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海邊,像一只自在搖曳的水母”。遠遠看著在海邊與風和浪花游戲的余秀華老師,我當時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去年7月,朋友所在的演出公司在東海的岱山小島舉辦了一場專門的民謠音樂節(jié),讓我?guī)兔θブ鞒忠粓鲇嘈闳A老師的詩歌活動。
余秀華在禪舞臺第一個開場,下午三點,陽光刺眼。我拉上了舞臺邊上的脫口秀演員那日蘇一起上場,想用更輕松的方式進行下去,這場海邊的詩會。
岱山是舟山的一個離島,離寧波還有80多公里,要坐20分鐘輪渡,還要繼續(xù)30分鐘車程,才能到音樂節(jié)所在的鹿欄晴沙公園。能來這個音樂節(jié)玩的都是東海音樂節(jié)的資深樂迷,一方面對音樂和文藝有著癡迷和熱愛,另一方面也深諳東海音樂節(jié)的真諦:自由、隨性、自己給自己找樂子。
“太熱了!太熱了!”余秀華走到舞臺邊大喊。我默默給她打了兩杯慫人膽的IPA,還喊舞臺導演切了半個西瓜。我們一邊吃西瓜一邊攀談,我問她“這個音樂節(jié)有你喜歡的民謠音樂人嗎?”余秀華興奮地說:“當然了!我要看小河、看老周、看趙雷!”
上臺之后,我和那日蘇把話題放在了詩歌、音樂、生活場景上,故意回避了余秀華和人生里苦痛的那部分。海邊的音樂節(jié)詩會上也不適合探討什么嚴肅話題吧,就聊聊生活和感受好了。
“今年,我突然就開闊了,不知道為什么。對于命運,對抗會讓人狹窄,接受會變得寬闊?!蔽覀兞牧肆暮染?,余秀華突然說出了這樣的話,聽完感覺內(nèi)心一陣震顫。
她說她今年找到了酒,在酒里,一切都和解了:“活著,不是謀求幸福,而是僅僅為了活著。”
那日蘇比我情商更好,想辦法逗余秀華開心。下面觀眾圍成一圈,笑著聽她講話,講詩歌、生活,以及男人選擇障礙癥。到了讀詩環(huán)節(jié),余秀華自己讀了一首《木桶》,然后把詩集留給觀眾,大家踴躍地上臺朗誦她的詩歌,一會變成了一個詩歌的小聯(lián)歡。
詩歌分享的演出結(jié)束,余秀華跑去海邊玩。當時一直有個攝影團隊跟著她,只記錄不打擾,拍她在海邊踢水,風吹過她白色的裙角。岱山的海有著漫長平緩的海灘,沙子細膩,海浪溫柔,偶爾跑出幾只小螃蟹,鬼里鬼氣地跟人玩。我記得那一天是臺風剛過,大海無限寧靜開闊,看著海,人的內(nèi)心也開闊輕盈起來。
后來余秀華又溜達回了禪舞臺,饒有興致地看了一會兒PRP聲音系統(tǒng)的演出。我又給她倒了一杯慫人膽,余老師說啤酒沒意思,白酒才帶勁。雷鬼樂如蛋糕般歡樂蓬松,兩個瘦高的慫鬼賴唧唧地哼著即興的歌詞,那場景天空的白云一樣天真澄澈,余秀華在臺下不由自主地跟著跳舞,開心得笑著。
現(xiàn)場所有人都在開心地笑著跳舞,做出如此開心松弛音樂的PRP聲音系統(tǒng)那兩個人,生活經(jīng)歷也蠻慘的,其中一個是個孤兒……他們只是用雷鬼音樂來表達自己。
這種表達,說不上是選擇的還是被選擇的。
就像詩歌,說不上是詩歌選擇了余秀華,還是余秀華選擇了詩歌。
之前我只在北京見過一次余秀華,是出版人曉燕姐組織的飯局上。當時在座的女性作者居多,互相又不熟悉,余秀華并不健談。有人拿著她的詩集過來,她一筆一劃認真地簽名。我也讀過她的很多詩,看到她在社交媒體上隨性真我的各種表達。在我的印象中,她一直是個非常嚴肅的文學作者。
我會在民謠音樂人朋友的朋友圈里,看到余秀華喝酒,玩鬧,灑脫隨性的樣子。知道余老師和周云蓬、小河、鐘立風他們是很好的朋友。民謠與詩歌本來就很近,大家彼此的心性脾氣又相投,自然能走到一起。
那天晚上演出結(jié)束,自然有人組織聚會吃吃喝喝。我借故沒去,在朋友圈里看到他們喝酒敘舊,余秀華一身紅衣,拿著白酒頻頻舉杯,就像是整場的女王。
余秀華的人生,看著像一幅風景,也像一面鏡子。
在余秀華面前,我從沒有透露過我也寫詩,也是一位離異的單身母親,有很多自身的痛苦和局限。有些無解的困惑其實是相同的,但大部分在她的詩歌和人生里有解答(解釋)了。
有些人寫詩,有些人活得就像一首詩。
余秀華,是這兩種詩的總和。
我后來才知道,攝像機拍攝的就是騰訊新聞的女性紀實訪談節(jié)目《不止于她》,歷經(jīng)了幾個月去跟拍余秀華,真實紀錄生活中的點滴細節(jié),展現(xiàn)當代女性的豐富人生。
這個節(jié)目最近上線了。有朋友跟我說“看到10幾分鐘的時候,突然里面有一個人說話很大聲。鏡頭定下來,果然是你?!?/p>
東海音樂節(jié)詩會的那一段花絮被節(jié)目收錄了。我趕緊看了一遍,舞臺上的我穿著松垮的黑衣,除了說話大聲,并沒有不得體,嬉笑著就像一個花絮一樣,也就安心了。
當然我也看到鏡頭里的我還是一直回避與余老師正面交鋒,只是想給她倒杯啤酒,墊兩句烘托氛圍的客氣話。整個紀錄片看完,女主持人屹芝不斷去展開話題,平等地交流,耐心地傾聽,甚至有預設地去挑開一些很敏感的部分,余老師并不在意,談笑風生間就化解了。
也正是這樣的交流,余老師豁達通透的人態(tài)度得以傳遞出來,哪怕是矛盾的、感性的,也魅力十足。就像她在舞臺上突然說的:“當我去接受的時候,我的生命就無限開闊了。”
除了有這段東海音樂節(jié)的花絮,節(jié)目里還有大量在橫店村余秀華家里的采訪,以及余秀華和屹芝一起去瀘沽湖旅行的三個段落。
節(jié)目里的橫店村已經(jīng)變了樣子,村口樹立著余秀華的詩集雕塑,余秀華成了這個村莊的文化標識,甚至是某種符號。屹芝對鄉(xiāng)村有著某種詩意的期待,余老師冷靜地說這是“葉公好龍”的向往,她自己從不向往城里,因為沒好處。
余秀華的家,是那種農(nóng)村常見的自建小樓,有天井,有露臺。走到自己的房間里,余秀華打開電扇,坐在電腦前就能寫詩和上網(wǎng),累了就躺在床上睡一會,自在也孤獨,主持人和余秀華更多聊到了故鄉(xiāng),余秀華說其實在哪里都一樣。
從《搖搖晃晃的人間》里的一些片段里看到余老師曾經(jīng)生活的村莊,大雪蓋在泛出新綠的農(nóng)田上,確實是更廣闊孤獨一些,但那是余秀華拼勁了力氣走出來的地方。
余秀華說以前絕望,是因為一眼就把生命望到了盡頭,不活著好玩;現(xiàn)在沒有期待,也沒有希望,就活在當下。
人是階段性的產(chǎn)物,也是時間的附屬品?!恫恢褂谒纺嵌螘r間記錄的,是某個人生階段的余秀華:走出了不幸的婚姻,詩歌的成就和名望讓她安定,過了被網(wǎng)上的非議攪動的陣痛期,寫出了小說《且在人間》……仿佛游戲打通了重要的幾關,但大boss還沒出現(xiàn),此刻的她通透,卻也虛無。
非常坦誠地,余秀華談及了寫作和詩歌本身,談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是渾然天成的自然派,是生活的小小成就和寄托。
從沒想過出名出書,現(xiàn)在是活著的銷量最好的詩人,既是文曲星下凡,也承認自己有些江郎才盡:“詩變小了”。
余秀華也說到了自己身體的殘疾和之前不幸的婚姻,父母一直寵愛她,兒子自然長大,性格內(nèi)向,誰不是誰的救世主,但是互相安慰陪伴。說到與前夫的關系,他們?nèi)^不合,前夫想讓兒子隨他姓,余秀華堅決不同意,說前夫只是倒插門的女婿。所有關系里的邊界,余秀華都都清清楚楚,不抱怨,不迷失,也不期待。
鏡頭前的余秀華,走路有些吃力,但特寫的鏡頭,面容天真靈動,金句頻出,哭笑自如,非常動人。屹芝的表情管理做的很好,體態(tài)優(yōu)雅,也襯托著余秀華的自由,甚至是某種野生。
整個紀錄片以余秀華的詩歌作為篇章之間的連接,更像一篇有力道的散文,放松卻充滿生活感的細節(jié),很耐看。
在瀘沽湖上,對著逆光近乎透明的白色水性楊花,余老師看了很久,說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資格“水性楊花”。“我是被動的”,在余秀華的內(nèi)心,自卑依然在升騰,一首詩的草稿也正在蒸騰,等著她打開電腦,記錄下來。
只有一件事,是沒能解決的,或者這件事就是那個終極大boss ,那就是愛情。愛情似乎是余老師唯一的期待和熱望,也是喝酒不能解決的事。
她們?nèi)ツλ笞迦思页贼昔危奶臁A牡搅伺缘氖献?,也深入地談及了愛情。余老師說自己不會愛,只會講道理,自“凡是兩個人合作的事都很難”余老師此處的期待的愛情,一種真正的平等的互相理解的親密的勢均力敵的關系,我理解這是一種理想主義?!拔ㄒ坏淖员霸趷矍槔铩笔怯嗬蠋熯€在正視生命中,依然缺失的那部分,并想去無限靠近它。
“往上走才是欲望,沒有欲望就是下坡路了…… ”
余老師的一番話,讓屹芝突然理解了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余秀華,他們喜歡的是她飽滿的生命力。
然而時間是流逝的,只有故事才有短暫的定格。在節(jié)目播出的時候,余秀華已經(jīng)和90后男友戀愛訂婚了。在2022年這個春天,余老師也幾乎是我朋友圈里唯一一個在秀玫瑰花與恩愛的人……說實話,讓每天忙于檢測核酸、居家辦公、帶孩子上網(wǎng)課的我有些羨慕。
你看,精彩的人生就是無法預設的,也沒有答案。
所以別害怕,像余秀華那樣直接面對這種沒有答案,不止于此的人生吧。
騰訊新聞的女性紀實訪談節(jié)目《不止于她》第2季,因為嘉賓何超蓮的一句“家里有錢是原罪”而上了熱搜,讓這檔節(jié)目收獲了大量眼球,也包括我本人。
起初因為好奇,但真正讓俺關注的,是這周的嘉賓——伊莎貝爾?于佩爾,法國國寶級演員,沒想到節(jié)目連“于阿姨”也請來了。
節(jié)目中于佩爾與主持人屹芝之間有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屹:我感覺您不希望人們定義或者解讀您。
于:他們有這么做的自由……以他們的方式,而不是我給他們的,我不會給任何人一個模板。
這些句子似乎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有意義。但對于這檔節(jié)目來說,就像“不止于她”這個名字一樣,嘉賓們遠不止你所看到的,或者你想象的那樣,包括這期的于佩爾,以及前幾期的何超蓮、余秀華等。也讓不怎么看綜藝的我點開了《不止于她》這檔節(jié)目。
“這是一份工作,一個游戲,但與自己的生活無關”
于佩爾是我喜歡的一位法國演員,節(jié)目中介紹她為“文藝片女王”,個人覺得還是有失偏頗。因為在于佩爾的作品列表里,很多作品在歐洲那個影視圈里,都屬于商業(yè)片性質(zhì)的了,比如極負盛名的《她》,歐洲同行就認為這是一部商業(yè)電影。而且文藝片和商業(yè)片的界限比較模糊。
就像她本人在節(jié)目里說的那樣,我沒有特別喜歡的電影類型,只喜歡好電影,電影之間沒有區(qū)別,但“差電影和好電影之間是有界限的”。
看過不少阿姨的訪談,基本上都是圍繞著電影和角色,但想要了解于佩爾本人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至少圈子里是這樣認為的。法國人的隨性和自由,而且遠離媒體的特點,讓于佩爾本人對于大眾來說,是“薛定諤”一般的存在:我們既熟悉她(的作品),也對她(本人)感到陌生。
所以我覺得《不止于她》還是蠻厲害的,至少30多分鐘的訪談節(jié)目,對于阿姨個人生活方面的呈現(xiàn),比我之前看過訪談內(nèi)容加起來還要多。
當然這也是節(jié)目特色,對明星嘉賓的采訪,而專注她們光環(huán)之外的故事。
對于佩爾的采訪目的,節(jié)目開篇講得很清楚。其一是作為兩屆戛納影后,如此功成名就的演員,按理說應該利用其身份和地位,去從事更多的事情,但于佩爾并沒有,所以就好奇。(當然,這些也是影迷們關注的話題)。
其二于佩爾演過太多電影,而且飾演過不少極端、瘋狂的角色,究竟什么樣的人,才能駕馭這樣的角色?
對于第一個問題,于佩爾的回答很簡單,就是一名“演員”而已,做好本職工作。訪談中于阿姨用“自我,但不自私”來形容自己:“你可以在意自己或?qū)ψ约焊信d趣,同時仍然對這個世界保持興趣”。
于佩爾出于對電影的熱愛,對于演員的熱情,讓她保持了對這份行業(yè)的專注,更有著足夠的熱情:“喜歡拍新的電影,與新的導演合作,拍電影就像一場自我的心靈旅行,也是在導演所創(chuàng)建的思維宇宙和想象中旅行?!?/p>
第二個問題,我認為是本期節(jié)目的亮點。于佩爾分享了自己如何駕馭這些瘋狂角色的秘訣,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感情,但與角色保持著距離:
“但更像是把自己租給了角色,而不是成為角色,我和銀幕上這些角色沒有任何關系,我不屬于她們,她們只是租賃了我?!?/span>
果然,于阿姨“演員和角色是租賃關系”這個金句,又成了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熱議話題。
這大概就是《不止于她》的特色,能夠在訪談和對話中,找到一個或幾個亮點,而這些亮點會激發(fā)大眾討論,而最終目的,則是能發(fā)現(xiàn)一些明星嘉賓光環(huán)之外的故事,讓我們了解不為人知的她們,或者說,真實的她們。
帶著這個觀點,我們審視前幾期節(jié)目,同樣會發(fā)現(xiàn)其內(nèi)涵所在。
何超蓮的一句“家里有錢是原罪”引發(fā)爭議,但當你深入節(jié)目了解前因后果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人家其實要表達的是,豪門家族的身份固然很好,但其實對她來說是雙刃劍,也有利弊的。大眾總覺得她是賭王千金,生活富足,但何超蓮表示“錢都是家里的”,卻在事業(yè)上也給自己帶來了一定的阻礙。所以何超蓮隨后補充道,女孩子應該有自己的事業(yè),“雖然大家總說我的事業(yè)很小,但那也是我的一個東西,沒有大小之分?!?/p>
在節(jié)目里,何超蓮拋去了豪門千金的身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在漩渦中努力站穩(wěn)腳跟的小人物,與普通女孩無異。
而余秀華的訪談里,讓這個寫出過《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的女詩人更加立體。雖然話語間她依然會是那個保持憤怒、混不吝,對外界時刻警惕并抱持悲觀的女詩人,但是看過以后才覺知,走出輿論的塵囂之后,在她看似“瘋癲”、“無畏”的外表之下,其實藏著一顆柔軟、自在而平實的心靈。
“生活從來就不是為了詩歌服務,如果我不寫詩,我也會感到痛苦和孤獨,甚至會更加地痛苦和孤獨。人本性本孤獨,我覺得我很孤獨,但是我也很自由?!?/span>
自由,真實,其實是《不止于她》這檔女性訪談節(jié)目的主題,但如何找到挖掘到這樣的信息呢,就要看方式方法了?
“銀幕是有邊界的,但思想是沒有邊界的”。
和以往訪談節(jié)目有點不一樣的是,《不止于她》將拍攝地點從室內(nèi)搬到了室外,沒有刻意寫就的劇本和臺詞,只是女人之間的侃侃而談。
整個節(jié)目,是以“嘉賓的真實生活”為背景,“聊天式”的溫馨對話為方式,以及“女性”作為關鍵詞。
這樣做的初衷,是因為該節(jié)目的宗旨就是要展現(xiàn)嘉賓最真實的一面。
這些光環(huán)之下的明星們,我們之所以了解她們,大多是通過他們的職業(yè)和身份。而工作需要的是職業(yè)化的表演,工作之余才會真正要面對自己。人最難的就是在兩種不同的身份之間轉(zhuǎn)換。明星如此,普通人亦如此。
節(jié)目首先就是將鏡頭對準嘉賓工作之余的狀態(tài),從這里尋找她們最真實的一面。
于佩爾這期,主持人就跟著于佩爾的腳步,很多時間就在法國喧囂的街頭漫步,沿途之中,兩個女人從生活談到了家庭,她們彼此分享喜歡的電影,分享于佩爾最喜歡的一場戲,討論法國與美國電影的區(qū)別,探討電影行業(yè)的未來。
最后在街邊于佩爾最喜歡的一間花店,屹芝接受了對方的一束鮮花,為這場名義上的訪談,實際上的聊天,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何超蓮那期,她們一起去到了何超蓮幼時時常光顧的已有八十多年歷史的老冰室,和主持人屹芝分享了記憶中的紅豆冰,并說道了小時候都是求著小伙伴分享自己一點零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才知道自己爸爸是做什么的,就特別驕傲。
脫離了大銀幕回到生活中的于佩爾就是普通人,她在這里徹底對主持人敞開心扉。而何超蓮也是如此,借著年少時期的成長環(huán)境和關于親情最初的美好的回憶,讓觀眾認識到賭王的千金的童年也跟我們老百姓別無二致。
可見,通過這樣的背景環(huán)境,節(jié)目從中能夠挖掘出很多細枝末節(jié)的東西,這些東西往往是最真實的。
其次,比起傳統(tǒng)訪談節(jié)目,主持人屹芝的能動性也起到很大作用。
訪談類節(jié)目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兩個不怎么熟悉的人一起對話。在尬聊與親密之間的化學反應里,觀眾才能從中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
比如開場屹芝在圖書館的對談過程中,于佩爾說回答問題要盡可能地“嚴謹”,讓主持人察覺,這樣的對話是否讓嘉賓產(chǎn)生一些抵觸情緒,從而改變了方式和方法,從于佩爾的日常生活喜好乃至周邊人入手。
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對于阿姨兒子洛倫佐的訪談插曲。
在兒子眼中,母親的光環(huán)給自己生活帶來了一些壓力,但更多還是積極的一面,比如當女友知道自己母親是誰后的趣事,這些日常話題的分享,頓時讓氣氛變得活潑起來,也更容易讓對方對你敞開心扉。
兒子洛倫佐說,母親,可能是她(演過的)最好的“角色”。
看完這期節(jié)目之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更像是紀錄片,主持人則是那個穿針引線的人,帶著觀眾去了解明星不為人知的一面。這種陪伴式的、治愈 溫柔的聊天風格,也是激發(fā)嘉賓們?nèi)粘U鎸嵰幻娴脑刂弧?/p>
通過生活中的日常和美好的回憶,尋找嘉賓卸下職業(yè)裝束之后的真實狀態(tài);而溫馨的對話方式,是發(fā)現(xiàn)這些“真實”的途徑。最后必需的一條,則是性別對等的交談條件,更容易讓人卸下防備,就像以前人們常說的那句“只有女人才最懂女人”一樣。
女性對于人生的見解、對于生活的感悟,是與生俱來的敏感。
★于佩爾說自己就是個演員,要“保持自我,保持我一直擁有個性”,所以這么多年來,她一直是那個從巴黎郊區(qū)出來,“簡單且平凡的女人”(兒子語)。而她的演藝生涯,則離不開勇氣與自由,我不是個冒險者,但如果向往自由,有的時候超越自己的極限也是件好事。
★何超蓮現(xiàn)在獨自在內(nèi)地發(fā)展,擁有自己的事業(yè),感覺還不錯,生活比較自在。延續(xù)家族的傳奇對于她來說“其實是一個噩夢”,“我是一個很容易滿足的人,一點點小事我都會滿足?!?/p>
★余秀華強調(diào)“活在當下”的重要性。在她看來,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種“命中注定”,無論你覺得自己再如何強大,最終也是滄海一粟,只能平凡地接受和承擔上天賦予你的使命。
可見,無論是明星也好,普通人也罷,自己被他人了解,大多數(shù)是通過工作或者外在表現(xiàn),但這些只是片面的,比如“文藝片女王”于佩爾,“賭王的女兒”何超蓮,“憤怒的詩人”余秀華,“前世界冠軍”鄧亞萍……
其實他們內(nèi)心里,何嘗不希望自己被他人所了解呢?因為被人理解,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不止于她》其實是想告訴大家,這些光環(huán)之下的明星,他們也就是另一個我們。
1
看騰訊新聞近期新出的女性訪談節(jié)目——《不止于她》,一個從18年開始聚焦女性的節(jié)目,這一期嘉賓,是法國女星于佩爾。
于佩爾是誰?懂的都懂。雖然身邊有00后的小朋友表示不認識,但在70后心中,她是《茶花女》中秀美可人的阿爾方斯妮、《包法利夫人》中風華絕代而又陷于欲望之火的艾瑪;
在80后眼里,她是《鋼琴教師》大膽率真的艾瑞卡,是《心房客》中過氣的女演員。
而在90后眼中,她又是《她》中盡顯復仇本色的烈女。
今年,于佩爾69歲了。雖然看起來完全不像。
場景始于一家書店,主持人屹芝問于佩爾,你認為自己是偶像嗎?后者搖頭“不,這樣的詞我覺得太重了?!卑察o的氛圍中,兩人會心一笑。
經(jīng)歷了幾代人,作品超過100部,她永遠是法國一眾女星里對角色最有掌控感的一個,不光是她如何塑造人物,更在于她演繹下的女性命運,一貫離經(jīng)叛道——在年少時,她要演與大叔糾纏不清的少女,而當她到了中年,卻又總是讓血氣的少年對自己依依不舍。
在作品里,她沒有禁區(qū),任何角色都可以演。
節(jié)目中的場景在不斷轉(zhuǎn)換,巴黎的藝術影院里,她告訴屹芝,說自己看一遍劇本,就能夠背下來臺詞。這其中,應該是跟角色之間在這許多年里建立起來的共情——當你經(jīng)歷過足夠多人的人生,你對人這個物種,也就有了更多感同身受。
尤其是那些并不尋常的女性。
2
就像那句在坊間流傳甚廣的話,“于佩爾演的70個女人,35個是裸體,35個是瘋子?!?/p>
而重要的是,這些女性雖然是瘋狂而特別的,卻都有著自由的靈魂。她們的選擇是從環(huán)境中生出來的自我釋放,而非被旁人尤其是在男性壓抑下的無奈爆發(fā)。
只有女性能夠感知女性。這一點,在節(jié)目里雙方的交流中,你可以明顯地感覺到。
17歲的時候,于佩爾已經(jīng)讀完了讀完了波伏娃的《第二性》。她應該記得波伏娃在其中的名言——“一個人不是生下來就是女人,她是變成女人的?!?/p>
在波伏娃那里,“婚姻的悲劇性并不在于它無法保障向女人許諾過的幸福而在于它摧殘了她;它使她注定要過著周而復始的千篇一律的生活?!?/p>
但在于佩爾那里,雖然瘋狂充滿了電影,但在生活中,卻充滿著屬于家庭的歡樂。并不像自己所飾演的角色,她沒有扮演一個世人眼里的獨立女性,而是享受自己作為女性的身份。
節(jié)目穿透光環(huán),電影之外,于佩爾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丈夫是一名導演,她有著穩(wěn)定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節(jié)目里,也有對她兒子的采訪。兒子很有禮貌,他說,當于佩爾的兒子,并沒有什么壓力,如果有壓力的話,那可能在自己當演員的姐姐身上。說著,笑起來。
于佩爾的英語說得很慢,有著特有的法國口音,而屹芝則是標準的腔調(diào)。在電影院場景中,對談緩緩展開,她們一起聊自己的經(jīng)歷、對當下的看法、聊電影的未來。
不像一個訪談,而是兩個女性的下午茶時光。沒有更多的追問與思辨,只是在一個尋常的下午,彼此分享人生,回憶過去,并憧憬未來。
3
一路行走,一路聊著,從書店到展覽現(xiàn)場,或者路邊隨便一一個長椅之上。
你會覺得日常的生活就是如此,于佩爾的日子,也并不像電影里那樣轟轟烈烈?!霸诙ΧΥ竺臅r候默默無聞”,這種秉持,貫穿在節(jié)目里,也是她人生的一個切面。
在城市里游走,感受并融入,在巴黎街頭的車來車往里,她們走進一家路邊的小店,小店里還在賣DVD碟片,這顯然過時了,但于佩爾說,以后還是會有人看的,就像現(xiàn)在大家又開始聽黑膠唱片了一樣。
結(jié)尾,她走進一家花店,給屹芝也買了一束,兩人約定在中國相聚,當屹芝向她離去的方向望去,她走得篤定,頭也不回。
做一個女性,而不是飾演一個女性,更不是大眾定義的女性,這就是于佩爾。
《不止于她》已經(jīng)是第二季,從2018年的第一季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走過4年,這四年,發(fā)生了太多事情。就在今年2月,于佩爾還因為新冠,缺席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這一屆電影節(jié)上,她以視頻連線的方式,拿下了終身成就榮譽金熊獎。
在節(jié)目里談變化的,還有詩人余秀華、前職業(yè)運動員鄧亞萍、賭王之女何超蓮……這里面的每一個女性,都在自己的領域獨當一面,而她們也都在這個身份之中,不斷突破著慣常的定義,去努力實現(xiàn)自己追求的生活與存在的方式。
4
這種節(jié)目的意義在哪里呢,我想,最表面的,大概就是它用一個女性的視角,去觀照另一個女性的生活。
這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類似的節(jié)目,好像根本沒有。這市場其實并不小眾,但好像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
前面說過,女性最能夠感知女性,一個男性再怎么標榜自己的女性主義,終究還是隔著一層的。他們之間也不會有類似送花的那種互動。
當兩方彼此戒備和提防,你以為是訪談性質(zhì)的密會,也就慢慢變成了禮貌性質(zhì)的social。
更自然的分享和袒露是難得的——于她們,這不是跟一個攝制團隊,而是跟一個女性的朋友,在自己習慣的節(jié)奏里生活。
當然,與女性身份有關,也跟整個節(jié)目的氣質(zhì)有關。我猜,節(jié)目組在接觸嘉賓的時候,一定會介紹這個“觀照真實女性生活”的初衷。
而這些嘉賓也一定會知道,自己能夠給別人,尤其是女性力量的部分,一定不限于自己在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更是自己如何如實地接納自己的身份,認真地對待自己的生活。
在這個層面上,于佩爾如此,鄧亞萍如此,余秀華也是如此……
這一季,嘉賓更多,職業(yè)更廣泛,能夠折射當代女性生活方式的樣本意義,也就更足一些。
我想,這可能就是《不止于她》想要探尋的——“她”這個身份之外的她,究竟是什么樣子,又能成為什么樣子。
更進一層,這個節(jié)目中的她,也一定并不止于她自己,她來自于“她們”。
前幾天何超蓮的一些「凡爾賽」言論被頂上了熱搜,被大家好一頓討論。
然后我去看了一下誕生了這番言論的節(jié)目《不止于她》第二季,由騰訊新聞出品。
我發(fā)現(xiàn)騰訊新聞一直在人物訪談方面下功夫,前有《十三邀》,后有《《僅三天可見》、《酌見》《我的青銅時代》,而在其中,開始于18年的《不止于她》可以說是一檔純以“她”視角訪談的節(jié)目。非常有人文情結(jié)。
在搜索完《不止于她2》本季的嘉賓陣容之后,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節(jié)目前幾期選的人分別是:余秀華、鄧亞萍、何超蓮,接下來要播的則是于佩爾、楊倩、秦海璐。
這個陣容的確很牛逼。
因為這里的每一個女性都很有代表性,它們幾乎都不熱衷于矯飾,同時她們彼此之間甚至還包含著一些對立性與矛盾性,像是余秀華,就是那種野生的生命力,像是何超蓮,就是另一個極端,她以命運的不可抗力為因由而被包裹在一層層世界之中的世界中。
但除此之外,《不止于她》也有一種耐人玩味的一致性與和諧感。
像是鄧亞萍,就是中國女人在世界上「制霸稱雄」的最佳典范之一,沒有人可以撼動或者懷疑她的位置;
像是于佩爾,也是法國女性在世界上「一覽眾山小」的登頂之人,沒有人可以因為她是一個女性而對她的成就有任何微詞。
看到于佩爾的名字之后,我立刻點開了她的這一期,畢竟要看到她接受中國媒體的訪問不算容易。
在主持人屹芝跟于佩爾聊天的過程中,有一幕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對話,大概是這樣:
倆人坐下。
屹芝:看來鏡頭的確會讓你放松,某種程度上會讓你感到舒服。
于佩爾:是的,但這不是唯一能讓我放松的東西。
屹芝:似乎對你來說,在鏡頭前表達自己的情感更加容易。在拍電影的時候,你可以有一種方式、一個借口或者一個角色,把它發(fā)泄出來。
于佩爾:不,我不這么認為,我把感情作為工具,去詮釋我所扮演的角色,但是,這是我生活不同的兩個組成部分,像其他演員一樣,我用我的自己——用我的臉、我的眼睛、我的身體來塑造角色。當然,這離不開我自己的情感。你在舞臺或者銀幕上創(chuàng)造一個角色,這和你自己在生活中的情緒以及生活狀態(tài)是完全不同的。
實際上沒有什么特別的。
屹芝:所以它不是和你的現(xiàn)實生活交織在一起的,兩者是完全分開的?
于佩爾:對,二者是完全分開的。
「我把感情作為工具」,就這一句話其實就是我一直以來所非常提倡的表演方式。原因很簡單,這是一種比純粹依賴直覺以及現(xiàn)場體驗更加進步的方式。
很多人從來沒有意識到過一件事,那就是:
中國民營電影真正發(fā)展不過三十年而已,并且在這三十年里,我們幾乎并沒有建構(gòu)起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有效的表演理論(某種意義上,張藝謀、婁燁、寧浩等導演還是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本身為中國導演語法和導演理論做出了實質(zhì)性的貢獻,但是理論層面我們始終太過疏忽)。
我們幾乎一直以來都在拾人牙慧,所以我們的演員——哪怕是最成功的演員,對于這個方面的論述也都是那么地單調(diào):真聽真看真感覺。
殊不知,在電影產(chǎn)業(yè)的起源地法國,與我們同時代的女演員于佩爾她們已經(jīng)讓表演這件事變得不那么樸素了,她用并不尖銳的語言反駁了我們的提問,反駁了我們誤以為「情感是推動故事發(fā)展的工具」這種原始的表演觀點,提出了「角色才是推動故事發(fā)展的關鍵,情感只是在角色需要的時候為它進行服務的工具」。
事實上,這不是于佩爾最早提出的,但是她的每一座影后獎杯都離不開這個創(chuàng)作思路。
在我看來,屹芝提的這個問題還是挺有代表性的——
它代表了「表演藝術」的確是一個專業(yè)門檻非常高的工作,觀眾對于表演的認知大量地停留在情感、感性的部分,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總是把「哭戲」「演技炸裂」這樣的詞語買上熱搜的原因——
在很多很多很多人的眼里,那就等于是表演這件事了。
于佩爾告訴我們,不是。
她倆接下來有一段更精彩的對話。
屹芝:對于一些演員來說,他們很難從角色中脫離出來。
于佩爾:不,這對我來說不是什么問題。它們是分離的兩個部分,這只是一個工作,也是一個游戲,但它與你自己的生活無關。人們經(jīng)常問我,某個角色是不是也影響了我,當然,我會在角色中投入很多自己的情感,但這更像把我自己租給它而不是成為它,我是把我自己借給了這個角色。我和銀幕上的這些角色沒有任何關系。它們對我而言,完全是陌生人。
我不屬于她們,她們只是租賃了我。
于佩爾直接把她與角色之間的關系論述為了「租賃關系」,這是我見過的頂級女演員把自己跟角色關系撇得最為清晰冷酷的一次。
對于很多普通觀眾來說,這是匪夷所思的,因為在我們當下所聽到的演員故事基本上都是某某某演員因為過于入戲而得了抑郁癥,某某某演員因為入戲太深而無法自拔等等,我們總以為只有為藝術獻身的人才是藝術家。
但是事實上在真正偉大的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中,那些自我感動和激情演繹的獻身邏輯,既不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充分條件,也不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必要條件,即便是這個世界上最感性的一門藝術——表演,也是如此。
因為在《不止于她》第二季中,于佩爾與屹芝的對話是在一個相對輕松的氛圍下進行的,所以她幾乎沒有去把這些嚴肅的表演正經(jīng)八百地論述一遍,但事實上她的理念和態(tài)度已經(jīng)非常清楚了:
在藝術中,我們需要美學,需要追求技術,但是唯獨不需要追求感性,因為感性的運用應該是你的技術和美學的一部分,它長在你的身上,并且邀請你使用。
這種觀點能夠在今天,由于佩爾來向世人傳遞,我的感覺是既復雜又欣慰的。
復雜的是,人們即便接受這一觀點,也是因為接受于佩爾,而不是因為接受這一觀點;
欣慰的是,我們依然在努力地傾聽世界的聲音,我們依然看得見更好的創(chuàng)作者在用什么樣的方式創(chuàng)作,我們依然在去往更高的理想的路上連夜趕路,風雨兼程。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暉
余秀華的愛情失敗了,很多人說:看吧,我早料到了。
女性意識的覺醒,導致了人們對理想形象的大討論。按如今互聯(lián)網(wǎng)的風向,余秀華確是要被嘲的。不管是示愛李健,還是和前夫離婚,抑或最近轟轟烈烈地和小14歲的男友分手,余秀華總是被批評“戀愛腦”。
和詩歌里的人間清醒不同,戀愛中的余秀華像個“傻女”。在紀實訪談節(jié)目《不止于她》第二季中,她坦誠自己一旦陷入戀愛就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甚至跑到對方樓下去等人家。
倒不是故意語出新奇,硬糖君確實認為如此勇敢奔赴,很有一種昂揚態(tài)度——我們多久沒有這樣可以為之瘋狂的對象、這樣為愛犯傻的沖動了?就像余秀華在節(jié)目中說的:“并不是我一個人得不到愛情,很多人都得不到,盡心地去愛吧,流淚也去愛,反正都得不到”,顯得她像個預言家。
永遠敢愛,永遠熾熱,哪怕只是為了抓住一絲生活的火光。不經(jīng)戰(zhàn)斗的舍棄是虛偽的,不經(jīng)劫難的超脫是輕佻的。你笑余秀華無自知之明與識人之智、又吃了愛情的苦,但早早失去了生命的熱度、不敢去愛實在也算不得明哲,而更接近于怯懦。有所熱愛,為一件事全力以赴怎么就戀愛腦了。失敗又何妨?至少努力過,也輸?shù)闷稹?/p>
在魯迅的《娜拉走后怎樣》里,大家還在關心“她”的前途與歸路。而在余秀華事件中,“女性聲音”顯然被眾聲喧嘩所遮蔽了。尼爾波茲曼口中的“娛樂至死”早已上演,在淺表的談資嬉笑之外,還能存在擲地有聲的話語空間嗎?有在娛樂化產(chǎn)品漫灌的網(wǎng)絡,厚重的報道與節(jié)目如何突圍?我們是真的關注周遭的世界嗎?有敢于表達嗎?或者有被聲量裹挾嗎?
好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在好奇心的驅(qū)動之下用不同的方式在探索這個世界,在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屹芝的聲音,小心翼翼的試探,或許在當下還顯得微弱,但吾道不孤。當《不止于她》第二季的鏡頭跟隨屹芝走進受訪者的生活日常,那些標簽化的命題都被“消解”了。她們真切的心態(tài)和表達是如此不同,宛如故友敘舊,又像不期而遇的陌生人。
戴錦華曾說:“女性主義的前提不是簡單的欲望結(jié)構(gòu)反轉(zhuǎn)。”誠然,女性主義不是簡單對男性凝視的復刻,而是真正的精神關懷。如何讓她不止于她?我們需要切換視角。
撕掉標簽,還原真實
余秀華的詩句出現(xiàn)在橫店村的各個角落,村口還有她《搖搖晃晃的人間》等作品的雕塑。這不就是白云大媽曾經(jīng)的理想嗎?寫完《月子》后成為村里名人,大家都催她趕緊寫《月子2》。
《不止于她》第二季就是如此以豐富的生活場景和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還原了更加自然的受訪者,從而獲取撕掉標簽后的真實表達。這既是紀實主義的審美回歸,也是雙方真誠交流的基礎。
一方面,觀眾可以在這檔節(jié)目get受訪者的生活場景,貼近最真實狀態(tài)的她們。余秀華回到家打開風扇臉上蓋一本書吹涼,風扇是奧克斯牌的,墻上還掛著一幅“卑以自牧”,這不就是下班回家的我本人?
鄧亞萍指導兒子練球細心且嚴格,即便是親媽也不給面子,有什么技術問題立馬指出;何超蓮討論潮牌面料選擇,嚴肅程度堪比TVB劇的職場大女主,細致有原則。這些都是她們工作和生活維度的豐富呈現(xiàn),案例豐富狀態(tài)自然。
另一方面,節(jié)目通過直接的情緒反饋,建構(gòu)了妙語連珠的對話文本。秦海璐在聽的霸總言情有聲書意外暴露,大女人內(nèi)心小女生的一面暴露無遺。當聲音想起的剎那,秦海璐臉上浮現(xiàn)了“社死”的表情。名場面在0705期的第26分30秒,大家不要錯過!
余秀華被音樂節(jié)同臺男嘉賓要求朗誦,幽默調(diào)侃:“這么快就對我沒話說了嗎?”讓選一首詩,她說:“每首都寫的很好讓我無從選擇,就像世界上有很多好男人讓我無從選擇一樣?!弊屗鄲赖倪€有以前寫書一字不改,現(xiàn)在邊寫邊改。余秀華自嘲是江郎才盡,但也因為是她有“才”才會“才盡”。
何超蓮分享自己童年零花錢很少,經(jīng)常要靠同學“救濟”。想去澳門塔蹦極,被告知自己在“禁玩名單”里,突然感覺有個霸總老爹也挺幸福;于佩爾眼中的兒子從未長大,直到對方11歲了還問他知不知道樹莓是啥。但兒子也沒告訴女朋友老媽是于佩爾,直到有天看電影對方才驚呼婆婆深藏不露。
楊倩一度想逃離射擊訓練,又被媽媽給勸回去了。主持人屹芝問她:“用了多久才重新接受?”楊倩笑著說不到一天。想不到吧,就是這么“意志不堅”。在《不止于她》第二季的鏡頭下,觀眾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個忽閃著大眼睛的小女孩。
我們需要怎樣的女性議題?
顯然,這些受訪者成為大家心中優(yōu)秀女性的代表,并非因為她們篤信某些信條,而是她們在潛意識中踐行著它們。而當這些獨立女性準則被總結(jié)提煉,再套回她們身上,反而又不適用了。
因此,《不止于她》第二季的女性議題,可謂在解構(gòu)中完成重構(gòu)。節(jié)目著眼于女性議題的新視角解讀,更強調(diào)受訪女性的成長軌跡,以她們在一些重要時刻的關鍵選擇帶給觀眾思考。正是這些關鍵轉(zhuǎn)折成就了她們,也是節(jié)目與觀眾共鳴共情之所在。
何超蓮談創(chuàng)業(yè)的心態(tài)是想做一些抓得住的東西:“女生還是要有自己的事業(yè),這樣才會有底氣。”談及奪冠后的采訪報道,楊倩表示不希望大家覺得成功是很容易的。最妙的一句是她總結(jié)射擊運動:“在每次情緒失控的邊緣,重新把握住自己?!鄙鋼魩淼某删透?,正是一次次和自己的情緒抗爭,做掌控者。
余秀華離婚后給前夫買房,折射了她家庭婚姻觀念的微妙之處。沒離婚前覺得恨,離了婚又擔心對方過得苦。她始終是一個溫柔的人,在搖搖晃晃的人間堅守著一點小信念。“如果你死了,我就是孤兒了”,余秀華談到兒子的這句話,硬糖君和屹芝一樣在抹眼淚。如果沒有詩歌改變命運軌跡,她又會是哪些沉默的大多數(shù)呢?
秦海璐不愿回憶戲曲學校的痛苦,但也承認那段經(jīng)歷塑造了自己。她在那里度過了7年韶華,父母很少看她,愧疚時會帶一只燒雞。秦海璐說她吃得很仔細,吃完骨架能重新拼回去。倒不是多餓,只是心里寂寞。
“有家的時候不愿意回家,回家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家沒了?!痹诠?jié)目中,秦海璐流露出少有的漂泊感,這幾乎是其他節(jié)目從未捕捉到的。相比她在表演領域的干凈利落,生活場景中的秦海璐更細膩善感。
于佩爾在采訪中說:“電影不是要傳達信息,而是要傳達思想和情緒。”這和秦海璐的表達有異曲同工之妙,“表演就是傳遞人的一種情緒,演人的七情六欲”。東西方的影后或許從未蒙面,卻經(jīng)由《不止于她》第二季完成了一場隔空對話。
如果說女性議題是一種宏大敘事,那么這檔節(jié)目也關注到了微觀敘事的價值。除了職場、家庭、親子關系、愛情等命題,節(jié)目還呈現(xiàn)了受訪者的小想法、小趣味。無關價值上的引導,只在于常態(tài)之美的呈現(xiàn)。
于佩爾偶爾逛DVD店,談起自己喜歡的導演就像普通影迷。余秀華在瀘沽湖邊欣賞水性楊花,說自己過兩天有靈感就會寫出來。鄧亞萍大排檔就餐,還把玉米粒數(shù)了一遍。
紀實訪談再創(chuàng)新
一群人嘲笑一群人,仿佛是當下消解苦悶的慣用方式了。但當我們定期哀嘆新聞已死的時候,追問有價值的聲音去哪了的時候,可以看看《不止于她》第二季。節(jié)目最后,尾飛名單上小小的寫著騰訊新聞、木之文化出品,很小,但值得被放大。它關乎我們對新聞價值的一種堅守,紀實風格的一種求索。
閑話家常,卻又不失洞見和敏銳,節(jié)目中屹芝的訪談風格自成一派。她既是訪談者也是參與者,這種身份的切換讓節(jié)目有了更新穎的觀感和視角。
這檔訪談節(jié)目不帶審視和批判的對話體系,以真誠溝通打破階層、年齡、性別、職業(yè)、教育程度等社會學意義限制,為變遷中的時代女性做人物志。節(jié)目中的余秀華分享了很多對創(chuàng)作和愛情的看法,與普通人的預設有很大反差。但在屹芝的引導下,《不止于她》第二季給了余秀華充分自由的表達空間。
屹芝問余秀華寫得最好的詩,是不是過去描寫落后的橫店村的?余秀華就坦言那是大家對農(nóng)村的葉公好龍,她覺得每一個時期的詩都能反映其內(nèi)心。余秀華想變美,但她絕不想用自己的才華來兌換。因為就算變美了,也不一定得到愛情。
“魅力不是年輕美貌,魅力是在你年紀很大的時候還有對生活的熱情?!睂矍榈挠?,顯然就是余秀華生命力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在這個意義上,硬糖君覺得那些嘲笑余秀華“四五十歲還想著愛情”的人倒更可憐些,他們的四五十歲,大概只余一片荒漠了。
節(jié)目采訪余秀華時,她還在渴望愛情,楊櫧策還沒有出現(xiàn)她生活中。如今節(jié)目收官,她在遭受楊櫧策家暴后宣布和對方分手。
但我們相信,余秀華依舊渴望愛情。她早就知道“凡是需要兩個人合作的事情都很難”,卻堅信“活著就是為了感受痛苦,有感受力就是幸?!?。相信在訪談中展現(xiàn)了蓬勃生命力的余秀華,還會能量滿載地歸來。
屹芝和余秀華靜靜地坐在瀘沽湖邊,余秀華說要釣一個美人魚起來。對比傳統(tǒng)訪談的一個場景貫徹到底,節(jié)目的取景是豐富多元的。車上、就餐、工作中都可以,這種“訪談+場景”的豐富組合,創(chuàng)新了紀實訪談類節(jié)目的表現(xiàn)手法,為類型突破做出了有價值的嘗試。
《不止于她》第二季的拍攝時間并不是一個點,而是很多時間節(jié)點連成的線。這就將受訪者放在了一個“動態(tài)連續(xù)”的系統(tǒng)中進行呈現(xiàn),觀眾能夠在不同節(jié)點的組合中看到變化。屹芝第一次見楊倩是在房車中,那時對方在訓練比較忙碌。第二次就在西湖邊的公園和書店,楊倩侃侃而談不緊不慢。分別時是母親節(jié),屹芝給楊倩媽媽帶了禮物,楊倩則期待下次見面屹芝腹中的寶寶已出生。
或許這才是“不止于她”的真正內(nèi)涵:既有偶像的必備品質(zhì),也有凡俗的生活側(cè)影,像你像我。而愿你我,也有她們同樣的勇氣,不止于此,躬身入局。
文:閆曉雨
昨夜失眠,我打開了這檔節(jié)目《不止于她》。
沒抱有任何目的,僅僅是想在這沉悶的夜,倘若我不能出去走走,靈魂得空溜溜彎兒也是好的。
原本抱著消遣的態(tài)度,看完后卻一頭扎入文字的月亮。
不得不說,第一期請余秀華真的太「加分」了。
此前我只讀過她的詩集,匆匆掠過幾眼她的新聞,并未真正關注過這個“人”——她身上那種既天真敏感又有俠女匪氣的特質(zhì),令人忍不住想要探尋下去,看著她和主持人屹芝行走在鄉(xiāng)間小路,坐在暮光四合的院子里聊天兒,好像我也坐到了隔壁似的。
一粒微塵也能活得蕩氣回腸。
這是只有中國女人才能講出的故事。
很多人說她太過「矛盾」,而我恰恰覺得她身上迷人的矛盾感,來源于她的通透。
屹芝:“你怎么理解虛妄?”
余秀華:“虛妄就是虛無和不存在。”
屹芝:“那你怎么看虛無對面的真實?”
余秀華:“我覺得沒有真實的東西,這世界就不是真實的?!?/p>
屹芝:“那,你認為愛情真實嗎?”
余秀華哈哈笑道:“愛情是最不真實的,兩個很相愛的人走著走著也會改變了,而且凡是需要兩個人合作的事情都很難,何況,愛情是高難度合作。”
聯(lián)想到近期有網(wǎng)友評價余秀華最新一段婚姻是“戀愛腦”,我就想笑。
這天下還有比她更通透的人嗎。
愛本身就是一場自我毀滅。
在我看來,女人遇上良人,過上庸常的幸福生活,時間吞噬你;遇上不對味的人,更是直接對著你的心靈和三觀來一個恢復出廠設置。
但敢于走向毀滅的人,本身又是另一種精神層面的重生。
所以我仍傾佩那些愛里的「孤勇者」。
我想《不止于她》第二季,邀請余秀華的初衷并非想專注探討愛情,但愛情,卻又與她的生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寫這篇文章從這個角度入手,也不只是想聊愛情,或許你可以把“愛情”理解為女人的一面鏡子,把余秀華看作這節(jié)目的放大鏡。
我在看的時候,一邊看,一邊忍不住分享給好友。
“哎呀,余秀華真的太懂愛情了!”
“不對。”
“是她太懂女人了?!?/p>
她說:“心動跟愛情的區(qū)別很大了,心動就是遇到一個好看的男人,轉(zhuǎn)眼你對他的行為漠不關心,可愛情就是你隨時隨地關注這個人的一舉一動,并為他魂牽夢繞?!?/p>
世上女子墜入愛情的樣子,莫不是如此。
在愛情里,余秀華先是女人,才是詩人。
鏡頭里余秀華始終是自信的、神采奕奕的樣子,但唯獨提到戀愛這件事,她垂下了眉眼,悻悻地說:“有時候我會想自己要不殘疾,是個正常人就好了?!?/p>
她說,女人唯一的自卑就在愛情里。
我想到自己少年時代曾發(fā)生過的炙熱愛戀,走在林蔭小路上和對方打招呼的張揚模樣,以及當他真走近我的生命時,我卻滿臉緊張不知所措。
越喜歡一個人,就越想要逃離對方,那種隱隱約約的自卑感,大概也是愛的一部分。
節(jié)目中有一幕還挺戳我的,余秀華說“我好羨慕你的身材啊”,屹芝擺擺手,“好看有什么用啊,得不到的還是得不到”,天才如余秀華,優(yōu)秀如屹芝,她們都有愛而不得的時候,何況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這些隱匿在女性本能里對愛執(zhí)著的追求和對鏡映照下的自憐,恰恰是我們生而為人,脆弱又蓬勃的美感。
原來再怎么花團錦簇,愛上一個人時,仍是無可救藥的。
在這里我很想分享一個私人觀點。我不認為余秀華的愛情來自某個男人,某個90后,她的愛恰恰來自于她對生命的熱烈追求和對美好事物的纖細敏感,她自身的存在,就已經(jīng)是一種獨特的愛情。
對女人來說,愛是比愛情更重要的東西。
以前看過一本小說叫《怪味豆》,里面道:“人們從來不把戀愛當作必做的功課,只是在閑暇的時候,無聊的時候,寂寞的時候,孤獨的時候,順便為之的事情。如果你一心專注在戀愛上,別人一定要說你被情所困,說你癡,甚至懷疑你心理不正常。”
余秀華自成名以來,之所以會引起那么強烈的討論,我想與她對愛的執(zhí)著追求密不可分。以前我也認為她是個沉迷于「愛情」的女子。
看完這期節(jié)目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對她深深地誤解了,她不是需要愛情,她只是渴求愛的力量,依戀那種由愛滋生出的火花感來點燃生命本身。
屹芝問她:“你怕老嗎?”
她回復:“真正有魅力的女人不怕老。女性魅力不是年輕美貌,而是在你年紀很大的時候,還有對生活的熱情,對愛情的熱情。”
這樣的話哪個女孩聽了不拍案叫絕。
下一秒她又說:“我現(xiàn)在欲望降低了,我覺得這對我來說很可怕,它證明我的生命力在走下坡路?!?/p>
喜歡無疑是一種能力,但這個能力并非某個男人/女人賦予的,愛是作為你全部生命力的最大分支——當愛的欲望逐漸衰退時,這意味著你對這世界的興趣逐漸丟失。
所以我很能理解余秀華說的,女人的欲望少了,才是件可怕的事情。
《不止于她》呈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立體的余秀華,比看1000條新聞都親切。
以往社交平臺上很少聽余秀華提及自己的兒子,她和前夫轟轟烈烈的“離婚故事”倒聽了不少。不知道是不是在錄這期節(jié)目時,坐在余秀華旁邊的,不是一個‘記者’,一個‘主持人’,而是同樣身為女性身為母親的屹芝,兩人輕松的聊天,這種氛圍下提到兒子更像是兩個姐妹間的拉家常。
童年時期總是看到父母吵架,兒子內(nèi)向敏感,節(jié)目里并未出鏡。
聊起兒子,余秀華說:“我從來不覺得孩子是我活著的理由,但我覺得我活著,孩子應該是一種安慰。”
“如果我死了,他就是孤兒了?!?/p>
同為母親的屹芝聽到這話有些哽咽。
這一幕同樣讓屏幕前的我淚目,可能同樣是單親家庭的緣故,聽不得這句話,我相信余秀華是真的真的很愛自己的兒子,毫不遜色于她的愛情、詩歌和生命,甚至遠超這些。
她的愛,沒有傳統(tǒng)單親媽媽身上的「犧牲感」。
反倒是用自己的勇敢和豁達,為孩子開辟出一種可以追逐新的理想生活的可能性。值得女性相互學習。
第一期節(jié)目里余秀華貢獻了太多的“金句”:
“你只需要活著,上天自有安排。”
“你要那么多人理解你干嘛,他們又不給你錢?!?/blockquote>“人性本來就是丑惡的,你只需要不去暴露它就可以了?!?/blockquote>“由愛生恨可以是一種情緒,但你不能讓它成為一種行為?!?/blockquote>如果她不是一個詩人,我想,她也會成為一個很“值錢”的文案。
《不止于她》的第一季我看過楊冪那期,濃濃的自我保護色彩(無貶義),恰恰凸顯了她作為女藝人的獨特生存法則。
如果說第一季是借娛樂外殼進行高質(zhì)感內(nèi)容表達,第二季則真正回歸到「女性紀實訪談」的定位,分享欲這種東西,就像掉在街上的葉子,它不需要你懂它,只需要路過它。
可能是余秀華的這一期帶給我太多驚喜,在這漫長的夏日里,有些期待后面的嘉賓了呢。
看節(jié)目介紹后期受訪者有鄧亞萍、何超蓮、于佩爾、楊倩、秦海璐等5位女性,我期待著跟著屹芝,一起走進這些不同生活背景的女性,她們真實的世界。走到日子的深處一探究竟。
昨天看完節(jié)目,忍不住記錄下自己的感想,想要分享給大家。是因為制作團隊沒有把鏡頭聚焦在單純「宣揚女性獨立、女性優(yōu)秀」的這一面,而是真實暴露出被采訪者的脆弱、迷茫、快樂,野心與無助,叛逆與乖真,我聽過各個版本的「詩人余秀華」,卻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余秀華」的真實樣子。
余秀華不屬于任何一個標簽,這些特質(zhì)組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她」。
而事實上,無論是熒幕中的她們還是現(xiàn)實里的我們,無論是母親、女兒、妻子,任何頭銜,任何標簽,在成為xxx之前,我們都要先成為自己。
告訴大家,我是「她」。
告訴他們,不止是她。
最后借用余秀華的一句詩:“我希望下一個春天照到我,還原這相遇的美意。”
希望下一個春天照到所有女孩,我們都能還原生命本來的美意。
喜歡交流影評的朋友可加微信(注明來意哦)
余秀華把女性這個身份演繹得很精彩,出乎意料卻又合理極了。愿我有朝一日也能成為所謂“女流氓”。
四星給余秀華,她憑一己之力將節(jié)目提升到了很高的高度。這一季強調(diào)了日常感,有紀錄片的特質(zhì)。余秀華太有魅力了,她的魅力源于自卑、敏感、脆弱、堅韌與命運贈予的才華橫溢。她的回答能超出問題本身,非常感性又非常透徹。強烈希望許知遠的《十三邀》能再來一期。
看了于佩爾和余秀華的兩集,采訪于佩爾太尬了。。在DVD店拋出來那么多電影,主持人都接不上話。。。余秀華太可愛了
一檔不像是騰訊能做出來的節(jié)目,有娛樂性的同時兼具了深度。同時也能讓我們引起里面對各種女性議題的思考。真的很感謝鵝這個平臺能專門制作這么一檔女性采訪??????
擁抱生活的變化。
主持人包袱好重,采訪于佩爾多好的機會啊!卻問了一大堆傻逼問題,還有中國影迷有不是都是因為《鋼琴教師》認識于佩爾的,說啥呢你說。
四星因為余秀華
這個春天也獻給余秀華只看了第一集很日常她很真誠我時時能從她的話語中感受力量主持人也很真誠活著就是活著,它沒有什么意義
于佩爾那期1.25倍還是尷尬,提前做做功課很難嗎,大把大把的采訪可以看,非得問那么平庸的問題,我真的會謝。
2022.5.24@office??赡苁强催^很多余秀華的訪談,有女性記者的,也有許研敏的。這部片子我跳躍著看完,其實我始終都在感嘆,在沒有看到余秀華真人前,始終難以相信是怎樣一支筆能寫出諸如“深夜,看見父親背著月亮吸煙—那個生長過萬頃麥子的脊背越來越窄了"這樣的詞句,實在讓人拍案叫絕。她的纖細、敏感,讓我感嘆詩歌的天賦或許實乃是自然天成一般。
如坐針氈 如芒在背 如鯁在喉
沒有范儉那期深刻。答題的人把問題引向更深處,反而主持人接不住。
期待(?˙ー˙?)
我很欣賞且欽佩余秀華的這種勇。想必她做出勇敢的反應也是源于自我保護。
一直覺得這個主持人自我意識過剩了,從第一季到第二季,證實了我的猜想。于佩爾這期,這種采訪提綱能內(nèi)部通過就是笑話,主持人不配采訪于佩爾。
昨天(只)看了雨蓓那期。騰訊你找一個會英語法語又愛電影的人很難嗎?騰訊你怎么一點版權(quán)意識也沒有?騰訊你想點有深度的問題、多做點功課很難嗎?看得我好尷尬,辛苦雨蓓了
挺好的,采訪的人選不錯
余秀華可太可愛了。她的可愛來自于早已跳脫客體身份,語言處處跑在采訪者前面,以及時代的大多數(shù)人前面。我也很喜歡她對愛情的大大方方,李建、劉亞仁、楊儲策...處處在表白,這是很有生命力的表現(xiàn)。她也警惕自己欲望降低。我也喜歡她在人物采訪的時候的剖白?!杆诌_不了我」。但她愿意毫無保留的給對方一切,并不看重對方占了自己多少便宜。這個訪談還有一個有意思的點在于,這個采訪者是一個正在發(fā)育的選手,很多時候都在努力自證,因為余秀華跳脫客體敘事,但她的采訪邏輯是根據(jù)常規(guī)猜想先入為主去問的,所以常常會有接不上話的感覺。。。。比如說生孩子,她認為孩子就是母親的一切。但余秀華不覺得,她覺得活著不能只是為了孩子。當然,交流本來就是在碰撞。只能說余秀華這個人太有意思了。
節(jié)目組可以豆油我,于佩的采訪提綱我可以寫得比這個好一百倍。真、尷尬至死。
主持人功力不夠,看了一集何超蓮,感覺她創(chuàng)業(yè)像跟過家家一樣,頭腦簡單。很多人說她和何超瓊長得像,同樣是年輕時候的照片,眼神氣場就截然不同。說起不能繼承家業(yè)的時候也是非常酸葡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