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這是一篇觀后感,不如說這是一篇游記。
2016年的那個夏天,我看了《小森林》,然后買了機票,在日本找了一個鄉(xiāng)下住了3個月,一直呆到了2017年的冬天。
原本我以為《小森林》是一部浪漫主義的電影,后來我才發(fā)現,它其實上是一種寫實的風格。
日本是亞洲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所以基礎設施特別完善。我經常和別人舉例說的是,日本鄉(xiāng)下的馬桶圈都是熱的。交通也很方便,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車,電車,便利店,網絡,都是有的,亞馬遜的物流也很方便。甚至鄉(xiāng)下的學校都有非常高級的籃球館,就像灌籃高手里面的一樣,盡管當地的初中只有70個人,高中只有200個人??Х瑞^,便利店,超市,該具備的也都具備。
![]()
日本鄉(xiāng)下的咖啡館和鄉(xiāng)下的孩子
當我使用“鄉(xiāng)下”這個詞的時候,總怕會給人帶來誤解,所以還想特別解釋一下:日本“鄉(xiāng)下人”和中文里的帶有貶義的“鄉(xiāng)下人”可能有一些區(qū)別。中文里的“鄉(xiāng)下人”更多是沒有見過世面的一種貶義的稱呼。但是在日本的“鄉(xiāng)下人”只是生活在鄉(xiāng)下而已,就我接觸過來的很多人來說,他們大多都受過高等教育,其中不少都有出國留學的經歷,而且他們做的東西品質比起發(fā)展中國家的就要高處很多,不僅僅是從質量上來比較,而且也從外觀審美上來比較。放幾張食物的圖片就能感受一下質量了:)
但是其實日本鄉(xiāng)下最打動我的倒不是那些發(fā)達的基礎設施,和精致的體驗。而是這些外在的,人們肉眼可見,身體可感知的東西之外,當地人的思考方式和生活狀態(tài)。
在大城市里生活久了之后,你會發(fā)現身邊的很多人都很焦慮,為收入焦慮,為事業(yè)焦慮,為未來焦慮,為關系焦慮。但是,在“小森林”里面,盡管當地人生活得也是很繁忙,每個人甚至要充當很多個角色。但是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卻非常飽滿。如果說城市里的人有一種下垂的力量,是喪的,無力的,佛系的。但是“小森林”里面的人卻是向上的,有力的,飽滿的。
我在“小森林”里見過好多人,也聽過一個故事。
其中一個女孩,有著良好的背景,從小到國外留學,在東京上學,在聯合國實習,但是當我見到她的時候,她正在“小森林”里面殺野豬,我很好奇她為什么要這么做。
原因是,她發(fā)現野豬對當地造成了一些農作物上的傷害,同時,她又發(fā)現當地的農民料理野豬的手法很獨特,可以作出很美味的食物來,所以她覺得也許可以通過開展“野豬肉”的產業(yè),在幫助當地減少農作物傷害的同時,也可以給當地做一個新的品牌,開辟一個新的經濟產業(yè)。
當時我一聽覺得這口氣好大啊,不會是吹牛吧。但是,等我過了一年再次見到她的時候,她已經把她的野豬肉賣去了東京最高檔的餐館,同時她的事跡也被NHK的地方電視臺報道。
后來,我在當地遇到了越來越多的這樣“奇奇怪怪”的人,有要做教育革命的,有要開始一個新的王國的,有要振興當地的,也有開發(fā)新的糧食品種的,釀酒的,種米的,包山護林的,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但是不同于大多數我在中國見到的人只是喊喊口號,她們確確實實是在踏實地踐行著自己的生活。
其中,我也有遇到類似“小森林”的女主角橋本愛這樣的女生。她自己勞作,然后把食物以精致得體地方式制作出來。我見到她的時候感覺就像自己進了電影,只要有她在的地方,周圍的空氣仿佛都溫和了起來,全是美的氣息。
因為我曾經去過很多的地方,有十幾多個國家,200多個城市。
但是日本鄉(xiāng)村的那種靜謐以及逐漸聚集起來的向上且自由的氛圍讓我特別喜歡。
所以也是希望有機會的話,可以帶更多的人,深入到“小森林”里面去了解一下真相。
因為那是一個讓你知道“wow,還有人這樣生活”的地方。
也是一個讓你可以安靜下來仔細思考一下自己的地方。
有更多的資料,可以點擊下方鏈接了解:)
更多的信息希望你也能找到你的“小森林”
媽媽在幾年前的突然離家,讓她很早就掌握了照顧自己的能力。在合適的時節(jié)烹制適合的食物,遠離城市的小市嘗試換個環(huán)境努力生活。然而,她發(fā)現,原來住在鄉(xiāng)村的人們一輩子都在為生活辛勤地努力著,而自己的內心實則在逃避外面世界所帶來的艱辛。
青梅竹馬、閨蜜、郵遞員大叔、鄰居阿婆……每個人都在勇敢地面對未知的生活,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但大家堅強的內心都是相同的。小市決定回到城市。
幾年后,小市帶著男友再次回到鄉(xiāng)村,看到這里的一切也在和她一同成長著,但是生活中的溫暖與愛始終沒有改變過。
再沒有什么比食物更普世了。一切有關食物的文字和影像都會備受歡迎。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靡日本又讓中國吃貨膜拜的《深夜食堂》無不如此。食物是最好的中介,它的美味是無需翻譯的語言,可以用來傳遞感情,讓人們產生某種感覺奇妙的交互。所以,自從這部《小森林:冬春篇》甫一出現,就被影迷熱捧。如果不是因為以食物為主題,這部故事單調的電影注定被淹沒,但食物成就了它。
某種程度上說,《小森林:冬春篇》的故事是故意因陋就簡的,它設定了一個若有若無的故事,或者說,那個故事只是一個影影焯焯的背景。女孩市子無法融入東京的喧鬧生活,決定還是留在故鄉(xiāng)小森。這里被大片森林圍繞,村子中的人們靠農耕為生。市子每天自己種植,收割,自己制作食物,一個人安靜的享用,偶爾與一個朋友分享,日子在春夏秋冬中靜靜流淌。
這個田園牧歌般的故事,在當代社會中幾近神話,但置于日本,那些安寧的鄉(xiāng)村,完好的森林和人們之間親昵但互相保留空間的教養(yǎng),讓這一切都令人信服。像很多大熱的日本電影一樣,《小森林》也是改編自漫畫,由漫畫家五十嵐大介創(chuàng)作。分為去年上映的《小森林:夏秋篇》以及今年的《冬春篇》,每一部都被影迷不吝贊美。從影片一開始,這部電影特立獨行的自信氣質就顯露無疑,雨后的樹葉,孤獨站立的鳥,一個女孩騎著單車從林間小道穿行而過,即使就單獨把它當做風光片來看,它都配得上那些贊譽。它有一種罕有的安靜。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因為它像這個喧鬧世界中的一口鮮氧,它搭建起了一個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觸摸到的彼岸,一種我們永遠也無法過上的生活,但卻又不虛渺,因為搭建這一切的中介是食物。
《小森林》每一個章節(jié)的起承轉合都以一種食物作為間隔和提示,女主角因由時節(jié),心情,自己決定今天要做的食物,冬天就著溫暖的火爐烤制溫香暖糯的面包,夏天就在一天的溽熱之后制作冰鎮(zhèn)的米酒。她認真地制作,認真地享用。除了美食本身的誘惑,這部電影還因為這種態(tài)度而打動觀眾。所有食材都是就地取材,物盡其用,不故作奢華,也決不將就?,F在“一人食”的話題備受關注,“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的標題隨處可見,成為了某種特有的時代語言,人們闖入了更加孤立化的“無緣社會”之后,在每天擦身而過的人群中卻遇見孤獨,“一個人好好吃飯”成為了一種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小森林》無非向人們展示了一種“一個人的美好”的可能性。這一點,會讓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產生很大的共鳴。
幾乎和《小森林:冬春篇》同步,《深夜食堂》的電影版也同樣獲得了影迷的青睞。某種程度上說,這兩部電影有相通的底色:以食物為中介熨帖人心?!缎∩帧分v的是偏安一隅,讓食物達成自己穩(wěn)固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而《深夜食堂》則是以食物為鏡子,折射出都市夜歸人的人情冷暖和世間百態(tài)。從這個角度講,《小森林》中的女孩市子和《深夜食堂》中的小店老板都是洞察世事的聰明人,前者清楚地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后者洞悉著每個人潛藏心底的小心思。就如同《深夜食堂》那些懷抱悲傷或者滿懷希望的人們來到店里點一份熟悉的蛋卷,《小森林》中的市子也經常會通過一份食物激活某些情緒和回憶。小時候,媽媽為自己制作的食物,現在她開始親手嘗試自己做給自己,因為母親突然離家,很少與她聯系。這條感情線索的設置成為了一個孤懸的謎語,一種牽制,相對,市子本人則成為了穩(wěn)固的象征,她被熟悉鄉(xiāng)間環(huán)境所吸引,因為自己親手制作的飯菜感到安穩(wěn),食物是她心中的鉛墜。
《小森林》表達了一種現代人急需的“小確幸”,但也確實故意遮蔽了很多美好背后的不堪。比如,女主角的心態(tài)平靜如水,優(yōu)雅、沉著,一幅標準的女文青打扮,但如果真的長期處于繁重的農業(yè)勞動之中,她至少不會像現在這樣優(yōu)雅和粉嫩?;蛟S也正是這一點點“失真”反而點燃了很多影迷心中的向往?!缎∩帧酚酶鞣N美好的食物以及四季更迭中的不同美景營造出了一個離煙火最近又離喧囂最遠的世外桃源。在這個所有事情變得越來越不確定的時代,愈發(fā)講究虛擬化的時代,食物變成了一種亙古不變的穩(wěn)定介質,美食入口時的快慰就是心能安放時的妥帖。有時,食物比藥物更能治愈心病。
(文/楊時旸)
于無法融入喧囂吵鬧的大城市,平凡女孩市子(橋本愛 飾)選擇回到自幼生長的老家——位于日本東北地區(qū)的小森村。這里沒有過多時尚文明的色彩,當地人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tǒng)生活,他們靠天吃飯,靠著雙手經營人生。生活雖不富裕,心中則是滿滿的充實和歡喜。受媽媽(桐島かれん 飾) 影響,市子似乎對親手制作各種美味而廉價的料理有著格外濃厚的興趣。媽媽失蹤已經很久,對料理的回憶與再現成為母女間別具特色的交流方式。更何況還有取自大自然的各種食材,又怎能暴殄天物浪費了大好的韶光?在好友紀子(松岡茉優(yōu) 飾)和裕太(三浦貴大 飾)的陪伴下,市子靜靜地走過了春夏秋冬……
看的過程中,從始至終我都沒想過,她會不會孤單。因為她從來不抱怨,從來不喊累,也從不哭泣,我居然會覺得田間的一切勞作都那么容易?;蛟S很多人看了都會有這種想法,覺得那樣的體驗可真是小清新。而事實上,它根本不是一個風花雪月的小清新,雖然它在深山中,有風有花有四季而,她的生活從來都不容易,從來都沒有一點輕松。如果你細心觀察,你會發(fā)現,不用說是那么大一片的稻田,哪怕是田里的西紅柿,也要精心培育,才能結出果實。而她只是在累的時候輕輕喊一句,啊,腰好酸,然后吃自己早晨準備的午飯。回家一個人看書,準確得猜測外面的蟲子叫什么名字。在田間騎著自行車穿行的她,也從來都不是花裙子,而是平常農民穿的衣物。但你從未見到一張悲傷的臉。你看到的,永遠是淡淡的堅毅的臉龐。這是特屬于田間勞作的人的神色。不是一臉心酸辛苦,也不是一臉高高在上,就只是那樣淡淡的,將所有的一切承擔起來,然后將一切變得理所當然。在寂靜和努力中,慢慢重塑了自己的生活和意義。
想起了同樣是農民的家人,無論白天黑夜在田間如何辛苦勞作,回到家的他們,也從未在我面前抱怨任何苦楚和辛勞,甚至連累死了這三個字都未曾聽到過。大概這是只屬于農民的沉默。
同樣的生活與遭遇,換了另一個人,或許會抱怨會哭泣。而她,將一切的苦楚辛勞和孤寂,都默默埋藏在心底,不抱怨,不放棄,不尋找,不依靠,將一個人的自律節(jié)儉,勤奮樸素,表現地那樣的理所當然。市子很少柔軟,沒有矯情,在寂靜的山林中,聽風而生,飲雨而活,安排著自我生息,盼望著遠方母親的消息。她把自己活成了一棵樹。
很早就看到過三毛的一首詩: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傷的姿勢。
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空中飛揚;一半散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
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而我直到今天才明白它真正的意義。
不辜負每一個日出日落
我們看到過很多人,也聽到很多人說,每天公司加班忙碌地快死了,回家哪有時間去做什么吃的。即使做了,也是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樣子,或者就是一副我為這個家付出了最多你們所有人都得來報答我的樣子。而她呢,白天也是那么辛勞的田間工作,回家沒有一個人可以聽她訴說辛勞,傾吐女生的那些小情緒,卻那么認真的對待三餐,不隨便應付,在一點一滴的烹飪時光里,你會看到她對食材的悉心照顧,不浪費可以利用的任何一部分。而對待田間的植物,每當他們沒有被大自然照顧好的時候,她也從未埋怨,而是想辦法怎樣可以種更好。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她對整個生活認真樸素的態(tài)度。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而對她來說,每一個日出日落,都值得去悉心照顧。
原來世界上有人跟你一樣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很多電視電影等而影響,在看到她的學弟的時候,我不能免俗的去想他們會不會在一起;在看到她去搬運東西終于力不可支的時候,我又俗套地想她會不會大哭一場,然后周圍的村里人跑去安慰,接著這件事傳開來,大家議論紛紛。
這也是許多女孩子真實生活的樣子。時時刻刻想要依靠,想要別人給予安全感,馬不停蹄的找一個人過日子,從未想過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而你的父母家人也孜孜不倦地告訴你快點找個人。而這部電影,這個女生,用她淡然而堅強的臉龐告訴你,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生活,也是一種風景。
美,是因為她努力,而且沒有抱怨困苦。
電影里問她問小她兩屆的學弟為什么回到農村:他表弟說不想過那種被別人殺了還吐槽別人殺人方式的人,有人整理過翻譯,說其實這句回答的真正意思是:不想過那種別人把飯菜端到你面前了,你還吐槽它多不好吃的生活。他想過的,也是那種自力更生,不抱怨的獨立生活。從小的時候,我考試考差了,我會偶爾在我爸面前說,真是氣死我了。然后我爸的話我一直記得:氣死有什么用?
沒有一份職業(yè)是輕松的,也沒有一種生活是容易的。而你也可以把日子過成另一種樣子。一種有美感的平凡生活,美,是因為認真努力,以及沒有抱怨困苦。懷著心甘情愿的心情,承擔生活所有的艱難重擔,努力讓生活越來越好。
寂靜的人生修煉
平淡的日常生活,簡樸自律的生活方式,傳遞出了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美學,低調內斂,堅強自律,在寂靜中獨自修煉。從食物,穿戴,行走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散發(fā)出對生活本身由衷純凈的熱愛與體味,沉浸其中,珍惜平常人生,愛惜日常生活。
無印良品的設計者曾經說過,大意是生活中的物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它們的方式,以及我們因使用它們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所以,食物本身也并非最重要,由簡單樸素的食物傳遞出來的簡樸自律的生活方式以及沉浸其中對生活本身的體味和熱愛,才是最重要的。對日常生活的一切,細致用心地對待,體現了一個人對平凡的個人生活的珍惜。
然而,無論是國家政要還是演員歌手,無論是身居高位還是底層掙扎,一個人都要浸潤在日常生活里,都要涉及吃穿住行,都要面對平凡生活的瑣碎和辛勞,怎么把平淡的日子過得有味道,是每個人持續(xù)一生都要不斷精進的修煉,哪怕你每年到N個國家旅行。
只有經過田間的辛勞才能真正品嘗出那種食物最深的美味,也只有日復一日的耕耘才配得上大自然如此豐盛的回饋。
這部電影對于我來說,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的參照。她教會我,如何懷著希望,用心甘情愿的心情,承擔生活的責任,何為珍惜生活,如何在一粥一飯里將日子過得樸素而有味道。以及如何將努力與平靜結合起來,進取的姿態(tài),也可以那么安靜而從容。
我們說的“不時不食”是說要吃時令自然生長的食物 然而時令本身即是一味調料 就像生活里不期而遇的一切 都讓食物有了當時的意義 事已至此,還是先吃飯吧【北歐風性冷淡電音農廣天地大法好!私心這片子早10年女主非蒼井莫屬
舌尖上的日本啊。非常治愈,尤其在剛剛看完《瘋狂的麥克斯4》之后接著看這部。這個世界上,可能也只有日本能拍出來這樣的電影了。獨立于地球的自我。一日三餐,周而復始,春播冬藏,這就是“日子”最好的解釋。
“她這么辛苦種田就是為了每天這么吃啊?”“對啊,人生不就是這樣嗎!”
一個比較感人的細節(jié)就是橋本愛全程看起來都像是幾天沒洗頭,確實一個人住的話也不太可能有毅力經常洗頭了!
可能是很符合我最近迷茫的心態(tài),看到最后真的被打動到了。想要離開自己現在的生活,但害怕繞一圈子最后還是回到原點,所以停滯不前、卻又諸多不甘。市子媽媽說圓圈其實是一種螺旋,看似回到原點,其實圓圈也在不斷上升或者變大。這個道理很簡單,但真的能坦然接受,其實蠻需要一種歷練的。
南豆腐用鹽水煮過,放上煎熟的培根粒和日式醬油蒸熟,頂上帶花的迷你黃瓜大概小指那么長,嘰嘰脆,跟豆芽雞腿菇炒在一起,放紅蔥醬,熱可可的杯口蘸一點鹽,里面泡上棉花糖,來北京才吃到的硬皮柿子,一包沙甜,沒有核,只有帶脆的舌頭,是最好的餐后甜點。我就是吃著這些看完了這部電影。
那種時光靜靜流走,不去嘆息,也不挽留的感覺,真好
真希望變成晨間劇啊,每天都想看到
故事的最后貌似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宅在家里是找不到老公的。。(誤)
恬淡之美,自得其樂,風景和食材一樣精致,勞作和享受一般干凈。在日本當農民竟這樣優(yōu)雅,有隱居之趣,橋本愛的呆萌剛剛好。像《鄉(xiāng)村照相館》《從河底問好》等,片子再次涉及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東京等大城市混不下去的年輕人,回故鄉(xiāng),怎么生活才能在祖輩的土地上實現自我價值。
嗯,要細心,要有耐性,還要要守得住寂寞。當然首先,你要有塊地。8.5
有人說裝逼呀什么的 我人生就得加一味裝逼
多做一些好吃的,少講一些大道理
看完《小森林◆夏秋冬春》,感覺這才是我要的妹子,和我想過的生活。美食、節(jié)令、四時,在我的眼里慢慢清晰起來,以前讀《清嘉錄》才有過類似的感覺,人固然不能只靠數著時間過活,但可以隨著節(jié)令和四季而活著,感受每一次花開,感受每一次雪落,除此之外,這一生中還有什么更重要的呢?!
冬天所需之物,春天就得埋下種子。時間必不可少。某些事情絕不能做,一旦做了就成定局。我喜歡她不言不語接受一切,不言不語過每一天。少女啊心倔強,千錘百煉之后猶有不甘。冬雪化盡櫻花開,冬天埋下的種子來夏再收吧,少女再次走進等待一切的黑夜。
不認為這是部文藝小清新片,反而是讓你懂得如何腳踏實地及敬天愛人。尊敬他人,尊敬你生活的這片土地,明白孤獨是人生的常態(tài)。
不知道該說什么,再見。
昨晚做草莓醬的時候,幻想女主上身。
想做飯想做飯想摸菜刀想翻鍋想捏面團啊啊啊啊啊我的廚魂已經熊熊燃燒了!?。。「杏X村里地上隨便啥草都能焯一下炸了吃掉ˉ﹃ˉ…
完全抹去了互聯網時代的痕跡,聯絡僅靠寥寥書信,甚至電視機的畫面都不易見。人物們不玩手機不發(fā)短信、不上推特曬圖朋友圈發(fā)吃,只自己默默耕種、收獲、烹飪、享用。抱著電腦手機看了部片子就說日本農民很優(yōu)雅?先別忙著葉公好龍、去浪漫化鄉(xiāng)村生活。抱著審美心態(tài),在任何地方都無法承受生活的真面目。