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I’m just here.
其實我對Bob Dylan以及他那個年代所有的事情都不甚了解——頂多會在電影里出現(xiàn)四個毛頭小伙子時,我會意到那是Beatles——可是卻對這部電影相當期待,相當?shù)乇晃?。沉浸于貫穿全片的迪倫式的民謠或搖滾中,多條故事線索并行,即便有太多太多的背景空白,導(dǎo)致了太多臺詞根本不解其意,我也完完全全享受著看電影的兩個小時過程。
開始我并沒有搞清楚出現(xiàn)的那個黑人小男孩以及一直坐在白色背景前告白自己的人就是電影所要講述的人物——直到確定Cate Blanchette的反串出現(xiàn),而這個因此得獎無數(shù)的角色也并不真的就叫Bob,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來這許多不同的人物都是我們的迪倫大叔,導(dǎo)演在穿插著敘述不同年代、不同心境下、不同角度的鮑勃迪倫。這是傳記電影里我所不知道的方式。
凱特布蘭切特,天啊,即便我是帶著知道了她反串成功、贊譽滿天飛的觀念去看的,也要驚呼著她的表演出彩得可怕。有誰會想到一個女生反串硬派作風(fēng)的搖滾前輩能有如此的磁場?事實上,她不但在走路、神情、抽煙、談話等等細節(jié)都表現(xiàn)得細致入微,而且最關(guān)鍵的是她真的就作為一個憤怒的、思考的、諷刺的天才在看世界。有人評論說什么“雌雄同體”,這根本就是玷污,她在黑白效果的鏡頭里,分明就是那個時代的異常精明、異常反叛的歌手,思考者——她分明就已經(jīng)完全不是她本身了。
華彩在于他在鋼琴邊彈唱Ballad of a thin man一段。配合著奇怪犀利的歌詞,在舞臺上直指之前跟他爭論的那位BBC主持人——孱瘦蒼白卻充滿力量的臉,從來都是Punk式膨脹的頭發(fā),一字一句地唱出來,毫不留情地盯著臺下的Mr.Jones們,質(zhì)問、挑釁和藐視神態(tài)一覽無遺。Bravo??!
片子之前剛出來的時候就很引人注目,因為確實有不少明星,我看到了Julian Moore甘當分量極小的配角,紀錄片式地作為Bob晚期的伴侶在鏡頭里接收的采訪;還有Richard Gere,飾演隱退在山林鄉(xiāng)村里的晚年迪倫;還有我一直很喜歡的Charlotte Gainsbourg。她算是戲份較多的一個女角色,成名后鮑勃的女友,發(fā)現(xiàn)有東西變質(zhì),于是放手離開——總是覺得,她那種瘦長的相貌就極其適合出現(xiàn)在這樣一些小眾作品,記錄片性質(zhì)的作品中。而且發(fā)現(xiàn)她在Jane Eyre里地道的英倫腔現(xiàn)在立即變成了法國腔,不管怎么樣都是世家的味道。
而且她還在這張精心錄制的電影原聲里唱了一首迪倫的歌,似乎電影里并沒有出現(xiàn)。
不論如何,我還是沒法承認我真的看懂了。我只知道,在那個民謠盛行、搖滾興起的年代的美國,歌手絕不僅僅甘愿當作娛樂偶像,他們是社會先鋒,他們是激進派,他們是哲學(xué)家——他們懂得用手中的流行歌曲這個武器來表達自己的困惑、吶喊和觀點。所以有Bob Dylan,Beatles以及他們之前的很多著名人物直到現(xiàn)在都在被迷戀和懷念。
或者說,我們其實更羨慕那個純粹的思考的年代。
如果說Beatles還是從利物浦那個英國小城市的舶來品,那么Dylan就完全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了,也是美利堅民族的驕傲所在。記得看Cate有場戲是跟四個年紀相仿的黑衣青年在草地上嬉鬧,看記者過來就離開了伙伴,那四個人就并肩走出了公園大門,搞笑的是,立刻他們就落荒一樣從門口跑過,因為后面跟著一大群發(fā)現(xiàn)了偶像的追星族。
前景的Bob還是那樣不羈地質(zhì)疑,什么是Folk。
PS 電影原聲非常有質(zhì)量,因為不是迪倫的原版所以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被改良過,更適合我們現(xiàn)代聽眾的耳朵。
2 ) 大整文藝青年
這是一部很精采的電影
但是他的精采包含著龐大的背景知識
如果只是平常從報章雜誌裡聽過他的名子
在廣播裡聽過幾首他的音樂
.....如果是這樣的話......
那進去之後雖然不會到看不懂
甚至可能覺得很精采
但是很多有趣的連結(jié)會通通接不上
而出現(xiàn)一種好似在霧中
看的見卻看不清的感覺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
因為這就是我第一次看之後的感覺 XD
之後我看了很多的文獻資料
聽了很多他的音樂
慢慢去思考電影的橋段
再重新看一次電影
我才多了解一些事情
以下有很多是我自己的猜想
實際上也許並非如此也說不定
我認為這部電影是專門為Bob Dylan所拍攝的
並且以Bob一貫的顛覆手法
企圖顛覆所有的觀影人
最主要的目標是那些BOB Dylan的專家
或是崇尚文藝的知識份子
這些人可能會在這部電影裡面著了道而迷了路
至於不懂這些的人不會有這種類型的顛覆
但是那一堆看不懂的聯(lián)結(jié)本身就是一種顛覆了 XD
導(dǎo)演故意用一種很混亂很繁雜而龐大的資訊
在很短的片段不斷地切換
並且不作任何解釋不斷跳換
(那種...如果你是專家...那你應(yīng)該了解...應(yīng)該接得上的感覺)
企圖惡整這些"內(nèi)行"人士
為什麼呢?
我猜是因為...
這種手法是向Bob致敬的最佳方式!!
怎麼說呢?
第一、Bob一輩子所從事的事情
民謠歌手、藍調(diào)歌手、左派抗議歌手、搖滾樂手、福音歌手
Nobel文學(xué)獎提名人、流浪四方的吟遊詩人
Bob在每一個領(lǐng)域幾乎都邁向最顛峰位置
(這讓我想起了達文西....)
所以把這些不同面向的Bob藉由不同的人物角色去詮釋
試圖表達這在平常人的身上只能作到其中一項就已很不容易了
而能合在一人身上是很稀少的
第二、到達頂峰的人生
並不是像我們所想的那般有趣
成名後的Bob深為自身極高的名氣所擾
他試圖藉由很多出軌的行徑
想要毀掉自己所建立起的名聲
然後又跳到另外一個領(lǐng)域裡
灌注自己的才華再次發(fā)光發(fā)熱
還記得片中有一段搖滾樂被臺下的群眾噓嗎?
臺下的群眾很多是當時的文藝青年
他們覺得玩搖滾的Bob背叛了他們也背叛了Bob自己
但其實根本就沒有背叛誰
文青的意識形態(tài)和形式主義的作祟
讓他們只能看的見形式、聽不見內(nèi)容
進而變成瞎子
這也不是專屬於文藝青年的通病
所有的族群都有著這樣的一種記號
類似心裡疾病的污名化
Bob認為被冠上某某權(quán)威或是某某教父之類的
對他而言其實是一種污名化
這讓所有的人被一種框架的刻板印象困住
讓這些人變成了某種神或是物體
而不被當成一個人來看待
當然...這種事情古今中外皆然
只是民風(fēng)不同而有所變化
第三、我猜想Bob並不是"為了顛覆而顛覆"
(就像是為了寫詩而寫詩、為了賺錢而賺錢...)
他看見事情的發(fā)展
他覺得應(yīng)該怎麼作
不問後果地就去作就去嘗試和改變
也許改變的當下他遭遇很大的阻力
但他還是繼續(xù)"變"下去
最後、若是如此那我猜導(dǎo)演也同時傳遞了一個訊息
其實不是Bob偉大所以他能在這麼多領(lǐng)域裡出類拔萃
而是他"敢作改變並且堅持"
因為大部分的人並不習(xí)慣太大的改變
(我們雖然喜歡變換口味,但喜歡事物的基調(diào)是不變的)
不斷地推翻自己
(而不是推翻別人)
這樣的自己才有可能有所不同
(自己果然是最大的敵人,最難跨越的框架!!!)
整部電影在劇情和Bob的音樂中慢慢度過
是一部非常用心與好看的電影
3 ) Bob Dylan:當這個社會將自身的問題開始轉(zhuǎn)接到“搖滾”身上,我選擇背離人群
有時候,大眾的喜好就是一種法西斯主義。
當一群人以同樣的仰望的角度在看著你如何成長時,都在你的不知不覺之間,被劃上了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強制的、蓋帽的以及形而上的皇權(quán)——你的一切都必須滿足他們對于你的期待,那些標簽、特征以及特性。
成名是尤其悲觀的經(jīng)歷,對于大多數(shù)的成功藝術(shù)家來說,都經(jīng)歷過成功后的迷失。John Lennon在影響力和名氣之中死在了刺殺的槍聲中,Joe Strummer幾乎在反抗中被憤怒所毀滅,毀滅了自由之夢,Bono在巨大的商業(yè)浪潮和政治力量中,將音樂和斗爭劃出了明顯的界限,并且從此戴上了面具一般的墨鏡,將U2推上了商業(yè)的舞臺。
在我的概念中,藝術(shù)與藝術(shù)家是兩個獨立的存在,卻在死亡層面有了個奇妙的結(jié)合點,一個是藝術(shù)家已經(jīng)自然死亡,而在精神影響和藝術(shù)作品的流傳中,卻又是永生的;另一個是絕對性質(zhì)的死,他們的藝術(shù)態(tài)度和理念在時間的沖刷中遭到了徹底的毀滅以及根除,而自然生命卻生活的越來越幸福。
有幸Bob Dylan屬于還生存健在的藝術(shù)家,他的音樂和詩歌也一樣。
我必須得承認,《I'm Not There》這部電影是我看過的最艱難的電影之一,因為將Bob Dylan解剖成四個人,又分別將這四個人獨立角色化以及共同強調(diào)與放大。四個人的思想和生活軌跡同時存在,就難免會重心模糊,讓人看到一半的時候也摸不著頭腦。所以必須在看過Bob的傳記以及生平的紀錄片之后,了解到他一生的大事記,才能夠在《I'm Not There》中尋找到一些Dylan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四種不同精神狀態(tài)共同伸展,詩人、預(yù)言家、表演者、獵人四種符號代表的不同維度的思想價值。
我必須要先知道《No Direcation Home》中Martin Scorsese對于Bob的全新解讀,電影中那個具有先驗性質(zhì)的,無聲靜默的,叛逆的,純粹跟隨自己感覺的Bob Dylan以及《I'm Not There》中的復(fù)雜與縱橫交錯聯(lián)系在一起,以及在我以往閱讀過的文本中,努力的回憶與Bob有關(guān)的一切,才能夠了解他在堅硬如石頭一般的似乎難以穿越的現(xiàn)實世界,如何去強化自己的內(nèi)在,如何用一種純粹的沒有雜質(zhì)的意念努力的往下走。
我跟電影圈的朋友們說,了解Bob的一生給我?guī)砹撕艽蟪潭壬系恼饎?,很多人問我,是什么樣的震動?我的全部意義在于,我自己的內(nèi)在世界尚未建構(gòu)完成,而Bob的叛逆和義無反顧,對于我來說,在某些方面填補了我尚在猶疑不定的世界觀的建構(gòu),甚至填補了我在面對生活中大部分的空虛的無所適從感。
沒有家的方向,聽起來絕望和扭曲后的仿佛立體聲從背后擴散一般的窒息與預(yù)言,仿佛是在內(nèi)心中掏出了一塊巨大的空隙,嚴重的情感與精神上的匱乏,以及對于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徹底否定。當我們?nèi)鏐ob一樣迷失的時候,當我們也同樣尋找不到回家的方向的時候,我們要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和情緒去重新架構(gòu)起,不再是像生命輪回一般的精神世界?
面對這一點,Bob Dylan是善變的,我們無法否認。
選一條離開之路,還是回家之路?
家,也是一種扭曲的符號。這種恐怖的現(xiàn)實對于Bob來說,是真實存在的。對于自己的家鄉(xiāng),他總是言之過少。當然家不是一個地方,更不是單一的情感。但是任何試圖去定義家的意義的行為,似乎都顯得蒼白,和真正的每個人的不同感受,相去甚遠。
紀錄片《No Direcation Home》中是以Like A Rolling Stone這首意義非常的歌曲開場的,而電影《I am not there》中,則在這部紀錄片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更多藝術(shù)化處理,將一個人的人性分別拆分成不同的角色性格,仿佛只有這樣才能夠說清楚,Bob復(fù)雜和詭奇的一生是如此的與眾不同。
在《I am not there》的開篇,一個蒼老的旁白在說:“饑渴的大眾,現(xiàn)在終于能夠分享他的病情,以及他的私人電話了。他就躺在那里,詩人,預(yù)言家,法外之徒,虛構(gòu)的偶像,搖滾明星,暴露在大眾面前,如被偷窺一般,很快就將被發(fā)現(xiàn)?!?br>Bob的自我主宰意識似乎在Todd Haynes的鏡頭下面變成六個甚至更多相當大的匱乏,從而在這六個不同的角色之間相互流動,彼此之間傳遞著一個共同的命題——孤獨。而這種孤獨的情感,在不同的角色身上,又很難保持同樣的一種姿態(tài)。所以Todd Haynes才能夠在不同角色的空隙中,灌輸進如此豐滿的詩意與浪漫。
所以當你看到,Bob Dylan幻化成自己的偶像Woody跳上火車,逃離囚籠一般的小鎮(zhèn),努力切斷自己與囚禁之間的僅有聯(lián)系,他深層的對抗性質(zhì)的不同個體就已經(jīng)在被不知不覺中建構(gòu):Jack Rollins在事業(yè)的高峰期拋開一切出走,幻化的是Bob逐漸被標簽為抗議歌手后,逐漸產(chǎn)生的自我否定性。Robbi在婚姻危機中對于性以及自由的重新思考和轉(zhuǎn)向,是Bob生命中有且僅有的一次愛情故事,Rimbaud從詩人的符號性解讀Bob的歌詞以及世界的黑暗與惡靈的感受幻化的是在每首歌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就像創(chuàng)作一首與世界接觸的靈媒一般。Jude在舞臺上的徹底叛逆以及在媒體面前的入侵性特質(zhì)幻化的是Bob在轉(zhuǎn)型之后走向搖滾之路的“背叛”。
當這些比較超現(xiàn)實性質(zhì)的個人特質(zhì)全部集中在同一個人身上,Bob在選擇路途的時候,Bod的一生中光明和黑暗的永恒對抗,并不僅僅是時代環(huán)境以及媒體的影響,而是他渴望成為他想要成為的樣子。
人,或者明星以及藝術(shù),都不全部是由環(huán)境造成,而是先天的永恒的“自我“的組成部分。
在電影開始交代的答案之中,Bob的人生之路就已經(jīng)做了選擇,離開家,離開的越遠越好。
我不是時事歌曲創(chuàng)作者
在電影《《No Direcation Home》中是以Bob Dylan改變一生的歌曲—— “Like a rolling stone”開場的。
這首歌是Dylan轉(zhuǎn)場的標志,承載了很多他生命中的努力嘗試:在他接近30歲的時候,努力沖破無法被超越的現(xiàn)實世界——所有的聽眾都在迷戀病態(tài)的民謠,借用純粹性去嫁接反抗的特性,音樂喪失了應(yīng)該有的本質(zhì),成了政治的附庸工具。
印象深刻的是兩部電影中同時放大的Bod Dylan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一再強調(diào),“我不是時事歌曲創(chuàng)作者?!?br>
Once upon a time you dressed so fine
You threw the bums a dime in your prime, didn't you?
didn't you?
People'd call, say, "Beware doll, you're bound to fall"
You thought they were all kiddin' you
You used to laugh about
Everybody that was hangin' out
Now you don't talk so loud
Now you don't seem so proud
About having to be scrounging for your next meal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You've gone to the finest school all right, Miss Lonely
But you know you only used to get juiced in it
And nobody has ever taught you how to live on the street
And now you find out you're gonna have to get used to it
You said you'd never compromise
With the mystery tramp, but now you realize
He's not selling any alibies
As you stare into the vacuum of his eyes
And ask him do you want to make a deal?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without a home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You never turned around to see the frowns on the jugglers and the clowns
When they all come down and did tricks for you
You never understood that it ain't no good
You shouldn't let other people get your kicks for you
You used to ride on the chrome horse with your diplomat
Who carried on his shoulder a Siamese cat
Ain't it hard when you discover that
He really wasn't where it's at
After he took from you everything he could steal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without a home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Princess on the steeple and all the pretty people
They're drinkin', thinkin' that they got it made
Exchanging all kinds of precious gifts and things
But you'd better lift your diamond ring, you'd better pawn it babe
You used to be so amused
At Napoleon in rags and the language that he used
Go to him now, he calls you, you can't refuse
When you got nothing, you got nothing to lose
You're invisible now, you got no secrets to conceal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without a home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中文歌詞大意:
有那么個時候, 你曾經(jīng)衣著光鮮
你那么優(yōu)越, 給那些要飯的扔鋼嘣兒玩兒, 有那么回事兒吧?
人家跟你說, "嘿, 小妞兒, 你早晚會栽跟頭的"
你以為他們都是跟你開玩笑
對那些在街上無所事事的人
你一貫一笑置之
現(xiàn)在呢, 現(xiàn)在你說話不那么大聲了吧?
現(xiàn)在你不再那么傲慢地笑話
那些沿街行乞, 為了下一頓飯掙扎的人們了吧?
沒家的滋味
你覺得怎么樣?
一無牽掛、也沒人認識
像個流浪漢。
沒錯,寂寞小姐,你上的是最好的學(xué)校
但是知道嗎,那段時間你只是在享受
卻沒人教你真正的東西,怎么在社會上混
可是你現(xiàn)在明白了,你得自己學(xué)著應(yīng)付了
你曾經(jīng)說過,跟陌生的流浪漢
你決不妥協(xié)
但是現(xiàn)在,你意識到了吧?
那家伙用不著找任何借口
當你盯著他空虛冷漠的眼睛
問他,要做個交易嗎?
孤身一人的滋味
你覺得怎么樣?
沒了回家的方向、也沒人認識
像個流浪漢。
你從來沒有注意到,那些小丑來逗你玩兒來搞笑的時候
他們背后的苦惱和掙扎
你從沒意識到,這背后有什么問題
是他們在幫你承受,而你呢,你實在不該那樣
你曾跨在鍍得锃亮的摩托上,和你的情圣一起
那家伙,肩膀上還臥著一只暹羅貓
你還不明白嗎
他已經(jīng)心不在焉了
當他把你掏空了,把你身上能偷的都偷光了的時候
孤身一人的滋味
你覺得怎么樣?
沒了回家的方向、也沒人認識
像個流浪漢
高傲的王子,和所有那些漂亮的人們
他們都喝著酒,琢磨著
怎么能淘換到更值錢的玩意兒
但是你呢,你得把你的鉆戒舉起來,把它當了
人都有倒霉的時候,看著戲里走背字兒的拿破侖
你不是曾經(jīng)還挺得意嗎?
現(xiàn)在輪到你了,拿破侖在招呼你了,你無路可退了
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你不用擔(dān)心會失去什么了
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透明了,已經(jīng)沒啥可隱瞞的了
孤身一人的滋味
你覺得怎么樣?
沒了回家的方向、也沒人認識
像個流浪漢。
1663年,Bob通過一個獎項,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美麗的靈魂,在電影中,Christian Bale用精湛的演技交付了一份精彩的演講:我花了很長時間才變年輕,現(xiàn)在我覺得自己很年輕了。而且,我為此而自豪。這已經(jīng)不是那些老頭子的世界了,我的意思是,坐在這里的不應(yīng)該是你們,我是說······時代不同了,沒有什么黑白分明,沒有什么左翼右翼了,現(xiàn)在只有上翼和下翼,你知道嗎?我覺得那個朝肯尼迪開槍的人,我在自己的內(nèi)心里發(fā)現(xiàn)了和他相同的想法,我在這里想說,你可以噓別人,但是光動嘴巴根本做不了什么事?!边@經(jīng)典的一幕可以說是Bob將自己從“美麗的”反抗英雄的圣壇上卸任下政治傀儡的重擔(dān),他開始了自己的反抗。我們可以看到Bob人生不同的兩面出現(xiàn)了一個巨大的鴻溝,前期民謠詩人一般的Bob是抵抗的時代之音,代表著一個弱勢群體的咽喉與擴音器,而后期搖滾階段的Bob就是徹底陰暗的靈媒,他始終會看到“行動”導(dǎo)致的最真實的丑陋面,抵抗是無效的,靠嘴巴同樣也是無效的。藝術(shù)相對于這所有的一切,是屬于一個獨立的場域,這個場域與政治無關(guān),與媒體無關(guān),與時代也無關(guān)。
當整個民族都在呼喚自由,都渴望成為自我的主題,掌握覺得的自主權(quán),在經(jīng)過共同的抗爭得到這些的同時,我們造成的罪責(zé)以及邪惡的世界,也會同步存在。這就是最為徹底的現(xiàn)實。Bob當然是不希望自己被“他們”當做開宴會狂歡慶祝的對象,當做某個群體的代表從而完成他們的事業(yè)。
“美麗靈魂”對于Bob來說,意味著什么?——屠殺。并不是每個人都渴望成為“美麗靈魂”的。也可以說,成為一個“美麗靈魂”需要經(jīng)過精心的策劃和預(yù)謀,這不是一個藝術(shù)家應(yīng)該擅長的。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陳了說出自己為什么停止為了抗議而抗議這件事:“沒有人會因為一首歌,就徹底改變,讓運動和罷工繼續(xù)的。歌曲只能表達自身的政治理念,就好比燒了征兵卡和自焚一樣,除了表達你的不認同之外,什么也做不到?!倍@個政治理念的孕育以及相對所作出的行為,就是“美麗靈魂”的預(yù)謀。因為大的社會時局,罷工、游行足以把每個人都變成受難者,從而在受難的同時,達到一種迷人的幻象。
所有人都迷戀自由,所有人都希望行為高尚,希望純粹性質(zhì)的清白和無辜。但是這并不是Bob所倡導(dǎo)的“行動”的最終目的。真正的行動的有效性在于對世界真實的感知,而Bob所感知的世界瘋狂和不可理喻的一面,與他的創(chuàng)作本身并不能形成一定意義上的鏈接,他在民謠、在反抗中找不到“真摯的”“表達的”歌曲的言語功能。
當民謠成了社會現(xiàn)象和大眾群體的“阿諛奉承”,正如當Bob在舞臺上唱起民謠就歡聲一篇,轉(zhuǎn)變成搖滾,就被叫做叛徒,猶大的滑稽經(jīng)歷一般,民謠不再是音樂本身,失去了“發(fā)出真正時代聲音”的作用,而成了完全不符合Bob內(nèi)心信念的空洞的音符和詞句。
我在想如果是我,也會同樣回歸自己的內(nèi)心,回歸到搖滾的徹底作用,從而在自我挖掘和自戀性質(zhì)的身體里,去破壞所感受以及所看到的一切,貌似只有這樣,Bob才會找到那些沒有失去的珍貴感受——反抗的真實意義。
世界逐漸變得瘋狂
我們生存的世界,永遠是感性——現(xiàn)象的表層膚淺和沒有責(zé)任感,并且在理性完全缺失的環(huán)境中能夠找到自我滿足式的崇高和快樂,但是經(jīng)歷的這一切那么愚蠢。在《No Direction Home》中,有一段表現(xiàn)“瘋狂”的世界最特殊的段落,美國大兵在越南縱火燒毀了一戶平民的房子,并且在一群越南老年人和小朋友面對媒體的求救下,無動于衷。當時具有同樣影響力的Joan Baez和一群反抗歌手集合在機場進行歌曲抗議,但是沒有Bob。
Joan Baez面對鏡頭說:“我不認為他想變成義無反顧的那種人。后來的時代變得壁壘分明,枯燥乏味,要么是贊成戰(zhàn)爭,要么是反戰(zhàn),要么是痛恨黑人,要么是支持馬丁路德金,感覺像是被迫選邊站立?!?br>這就像是一個搖滾歌手,在面臨變成崇高和偉大,或者變成不朽和優(yōu)美之間進行選擇一般。在是否涉足政治之間的抉擇,直接影響人人們對于音樂的判斷力。同樣也是民謠與搖滾之間的完全對抗。
這之間沒有平衡點,如果存在,大眾找到了接受Bob的平衡點,那就是老年的Bob一直才強調(diào)的,時間。如果在同一個當下,要求大眾接受Bob的政治反抗民謠以及內(nèi)心崩塌和腐朽的搖滾,這必將奔潰。面對成為藝術(shù)家還是成為抗議歌者,Bob自然會有自己的抉擇。
之前和一個朋友提到Bob故事,他覺得Bob是個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也絕不會把自己置身以兩種不同面的夾縫之中。他的優(yōu)先選擇是內(nèi)在的優(yōu)美,然后才是崇高的道德。這即是一條少有人走的正確道路。
對于社會和政治的狂熱,往往容易引發(fā)一種沒有緣由的熱情和快樂感,當大眾怒氣沖沖的雜碎路邊的汽車時,當偶像走向街頭被推高至人群頂端,成了牽線木偶時,或者全世界此起彼伏的靜坐、絕食、游行、抗議······世界徹底變的瘋狂了。
所有人都在努力的超脫于感性之外,去索取平等和自由,從而產(chǎn)生一種“成為主導(dǎo)“的幻象,這種幻象完完全全是現(xiàn)實世界中的不足面,抵抗力的不足,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不足。
真正的事實是,在面對這個混亂的世界,不存在僅僅對于自由和民主等簡單的欲望,一種社會體制對于另一種社會體制的代替,并沒有變的更好的可能,這也是人人都能夠知道的道理,但是大眾畢竟是大眾,他們的憤怒和對于崇高感的需求,要求他們借助于歌手、借助音樂、偶像的聲音去傳遞這種虛假的不真實的體驗。
沒有人能夠真正相信“純粹的自由”真實存在,但是每個人都不惜一切的去維持,去爭取這個不切實際的自由夢,從而保持著政治的熱忱。而就在群體的這種無知的感性行為中,那些Icon,逐漸就變成了“異化”的符號,變成了爭取權(quán)利的武器,變成了每個人用來表達自己反抗行為的武裝和外部力量。
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崇拜和愛,就是他們內(nèi)心的對于崇高的欲望以及對于反抗的分身之間的和解。
搖滾革命
電影的后半部分進入了一種超現(xiàn)實的徹底的搖滾式樣的內(nèi)在的迷幻。毒品、詩歌、愛情、正義等諸多的命題構(gòu)成了整個錯亂的神經(jīng)質(zhì)的敘事邏輯,搖滾表現(xiàn)的是什么?欲望與情感。搖滾制造一種徹徹底底的幻覺,通過嘈雜的、孤獨的、垃圾式的、迷幻的、毒品的、欺騙性質(zhì)的、性誘惑的假想的幻覺來演繹出一種真理,這種真理掩蓋了現(xiàn)實的丑陋。
Bob選擇搖滾,選擇和電子、時代、群眾一起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新的方向?!拔也皇悄欠N表演者,想變成群眾一份子的那種表演,我不想跟聽眾拉近距離?!盉ob在回憶創(chuàng)作《Like A Rolling Stone》的經(jīng)歷時說。他的搖滾是在玩一種不在場的狀態(tài),玩一種純粹的自我的缺席。Bob通過搖滾來達到自我的否定與揚棄,通過內(nèi)在的否定,從而來否定外在的所有事物,達到否定性搖滾革命。
這也是Cate Blanchett在電影的后半段沉醉在一種嗑藥般的迷幻意識中所要表達的終極命題,他渴望成為受難者,渴望被拯救的犯錯誤者,甚至成為基督的歌頌者,時代的救贖者。這完全超乎邏輯之外的故事表現(xiàn)形式,擁有一個真實的本質(zhì)的相互對抗的內(nèi)核。
對于自己不斷的否定后,通過搖滾樂以及聽眾進行重新塑造與建構(gòu),從而實現(xiàn)外在與內(nèi)在的統(tǒng)一,進行思想的表達,達到自我的徹底主宰,這是Bob選擇搖滾的終極意義。這并不是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反抗,也不是對于反抗行為帶來的道德層面的幻覺無休止的迷戀,這是用一種內(nèi)在的主體的現(xiàn)實與外在的固有的現(xiàn)實之間進行勇敢的博弈。
現(xiàn)實世界本身就是致命的、堅硬的以及靠一己之力無法穿越的。當面對憤怒的人群、面對兩極化的世界政體,無論如何想要通過音樂區(qū)拯救世界的希望幾乎為不存在的偶然。將藝術(shù)工具化功利化,永遠也不能夠達到被銘刻的歷史效應(yīng)。
而恰恰是指涉在內(nèi)心的,對于主體思維的覺醒力的沖擊以及對于欲望等最真實的本質(zhì)的表達,才是永恒的命題。
Bob試圖讓我們通過搖滾,更加接近自我,接近世界的真實本質(zhì)。
這必將是一場永垂不朽的革命。
<圖片1>
4 ) 1960年代的傳奇
這幾日正穿著印有鮑勃迪倫的T恤招搖過市,假如不嫌臟的話,明天也許還會穿一天。他的傳記“像一塊滾石”一直是我推薦給人物記者的首讀之作--請像鮑勃迪倫寫自己那樣去寫你的訪談對象。胡嗎個到我家串門的時候,驚奇的發(fā)現(xiàn)我在放鮑勃迪倫的另一個影像傳記,這個頗似中國的鮑勃迪倫的家伙野心嫌少了點,或者說21世紀最初幾年的中國缺少反叛和先鋒,一切都在跟隨狀態(tài)下的平胸世界中竊取真知。
這個“我不在那兒”的電影最初沒看大懂,原諒我要在導(dǎo)演用6個長相完全不一樣的演員來拼湊一個完整的鮑勃迪倫的設(shè)計中穿行和冷笑,這個向鮑勃致敬的電影最終滑向了安迪沃霍的影子,并且對金斯堡的刻畫毫無力度而且像個SHAX,這些都是敗筆之所在。
但絲毫不妨礙布景中對美國1960年代的回顧、眷戀、緬懷與好感。這是美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馬丁路德金、肯尼迪、金斯堡、克魯亞克和鮑勃,創(chuàng)領(lǐng)著一個時代的氣質(zhì)與精神。文化偶像的大眾境遇獲得了流行,新的生活方式正在確立,靡爛的風(fēng)氣、性、自由、毒品剛剛開始。
我并沒有完整的聽過鮑勃迪倫,他的音樂不是一下?lián)糁心阈撵`的類型,而是需要用訓(xùn)練過的耳朵去辨別,那來自一個時代的審美怪癖與聲音變遷。
電影中許多格言應(yīng)當聆記,我現(xiàn)在就應(yīng)該去找找,并把它抄到自己的語錄簿里。
5 ) 因為:I 'm not there
喜歡電影名字出現(xiàn)的方式,讓人有種期待。
喜歡電影里的音樂
一度認為在看每部電影時,我可以短暫的活在他們的世界里,但這部例外?;蛟S因為我對音樂的空白,或許就是因為I'm not there.
你說的對:我需要再看一遍這部電影。
ps:“我只想改變我自己”
6 ) I'm Not Here
I'm Not There中的第七規(guī)則是:不要去創(chuàng)造什么。
第七規(guī)則的意思是,讓我們身體中已有的流淌出來,用自己熟知的修飾方式讓它們顯出形體來,不要刻意的去繁復(fù),去宏偉,去華麗,要用最簡單的形式讓它們表達出來,不要搞得如此復(fù)雜,搞得如此精致,搞得像個二奶;第七規(guī)則的意思是不要虛偽,該偉大的就會偉大;第七規(guī)則的意思是,我就是我,其他什么人都不是,不要說我像他他像我,我就是我,不要說我繼承了什么我將帶給別人什么我會留下什么,我就是我,其他什么人都不是;第七規(guī)則是休息日……
認識這個世界先認識物后人。認識J. D. 塞琳格是先認識了《麥田里的守望者》;認識A. C. 克拉克是先認識了《童年的終結(jié)》;認識菅野よう子是先認識了愛の輪廓;認識Bob Dylan是先認識了All Along The Watchtower;認識Velvet Goldmine的時候,還不完全認識Todd Haynes,但現(xiàn)在認識I'm Not There后,我知道了——所有這些我記住了名字的人(又也許不止是名字,又也許我會拼寫錯誤他們的名字),他們都是情緒的迸發(fā)者。
他們所有人都是在流淌自己內(nèi)心的情緒,或悲傷,或智慧,或空靈,或神秘,或抽象……他們不是藝術(shù)家是什么?或者他們什么都不是。他們只是自己,不應(yīng)冠以任何頭銜;他們又不是自己,只代表了一種存在。
追逐coco的那場戲 用的竟然是費里尼的卡薩諾瓦中 所謂otherworldly Nino Rota music
花哨的無聊
這種形式不是很喜歡。
It's not very easy to follow without knowing much about the life of Dtkab, One of best Biography films I've seen though.
蝙蝠俠迪倫vs小丑迪倫
令人喜歡的傳記片拍法:每一個角度、每一塊“碎片”的紀錄再去還原和拼成一個完整的他。幾個部分的演繹和質(zhì)量都挺高的,但最愛的畫面是Richard Gere在火車上唱著“She's gone like the rainbow”,最喜歡的扮相是Cate在車上說著“不是民謠歌手”。愛Todd Haynes更多一點。
六人飾一角,人生皆碎片。我不在我在的地方,我總在我不在的地方。
有人感嘆說:“電影公映以后,Cate定會成為全世界女同志們的集體愛慕對象”這話兒不全然對,因為不止女同志愛慕,她還能把直女變彎。。。帥得太沒天良了女王啊。。。TAT
能在終場之后讓人翻出highway 61 revisited重聽,這就是迪倫先生的魅力所在。此外,狂贊Cate Blanchett的扮相和演技。
托德是真愛布蘭切特啊,最英俊不羈的一段鮑勃迪倫全匯聚到女王身上??ㄋ疽彩欠潜葘こ5暮廊A!用六個人描繪巨星不同時期面貌,導(dǎo)演玩的花里胡哨精彩之極,記錄西部黑白審視史詩風(fēng)格,妙趣橫生。音樂更是一級棒,臺灣譯名真他媽好!
Cate Blanchett讓我驚呆了??!Charlott Gainsberg非常美?。?!小黑人演得很好~ 但太風(fēng)格化,看著累。
最接近Bob Dylan 精神實質(zhì)的一部傳記片。
這是一部“導(dǎo)演心目中的鮑勃·迪倫傳記片”,電影非常怪異地啟用六位演員扮演鮑勃·迪倫的六個方面
感謝吉大藝術(shù)院線放映此片。感謝豆瓣維基讓我了解了一點知識,不至于看的一頭霧水。感覺這部電影還是太文藝了,把性格擬人化,多線敘事和人物傳記虛實結(jié)合,如果不了解鮑勃迪倫的話真看不下去啊,我同學(xué)就忍不住走了。。。凱特布蘭切特女扮男裝演鮑勃迪倫,居然能做到神形兼?zhèn)?,可塑性極高!好演員!
【B】堪稱轉(zhuǎn)場百科全書,所有轉(zhuǎn)場方式都用盡了。電影在我看來很矛盾,形式晦澀,給不認識鮑勃迪倫的人看不懂,內(nèi)容平常,對于足夠了解他的人又沒必要。
可能這就是傳記片唯一的形式——承認它只是由演員所扮演的虛構(gòu)故事,要抹除一切地用虛構(gòu)還原出一個可能存在的形象。
整部看下來很跳躍的感覺 聽著歌兒也暢快 想起了Bob老爹的許多往事……歌迷不能錯過~ 6個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穿插進行 表現(xiàn)手法接近迷離 但也不妨礙懷著熱愛理清思緒 CateBlanchett神貌皆似 當然也少不了酷酷的Bale啦!完全大愛 大贊!
好、好巨大的卡司陣容啊。碎片式的故事。凱特布蘭切特實在是 - 驚艷都不足以形容!(11.27.2015重看,彭尼貝克美學(xué))
用不同的演員來演繹人的一生中不同的經(jīng)歷與側(cè)面,單獨抽離塑造,多么天才的想法。個人最喜歡小孩子那part;本老師的部分則太少了,但聽他講臺詞已屬享受,更何況爆炸頭音樂人造型好看又靈光;Blanchett的確令人驚艷;我并非Dylan的歌迷,卻非常享受這部戲,遠距離探究一個人物使傳奇更為傳奇,這是傳記片誠實的突破。
不了解bob dylan的不太看的懂,正如我,此片日后必然要重看。另,凱特布蘭切特的演出無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