的,那么缺少的是哪一塊,又有什么分別。這個社會為了穩(wěn)定運行,已然割舍掉了人性中的一小部分,人們殘缺的過活,卻因為趨眾性而毫無察覺。枉枉一生,何評對錯。
重新找回了那些年在Ritz看電影的感覺!贊的點:家庭音樂會上Rellian用鼓點敲出不一樣的旋律,爸爸和兄弟姐妹馬上配合協(xié)奏;8歲的Nai說得出對BillofRights自己的解釋啪啪的打基礎教育的臉;爸爸對于性,自殺,酒精這些敏感話題真誠真實坦白的解釋給予孩子知曉和思考的權力;荒野生存的家庭版-烏托邦vs社會的平衡
本片和《追捕野蠻人》《瑞士軍刀男》一起組成暖暖的“現(xiàn)代叢林三部曲”
自以為是其實是很愚昧的,哪怕你再聰明再有理想。嘲笑基督徒對上帝的信仰,卻自己扮演神的角色對自己的孩子在思想上和行為上各種操控,其實和別人有什么區(qū)別。
"Without the bill of right ,We'd be more like China."小姑娘你可以啊1
但當災難降臨,他們被迫離開了自己創(chuàng)建的天堂,開始走向外面的世界。這不僅挑戰(zhàn)了他對“家長“這個角色的理解,也讓孩子們開始懷疑父親所教給他們的一切
毫無一點防備地出現(xiàn)了一只鳥。
清新有余深度不足,試圖建立一套超越世俗的價值體系的人,講的卻都是些人文社科的皮毛,并沒有太多特殊教育方式之外的其它想法表述。Matt Ross 意料之外,George MacKay 會選劇本,Noam Chomsky 生日快樂。
十分特別的一部電影,被打動了,這不是簡單的教育方式的問題,是關于如何生活的問題。電影沒有給出對錯,只給出不同的愛。
當烏托邦與現(xiàn)實碰撞。走出叢林適應現(xiàn)代都市對這群“放養(yǎng)”孩子們來說真是特別不容易,老爸對物欲橫流的世界是抵觸的,而孩子們無處不覺得新鮮,在這次回歸都市之旅中,他們被父親構建的價值觀在一步步瓦解坍塌,與世隔絕的烏托邦并不是最好的成長環(huán)境,如何在物質世界活成一股清流才是真的強大。
當我們以偏執(zhí)與驕傲去對抗世俗的價值體系,這個世界卻賜予我們憐憫與溫柔。
魔戒人王露JJ,特立獨行教BB。素質教育路遙遠,我佛慈悲得永生。
悶片如云的戛納看這樣輕松好笑酷勁十足的片子真是解渴啊。維果莫滕森帶六個叢林中長大的孩子一同去“攪局”媽媽葬禮的公路片,探討了烏托邦式閉合家庭系統(tǒng)、自給自足的極端生活方式在現(xiàn)代社會的存在可能,以及最終對外部世界的折衷妥協(xié)。音樂好聽,家庭和聲&空靈又燃的BGM,蘇格蘭風笛都有了搖滾味
非常討厭這種極度偏見的看法,但依然是我的年度十佳,拋開 homeschool和結局處理不盡人意之外,整體超治愈,「陽光小美女」后又一個可愛又cool的家庭....
太酷的一家人了,吊打"無恥家庭"??!我們都是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社會馴服的綿羊,只有神奇隊長——只有神奇隊長還像拿著長矛的堂吉柯德,帶著孩子們沖向物質文明的大風車。嬉皮未死!
最后男主角不是已經(jīng)開始服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逐步回歸到正常社會中去了么,有部分人是不是只看了前面都關掉了?。?/p>
點“想看”已經(jīng)是2014年5月21日的事情,時隔兩年半終于看到了……整個電影的氣質和Viggo本人的氣質簡直天衣無縫。以及小朋友的costume特別好看,音樂也美QvQ
一般來說,這種烏托邦題材以及小清新風格外加一張情感牌,基本上都能獲得大部分觀眾的虛高評價。
84/100 不少人指責片中的父親的教育方式反社會,但不管學校教育和homeschool,教會人類獨立思考難道不是最重要的嗎?有誰規(guī)定人必須生活在鋼筋水泥里?你以為你接受的教育是你自己選擇的?一輩子在朝九晚五里循環(huán)致死,看看這個社會社交障礙的人有多少吧,別笑掉大牙了。
“我的手是我的手,我的眼是我的眼,我的嘴是我的嘴,我的我不是我的,因為是你的”…2016最后一部電影,去往斯里蘭卡的航班上度過。
今年目前看過的拍得最用心的一部電影,充滿浪漫主義又不缺理性反思。每個人都向往簡單自由的烏托邦,但人類早已把自己逼上了復雜和制度化的絕路無法回頭。最有故事的人還是那個沒有活著出場過的媽媽,導演也一定是和她一樣在兩個世界間糾結徘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