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是阿基考里斯馬基作為導(dǎo)演的處女作,彼時獨特的冷面幽默風(fēng)格尚未形成,仍處于摸索階段,可以看出本片的僵硬與生澀。作為文學(xué)改編作品,本片并不忠實于原著,大刀闊斧地砍掉了故事全部的細枝末節(jié),只留下樹干,對原作的陰郁和壓抑倒是還原地比較到位。人物都變成了符號,少有情感色彩的刻畫,極簡主義風(fēng)格雛形已形成。阿基在幕后花絮中曾說,他之所以拍這部電影,是因為看過弗朗索瓦特呂弗對希區(qū)柯克的采訪,希區(qū)柯克說他絕不會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搬上銀幕,因為太難了,而年輕氣盛的阿基則決定挑戰(zhàn)一把,后來人到中年的他自己也說,希區(qū)柯克是對的,確實很難改編,自己的初次嘗試失敗。
影片開篇便是一個臭蟲的特寫,隨后臭蟲被男主一斧子砍死,然后響起舒伯特搖滾版的《小夜曲》,我們的男主,拉斯科爾尼科夫的芬蘭化身登場。俄語中,原著男主的名字Raskolnikov一詞源自rascal,意為『分裂』。這個詞最早便是形容東正教教派的分裂者,一群蔑視上帝的人。片中以及原著中男主真正的殺人動機到底是什么呢?引用書中原話:『人類社會有兩種人,一種是凡人,一種是非凡的人。凡人會遵守世俗的法律,而非凡的人,他們能凌駕于法律之上,為了更高崇的目的而清除一些必要的障礙。他們被稱為偉人,他們被稱為英雄』。
由于阿基這部電影并無過多出彩之處,請允許我多講一講陀氏的原著。
陀氏很擅長復(fù)雜心理的精準描寫,對二十世紀的世界文壇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蹲锱c罰》用極富洞察力的語言,深刻地描繪了人性的深不可測與迷人。引用黑塞的話,『當我們孤獨苦悶,麻木不仁地面對生活時,當我們不再能理解生活的瘋狂與美麗,并對其失去希望時,請敞開心扉聆聽陀思妥耶夫斯基驚世駭俗的音樂吧!當我們體驗到那令人戰(zhàn)栗的世界所擁有的奇妙意義,我們最終也聽到了音樂中飄蕩的愛與安慰?!?加繆,卡夫卡,尼采甚至魯迅都深受陀氏的影響。陀氏的《地下室手記》曾被認為是第一本關(guān)于存在主義的書籍。順便說一句,關(guān)于阿爾貝加繆的哲學(xué)思想,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對《冰血暴第二季》的全季解說。當然,關(guān)于陀氏文學(xué),也不都是溢美之詞,比如米蘭昆德拉在《雅克和他的主人》一書中曾說,他反感陀氏世界的塑造都創(chuàng)建于情感之上。換句話說,情感被提升到了價值和真理的地位。大段的古典舞臺劇式的對白,比如卡捷琳娜·伊萬諾夫娜的每次出場,都像是一場舞臺劇拉開了幕布。語言風(fēng)格則兼具意識流,完全展現(xiàn)心理意識(參考《靈山》)。人物刻畫是小說中心,情感則是人物的原動力。情節(jié)和景物安排被完全淡化,甚至不合理。一切圍繞情感的激烈變化而展開,這就是為什么阿基考里斯馬基的電影改編會看起來那么生硬和突兀,確實情感刻畫太滿的話,讀起來便會容易陷入一種schmaltz的情緒中。最后想說一嘴,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上很多人說陀氏受到尼采的影響,總把二人強加在一起探討與比較,實際上尼采1883-1885年才完成代表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首次提出『超人』學(xué)說,而此時陀氏早已去世,《罪與罰》1860年開始醞釀,1866年便已出版。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可能知道尼采的『超人』哲學(xué),尼采的哲學(xué)更不可能影響陀氏小說的主人公,倒是尼采曾說過很喜歡陀氏的小說。
《罪與罰》是阿基考里斯馬基作為導(dǎo)演的處女作,彼時獨特的冷面幽默風(fēng)格尚未形成,仍處于摸索階段,可以看出本片的僵硬與生澀。作為文學(xué)改編作品,本片并不忠實于原著,大刀闊斧地砍掉了故事全部的細枝末節(jié),只留下樹干,對原作的陰郁和壓抑倒是還原地比較到位。人物都變成了符號,少有情感色彩的刻畫,極簡主義風(fēng)格雛形已形成。阿基在幕后花絮中曾說,他之所以拍這部電影,是因為看過弗朗索瓦特呂弗對希區(qū)柯克的采訪,希區(qū)柯克說他絕不會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搬上銀幕,因為太難了,而年輕氣盛的阿基則決定挑戰(zhàn)一把,后來人到中年的他自己也說,希區(qū)柯克是對的,確實很難改編,自己的初次嘗試失敗。
影片開篇便是一個臭蟲的特寫,隨后臭蟲被男主一斧子砍si,然后響起舒伯特搖滾版的《小夜曲》,我們的男主,拉斯科爾尼科夫的芬蘭化身登場。俄語中,原著男主的名字Raskolnikov一詞源自rascal,意為『分裂』。這個詞最早便是形容東正教教派的分裂者,一群蔑視God的人。片中以及原著中男主真正的killing動機到底是什么呢?引用書中原話:『人類社會有兩種人,一種是凡人,一種是非凡的人。凡人會遵守世俗的法律,而非凡的人,他們能凌駕于law之上,為了更高崇的目的而清除一些必要的障礙。他們被稱為偉人,他們被稱為英雄』。
由于阿基這部電影并無過多出彩之處,請允許我多講一講陀氏的原著。
陀氏很擅長復(fù)雜心理的精準描寫,對二十世紀的世界文壇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罪與罰》用極富洞察力的語言,深刻地描繪了人性的深不可測與迷人。引用黑塞的話,『當我們孤獨苦悶,麻木不仁地面對生活時,當我們不再能理解生活的瘋狂與美麗,并對其失去希望時,請敞開心扉聆聽陀思妥耶夫斯基驚世駭俗的音樂吧!當我們體驗到那令人戰(zhàn)栗的世界所擁有的奇妙意義,我們最終也聽到了音樂中飄蕩的愛與安慰?!?加繆,卡夫卡,尼采甚至魯迅都深受陀氏的影響。陀氏的《地下室手記》曾被認為是第一本關(guān)于存在主義的書籍。順便說一句,關(guān)于阿爾貝加繆的哲學(xué)思想,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對《冰血暴第二季》的全季解說。當然,關(guān)于陀氏文學(xué),也不都是溢美之詞,比如米蘭昆德拉在《雅克和他的主人》一書中曾說,他反感陀氏世界的塑造都創(chuàng)建于情感之上。換句話說,情感被提升到了價值和真理的地位。大段的古典舞臺劇式的對白,比如卡捷琳娜·伊萬諾夫娜的每次出場,都像是一場舞臺劇拉開了幕布。語言風(fēng)格則兼具意識流,完全展現(xiàn)心理意識(參考《靈山》)。人物刻畫是小說中心,情感則是人物的原動力。情節(jié)和景物安排被完全淡化,甚至不合理。一切圍繞情感的激烈變化而展開,這就是為什么阿基考里斯馬基的電影改編會看起來那么生硬和突兀,確實情感刻畫太滿的話,讀起來便會容易陷入一種schmaltz的情緒中。最后想說一嘴,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上很多人說陀氏受到尼采的影響,總把二人強加在一起探討與比較,實際上尼采1883-1885年才完成代表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首次提出『超人』學(xué)說,而此時陀氏早已去世,《罪與罰》1860年開始醞釀,1866年便已出版。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可能知道尼采的『超人』哲學(xué),尼采的哲學(xué)更不可能影響陀氏小說的主人公,倒是尼采曾說過很喜歡陀氏的小說。
我本來想去看1970年的《罪與罰》,陰差陽錯的看完了這部電影。
雖然是改編,我覺得這部電影也是一篇佳作。
海爾曼,他本可以逃,卻最終選擇自首。
并不是為了那個女子,他也讓她不再等他。
而是他的良心,他的良知。
他知道自己有罪,需要去自首。
他不會像那個被他殺死的人一樣,選擇去逃避。
他和拉斯科爾尼科夫不一樣。
他不慌,不忙,不害怕。
他更加冷漠。
*為了過嬸一些詞匯不得不用英文代替,詳細解說請看視頻↑
《罪與罰》是阿基考里斯馬基作為導(dǎo)演的處女作,彼時獨特的冷面幽默風(fēng)格尚未形成,仍處于摸索階段,可以看出本片的僵硬與生澀。作為文學(xué)改編作品,本片并不忠實于原著,大刀闊斧地砍掉了故事全部的細枝末節(jié),只留下樹干,對原作的陰郁和壓抑倒是還原地比較到位。人物都變成了符號,少有情感色彩的刻畫,極簡主義風(fēng)格雛形已形成。阿基在幕后花絮中曾說,他之所以拍這部電影,是因為看過弗朗索瓦特呂弗對希區(qū)柯克的采訪,希區(qū)柯克說他絕不會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搬上銀幕,因為太難了,而年輕氣盛的阿基則決定挑戰(zhàn)一把,后來人到中年的他自己也說,希區(qū)柯克是對的,確實很難改編,自己的初次嘗試失敗。
影片開篇便是一個bug的特寫,隨后bug被男主一斧子hacked,然后響起舒伯特搖滾版的《小夜曲》,我們的男主,拉斯科爾尼科夫的芬蘭化身登場。俄語中,原著男主的名字Raskolnikov一詞源自rascal,意為『分裂』。這個詞最早便是形容Eastern Orthodox Church的分裂者,一群despise God的人。片中以及原著中男主真正的motive for murder到底是什么呢?引用書中原話:『人類社會有兩種人,一種是凡人,一種是非凡的人。Mortals will obey the secular laws,And extraordinary people, they can be above the law,為了更高崇的目的而清除一些必要的障礙。他們被稱great man,他們被稱為hero』。
由于阿基這部電影并無過多出彩之處,請允許我多講一講陀氏的原著。
陀氏很擅長復(fù)雜心理的精準描寫,對二十世紀的世界文壇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蹲锱c罰》用極富洞察力的語言,深刻地描繪了人性的深不可測與迷人。引用黑塞的話,『當我們孤獨苦悶,麻木不仁地面對生活時,當我們不再能理解生活的瘋狂與美麗,并對其失去希望時,請敞開心扉聆聽陀思妥耶夫斯基驚世駭俗的音樂吧!當我們體驗到那令人戰(zhàn)栗的世界所擁有的奇妙意義,我們最終也聽到了音樂中飄蕩的愛與安慰?!?加繆,卡夫卡,尼采甚至魯迅都深受陀氏的影響。陀氏的《地下室手記》曾被認為是第一本關(guān)于存在主義的書籍。順便說一句,關(guān)于阿爾貝加繆的哲學(xué)思想,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對《冰血暴第二季》的全季解說。當然,關(guān)于陀氏文學(xué),也不都是溢美之詞,比如米蘭昆德拉在《雅克和他的主人》一書中曾說,他反感陀氏世界的塑造都創(chuàng)建于情感之上。換句話說,情感被提升到了價值和真理的地位。大段的古典舞臺劇式的對白,比如卡捷琳娜·伊萬諾夫娜的每次出場,都像是一場舞臺劇拉開了幕布。語言風(fēng)格則兼具意識流,完全展現(xiàn)心理意識(參考《靈山》)。人物刻畫是小說中心,情感則是人物的原動力。情節(jié)和景物安排被完全淡化,甚至不合理。一切圍繞情感的激烈變化而展開,這就是為什么阿基考里斯馬基的電影改編會看起來那么生硬和突兀,確實情感刻畫太滿的話,讀起來便會容易陷入一種schmaltz的情緒中。最后想說一嘴,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上很多人說陀氏受到尼采的影響,總把二人強加在一起探討與比較,實際上尼采1883-1885年才完成代表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首次提出『超人』學(xué)說,而此時陀氏早已去世,《罪與罰》1860年開始醞釀,1866年便已出版。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可能知道尼采的『超人』哲學(xué),尼采的哲學(xué)更不可能影響陀氏小說的主人公,倒是尼采曾說過很喜歡陀氏的小說。
阿基·考里斯馬基的導(dǎo)演處女作。阿基是個資深的文學(xué)愛好者。有幾部作品改編自文學(xué)名著。他的處女作就是改編自陀氏名著。但看這部片,我進入不了狀態(tài)?;蛘哒f,懷著極大的興趣看。看到將近一半時,漸漸不能理解影像中的情緒。不知道這是陀式原著思想所導(dǎo)致的,還是阿基的電影所導(dǎo)致的。片中男主角,殺了人,最后在女主角的高尚人格的影響之下,一步步走向更明確的懺悔,終于自首接受應(yīng)有懲罰,而心地善良的美麗女主,承諾愿意等男主角出來。這是多古典的浪漫。這種浪漫,我覺得只存在于古典式的生活環(huán)境(或文學(xué)環(huán)境)里。像陽春白雪一樣高雅,但只可遠觀。沒法引起我心的共鳴。我只是看到一個有著痞子氣的殺人兇手,竟然被良心折磨得坐立難安,以及一個一心想要救苦救難的圣母(婊),也不知怎地就是偏偏喜歡上犯了罪長得不帥疑似精神病患者的殺人兇手,不僅勸他接受懲罰,還愿意為了愛情而等他八年。好像八年只有八個月一樣。也許是她從這個兇手身上看到了某種純真氣質(zhì)而其他身上不具備。但這種“除了男主角之外非奸即惡再無好男人”的邏輯也讓影片的套路陳舊。不知有朝一日看了陀氏的原著《罪與罰》會有怎樣的感受。
剛剛看完原作則不可避免的先入為主了,因此并不是很喜歡這個改法,這點時長也只夠把這個故事講出來了,可以預(yù)見心理描寫遠不敵原著,不過作為自己的第一部長片,這確實夠有野心,考里斯馬基儼然也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了超凡的電影語言水準,精簡化的風(fēng)格也足以自成一體。
顯然這樣人性復(fù)雜的故事不適合阿基這種極簡風(fēng)格,但是作為一部處女作,導(dǎo)演在初始就確立了自己的風(fēng)格,這一點值得肯定。
7.2 她站在那里,一個天使,指引的路,沒有救贖。間離的氣氛,風(fēng)格鮮明的運鏡,無功無過的首作。@阿基影展 SFC
很不aki風(fēng)格的早期作品,對于我這種看電影純粹欣賞作者筆墨而非讀小說看故事的而言
重看;相比原著砍去不少支線情節(jié),因此對男主的性格成因和相關(guān)前史交代得較為淡化,社會背景也盡量簡化,專注于人物的行動和精神狀態(tài),連原著中大量傾注的心理描摹也被收縮于淡漠化的表情中,唯有瞳孔的收放顯露著戲劇化的跌宕,隱有布列松之風(fēng);然而正是在這無盡的清冷和疏離中,似乎有某種壓迫性的冷酷力量驅(qū)使他挑釁著全世界,無疑他是怯懦的,渴望通過轉(zhuǎn)移告發(fā)的重責(zé)以實現(xiàn)疏解自身的罪孽,讓他最終落敗的也唯有僅存的微光。The doors《love her madly》太好聽了,阿基一開始的音樂品味就這么棒。
男主是發(fā)際線低屆的顏值天花板了
作為處女作,其實已經(jīng)基本可以看出考里斯馬基日后的電影風(fēng)格,但這時候還很稚嫩,故事的底子很慘情,所以處理起來也還不夠“簡單”。
臺詞文化課的考試內(nèi)容。 不幸睡著了。
陀氏的文本對于影像改編的難度多在對人物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的表達 文字可以通過大篇幅細致地停頓描繪所思所想 阿基的處理方式是弱化一切外界環(huán)境而凸顯人物行為背后的內(nèi)在驅(qū)動//最后一場實在太布列松了 可能都比較容易從第一部作品中窺探到導(dǎo)演個人的喜好
心事忡忡,效率最低;從小到大,被教育成不思考只活著的動物…
慢慢地,她愛上了他
Crime and Punishment in minimalism. 小年輕長得真Heath Ledger
4星半,考里斯馬基的處女作對人與社會異化關(guān)系的探討以及對陀氏原著的次文本拿捏很成功,師承布列松的極簡主義,敘事干脆直接,并無蘇聯(lián)版的冗長。利用人物眼神的正反打鏡頭與美國黑色電影式的表現(xiàn)主義布光營造針鋒相對的緊張心理,它的“極簡化“與“芬蘭化“極為成功,但”去古典化”卻相對不如人意
太冷峻了,有些木訥的冷峻
飽含激情生活的人,怪異,孤單。有趣的是??寺绾我谎圩R別了女主這個偽裝成虱子,事實上又飽含激情默默生活在人群中的人,把命運交付于她。更有趣的是,一個活成了虱子的店老板如何又難以自持愛上了這個不甘成為虱子的女孩。也許火焰靜靜地燃在每個人心間,有人轟然炸裂,有人啞然艷羨。
也許在任何人看來他都帶有一種極深的寂寞,但正是因為這北歐特有的失語,我反而卻覺得有些怪異的幽默。他們似乎是出離正常生活太久了,久得每個人都如此可笑。
#阿基影展# 上海影城,4.0分。開頭令人印象深刻的屠宰場工作鋪陳(雖然男主其實在之后沒有再回到那里上班,卻極具時代與文本的象征意義),還有布列松式的動作捕捉,以及某種總是讓我莫名想到小津的室內(nèi)布景。還有一點印象深刻的,當男主最后一次“脫罪”(其實是放棄自首)后離開警局,他看見了那個想要看到他人性、經(jīng)由那個“為女友報仇”的自我暴露愛上他的女孩兒時,她恍然如同一個天使。
郭利斯馬基
我看過許多電影的結(jié)局通常是人類最終不會孤獨,而幽默、悲觀的阿基·考里斯馬基明顯更為誠實,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而且是永遠的。男主人公拉伊肯最后自首進了監(jiān)獄,女主艾娃愿意等他。但被他拒絕了,他寧愿在監(jiān)獄里孤獨終老?;蛟S這是他的宿命,至少拉伊肯是清醒的。正如拉伊肯對艾娃說的“我殺了只虱子,自己也變成了虱子,虱子的數(shù)量沒有變,除非一開始我就是只虱子。”“無論在外面還是在監(jiān)獄,我都是孤獨一人。你走吧,過你自己的生活。終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我們死后,不會有什么天堂,只會有別的東西......”警察、目擊者(艾娃)、拉伊肯的工作同事、死去的商人、蛋糕店老板, 不同人物性格穿插其中,把人性矛盾愈演愈烈。正是因為人性的矛盾,才讓這部電影結(jié)局注定孤獨。
三星半。改編罪與罰,Aki只要了93分鐘,那就不必以貼近原著做衡量標準了。影片的大部分時間,個人風(fēng)格還不算濃烈,不過已露出頭角崢嶸。他取來布列松的極簡主義,大刀闊斧,甚至最后一場戲有對《扒手》很明顯的致敬。但他甚至比布列松更哀傷,他的拉斯柯爾尼科夫在最后以虱子的自我否定選擇了永遠孤獨。有意思的是,也正在這時,激情的音樂噴薄而出,又好似一個光明結(jié)尾。說不清是冷峻,是灼熱。考里斯馬基的作者風(fēng)格自此立住,這才是處女作而已。厲害。馬蒂·佩龍帕的角色故事,像《天堂孤影》的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