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影片比原著差得多
影片比原著差得多,一開始膠片的色調(diào)就預(yù)示著要用俗套的手法回憶一個故事,我甚至懷疑導(dǎo)演有沒有抓住原著的主題,也許是壓根就想拋開它,總之這個故事還是老伊姆萊講得好。
2 ) 平淡之作
和預(yù)期差遠,當(dāng)然也是和其它同類題材比較而言,雖然風(fēng)格完全不同。
沒有年代背景提示。納粹迫害猶太人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好吧,本片講述的有匈牙利境內(nèi)猶太人背景。開頭部分展示的是猶太人有相當(dāng)大的活動自由。
讓人不解的是,居然從奧斯維辛轉(zhuǎn)移至布痕瓦爾德(這或許是看本片的收獲之一,又記住了一個地名),從來不知進了奧斯維辛還有轉(zhuǎn)場一說。
看了過半了,還沒見一個猶太人死去。后面也是不怎么繁重的體力活,還能受到醫(yī)療救治,就納悶了,主角結(jié)尾處所謂“歡樂時刻”在哪?
最大驚喜或是丹尼爾克雷格的短暫出境吧。
納悶主角非要穿著條紋囚衣返鄉(xiāng)么?生怕別人不知你是猶太人似的。難怪火車上遭人“鄙視”了?
只幾段臺詞讓人有點興趣:
“返鄉(xiāng)有啥感想?”“仇恨。”
“你的祖國呢?”
“你叫什么名字?”報的編號。想起小品《警察和小偷》了。
3 ) 苦難歲月中的溫暖與悲傷
一直對電影的結(jié)尾印象深刻,整個畫面被一片朦朧的光暈所籠罩。男主角獨自站在人群涌動的廣場一角,他要回家了,他朝思慕想的家和深愛著的母親。金色而溫暖的陽光安靜地灑在這片土地上,將他包圍。委婉動聽的音樂輕輕地在畫面中流淌,男主角的畫外音悄然響起:Even now, even here I recognized it—my favorite hour in the camp. And I was filled with a sharp, painful and helpless feeling. I felt homesick. Yes, in a certain sense life there was cleaner and simpler. Those who saved me came back to me. For the first time I thought of them with mild resentment, a kind of affectionate grudge. But let's not exaggerate. I accept every argument for the price of being able to live. I looked around in that gentle, dusky square, at that storm-tossed street which nonetheless held so much promise, I felt the readiness gather within me. I would continue this uncontinuable life of mine. I remembered my mother had plans for me to become an engineer, or a doctor. And that's what will happen: there's nothing too unmaginable to endure. And in my own way I already know that, lying in wait for me like some unavoidable trap, is happiness. Even beside the chimneys in the pause between torments there was something similar to happiness. People only ask about the horrors in the camp, whereas I should talk about the happiness of the camps next time if they ask. If they ask at all. And if I don't forget myself.
4 ) 《命運無常》
在自由世界,人們可以主導(dǎo)自己的命運;然而對于納粹統(tǒng)治下的猶太人來說,他們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也許今天還在惶恐不安中維持著貌似正常的生活,明天就被送往集中營,在那里,屠殺、疾病、恐懼、饑餓、勞累和絕望,隨時將人推向萬劫不復(fù)的死亡深淵。
在全球文明融合的過程中,種族之間的和平相處與融合成為人類必修的一課。很遺憾,人們做得并不好,甚至犯下過許多錯誤,歷史上,種族滅絕、種族清洗的悲劇曾屢屢發(fā)生。今天,雖然納粹已然消亡,猶太人已經(jīng)解放,種族滅絕的行為在世界范圍內(nèi)已被認為是一種反人類的罪行,可是種族主義仍然沒有消亡,狂熱的種族主義分子仍然令人反感地四處宣揚著他們的種族優(yōu)越理論。殷鑒未遠,人們必須警惕種族主義的悲劇再次發(fā)生。
5 ) 請把文學(xué)與電影撕開——短評《命運無?!?/h4>
文學(xué),電影,是兩種獨立的藝術(shù),雖然互相改編已經(jīng)越來越理所當(dāng)然了,但他們畢竟還是不同的。
比如最近火熱的《色戒》,從真實事件,改成小說,又從小說,改為電影。
一部小說出來,轟動了,便說要改成電影,對于投資商來說,money自然是最大的動力,對于觀眾來說,畢竟電影是更生動的形式,也愿意看到自己鐘愛的作品能以另種狀態(tài)擴大——而人們對于自己越是熱愛的作品,越是容易在改編時犯一種心理——忠實原著。
從金庸武俠改電視劇開始——忠實于原著甚至也成了評判一部作品好壞的準則。但對于電視劇來說,也許這樣更符合了大眾口味而加高了收視率,算是一件好事罷。
可是對于電影——世界上第七藝術(shù)——是獨立為體的,好的電影,對于改編這一回事,只是需要一個題材,一個粗劇本(往里說還說文學(xué)帶來的隱性觀眾),一個開口而已——這個層面上:“忠實于原著”的東西,是沒有創(chuàng)造力,沒有再生藝術(shù)能力,不能算是優(yōu)秀影片。
《命運無常》,2002年度諾貝爾獲獎作家伊姆雷-凱爾泰茲。本身是一個非常有感染力的小說,足以表達伊姆雷-凱爾泰茲所想要表達的一切了。然而套一句話:一部小說出來,便已經(jīng)獨立了,作者也應(yīng)當(dāng)以局外人的眼光來看待它??梢聊防?凱爾泰茲卻偏偏要親自操刀來擺弄劇本。
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之所以親自動手改編劇本,是為了使電影制片人不致歪曲了這個故事。他說,他害怕把這部影片拍成一部展示“奇景”的商業(yè)作品,因為“我自己經(jīng)歷了大屠殺,我不能充許用這個題材來嘩眾取寵?!睂τ陔娪暗闹黝},凱爾泰茲說道,這不是一部政治電影,它是關(guān)于一個靈魂成長的道路,講述一個人是怎么變成一個數(shù)字的。
那我們來看看,這個文學(xué)巨人——電影素人是怎樣編排他的好故事的。
通篇平鋪直敘,攝影平平,演員的演技平平,色彩平平。我在這里說“平平”并不是說要有多么花哨的技術(shù)——只是,電影作為獨立藝術(shù),有著自身的一套原則規(guī)律,在這規(guī)律下再跳出水面才是閃光的。
非常好的一個故事,很多細節(jié),比如,在集中營里背沙袋摔交的小孩受懲的片段,比如吃飯時把唯一的肉給了孩子,比如戰(zhàn)后去老鄉(xiāng)的街道尋找他的消息——這些都是非常有感染力的,只是可惜——在這個過分拘泥于“原著”的劇本下把原先的魅力折扣了再折扣。
依舊以那個受懲的小孩為例,最后的鏡頭是他傴僂著身子,把臉轉(zhuǎn)過來——正流著淚看著軍官——然后淡出。
為什么不在這個時候再壓上一包沙袋呢?讓沙袋把鏡頭一起壓下——這才是電影的魅力呀。
是流暢隱喻的構(gòu)圖,是簡練意味深長的臺詞,是錦上添花的音樂,是在和諧的節(jié)奏下組合起來的綜合藝術(shù)——而《命運無?!?,不過是想把小說站立起來,可惜卻只讓觀眾看到了一個背影。
凱爾泰茲說它是關(guān)于一個靈魂成長的道路,講述一個人是怎么變成一個數(shù)字的。
那么在這些“關(guān)于”下劇本又用了多少筆墨?關(guān)于一個靈魂成長的道路,就是一種漸進式的主題推入——試問推入在哪?只在“我”被問及名字的時候卻報上數(shù)字這里有題及——但因為前面沒有好好鋪墊以至于顯得總有些突?!獙Γ@就是這部電影的敗筆之處——散。把一部細致精彩的文學(xué)作品壓縮成兩個小時的不明所以。
電影是獨立的,請把手中的書本拿開,來客觀的欣賞這偉大的藝術(shù)。
——所以,對這部電影來說,還是建議大家看原著小說吧。
2007-12-2 一點拙見而已,但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6 ) 人類要付出什么,才能贖回自己的靈魂?
凱爾泰斯伊姆萊在《船夫日記》里寫了這樣一句話:“活過并寫下了同一本小說?!薄睹\無?!纷鳛閯P爾泰斯伊姆萊的自傳體小說改編的電影,它也許并不是成功的反映。這部電影是灰暗的,抑郁的,它不像《美麗人生》,它是很直接的反映,很直接的沖擊,完整的情節(jié)展開,一些場景讓人嘆息。
電影中出現(xiàn)了許多人物,有些善惡莫辨,最開始將尤卡從公交車上攔下的警察有示意過尤卡離開,但那是他并不知道他所要面臨的一切。這部電影里既有人性的黑暗又有人性的光輝,或許這根本也不能當(dāng)做人性來討論,這使我想到《船夫日記》里的話,大致意思是不是有多少恐怖的事情在他身上發(fā)生,而是他自己通過簡單的生存與簡單的體驗創(chuàng)造了一個恐怖的世界。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dāng)尤卡從集中營出來后說:“就某些方面而言,營里單純多了?!? 雖然這是一部電影,但其實是凱爾泰斯伊姆萊的一生,他已經(jīng)是奧斯維辛的靈魂代言人。
雖然是處女作,但勝在有感染力
很喜歡Ennio Morricone配樂的陣陣排簫,平實中透出一份悚然。
盟 軍 有 個 鐵 金 剛
有《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這樣的優(yōu)秀電影珠玉在前,本片單獨來看并不顯得格外突出,但這部作品的特別之處在于①原作作者曾獲得2002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他本人因為猶太人身份被投入進奧斯維辛集中營,這部小說更多是一部自傳體小說,其中的細節(jié)更具可信性;②電影的拍攝取景也是在真實的集中營原址;③電影的后半部還描述了從集中營出來之后,在國內(nèi)遭遇的冷漠,這就使得這部電影的思考層面更為深刻。140分鐘的電影大部分場景是在集中營內(nèi),人物和場景氛圍還原度非常高,觀影過程讓人感到持續(xù)的沉悶和窒息,但也有不足之處,例如,從小男孩主人公瀕死到得到很好的救助看護,其背景交代語焉不詳,后面看到美國軍官才知道,應(yīng)該是集中營獲得了解放。三星半。
經(jīng)歷過猶如地獄般存在的集中營后沒有什么是過不去的了
真實,瑣碎,冗長. 導(dǎo)演沒有加入過多的個人情感
類似的電影很多很多,所描敘的內(nèi)容也大同小異。這部片子沒什么驚喜,只是告訴人們,在生命最底線面前,尊嚴往往不值一提。
導(dǎo)演處理的手法比較古典,攝影出身鏡頭也漂亮。丹叔其實算是客串吧,就出來了兩場戲,加起來不到五分鐘。
還沒遭受集中營折磨的人們對歸來的幸存者說著“一切都過去了,這才是最重要的”,好像他們真的經(jīng)歷過。正常世界里仿佛還沒有集中營里互相幫助的那份真誠。
地獄不存在,集中營卻存在。
命運
“包租婆:如果我們的兒子沒死,也該有他這么大了。包租公:如果他能好好讀書的話,我看他將來不是做醫(yī)生就是做律師。包租婆:不過看他的樣子應(yīng)該當(dāng)武師?!边@不是跳戲,這是命運!
匈牙利大屠殺題材影片,影片根據(jù)2002年度諾貝爾獲獎作家伊姆雷- 凱爾泰茲的同名小說改編,不同于以往表現(xiàn)此類題材影片的視角,沒有過分渲染大屠殺的恐怖,而著重描寫了非常時期的點滴快樂和人追求尊嚴的努力。
卡維有幾次機會逃離厄運,但是他把自己交給了命運。這是否也暗示著猶太民族苦難的宿命?
臥槽高中看的小說居然已經(jīng)被改變成電影了...
改編自伊姆雷的自傳體小說,在這部納粹集中營題材的影片/文本中,創(chuàng)作者沒有極力渲染同類題材中的戰(zhàn)爭批判與控訴,而是反思戰(zhàn)爭對於個體的影響。片末,卡維的獨白非常有趣,相對於外界的同情心施捨的隔岸觀火,集中營里的生活反而因為個人的歷驗具有了溫暖的情意。對於痛苦,他者永遠無法感同身受。
難得看到有猶太人反思的片段。
電影永遠比不過先入為主的原著,但已經(jīng)非常優(yōu)秀了,哪怕剪掉了那么多畫面。短短幾句說不清所有,這電影或許能加深對小說內(nèi)容的認識。好配樂。導(dǎo)演看這本書的時候哭過嗎?
4。導(dǎo)演畢竟是個攝影啊
從另一個角度看集中營對人的殘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