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時代變遷的背景下,所有的事物都受到一定的衝擊,支撐我們蛻變成長然後繼續(xù)向前進的往往是一份追求、一點情懷、一段感情或者是背後親人的目光。
三段故事看似沒有關(guān)聯(lián),卻呈現(xiàn)了每天在這片土地上都真實在上演的人民生活,也許無奈,但仍舊堅持努力著,也許過去的已不在,但是一起攜手,未來可期!
之前,李易祥老師的電影都看過,演技絕對沒的說,特別是去年《滾動的鋼蛋》還有《不是鬧著玩的》及最早《盲井》 這部影片我一樣會刷!《我們的四十年》看片名大家基本知道編劇想表達什么了!但是作為觀眾可能更想看到的是回憶(70-80)……另外這部影片取景年代味十足
那個年代的年輕人為了自己的夢想奮斗著……
本來對影片本來充滿期待,想著掏心窩子的感受預告片給人的那種滄海桑田,但是當懷著無限敬意坐在只有我和一個戴眼鏡的哥們兒的空蕩蕩的電影院里,絞盡腦汁的想象著屏幕上男男女女無限販賣的莫名其妙的情懷和眼淚,覺得自己越發(fā)漠然和孤獨,不禁心里荒了一片。開場前,我覺得兩個觀眾的影院也會被熱鬧填滿,實際上,我倆被電影的漠然打得遍體鱗傷。對不起,沒有看完整部電影,嘿,那哥們兒,去夜市吧,擼串喝酒侃大山才配得上希望被安放的情感。
這個片子的風格怪怪的,第一個故事像紀錄片,第二個故事像劇情片,第三個故事相當部分時候像紀錄片,但冷不防又來一段表演。
豫劇跟粵劇、越劇、京劇等一樣無可避免地在走向衰落。幾年前還不時看到一對老夫妻穿著豫劇戲服在廣州的環(huán)市路等地方賣唱,推著一輛單車代步,讓人心酸。
河南當?shù)氐娜丝粗苍S有點感覺。但一個外地人真是無感。甚至都無法激發(fā)起我對當初游歷鄭州、登封的舊記憶。
《包龍圖》導演李易祥、鮑振江。
《洛城父子》導演李振偉。
《鄭州愛情故事》導演霍猛。
李易祥+鮑震江+霍猛,是吸引我看這部電影的理由,李易祥和鮑震江的演技毋庸置疑,他們以前的作品也都是有水準的。而霍猛前兩個月的《過昭關(guān)》我更是喜歡,毫不猶豫的給了五星評價。這部電影的簡介看得人云里霧里的,但是看到《包龍圖》豫劇題材又是時代廣場感覺應該不會差。三個河南故事,我內(nèi)心已經(jīng)把這部電影定位為河南版的《巴黎我愛你》。
時間回到上周五,一查貓眼竟然全市只有兩家影院有排片;再查北京,也只有兩場;查鄭州,也才20多場,鄭州已經(jīng)是全國排片最多的城市了,所以這部電影的公映首日全國排片加起來應該不超過100場,這幾乎是我見過的歷史最低排片量了。上微博搜索,關(guān)于電影的消息竟然也只有兩條!還是0轉(zhuǎn)發(fā)1評論的那種,一條是鄭州日報發(fā)的,一條是鄭州晚報發(fā)的。幾個導演的微博竟然也是0宣傳,當時我就震驚了。就是垃圾洗錢片也不會這么操作啊,怎么會自己都不把自己的作品當回事呢?
到了周六,全市排片只剩唯一的一場了。我再也坐不住了,冒著37度的高溫趕了20公里來到那個影院,終于看了這部電影。
《包龍圖》 開封
這其實是紀錄片,難怪預告片里鮑震江和李易祥的狀態(tài)都那么松弛,因為他們就是演的自己,其實根本不叫演,就是記錄。鮑震江回到了當初就讀的開封戲校,見老同學,回憶往昔。原來他和李易祥當初就是戲校同學。紀錄片信息量并不大,只是穿插了一些演員扮演的回憶。感覺這段紀錄片更適合用于他們35周年同學會上播放,感覺是夾帶私貨。
《洛城父子》 洛陽
這一段大方向整體構(gòu)架沒啥問題,但是父親演員太不適合了。角色中的父親是個開牛肉湯館的,頑固,酗酒。當年間接害死了母親,所以兒子才離家出走。但是選的卻是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演員,一看就是知識分子,我怎么也無法把他跟酗酒的市井小老板聯(lián)系起來。另外父子二人本來已經(jīng)修復了間隙卻突然因為用高壓鍋熬湯的問題一下翻臉,感情轉(zhuǎn)折實在是太突兀。最后兒子在老屋看到父親掛了一院子的平安符來表達父親愛兒子的柔光鏡頭簡直麻了我一身雞皮疙瘩。這是一個老頭子干的事兒?也太脫離實際了。
《鄭州愛情故事》 鄭州
也許愛情只是屬于大都市的(手動狗頭)?!稏|京愛情故事》《北京愛情故事》《香港愛情故事》,一聽就很帶感?!多嵵輴矍楣适隆芬宦牼腿蹦敲袋c意思,可能鄭州并不能給人浪漫的幻想,不過還不是最糟的——倘若是《合肥愛情故事》《石家莊愛情故事》,估計觀眾都想砸電視。
這段導演是我最喜歡的霍猛,然而是三段中最差的,槽點無數(shù)我都不想吐槽了。從鄭州東站到市區(qū)開車可以從白天開到夜晚;母親去交費可以把孩子和包單獨放在醫(yī)院走廊;去吃面把車停在遠到可以吃完面走過去還能有足夠時間散步兼談情說愛的距離;警察查到酒駕了還把他送回去不處罰…關(guān)鍵是這段根本和愛情沒啥關(guān)系!整段演技最好的竟然是那個五歲的小孩!
三條線,第一條偏導演半自傳紀錄片,過去與現(xiàn)在的對比,感覺有些部分有點累贅,或者說是導演自身內(nèi)在的感觸很多,但是觀眾沒有看到,會覺得一頭霧水,所以這部片子的評價會被拉低。第二條親情,第三條愛情,都是在創(chuàng)傷之后的救贖,確實被帶進去了。
一般般,但情暖人間。
土的掉渣,導演創(chuàng)作意識為零,生硬的主旋律表達
三個短片,水平相當不一般,網(wǎng)大都拍不出這水平。除了一個李易祥,沒有一個表演不尷尬。既然是講洛陽的,就別搞半生不熟普通話了,第二段臺詞尤其做作。說人物,第一段里的鮑振江真是夠討厭啊
喜歡最后一個故事,的哥從老城區(qū)繞道東區(qū)又繞道北環(huán),其他都是假的,只有的哥缺人是真的,東區(qū)啥店沒有???
想記錄點年代感和現(xiàn)實感的東西的出發(fā)點可以,無奈水平太糙,演技也尷尬,導演練手作品
本來期望不高,但是看完之后獲益匪淺,居然分三個故事講完,這樣的內(nèi)涵片子應該多拍幾個,
我大概分了十次以上才勉強拉完全片。開封洛陽鄭州三城三個故事,一堆導演編劇,想表達的東西看出來了,但水平實在太低,劇本胡扯臺詞牽強表演生硬手法老套,怨不得當時北京才排了一場,這連學生作業(yè)也不如……
像紀錄片
這部片可以說是訪談錄、紀錄片,但是就是不算是電影,第一個故事講開封的梨園子弟的四十年,第二個故事講洛陽父子冰釋前嫌,第三個故事講鄭州出差人放下隔閡重新接納鄭州,這里的人物演得一個比一個尷尬,三個故事毫無關(guān)聯(lián),唯一有關(guān)聯(lián)的就是都是在河南拍得吧,別扭的口音和臺詞……
影片再次模棱了紀錄片與劇情片的差異,三個短片連在一起在因果關(guān)系上并無太大聯(lián)系,在人物設(shè)置上多少可以相連,第一個戲曲的“紀錄片”有點枯燥,第二個的“battle"斗爭比較搶眼,第三個的“l(fā)ove”還不錯,像是學院派的小作品,像是一種作者對自己家鄉(xiāng)鄉(xiāng)土文化的表達,其實細細品味還是不錯的。
看了宣傳去看的,什么蒙哥馬利兩大電影節(jié)入圍,看了我就呵呵了,什么野雞電影節(jié)啊,交錢就能進吧?以后這種類宣傳一概拉黑,夠了。
第一部分就是個反面教材,所謂的情懷尬得狠。第二第三部分拍地澀演地也澀,像個實習小品。
黃昏時,樹影拖得很長,他拖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
劇情有點亂也有點生硬,看的不是很清晰
看不下去,感覺要什么沒什么。
像畢業(yè)生習作。好處在于鏡頭挺寫實的
居然給看完了 電影前面開頭戲班子拍的不知什么鬼,演得也一塌糊涂。后面兒子回家繼承老湯店,以及一個因臺風滯留引起的愛情故事還行吧。有新鮮的面貌,網(wǎng)絡(luò) 外賣 拆遷 新鄭州等等的記錄。怎么看都像學期作品。
偽紀錄片+劇情片的三段式,很奇怪的模式
有點兒人情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