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可怖的夏夜
大衛(wèi)·林奇最讓人驚奇的一點是:他發(fā)覺了如何能讓人感到可怖的要訣。在《橡皮頭》里,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和真實世界平行的夢魘時空。這個夢魘時空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你進入其中后只能在夢魘范圍內(nèi)穿梭,但永無可能走出去。人最恐懼而又不得不面對的是我們無法像橡皮一樣涂改人生,所有的事情都是做過后便再無后悔藥可吃。人是在不斷經(jīng)歷犯錯來認識錯誤本身,最終你會意識到活著或死去都是個錯誤。這頗有些玄,大衛(wèi)·林奇用影像濃縮了這一道理——勿求在塵世獲得解脫,愛情、婚姻、生靈的出生、殺子、偷情、背叛……種種現(xiàn)實和情感都是痛苦的發(fā)酵劑。夏夜中在憋仄的房屋中浮動的蠕蟲,正是每一個人腦海中潛藏的陰暗。在漆黑并伴隨著狂風驟雨的道路上,回頭是萬丈深淵,而前進也隨時可能一腳踩空從此殞命。確定這真理的方式只有一種,就是親自體驗生活的消亡。我們的頭腦里充斥著把世界修改成我們期盼模樣的意愿,但這種期盼越是強烈,我們自身在和世界摩擦時越是損耗嚴重,直至“橡皮頭”被擦拭得流出了腦漿,也不算完。
2 ) 非具象化的恐怖
我的生理機制注定了我與所有標簽里帶“恐怖”的作品無緣,小時候看《洗冤錄》《走近科學》《傳奇故事》都能產(chǎn)生陰影。
《橡皮頭》似乎不同于以往傳統(tǒng)恐怖片,應該叫cult片,cult片,就是恐怖得毫無邏輯,但是又確實地叫人恐懼。它的恐怖,不是具象化的,比如形似ET的怪胎嬰兒并不會讓我覺得恐怖(好吧不要細看),因為沒有故事背景,比如說輻射危機、生化武器,導致人的變異,或者鬼怪寄生、異形降世,我很清楚它只是一個道具,還會感嘆嗯做得真逼真啊。
3 ) 管它講了什么我只享受這刺激
ERASERHEAD,預想這是一個驚悚類的,不驚悚,也一定詭異。詭異這個詞真是被用爛了。帶著這樣的預想,做好了充分準備,卻只是徒然,卻依然超乎想象。
首先這是1977年的片子,黑白片。彩色在那個年代早已占據(jù)市場,黑白逐漸演變成一種拍片手段,這樣的手段,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看看陸川將要推出的<南京!南京!>預告片花就知道了。我一直覺得,黑白的質(zhì)感是彩色所不能及的,特別表現(xiàn)在光線的質(zhì)感上。因為是黑白,所以光線的質(zhì)感,那種耀眼的好看不會被龐雜的顏色所掩蓋。
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tagline這么說,In Heaven Everything Is Fine. 不Fine,一點也不Fine,令人作嘔的場面陣陣撲來,甚至能讓你嗅到莫名的骯臟,當然,兼具奇思妙想般的驚悚,這驚悚生猛如獸。
怪嬰,冷氣狀態(tài)的背景音,男主角那張本來就極具戲劇張力的臉加之臉上痛苦怪異的表情,流血的烤雞,生瘡的怪嬰的臉,搖掉的頭隨后長出怪嬰的頭。嘆為觀止的開了眼。真想對大衛(wèi)林奇的腦袋做一些非專業(yè)性質(zhì)的解剖實驗,看看里面到底裝了什么。
兩個細節(jié)很好玩。
一是床頭柜上的一堆土和土里的小樹(注意這里是沒有盛土容器的),單單一堆土,這顯然是對早期短片<祖母>里一些想法的重復利用,亦稱為致敬,后來當“橡皮頭”被搖掉的時候,從這棵樹里開始流出液體。
二是真正描述了這樣一個橡皮頭檢測程序:拿電鉆之類的器具從腦袋里取若干材料,一一安在每支鉛筆上,成為一個個小小的橡皮頭。這小段十分驚艷。
至于倒數(shù)第二個場面,從聲音到光線到剪輯,都做得精妙透頂。電燈伴著從怪嬰口中不斷噴涌而出的漿液時熄時滅,變更頻率不斷加速,而怪嬰腦袋在男主角眼前搖晃,變換不同的位置,每當燈亮一次,它就處于另一個位置和角度,咄咄逼人之感加上緊張的音樂節(jié)奏,刺激著我的每根神經(jīng)。
這是一部充滿神經(jīng)質(zhì),幻想無邊的片子。關乎家庭關乎愛情關于欲望。家庭戲的感覺像極了早年的<祖母>,而愛情,總覺得天堂里唱歌的那位腮幫子鼓囔囔粗糙糙的女人隱約中代表著什么,且與那句tagline有著不可捉摸的聯(lián)系,或者她正代表了如天堂般不可觸及無法實現(xiàn)的愛情,不過這阻礙不了男主角幻想的腳步,那些紛紛落下的白色蠕蟲,分明破壞了天堂的寧靜,這是欲望之蟲,正如有人所分析的<巴頓芬克>里墻紙背后代表欲望和貪婪的那些黏糊糊的乳液。
總之,每個畫面都讓人厭煩到極點,這效果過分耀眼,耀眼到講一個怎樣的故事已經(jīng)不再重要。
4 ) 我們以供奉虛無為生
一
在灰暗中,我們看不清東西,存在總是一副即將被照亮的狀態(tài),但在絕對光明下,什么都看不見;不可忍受的刺目之白將我們的視線覆蓋。
二
漸漸變大,戛然而止;
漸漸變亮,戛然而止;
事實上,除了自殺,沒有什么東西會戛然而止;
如同橡皮,我們總是在各種絕對力量的擠壓中恢復原狀。
三
這個孩子不是我的,但確實跟我有關;正如這個世界不是我的,但它確跟我有關一樣。
四
面對哭泣安然入睡,
面對嘲笑輾轉(zhuǎn)難眠。
五
當我們看,光明舞臺上的角色總在躲避著什么。當我們走上這舞臺,與我們有關的孩子(世界/文明)將我們謀殺,我們成了符號的替身。換而言之,舞臺(前景)上呈現(xiàn)的東西,只是我們造出來的東西,而不是真實的東西。我們的真實命運則是成為涂抹者或者被涂抹者。
六
在黑夜與白晝、醒著與夢著的輪回里,是我們抹去夢境,還是夢境抹去我們?
七
我們以供奉虛無為生,而在這虛無中加上別的什么東西,將會是一種千瘡百孔的錯誤。
5 ) 片子令人恐懼的是它令人恐懼的真實感
看完了橡皮頭,感覺壓抑的喘不過氣。片子里的恐怖不光是感官上的怪異,而是利用隱喻反映了生活中無法逃離的恐懼感。男主像是被關在一個屋子里,無法逃逐。唯一的出口是死亡,是摧毀,是犯罪。他出不去,四周是牢籠,岳母是牢籠,欲望是牢籠,他以為的出口只是另一條骯臟的下水道。他以為把畸形的孩子,那性的結晶摧毀,他就可以自由。但他無法自由,他的自由只是自我救贖,只是一種毀滅,一種逃跑。他向往的那丑陋,快樂又原始的妓女,是片中不算救贖的唯一救贖。
之所以恐懼,因為它像詩,像音樂。它像一個通道,將你帶入另一個人的噩夢里,完完全全的讓人沉浸。許多瞬間像是橋梁,令人回憶過去,雖然從未經(jīng)歷過。
6 ) 橡皮頭付體
看完<橡皮頭>入睡,借著酒精的作用,緩緩睡去。
在夢中依稀感到自己就是橡皮頭,一個生活在現(xiàn)在,一個泱泱大國里的橡皮頭。
仔細想想,我學校畢業(yè)后便到此地,一個工業(yè)和商業(yè)均發(fā)達的地方,以前大家都來下海,現(xiàn)在,只能下河,我在這條污穢的河里帶著夢想,榮辱洗淘著。
為了工作,放棄很多,永遠沒有歸宿感的租住房,永遠沒有朋友的工作環(huán)境,沒有一片凈土,而工作就象強奸,哈哈,放棄尊嚴,放棄愛好和自己的小愛好。
永遠看不到頭的打工生涯,只有在電腦前發(fā)泄自己欲望,只有在夢里,才能看到的她,性欲,就想是一個永遠得不到滿足的怪嬰,你想要,而得到后,卻是一個惡夢。
發(fā)克。
焦慮壓抑下誕生的畸形怪物,緊張不安下飄灑的橡皮屑,你最懼怕的噩夢被林奇用影像具象化出,陰森抑郁深入每一寸骨頭,現(xiàn)實?幻想?夢境?夢醒?實物?隱喻?一場內(nèi)心最深處恐懼與焦慮的噩夢,夢沒有盡頭。 8.5 ★★★★
超現(xiàn)實主義表現(xiàn)手法絲絲入扣。焦慮恐懼不安黑暗困惑,令人毛骨悚然的夢境。黑白片的好處就是能更好的引導觀眾的注意力。這部處女座和后來的穆赫蘭道比后者就只能算是林奇的通俗片。對人性陰暗面的偏好,搖晃的鏡頭和充滿矛盾的情緒正是林奇風格的完美體現(xiàn)。
天才之作. 大衛(wèi)林奇在處女作中完整地展現(xiàn)了其后畢生的創(chuàng)作觀念,長片宛如短片的感覺證明了憑借一種美學或風格足以支撐敘事,在這個意義下他堪稱雷德利斯科特的先行者;之所以將他與卡夫卡相提并論,正是因為其作品以虛構的形式"如實地"描繪生活,以致反而凸顯出"真實世界"的不真實. 作為七十年代的低預算影片,出類拔萃的聲音設計可謂十分驚人.
大衛(wèi)·林奇導演處女作,大膽,詭譎,離奇。斷續(xù)的噪音、讓人不安的配樂加上黑白攝影與用光營造出陰暗恐懼感,夢境,想象與現(xiàn)實交織的無序剪輯與敘事讓人如墜云霧,畸形人、種種夢魘般的意象和無處不在的性隱喻直指人心,這也許是最好的展現(xiàn)在壓迫與恐懼中彷徨掙扎的人性圖景的作品之一吧?。?.0/10)
反正我是看爽了?。?!
【B-】想象力不如之后的作品也沒有之后的好看,我不覺得這部的故事有許多人想的那樣復雜,除了幾個明顯的夢境,大部分東西只是對費城工人家庭的映射,與其說故意讓人看不懂,我倒更覺得那是因為大衛(wèi)林奇本來就不是正常人
一部以極端的“所見”引發(fā)對“所不見”之關注的電影。在這個角度上,我能夠在它呈現(xiàn)的所有畸形、機械與惡心里看到對自然與自然物的無力渴求,和失去自然的恐懼、絕望與哀傷。無論欣賞與否,林奇都是一個從處女長片就擁有了自身電影語言系統(tǒng)的導演,不僅個性,而且完整。沒有什么比這更讓人嫉妒的了。
謝謝你光顧,我的小怪物,你是我寫過最霉的情書。
"Exterminate all rational thought." Visual storytelling, visual遠高于storytelling. 這是最林奇的電影,后續(xù)作品中幾乎所有元素都從中有跡可循,領會了它就領會了林奇。也是他作品中最不需要在意情節(jié)的一部,聲音與影像直接入侵潛意識。
A-. 恐婚恐育終極指南,繁殖已經(jīng)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徹底的畸形秀。這部處女作就像大衛(wèi)·林奇職業(yè)生涯的某種“摘要”與“宣言”,他在后期作品中所鐘愛的手法(打光的方式,轟鳴的環(huán)境音,夢與現(xiàn)實deja vu式的勾連,標志性的游走pov鏡頭)與主題(性渴望/性壓抑/性無能的矛盾,光鮮秩序下的瘋狂失序,生活本身的戲劇性與表演性),基本都能在這里找到原型。更重要的是,他由此奠定了一種編譯恐懼的法則:通過將熟悉陌生化,去誘發(fā)基于純粹感官與直覺的uncanniness。He really is iconic right from the start. 2022.1.7 Filmothèque
音景有趣,不絕於耳的工業(yè)噪音(大者如工廠機具聲、小者如唱機指針磨蹭聲),好像所有角色動作造成的聲響都加大回音,許多對話聲異常尖銳刺耳聒噪(或許因而加深惡夢感,讓人想逃、想醒),當然,可能也是表演太爛使然?(有讓人想起John Waters)大銀幕重看後不得不說,Lynch首部作有點過譽、有點裝逼?非常吃氛圍。
產(chǎn)后抑郁癥大戰(zhàn)新保守主義狗崽子
以后可能再也吃不下老媽兔頭了
影史處女作TOP3,不輸《皮囊之下》等任何一部當代科幻的水準。在拍攝有人物運動的中景或近景時,人的頭部(包括表情)其實是觀眾首先下意識注意的部位。人的腦袋是一個巨大而陌生的星球,身體圍繞頭顱漂浮。攝影機像“衛(wèi)星”那樣運動。每個人的頭部都以夸張的形象出現(xiàn),男主角、腮幫子鼓鼓的女人…碩大的、具有生殖功能的精子頭部墜入卵子,交媾誕生成人類。主觀鏡頭也神棍極了,回憶一下我們從地球上看月亮是什么樣子的?它等于“地球”的眼睛在看月亮。
我以為他的頭是用橡皮做的。。。
你們水瓶座的腦洞我們大射手都hold不住……倒無所謂看不看得懂,片子里那種焦慮的情緒是很容易直觀地體驗到的,至于將這種情緒對應于何種原因,則視觀眾的經(jīng)歷而定。就我個人而言,最有共鳴的是男主角突然醒來后,從身旁的女伴被子里不斷揪出巨大的精子一幕,那種恐懼感最為直觀。
自從得了精神病,整個人精神多了。
拍完這種電影居然還有人給錢他拍商業(yè)片……
#重看#四星半;77年的大師處女作,時隔七年再看,震驚和訝異未減少分毫(觀影初期的口味維持至今);夢見自己死去,夢見一切摧枯拉朽,夢見所有光和影都淪陷,沒有經(jīng)歷過地獄怎會在腐爛泥沼中涅槃出光明,噩夢是靈感源泉;從主題和技法上講,林奇后來更著名的片大多沒有超出本片。
大衛(wèi)林奇橫空出世,這部處女作也影響了他今后的發(fā)型選擇。真是把生活恐懼的噩夢都具象化了,好久沒在影院里看過這么惡心的電影了還是巨幕,觀察旁邊觀眾的反應也很有意思,感覺好幾個被男友帶來的女的都快碼架了。70年代的特效模型噪音先鋒實驗顛覆,但作為長片還是有些勉強,有些湊。北影節(jié)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